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09300000011

第11章 《楚辞》作家研究(3)

林庚《屈原生卒年考》(《林庚楚辞研究两种》,页30):“《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年三月……这一年又正是怀王客死秦的一年……对于屈原在政治上的打击是无法计算的……这时他正在被迁放到溆浦的路上,于是投水而死,那正是顷襄王三年(纪元前二九六年),屈原四十岁。”

顷襄王九年(前290年)说。

陆侃如《屈原与宋玉》(《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页421):“在顷襄王十年以前,公元前290年左右,时屈原年五十余。”

郑振铎《诗经与楚辞》(《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页55):“(屈原)死时约为公元前二百九十年(即顷襄王九年)的五月五日。”

顷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前283)说。

清蒋骥《楚辞余论》卷下:“考《哀郢》在陵阳已九年,其后又涉江入溆浦。又由辰溆东出龙阳,遇渔父,遂往长沙,作《怀沙》。其秋又有《悲回风》‘任石何益’之言,后以五月五日,毕命湘水,则在长沙亦非一载也。故约略其死,当在顷襄十三、四年,或在十五、六年。”

顷襄王十六、七年(前283—282年)说。

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页57):“顷襄王十六七年,亦即公元前283年或282年……这正是司马迁所说‘百有余年’的范围内。……按战国秦汉之际‘五十六为老’的规定,屈原在《涉江》中所说‘年既老而不衰’,也正是夫子自道、并非事出无因了。”

赵逵夫《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卒年》(《屈原和他的时代》,页459):“屈原死于前283年(楚顷襄王十六年,周赧王三十二年)夏历五月五日。”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说。

郭沫若《屈原研究》(页11—12):“他的死年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的楚襄王二十一年(周赧王三十七年),死的日期据说是在五月五日。……屈原是活上了六十二岁的人。”

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说。

游国恩《论屈原之放死及楚辞地理研究》(《游国恩学术论文集》,页44—45):“顷襄王之二十二年,秦复拔楚黔中……是时楚日益削,屈子不忍亲见亡国之祸,又冀以一死悟其君,故遂赴汨罗之渊而自沉焉。”

顷襄王三十年(前269)或稍后说。

章培恒《关于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必须承认屈原死于顷襄王三十年之后,从而对屈原生平中的许多事情都要重新做出结论”。

(三)仕履

1.任职

(1)左徒

其一,职掌

谏官说。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唐张守节《史记·屈原列传正义》:“‘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

游国恩《屈原》:“左右拾遗在唐代与补阙同为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职位很低,不过从八品。而左徒对内得图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等等,那就负着国家重大的责任了。”

令尹副职说。

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傅太子于秦。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黄歇由左徒为令尹,则左徒亦楚之贵臣矣。”

郭沫若《屈原研究》(页13):“‘左徒’的官职在令尹之下。”

游国恩《屈原》(页18):“据《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的记载来看,则左徒之职似乎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也许就是令尹的副职。”

聂石樵《屈原论稿》(页39):“令尹就是宰相,可见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

詹安泰《屈原与〈离骚〉》(页38):“我们根据后来春申君黄歇以左徒为令尹,再考查楚国令尹的职权和要什么等级的官职才有资格可以升任令尹,就可以看出左徒在当时是一个仅次于令尹(宰相)的高官。”

左史说。

王汝弼《左徒考——屈赋发微之一》:“左徒之职,当即《礼记·玉藻》《汉书·艺文志》之所谓‘左史’。何以知其然也?《玉藻》云:‘天子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徒’当为‘史’字的楚译,楚史谓之《梼杌》,疾读之成‘徒’。”

莫敖说。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史记·屈原列传〉疏证》(《姜亮夫全集》卷八,页4—5):“(左徒)盖近内官,其职颇与汉制太常相似……余疑即春秋以来之所谓莫敖也。”又:《楚辞学论文集·楚文化与文明点滴钩沉》(《姜亮夫全集》卷八,页167—168):“考春秋战国以来,莫敖皆宗亲为之,而往往升为令尹,与春申君以左徒为令尹之事正合,则莫敖当即左徒。盖莫敖为楚故习,为楚最早之高官,乃更加令尹之上为主军国大事。则莫敖者,楚在氏族制未破坏前主国事之重臣,保存其较原始之氏族,语言之含义可解为祭司长之类。左徒则战国以后益加文饰之名矣。”

