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85000000022

第22章 唐高祖李渊

高祖李渊

出身高门因功仕隋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祖父李虎,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荣贵,死后追封唐国公。父李日丙,袭封唐公,北周时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北周天和元年(566),李渊出生于长安,7岁袭唐国公。

李渊青年时,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有很高的威望。李渊的妻子窦氏,是隋朝贵族窦毅之女,隋文帝独孤皇后又是李渊的姨母,因此,在朝廷上十分受宠。历任谯州(今安徽亳县)、陇州(今陕西陇县)、歧州(今陕西凤翔县)刺史。史称李氏在陇西“富有龟玉,姻娅帝王”,这充分说明李氏家祖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一。

隋大业初年,李渊为荥阳(今河南荣阳县)、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二郡太守,不久,又任命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613),升办卫尉少卿。这一年,隋炀帝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沸腾,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御杨玄感。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他广树恩德,结纳豪杰,因此隋炀帝对他有所猜忌。大业十一年(615),李渊调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携家眷至河东,行至龙门,遭到母端儿农民起义军的阻击。李渊率军击溃了这支起义队伍,收降万余人,声威大震。次年,升为右骁卫将军,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当时,隋炀帝自楼烦巡游雁门,为突阙始毕可汗包围,形势十分危急,依赖李渊的太原兵马才得以解围。不久,炀帝派李渊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北备突厥。当时,两军兵马不足5OOO,李渊选能骑善射者2OOO余人,饮食居止,一同备突厥,驰聘射猎,以耀威武。有一天,李渊的军队与突厥军相逢,李渊纵兵出击,大败突厥。此后突厥收其所部北移,不敢南下骚扰。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足,而且饷粮丰沛,储粮可供十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大举。

李渊初到太原时,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上党、西河、京都道路断绝。这支起义军有十几万人,巧于攻城,勇于力战,多次打败隋军。李渊为树立自己的威信,决定讨伐“历山飞”农民起义军。两军相遇于河西雀鼠谷口。起义军有2万余人,布阵齐严,李渊所部步骑仅五六千余,诸将面有惧色,李渊决定智取,乃分所部将兵为二阵:以羸兵居中,扬旗鸣鼓,排成大阵,造成是主力的假象,然后以麾下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队为小阵,终于击败义军。

李渊击败义军后,他在太原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晋阳一带的官僚、地方、豪商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倾财赈施,广泛结纳。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隋炀帝又远在江都,沉湎声色,鞭长莫及,李渊实际上成为太原的最高统治者。

晋阳起兵拥立隋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炀帝一即位,就大兴土木,建东都、修长城、开运河、筑驰道,弄得民不堪命。炀帝又好大喜功,巡游江南,北上榆林,以夸耀自己的权势;出兵边塞,侵略高丽,以显赫自己的武威;结果徭役无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致使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土地荒芜。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以武力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大业七年(611)起,各地农民起义蜂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蜂起。全国有近2OO余支反隋武装。他们在反隋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逐渐形成了以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支主要力量。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炀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农民起义蜂起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李渊目睹动荡不安的天下局势,逐渐酝酿了叛隋思想。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大发展,直接促使了他的叛隋思想付诸行动。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自行募兵。由于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的面目出现,所以远近的地主武装纷纷赴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成为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李渊的行动,引起忠于隋炀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李渊设计杀掉王、高二人,宣布自己大举义兵,是为了安定天下,维护封建统治,还宣布与突厥和亲,避免战争。在得到突厥的支持后,李渊便公开打出了反隋的旗子,于大业十三年(617)六月,传檄诸郡,称“义兵”。

李渊晋阳起兵后,即决定进军关中,直取长安,以号令天下,图谋大业。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表示不服从李渊,李渊便令长子建成、次子世民率军攻取。二人与士兵同甘共苦,所过秋毫无犯,甚得军心和民心,不几天,就攻下西河,擒斩高德儒,在城中又开仓济贫,令百姓各安旧业,名声逐渐传播开来。

