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4300000004

第4章 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综合分析目前学界对低碳城市以及评估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低碳”上,是在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如何“降碳”出谋划策,而对“城市”本身的特质和价值关注不够。这样做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关键词由“低碳城市”变为“低碳国家”、“低碳省”或“低碳县”,不少研究的绝大部分结论同样适用,因而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会大打折扣。如果按照这样的研究逻辑,消极的“降碳”最后得出消灭城市的极端结论,则更非学者所愿。

笔者认为,西方低碳城市研究的特点是在做“减法”,那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基本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国的低碳城市研究应该着眼于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和工业化关键期的实际,研究“加法”,研究在生态文明框架下通过科学的城市发展来降低区域和国家的碳排放,探讨“发展”与“减碳”的双赢模式。城市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和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制度和物质成果的核心载体,我们关注和研究低碳城市,实质上是在关注和研究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的发展模式,“低碳”是手段和状态,“城市”及其价值才是目的。在深入研究如何“降碳”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研究城市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题试图从积极的方面探索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城市价值及其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实现途径,树立基于城市价值的低碳城市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低碳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厘清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晰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向,构建“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型,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提供理论补充,为破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瓶颈提供有益的参考。

1.3.2 研究难点

从城市价值的角度对低碳城市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本课题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面临以下困难:

第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难。低碳城市源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伴随工业化推进中城市病的出现而兴起的。目前国内外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带有明显的低碳经济的痕迹,从城市和城市价值的角度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属空白。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体系是本课题开展的难点之一。

第二,课题研究的实践开展难。实证研究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由于低碳城市建设在中国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没有成功案例和模式可以借鉴和分析,这无疑对课题的实证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收集难。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课题的研究中需要对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但是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关于低碳城市,国外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国外文献资料受各方面限制比较难获取;而国内在低碳城市研究方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数据都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题的研究。

第四,课题的研究对象复杂。本课题旨在通过构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以及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试图为中国特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发展路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增加了中国特色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和本课题研究的难度。

1.3.3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低碳城市理论。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其理论和方法来自于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及建筑学等不同领域,但很少有从城市价值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本课题以城市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分析城市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低碳城市要素分析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为中国低碳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第二,拓宽城市学理论视野。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当代最富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形态,同时也应该是城市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低碳城市的框架下,传统城市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需要重新审视。本课题以开放的思维分析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为城市学研究拓宽了理论和实践视野。

第三,立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指导,以城市价值为导向,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为核心,推动低碳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消极的“降碳”使城市在环境面前有“原罪感”,会误导低碳城市建设。本课题试图阐释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城市;没有发展的城市,没有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城市,不可能是低碳城市。这些观点有助于廓清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推动低碳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1.3.4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应该说,选择从城市价值的角度研究低碳城市是有一定难度的。“城市”和“低碳”都是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如何在城市价值的视角下将这两个综合的复杂概念整合在低碳城市的概念里,并给出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

从“城市”讲,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基础范畴,中外学术界也无法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城市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共同生活的最高的、最复杂的形态”(斐迪南滕尼斯,1999)。迄今为止,社会科学还没有一个课题的复杂性能够超过“城市”这个命题。城市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其“杂”上。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容器”,是人类历史和现实中最重要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成果集聚并得以保存、传承、发展的空间载体,即使是那些历史不长、功能单一的资源性城市,也是一个“万花筒”,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予以把握。其次,城市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其“动”上。与一般具有明确边界的封闭“容器”不同,这个“容器”还是一个开放的、随时都在流动和变化着的研究对象,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这种价值流背后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纵横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学学者将其看作是一个“自组织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要把握这个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再次,城市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其“变”上。城市不仅有“收纳”功能,而且有“生产”功能,是一个有生命孕育能力的活的“容器”,是新的先进文明诞生的“摇篮”。城市产生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最富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明成果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在城市孕育并成长为主流文明形态的。城市在集聚着人类文明正向的、积极的具有时代标志性的精华成果的同时,也集聚着导致既有文明破产的反向力量,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是各种变革的发源地,而这种变革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从“低碳”讲,“低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或气候的概念,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低碳”应更多地反映人与自然、国与国、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关乎政治、经济和文化精神的“发展”概念(Stern N,2007)。当科学家以气候变化为标准为人类发展画出一个明确的“蛋糕”极限的时候,既得利益的不同群体对“蛋糕”剩余空间的争夺,为“低碳”概念平添了浓烈的“火药味”,不少学者认为“低碳”是西方发达国家寻求新霸权的“阴谋”。事实上,英国人首先提出的低碳经济理论,是为发达国家占据国际经济的制高点,以低碳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准绳来牵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低碳贸易可以让英国人利用低碳技术来重新领导世界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味沿袭西方国家的逻辑,从消极的降碳角度研究低碳城市,很可能误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圈套”,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关键时期的中国城市并非好事。

