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14000000005

第5章 歌吟低回(2)

绽放在上空。我正在柳毅井旁

着一身牧羊女的荷衣

为你翩跹

千年神话里,你成为

救生的小舟

把我

高高托起

掬起一捧桃花

推开

岁月的柴门

你把燃烧的目光

藏进影子。所到处,芳草成排倒伏

洞庭湖的巨浪凌空

逃生的桨帆,在波峰浪谷

碎裂。滴滴泪

串成风铃,在你窗台

轻轻划响

此诗前景化传说“柳毅传书”而来,虽然用典较直,但简单而不失深刻,语言精炼,诗意隽永,节奏很不错,每节都有亮点。写出了心理所藏的那种接近破碎的、无言表达的、突然而至的伤痛。整体配合精致,构思灵动,把景、情、心诗歌的三味融为一体,不得不让人进入诗中意境。

斑竹泪

本是葱茏温柔的竹

是谁的泪,把你写成离愁

枝条沉思

又把谁的魂魄

空空打捞

撑着纸伞。足音

从一方方青石板上缓缓淌过。轻叩

历史门环

走丢的影子

在楚箫声里消瘦。泣成

渐行渐远的风景

烟雨斑痕

重重叠起

斜飞在微黑的空气里。一块石碑

驮起

凄切。悲凉

于风中……

此诗前景化湘妃传说而来,语言虽少,却把许多隐秘的或暴露的情感都表述得淋漓尽致,难得的是,还给人有一定的想像空间和清新的意境。用五个字可以概括:韵、味、情、伤、幽。在充满古韵的意境里,心情被诗歌营造的氛围所感染,也变得沉重。如同读李清照的词,沉浸在一种婉约的哀怨中。

我曾经较为全面地解读过她的一篇佳作《实话》,并被深深地感动。觉得她完全是个用真实来诗写灵魂的高贵诗人(关于这些,这里不作重复叙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首在这本诗集里特别带有神秘色彩和极为重要意义的《六月,一种寂静叫幸福》:

猛然停顿。这片隐秘的水域

一览无余的静谧里

爱,低下头去

被一双手或者是

火焰

你是饮者。此刻

你的力量,呈上升的趋势

让月色里的睡莲,只为一个人

一点点地托举和开放

目光泅向对方。如鱼

把六月

击打出一串串美丽的水花

滑翔的欲望

在风中颤栗

无论以何种方式贴近事物的源头

那都是对生命的

一种微笑和敬重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也几乎是构筑成为萧萧春雨全部的诗写过程和最为直接的原始动力。你不禁会发出疑问:在她的诗歌世界里,为什么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支撑她如此坚定而持久的诗写爱情呢?而当你仔细阅读她的诗后,你就会明白。

确实,如果没有爱情,生活本来就是一种不可思义的谬误。但爱情在很多诗人和世俗人的心态中,不关是描写还是现实,往往会变成一种世俗或庸俗,充斥着大量无聊和低媚。而萧萧春雨的诗,对爱情的态度,不管是经历了沉痛还是幸福,最终却是崇高。在这首诗里,她先用一种直接的力量打击出诗源:

猛然停顿。这片隐秘的水域

一览无余的静谧里

爱,低下头去

被一双手或者是

火焰

“静谧”。为什么在静谧里,爱,低下头去呢?这就值得读者玩味了——我想到了宁静致远。似乎有这样一幅画面自然地浮现在我眼前:月光如水的夜晚,一个女子,静静地坐在那里,幸福、安宁……。

然后,再敞开心扉慢慢倾诉埋藏内心深处的巨大秘密——

你是饮者。此刻

你的力量,呈上升的趋势

让月色里的睡莲,只为一个人

一点点地托举和开放

而当她感觉出现有如鱼滑翔的欲望,在风中颤栗;洪流般的情绪即将颠覆自己之时,她却清醒地笔锋一转,硬生生地摆脱了当今诗人们惯用的情调延伸手法,用一种轻快而严肃的思维,充满理性地把诗的格调提升到生命和道德的一个高度:

