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89100000027

第27章 “浙中绿岛”给生态美学的启示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类型,是人类社会正在展开的一个历史过程,它不仅是人类对自身危机状况进行反省后的一种选择,也是缓解与消除自然生态危机、社会人文生态危机和人的心性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浙中绿岛”武义案例表明,生态优势是欠发达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后发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欠发达地区谋求区域竞争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四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生态是持久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市)”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始终坚持建设“绿岛”的发展目标。欠发达地区可借鉴“武义模式”,深刻认识生态的价值,自觉运用和谐发展观统领全局,绕过“先发展,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治理”的怪圈,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追赶型经济的误区,坚决抵制发达地区落后生产力的盲目转移,形成“绿色产业优先发展,其他产业选择发展”的现代发展模式;牢固确立“生态是持久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后发优势,利用本区域自然、人文生态禀赋,因地制宜地建设“绿岛”;充分发挥“绿岛效应”,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岛效应”以翔实的数据为支撑,从生态文明的实践观证明,人类生存与社会变革的实践活动是要在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范式观照与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在长远的视域上,任何一种思想理念和范式的选择不仅要有利于人类持久生存,更要符合自然的生生之德,即自然万物和合共生的生存法则和生命本质。同时,任何一种思想理念和范式的生成必须与当下的实践相结合以赋予鲜活的时代精神,否则必将沦为茫茫夜空中的流星一瞬即熄的思想火花。“绿岛效应”武义案例给当代社会有三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确立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协同进化的生态存在整体观

老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和“道性同构”范式的当代理念就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观。刘长明教授说:“所谓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观就是要将物质生产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的健康与稳定结合起来,让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性世界生态系统协调有序,在有利于自然万物和合共生、永续演进的基础之上,推进现代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建设进程。

老庄生态美学把本原论与本体论统一起来,它对于当代人确立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协同进化的生态观具有深刻的启示。受其启示,不少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生态世界观的基本思想。领会与贯彻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不能只停留在以古对古的层面上,而是要古今贯通、中西对话、推陈出新,充分吸收当今世界生态哲学与美学以及与生态密切关联的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与方法,要将传承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与吸收深层生态哲学的整体观特别是海德格尔诗意存在哲学思想贯通融会起来。这有助于消除民族文化隔阂、沟通中西审美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纠正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对象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与谬误,重新确立整体和谐的当代生态世界观,共同构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正如余潇枫所说:“在‘生态家园’中,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原有的任何价值尺度都失去了绝对的地位,只有从体现‘绿色正义’的‘类伦理’中才能得到对问题的透彻认识和求解,也只有以全球利益为核心的具有‘类价值’性质的世界性行动,才能超越任何不利于人的生存方式的局部行动。”在确立整体和谐的当代生态世界观时,首先要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我不仅是人类共同体中的一员,而且是整个自然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我不仅与我的周边人、我的国人和全球人有着关联,而且我应对自然的所有生命体乃至非生命体包括自然运动的规则一道予以尊敬与关护。没有这种对整体和谐与普遍联系的大生态审美概念理解的宽广胸怀与高远见地,就不能说是进入了生态美学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无法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存在境界。畲正荣先生曾指出:“除非我们与我们之外的其他生物共同分享这个地球,否则,就将不能长期地生存下去。”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在人类诞生之前就早有这种和合的自然精神与共生的生存法则,后生的人类不能也不可能改变或违背这一天经地义的法则而存活下去,而应以谦逊的态度顺应自然与万物共生共荣、协同进化。“绿岛效应”武义案例以充分的事实证明,哪里的人坚定地持守与自觉地贯彻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与和合共生的生存法则,哪里的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就和谐健康,哪里的人就能诗意地生活并将这种生活质量不断惠及周边区域和流传后人。