鉴于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如果仅仅为了完成课题,最简单的办法是绕过“城市”,以相对成熟的技术、经济、环境或气候变化等学术工具来为城市降碳提供意见——就像许多学者所做的那样,而且在事实上许多城市决策者也认为只要降低碳排放、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就是低碳城市。笔者之所以选择从城市价值的角度研究低碳城市,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城市学是笔者多年的学术兴趣所在,自2001年研究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战略时提出城市价值链理论以来,10多年来不断深化对城市价值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价值报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等多部专著,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二是因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泡沫化”现象,实践上绝大部分城市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时髦的概念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应急措施来做,没有真正把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缺乏自觉有序地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持久动力,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低碳城市的理论建设。

本文试图运用城市价值链的理论框架,将“城市”看做是一个价值系统,将“低碳”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将“低碳城市”作为生态文明时代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形态,从城市的角度探讨低碳,以科学的城市建设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纳入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笔者的研究思路是,将低碳城市建设放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宏大背景下,运用城市价值链理论深入发掘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构建一个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能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价值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解决方案。

全文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思想渊源;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和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探讨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价值,应用城市价值链理论给出基于城市价值的低碳城市概念,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第四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副省级及省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五章提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系统解决方案。

从城市价值的视角研究低碳城市是中国低碳城市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做了一些尝试。由于本人学术水平的限制,也由于城市统计资料的缺乏和口径的不统一,在许多关键的研究环节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力图推动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进入低碳城市研究行列,繁荣低碳城市研究,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同类推荐
  • 疯狂的温州商人

    疯狂的温州商人

    本书主要从温州人“疯狂”的天性入手,分别在其创业、头脑、炒作、冒险、抱团、财技、营销、抓钱、攻伐、资本、速度、人脉这十二个环节上,对温州人的“疯狂”做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不仅包含了对温州人经商技巧和经商智慧的总结,而且针对每一环节的特点,还加入了真实、生动的温商的成功案例,以对其所代表的方法特征加以运用和证明。
  • 销售人员必备财会知识

    销售人员必备财会知识

    本书针对销售人员的工作性质,采用图表格式讲解每步可能遇到的财会知识,以帮助销售人员轻松解决支付、结算、预算等与财会相关的销售业务问题。
  • 魅力经济学

    魅力经济学

    经济学是简单的,一杯咖啡、一辆汽车就可以解释它。经济学是迷人的,它的理论充满智慧,也不乏诗意的想象。经济学是体贴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经济学是实用的,从柴米油盐到经营管理无所不包。经济学是精彩的,从温莎公爵的旷世恋情到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
  • 低碳生活: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引言、中国的城市化与低碳城市构建、基于城市价值的低碳城市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法的35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分析、中国特色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结论与建议等。
  • 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

    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小米的神话既看不懂,又跟不上,究其原因是不了解粉丝经济、品牌社群,更无从下手。而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正是粉丝经济。
热门推荐
  • 囧穿独占帝王宠:正宫难为