西河告捷后,李渊建置大将军府,称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将领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等为掾属、记室参左等官;以鹰扬王长阶、姜宝谊、杨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初步建立了军事、政治机构。

大业十三年(617)秋七月,李渊率兵西图关中,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阻挡李渊前进。适逢霖雨连绵,饷粮不给,又流言突厥与刘武周联合欲乘虚袭击太原。有的将领主张先还师太原,再待机以图后举。李渊准备班师。李建成兄弟俩反对,李渊遂决定继续进军。终于击败宋老生。

平定霍邑后,李渊又连取临汾和绛郡(今山西绛县)。九月,李渊率军直逼河东。隋骁骑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断绝津梁,给进军带来一定困难。裴寂主张以重兵攻克河东,歼灭屈突通,以绝后患。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应避实就虚,直入关中。李渊左右权衡,决定分兵两路,由李世民率军渡河入关,直取长安,同时以相当的兵力对付屈突通。此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也率军前来。与李世民会师后,屯兵于阿城。李建成也自新丰至霸上。李渊自率大军自下邽西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之势。

十月,李渊至霸上,驻军大兴城春明门西北,与李世民、李建成军会师,共2O余万。李渊令诸军各依垒壁,勿入村舍,不得抢掠。此时,京师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右诩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挟代王杨侑守城以拒李渊。李渊遣使招降被拒绝,下令攻城。十一月,隋都长安被李渊攻陷。

李渊进入长安后,下令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遣建成、世民率所统兵守城。城内百姓对李渊军队夹道欢迎,秩序井然。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李渊立隋代王杨侑为皇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为丞相府,设官治事,独揽军国大权,总理万机。又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敦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为齐公。又以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礼乐征伐,兵马粮仗,事无巨细,悉归丞相府负责,李渊通过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长安的局势,隋恭帝实际上成为李渊的傀儡。

李渊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集团,又大封功臣。义宁二年(618)春正月,封丞相长史裴寂为魏国公,司马刘文静为鲁国公,其余诸将,加封有差。

长安称帝建国大唐

大业十四年(618)五月,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和司马德勘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杀死炀帝,立秦王杨浩,自封为大丞相。旋即率十多万禁卫军北上,扬言要返回关中。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被李密击败。宇文化及率余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东),毒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次年在聊城,被窦建德擒杀。

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于是,武德元年(618),首先逼隋恭帝禅位,然后李渊即皇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都长安。六月,他令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为内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起来。

李渊称帝长安时,群雄未靖,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在四分五裂状态。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渊,不愿偏安关中一隅之地,便储粮积粟、厉兵秣马,俟军实充足,即剿抚兼施,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李渊的统一行动,首先指向对关中构成威胁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薛举是隋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的富豪,家产钜万,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617)四月,驱逐隋官,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属甘肃),封儿子仁杲为齐公,据陇西全境,众至13万,成为西北地区的一股大势力。薛举起兵反隋,意在夺取关中。李渊先薛举父子攻占长安,薛举父子便以1O万兵力进逼关中,对李渊构成严重威胁。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率军出击,薛军败归,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长安称帝时,薛举又率精骑攻扰,关中大乱。唐军则恃兵多将广,有怠敌之意,结果在高土庶(今陕西长武县北)之役中,败于薛军。消息传到长安,京师骚动,人心惶惶。薛举得胜后,则趾高气扬,欲乘胜直取长安。就在这时,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再次率军讨伐,在高土庶城外大破薛仁杲军,薛仁杲被迫投降。陇西并入唐境。

与此同时,凉王李轨自称天子,年号安乐,由安修仁掌握枢密。据张掖、敦煌等河西五郡之地。李渊密遣安修仁兄安兴贵入凉,当上了左右卫大将军。武德二年(619),安兴贵与弟安修仁擒李轨,倾覆了李轨的政权,凉亡,河西五郡并入唐境。