当今世界,人们除了通过发展现代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自然外,更需要传承老庄生态美学的智慧,用人的身体、心性、情感向自然敞开,培育起人类与万物血脉相通的生命感受和心性体悟——“生态情怀”。加拿大生存哲学家大卫·铃木称“生态情怀”为当代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架构,让我们得以检验人类的行为,思索演化的机制。它是一个全新的叙述、故事,将我们重新纳入活生生的世界,回归远离已久的家”。“生态情怀”使人类培育起一颗善于感受和倾听的心灵,使人的存在向自然敞开,与万物亲和,成就一种禀赋着自然精神和天地灵气的、有活力、有品质、有尊严和高超情愫的人性。在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中,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生物关联,还包括人与自然的文化关系,这是因为人在审美生存的过程中赋予了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水田园、飞禽走兽、蜂蝶蚁豸、鱼虾鳖蟹、竹木花草等等生命与非生命体无限的美感与情怀等文化因素,同时人还具有调节自身心理倾向和行为规范的道德力量。所以在原则上,人类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科技的发明及审美艺术的创作,协同自然安时处顺地朝着更加有利于人与自然万物和合共生和健康美丽的优态境域演进。武义人建立自然保护区、改良树种、建设城市立体绿化带和绿色居住小区等成功范例足以说明人与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文化关联,人类可以也必然利用生态思想、理念、范式以及社会规范,去统一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去分配和落实生态保护的时代责任,从而在整个人类社会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去保护自然,拯救地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在全球范围内和历史一贯性的基础上和合共生、协同进化。

二、确立“应然世界”与“必然世界”相契合的生态存在价值观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道性同构”范式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有一个共同本原,都是无极衍化也即“道”创生而来的,因而都具有自身存在价值与审美价值,宇宙自然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审美存在价值的创造过程,宇宙衍化生成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审美存在的价值世界。人不可凌驾于万物之上而主宰世界、恣意地践踏生灵,也不可肆无忌惮地利用现代科技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人与自然万物在世界中都应在自然生生之德的观照下各居其位、各守其分、各尽其责地按照自身性质以及在世界秩序中的价值关系来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和合共生、永续演进的审美存在的生态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万物衍化与演进的总法则,也就是“道”的“生生”精神,它可以通过自然的生成与生存过程达到动态平衡并进入新的优态境域。人类在生存与审美过程中可以利用自然物的价值,这是符合自然物种之间相互关照、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自然精神与生命法则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衍化之美、创生之美、和合之美。人类发明科技用以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当代人完全没有理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拒绝现代化和诋毁现代科技,运用恰当的科技不仅可以采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先进工艺而尽可能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先进科技还可以通过现代化育种和绿化等手段以恢复物种的多元性和植被生成的条件。生存优态境域的设定关键是要找到并掌握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适合点。余氏命题提出“人,活在上帝与牛顿之间”为人类的生存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余氏命题认为:“如果说‘上帝’代表着价值生命中对‘应然世界’的追求,‘牛顿’则代表着价值生命中对‘必然世界’的追求,那么在‘上帝’与‘牛顿’之间的‘适然世界’则是价值生命所真正值得追求的人格世界。”这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余氏命题中的“必然世界”就是当今现实存在的“实然世界”。在余潇枫看来,“牛顿”与“上帝”并不矛盾,它们只是分别代表了“应然”的天道与“必然”的现实而同时存在于同一时空之中且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也即有着共同的终极旨归——“天人合一”的审美生存境界。因而,完全可以通过“牛顿”自觉的“循理举事”而不断顺应、接近和服务于“上帝”,最终达到本质上近乎于“应然世界”的、可以与“上帝”知遇握手和亲切交谈的“适然世界”,也即臻及“天人合一”的审美存在境界。余氏命题倡导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科学地运用科学”、“诗性地运用理性”和“理性地走向诗性”,也即人的生存活动与社会实践务必遵循自然动态平衡的生生之道和周行之律,维护自然系统的动态性稳定与万物生命的有序性衍化以及人与自然的竞争性的和谐关系,从而以现代的生活质量进入“诗意栖居”的生存境界。而不能只从人类自身狭隘的私利出发,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毫无顾忌地去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与毁灭性地利用生命物种。余氏命题的生态生存美学思想从宇宙生成论和人性的本质论出发导出价值论,再从价值论导出审美生存论是非常睿智和深刻的,尤其是关于审美生存境域论提出的“人,活在上帝与牛顿之间”的命题,与老庄大道衍化、自然创生过程中的自然万物都具有生命以及生命的存在价值和审美价值,人类要“无为而为”也即在不违背自然生命法则的前提下循理举事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智慧是一脉相承的,是老庄生态美学思想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这的确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有着历史远见和时代精神的生态审美生存新理念。这就要求当代人要理性地构筑与贯彻“道性同构”范式,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起来,将人类生存价值的实现与工具价值的发挥统一于对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维持上,构筑一种以老庄“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的既能在当代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动态平衡与优化演进的现代生态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确立“适然世界”即“应然世界”与“必然世界”相契合的生态审美存在价值观。