无论以何种方式贴近事物的源头

那都是对生命的

一种微笑和敬重

以庄重的爱情和生活道德观念来结束诗——这就是她的爱情道德观。也恰恰就是这种简单而纯朴的崇高支撑她持久而坚定地诗写爱情。这不得不让读者油然而生敬意。

一首好的诗,必定是既具体而又抽象,既真实而又空灵悠远的。萧萧春雨通过对人性、生命、物象、爱情、情感的冷静探索和逐步掌握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有效地抵制了那种很容易出现的感情性的、经不起推敲的句子。她远离了直观感性的肤浅诗写,用婉转,含蓄又带着合理的陌生化意象,在深刻地揭露或敞开了自己的同时,又在适当地方使用适当的白直语言来带领读者更好地进入她营造的诗氛围。重要的是,萧萧春雨采用了一种新鲜而特殊的手法:先直接介入个体内心倾诉并用看似游离的提升收回。这是此诗成功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诗写过程会碰到延续的困境,这时,倘若把事物颠倒过来分析,那么,这些事物看上去又会怎样呢?诗又会发生什么变异呢?

自古以来,诗歌从来不缺抒情,所缺的恰恰就是去除抒情后的诗性。诗性是一种理性,它支撑起诗文本的骨头。感性的渗入,使文体丰满起来。瘦骨如苍松,尚见其精神,然一身臃肿,读之何来快感?诗贵真性情,但更须把握性情的弛张度。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提防抒情的感动过程所带来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情绪化泛滥。而萧萧春雨的许多作品,就控制得非常好——

在少一人的空旷里

我张开口,把那些隐秘

彻底还原

一种本能的呼唤

张开翅膀,朝明净而寒凉的方向

飞翔——(《影子是彼此一道深刻的泪》)

我绝不会熄灭这朵火焰。尽管它纤细

甚至尖锐。这是我温暖的心伤——

风能够动摇故址的墓草

把过往吹远

而生命的枝条,只要有雨

依然会长出缠绵和花朵——(《我怎么能够停止爱你》)

“艺术在成功的瞬间,总是提供一个整体。甚至是一个让人享受美妙的世界整体。谁委身于艺术印象,就可以成为普通共鸣的一个充满激情的响应者”。诗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逃亡之所。而诗写的困惑和神秘,则必然成了存在那张着大口的深渊,某种骇人的东西,就隐蔽在巨大的深渊和陷阱中。而当诗人经受和感受了时间空虚地流逝的瞬间,经受了外部世界发生的刺激,经受了自身的磨难,这时,本来无足轻重或毫无意义的事物,就可能在突然之间崩发出耀眼瞩目的光芒。这时,生命的进程就获得有特殊意向的动力。那些困惑和神秘将在身体内部自行崩溃。一旦揭开诗的本性,诗人就是一个通透的悟者。也是世界上最为清醒的人。同时,她也成为一个最为幸福的痛苦者。

能完成这部诗集,需要巨大的动力和真实。而读完这本诗集,则需要勇气——因为,在萧萧春雨寂静的幸福里,我读到了一种巨大的感动——能引起读者真正共鸣的真实倾诉。面对这本诗集,我不知道我还能说些什么。尼采说:“我们只有在艺术中能够容忍激情的东西,生活的人们则应该质朴谦逊,不事喧哗。”我想是否可把“容忍激情,质朴谦逊,不事喧哗”理解为一种“静”呢?如果是,那么,请所有阅读到这本诗集的朋友安静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衷心祝愿萧萧春雨在今后的寂静的幸福里能“活出”更多更好意境更悠远的诗意来。

天界2007年7月16日于台州翰斋

在情感透支和释放中诗写真实的灵魂

——解读《实话》

天界

我向来不追究“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写”之类的空洞话题。但为什么写诗,诗给了我们什么?诗到底是灵魂的缩写还是为了透支自身情感的需要?却让我一直思考。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再到“人生来就有情感需要表达”以及自己每次的诗写感受来看,我赞同诗就是让诗写者个体的“内在节奏”能得以释放之说。这种内在节奏的释放,即个体语言和感情的主动暴露。它几乎是原始性的欲望和冲动,让我们无法控制。也正是这种内在节奏的释放,使得我们的诗写变得主动、真实和高贵。在不断的倾诉过程中,将“主动暴露”艺术化及变得有内涵和技巧,是个体在悟后的追求。“内在节奏”的释放,更符合人性的情感暴露。因此,我认为写诗是为了满足情感的需要。而诗写作结果,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透支和释放自身情感后的快感。

