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09300000043

第43章 《楚辞》研究方法论(8)

李炳海。从先楚祖宗谱系到屈原的文学创作——屈原血统与先楚神话传统的关系[J]。延边大学学报,2004,(1)。

李诚。诗骚异同简论[J]。文学评论,1998,(3)。

李诚。诗骚异同再论[J]。文学评论,2001,(6)。

李诚。汉人拟楚辞入选《楚辞》探由[J]。文学遗产,2006,(2)。

李嘉言。《离骚》丛说[J]。河南大学学报,1982,(5)。

李建国。简析屈赋的“美人”形象系列[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3)。

李建国。屈骚意象论[J]。贵州社会科学,1994,(6)。

李金善。《离骚》求女喻意何在[J]。河北大学学报,1993,(4)。

李希运。《远游》作者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5)。

李学勤。《唐勒》、《小言赋》和《易传》[J]。齐鲁学刊,1990,(4)。

李延陵。屈原的生辰与离骚的著作时期[J]。学术月刊,1957,(12)。

李延陵。关于《九歌》的商榷[J]。天津师大学报,1980,(1)。

李云霞。《卜居》、《渔父》的创作艺术[J]。雁北师院学报,1998,(4)。

李志慧。论《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J]。西北大学学报,1982,(2)。

力之。《招魂》考辨[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

力之。《远游》考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3)。

力之。《〈招魂〉考辨》补说[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4)。

力之。《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J]。西南师大学报,1998,(6)。

力之。《卜居》《渔父》作者考辨[J]。学术研究,1999,(12)。

力之。《远游》非唐勒所作辨——与赵逵夫先生商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4)。

力之。《惜誓》非唐勒所作辨——与赵逵夫先生商榷[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6)。

廖承良。《离骚》“求女”说[J]。求索,1992,(1)。

廖化津。屈原决不是“传说人物”——驳屈原不见于先秦典籍说[J]。云梦学刊,1991,(2)。

廖化津。《招魂》刍议——与熊任望先生商榷[J]。河北大学学报,1991,(3)。

廖化津。屈原打算投奔西周君的动向——《离骚》九州求女的生活本事[J]。求索,1992,(1)。

廖化津。屈原故乡考——兼评浦江清先生的秭归非屈原故乡说[J]。江汉大学学报,1992,(5)。

廖化津。屈原遭遇考——兼评“两次放逐”说、“自请放逐”说及“未遭放逐”说[J]。湘潭大学学报,1994,(1)。

廖名春。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J]。求索,1991,(4)。

林庚。屈原与宋玉[C]。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427—435。

林河。试论楚辞与南方民族的民歌[J]。文艺研究,1984,(1)。

林建福。论楚辞体的衰微[J]。上海大学学报,1998,(5)。

林明华。《九章》之写作年代及其内在联系[J]。文学遗产,2002,(2)。

林维纯。刘向编集《楚辞》初探[J]。暨南学报,1984,(3)。

林维纯。试论《楚辞章句》“序文”的作者问题[J]。暨南学报,1986,(2)。

林维民。《九歌》爱情主题说献疑[J]。温州师院学报,1992,(4)。

刘大白。宋玉赋辨伪[J]。《小说月报》第17卷号外,1927。

刘岱。《楚辞》考源[J]。浙江学刊,1982,(4)。

刘刚。宋玉作《招魂》说新证[J]。鞍山师院学报,2001,(4)。

刘刚。南京图书馆馆藏《宋玉集》综考[J]。鞍山师院学报,2003,(1)。

刘刚。宋玉年世行迹考[J]。鞍山师院学报,2003,(5)。

刘刚。论宋玉的思想[J]。鞍山师院学报,2006,(3)。

刘洪仁。赋体杂文的先导——论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4)。

刘惠卿。《九歌》主题新解[J]。求索,2005,(5)。

刘庆安。《涉江》创作时地考论[J]。云梦学刊,2007,(3)。

刘生良。《离骚》作年探考[J]。安徽师大学报,1988,(2)。

刘士林。离骚“求女”意象勾沉[J]。江汉论坛,1997,(9)。

刘树胜。《九歌》篇目诸说辩析[J]。沧州师专学报,2002,(4)。

刘文英。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关于屈原的《天问》[J]。文史哲,1978,(5)。

