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87800000002

第2章 佛与佛的故事

公元前6-前5世纪,古代印度有一个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国。国王叫净饭王,夫人叫摩耶夫人。他们结婚许久却一直没有孩子。有一天夜里,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六牙白象驮着一个人从右肋撞入她的腹中。醒来以后,她觉得很奇怪。不久,夫人就怀孕了。国王非常高兴,精心地呵护她。按照当时的习俗,妇女生产时必须回娘家,所以,待到临产的时候,摩耶夫人便起程回自己的父母家去。半路上,突然一阵剧烈的腹痛袭来,她知道孩子要出生了。摩耶夫人走进路旁的无忧树林,双手抓住了树干。这时,奇迹发生了,一个漂亮而健康的男儿从她的右肋下出生了!天空飘飘洒洒降下芬芳的花雨为他沐浴。他在花雨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第二步……就这样一直走了七步,每走一步,他的脚下便生出一朵洁白的莲花。然后,他站在那里,伸出右手指着天空,左手指着大地,大声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人们都被这情景震撼了。

摩耶夫人带着孩子回到王宫,国王为王子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会间,有一位老者预言王子将来不会继承王位,而要出家。国王听了大惊。从此,他瞒着王子,将王子与外面的世界隔离起来。他为王子挑选年青俊美的青年男女作为侍从,将王宫变成一个乐园,让娱乐和快乐整日陪伴着王子。就这样,王子渐渐地长大了,国王为他娶了妻子,他们夫妇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王子始终不知道在自己的宫廷外面,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有一天,王子坐着花车游玩,人们都向他欢呼。当走到东城门时,突然,在拥挤的人群中,王子看见了一张从未见过的脸,那是一张老人的脸,布满了皱纹。王子非常吃惊,于是他向南门走去。没想到一个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人正在那里呻吟,吓得王子急忙往西门跑。但是,西门正在为一位死者举行葬礼。他继续向北门跑,这时,他看见了一位悠然飘洒、仪表庄重的僧人。这一天,他看见了人们衰老、病痛和死亡的不同的状态,感到震惊,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家门去寻求解脱这些苦恼的办法。国王知道了他的打算,为了防止王子出走,他派士兵将城门把守起来。夜里,王子趁士兵睡觉时,悄悄骑着白马逾城而走。从此离开父母妻儿,开始了他的苦行生活。

王子首先来到苦修林中修炼苦行,整日不吃、不喝、不睡,渐渐变成了皮包骨头的样子,但还是一无所获。于是,他来到尼连河边,洗去了往日的尘垢,昏倒在那里。这时,一位女子为他送来了乳糜,喂他喝了下去。他苏醒过来,谢了女子,重新开始寻找解脱的办法。

王子来到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打坐,沉思冥想了七天七夜,战胜了风雨、魔王、魔女、魔军,终于悟出了“四谛”、“十二因缘”的道理,获得了觉悟,成了佛。当时他仅有35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感悟,王子首先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为跟随他的弟子讲述这些理论。这一活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此后,跟随他的人渐渐多起来,不仅收下了五百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十大弟子),还组成了佛教的僧团,并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尊者”;或被尊称为“佛”,意思是“觉者”、“获得觉悟的人”。

这些颇具传奇性的记载,常常使佛经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在佛教雕刻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就像一幅幅活动的连环画,更是常常被淋漓尽致地雕刻在石窟中、佛教器物上,或被绘制在寺院的墙壁上。历史也就这样被记录出来。

事实上,佛教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联的。公元前6~前5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印度大地上出现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城邦国家。这些国家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包括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与首陀罗(雇佣劳动者、奴隶、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婆罗门居于当时的统治地位。各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生活方式等都有明文规定,不能随意超越。而且,在婆罗门教所信奉的法典《吠陀》中还大肆宣扬这种等级制度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因为造物神“梵天”是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的,用肩和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膝盖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只有前三个种姓可以在死后再次转生为人,他们有权阅读《吠陀》经典;而首陀罗则只有一次生命,无权阅读《吠陀》经典。人们必须严格遵守种姓法规,才能够转世为较高一等种姓,并能最后归于宇宙的最高主宰——梵。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提高,祭司的地位下降,婆罗门的地位也随之动摇;由于各城邦国间连年不断的战争,刹帝利的地位逐渐提高起来;吠舍阶层的一部分人沦为奴隶,另一部分人则成为工商业奴隶主或社会的占有者,随着他们在经济上的富有,进而要求相应的社会地位;首陀罗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断进行反抗。这样,印度的社会便动荡不安起来。佛教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面对着社会上日益尖锐的政治、经济问题,在思想领域也形成了两种主要思潮:一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及其支脉,一是反婆罗门教的各派别,统称为“沙门”,主要包括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和不可知论。虽然有这么多的沙门派别,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否认《吠陀》经典的权威,反对婆罗门的特权统治。

