登陆注册
10429200000006

第6章 古卷研究为战火所扰

撒木耳寻求富有赞助人的戏剧性故事在美国结束,与此同时,又一个更大规模的搜寻活动在库姆兰展开。阿拉伯巴勒斯坦文物部主任G。兰克斯特·哈定于1948年11月读到关于发现死海古卷的消息时为时已晚。政府竟然没有参与此类发现,哈定吓得目瞪口呆,立即开始行动。这个足智多谋的主任动用了他能支配的所有学者、侦探以及沙漠向导,在两个月之内便找到了当初密藏古卷的山洞。此后,哈定不仅很快便赢得坎多的信任,并迅速地与贝都因人达成协议,从此贝都因人要把他们发现的一切东西都交到巴勒斯坦考古博物馆,并为此得到报酬。

虽然哈定继续搜索,但东西大多是塔米尔部族找到的,对他们而言,搜寻古卷已经成为大宗买卖。贝都因人日益垄断了发现的古卷,使法国天主教圣经学院的院长罗兰·德·沃克斯神父和美国东方研究院的院长威廉·里德大为惊恐,他们开始全面查勘库姆兰的陡坡峭壁,检查了成百上千个可能藏有古卷的洞隙、裂缝,找到了37个内有陶器及其他人类居住痕迹的山洞。这项工作艰难费力:发掘者探测千百年前的废墟时,灰尘封住他们的眼睛、鼻子和喉咙,以及他们所找到的每一件东西。但是他们的工作会得到报偿。在所谓的3号洞里,德·沃克斯及其发掘队挖出一个独特的铜卷,上面列有密藏珍宝——或许就是人们传说的藏有神殿财富的地点。

然而,与在4号洞发现的东西相比,一切都黯然失色:在4号洞里6英尺厚的蝙蝠粪底下有500多个古卷的残片。虽然发掘工作还要持续4年,从总共11个山洞中找到800多个古卷,但任何其他山洞的藏品结果都不如4号洞的丰富。这些古卷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书库,里面包含除《以斯帖记》外的《圣经·旧约》各卷的几个不同的抄本;许多类似《圣经》诸卷的书被当作《圣经》人物的作品,或撰写成补充的祈祷文本;以及数量较少的教义、律法方面的文献,还有显然出自一个鲜为人知的犹太异端教派的关于救世主的作品。

德·沃克斯以3600美元购入一批贝都因人在洞内发现的古卷。时光已将这些古卷毁坏成75 000个碎片,博物馆于1952年召集了一支由7个学者组成的国际班子来处理这一意外收获,其成员为活跃在东耶路撒冷各考古学派的代表人。在1954年,美国商人约翰·D。洛克菲勒资助工作组在巴勒斯坦考古博物馆开展工作。在德·沃克斯带领下,这一班全部为基督徒的人马一直工作到1960年才完成残片的污垢清除和整理,以便作进一步的研究。

7位学者竭力在这大量难以驾驭的文献中找到顺序,与此同时,德·沃克斯在解决另一个谜:当时谁拥有这些古卷?他于1951年开始发掘位于库姆兰峭壁之上的高地上的一个遗址,到1956年,已挖掘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里面有德·沃克斯认为是缮写室的房间(即抄写员的工作场所),有一个公共餐厅、一个厨房、一个礼堂和工作间,以及规模很大的供水系统。他没有找到居住区,说明居民住在邻近的山洞或帐篷里。

德·沃克斯从罗马学者普林尼和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历史叙述中获得帮助;他在工作中借助古卷以及遗址本身提供的线索,推断神秘的废墟当年是艾赛尼派的一个小教派的中心。这一教派是公元1世纪左右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三个意识形态运动组织之一,其形象浮现于他们写下的文字之中:一群苦行、奉行和平主义的人,相信命定论,期待末世大动乱即将来临。

后人并不确知艾赛尼教派的命运。德·沃克斯猜测,他们既是古卷的看守者,也是其中一部分的作者。他相信他们是公元68年罗马人入侵的受害人,在丧生之前,他们将宝贵的文献藏匿于附近的山洞之中使它们免遭毁灭。

时间到了1956年,中东局势再度干扰了古卷的研究。

以色列虽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从此也处在了四周阿拉伯国家深刻的敌意之中。正如原帕尔马赫的司令伊加·阿隆说:“以色列赢得了战争,失去了和平。”20世纪50年代是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时期,不少阿拉伯国家都通过革命或政变建立了军人政权,而每一个上台的新政权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都把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作为其首要的政治目标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仇恨情绪变得越来越强烈。