刘文英。意在问中与理在事中——略论《天问》的艺术形式[J]。西北师大学报,1981,(3)。

刘心予。关于《招魂》的作者与乱辞[J]。华南师大学报,1980,(3)。

刘中黎。梅桐生。《离骚》结构之新探[J]。贵州大学学报,2003,(5)。

刘中黎。王莉娟。《离骚》“意象美”探析评述[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3)。

刘竹。《九歌》之“九”新解[J]。云南师大学报,1994,(4)。

鲁洪生、龙文玲。汉武帝和楚辞解读与传播[J]。中国文化研究,2007,(1)。

陆精康。关于屈原的使齐和流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12)。

陆侃如。宋玉赋考[J]。努力周报,1922,(7)。

陆侃如。宋玉评传[J]。努力周报,1923,(17)。

陆善采。《离骚》题义新探[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

陆天鹤、陆天华。探《涉江》《哀郢》之作时、作地与作因——兼论《怀沙》和《悲回风》[J]。贵州社会科学,1996,(6)。

陆永品。评“屈原否定论”者的研究方法[J]。河北学刊,1984,(5)。

陆永品。论庄、骚并称的文化现象[J]。河北大学学报,1994,(3)。

吕晴飞。《九歌》艺术美初探[J]。北京社会科学,1986,(2)。

罗福颐。临沂汉简所见古籍概略[J]。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1985。

罗建新。《橘颂》的诗学结构[J]东方人文学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1)。

罗建新。《楚辞集解》训诂考据的成就[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6)。

罗建新。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成果综述[J]云梦学刊,2008(1)。

罗建新。汪瑗“屈原非水死”说平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罗建新。“楚辞”指称的学术史考察[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10)。

罗建新。汪瑗对楚辞文学性的体认[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

罗来国。“鸡鸣歌”、“扬歌”与《离骚》之“离”同源初探[J]。中国音乐学,1997,(1)。

罗漫。《离骚》“求女”与怀王丧后——灵均“求小君”新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3,(3)。

罗漫。《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兼释“与泰初而为邻”[J]。云梦学刊,1995,(1)。

罗漫。宋玉的文学贡献与历史地位[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4)。

罗漫。战国宇宙本体大讨论与《天问》的产生[J]。江西大学学报,1988(1)。

罗敏中。论屈原的被疏被放被迁,兼说“曰黄昏以为期”[J]。中国文学研究,2000,(2)。

罗敏中。屈原的家世与乡里[J]。云梦学刊,2001,(3)。

罗义群。《九歌》是祈祷胜利的军傩乐歌[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1)。

罗义群。《九歌》的结构与主题[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7,(1)。

罗义群。《招魂》研究观点辨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2)。

M

毛庆。论“屈原否定论”的方法性错误[J]。长江大学学报,1985,(3)。

毛庆。屈原晚年行踪理测[J]。江汉论坛,1992,(6)。

毛庆。由历史看未来——近三百年楚辞研究史的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1998,(4)。

毛庆。《离骚》的层次划分及结构的奥秘[J]。淮阴师院学报,2000,(5)。

毛庆。论《天问》独特的立体结构与抒情方式[J]。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3,(3)。

毛庆。《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J]。文艺研究,2004,(3)。

毛庆。新世纪:古代文学研究使命和新楚辞学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6,(1)。

梅琼林。《离骚》:男女君臣之喻及其原型追索——兼与赵逵夫等先生商榷[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

梅琼林。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二元性倾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