佛教是沙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它针对婆罗门教主张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提出了自己的纲领:不承认《吠陀》的经典地位,宣传人人都可入教,不主张祭祀,并认为不需要祭司的引导,人人都可靠自己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只要乐善好施,就可获得幸福和升入天堂。它还针对婆罗门教主张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提出众生平等的主张,反对特权统治,因而受到除婆罗门外的其他一切种姓的拥护。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在阐述“苦”、“空”二字,集中体现在“四谛说”、“十二因缘”、“三法印”和因果报应、轮回说的理论中。

所谓“四谛”也叫四圣谛,是指四条真实不虚的真理,包括苦、集、灭和道谛。这就是释迦牟尼得道后,在鹿野苑为侨陈如等五人初转法轮时所讲述的道理。

苦谛是讲现实人生中所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最基本的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五盛阴)。前四苦本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寻各种方法以求长生不老,由此而产生种种痛苦。后三种苦是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造成的,仇人总相见,相爱、相好却不能守在一起,需要的东西偏偏得不到,由此造成种种痛苦。但这诸种痛苦的原因却是“五取蕴”,也就是五盛阴苦。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成分:色(物质)、受(感情、感觉)、想(理性活动)、行(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四种成分的意识),他们与“取”即一种固执的力量联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贪欲。因此就产生了苦。

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原因或根据,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业”与“感”。一切众生贪嗔愚痴的行动,造成了善恶行为的业因,这种业因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

灭谛是指苦的消灭,这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也就是所谓无苦的涅槃境界。

道谛是指出达到涅槃境界的道路,即必须遵循的佛教理论和方法。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都因一定条件而产生变化,但各种条件的形成却是偶然的,一切事物的现象也都是由偶然的条件凑合而产生的,世界上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既然一切都变幻无常,当然也就一切皆空。这就是佛教的缘起说。十二因缘说就是通过这种缘起说来解释社会的人生现象。它把人生划分为十二个环节:无名、行、识、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的相互因果联系是:对佛理的无知(无名),引起人们世俗的意志活动(行),由意志引起精神统一体的“识”。识由名、色两部分组成,名指精神,色指肉体,有了精神和肉体,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六种感觉器官(六处),有了感觉器官就引起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触),由触而生感受(受),由感受引起贪爱(爱),有了贪爱就有了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取),由取引起了各种思想行为,这些思想行为是能产生未来果的善恶业,故名为“有”。由以上的爱、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恶业,必然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生)。有了生就必然有老、死。这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为因,同时又互为条件,所以称为缘,合称十二因缘。佛教认为人们若要解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应从去贪爱着手,不要追求变幻无常的东西。

三法印是佛教针对人生的“无常”、“无我”而提出的三个命题。首先是“诸行无常”,认为世间一切变化物都是变幻无常的,没有永恒的事物;其次是“诸法无我”,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起主宰作用的实体、我或灵魂;第三是“涅槃寂静”,个人应该远离烦恼、解脱生死,进入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

释迦牟尼在初转法轮之后,传教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在当时印度众多的城邦国家中,他不断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在历时40年的传教生涯中,他走遍了摩揭陀、拘萨罗、拔沙三个王国以及其他更远的地区。佛教初传时,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多及其子阿阇世王的大力支持,后来,又赢得了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势力渐渐扩大起来。尤其到了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约前273-前32年),阿育王用武力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佛教也随着阿育王的胜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阿育王南征羯陵伽国时,杀害了十万人,但他感到仅仅依靠杀伐是不行的,还要依靠佛法来征服人心。因此,他便在帝国境内宣布佛教为国教,开凿岩壁,或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传和推广佛教。他还特地召集佛教高僧在华氏城举行结集,编纂、整理了佛教经典的经藏、律藏和论藏三藏,以期解决佛教各派的争端,更好地推广佛教。与此同时,他不断派人到邻国去宣传佛教,使佛教的传播超出了印度国界,远及今日的斯里兰卡、缅甸、巴基斯坦、马来半岛、叙利亚、埃及等国家。