以色列面积狭长,没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很容易被从中切为两段。从距离上看,除内格夫沙漠腹地外,以色列所有的城镇离阿拉伯边界都不超过30公里,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最狭窄处还不到15公里,根本没有战略纵深可言。从人口上看,以色列同周围的阿拉伯国家的比例是1∶40,常备军人数的比例是1∶8.这些情况自然使以色列对其安全问题格外关注。无论官方还是民众,都认为安全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便意味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也有不少犹太复国主义极端分子认为,对付阿拉伯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武力,主张用实力来说话。这种态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阿拉伯国家的敌意。

20世纪50年代前期,以阿之间在两个问题上的斗争尤为激烈,一个是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另一个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在本·古里安等人的推动下,以色列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耶路撒冷为这个犹太国家的首都,并决定将政府迁到耶路撒冷。而此时联合国大会刚好通过了关于重申耶路撒冷国际化的决议,以色列这一公然蔑视联合国的行动遭到了包括美、英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反对,在阿拉伯世界更是激起了广泛的愤怒。但是国际社会却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受此鼓励,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也宣布正式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并入其版图,国名改为“约旦哈希姆王国”。阿卜杜拉也受到阿拉伯各国的纷纷谴责,并于1951年7月在耶路撒冷遭一名阿拉伯人刺杀身亡。

战争前和战争期间,大约有65万阿拉伯人逃离了巴勒斯坦,成为滞留在周围阿拉伯国家的难民。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政府曾一度表示愿意先让10万难民返回家园,作为全面解决冲突的步骤之一。但以色列公众却强烈反对这一让步,认为让阿拉伯难民返回将会危及他们的安全和国家的生存,于是以色列政府又撤回了这个提案。随着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以色列,阿拉伯人原来的房屋和土地都被新移民所占用,以色列也就放弃了让阿拉伯难民重返家园的计划,而提出将他们安置在阿拉伯国家,由以色列向他们作出经济赔偿的建议。当1950-1951年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也针锋相对地驱逐了它们国内的犹太人之后,以色列就更有理由不让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返回了。难民问题成了以阿斗争的焦点。

由于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失败,一些国家的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在一个时期里,各国虽然在宣传上都表示最终将消灭以色列,但并没有制订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但是,阿拉伯联盟发起的经济封锁,却确实加剧了以色列的经济困难。阿拉伯各国不仅完全断绝了同巴勒斯坦的经济联系,而且尽量阻止第三方同以色列来往。埃及不允许任何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和亚喀巴湾前往以色列,这样进出以色列的船只能穿过地中海绕道航行,需要高得多的运费。

阿拉伯各国同以色列敌对的另一种形式是持续不断的边境冲突。停战协定签订后,由双方代表和联合国观察员组成了四个混合停战委员会(MAC),分别对以色列同叙、黎、约、埃之间的停火进行监督。但不久后,由于破坏停火的事件防不胜防,边境冲突频繁发生,停战委员会除了记录冲突次数外完全失去了作用。最早发生冲突的是以叙边境。由于以色列在靠近边界的胡拉沼泽实施排水造田工程,引起两国关系紧张,继而在1951年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双方都越过边界袭击对方。

以约边界曲折漫长,加上约旦境内有大量巴勒斯坦难民,因此是冲突发生最频繁的地段。不断有一些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越过停火线进入以色列控制区域实施破坏或袭击行动,约旦政府对此既不想约束也无能为力,以色列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报复性还击。在遭到一系列越境袭击之后,以色列派出的两支部队在报复行动中杀死了约旦50多名平民,几乎摧毁了边境地区的整个基比亚村,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自1949年6月到1954年10月,以色列指责约旦破坏停火协议1612次,约旦也指责以色列破坏停火协议1348次。混合停战委员会证实,以色列方面有124人,约旦方面有256人在冲突中死亡。

从1954年起,边界冲突的焦点逐渐转到了埃及与以色列的停火前线加沙地带。在这里除了一般的违反停火事件外,更多的是越界袭击—报复—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与约旦河西岸一样,加沙地带也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加拥挤恶劣。纳赛尔政府在他们中组织了一些游击队(费达因),不时深入以色列内地开展袭击和破坏活动,尤其是对内格夫北部一些犹太人定居点的袭击,造成了许多平民的伤亡。据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称,1949-1956年间共有1300多名以色列人在阿拉伯人的袭击中伤亡,其中三分之二是平民。伤亡人数的激增,使以色列公众的情绪变得非常激烈。也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持下,一度下野的强硬派本·古里安1955年2月重新上台执政。以色列对阿拉伯人的袭击采取了多次猛烈的报复行动,其中包括一次深入加沙内地摧毁埃及陆军司令部的行动,打死打伤埃军60多人。