梅琼林。20世纪中日“屈原否定论”及其批判[J]。人文杂志,2001,(1)。

梅桐生。试论宋玉《九辩》的情感与心态[J]。贵州大学学报,1999,(3)。

孟修祥。论宋玉《九辩》的悲秋模式[J]。中州学刊,1991,(1)。

莫道才。《汨罗民间招魂词》的程序内容及其对《招魂》、《大招》研究的启示[J]。民族艺术,1997,(2)。

莫道才。《大招》为战国时期楚地民间招魂词之原始记录说[J]。云梦学刊,2001,(5)。

莫砺锋。朱熹《楚辞》学略说[J]。求索,1983,(3)。

N

聂恩彦。《天问》题意浅释——《天问》研究之一[J]。山西师大学报,1978,(3)。

聂恩彦。《天问》的主题和结构——《天问》研究之三[J]。山西师大学报,1979,(1)。

聂恩彦。《天问》的天道观——《天问》研究之四[J]。山西师大学报,1979,(2)。

牛龙菲。“离骚”新解[J]。江汉论坛,1985,(5)。

钮国平。《离骚》题意小议[J]。甘肃师大学报,1981,(3)。

P

潘啸龙。关于屈原放逐问题的商榷[J]。安徽师大学报,1980,(3)。

潘啸龙。王夫之、郭沫若的《哀郢》之说不能成立[J]。江淮论坛,1981,(1)。

潘啸龙。《离骚》作于顷襄八、九年考[J]。复旦学报,1982,(1)。

潘啸龙。论屈原思想及其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1982,(3)。

潘啸龙。关于屈原自沉的原因及其年代[J]。江汉论坛,1982,(5)。

潘啸龙。《离骚》“求女”辨[J]。学术论坛,1982,(6)。

潘啸龙。论《离骚》的浪漫主义表现及其精神特色[J]。中州学刊,1984,(1)。

潘啸龙。《远游》应是汉人伪托屈原之作——《远游真伪辩》质疑[J]。青海社会科学,1984,(5)。

潘啸龙。摄提·孟陬和屈原生年之再探讨[J]。中州学刊,1985,(4)。

潘啸龙。《九歌》六论[J]。安徽师大学报,1986,(4)。

潘啸龙。论《离骚》的“男女君臣之喻”[J]。安徽师大学报,1987,(3)。

潘啸龙。从《秦楚月名对照表》看屈原的生辰用历[J]。江汉论坛,1988,(2)。

潘啸龙。驳蒋骥“屈原迁于陵阳”说[J]。中州学刊,1988,(3)。

潘啸龙。《天问》的渊源与艺术[J]。中国社会科学,1988,(6)。

潘啸龙。从汉人的记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J]。安徽师大学报,1989,(3)。

潘啸龙。楚文化和屈原[J]。文学评论,1989,(4)。

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J]。文学评论,1990,(4)。

潘啸龙。论屈辞之狂放和奇艳[J]。文艺研究,1992,(2)。

潘啸龙。《招魂》研究商榷[J]。文学评论,1994,(4)。

潘啸龙。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1997,(3)。

潘啸龙。评楚辞研究中的图腾说[J]。安徽师大学报,2001,(1)。

潘啸龙。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学遗产,2003,(3)。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大学报,2004,(3)。

