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09300000006

第6章 《楚辞》基本问题研究(1)

“楚辞”指称

一、屈原、宋玉诸楚人的部分作品

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汉都尉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二、屈原作品

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乱,诗人寝息,谄佞之道兴,讽刺之辞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彩,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楚词》文章,屈原一人耳。宋玉采见之,尚不得其仿佛,况其下者乎?”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采黄维章、林西仲语,并载《招魂》、《大招》,以正《汉志》二十五篇之数。然《大招》自汉以来已相传为原作,而《招魂》篇名,具见《史记·屈原传赞》,则固非二子创论也。其作文次第,年代幽远,无可参核。窃尝以意推之,首《惜诵》,次《离骚》,次《抽思》,次《思美人》,次《卜居》,次《大招》,次《哀郢》,次《涉江》,次《渔父》,次《怀沙》,次《招魂》,次《悲回风》,次《惜往日》,终焉。初失位,志在洁身,作《惜诵》。已而决计为彭咸,作《离骚》。十八年后,放居汉北,秋,作《抽思》。逾年春,作《思美人》。其三年,作《卜居》。此皆怀王时也。怀王末年,召还郢。顷襄即位,自郢放陵阳。三年,怀王归葬,作《大招》。居陵阳九年,作《哀郢》。已而自陵阳入辰、溆,作《涉江》。又自辰、溆出武陵,作《渔父》。适长沙,作《怀沙》、《招魂》。其秋,作《悲回风》。逾年五月,沉湘,作《惜往日》。盖察其辞意,稽其道里,有可征者,故列疏于诸篇,而目次则仍其旧,以存疑也。若《九歌》、《天问》、《橘颂》、《远游》,文辞浑然,莫可推诘,固弗敢强为之说云。”

三、屈原题材作品

汉班固《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卷十二:“其(《招隐士》)可以类附《离骚》之后者,以音节局度,浏漓昂激,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虽志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

英国霍克思《求宓妃之所在》(《楚辞资料海外编》,页160):“‘辞’即‘字’,亦即从事艺术创作——不管是诗歌或散文的,口头或笔头的艺术创作——所用的字。大凡是承认《离骚》、《九歌》、《天问》、《卜居》、《招魂》虽然毫无争议地都属‘楚辞’,却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也不属于一种文学体裁的人,都肯定会认为这一见解是很明白的道理。‘楚辞’是个笼统集体名词,与中世纪的‘不列颠纪’一词类似,后者是中世纪用来泛指整个围绕亚瑟王及其武士们的传奇和寻圣杯的故事所创作的散文与诗歌传奇文学的总称。‘楚辞’就是‘楚纪’。‘楚纪’中的各篇作品既然形式上不相一致,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呢?其答案我认为是:这些作品是一种新的、世俗的、文学的传统对于一种旧的、宗教的、口头的传统的变革。还可以假定一个答案,即“楚辞”中所有的作品都与屈原的名字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谓‘楚纪’不妨说就是‘屈原纪’——换句话说,所谓‘楚辞’,即为屈原一派人的作品。”

四、专书

汉王逸《楚辞章句序》:“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辞。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

唐姚思廉《陈书·高祖章皇后列传》:“高祖先娶同郡钱仲方女,早卒,后乃聘后。后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

唐房玄龄《晋书·郭璞列传》:“(郭璞)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

宋陆游《小疾谢客》:“小疾深居不唤医,消摇更觉胜平时。痴人未害看《周易》,名士真须读《楚辞》。绿径风斜花片片,画廊人静雨丝丝。晚来顿觉清羸甚,自置篝炉煮粟糜。”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六:“韩退之诗曰:‘《离骚》二十五。’王逸序《天问》亦曰屈原凡二十五篇。今《楚辞》所载二十三篇而已,岂非并《九辩》、《大招》而为二十五乎?”

元沈和《潇湘八景》曲之《六幺序北》:“园塘外三丘地,篷窗下几卷书,他每傲人间驷马高车。每日家相伴陶朱,吊问三闾。我将这《离骚》和这《楚辞》,来便收续,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着绿蓑归去。看花开花落流年度,一任教春风桃李,更和这暮景桑榆。”

清杨汝穀《读楚辞作》:“无端哀怨入秋多,读罢《离骚》唤奈何!明月竹枝湘浦夕,西风木落洞庭波。美人环佩惟兰杜,公子衣裳在芰荷。千古灵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

五、文体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原赋二十五篇……唐勒赋四篇……宋玉赋十六篇。”

