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90700000022

第22章 城址墙垣

三十里铺古城址坐落在固原市原州区三十里铺村(三队)东南一俗称“城子梁”的峁坡上,北距固原市区约15公里,南至原开城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西靠银(川)平(凉)公路及清水河,东临瓦窑河和宝(鸡)中(卫)铁路,清水河和瓦窑河两股溪水在城北相汇。城址西南角台地理坐标东经106°16.080′、北纬35°52.495′,城址所居地势高程1892~1973米。

古城傍水依山,缘山阻涧,凭借山势而筑,南高北低,高差达80米有余,坐南朝北,平面大致呈“凸”字形,北部宽阔,地势平缓,愈南向坡顶城池渐窄狭,陡峭之感渐生。整座城池方向190度左右。垣体周长约1410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处在山体破面与峁顶上的城址墙垣保存较好,即城东墙、西墙的中南段与南墙现呈厚大的垄坎状,杂草丛生,而东墙、西墙的北段及北墙处于平地,由于经年耕地等因素,毁失较重。城内地势自北而南、由低至高大体分三级:第一级为坡地,亦即全城的中北部区域,现呈若干层阶梯状农田,东西近300(北)~160(南)米,南北300米左右,高程1892~1920米,坡度较缓;第二级台地,东西120(北)~80(南)米,南北65米,高程1950米;第三级台地见方80米,高程1960米左右。二、三级台地面尚平坦。相对应于这三级台地城内由此亦可分三部分。现城址内外较平处为耕地梯田,坡面、台地与山顶是荒山育林带。

缘由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同(心)沿(川子)段将在此城西侧穿过,2003年9、10月期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城址进行考古勘察,铲探了古城周垣、马面、角台、门址及垣外壕沟等情况(城内布局因时间短未及探查),实测了城址平面图。铲探沿城垣内、外部与墙垣垂直方向布孔,孔距1米,行距5、10、20、25米不等。兹将各部分勘探结果予以分述。

城垣分北墙、东墙、南墙、西墙及城内第二台地北缘的东西向夯墙与第三台地北缘的东西向夯墙共计六道。墙体横截面梯形。其中北墙中部偏西处开全城唯一对外的一座北门,城内第二台地和第三台地北缘的两道东西向夯墙中部均辟门;北墙门址两侧各有一座马面,东墙有6座马面,南墙中部一座马面,西墙有7座马面。这些墙体所涉马面、门址及城址墙垣四折角处的角台等状况后文另集中分述。

1.北垣墙体。北墙东西长约320米(含门址夯土台基),墙基宽9.5~14米,墙体残高4.6~6.9米,顶部残宽1~5.5米。墙体方向101度。以墙体中部偏西处的门址为界,分东、西两段,北门东侧至城址东北拐角(角台)为东段,北门西侧至城址西北拐角为西段。

北墙东段长162.5米,基宽9.5~12米,墙体残高4.6米,残存顶部最宽处5.5米左右。现存顶部高出墙体内侧现地表1米余,高出墙体外侧现地表2.8米左右。按东段墙体内、外两侧的探查情况,墙基距现地面深1~1.8米,在墙基内外侧的一些地方,距现地面2米或2.3米或2.9~3.1米等深处,发现有踩踏面,踩踏活动面层理结构明显,厚0.02~0.03米或0.05米或0.06~0.1米不等,其下为五花拢土。

北墙西段长112.5米,基宽14米不等,墙体残高5.7~6.9米,顶部残宽1~2.8米。现存较高的垣顶部高出墙体内侧现地面2.2米,高出墙体外侧现地面4.5米。依西段墙体内、外两侧探查情况,外侧墙基距现地面深1.2~1.8米,内侧墙基距现地面深1.2~2.4米;在墙基内侧距现地面2.1米和2.7米深处探查到部分踩踏面,其层理相当明显,质硬,厚0.06~0.1米。

2.东垣墙体。东墙南北长约555米,曲折大体呈“S”形,墙基宽8~20米,墙体残高4.5~11.4米,现存顶部残宽1~5.4米。墙体方向190度(北部)和234度(南部)左右。以墙垣中部偏北而向西转折处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墙体筑于山坡,北段墙体多处平地;东墙南端高程1973米,北端高程1893米左右,高差80米。

