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89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陈希我

我曾经应邀到一所中学讲座,来的基本是文学少年,他们是来听作家鼓励的。可是,我却告诉他们,写作对人生是有害的。提问环节,有学生问:那么如何能既写作又不遭到伤害?我答:到《读者》为止。大家大笑。我知道,文学写作者基本对《读者》的趣味不认可。但是不可否认,《读者》确实能让你“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在纳粹时代活得滋润的海德格尔,“诗意”当然是可能的,但这不是文学的“诗意”。文学写作者应该明白: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

3年前,在学院的要求下,我开了一门文学创作课程。开设这课程,我极为犹豫。在我看来,在这急功近利的时代,学生学习写文学作品,不如学习写论文;学习写论文,又不如学习写公文。所以第一节课,我就把丑话说在前头:一,我不能教,鲁迅说过,教人写作的是骗子,我不想当骗子;二,我不敢教,因为写作会害了你们。确实,要毁掉一个人,就让他爱文学。我见过无数被文学害了误了的人。

文学(乃至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都求“真”,但文学的求真却是对“真”的无休止的纠缠。自然科学追求“真”是理性的,但文学是非理性的。自然科学总是雄心勃勃说:“我能够!”文学总是忧心忡忡怀疑:“我能吗?”自然科学牵着人类向前奔跑,文学则拖着人类步伐,不停地问:“我是谁?”“我在哪里?”“为什么?”所以文学是可怕的,它与其说是追求客观的“真”,毋宁是沉湎于自我的纠结中,那才能成就“美”的感觉。这种情况下,“美”成了《金阁寺》里那个阻碍沟口生存的金阁寺,成了“恶”。当然,自然科学也不那么令人惬意,“真”是不能一追到底的。鲁迅在《立论》里说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家里生了孩子,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得到了感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被大家合力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所以,我们归根结底也是不需要“真”的,处在“真”的世界是可怕的,我们将一刻也不得安宁。所以我们必须有宗教,由它来淡化“真”,给人慰藉,那是“善”。有人说,文学也具有慰藉功能,但通过文学来达到慰藉,基本是饮鸩止渴。

既知文学有害,那么我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因为被套住了。当然,更因为写作让人受苦,因而也让生命获得丰富。虽然“头脑简单是多么的幸福”,但是没有谁愿意当个傻子。写作让我体验到了生命的丰富性。我欣喜地看到,这次获奖的不少作品,也有着丰富的生命体验。我读到了这样的诗句:“仿佛身体从来就都不是自己的/以致有人害怕拥有/仿佛时间从来只能属于他人/顺从内心之时反而如履薄冰”(卢悦宁《私奔》);我听到了向疯癫发问:“你疯了吗?/我没疯。/你疯了吗?/我疯了。/说疯了的人是真没疯。”(祝瑞娟《神经病》);我跟着一个木讷的人去探病,用眼睛跟病人交流,体会到了这种无声的表达跟能言无语“简直像是天堂之于地狱”(唐诗人《探病》);我看到了这样的微笑:“……微笑着打扫着敬老院/微笑着面对人来人往/微笑直到死去。/总是要死的,但是谁也不能强迫我失去我的微笑/就像泛黄的我和我丈夫的遗像被儿媳妇端正地摆在正厅中央/她后悔得哭的时候,我在她身体上方,微笑着看着她/即使她看不见我/我用微笑告慰灵魂,笑又不分生死。”(余振光《冢》);我还看到了向隐秘区域探索的努力(颜炳胜《记忆的永恒》……看到这些,我的心情可以用舒婷的诗句来表达:“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

但是我还是担忧,是对写作本身的担忧。虽然我看到了向孤独敬礼(高沁《孤独的大多数》),但我看到了更多作品,思维还是比较贫乏,对世界的理解还太扁平。当然,毕竟作者还是学生,还年轻,但是有些思维定势似乎恰是年轻时、甚至年幼时被塑造了的,比如道德化、致用化地理解文学。我们从小学到中学,都被这种评判取向所引导,所谓文学,只不过是世俗培养计划之下的奴仆课程。我记得我中学时,就有老师告诫我,如果你不能端正好思想,到了大学,对图书馆里的那些书,就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你的人生就会走邪路。这种教育理念,现在仍然没改变。看看给学生什么样的文学食物: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基本上是二三流作家的作品,或者是一流作家的二三流作品。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是被这样的养料培育出来的。所以当他们接触到真正好作品,只会惊惶失措,无所适从。比如经常有学生问我,某个作品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又比如有的学生跟我谈起作品中的人物,在意的是他们做得对不对?符合不符合道德?甚至是好人还是坏人?不少人认为文学就是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丝毫不知“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并非“二元对立”,它们的关系是十分吊诡的……即便是入选此书的作品,也不少陷入了这种误区。

