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96900000012

第12章 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发展

汉承秦制在都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来汉长安城就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毫无疑义要受到秦都咸阳的影响。但汉长安城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继承中求改革,求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汉长安城对秦咸阳都城的继承

1.都城选址上的继承性

秦都咸阳示意图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司马迁讲:“汉长安,秦咸阳也”。《史记》卷93《韩信卢绾列传》。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欲以渭南秦宫代替渭北秦宫。刘邦夺得天下后,欲都洛阳,经刘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扩建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在甘泉宫基础上建桂宫。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2.宫苑结合

秦汉都城都修建有上林苑,这是都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以供帝王狩猎之用,这是秦汉统治者一种豪华的享乐方式。秦以前的统治者往往把宫殿与苑囿分开;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在苑囿中修建很多宫殿,这样皇帝既可以在苑囿中行猎,也可以在苑囿中处理朝政。

秦的上林苑是秦惠文王时开始建造的,秦始皇时扩大规模,形成西到沣水、南到终南山、北到渭河、东到宜春苑的庞大规模。汉上林苑是在秦上林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比秦上林苑规模更大,《关中记》记载汉上林苑有“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

上林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宫和苑结合在一起的园林建筑,秦上林苑中有阿房宫等,汉上林苑中有建章宫、甘泉宫、宜春宫、五柞宫等,形成“庖厨不徙,后宫不移,百官备具”的局面。司马相如:《上林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秦在上林苑中的许多宫殿是秦始皇经常光顾之地,汉武帝经常在建章宫、五柞宫、鼎湖宫、葡萄宫处理政事,会见外国使者,汉武帝最后竟然死在五柞宫中,充分说明了秦汉时期宫苑结合的特点。

3.秦宫汉葺

秦都咸阳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特别是在关中地区尤甚。据记载关中有宫殿300处,关外有400余处,仅咸阳都城附近300里内宫殿就有270处。正如《史记正义》引《庙记》云:“北至九甘泉,南到长杨五柞,东到河,西至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徙,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也。”咸阳附近的离宫别馆除过被项羽火烧的以外,后来大多被西汉修葺使用。如宜春宫、长杨宫、五柞宫等。实质上汉上林苑中众多的离宫别馆是修葺秦宫而继续使用的。

秦始皇采用复道、阁道、甬道把各个宫殿连接起来。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秦始皇迷信怕死,派方士到东海求仙药,方士们以种种借口为幌子,要秦始皇“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秦修建的阁道有从咸阳到临潼的,也有从阿房宫到渭北咸阳和终南山的。“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宫殿之间的这种交通连接方式,到汉代时继续沿用。“桂宫周十里,内有复道,横北渡,西至神明台。”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故事》,三秦出版社2006年。为了使城墙外的建章宫与城内的未央宫等建筑浑然一体,在西城墙上修建阁道,把两宫紧密联系起来。

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4.宫殿均为高台建筑

秦都城咸阳中的宫殿均为高台建筑,从已发掘的一、二、三、六号建筑遗址和阿房宫遗址来看就是如此。秦的离宫别馆也是如此,如梁山宫、林光宫等,印证了史书上记载的秦国“高台榭,美宫室”。《史记》卷69《苏秦列传》。之所以要修高台建筑,其一是为了防止潮湿,其二是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宫殿修在高处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汉长安城也是一样,未央宫、建章宫等均是如此,至今仍留有高大的夯土台。

5.在都城附近修建人工水池,以美化都城并解决都城的用水问题

秦在渭北咸阳宫的东边修有兰池,据《三秦记》云:“秦始皇作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亦曰兰池陂。”这是秦在都城附近修建的自然景观,湖面可以荡舟游览,池边建有兰池宫,秦始皇常游乐于此。其具体位置在今咸阳宫以东的杨家湾。这儿现在是一个呈簸箕形的大湾,北、西、东三面有高约五米的岸畔,南面开阔平坦与渭河之滨相连。此人工水池除了在都城附近营建风景区以外,也有供应秦都城咸阳用水的作用。