李渊的劲敌除薛举、李轨外,还有刘武周。刘武周原是马邑鹰杨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楼烦(山西静乐县)、雁门、定襄(内蒙古清河县境)等郡,受封为定杨可汗,不久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十二年(619),勾结突厥,南侵并州(治晋阳),唐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太原危急。接着,刘武周攻陷平遥、介州,李渊派右仆射裴寂督军抗击,被刘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刘武周乘胜进逼太原,李元吉弃太原逃归长安,关中震骇。李渊准备放弃黄河以东的地区,退保关中。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主张,太原是我们起兵的地方,决不能放弃,并请求率军讨伐刘武周。李渊遂命李世民率兵自龙门(陕西韩城县境)渡河,进击刘武周。唐军渡河后,休兵秣马,坚壁不战,待敌军粮草不给,气势衰落,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刘武周全军溃败,部将尉迟敬德投降。刘武周势穷,率残部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杀死。并州归入唐的版图。

薛举、李轨、刘武周被消灭后,关中形势得以稳定。李渊便集中力量争取中原。

李渊争夺中原的劲敌是王世充。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炀帝被杀后,他在东都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瓦岗军首领李密投降唐朝,其余将帅多归附王世充。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废掉杨侗,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占据洛阳,成为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武德三年(62O)七月,李渊派李世民率军直驱河南,攻打洛阳。王世充所属河南州县,相继降唐,王世充困坐洛阳,遣使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欲与王世充合力败唐,然后再寻机消灭王世充,因而接受了王世充的请求,引兵1O万进军成皋(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李世民率唐军抢占武劳重镇,阻击窦建德。窦建德布长阵2O里,鼓噪前逼唐阵。唐军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窦建德军粮草供应不畅士卒饥疲,唐军乘机出击,窦建德抵挡不住,败退3O里,最后受伤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率群臣2OOO余人降唐,河北诸县也相继归唐,李渊的势力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

与此同时,李渊还派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进攻占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萧铣于武德元年(618)在巴陵称帝,不久迁都江陵,出兵攻夺唐巴、蜀地,有兵4O万。武德四年(621),唐将李靖、李孝恭围江陵,萧铣外无援兵,只好投降唐朝,长江中下游地区亦为唐所有。

李渊兼并了割地称雄的一些隋朝贵族后,又把矛头指向在灭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农民起义军。窦建德被俘后为李渊杀害,其部将于武德四年(621)推刘黑闼为主,在漳南(今山东德州一带)起兵反唐。刘黑闼勇决善战,各地的窦建德残部又闻风而起,不到半年时间,刘黑闼就完全恢复了窦建德故地。

李渊命李世民、李元吉率军东征刘黑闼。刘黑闼率步骑2万人迎战,从午间杀到黄昏,未分胜负。不料,唐军在洛水上游筑坝截水,看到难以取胜,就决水灌敌,刘黑闼兵败,逃奔突厥。二个月后,刘黑闼又卷土重来,重新恢复故地。武德五年(622),在氵名州(今河北永年)自称汉东王。齐王李元吉前往讨伐,被刘黑闼打败。李渊又派皇太子李建成亲征,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实行安抚政策,争取民心,以瓦解刘黑闼的部队。武德六年(623),刘黑闼终于兵败被杀。唐控制了河北、山东地区。

占据江淮地区的杜伏威于大业十三年进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进用“士人”。武德元年(618),移居丹阳,上表隋越王杨侗,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唐军围攻洛阳,使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降唐,被封为吴王,任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刘黑闼兵败被杀后,杜伏威使部将辅公礻石留守丹阳,自请入朝,被留在长安。武德六年(623)秋,辅公礻石率领江淮义军在丹阳反唐,自称宋帝,唐借故杀杜伏威。李渊又派大将军李孝恭、李靖、李世责力等分路进攻,武德七年(624),辅公礻石率军自丹阳出走,被地主武装捕获,送唐营处斩,江南、淮南从此也成为唐朝的辖区。

李渊统一全国过程中,最后消灭的是梁师都。梁师都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阳、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贵族,受封为“解事天子”,唐贞观二年(628)为唐军消灭。至此,李渊父子兼并了地主割据势力,又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夺取了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