    囧穿独占帝王宠:正宫难为

    她只不过是跟朋友去黄河边上拍拍照而已,没想到被一个黄河之浪给拍到了史书上影子都没有见过的王朝。貌似穿越这潮她也赶上了,穿越的好事也全被她碰上了,有个有权有势的宰相老爹,还有个帅得让人擦完口水再流的美男哥哥。嗯,嗯,不错,在这朝代混吃混喝估计是没什么问题了。可是,她那个该死的美男老哥竟然把她一掌拍昏丢给了那个后宫养了三千多个女人的臭皇帝。哼哼!别以为把老娘嫁了就省事了,想要让她乖乖地做她的皇后?不可能!那要怎么办?努力制定逃宫计划!可是,老天爷,为什么你总是不长眼呢?每次她都只逃到宫门口,就被狗皇帝抓个正着,至少也要让她翻出墙先吧?“霍芷芯,你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把自己当皇后看了。”“是吗?那我得努力克服这种自卑感才行。”自卑?这个死女人,坐皇后的位子她还敢说自卑?
  • 穿越之崛起史

    穿越之崛起史

    一场意外,导致主角穿越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主角将在这里艰苦的求生——练功、打怪、刷副本…
  • 奇迹可以创造(走向成功丛书)

    奇迹可以创造(走向成功丛书)

    怎样走向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有理想的青少年朋友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编译了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们的代表作,希望用大师们自己的成功灾例和经验,帮助青少年朋友塑造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成为人生的赢家。
  • 如果将离别

    如果将离别

    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为了继承集团他被他父母送出了国,留下孤独的她。几年后重逢,她竟然是把他忘得一干二净,女人,这笔帐我们慢慢算。她被他逼到角落里蹲着,惶恐的看着他:“你,你要干什么?别过来,我可是学过功夫的。”他邪笑,一步一步的靠近,在她耳边暧昧:“干什么?当然是……干你。”
  • 上清太古决

    上清太古决

    流落在一重天中的太古神族,机缘巧合之下,激发血脉,获得上清太古决。人、妖、神、魔几族的恩怨终要面对。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宿命的挑战,一切的故事都将从一个孤儿开展(喜欢豆豆的,可以加入豆豆的书友群欢迎加入豆豆的书友群,一同探讨情节,群号码:136515003)。
  • 武逆九天

    武逆九天

    宗门争斗,妖族来袭,布满危机和机遇的世界,一面未知属性的黑色旗帜,让废材李莫走上巅峰!
  • 我们都爱当初的自己

    我们都爱当初的自己

    是啊,我们都回不去了。不会再有以后了,未来了。少年,愿你安好明媚不忧伤。时光不如初,我们不如初。
  • 宫心计:凰宫·滟歌行

    宫心计:凰宫·滟歌行

    民间传闻,今上体弱多病,韦后当权,连册了三位出身显赫的皇后,全都不过三载便突然卒死,一时间凤临天下的后位变成了令人闻之丧胆的毒蛇猛兽,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这一次,韦太后钦点的皇后人选是从五品太守府里的嫡女,位卑权微,无力反抗,郁家出以下策,让庶出的女儿郁清尘代嫁入宫。郁清尘:当我戴上皇后宝冠的那一刻,内心荒寂如林,此刻,世人是在嘲笑我?还是在怜悯我?亦或是等着我三载之后猝殁于静室,或是更短?大婚当日,他苍白枯瘦的手指紧紧扣住我的肩膀,笑声似鬼魅般邪恶冰冷——你要牢牢记住朕的名字,夏侯君曜。当一朝,踏进凰宫,舞落寒梅,我终于知道那些皇后为何会死去,什么韦后当权什么今上体弱多病,全都是假的。
  • Indian Why Stories

    Indian Why 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们曾在孤岛相聚

    我们曾在孤岛相聚

    那些明媚里的怅惘那么真真的在过往中闪着微弱的光每触动一下都能在内心颤上一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