南朝宋江淹《山中〈楚辞〉》其一:“入橘浦兮容与,心怅惘迷所识。视烟霞而一色,深秋窈以亏,天上列星之所及。”其二:“予将礼于太一,乃雄剑兮玉钩。日华粲于芳阁,月金披于翠楼。舞燕赵之上色,激河淇之名讴。荐西海之异品,倾东岳之庶羞。乘鱼文兮锦质,要灵人兮中州。”……其五:“伯鸾兮已远,名山兮不返。逮绀草之可结,及朱华之未晚。绁余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临星朏兮树暗,看日烁兮霞浅。浅霞兮驳云,一合兮一分。映壑兮为饰,缀涧兮成文。碧色兮婉转,丹秀兮芬蒀。深林寂以窈窈,上猨狖之所群。群猨兮聒山,大林兮蔽天。枫岫兮筠岭,兰畹兮芝田。紫蒲兮光水,红荷兮艳泉。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叠。非郢路之辽远,实寸忧之相接。欷美人于心底,愿山与川之可涉。若溘死于汀潭,哀时命而自惬。”

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

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鲜于子骏作‘楚词’《九诵》以示轼。”

宋黄庭坚《山谷外集》卷一〇《与王立之四帖》:“若欲作‘楚词’,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词》,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皆谓之‘楚辞’。”

明唐枢《重刻楚辞叙》:“‘楚辞’者,风雅之变也,其源昉于屈子。厥后作者继起,咸祖其辞,而皆楚声也,故俱谓之‘楚辞’。”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楚辞”类:“屈平后出,本《诗》义以为《骚》,该兼六义,而赋之义居多。厥后,宋玉继作,并号‘楚辞’,自是辞赋之家悉祖此体。”

周建忠《楚辞学通典·例言》(页1):“本卷各类内容的收录范围为:‘作家’类,战国楚辞作家、汉代至北宋有重要骚体赋传世的作家单列辞条;其他未列辞条的作家均在被选用的赋作开头作简略介绍,选录多篇者则在首篇作介绍。‘作品’类,收入战国、汉代楚辞作家的全部作品;选收历代重要骚体赋作品;酌收少量代屈、宋立言的赋或文。”

六、供诵读的文艺样式

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班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罢敝中国。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又:“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侍诏金马门。”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四四引刘歆《七略》:“孝宣皇帝诏征被公,命诵楚辞,每一诵,辄与粥。”

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

宋黄伯思《新校楚辞序》:“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淬、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所楚名之。”

七、多重蕴含

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页1):“‘楚辞’一名,含义有二:一为继‘诗三百’而起,发源于楚国之新诗体,二为总集之名,即书名。”

董运庭《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辨》(页61):“其所指就有三种合乎逻辑的可能的阐释。即:一、指他们用楚声来诵读和吟咏屈原、宋玉的作品和其他楚声歌诗向武帝邀宠;二、指他们用楚辞的文学形式写作辞赋,干谒武帝;三、指他们写作辞赋干谒武帝,同时又用楚声来诵读和吟咏这些辞赋以博欢心。”

黄凤显《屈辞体研究》(页4):“‘楚辞’既用来指称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也指屈原及其后来一些作家用这种新诗体创作的诗作,又指由这些诗作选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谨按:“楚辞”之名的原初含义,亦即司马迁所陈述的“楚辞”当是指战国时代以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诸人为代表的楚人所创作的诗歌。迨至东汉,战国诸楚人之作品篇目情况始有明文。使得学界对“楚辞”原初篇目之详貌能有细致了解者为汉人王逸。其《楚辞章句》为现存最早最完整之“楚辞”作品集。是书所收署名屈原之作《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署名宋玉之作有《九辩》《招魂》,而《大招》篇,王逸则以为其系屈原或景差之作。至此,战国之际,屈原、宋玉诸楚人作品情况乃为学界所知晓,而后的千余年间,虽有学者就作品的真伪问题、篇章之作者问题有所发难,然其所论之原始文献材料基本不出此范围。

“楚辞”渊薮

一、南方文化

汉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汉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宋黄伯思《新校楚辞序》:“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淬、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所楚名之。”

玄珠《楚辞与中国神话》:“《楚辞》不是凭空生出来的,自有它的来源,但其来源却非北方文学的《诗经》,而是中国的神话。……何以神话独成为中国南方文学的源泉呢?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北中国并没产生伟大美丽的神话;二是北方人太过‘崇实’,对于神话不感浓厚的兴味。……楚辞是南方的‘文人的纯文学作品’,应用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以抒情咏怀,美丽、缠绵、梦幻,是它的特色。”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刘师培学术论著》,页163):“屈平之文,音涉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洁行芳,符于‘二南’之比兴。”