一个严谨的诗写者,每完成一首诗歌,就会耗尽自己短暂的情感。往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的疲倦中完成自己的诗写。这让我们不断地透支着自己的感情并不断地在透支的感情中释放自己,以此来完成一次真实的灵魂自我之旅。我们应当向这样的诗写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萧萧春雨的诗写,就是一种对自身情感的透支和释放。她是真实的,几乎是毫无掩饰,毫无矫情地通过文字把自己真实地暴露出来,把自己所想的,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和灵魂都展现在一张纸上。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萧萧春雨的近作《实话》。

不愿离你太远。当暮色将空间注满

我又在你内部流亡,感受

病入膏肓。那些无用的挣扎

像风中

叶子倚在半墙

我无法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伤痛和无奈。黄昏是一个生物钟。它不仅是人思维杂乱的时候,也是人一天中精神最脆弱的时候,更容易撩起人本能的思念,它有别于深夜的冲动和汹涌,是深刻、真实和绵延的。当暮色将整个空间注满,她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独守,因为这样的感觉是离“你”太远,那怎么办呢?只有又一次在“你”体内流亡。怎样流亡呢?——回忆和思念。这里的“病入膏盲”意指相思是无药可救的病,作者用病入膏盲直接道出自己深切的思念。她是那么的无助。婉婉的深情,一气呵成。这样的文字,看似简单,其实却经过艺术处理:从定性的知觉开始,把情景定格在一个宽大的空间里。并在充满张力的“内部流亡”中,感受自身的挣扎:像风中/叶子倚在半墙。一下子就把意境拉得悠远。

玉兰开了,白在自己的火焰里

谁醉了?谁饮下酒杯?

试着收敛翼翅,不再悬落魄的旗帜

试着将蓬乱褴褛的

小想法

在转身时

拒为己有

情诗,不管怎写,都必须要写出真情、痛、甜蜜和独到的认识才算好。读过萧萧春雨不少诗,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触摸着诗心理。以真实的生活作背景,叙述着藏在心灵深处的感受。她是主动的,现实的,又是深刻的。在那些不带伪装和矫饰的个性语言中,把读者自然地带进她温婉柔情又带古香的现实意境里。/一帘雨/开始在青石板上默写/如期而来的离愁。这个季节/洞庭的丰腴已褪去/笑容忧伤/《影子是彼此一道深刻的泪》。/五月的梦做得太久了/醒来,你/站立的地方,树影依旧伶仃而寒凉/《心事》。/恍惚中,我疑心高空落下的鸟鸣/是你声声叹息/《四月,走近一棵树》。/而相握的十指/心照不宣/十二月/桃花开了。一只月色鸟弹起/《做一缕风》。/……眸光深遽/在带笑的桃脸上/蹭来蹭去/呵,真想一声长唤,又欲开还拒/《三月八日的日记》。在这里,作者把自己喻为玉兰,尽管忧伤但仍然开在自己的炽热里,为什么?谁醉了?谁饮下酒杯?原来是作者产生了既然自己因别离而充满思念,那对方也一定是同样被思念折磨着的这样一种心理演绎过程:既然转身就是方向,那当然得试着收敛悬挂落魄灵魂的翼翅,试着将蓬乱褴褛的小想法即那些挣扎,拒为己有。所以,便有了独特而向内感受的诗前景铺垫:玉兰开了,白在自己的火焰里。自古就有把玉兰喻为坚贞的爱情,从这里看出,有着传统思想和理念的萧萧春雨对爱情的态度也不例外。白,是一种纯洁、高雅和伤感的象征,而火焰却意味着热烈和激情,这“白”和“火焰”的极端对比,让我反复咀嚼。诗视觉的变化,犹如一幅抽象但又色彩分明的画,它需要技巧和个性感觉。萧萧春雨这样的捕捉和对比,成功地让诗歌的个性心理得到强烈的表现。