创立制度修明政治

李渊称帝后,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

建立各级统治机构。李渊建唐伊始,一切政权组织皆因隋制,直到武德七年(624)才为适应全国统一后的历史形势,根据前代制度,确定了唐代的政权组织系统。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僚属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是决策机关,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僚属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是审议机关,主管审核中书省的决定,并有权驳回。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太宗时废尚书令,另设左右仆射),僚属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是执行机关,负责执行中书、门下二省的决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共同对皇帝负责。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与升降,户部主掌户籍及赋税,礼部主掌礼仪及科举,兵部主掌军事,刑部主掌刑法诉讼,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长官都称尚书,直属于尚书省,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分别执行中书、门下二省制订的政令。

唐代的监察机关为御史台,长官是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权力极大。

唐代的地方统治机构,基本上是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刺史每年一巡属县,考课官吏,访询治安,催督赋役,保举人才。县令主一县之事,县以下有乡,乡以下有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置里正一人,辖百户左右,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劝课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对人民进行直接统治,是唐朝皇帝的忠实奴才和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各级政权组织比较谨严,分工比较明确,和过去相比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初,经隋末战乱,人口减少。武德初年仅有2OO余万户,不及隋朝最多时户数的1/4.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土地荒芜,在这种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唐政府要保证赋税收入,稳定政权,就必须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唐朝继承了北魏、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稍加损益,颁布全国。

武德七年(624)四月,唐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规定:(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丁男(21岁至6O岁为丁男)和18岁以上的中男(满16岁为中男)各授田一顷,其中口分田8O亩,永业田2O亩。老男(6O岁以上为老男)、笃疾、废疾者授口分田4O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O亩,这些人若作户口,则每人授永业田2O亩,口分田3O亩。尼姑、女冠各授田2O亩、工商业者减丁男之半,一般妇女、部曲、奴婢不再授田。(2)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有封爵的贵族按品级的不同授给不同数量的永业田,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数量由1OO顷递降至5顷。在职官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田数由3O顷递降到2顷。有战功的勋官也分别受田3O顷至6O亩不等。此外,各级官吏还有职分田,其地租作为官俸的补充。官府有公廨田,其地租充作办公费用。(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在无力丧葬时准许出卖永业田,若百姓从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亦准许出卖。

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要实现真正的“均田”是不可能的。均田令在当时并没有认真地执行。但均田令的颁布,对于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还实行了租庸调制。它初定于武德二年(619)二月,修订于武德七年(624)四月。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受田的农民,每丁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叫做租。又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绢2丈、绵3两,或交纳布2.5丈、麻3斤,叫做调。还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役2O天,如不亲自服役,可每天折绢3尺或布3.75尺,叫做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加役15天,免调;加役3O天,租调全免。每年的额外加役最多不得超过3O天。唐代的租庸调和隋朝相比,以庸代役的条件放宽了,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实行府兵制。府兵制创于西魏宇文泰时期,历北周、隋而至于唐。李渊太原起兵时有兵3万,进军关中后,众达2O余万,为了使这支军队归心于唐和解决军粮问题,李渊把军队逐步纳入府兵组织系统,基本具备了府兵制的雏形。武德元年(618),李渊在长安称帝不久,即置军府,任用功臣和招降军将为卫大将军、将军,完全因袭隋制。当时十二卫所属有骠骑、车骑两将军,是事实上的领兵者,武德二年(619)置十二军,每军有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武德六年(623),废十二军,武德八年,因突厥入侵,又重设十二军。十二军是唐初关中比较固定的基本禁卫部队。此外,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各开府领兵。