“适然世界”生态审美存在价值观要求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置于生物圈整体价值的维护和进化之中。它反对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人文主义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态度,但并不完全否定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提倡把这种科技能力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恢复自然历史创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然生命生存条件上来。“浙中绿岛”建设实践表明,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具有多重的视角,它既是文明形态的一种进步,又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既是文化观念的一种提升,又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要按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原则来定位、谋划和把握。把生态型经济也即“绿色GDP”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不仅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之不足,而且具有生态哲学与美学历史性理论意义和时代性实践价值。

三、确立完善自我精神与关切生态现实相结合的生态存在实践观

老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和海德格尔“诗意栖居”存在理念,不只是人与自然在物质生活层面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而更主要的是人们通过“返朴归真”达到的一种自然无为、平等自由的精神境界也即存在与审美价值意义上的终极关怀。这一高超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人类试图将存在与审美活动嵌入自然而然的宇宙之道和无为而为的人类之德的统一图景之中,以期完成对自我生存超越和审美深层透视,从而实现自然意识、生态情怀和审美生存观念的确立。从这个层面上理解,老庄生态美学思想对人的经世致用有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其实践价值显然可见。老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思想有助于人们从精神上关切生态的实时状况与未来的愿景,并有助于人们提升热爱自然、关护生灵的高尚品性和爱美、知美、成美、护美的高超美感,从而也有助于人们形成以和合共生与诗意栖居为最高追求目标的绿色、俭朴、健康的实践观和日常生活方式。人作为社会的人在现有历史条件下企望完全超越尘世而独善其身于世外桃源,往往会际遇种种不可然而陷入无可奈何的地步。退一步说,像庄子、陶渊明、王维式的个别至人逸士能通过个体体道修行臻及此至美境界,而作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人类仅仅从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中能诗意生存的只是一些旨趣高远的少数人而并非芸芸众生。而作为没有普惠价值的生存理念与范式是缺少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的,因为“世界是大众的世界”,缺少了大众参与的世界是不精彩的也是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毋庸置疑,古代中国的老庄创立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现代西方的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栖居”审美存在理念,当代中国余潇枫构想的“适然世界”人类生存愿景,其同一的终极关怀都是期盼全人类能在优态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审美生存。