太子傅说。

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说“左徒”》(《林庚楚辞研究两种》,页16):“左徒所以是宫廷的亲信。因为亲信,所以侍从太子,其情形大约如贾谊之为‘长沙王傅’,秦因此也称黄歇为‘太子之傅’。”

吴郁芳《也说屈子为傅》:“屈子职为左徒,于史有载。而楚人以左徒为太子之傅,于是亦有载。《史记·楚世家》:‘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然而《春申君传》中,秦人径称这位侍太子的左徒为‘楚太子之傅’。”

登徒说。

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左(?)徒、右(徒)——左徒疑即见于《史记》的《楚世家》、《屈原列传》等篇的左徒。”

汤炳正《“左徒”与“登徒”》(《屈赋新探》,页48):“‘左徒’与‘登徒’是一个官职的两种不同简称。‘左徒’即‘左登徒’之省称,而‘登徒’即为‘左登徒’或‘右登徒’的省称。‘左徒’很可能是上大夫之职,虽兼管内政、外交,但主要活动在外交方面。”

行人说。

赵逵夫《左徒·征尹·行人·辞赋》(《屈原与他的时代》,页146—150):“‘’是‘登’的异体字,应读为‘登’。因而登徒为参与外交活动的官员。……‘徒’‘尹’二字,亦可双声假借。则‘右征尹’即‘右登徒’、‘右徒’,也即‘右徒’也。……‘征尹’之取义,同于中原国家所谓‘行人’。‘登徒’、‘征尹’,声音相近,取义不同,都是指负责外交的官员,即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国家所谓‘行人’。……‘左征尹、右征尹’是战国中期以前的称谓,‘左(登)徒、‘右(登)徒’是战国后期的称谓。另外,楚之‘征尹’、‘(登)徒’即中原国家的‘行人’。”

折衷说。

周建忠《屈原仕履考》:“‘左徒’的职掌只能依据现有资料来作分析:1、由楚王同姓宗亲担任。而楚王同姓宗亲者晋升令尹的可能性较大,童书业云:‘楚令尹见传者二十八人,惟彭仲爽为申俘,以贤进用,余皆王族也。’宋公文认为,可以考见的楚令尹46人,对他们的‘出身籍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楚人42名,占91%;‘在42名楚人中,已知出身的39人,一无例外地全部出自王族血统’。2、以才学见称。3、为王室的近臣,颇得楚王信任。4、负责内政外交,尤其是外交事务。……‘左徒’为楚国官职,既见于文献(《史记·屈原列传》),又见于青铜器铭文,有‘二重证据’;‘左徒’就是‘左徒’,与曾侯乙墓‘左□徒’、‘右□徒’、‘登徒’、‘右征尹’、‘左征尹’没有关系。”

其二,任职时间

楚怀王十年(前319年)说。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页65):“他任左徒必在(楚怀王)十一年以前,约当他二十五岁左右。”

赵逵夫《屈原的冠礼与早期任职》(《屈原与他的时代》,页124):“屈原任左徒之职在怀王十年,当时他三十五岁,无论在政治上、还是能力上,都趋于成熟。”

怀王十一年(前318年)说。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楚世家节略》:“怀王十一年……《战国策》‘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当在是年之前后,盖屈子为怀王左徒,王甚任之,故初政精明如此。”

怀王十年至十六年(前319年至前313年)说。

郭沫若《屈原研究》(页13):“他为楚怀王左徒在怀王十六年许秦绝齐之前,是他三十二岁以前的事,但究竟是哪一年就职,哪一年去职,却无可考。”

詹安泰《屈原与〈离骚〉》(页39):“屈原任左徒的期间……根据屈原的主张并联系楚国当时的事实来加以考察,可能在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之间。”