潘啸龙。《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J]。安徽师大学报,2005,(4)。

潘啸龙、陈玉洁。《九歌》性质研究辨析[J]。长江学术,2006,(4)。

潘啸龙。评《招魂》为“屈原自招”说[J]。云梦学刊,2006,(5)。

彭德。宋玉生平考[J]。东南文化,1992,(6)。

Q

钱玉趾。屈原生年探讨[J]。文史杂志,2000,(3)。

钱玉趾。《招魂》疑义新辨[J]。云梦学刊,2002,(4)。

钱玉趾。《哀郢》的写作时间及内容新解[J]。云梦学刊,2003,(2)。

钱玉趾。《离骚》诗题新解[J]。云梦学刊,2004,(2)。

邱少华。《九歌》章数释疑[J]。首都师大学报,1983,(1)。

曲宗瑜。从出土文物看《离骚》《哀郢》产生的时代[J]。辽宁师大学报,1987,(5)。

R

阮先。屈原故里秭归说质疑[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4)。

芮宁生。《离骚》求女失败意象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2,(4)。

S

三泽玲尔[日]。屈原问题考辨[J]。重庆师大学报,1983,(4)。

石川三佐男[日]。日本学者所见之《楚辞学文库》[J]。中州学刊,2005,(6)。

尚永亮。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J]。陕西师大学报,1980,(4)。

沈伯俊。《离骚》当作于楚怀王中期[J]。贵州社会科学,1983,(2)。

束有春。论屈原作品中东西部文化板块及成因[J]。陕西师大学报,1989,(1)。

宋健。论张佩纶的“庄子吊屈原说[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

苏杭云。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地方特色[J]。思想战线,1980,(6)。

睢宽。谈《卜居》《渔父》的创作权问题——与马茂元先生商榷[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4)。

孙次舟。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J]。中央日报·中央副刊,1944,(9)。

孙晶。《远游》的哲学意蕴及其艺术显现[J]。东北师大学报,2001,(2)。

孙克强。庄屈风格渊源比较片论[J]。河南大学学报,1993,(2)。

孙元璋。《楚辞·远游》发微[J]。文史哲,1985,(6)。

孙作云。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处置屈原问题[J]。历史教学,1954,(1)。

孙作云。论《国殇》及《九歌》的写作年代[J]。河南大学学报,1956,(1)。

孙作云。“大招”的作者及其写作年代[J]。文史哲,1957,(9)。

孙作云。屈原的放逐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1961,(6)。

孙作云。从《离骚》的写作年代说到《离骚》、《惜诵》、《抽思》、《九辩》的相互关系[J]。文史哲,1962,(4)。

孙作云。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编年[J]。学术研究辑刊,1979,(1)。

孙作云。秦《诅楚文》释要——兼论《九歌》的写作年代[J]。河南大学学报,1982,(1)。

T

谭德兴。论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J]。衡阳师院学报,2004,(5)。

谭家健。唐勒赋残简考释及其他[J]。文学遗产,1990,(2)谭戒甫。屈原“哀郢”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1957,(2)。

汤炳正。《楚辞》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的探索[J]。江汉论坛,1963,(10)。

汤炳正。关于《九章》后四篇真伪的几个问题——《屈赋新探》之三[J]。四川师大学报,1977,(4)。

汤炳正。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屈赋新探》之五[J]。四川师大学报,1978,(4)。

汤炳正。从包山楚简看《离骚》的艺术构思与意象表现[J]。文学遗产,1994,(2)。

汤漳平。试论《九歌》的性质及成因[J]。中州学刊,1982,(5)。

汤漳平。楚辞研究二千年[J]。许昌师专学报,1989,(4)。

汤漳平。《古文苑》中宋玉作品真伪辨[J]。江海学刊,1989,(6)。

汤漳平。论唐勒赋残简[J]。文物,1990,(5)。

汤漳平。宋玉作品真伪辩[J]。文学评论,1991,(5)。

唐兰。《天问》“阻穷西征”新解[J]。禹贡,1937,(1,3)。

W

王德华。《卜居》《渔父》:屈原精神困境的揭示和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J]。中国文学研究,2002,(3)。

王德华。屈骚精神与儒家理想人格冲突融合的历史考察[J]。文学评论,2006,(2)。

王德华。屈骚精神在宋代的缺失与修复[J]。学术月刊,2006,(2)。

王峰。亦屈亦宋论《招魂》[J]。江汉论坛,1998,(11)。

王海远。近当代日本楚辞研究之鸟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1)。

王宏理。《楚辞》成书之思考[J]。杭州大学学报,1996,(1)。

王辉斌。中国究竟有没有屈原——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与反“否定”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1999,(3)。