冷战开始后不久,以色列便选择了站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边。以色列领导人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同西方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且他们认识到以色列必须依靠盟友的支持才能维持生存,而强大的美国是以色列应该选择的主要盟友。同时,以色列也在积极修复它同英国的关系。1950年,美国发起组织旨在阻止苏联势力进入中东地区的“中东防卫司令部”,以色列表示愿意参加这一组织,这一态度立即招致了苏联的不满。1953年初,苏联国内发生了所谓“犹太医生谋害斯大林”案件,引起了以色列公众的愤怒,抗议者们冲击了苏联使馆,导致两国一度断绝了外交关系。加上后来苏联公开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并向埃及提供武器,以苏关系便彻底恶化了。

埃及革命后,以纳赛尔为首的民族主义者加快了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步伐。经过长期谈判,英国被迫从埃及撤离了军队,但仍在经济上控制着运河。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此举使英国和法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了沉重打击。在经济制裁、政治和外交压力都未能使埃及屈服的情况下,英、法便决心采用战争手段来恢复它们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力图挽回它们在中东地区正在消失的影响。

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在以色列也引起了恐慌,普遍的担心是英军撤走后就少了一道隔离埃及的屏障。使本·古里安更不安的是,自1955年秋开始埃及与苏联迅速接近,并从苏联集团获得了包括飞机和坦克在内的大量的武器,而以色列试图从美国获得武器的努力却未成功,因为此时美国正在拉埃及加入它策划的“巴格达条约”组织。于是本·古里安认为,以色列有必要对埃及发动一次有效的打击,目的有二:一是制止加沙地带愈演愈烈的越境骚扰,二是有效地削弱埃及的实力,以免它装备了新武器之后对以色列构成威胁。苏伊士运河危机使以色列与英、法走到了一起。

在策划打击埃及的战争中,法国首先提出与以色列联合作战的计划。英国因希望保持同伊拉克、约旦的友好关系,对同以色列合作开始还有些犹豫,但后还是决定利用以色列的力量打击纳赛尔。不久,以色列同英、法领导人就联合入侵埃及达成了最后协议。

10月29日,以色列向埃及发起了突然袭击,苏伊士运河战争(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则称为西奈战争)爆发。以军空降兵降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65公里的米特拉山口,同时出动4.5万兵力,分四路越过边界进入西奈半岛南部,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占领了半岛大部分地区。英、法发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最后通牒,要求以、埃双方立即停火并从运河各后撤10公里。以色列按照事先策划好的方案,接受了通牒,而埃及则表示拒绝接受这个通牒。英、法出动了200多架飞机和100多艘军舰,开始对亚历山大、开罗进行轰炸,埃及空军遭到严重打击。英、法2万多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登陆,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炸沉了运河中的船只,以封锁运河。以色列军队趁机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埃军损失惨重。

联合国安理会连续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停火问题:参加会议的多数国家同情和支持埃及,谴责英、法、以的军事行动。大会以64票赞成,5票反对,6票弃权通过了997号决议,要求各方立即停火,将军队撤回停战线后,并采取措施使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在美、苏的强大压力下,以色列和英、法先后宣布接受停火。联合国紧急部队开始陆续分批进驻塞得港和运河区。

苏伊士运河战争从10月29日到11月6日,共持续了8天。以色列和英、法参战兵力共约6万人,出动了约600架飞机和400辆坦克。埃及的参战人数约为15万,动用了250架飞机和530辆坦克。结果埃及共死亡1600人,受伤4500人,被俘和失踪6100人,以色列死亡189人,受伤899人,英、法一共只伤亡了150人。

埃及虽然在军事、经济上遭到巨大损失,但在政治上却赢得了胜利,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政治影响大增,从此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而英、法却在政治上遭到惨败,此次战争后便彻底退出了中东,由美、苏取而代之。以色列虽然也因发动战争而遭到国际社会的指责,并在战后退出了占领的土地。但它基本上达到了参加战争的目的:从军事上打击了埃及,在以、埃之间建立起了一道由联合国部队隔离开来的缓冲地带,使以、埃边界保持了10年的相对平静,从而保证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得以稳定的发展。

在这次战争中,研究羊皮卷的国际委员会撤离了东耶路撒冷,为了安全起见,羊皮卷也被送往约旦的安曼。但正当德·沃克斯在库姆兰的工作行将结束之时,贝都因人在11号洞的岩石背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卷。这是发现的最后一批密藏物,其中5卷被收入博物馆,然而,据传至少其他两卷落入私人之手。学者们心存希望,期望有朝一日又一个衣衫褴褛的牧童会怀揣宗教文卷出现在他们面前,但是4年过去了,无人前来。

同类推荐
  • 中华实用谜语大全

    中华实用谜语大全

    谜语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和廋辞。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
  •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书稿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但却丝毫没有放松的感觉。也许,是我还无法在短时间里从写作的兴奋抑或思维的快乐中解脱出来;也许,这薄薄的纸页根本承受不起太多的希望和期待,因为过程远比结果更复杂,更精彩,也更值得缅怀。每当想起在平西生活的平淡而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想起在宿舍里在那台破旧的“笔记本”上写作的每时每刻,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谎言与真相∶人类文明惊天骗局与悬疑全破译