(2)三闾大夫

公族大夫说。

汉王逸《楚辞章句》:“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

姜亮夫《楚辞通故·制度部第六》(《姜亮夫全集》,卷二,页703—704):“三闾之职,王逸以为掌昭、屈、景三姓,则即列国之公族。……举屈子一生事迹,教胄子固为其最重之职,则与晋之公族大夫,正相类矣。且晋之公族,皆晋之同姓(皆姬姓也),则与屈氏为同姓之义亦合。”

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直王熊伯庸》(《屈原与他的时代》,页15—17):“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宋程公说《春秋分纪》四十二‘公族大夫’条曰……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三闾大夫即中原国家的公族大夫。……楚国公族及卿大夫的祖先如果追溯得远一点,基本上都是出自楚三王。‘三闾’在这里实际上是公族的代名词。……王逸是把前人关于屈原任三闾大夫的记载同《史记》关于屈原任左徒时情况的记载杂糅在一起。实际上他所说的那段话中只有‘屈原序其(按指公族及卿大夫)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才是三闾大夫职责的正确记载。”

邑大夫说。

钱穆《楚辞地名考》:“三闾乃邑名,即指楚丹阳之三户,邑为地名。屈原被称为‘三闾大夫’。”又:《先秦诸子系年·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页448—449):“三闾乃邑名……余又考楚有三户,盖即三闾也。……殆屈原为三闾大夫,正在丹析之户,故其后乃有冈名遗迹矣。因知原居汉北,即为三闾大夫,在南阳之三户也。”

宗伯宗祝说。

吴永章《楚官考》:“三闾大夫职掌王之宗族,与周的春官宗伯和秦的宗正类。”

吴郁芳《屈原职业考》:“屈原的职业是主持宗庙祭祀的宗祝。”

多种职能说。

李诚《楚辞文心管窥》(页82):“以今天眼光看,屈原这一职务竟包含有教育、内政、监察、外交等多种职能,而‘序其谱属’更说明这一职务甚至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颇有些不伦不类。但是只要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王逸的说法,应当有一定的来历而非凭想象虚构。屈原先祖鬻熊曾任周文王之‘师’一职,其职主要为君王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及措施;协同君王处理战争、祭祀、外交的等重大事宜;负责督促贵族子弟学习、修养等。十分清楚,‘三闾大夫’正与‘师’有明显的继承性,故其职能颇多一致。就此而言,‘三闾大夫’并非学术界所惯认的相当于北方‘公族大夫’。……王逸多出司马迁的‘掌王族三姓’、‘监察群下’等几句话,正是最能与‘师’的职责相互发明……王逸《离骚序》对屈原职责的记载不是抄撮《史记》的结果,而是有自己的接受源流……三闾一职具更多内涵,其职责涵盖左徒,而左徒职责更专施于外交领域。”

(3)“左徒”与“三闾大夫”之关系

左徒、三闾大夫即莫敖说。

左言东《楚国官职考》:“为了更有利于君权的集中和行使,楚武王最后几年建了可随时任命与撤换的令尹制,令尹的权力在莫敖之上。后来又有司马的设置,莫敖亦在其下。随着君权的提高,莫敖的地位与权势日益削弱。春秋前期尚可领兵作战,受王命参与会盟;后来成为只管王族事务……三闾大夫当是莫敖的俗称,与周族的宗伯相近。”

刘先枚《楚官源流考索》:“莫敖之称,盛行于春秋之世,至战国楚威王时尚称莫敖,至怀王时只见三闾大夫。”

左徒、三闾大夫即祝史说。

吴郁芳《“徒”考》:“笔者在拙作《屈原职业考》中虽然已证三闾职为内史。……左徒实即三闾。三闾当是楚人的俗称,左徒为官方职称,‘左徒’是其全称。屈原终身职在三闾。”

左徒、三闾大夫即左史说。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页21):“左史、‘三闾大夫’和‘左徒’之职掌相近,皆为王族宗族事务,那么,‘三闾大夫’或者就是‘左徒’的别称。不管如何,屈原的职掌是王族宗族长官,类似于《周礼》中之‘宗伯’;而‘左史倚相’的职责也类似于周之‘宗伯’,所以屈原之职掌与左史倚相之职掌是相同的。”