王健强。“屈原故里江陵”辨[J]。广东社会科学,1990,(3)。

王开元。西域古代文化——昆仑神话对屈原之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04,(5)。

王倩予。《天问》解题衍义[J]。社会科学研究,1999,(3)。

王文龙。《离骚》“求女”试解[J]。盐城师院学报,1985,(4)。

王锡荣。试论屈原思想——兼与郭沫若同志商讨[J]。吉林大学学报,1962,(2)。

王锡荣。屈原被疏后的经历问题新考[J]。吉林大学学报,1983,(2)。

王锡荣。《离骚》“求女”喻指发微——兼与“求君“说商榷[J]。吉林大学学报,1995,(1)。

王锡三、姚宝元。《离骚》作于顷襄王后期论[J]。天津师大学报,1980,(6)。

王锡三。试论屈原骚赋与楚地声乐之关系[J]。天津师大学报,1992,(3)。

王延海。清代屈原研究散论[J]。辽宁大学学报,1994,(5)。

王以宪。《离骚》题义为“琴操”[J]。江西师大学报,1991,(1)。

王莹。宋代楚辞研究概述[J]。大连大学学报,1995,(1)。

王媛。《远游》作者研究状况综述[J]。徐州师大学报,2004,(2)。

王志忠。屈赋与中原文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4)。

温洪隆。《离骚》的结构及其它[J]。华中师大学报,1984,(5)。

温洪隆。重评“屈原——箭垛人物”论[J]。华中师大学报,1985,(5)。

同类推荐
  • 美丽的散文

    美丽的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沙石50年

    沙石50年

    这是一本用文集形式记录作者创作轨迹的书。它通过几十万字各类作品的汇集,向人们提供了一部浓缩的作者业余创作史,也展现了作者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以及他与时俱进的个人成长过程。
  • 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

    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

    官场、职场、道场、情场,无论是否看上去很美,都只是一个道理:人人在实现着利用与被利用的价值。在《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一书中,辛可大师通过36封托名唐僧的书信,对经典名著《西游记》加以另类解读。作者无情奚落了原作中的偶像,把吴承恩不忍明说的真相全部曝光,辛辣批判了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正统观念”。作品以经典为原料,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令人瞠目的现代作风和有悖常识的历史观察,是近年来最具颠覆力、最让“正人君子”失眠的文字作品。正史野传信手拈来,说古论今笑骂不羁。酣畅淋漓,舒经解闷,辛辣戏讽的文风,纵横驰骋的笔墨,一卷在手,非让你一口气读完为止。
  •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

    本书选取了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在各个方面大力纠“左”、批判极左思潮的不懈努力和艰难历程。围绕这一主线,全面地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和历史贡献。
  • 斑色如陶(在场主义散文丛书)

    斑色如陶(在场主义散文丛书)

    《斑色如陶》是作者近年来的散文优秀作品的结集。作者以朴实|智慧的语言,记述了往日的生活轨迹,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
热门推荐
  • 畸男之旅

    畸男之旅

    一个精神和肉体都不太正常的男人在生活与社会相碰撞的那一霎那他便失去了一切......
  • 南辕蓦离

    南辕蓦离

    听说,世界上有种幸运,叫做光路可逆;听说,光路可逆的幸运,就是我遇到你。你是我唯一的秘密。你说好,我就好;你说乖,我就乖;你说优秀,我就优秀。你们都说我独特,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朝着我的路走。我想一直走下去,这是我的决定,还好,我并不孤单。
  • 无爱绑婚:空嫂服务到家