此后,到贵霜王朝时期,迦腻色迦王在中亚西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效法阿育王,在征服别国时,提出的首要条件是让他们必须信奉佛教。当他在揭陀罗定都后,立即建造了大庙和佛塔,如号称百丈浮屠的“雀离大塔”就是由他建造的。他还开始雕刻佛像、菩萨像,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罗艺术,开创了佛雕艺术的先例,对后世的佛像崇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迦牟尼去世后,约在公元1世纪时,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派别。所谓“乘”即是“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是小道。意思是将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到欢乐无忧的彼岸,也就是涅槃境界。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主要在四个方面:首先,小乘把释迦牟尼看成人,小乘之“佛”专指释迦牟尼;而大乘则把他绝对神化,认为佛是全智全能、先知先觉、大慈大悲、法力无边的最高人格神,有许多化身,如二身、三身以至十身。其所言的“佛”泛指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不仅指释迦牟尼,而且还包括了三世十方的无数佛,如过去七佛、燃灯佛、未来的弥勒佛等。

其次,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认实有的我体,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大乘主张“我法两空”。

第三,小乘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主张修戒、定、慧三学(意即通过持守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和八正道,以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生死,成就阿罗汉果位为最高目标;大乘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主张普渡众生。在修行上偏重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摄”(布施、爱语——对众生以慈爱的语言和态度加以劝慰,利行——做利于众生的事,同事——与众生同处,随机教化)的菩萨行。

最后,小乘认为要实现修行的理想就必须出家;大乘则认为出家、居家均可。

佛教发展到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密教,从此佛教便渐渐在印度衰落了。到13世纪,伊斯兰教从中东地区传入印度,大量的佛教僧侣被杀,众多的佛寺及佛教文物遭到毁灭,使本来已经衰落的佛教又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更加一蹶不振。此后,经过漫长的时期,佛教才从斯里兰卡返回印度,重新得到复兴。

同类推荐
  • 逆天之三国红颜

    逆天之三国红颜

    作为世界第一杀手的他,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能力和实力,但是,他也因为自己这个别人无法达到的目的付出了很多,也因此双手沾满了鲜血,不知道在他的双手之下死过多少生命,但是,他不后悔,他就是杀手界称呼为杀手之王的倪天,在一次任务过程中,他被现代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怪型武器击毙,但是,因为自己的意识比一般人强烈,当他再一次醒过来的时候,他奇怪地发现自己竟然被穿越到了三国时期。在这个陌生而且混乱的年代,他该如何生存呢,他又该如何进行他的一生呢。看倪天如何在三国时代横行天下,刺杀董卓,PK吕布,消灭张角,最后再称霸天下,征服匈奴,踏平东瀛。骗取貂蝉,哄走大小二乔,就连东瀛女皇也对他倾心不已。看看倪天能否逆天改命,改变历史,一切尽在本书之中。
  • 回到唐朝当首富

    回到唐朝当首富

    别人穿越都是条件倍好,而我却倒霉地穿到一个穷人身上。不过还好,我还有技术在手,这科技兴邦不算是件坏事吧。于是在全国上下的与时俱进风潮中,我如愿以偿地成了有钱人,而且是大唐福不死排行榜上雄踞榜首多年的第一名,连皇帝老儿都要问我借钱花。我的大唐中央银行,拥有着四十七个大大小小国家的诸多债券,于是我也拥有着说不清的爵位头衔。我的名言就是:只做最富的,不做暴富的!
  • 重铸河山

    重铸河山

    可耻的“儿皇帝”石敬塘认贼作父,卖国求荣,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遗害四百年:北方战略门户洞开,中原无险可守,契丹、女真、蒙古这些异族以此为跳板,攻略中原腹地,杀戮无数,铁蹄所至积尸如山,流血漂橹,千古之祸未有如此之烈者!宋王朝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两次北伐,败军覆师,伤亡惨重,名将杨令公在“雍熙北伐”中壮烈殉国!雄材大略的周世宗于显德六年北伐,兵不血刃而收三关,契丹震恐,仓皇北遁,“幽云十六州”光复在望,然而周世宗却意外病逝,这段本该名垂青史的历史却半道而废,让无数后人无数次为之叹息!华夏又一次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关键时刻黄俊意外地来到这个动荡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战乱不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在黄俊的推动下中国历史将走向何方?是继续周世宗未竟的北伐大业,奋击契丹夺回“幽云十六州”,还是一仍历史重演,由赵匡胤建立百年积弱的宋王朝?
  • 最强之兵器