(4)“左徒”与“三闾大夫”任职之先后

先任“三闾大夫”复升任“左徒”说。

清陈玚《屈子生卒年月考》:“‘三闾大夫’为始仕之官,屈子于怀王六至十六年,擢为‘左徒’,至张仪诈楚而绌。”

陈子展《〈屈原传〉评注》(《楚辞直解》,页1):“盖屈原初仕为‘三闾大夫’,旋仕为‘左徒’。”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页50):“屈原当三闾大夫是在当左徒之前,时间不会很短,所以他在楚国是以三闾大夫闻名的。后来升为左徒。”

先任“左徒”后降任“三闾大夫”说。

詹安泰《屈原与〈离骚〉》(页50):“在屈原卸了左徒之后,又曾再起用他出使齐国;即在不给他参与内政或外交时,也还给他一个闲官——三闾大夫做。”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页65—66):“他任左徒必在(楚怀王)十一年以前,约当他二十五岁左右。……(楚怀王十八年)屈平自齐反,得知了这件事,便谏怀王不该释张仪。……《渔父》称他为‘三闾大夫’,大约即在此时担任的。”

聂石樵《屈原论稿》(页39—41):“大概在楚怀王十一年以前,当楚国任六国纵长与强秦争胜负的时候,他(屈原)以‘明于治乱’的说辞,为怀王所重视,因而升为左徒。……大概屈原被谗见疏之后,便降为三闾大夫。”

先任“三闾大夫”,再升任“左徒”,遭谗被疏后又被降任“三闾大夫”说。

陈子展《楚辞直解》(页551—552):“三闾大夫职位卑于左徒,屈原初仕就曾做过这个专管教育王族子弟的清闲官职。其时约在怀王五年以后,即在他二十岁以后。……屈原任左徒之职,约在怀王十年。当他见疏怀王,左徒罢职,投闲置散,又似曾回到三闾原官。”

2.主要政治行为

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又:《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又“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又:《张仪列传》:“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汉刘向《新序·节士篇》:“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

黄崇浩《屈原使齐问题之探索》:“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是屈原使齐之年,也正好是张仪使楚之年……屈原第一次使齐,可能访魏、访赵……屈原二度使齐的时间,恰好又是张仪再度使楚的时间。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张仪使楚。”

陆精康《关于屈原的使齐与流放》:“第一次使齐:约楚怀王十一年(前318年),时任左徒……第二次使齐:约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年),时任三闾大夫……第三次使齐: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复任三闾大夫。”

(四)疏放

1.疏放次数

未遭放逐说。

张中一《屈原未遭“放逐”考》:“综合前述,我认为屈原一生未曾遭受放逐,只受过楚王的迁谪罢了。屈原流亡在南楚活动时仍是三闾大夫,并有一定权力。屈原自沉与放逐没有关系。”

同类推荐
  • 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四月天

    一代才女林徽因在文学上著述不多,本书精选其诗歌、小说、散文佳作,其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均已收入其中。其作品自有女性的温婉清丽,但并不为小格局所囿。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女子,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实有创作天赋。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
  • 原来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读

    原来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读

    本书采用七言诗的形式,把《三国演义》全部重新改编,用简洁、轻快、整齐、优美的七言押韵组诗,把《三国演义》重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的创作。
  • 赵瑜散文

    赵瑜散文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赵瑜散文的首次集结。赵瑜向以纪实文学力作震荡文坛。其实,他的散文同样深厚、独特而有趣。面对时下散文的疲软与苍白,赵瑜的叙述有现代气象,有北国古风,因事而作,有感而发,是将泥土夯实之后烧制而成的一块块沉砖。我们能体味到作家心灵的率性和真诚。
  • 心灵底片

    心灵底片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分为“乡土乡情”“仁山智水”“生活随感”“情人咏史”四部分。文字干净纯朴,语言清新自然。
  •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作出了他独特的文学选择。认真阅读和理解鲁迅文学世界中的“为人生”的实质意义,将有利于我们对鲁迅文学基本思维的细致勘探。
热门推荐
  • 全能医仙