诗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小想法”。沈德潜(清)云:才大者声色不动。我说:诗小,乃真大。小在物象,会增加诗歌的认识度。小在心理,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景产生。这个“小想法”的“小”,看似多余,其实恰恰细腻地刻画了诗者内心的丰富(挣扎),并让诗歌变得情趣起来。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撅着嘴在赌气,更体现出“像风中,叶子倚在半墙”的一种如古代女子倚墙远望,楚楚动人的哀怨:我知道,前世还是今生/我们注定隔着一滴水遥望。

总找不到错落有致的言词,来证明那些疼痛

多么耀眼。5月16日,刻在心灵里的碑文

正滋生着幽幽墓草

是的,爱是疼痛的,真正相爱的人,当承受某种意外譬如误会时,往往词穷。而回忆,这时便成了一种孤独的幸福和自我谴责。“孑然独行。那棵树,成了风景/让距离最近的我,陷入幻像,陷入/无端扩散的哀伤。你选择的方向从未改变/带走你的阳光,又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直露的坦说里,诗者的心灵得了一种宽慰和自我释放。在沉浸的爱情里,作者是冷静的,她反省自己、觉悟自己,在澄清了事实后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解脱和灵魂更深的寄托:回归内心。但请你忽略,忽略你被寒冷袭击的/春天。我看见自己开始轻盈地飞翔/向着远方的天空。当大片的云抽出花朵/静中的柔,在风里旋转。作者请求诗歌中的“你”能够忽略自己无心造成的伤害,之后充满幸福地想再次回到2004,尽管那里现在看似“一扇紧闭的窗/一面空空的墙”。

自由的灵魂高于上帝,而生活却永远低于自由。诗写让作者赤裸裸地,毫无顾忌地尽情倾吐,让神秘的东西浮出水面,心灵得以舒畅,紧张也变得轻快。当自己和自己进行面对面的搏斗,人性本真的情感被完全透支和释放后,不管是被文字打败或被纠缠着的诗写障碍所戳伤,我们都可走出或暂时走出没有硝烟的精神战争。

萧萧春雨就是从这样无声而激烈的战争中走了出来。

丢掉流亡

灵魂将多么寂寞。封闭悲怆

怎和远方发生共鸣

五月

没源头的风刮斜了天空

从名字到眼神

我不止一次,坚持到举案齐眉的高度

那波峰,起伏的

到底是野火还是柔情

我探询所有的墓草

偷运自己。一株吐出洁白身子的玉兰

打开隐秘的叶片

楚楚地,为你抵达一种远

不在一起的日子里,若不依靠回忆,精神就无从寄托而变得寂寞,感情也会变得淡然和冷漠。但若封闭了因一念之差、差点与幸福擦身而过的悲伤心情,又怎能和远方(的他)发生共鸣呢?她庆幸自己及时发出疑问,在询问中得到(他的)准确答复。“丢掉流亡/灵魂将多么寂寞。封闭悲怆/怎和远方发生共鸣”这几句白描就体现了她的真性情,而“五月/没源头的风刮斜了天空”却把没缘由的念头进行了婉转的自我减负。这种典型的女性心理被作者很精巧地用在了诗写上,让读者几乎看不出她自我谴责心理存在的痕迹。这说明萧萧春雨对诗歌技巧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火候。

同类推荐
  • 河流

    河流

    本书基本反映了西安建大师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写作态势和水平。共收录了400篇作品,包括触摸词汇、往事如歌、生活彩照、儿女手记、师生之间、人生感悟、诗词广场及社团展示等。
  • 冰心文选·小说卷

    冰心文选·小说卷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本丛书共收录了现当代文学家冰心的经典力作几十余篇,其内容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励志、成长等多个热点话题。细细品味,点燃智慧的澄净心灯;慢慢诵读,开启人生的芳香之旅……
  •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闻一多散文诗歌(学生阅读经典)

    闻一多散文诗歌(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闻一多散文诗歌》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
  •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是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传入的。因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文学活动,有人提议将它改称为文学学,但这三个字中却有两个相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也有人沿袭古代文论用语,称之为诗学,但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诗学已不是文学理论的同义词,而是指专门研究诗歌的学问,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人们仍称它为文艺学。何况,文学和艺术原是相通的,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冶,即此之谓也,因此,研究文学现象的文艺学,同时也必然包含许多艺术学原理。
热门推荐
  • 大陆高手之龙的传说