    最强之兵器

    军事斗争中包含有各种杀伤力、破坏力的器械装置为之兵器。兵器可用来杀人,可用来救人,用发取决于使用者。那么最强之兵器又是什么
  • 宰执天下

    宰执天下

    因为一场空难,贺方一迈千年,回到了传说中“积贫积弱”同时又“富庶远超汉唐”的北宋。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场因贪婪带来的灾难,为了能保住自己小小的幸福,新生的韩冈开始了向上迈进的脚步。逐渐的,他走到了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在诸多闪耀在史书中的名字身边,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热门推荐
  •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止转动,变迁的是时代,更迭的是王朝,唯有那兴衰得失的历史规律亘古不变,在每一个王朝身上重复上演。本书从历史上的25个王朝出发,深入探讨王朝兴衰的原因,揭示朝代更迭的秘密,向读者全方位展示各个帝国从崛起到淹没的历程。
  • 忆昌平

    忆昌平

    平平凡凡的人,从头到尾平平凡凡,却被附加了些不平凡的属性
  •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

    本书站在科学的立场,以考古发掘为依据,以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为分界点,对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进行生动传神的解说,力求重新再现历史文明,再次演绎古老传说,帮助人们揭开了地下沉睡千年的秘密。阅读本书,读者即可重读先人的思想,透视发达的古代文明,又可收获到心灵的愉悦与知识的富足。
  • 带着灵兽去抓鬼

    带着灵兽去抓鬼

    但我才知道,原来……我的血,还能驭兽驱鬼……什么厉鬼怨魂,什么山犼水怪,有种你伤我一下试试!看我一口老血喷死你!沉寂了百多年的玄学界,如何面对另一个世界超自然力量的冲击?他凭什么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重现千年前驭兽宗的不世荣光?
  • 灵师

    灵师

    天才少年小强与眼镜男、瘟神在灵师学院被称为疯子三人组,秒杀吸血鬼亲王,单挑十四名中级地缚灵,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然而在一次梦境中得知自己原来自己是传说中最接近五阶神族的一字灵师,从此带领两位兄弟离开灵师学院,走向成魔之路!
  • 云四娘

    云四娘

    沟仔村突然出现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女人,二十年来容貌从未变过。直到小桌子看到她,才知道这个女人没有心,这个女人就叫云四娘。小桌子也是个奇怪的女孩,十四年来从没开口说过话,脸上一直无表情,只有她娘亲小红铃陪着她。小红铃曾经对她说,找到云四娘的心,你自然能找到我。小桌子十四岁那年,小红铃突然消失不见了,而她突然能说话了。于是,她开始下山前往京都去云四娘当年所在的落云阁寻找原因,当年的云四娘,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才导致她的心不见了……一路上,却怪事连连,见到死尸,见到鬼,也遇到好多灵异事件,这一切一切,似乎背后有个人一直在暗中跟着他们,而这个人,肯定是跟云四娘有关。有一天,他们终于见到这个人,但是,云四娘的心,是不是就能拿到了呢?
  • 虚空之轮

    虚空之轮

    淡蓝色呈鳞片状的甲壳在缓慢的起伏,随之发出干巴巴的摩擦声。无数布满粘液的养料管从甲壳的缝隙中伸出来,插入低处的囊袋里,它们像一个个掉在地上灯笼一样,由内而外发出金黄色的光芒。这拥挤的巢穴是孵化瘤,大约有十二到十五个新的幼虫将从这里破壳而出……现实生活中的祖六,通过虚空之轮,来到了腐虫的世界,他只有三十秒的记忆和一个拱在背部的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点击阅读吧亲!
  • 守护爱情幸福不灭

    守护爱情幸福不灭

    又名《相约在雨季》两个不相识的人,从相识到相爱,幸福与他们相伴,但命运的噩耗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两个相爱的人从此天各一方,幸福还会再次与他们相伴?绝美的亲情、爱情、友情......
  • 章印天穹

    章印天穹

    一个是连续三年文考倒数第一,神魂受损而亡化为鬼魂;一个是新鲜出炉的高考落榜生,复读路上坠井穿越。现在,鬼魂竟是逼迫落榜生参加青云文考,并要求考取第一名……
  • 重生之星光如云

    重生之星光如云

    景兰在娱乐圈奋斗了大半辈子,和爱人相知相伴十几年,输给了一张二十岁的脸,被推下楼的那一刻,她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此结束。可天意弄人,她还是回来了。景如云,娱乐圈三流小明星,因不肯接受潜规则一直是个小透明,当她的人生被已逝影后接手……踩渣男,虐恶毒白莲花,一步一步,她势必踏上娱乐圈的顶峰,将前世失去的东西一一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