游国恩《楚辞概论》(页27—44):“这些句子(《老子》第十五、二十一章)不但有韵,而且很像《楚辞》的先驱:因为他们很有‘骚体’的风味,不过他把‘兮’字用在每句的第二字,后来楚辞中如‘九歌’则换在句中罢了。(按《老子》二十章如‘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等句的‘兮’字都用在句中,与‘九歌’的形式全于似。)《史记·老子传》索隐谓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所以我们可以说老子是南方学术的鼻祖,同时又是‘楚辞’的祧祖。……这两首(《说苑》之《子文歌》、《楚人歌》)虽是很幼稚的诗歌,然而在楚国便算是‘楚辞’不祧的远祖。……这些(《越人歌》《徐人歌》《接舆歌》《孺子歌》《庚癸歌》)古代南方诗歌,无一首不影响于‘楚辞’,故我都认为是他一脉相传的祖先。”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页52—53):“楚诗之较早者,当推《诗经》中的《二南》为最重要。《二南》以外,古彝器上还保存了不少有韵的铭文。……此外又有《新序》(《节士篇》)载《徐人歌》、《说苑》(《善说篇》)载《越人歌》、《左传》(哀公十三年)载吴《庚癸歌》等。”

苏杭云《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地方特色》:“楚辞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然而它既不同于北方统治阶级所崇拜或宣扬的那种上帝神和祖宗神(居高临下、威吓恐怖),也不同于齐燕方士们所杜撰出来的神仙故事(荒诞无聊)。楚辞有着楚人特有的风格,充满着神话般的幻想,而这些神话般的幻想又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些神,是劳动人民力量的化身。……在神的观念上,南方和北方还有不同之处,例如北方的上帝神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位尊权大,威严肃杀,道貌岸然,人们只能‘远而敬之’。而《离骚》里的神却可以被主人公驱使,为主人公效劳。主人公还可以幻想去追求二姚、有娀、宓妃诸女神。……又如《九歌》中的神与北方的神也大不相同:北方把农神视为祖宗神,楚地把火神视为祖宗神;北方的河神是管水利的,楚地的河神是南浦美人。楚神不是鬼怪,而是“含娣宜笑”的美女,祭祀不用牲口,而用香草桂酒等物……由于这些神大异于北土,所以作品的艺术情调和风格也与北方大不相同而独具特色。”

刘岱《〈楚辞〉考源》:“《楚辞》是以长江中游江汉一带为中心,直接受到楚国传统的巫官文化影响,具有南方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战国后期的屈原,既是楚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楚辞》这一文学体裁的开创者,而他本人也是南方蛮夷族的后裔……《楚辞》是南方楚文化的精华,它的源流与楚国的历史发展、社会风尚、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初步探索,证明《楚辞》有自己的古老源头,它是楚国神话和民间歌谣的深厚土壤里培养出来的瑰丽多采的鲜花,有着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

张正明《屈原二论》:“屈原熟知神话,深钦神巫,善作神游,颇有大巫的见识与风采。他的作品,多数包含着巫学的精髓。《九歌》从头到尾是巫在载歌载舞。《招魂》和《大招》,都是大巫作法的唱词。在《离骚》中,作者登天远游,俨然是一位神圣。《天问》,以神话为主干。”

辛稼《论屈赋和楚文化的渊源》:“屈赋是战国楚文化在文学方面高度集中的表现。对屈赋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楚文化的整体面貌。”

同类推荐
  • 文学理论向度研究

    文学理论向度研究

    本书以向度作为考察文学理论的全新视角,通过分析并探讨载体向度、本体向度、读者向度与文学之外的文论向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创新研究,可作为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等专业学生考研、专升本、自学考试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评为“有见解的、内容扎实的、有益于我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值得一读的一书”。
  • 野草: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野草: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选取了世界海难史上十个著名的海难事件,以事件发生时的史料为基础,挖掘海难背后的故事,力图表现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并附1912年以来主要海难事件概览和遭遇海难自我避险小贴士,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得到灾难避险的知识。
  • 我只想和你说说话