    无爱绑婚:空嫂服务到家

    后来,每每想起这段婚姻,唐倩如都是嘴角上扬的。安在焕,全国最大航空公司总裁,床伴无数,花心无限;唐倩如,一个菜鸟空姐,单纯善良,隐忍坚强。一次机场邂逅,注定了两个人一生的纠缠。“唐倩如,不要想着逃离我,你的男人是我,也只能是我,你必须知道,你只是我养的一只猫,想要偷腥,等我死了再说!”望着安在焕绝情的脸庞,唐倩如笑了,一段没有爱的婚姻,就算自己再如何努力,也只是枉然。“安在焕,你错了,我这只猫根本不喜欢吃什么鱼,我从始至终都只爱你啊!”
  • 洛阳以北长安以南

    洛阳以北长安以南

    “三弟啊,你这天煞孤星命做哥哥的也想帮忙啊,你先投胎其他的哥哥给你想想办法。”阎王在一旁干着急搓着手。“算了,二哥,你任期还有多久,你不是说咱仨天煞孤星天生阎王命吗?”“这个嘛,快了,快了,就一千年了。”“咱们还是来谈谈投胎的事情吧。”“得嘞,肯定比上次那龙傲天,赵日天,去处好,这地方一般人哥哥都不告诉他,刚好那地方有个小皇子要出世。走,送兄弟你上路。”阎王对着阎王殿外拍了拍手,判官拿着人高的大笔走上来。“呸呸,那叫重获新生。”
  • 隐婚蜜爱:大叔,轻轻亲

    隐婚蜜爱:大叔,轻轻亲

    闺蜜结婚了,新郎却是现任男友。婚礼上登徒子借机揩油,她不过咬了两口,竟然要赔偿一个亿!“没有钱,那就拿命抵!”简曈就这样成了孟景琛的太太。等等!三十出头的冰山帅老公,竟然是闺蜜的爹,前男友的老丈人。二十三岁的她直接晋级丈母娘,提前登上了人生高峰!……婚后孟景琛开启宠妻模式。“孟先生,你女儿说我是拜金女?”“正确!”孟先生将名下所有财产公证为夫妻共有。“喂喂喂,你女儿到底是不是亲生的?”孟先生邪魅一笑,抚着某女隆起的肚子,“那就要问问她娘什么时候生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带着小位面

    穿越带着小位面

    结婚登记当日,苏岩只是上了个厕所,一切就不可挽回了。
  •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个历史文化之谜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个历史文化之谜

    本书是一本囊括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读物,通过上百幅实地照片展示了那些令人困惑不解的未解之谜与神奇现象。
  • 微风吹樱花飘落

    微风吹樱花飘落

    上海滩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路兰樱,一个上海滩首富韩氏家族的留学归来的千金大小姐韩苏玫,两人相遇时发生了一起意外,路兰樱以为韩苏玫被杀了,自己当时又有困难,不得不顶替韩苏玫回家,而渐渐的她习惯的韩母的爱和富贵人家的生活,并跟苏家的大少爷苏俊旸互生情愫,在这时韩苏玫回来了,她误以为是路兰樱当时要杀她,于是边准备要向她报仇……
  • 穿越废柴:小姐,太腹黑

    穿越废柴:小姐,太腹黑

    你说姐是废物?你确定,姐要是废物你是什么呢?你说姐勾引男人?大姐,是他们自己缠着我的。你一个圣兽就拿在姐面前炫耀,姐有神兽都没像你这样好不?
  • 初音穿越:绝对治愈萌歌姬

    初音穿越:绝对治愈萌歌姬

    一次醒来,依然是她的身体,却焉然什么都不知晓了。又突然跑出一小正太,将她推进另一时空……当时就换一个环境,处境却不一样了……萝莉眼角噙泪,看着身旁的饿狼,又想撇开身上粘着的正太,哽咽,“可,可以不要缠着我……?”正太和众人一笑,“不可能。”萝莉泪崩,只好躲去墙角画圈圈。【女主由骑士团守护的最可爱最治愈人心的初音未来殿加盟!!看男主mikuo强势扑倒!甜甜宠文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