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时在家生产,农闲时由兵府加以训练。府兵的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师宿卫或到边境戍守,称作“番上”;若遇到战争发生,则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间,可免除本身租调,但“番上”、“出征”时的兵器、衣服、粮食均需自备。这种“寓兵于农”的兵制,从均田农民中征兵,保证了兵源,资粮甲杖自备,减少了国家的经费开支。同时,练兵权与将兵权分离,防止了将帅拥兵跋扈,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到唐朝时更为完备。李渊初即位,就设立京师和地方学校,收揽人士。但同时也恢复了隋朝废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门士人充任。这是对士族的让步,不过大中正只是名誉职务,用人权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士人仕进不再专凭门第高低,而是主要依据学才德识,从而使唐代的用人比以前有所改进。

唐初,主持科举考试的是吏部考功员外郎。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子监所属各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各地私学中由州县保荐的学生,称为“乡贡”。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即每年举行的定期考试,考试科目一般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为热门。明经科主要考帖经,重在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需要独立思考,进士科较难考,但一旦考中进士科,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因此,人们称中进士为“登龙门”。所谓制举,就是皇帝根据需要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考试时间也不固定,录取人数较少,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科举制的最后确立和进一步完备,有着重要意义。和九品中正制相比,一般的中小地主都有了应试资格,为他们入仕开了绿灯,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制订《武德律》。隋朝末年,统治者滥用刑法,民无所措手足。李渊攻下长安后,就学着汉高祖刘邦的样子,约法为十二条,李渊称帝后,宣布废除隋朝的《大业律令》,并令裴寂、刘文静等依隋《开皇律》重新修订法律。在“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的原则指导下,制订了新律53条。到武德七年,正式颁布新律,即《武德律》。从内容上看,《武德律》较隋律用刑有所减轻,但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制裁更严酷了。

被迫退位古稀寿终

李渊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当然过着封建特权式的宫廷生活。特别是武德后期,多内宠,妃嫔成群。李渊宠妃怠政,必然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武德二年(619),李渊听信裴寂的谗言,错杀大将刘文静。刘文静最早参与晋阳起兵之谋,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李渊称帝后,大封功臣,刘文静对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与裴寂产生矛盾。有一天,刘文静酒后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机陷害,说刘文静欲反朝廷,李渊竟听其言,杀刘文静。李渊赏罚不明,势必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唐统一全国后,李渊产生了骄傲自满思想。他越来越不关心政事,特别是对武德后期的皇位之争问题没有处理好。他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武德九年(626)夏,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推荐齐王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不料这一密谋被李世民得知。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先发制人,密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诘问。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太子、齐王途经玄武门时,李世民及部下将其杀死,并让心腹尉迟敬德带甲入宫报告李渊。此时李渊正和他的臣子萧王禹、裴寂坐在一只小龙船上,荡漾在南海池中,他见尉迟敬德全身武装立在岸边,十分惊骇。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把他们处死,特派我前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旁边的萧王禹等赶忙劝李渊把国事都托付给秦王,尉迟敬德也敦促李渊下诏,令诸军悉受秦王节制,以便制止东宫和齐王府军队的骚乱。李渊无奈,被迫写下“手敕”,命令所有军队悉听秦王处置,并于六月一日下诏立世民为皇太子。此时,全国局势基本上已被李世民所控制,李渊无奈,表示愿早些退位。八月,李世民正式即皇帝位,从此李渊徙居太安宫,过着太上皇的生活。

李渊当了太上皇后,自知大权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心恢意懒,也就不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对李渊表面上也隆礼相敬,对李渊的享乐需要尽量满足,并准备在长安城东北修建大明宫,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所。李渊也明白李世民的用意,所以也就知趣而退,自乐于过太上皇生活。李渊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宫廷矛盾,同时也为李世民施展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贞观九年(635)五月,李渊病死,时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同类推荐
  •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环球科学朝圣: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的故事

    环球科学朝圣: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的故事

    《环球艺术朝圣:世界著名艺术家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闪耀着无数著名艺术家的名字他们留给人类一笔笔宝贵的艺术财富,而广大青少年读者应予以继承,而且将从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5)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一代谋圣:张良

