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书房或者办公室中都挂着一个大大的“忍”字,说明人们对“忍”的喜爱和认同。
在中国人眼中,忍耐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同时,忍耐也是人类适应自然选择和社会竞争的一种方式。坚忍,是一种心境状态,因此它能够培养。跟一切心境状态一样,坚忍是奠基在信念的因素上的,这些因素有如下八种:
1.习性。坚忍是习惯的直接后果。
2.意志力。把一个人专注思想的习惯,用在获得固定目标的筹划上,会导向坚忍。
3.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计划,可以鼓励一个人利用坚忍的精神来执行计划。
4.欲望。人在追求拥有强烈欲望的目标时,较为容易获得和支持坚忍的精神。
5.精确的知识。如果以猜测来代表精确的知识,你就会在失望中摧毁坚忍的精神。
6.固定的目标。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发展坚忍的最重要的一步。强烈的驱动力会使一个人去克服许多困难。
7.合作。热忱、了解和与别人的合作协调,能促使发展坚忍的精神。
8.固定的计划。组织化的计划,即使它们是薄弱而完全不实用的,也可以鼓舞坚忍的精神。
做我们所高兴做的事,做我们所喜欢而感到热诚的事,这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全神贯注地去做那些不快的、讨厌的,为我们的内心所反对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却是需要勇气、需要耐性的。每天怀着坚强的心,稳健的脚步,怀着勇气与热忱去从事我们所不想做的工作,从事我们内心反抗、只是因为义务而不得不干的事,日复一日这样下去,真是需要英雄般的勇气与忍耐力。
然而,定下了一个大目标,不管它可喜可厌,不管自己高兴或不高兴,总是全力以赴的人,最后总是能有好结果的。
工作是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总会碰到我们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时就需要这种忍耐力。
在生活中,有许多无谓的争端都是源于在小事上不能忍耐。一时不能忍,常常会铸成大错,不仅伤人,而且害己,这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勇士。凡事都能够容忍,就算不是英雄,也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忍耐并非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修养,能够忍耐人性中恶的东西,也是一种自我磨炼。唐代高僧寒山曾经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和尚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大智大勇的生活方式,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用看得太重,人们只有在乎一件事情,才会觉得无法忍耐,如果把一些事情看得淡一些,不让它们在我们心中留有重要的分量,有时,你就不会觉得是在忍耐了。这时,别人会认为你是在忍耐,而其实你是因为不在乎。这就是忍者无敌的道理。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人都相信能坚持、能忍耐的人。而也只有能忍耐的人才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从而活得自在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