东墙南段沿山势夯筑,墙体自南而北约50度低斜且向西内弧,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长约325米,墙基宽8~20米,墙体残高4.5~11.4米,顶部残宽1~5.4米。南段的中北部墙体顶部残宽3.8米,高出墙体内侧现地面9.3米,高出墙体外侧的现地面10.2米;南段的稍南部墙体顶部残宽5.4米,高出墙体内侧现地面6.4米,高出墙体外侧现地面7.8米;南段的南部墙体顶部残宽1~2.3米,高出墙体内侧现地面2.5米,高出墙体外侧现地面7.5米。南段墙基外侧夯土距现地面深1.2~2.3米,夯土厚0.1~1.2米,又在墙基外侧距现地面1.2~1.4米深处,发现部分踩踏活动面,踩踏面厚0.03~0.05米,质较硬,层理明显。

东墙北段建在比较平坦的地势上,南北较直,长约230米,墙基宽10.5~17米,墙体残高4.7~8.9米,现存顶部残宽1.6米左右。墙体多颓圮。残存顶部高出墙体内侧现地面1.5~1.9米,高出墙体外侧现地面4~5.4米。以暴露在地表以上的墙体观察,夯土墙夯层明显,土质致密坚硬,土色为黄褐、灰褐色两种,夹杂较多碎石渣颗粒,夯层厚0.05~0.2米,夯窝密实呈圆形圜底,窝径0.04~0.06米。经探查,越近墙体(中部)其夯土的开口距现地面越浅,墙基内外侧夯土开口距现地面较深。墙基内侧夯土距现地面深0.4~3.1米,夯土厚0.1~2.8米;墙基外侧夯土距现地面深0.5~3.5米,夯土厚0.1~3.1米。

3.南垣墙体。南墙筑在山巅,高程1971~1973米,保存状况最好。墙垣平直,东西长约115米,墙基宽约19米,墙体残高约8.4米,现存墙顶面残宽5.7米左右。墙体方向约286度。现存墙顶部高出墙体内侧现地表约4.8米,高出墙体外侧现地表约6米。

依南墙内、外侧所探查的探孔情况,南墙内侧墙基开口多距现地表深1.4~3.5米,夯土厚0.1~2.6米,夯土为五花土和黄土,质硬,夯层清晰,夯窝较显;在南墙内侧附近所查探孔中,局部发现距现地表1.7米深处见踩踏面,厚0.02~0.03米,还距现地表2.1米深处所见踩踏面,厚0.03~0.05米。南墙外侧墙基开口从西至东深浅不一,东、西部深,中部浅,分别距现地表深西部为1.1~2.4米、中部为0.7~1.4米、东部为2~2.3米;在墙体东南部外侧距现地表1.2~1.4米深处见踩踏活动面,厚0.03~0.05米,土色棕褐色,质较硬,层理结构明显。

4.西垣墙体。西墙曲蜒大体呈东南—西北走向,方向197度左右。南北长475米,墙基宽7.6~14.6米,墙体残高5.1~8.8米,现存顶面残宽1~4.6米。墙体从南向北成40度左右低斜,倾斜度较东墙南段为缓,其南端高程1971米,北端高程1899米,高差72米。为便于叙述西墙各部勘察情况,将墙体大致均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部分,北段筑于平坦地势,中段、南段依伏山势夯筑于山坡斜面。

西墙北段毁失甚重,现基本与城内北部坡地连成一片。通过铲探,这段墙基宽7.8~10.4米,残高5.1米,残顶部宽1~2.5米。现存墙顶部最高处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1.1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2.7米。墙体内侧墙基距现地面深1.2~2.8米,外侧墙基距现地面深0.8~2.2米,夯土为棕褐色和五花夯土,质很硬,夯层明显。在墙内侧距现地面3.1米深处发现有厚0.03~0.06米的踩踏面,浅灰褐色土,较硬。

西墙中段偏北部墙体基宽13~14.6米,残高7.3米,残顶部宽约2米。现存墙顶部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7.3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5米左右。墙体内外侧墙基距现地面深0.3~2.5米,夯土主要是五花夯土和灰褐色夯土,其次有浅黄色夯土。在墙体内侧附近距现地面1.3米、1.5米及2.4米等深处,均发现有踩踏活动面,活动面较硬,层理结构明显,厚0.06~0.08米,土色为浅灰褐色。