    全能医仙

    那天有个美女上门求医,她竟然要求我和她一起生个孩子,所以我……“摸骨疗伤,探阴取名,跌打推拿,泥瓦打洞,越狱升级,行走江湖,技多不压身啊……”老司机开车,本书纯爽文!
  • 龙纹祭

    龙纹祭

    【2015热门玄幻小说】(岁月摧残着大地,龙纹埋葬在时间的尽头;一盏青铜油灯指向了东方,是谁从洪荒龙域而来?)洪荒龙域绝世天才龙宇,强势降临低位面龙炎大陆;入龙皇古墓,踩八宗天才;废材已成过去,逆袭现在开始!这个时代,爷主沉浮。你——只配仰视!
  • 男神注意:傲娇公主来袭

    男神注意:傲娇公主来袭

    她,是外人眼中是高贵优雅的皇家公主,是家人眼中是傲娇可爱的宝贝千金,是朋友眼中是俏皮强势的腹黑小恶魔,在美国留学回来后,带领着死党们闯进神秘的圣蓝雅贵族学院,想把学院闹个天翻地覆之后再抽身离开,却不想在与学院美男榜的校草们交锋中,渐渐沦失了进去……不仅莫名其妙多了个“男朋友”,还有神秘面瘫做同桌,更有冷酷学生会长想方设法拉她入社,哎?说好的高冷呢?
  • 梦回梦都

    梦回梦都

    梦回梦都信仰的坍塌于重建,法制的坚毅与柔情,社会的失格与归真,爱情的苦涩与甜蜜,这些猛烈的碰撞让年轻的女警官在纷杂的生活中惘然若失。如何才能重拾本真的内心?青年物理教授陈垚的到来让丁聆对信仰、法制、社会、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在陈垚“回到梦都”的一系列科学实验的牵引下,一幅幅科学画卷展现在丁聆的面前,并确定陈垚就是自己一直要找寻的人。一步步匪夷所思的实验进程让丁聆悄然发现这个一腔赤诚的物理学者的终极目的竟然是回到相恋1500年的爱人身边——这个梦都的唯一意义——韩子高。
  • 情如花君不见

    情如花君不见

    执念就如凤栖梧桐,它是有追求活着的理由,也如是不舍拥有的一番借口。只求着,听风暖碧落,暂释了尘世萧索;观云烟雾绕,且掩了浮生荼蘼。明知已然平凡面对,却还期待繁华一场,究竟,骨子里的骄傲,是存在,还是虚无。淡然转身,静诉别离,瞧见却是,梦痕依稀。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鱼跃龙门之小金龙鱼

    鱼跃龙门之小金龙鱼

    他,古潭里的一条小鲤鱼,为了朋友的一句话,开启了血淋淋的寻仙历程。无论寒冬酷暑,古潭上方总会有一条小鲤鱼拼命跃起在空中,又狠狠地被命运抛了下来,身下溅起的血花染红了潭边的崖石,一次又一次地晕到,一次又一次地奋起,冬去春来,只为着心中的那份痴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情、友情、爱情,是人间乃至三界共通的情感。情至深处,已是对望中地相守,默默间地契合,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那个(她或他)。为(她或他)痴傻为(她或他)疯颠为(她或他)轮回为(她或他)守护,只要(她或他)当下幸福,分分秒秒!
  • 用妹妹诱猎死神

    用妹妹诱猎死神

    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让你的哥哥迷恋上你吧!18岁的未央,在哥哥死后一年被父亲这样告知。“可是哥哥他在一年前就已经死了!”未央红着脸扭扭捏捏,“而且我们在户口本上的关系写着的是兄妹……”既是畸形兄妹情,又是阴阳生死恋。这项计划真是任重而道远。
  • 季冬纪

    季冬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特种狂兵

    特种狂兵

    他,是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怖杀神。她,是娱乐圈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他们的相遇是一场阴谋还是天意?昔日的恋人,却是害死至亲的祸因,沈飞又该如何面对?‘神剑’出鞘,护美杀敌,再掀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