昆明池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开凿的。开凿的原因据《汉书·食货志》云:“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即修建昆明池是为了操练水军,讨伐西南夷,但绝非唯一目的,它也是汉武帝为上林苑开辟的著名风景区,从“列馆环之”即可看出其目的。宋人程大昌《雍录》云:“其始凿也,固以习战,久之,乃为游玩之地也。”程大昌:《雍录》卷2,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而且昆明池也是汉长安城西南的总蓄水库,以供给汉长安城的用水,即“城内外皆赖之”。昆明池遗址在今长安县斗门镇东一带,这里现为一片低地,地势比周围低2-4米,其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秦汉上林苑中也有众多的水池。

6.帝陵旁建邑

秦在始皇陵旁建丽邑,开创了中国古代陵旁建邑的先例。位于秦始皇陵北刘寨村一带。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徙三万家丽邑”,即迁徙三万家到丽邑,反映出当时对修建秦始皇陵的重视。丽邑和当时的县级别虽然是一样的,但其地位明显高于县。

西汉时共有十一个帝陵,有七个帝陵设置有陵邑。其中有五个位于咸阳原上,包括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因此,历史上又把咸阳原称为“五陵原”。另两个陵邑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陵和霸陵。这些陵邑成为汉长安城的卫星城,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不少人口,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都城。

帝陵的规划是都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与都城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都在都城的附近,以便于管理。在陵旁建邑,一是为了供奉陵园,二是为了迁徙关东大族,以便强干弱枝,拉拢势力,巩固统治。

二、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发展

1.秦都咸阳无外郭城,而汉长安城则有外郭城

秦咸阳无外郭城,这是因为,一则这是秦人一贯的建都思想。从考古资料来看,雍城、栎阳未有外郭城,这是秦人修建都城的显著特点,秦人从一进入关中,便是一个进攻性的民族,其思维方式是进攻型的,从秦穆公开始便以霸业为主要功业,独霸西戎,开地千里,益国十二。秦孝公时,欲复穆公之故地。到秦昭王、庄襄王、秦始皇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立志统一全国成为他们矢志不移的目标。因此,欲把都城修建成“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内外二城制不符合秦人的思维方式。二则秦都咸阳从孝公筑冀阙开始,一直就未停止扩建,从渭北延伸到渭南,甚至修建阿房宫欲代替咸阳宫作为朝宫。秦始皇本身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把都城的规模无限制地扩大,以至于要“表以为秦西门,表河(黄河)以为秦东门”,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旧事》,三秦出版社2006年。即要把整个关中地区作为秦的都城。他不愿把自己束缚起来,修建的离宫别馆,“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修建外郭城,也没有必要修建外郭城。三则秦人在对外战争中,除过晋国有几次深入秦国作战外,秦和东方的战争一般都在别国土地上进行,说明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多立于不败之地,修建外郭完全不必要。而之所以修建宫城,纯粹是为了防止国内的反抗斗争,正因为如此,考古工作者迄今不可能找到郭城的城址。

而汉长安城既有宫城,又有外郭城。至今仍依稀看到汉时外郭城的城墙遗迹。汉之所以修建外郭城,一是遵循传统的筑城模式,二是为了防止国内的反抗斗争。

2.汉长安城的文化设施多于咸阳

秦由于实行法家思想统治,以吏为师,所以在咸阳都城中思想家不如汉长安城多,人们的思想不如汉长安开放,加之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导致社会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即法家。西汉长安城在汉初时实行与民休养生息之政策,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废除“挟书律”,鼓励向政府捐书,言论自由。特别是到汉武帝时期,“广开献书之路”,使长安城中书籍堆积如山,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图书,皇帝在未央宫中开辟了天禄阁、延阁、广内和密室等作为皇家图书馆。汉成帝时,又派陈农到全国各地征集图书,到西汉末年,长安的图书馆中藏书,仅天禄阁一处就有3万卷以上。同时在汉长安城郭城以外,建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太学创建于汉武帝时期,开始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五经博士和50个博士弟子员。昭帝时增加到100余人,宣帝时增加到200人,元帝和成帝时,太学得到大规模发展,最后扩充为3000人。说明汉长安城在文化建设上比秦咸阳要好。

