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小说史上全新一页的展开。从1919年开始,中国小说发展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在此之前,小说创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虽然历经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国古典小说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纯熟的水平,《红楼梦》更是达到了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然而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小说”这种文体仍然是浅敝而不入流的。在晚清的“小说界革命”中,梁启超便已打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旗号。“五四”的发端,陈独秀继续延续了梁启超的思想,又更进一步,阐述白话小说为“中国文学正宗”。他认为,“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而起来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死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小说正是“五四”时期用来战斗的最好武器,小说这种问题的重要性也第一次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小说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整小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其成就也出于其他文学样式之上。
“五四”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其最早的出现就被赋予了面对现实、反映现实、改造社会的重任。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道:“说道‘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要‘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这一批五四文学的先驱们,一方面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参照西方小说或者其译本,批判旧小说的消遣、游戏倾向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把小说创作当做一种有益于人生的事业,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优良传统。
现代小说的第一炮,鲁迅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此后,鲁迅又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等小说,在以后的十年间,将发表的二十多篇小说编订成《呐喊》、《彷徨》,收入了鲁迅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又在他的手中成熟。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以反封建的精神直指人的现代觉醒和国民灵魂的改造。正是基于这种“启蒙主义”文学观,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主题,而中国现代小说也从一开始就担负了沉重的社会使命,鲁迅所倡导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主流”。
《狂人日记》书稿
五四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潮流或流派众多。在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分别有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和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派抒情小说”。而“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小说”、“女性小说”等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潮流。
“人生派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叶绍钧(叶圣陶),他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继鲁迅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问题小说”起步而以擅长描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闻名。“问题小说”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像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着问号,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除了“问题小说”之外,“乡土小说”也是一个写人生的小说潮流,并且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鲁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说:“凡是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还是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他正是第一个用“乡土文学”来指称这一流派的。总体而言,“乡土小说”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有鲁彦(《柚子》集1926年出版)、彭家煌(《怂恿》集1927年出版)、许钦文(《故乡》集1926年出版)、蹇先艾(《朝雾》1927年出版)、许杰(《惨雾》1926年出版)等。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从民间和农村发现艺术灵感,进一步发展反封建主题,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然而,在延续了鲁迅的这种“国民性批判”的同时,乡土小说作家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这就使乡土小说有一种清新的风格和特殊的个性。
“创造社”是“浪漫抒情小说”的先锋和主力军。以创造社社员为首的作家所作的“自叙传小说”更是浪漫抒情小说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家大多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取材于作家身边的小事,表现作家自我的心境,袒露真实的自我,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自叙传小说”在小说发展历程上最重要的贡献还在小说文体上,它的结构和情节不受束缚,完全以表现自我内心感受为导,有散文化和诗化倾向。代表作家是郁达夫和郭沫若。郁达夫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个专集,也是浪漫派抒情小说的首推之作,它因对自己内心情绪乃至变态性心理的大胆暴露、直抒胸臆的抒情,一出版就起到了惊世骇俗的作用。郭沫若则创作了带有自传色彩的系列短篇《漂流三部曲》和《行路难》。另外,还有张资平、叶灵风等作家也在“自叙传小说”潮流之列。
引人注目的是五四时期所涌现的一批女性小说家。女性小说是指带有明显女性话语特点的小说。在《新青年》创刊的第一年中,陈衡哲作为新文学第一个女性作家便发表了她的作品。继而,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等一批女性作家以女性特有的体验和视角,关注着社会与人生,尤其是在新与旧冲突中的女性的命运,她们以平等的地位与男性作家一起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她早期与冰心齐名,创作风格直爽坦率,哀婉缠绵。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主要著作有小说《海滨故人》、《归雁》、《象牙戒指》、《玫瑰的刺》、《女人的心》、《曼丽》等。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是五四文学的十年,是新文学奠基的十年,也是新文学丰收的十年。如果说客观写实和主观抒情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两种大致趋势的话,那么在这种趋势发展下的新小说在现代文学历程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则走向越来越多元化的道路。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大面积丰收的时期,短篇小说走向成熟,长篇小说迅猛发展,小说主流体式明显而又变化多样。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家大多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对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如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巴金的“热情的青年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等,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个人风格,同时又具有现代品格的杰出作品,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样子》、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都可列入当时世界优秀小说之列。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骆驼祥子》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像《边城》故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湘西小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的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定型,虽然突然被战争打断,但仍在40年代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就是中长篇小说的繁荣。我们可以列出一串代表性作品: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憩园》、沙汀的《淘金记》、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长河》、冯至的《伍子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张爱玲的《金锁记》、徐订的《风萧萧》、钱钟书的《围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
战时的中国分裂为三个地区,小说也因社会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国统区小说、沦陷区小说和解放区小说,三者呈各具特色而又互相渗透的局面。
《小二黑结婚》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作者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兴风作浪,罗列罪名,趁火打劫,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流氓恶棍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至此,这对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侣,终于如愿以偿。作品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烟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
在远离战火硝烟的地方,则出现了一位文学史上的奇女子张爱玲。张爱玲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像[TS)]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梢公把他一推,险些儿掉下水去,定性看时,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我若没有她,后来亦写不成《山河岁月》。我们两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从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张爱玲的主要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十八春》、《怨女》,中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封锁》、《散戏》、《红玫瑰与白玫瑰》、《连环套》、《殷宝滟送花楼会》、《小艾》、《创世纪》、《留情》、《鸿莺喜》、《多少恨》、《相见欢》等。另外,她的散文和书信也十分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