还有“文学反映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科书仍然灌输学生,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虽然授课教师企图脱出这个窠臼,但是教科书摆在那里,“紧箍咒”仍在。在这样的思维下,是无法阅读《地下图书馆之最后一个见证人》(王晨旭)的,更不可能去写这样的作品了。

常有学生问我:文学有什么用?我说: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用。文学是不讲世俗价值的,文学不是比进步、比科学、比道德,更不是比赢——要比赢,可以去当官员、商人、专家。文学是比弱的,它亮出的是软肋,那也是我们最隐秘的部位。如果一定要问文学有什么用,那么,文学是告诉我们,世俗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因此,文学的逻辑也不是世俗的逻辑。曾经在一所大学演讲,有学生站起来问我:按你的理论,你是个作家,等下散场,大家都从门口走出去(会场在三楼),你是否要从窗户跳下去?我答:如果跳下去能成就文学,我可以跳下去。当然,我并不是说作家是疯子。所谓文学逻辑,是更本质的逻辑,它被世俗所遮蔽,作家通过他的敏锐甚至神经质,洞察到了它。洞察力,是一个优秀写作者的根本能力,当今中国文学所以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就是写作者洞察力缺乏。此次作品中,我读到了这样的内容:“她越来越相信自卑者的美德/越幸福越感到孤独存在”(卢悦宁《这不过是春天》),我看到了对王子灰姑娘爱情童话的冷峻审视(刘育君《我所知道的“童话”》),但大多作品,仍然不尽如人意。也许仍应归咎于年轻?我们的作者毕竟缺乏更多的人生经验。但我不免担心,在平庸化的文学大环境下,一代代写作者,即使年岁增长,恐怕也不过是数字的增加。

我还有一个担忧。我小时候学画,我的父亲最担心的,不是学得不好,而是学“老”了。学得不好,可以继续学,“老”了则完了。丘吉尔说:一个人20岁还没成为自由派,那就是无心,30岁还不是保守派,那就是无脑。这里的“无脑”,是指理智,但这是世俗的告诫,与文学无关。对文学写作者来说,活到100岁,仍然必须具有20岁的心。永远不“老”,也就是永远不油滑。在这次阅读中,我觉察到有的作品,也有油滑的倾向。如果说陷入误区还因为被引导、被催眠,还可以“救救孩子”,那么油滑则可能无可救药。看现在的学生的文章,技巧上大多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应该承认,现在学生的总体写作能力,是比我当学生时增强了。也许有人不同意,过来人总是觉得孩子不行。想想自己当年吧,我读大学的20世纪80年代,即便是中文专业的,也不是都能拿起笔来写得有模有样的。即便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名家作品,在技术上其实也很勉强。所以当时有挟洋人的话说:中国作家在写作技术上还没有入门。这对中国作家刺激很大,于是紧张,于是检讨,于是赶紧揣摩技术。到如今,即便是初学写作者,也都能玩几手花招,就连《白鹿原》的作者,也会学着马尔克斯口气,一开头就是“许多年后……”来个“现在”、“未来”、“过去”的时空穿越。我曾经在文学杂志社当过编辑,那些不能用的稿子,都不难找到可圈可点之处。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人聪明了,中国文学也聪明了,中国人的孩子们当然也聪明了,他们写出的文章漂亮了,笔头快了。但是,也要防止肢体灵活了,就疏于过脑了。技巧固然需要,但不可迷恋技巧。迷恋了,就可能陷于奇技淫巧,成了油滑。当然这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这次获奖的作品,有的也难脱油滑。很会描情状物,很会营造气氛,很会设置情节,很会编故事,有的作品虽然企图触及禁区,但是因为情节编得太电视剧化,反而失去了力度。当油滑成了自觉,那么写作就可能变成工艺活,所谓“写作难度”就不可能了,只有技术上的难度。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三喜临门》(潘晓玲)、《菊花殇》(黄永茂)那样的文字,简单而明了,质朴而有味。

但是我仍然还是骄傲的,毕竟有这么多的人拿起笔来,企图走近文学。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有人拿起笔来追逐文学,就已经值得欣慰了。如果还有人成为文学的“殉道者”,那更值得敬佩。他们的存在,让我相信,人虽然有着求生的本能,也仍然有浪漫的天性。其实,把线性的生命历程变得波澜壮阔,把一辈子变成两辈子,哪怕刀痕处处,哪怕毁灭,也应该是值得骄傲的。这种骄傲让写作者如同扑火的飞蛾。当然,飞蛾扑火是因其复眼构造所误,写作者则应该清醒地明白自己必然要遭受的命运。你想清楚了吗?你愿意接受吗?如果你愿意,那么,我很高兴引你为同类。