西墙中段偏南部墙体基宽7.6~14.5米,残高8.8米,残顶部宽2.2米。现存墙顶部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7.5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1.2米多。墙体内、外墙基距现地面深0.3~2.6米不等,夯土多为五花夯土,土色有浅灰褐、黄褐和浅黄色,质坚硬,夯层明显。在墙体外侧距现地面2.7米或3米深处发现厚约1米的踩踏面;墙体内侧附近亦发现部分踩踏活动面。

西墙南段墙体基宽9.4~10.5米,残高8.4米,残顶部宽1~4.6米。现存墙顶部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4.9~8.1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4.6~6米。墙体内侧墙基距现地面0.3~0.9米,夯土厚2.2米。墙垣夯筑在浅褐色土层之上,浅棕褐色土层较硬,厚0.4米左右,距现地面深约2.5米,此层下为原始黄生土,距现地面深2.9米余。墙体外侧墙基距现地面深0.8~1.9米,夯土厚0.5~2.4米,局部地点在距现地面1.9米左右深处发现泛浅红褐色踩踏面,厚0.03米。从西墙南段内侧裸露于外的墙体夯土面观察,现地面至地面以上0.5米之间的夯土土质较软,行夯较差,以土色为黄褐色和灰褐色土分层夯筑,夯土内夹杂碎砖渣、灰瓦片及较多黑木炭和红沙土碎粒,夯层厚0.06~0.13米,夯窝圆形圜底,窝径0.04、0.06米;距现地面0.7米以上夯土坚硬,土色灰褐色,夯层多0.1米厚。

5.城内第二级台地北缘东西向夯墙。墙体不显。经查此段墙东西长约96米,基宽8~12.5米,墙体仅剩的基部残高1.3米,现存墙顶部宽3.3~4.8米。墙体方向280度左右。墙体中部有12.8米的缺口,在缺口处距现台面2.4米深发现有踩踏面和残砖、灰瓦片,疑为门道。缺口把该墙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东西长约37.5米,其东端已被蚀沟所毁。基宽8米,残墙顶部宽3.3米,其开口距现台面深1.1米。墙体内侧南面附近距现台面2.4米深处有踩踏活动面;墙体外侧墙基距现台面深2米左右,夯土坚硬质密,棕褐色土夹杂少量红砂土颗粒。

西段东西长46米,基宽8~12.5米,残垣顶部宽4.8米,其开口距现台面深1.5米左右。墙体内侧南面附近距现台面1.4米深处发现厚0.04~0.06米的踩踏面及石块、砖块;墙体外侧墙基距现台面深2.6米,夯土较硬质密,土色亦为棕褐色。

6.城内第三级台地北缘东西向夯墙。墙体也不显。经查探,该段墙东西长77.5米,基宽7~7.5米,墙体残高1.4米,现存墙顶部残宽5.4米左右,其开口距现台面0.8~1.8米深。墙体方向278.5度。墙体中部有宽12.5米的缺口,缺口处距现台面2.2米深发现踩踏面和灰瓦片、砖块,似亦应为门址。缺口把此墙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东西长约30米,西段东西长约35米。

同类推荐
  • 华夏的咆哮

    华夏的咆哮

    简介:本书是咆哮的第一本小说,而咆哮是一名新人不太会写简介,但是咆哮保证内容一定值的一看。
  • 极品戏神

    极品戏神

    美女皮鞭我不怕,美女毒酒照样喝,美女诱惑我淡定,美女臣服我不屑。表演系天才贾宝被恋人推下河里,穿越到了异世,这里个个都是奸细,人人都会演戏,且看他在异世如何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何将众美女玩于股掌之中,又如何游戏人间,成为奸细中的奸细,戏神中的戏神。让我们一起走入毒蛇美女群,感受疯狂的世界……
  • 一个好汉三百两

    一个好汉三百两

    重生北宋,身陷囹圄,人犯如何脱身?乡邻欺辱,草寇逞能,匹夫如何立足?本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商贩,没想到却在官场飞黄腾达,面对内忧外患,张小宝表示压力山大……qq群:114079940
  • 极品农民三国游

    极品农民三国游

    为钱财小农民盗墓,无意中穿越到英雄辈出的三国,面对狡诈的曹操,满嘴仁义的刘备和勇武过人的小霸王,还有娇美如花的貂蝉、大乔、小乔,他能在这乱世中存活吗?看当代农民耕种三国,最终抱得美人归的另样穿越!
  • 大明王