    大陆高手之龙的传说

    他是世界顶尖的军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战;他是库尔斯帝国的第二继承人,为了王国荣誉不得不退缩。当他和他撞在一起,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能为你抵挡任何风雨,你能为我做什么?”他喘着粗气柔和地问被他压在身下的人,黑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掠夺的光芒。“只要你想要的,我都能给你。”他薄唇轻启,清冷的眼睛划过一丝柔和,如玉的手指扫过身上人英挺的眉眼。“那就将这个世界都给我……”最后的话语消失在密合的唇瓣中。
  • 坏男人别靠近

    坏男人别靠近

    雷雨夜,他狂妄霸道的占有了她,在她的身上烙上他的名字。自此,她与他势如水火,无法相融。身失了,心失了,可他的爱,却沉重让她无法呼吸。当她惊觉爱情来临时,他已经远离……痛苦、煎熬让她成长了,可是,他们的爱呢?
  • 金陵纪略

    金陵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失守的城堡(下)

    失守的城堡(下)

    本书为散文、诗歌和摄影集,是一部描写西海固人文历史的画卷,作者以西海固大地上众多遗留的城堡为对象,以散文形式进行描述,以诗歌进行抒怀,以摄影作品进行展示。是一部图文并茂,具有历史阅读和审美价值的图书。
  • 启奏陛下:这个皇后有点毒

    启奏陛下:这个皇后有点毒

    他们相识于微时,却因身处世俗,不得不天各一方。她成了慕容府青年一辈的世家才女,受尽慕容家当代家主宠爱,也饱受独立枝头迎飞霜之苦,从此变得心狠手辣,只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活着。他做了大行国第三位皇子,奈何母成妖妃而受尽白眼屈辱,爹不疼臣不遵,自小被遗弃边疆守家卫国,造就了他的隐忍坚毅,孤傲天地。当原本平行不相交的两人,为着共同目标再次相互胶着,他义无反顾踏上王者之路娶她为妻,而她始终坚信他是命运所往嫁他为妃。从此,帝都不再平静,琉璃不再笙歌,慕容府再没了三小姐,她与他一同走上那颠覆王者之路,于是颠沛流离,自帝都去往封地,再到北漠狼牙谷,几经流转终返帝都,却已非微时模样,命运再次启航将他们推入深渊。
  • 育儿知识一点通

    育儿知识一点通

    幼龄宝宝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意识等方面的觉醒期,作为宝宝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对宝宝的智力、身体发育有着巨大的影响。本选题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将新生宝宝按月龄划分,把对1~12个月幼儿的教育、护理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科学性强,实用性强,是广大家长向专家学习育儿心得、防病经验的绝佳选择。
  • 小人物也有大爱情

    小人物也有大爱情

    “我不后悔,我真的不后悔,我只希望5年,10年以后,你还能记得我的名字。”现实打倒了我们的爱情,我也很想,但我会众叛亲离,难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起吗?5年前我们不认识,五年后我们相识相爱,五年后等待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只要到了那一刻,才发现,原来我们之间的爱情是.......
  • 涟漪初溢

    涟漪初溢

    他就是一束和煦的阳光,照进她满是阴霾的心。四年,异乡。承认吧允涟漪,你放不下林叶绝。“北晨煦,我离开了,不要找我······”再一次碰见他,她满身狼狈,他拥她入怀,眼中满满的心疼。“允涟漪,遇到你我就知道,你是我一辈子的劫,可我不想万劫不复。”
  • 乱世浮夸

    乱世浮夸

    一次任务,竟让她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连带着数十年前的恩恩怨怨竞也相继浮出水面,这其中究竟孰是孰非?是巧合?还是早有预谋?究竟是谁会笑到最后?
  • 垂泪到天明

    垂泪到天明

    主要描述从“文革”开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历史,全书坚决以许仁华一家人为背景,实事求是地反映“文革”中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爱情;揭示“文革”中“打、砸、抢”分子的虚伪、狡诈和丑恶;赞美人们与虚伪、狡诈和丑恶顽强搏击的抗争精神,而最终走过多少沟沟坎坎,从悲苦到幸运,从黑暗到光明,以达到人生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