最后,我想借用《没有向日葵的夏天》(吴玮珵)里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语:“如果有一天,我听到了这么一句:‘虽然你一边码字,一边流鼻涕,我依然觉得你很是文艺。’这便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言语。”其实,恰是因此,才很文艺,是真文艺。真爱文学者,都会同意这是最动听的言语。

同类推荐
  • 哨位旁的那棵枇杷树

    哨位旁的那棵枇杷树

    本书收录蔡扶欣:热血化干城、邹自国:热血与忠诚、黄健:大山一样的情怀、戴照平:热血铸军魂、郑玲:用爱撑起半边天、钱队长治鼾记等。
  • 贝壳风铃

    贝壳风铃

    文苑精品荟萃中外美文,辑录了一篇篇经典、精彩、有趣、有益的文字,纯粹、清新、智慧,法人深省,感人至深,充满生活情趣,宣扬理性哲思,解读平凡中的意趣与智慧。
  •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换一种方式去开始

    秋风送爽,是人们喜获丰收之时。近日,由陕西省发改委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张焕军创作出的散文随笔集《换一种方式去开始》,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26日下午,著名军旅作家、书序作者王宗仁、责编贾云与作者等人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韵书香座谈会,大家一边品尝陕南绿茶,一边再次阅读此书,交流读后之感,肯定了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 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很多人喜欢杜诗,杜诗有其独有的风格,本书将为你讲述吴小如对于杜诗的理解。
  • 郁达夫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郁达夫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热门推荐
  • 绝品仙医

    绝品仙医

    一个绝世的炼丹天才,一个可以穿梭时空的流光梭,当林天风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所有的往事都已经是过往云烟,而他却成为了林家弃少。群花萦绕,倾国倾城,当林天风站在这个世界巅峰的时候,却惊骇的发现······
  • 鬼眼天尊

    鬼眼天尊

    在一座偏僻的小城中,有个一无所知的孤儿,带着他那神秘的鬼眼纹身和神秘的黑色戒指,会发生什么事情......
  • 王爷的宠妃

    王爷的宠妃

    她,玉帝和王母的第八个女儿,却意外穿越到了陌桑国,遇见了他。本以为他会是她这辈子的最爱岂料造化弄人他不是另一个他她拒嫁后嫁给了传说中百无一用的废柴他,会征服她吗千年废材,真的是他的真面目吗
  • 妈咪,爹地BOSS好痛哦

    妈咪,爹地BOSS好痛哦

    五年前,一场空难,夺取她父母生命,唯一的姐姐卷巨款逃走,她从天堂沦落至地狱,八千万,她卖掉自己的尊严,将心交给了魔鬼……噩梦般的回忆,五年后仍在继续……
  • 卡耐基职场说话行为艺术

    卡耐基职场说话行为艺术

    如何说服你的上司,如何统御你的下属?本书运用卡耐基的心理战术、哲学和理念,教你善用语言的魔术建立良好的职场关系。
  • 恋一人

    恋一人

    爱上一个大叔后,幸福?还是不幸?我能坚持自己的爱,大叔你能么?我除了相信你还能怎么样!
  • 情丝几许夜阑珊

    情丝几许夜阑珊

    夜已深,深深的黑暗延伸出妖艳的触角,空中散发着暧昧的花香,疯狂的的思念递深出的孤独诱发着离人迷醉的颓废。在这样的深夜,疼痛是一种思念的情绪无限延伸,忧伤像幽灵一样作为寂寞的随从。是呀,寂寞在左岸,忧伤在右岸,爱着你的彼岸是伤痛,情依依,浅唱低吟,转身,却无法走远……
  • 异域迷踪

    异域迷踪

    一位疯狂的科学家在一个秘密的实验基地中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异地位面入口,在这里他发现了生物进化的秘密。他妄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物奇迹来向世界展现自己无可比拟的才华。却因此将整个世界拉入了血腥的地狱之中.......
  • 那年,长安

    那年,长安

    那一年,长安遇长安得长安;那一年,长安……
  • 混沌道衍

    混沌道衍

    他、放浪不羁、却苦苦修炼、他、嫉恶如仇、却从不滥杀无辜、他、苦苦追寻亲母、却不料早已物是人非,他、一步步登上巅峰,却发现令他难以置信的迷局,他,亦神亦魔,非神非魔,神魔双剑,合则开天,纨绔的废物少爷,被人追杀后偶遇高人,他的人生从此有了新的转折,机遇不断,厄运不少,看他如何快意恩仇,披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