当今全球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日益恶化、危机四伏并情势不断加剧。极端的地球气候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为人类敲响了生态警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第39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主题呼应了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紧迫性,号召人们:一个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世界的前景是黯淡的,千百万的人类与千百万的其他物种共有一个地球,只有和谐共处,才能享有更安全、更繁荣的地球。时下,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扣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心弦,纵然世界各国仍旧需对减排问题进行艰苦的努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第39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定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主题在呼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呵护地球家园国际主题的同时,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定决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生态哲学与美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提倡当代人“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和平等自由的审美旨趣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自我完善作为人类守护生态的精神动力,增强人类对作为生命家园和审美主体的大自然的神圣信仰和审美体验,从而引导最大化范围的当代人群进入“诗意栖居”的优态境域;另一方面要以直面现实的态度不可置疑地关切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影响生态危机发生与恶化的全球化难题。生态危机问题是一个深层次多原因的复杂问题,它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伦理、科学技术等领域,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所有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此问题的基础在于怎样处理好“三大关系”:作为强势生命体的人类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其他生命体之间的生存权衡关系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眼前生存利益与长远生存利益即在场者与非在场者利益分配的关系;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也即身心关系。未来的生态文明应首先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精神和生态规律更加深入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正如美国生态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所说:“在即将到来的时代里,生物学和活生生的动物将要求受到更多的尊重,而且作为一种必然结果,人类的自然观念也将重新回到对其丰富而具体的多样性、其由自身所确定的自由、其特性的深度复杂性甚至神秘性、其内在意义和价值方面的认识上去。简而言之,这将是一个有机论的时代。”

“绿岛效应”武义案例表明,当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审美生存理念,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自我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向往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诗意栖居。这就为构筑与确立审美生存境界的自我完善与对环境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的生态实践观,积极参与变革人类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实践,努力改变不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主动投身于保护大气、保护水源、保护植被和保护自然物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运动提供了历史机遇。保护自然,拯救地球,需要全人类的共识与携手参与,因为当前的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幸免灾难,同时也难以孤军作战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余潇枫认为:“有效展开全球绿色治理,应同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着手推进,即按照‘绿色正义’的原则培育新的‘生态安全文化’,倡导与践行‘绿色政治’、‘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活’。”事实上,人类即将迎来的“生态社会”将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性高度统一和谐的理想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形态,最终都将殊途同归通达“生态社会”。这是宇宙的“天道”,是上帝的旨意,是老庄“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旨归,是海德格尔“诗意栖居”审美生存之境,是余潇枫“适然世界”构想的优态境域。简言之,是人类文明最高级、最和谐、最理想的社会形态。生态哲学与美学应不失时机地与其他生态学科一道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生态本位”、“生态安全”、“生态审美”、“生态自我范式”等完整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社会”早日在全球实现提供思想指导、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

§§第七章 结论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现代的终结点上终于找到了一种新型的最高社会形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生态文明时代。当代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和文化历史学家美国学者托马斯·贝里指出:“当进入一个新千年之时,我们所面临的伟大事业是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变:由人类蹂躏地球的时期,转向人类以一种共同受益方式存在于这颗星球上的时期。”

当以人为中心、以科技为载体、以商品交易市场竞争为特征的现代文明模式引发了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三大危机”时,人类就必然会对现代文明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行全面的反思,到其他文明传统和文明发展的源头之处寻找纠正偏颇的方法。以“返朴归真”为哲学基础、以“天人合一”为审美终极旨归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与范式,被生态觉醒的世人重新发现、认同和推崇,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赫尔曼·凯泽林(Hermann Keyserling)考察中国后深有感触地说:“在对于自然的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远远跑在中国人的前头,但是作为自然的意识的一部分的生命却迄今在中国找到了最高的表现。然而,无论是作为自然的统治者还是作为自然的臣民,我们毕竟是自然的那一部分,这种基本的综合是不变的。中国人是完全意识到这种综合的,而我们却没有,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比我们站得更高远。”西方现代文化视野的自觉转向正是对人类文化处境深刻反思和对未来世界命运澄明预期的必然结果。而中国人传承并输出优秀历史文化的初衷,也同样出于对人类整体生存境况的忧虑和关怀。当古代中国以“返朴归真”为哲学基础、以“天人合一”为审美终极境界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在两千多年后与西方海氏诗意存在美学理论不期而遇时,就水到渠成融合为一种指向天道与人性同构合一的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当代精神的生态美学范式,而这一指向将昭示当代人在同一时空节点上,诗性地抬头仰望星空之神和理性地俯首顾及生存之道,在充分权衡并正确摆正应然与必然关系的基础上,将探索审美生存境界的眼光投向崭新的适然世界。于是,余潇枫说:“人,活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当代人,需要少一点功利理性多几分生态诗性。只有这样,人才能审美生存于适然世界之中。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四卷)