    我只想和你说说话

    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年轻人在北京几年的漂来漂去,讲述了几个年轻人不被听到的呐喊和絮絮叨叨的彷徨,也描绘了很多个年轻人没有勇气也无法到达的远方。城市这么大,世界这么大,可就算我们的生活再小,也要努力去捍卫。即使曾脆弱、无助、绝望、动摇,我们也不该停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总是该保留点傻气活起来才有滋味,做梦都没法撒开欢儿大笑,哪还敢在沙滩裸跑?年轻一回,总得尽点兴。
  • 王进喜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王进喜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热门推荐
  • 九星仙闱

    九星仙闱

    巨冢林立,埋葬着诸多上古大能,可是棺门大开,肉身不在,他们身在何方?又身往何处?数万年前这里发生了何事?隐藏了多少辛密?又与主角的命运如何重叠?一座大陆,穷极五行之密,追求大道永生。九处圣地,示显九珠天道,揭晓万古之秘。是谁安排了这一切?又有谁能主宰这一切?我命由我不由天,看主角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堪颇天道闱局,睥睨天下,俯视众生。
  • 进击的水果

    进击的水果

    羽凡重生,来到的不是什么逆天废材异界大陆,不是什么传奇天才修仙之地,他到了一个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的地方。这里会上演猪允炆打败猪棣,夺得大明;李治依旧情迷媚娘,放手大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雄霸天下;……当然爱新觉罗羽凡是个异数。这里不光可以练功修仙,还能舞文弄墨,靠四书五经成就圣人,而异数的羽凡自然会闹出点不平常的事情。
  • 我的魔界历险

    我的魔界历险

    夜凡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某一天,家族遭人灭门!自此,背负血海深仇,踏上强者之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问天地间谁与争锋……
  • 大唐刀圣

    大唐刀圣

    小小穿越者身怀一百零八套经传世经典刀法,心怀我不入桃花阵谁入桃花阵的雄心壮志,玩转大唐盛世,笑看贞观风云!
  • 茶经

    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七彩莲星剑

    七彩莲星剑

    昏庸的君主,动乱的朝代,百姓民不聊生,为自救救世,各帮派兴起。江湖上传言,谁练得绝世武功——七彩莲星剑,谁可以称霸武林,统一各个门派,共同革新朝代,但此绝世武功,不易得,且对修炼者有不一般的要求。孟莲心,自幼噩梦缠身,虚弱多病,身世离奇,偶然成了七彩莲星剑的传人。江卓谦,一个遗腹子,虽出身皇家,未出生就随母漂泊,历经磨难,为了挽回父皇一手建起的王朝,苦练武功,深爱孟莲心,却几经离合。他们的爱情在这个危乱的朝代何去何从,详见正文。注:本书书友群:257621153。只想写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无论你如何看,它都是它的唯一。我只是坚持让它成为它自己。
  • 不暗不成恋

    不暗不成恋

    一夜缱绻,竟然认错了人!错就错吧,关键是这个人就是你暗恋的人!带着球偷跑一年很时髦吧!千万别说出去丢人哟,人家默不作声又躲了你五六年!依旧是叱咤商业圈的冷漠女王,Ahome普通到家的小粉领,艾昕和纪可昕,谁才是真实的!以前算命的说,纪可昕这辈子和医的缘分很大。高中的时候学习理科,还以为会当个医生。后来总结和医的缘分在这里,从小体质弱,隔三一小病,差五一大病。医院还给了她生死离别的痛苦记忆。再后来,发现自己暗恋了这么久的人竟然做了医生,为了多和自己暗恋的人接近,就投资建个医院吧。再后来嫁了个医生,儿子也不死心,非得将老妈的医缘进行到底,说什么也要考医科大学,从此商人是路人。
  • 三日长过百年

    三日长过百年

    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草根”百姓,因为一场骤然降临的巨大灾难,生命中迸发出令人惊叹的血性,义无反顾地投入抢救生命的战场。“小人物”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亲情与责任,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较之于外来大军轰轰烈烈的救灾行动,他们显得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 证道秘典

    证道秘典

    一对双胞胎,哥哥天赋惊人,弟弟天生病态,无法修道,然而一场变故使他们都踏上修道之路。一宗家族血案使得弟弟落入一场惊天阴谋,慢慢坠入魔道,修道之路更多风雨,体内的神秘力量让他发现了上古大战的真正秘密,接受了上古遗留的使命,他也因此再甘堕落,成为正道所不容。而知道身世之谜的他,为还母亲清白,最终也与魔道对立,成为正邪共敌。命运坎坷的他,最终能在修道路上走多远?是否有人愿意站在他的身边一同对抗整个世界?他又将如何去完成使命?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