    谎言与真相∶人类文明惊天骗局与悬疑全破译

    追述过去一两百年来的各种骗局,从军事、政治、科学、文学到灵异,无奇不有。骗局的英文为hoax,来自过去魔术师的咒文hocus pocus。有的骗局是犯罪行为,有的只是玩笑,有的可能是二者的混合体。
热门推荐
  • 谜之时空:我们的相遇

    谜之时空:我们的相遇

    她隐瞒着多重身份入学,本想平平静静的一直到毕业,不聊才一开学就‘结识’了一些厉害人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呢,可能都有吧。
  • 重生之斩雀

    重生之斩雀

    同样的世界,不变是人来人往。幻想与现实在空中交织奏响。黑暗孕育无知和痛苦,也昭示黎明和光亮。时间是杀身之祸嫉恶如仇也没有用。船帆带来风,划桨叫来浪。生命如同梦呓,相约着慵懒。
  • 音乐魔法

    音乐魔法

    一个音乐家重生异界到了一个嗓音沙哑身材瘦弱,总之一切看起来是那样柔弱却又无助的角色身上,他该如何去做,去争取不甘的境遇?酿酒师,唱诗班学徒,魔法师,国家的亲王殿下,角色在转变,却突遇灭顶王国的灾难,是大隐于世继续歌唱记忆,还是利用音乐歌唱起一段复仇的《亡灵序曲》?绚烂的魔法,繁荣的念咒方式,如今被他打破,或许敌人徜徉在那美妙的音符中就被温柔地扼杀,没有刀光没有剑影!顶级的魔法难学?咱只要动动嘴皮子,用RAP的方式唱出来而已。音乐魔法,就是这么简单。仙之露琪亚,让我用生命为你歌唱!潼恩--黎明,唤醒,振作。
  • 彪悍的重生

    彪悍的重生

    无事无非,有的只是欲望与野心。方宏进带着一股强大的怨念转生东京。前世,他渴望一份平静的生活,一个稳定的能够自食其力的工作而不可得,现在,他要让更多的人为自己工作,让他们匍匐在自己身前,舔自己的脚趾头。前世,他害怕得罪每一个人,整日畏首畏尾,却仍旧受尽委屈,现在,他要让每一个人都畏惧自己,为自己一个清冷的眼神而胆战心惊。前世,在郁闷的时候,他恨不得每一个人瞧不起自己的人都去死,现在,他要让每一个人都在郁闷中盼着自己死.......前世,他活得很窝囊,而这辈子,他要有一个彪悍的人生。
  • 道德真经集解

    道德真经集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能沦陷区

    异能沦陷区

    一枚来自天竺古国,可以聚魂生肌的血玉石印,贯穿了中外两件至今未解的世纪惊悚疑案。一场西伯利亚阴森雪林中惊心动魄的科学考察,意外牵出了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秘线索。一个大洋海沟深处吞噬着一切的海底黑洞,却藏着一个关于灵魂和长生的唯一真相。我们从何而来?谁是我们的造物主?又是谁在暗中阻止我们靠近那个最终答案?一番九死一生之后,主人公们在多维时分空间中为各自那错过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找到了短暂的弥补。却也终于发现,他们拼尽全力找到的,只是那可怕真相的冰山一角...。前方是永生还是毁灭?循着线索,他们步入了真正的沦陷区。
  • 我把青春献给祖国

    我把青春献给祖国

    青春献给祖国,汗水划破长空,在我们的天空里,有那么一群人,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 一念经年

    一念经年

    本书的女主角陶子佳在经历了家庭变故,亲人离散,初恋舍弃以后,用一个新的身份和态度进入了大学,开始了一个普通女生的大学生活,但是没想到曾经的初恋俞僮居然来到她的大学当网球老师。她大学时候的闺蜜喜欢同校的学长萧旸,但是萧旸却喜欢陶子佳很久了。这部作品并不是简单的青春小说,而是对青春的一种诠释,一种诉说。年代跨度之大,作品感情之丰富细腻,一定会让读此书的你,也回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悲伤的结局,不正也是我们青春的不圆满么?所以欢迎您走进一念经年的岁月。
  • 在金田一的世界里

    在金田一的世界里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一样的案件不一样的剧情。
  • 风中的纸屑

    风中的纸屑

    《风中的纸屑》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二本随笔集。本书记录的随感均来自作者平时念头闪现时而随手写在便笺上的文字。恰如幸运之手接住风中的纸屑,自然随意。作者用浅白的文字道出自己对人生与命运、幸福与困难、爱与孤独、信仰和宗教、带人和处世等各个方面的点滴感悟。这些一闪念的随感记录更忠实地反映了作者未加修饰、最原生态的哲学思想,给人以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