    菜根谭(第四卷)

    本书是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它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
  • 魏晋玄学会要

    魏晋玄学会要

    本书采用传统史书会要(主题)的体例,对存世的魏晋玄学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搜集、归类和整理,这些史料见于正史、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经过作者长时期地收集和整理,本书成为魏晋玄学文献的渊薮,为研究者和读者了解魏晋玄学的面貌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 西洋文明的本质

    西洋文明的本质

    本书收录了胡适先生的《西洋文明的本质》、《论中西文化》、《西洋哲学史大纲》、《人文运动》、《近代精神的先驱者——培根》等文章。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热门推荐
  • 我的第一本动物科学探索发现

    我的第一本动物科学探索发现

    全面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美观的版面,而给予孩子们以知识上的传授、阅读上的享受。本丛书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也通过故事中隐含的道理来给予他们以情商方面的培育与引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 多重性格少东

    多重性格少东

    刚出生就被调包,初中时被捉,又被虐,原来一切都是一场计划,要我多选一未婚夫。天,饶了我吧!
  • 末世之逆天骨龙

    末世之逆天骨龙

    2025年,距离玛雅人的预言超过了12年.......突然,天空中一片黑暗,电闪雷鸣!一道道裂缝出现了......
  • 赤血染九天

    赤血染九天

    巍巍昆仑,封魔八界,凡尘一粒,红尘浮华,拳出风云动,剑染诸敌血,颠簸流转风雨路,人生百态尽其中,沧海桑田一声笑,天下谁能不识君!
  • 三国之天下霸业

    三国之天下霸业

    乱世之初,作为一名后世的特种兵,罗阳来到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或许,活下去,才是罗阳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只要能够活下去,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如果你不让我活下去!那我就让你活不下去!士兵?抢!军队?抢!城池?抢!名将?抢!美女?抢!国家?抢!天下?都抢了那么多了,这天下也是不抢白不抢!
  • 仙气凛然

    仙气凛然

    云卷天舒,闲庭信步,春风拂面,柳絮飘舞,岂不快哉!
  • 荒主

    荒主

    树叶婆娑,阳光透过枝桠映射在地上,形成点点光斑,丛林寂静一片,这里尽是高耸入云的古树,高约数百丈,直耸入云。人在下面观望,不见其冠。这本应该是一幅宁静的美景,可地上那些残肢断骸破坏了这幅景象,鲜血流淌在青泥土上,那是族人的血,兽人的血粘稠,如同他们的坚韧的生命,坚韧的可怕,浇筑在这个蛮荒的大陆上。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戏曲、中医、文字、书法、诗词文赋、香茗、俗词俚语……悠悠千载,中国文化莫不徜徉在易儒释道的玄妙境界里,诉说着千载岁月中的至情至景至人,追寻着至真至纯至美的心灵胜境。在字里行间感知人生欢喜,在烦扰的尘世间修得一颗清净空灵之心,饮足幸福之泉,畅然游于红尘俗世间。
  • 笑傲江湖之葵花宝典

    笑傲江湖之葵花宝典

    “若练此功,必先自宫,若不自宫,方就神功。”
  • 全系大宗师

    全系大宗师

    携带着网游中的极品道具“圣者勋章”穿越到异界,体质被塑造成空前绝后的旷世奇才,并且把六大辅助职业强化到宗师级别,他是一个全系大宗师!集九大战纹于一身,领悟12全系的元素法则,睥睨神界的龙族和光明教廷!融合玄奥、炼化神格,随心所欲走神界!更没有人想到,主角罗林的这次穿越,竟然是源于一个古老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