    一代谋圣:张良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管宝超编写的这本《一代谋圣:张良》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这位汉朝文臣谋士的传奇人。
  •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二十年代末,莎菲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于文坛,犹如“抛下一颗炮弹”,顿时震撼了整个文坛。这是个漂泊在外,对生活抱有美丽的幻想,但又被肺病缠身和爱情失意折磨着的孤独少女。她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在她的性格之中,以至让人捉磨不透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
热门推荐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本书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黑暗男爵

    黑暗男爵

    一个来自地狱的男孩被降生在了人间,他被地狱的恶魔赋予毁灭人类的使命,然而这个降生在人世间的男孩在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冷暖后,被人世间的爱所感动,最终他帮助人类进入到黑暗的地狱中去,与来自地狱的黑暗势力进行着斗争。
  • 重生界王

    重生界王

    三界颠覆,强人涌出,导致百姓生灵涂炭。为一地可杀一家,为一山可杀一个国。天下大乱哀声漫天,民怨四起。且看林峰重生拯救百姓,拯救大神。书友群号:111708917
  • 后宫全攻略

    后宫全攻略

    原本以为可以避免进宫,却没有想到,她早就被“内定”进去了。想要舒心的日子,得斗!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后宫之中,单纯的人无法活得长久,谁最会算计,谁便是最后的赢家。最后,成为后宫第一人便是她的终极目标!
  • 暗杀的人居然是我

    暗杀的人居然是我

    由于自己出车祸失忆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什么我不会死亡。和青梅竹马的昕儿正在一间私立高中读二年级,后来无故被转去第五校区的学校读书。由于某个消息声称把我杀死就能获得两亿元的报酬。就这样围绕着一系列的被暗杀人生。。。。注意,是被暗杀。。。
  • 半身法师

    半身法师

    《地狱骑士》的续篇,讲述一个非人类主角成就魔法师辉煌的伟业的故事。
  • 罪奴逆袭:天才三小姐

    罪奴逆袭:天才三小姐

    蓝家因为一个皇后姐姐彻底被牵连,男子杀头,女子流放。废物三小姐蓝傲君隐忍不发,却被同族二姐害死,怎能不恨!一朝穿越,意外契约,努力修炼,修为大涨,有狼妖来袭?杀!有兽潮来袭?灭!还有二姐恨的牙痒痒,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我者死!说我是罪奴,我会用身份告诉你什么叫做罪奴,说我是废物,我会用实力告诉你,什么叫做真正的废物!——蓝傲君。
  • 魔尊的冷血逃妃

    魔尊的冷血逃妃

    一个奇怪的人,送了她一个奇怪的血玉凤凰簪,一觉醒来,却成为魔尊王妃,不行不行,她一个21世纪的潮女,怎么能就这样度过一生呢,她要逃,她要追求自己的生活,可冥冥之中,运命早已安排好。
  • 三千里江山应多娇

    三千里江山应多娇

    “历史可以改变?”“我们不能,但你可以改变!”“为什么是我?”“因为你是历史关键人!”“什么是历史关键人?”“就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历史上并没有我这个人物?”“有!但直到现在你才重要!”“历史上我本该死?”“是的,在十五分钟之前你就本该死了!”“但你们救了我。”“是的,我们需要你活着,需要你做一些最伟大的事情,比如改变历史!”“但我有什么能耐能够改变历史?”“蝴蝶一扇翅膀,就会掀起大西洋的一场风暴!”“我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件事?”“我们不知道!因为十五分钟前你已经改变了历史,未来都是不可知状态!”“……”
  • 广式糖水

    广式糖水

    作为广东的一种小吃,糖水的种类非常多样,可用来做糖水的材料极其丰富。糖水所具有的最主要的特质在于清润解燥、润肺滋阴、补血养颜。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功效,有的温热,有的寒凉,四季都可有选择地食用。《280道清润滋补养颜糖水:广式糖水》从简单易做、兼顾营养着手,详尽地介绍了清润糖水、养颜糖水、滋补糖水三类常见糖水的做法,并相应地配上清晰精美的图片,做法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一学就会,助您轻松煮出美味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