    大明王

    一场电影让叶星莫名重生到永乐三年。得独钓老叟绝世武功传承,现代头脑抽丝剥茧理出惊天谜团,纵横朝堂,覆手江湖。虽然我无法改变历史,但我要另塑传奇。
热门推荐
  • 无良医尊

    无良医尊

    她初入异世,身边没有古修,却是人人鄙视的废物丑女,当强者的灵魂注入了废材身上,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当寻到自己的身世,方知自己的亲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有人却问:亲情和道义,该如何决择?她潇洒一挥,一句嘲弄吾者死,守护吾者生让世人崇拜!强者为尊,弱肉强食,茫茫异世中,我主沉浮!
  • 胭脂错:嚣张妖后很倾国

    胭脂错:嚣张妖后很倾国

    她是冷酷无情的庄主,从小过着颠龙倒凤的生活。一直以来只想本分地做她的庄主,可残酷的命运却告知她,你将是天龙的皇后。这对她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讽刺,而那坊间流传的凤女传说,更将她逼上妖后之路。“黎诺,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我就毁了这江山,让你后悔终生!”
  • 花千骨之永不变的爱恋

    花千骨之永不变的爱恋

    “白子画,三生石旁,奈何桥头,我可曾见过你?”“见过。”淡漠如尘的嗓音,脱尘的素白身影,让她受尽伤害也义无反顾去爱。遍体鳞伤后,她自嘲勾唇“白子画!为什么又来招惹我!我已经不爱了!”是啊,她累了……她冷眼看他,没了往日的深情。白子画淡漠的接近她,低沉的嗓音震着她的心“我还爱你。”我,还在等你。
  • 灵能奇探

    灵能奇探

    中国最有名的脑科学家欧阳天逸教授参加国际研讨会的时候神秘失踪,派去追查的人也跟着全部神秘失踪,最后一个传回来的消息竟然是在阿尔卑斯山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欧阳教授是世界顶尖的脑科学家,手上拥有极其重要的最新成果。而这项成果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在外人手上的!为了追回欧阳教授,身怀异能的私人侦探张凡接受委托进行调查,故事就从阿尔卑斯那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神秘角落开始……
  • 等你,归期

    等你,归期

    在前世,他们是相爱的...转世之后,他们遇到的挫折比想象中的还艰难,他们最终会又怎样一个结局呢?
  • 爱别放弃

    爱别放弃

    痛愿意与你承担,秘密愿意与你分享。不论天崩地裂,爱你不变....什么?回国?订婚!我不!上学就上学。她会遇见谁?会和那个心仪的人在一起?
  • 大宋1078年

    大宋1078年

    2014年一个现代青年穿越回到北宋的敌国辽国之境,结识在辽国做生意的江宁世家的一位公子。经过一系列事件,二人声名鹊起。回到北宋登上政坛,彼时,王安石辞相,司马光执政,新旧两党拉锯之际,一种新的政治主张横空出世改写了大宋命运的轨迹。
  • 狂龙创世

    狂龙创世

    风大少的一生为了什么?变强!变强!再变强!
  • 重生之嫡医

    重生之嫡医

    苏巧重生而来,修习医术,只求这一生平安喜乐。素手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却唯独医不了天盲的九王爷。七层楼八角枫九里香,相思入药君知否?
  • 苏镇舞会

    苏镇舞会

    《苏镇舞会》发表于七月革命前夕的一八二九年,尚属巴尔扎克的试笔之作,但作家对复辟时期贵族尴尬地位的描写,已可谓入木三分。老贵族德·封丹纳伯爵对王室忠心耿耿,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得十分实际。他让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与资产者新贵联姻,为的是弥补自己财力的空虚,表现出他对江河日下的命运的清醒认识。三女爱米莉虽是最年轻的一个,但其观念之陈腐既甚于兄姐,也甚于老父。决不屈尊下嫁的门阀之见酿成了她的婚姻悲剧,使她失去了爱情的幸福,也失去了她所追求的虚荣。而审时度势,善于顺应潮流,且有务实精神的贵族后裔马克西米利安,却成了政治舞台和经济生活中的佼佼者。巴尔扎克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嘲弄是辛辣的,对社会情势的把握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