3.汉长安城的宗庙礼制建筑不同于秦咸阳

秦都咸阳有七庙,“一夫作难而七庙”,“子婴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绂,车黄屋,从百司,谒七庙。”《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位于秦都咸阳的渭河以南地区,其所在位置当在秦甘泉宫以南、兴乐宫以西、章台以北。应该说秦的七庙在都城的要害部位。

西汉初年的宗庙建在长安城内,和秦的宗庙所在位置相似。刘邦父亲的太上皇庙位于长乐宫北边、香室街以南,高祖庙和惠帝庙在安门以内。到文帝庙时,修在长安城以南,约在今西安西郊十里铺与梁家庄之间。从汉景帝开始直到西汉末,皇帝的宗庙就都修在帝陵附近。如景帝庙就在阳陵附近,但离都城都不远。

秦人是功利主义者,对礼制建筑不很重视,因此文献和考古上很少发现秦咸阳有礼制建筑。而汉人则对礼制非常重视,儒家礼制思想对汉人影响很大,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礼制更加重视了。因此西汉在都城附近修建了圜丘、明堂、辟雍、灵台、南北郊和社稷建筑。这些建筑中,有的在周代就已存在。周文王曾在都城丰京附近修筑过明堂、辟雍和灵台,西汉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堂的形制一般是用茅草覆盖屋顶,顶为圆形,房子为方形,即“上圆象天,下方法地”,是汉明帝时由王莽建筑的,位于长安城南,安门之东,复盎门以西,即今西安市西郊任家口村东、十里铺西北。西汉的辟雍也在长安城南,即今西安市西郊大土门村附近。灵台位于长安城复盎门以南,即今西安市西郊任家口村东北,西安西火车站以西,小白杨村以南。南北郊是用来祭祀天地的。南郊是祭祀天的,在长安城南,位于今西安西郊周家围墙附近。北郊是祭祀地的,在汉高祖长陵附近。南北郊在同一条南北线上。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除北郊祀地以外,其余均在南郊,组成汉长安城的一个特别区。

《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实质上是按儒家思想设计都城的,对于信奉法家的秦人来讲没有任何约束力,因此在秦都咸阳的建设上几乎看不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而汉长安城在建制上有很多方面就是遵循儒家的筑城理论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都能说明这一点。汉长安城有十二个城门,每面三个,东面城门由北而南是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城门由东而西是复盎门、安门和西安门;西面城门,由南而北是章城门、直城门和雍门;北面城门由西而东是横门、厨城门和洛城门。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面朝后市”制度在汉长安城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汉长安城的宫殿位于长安城的南部,如未央宫、长乐宫等,而反映商业市场的东市和西市则位于宫城的后面,长安的商业区都集中在长安城中宫城的北面。

《考工记》中的都城示意图汉长安城虽没有像《考工记》中所云的“国中九经九纬”,但城内的街道是笔直的,被称做八街九陌。之所以未形成九经九纬,主要是由于汉长安城是先修宫殿,后修街道,道路的规划是随着宫殿的修建而进行的,并非隋唐以后都城那样,里坊整齐,街道端正。应该说汉长安城对隋唐长安城的建制是有很大影响的。

秦咸阳城在建造过程中完全是以实用为目的,汉以后的都城则受礼制思想的制约,隋唐以后直到明清都城基本未脱离《考工记》的思想制约,儒家的建都观念得到了比较深刻的落实。

汉承秦制,在都城制度上也是如此。汉代刘邦最初即住在秦栎阳城中,后利用秦的兴乐宫建成长乐宫,在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在桂宫基础上建甘泉宫等,实质上汉长安城就是在秦咸阳渭南宫殿群基础上营建的。不仅利用了秦原有的宫殿基础,甚至连筑城的制度也是继承秦的,即先修宫殿,后筑城墙。其都城附近的离宫别馆、苑囿也是对秦原有宫殿苑囿的修葺沿用,如秦关中的众多离宫,汉时继续沿用,汉上林苑就是在秦上林苑基础上扩建的。

总体来看,秦咸阳和汉长安在都城规划上虽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但终因社会在不断演进,各自具体条件与要求也不同,又展示出了两者的差别。从前文所分析的汉长安城规划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别,实质上正是汉人按照时代要求,进一步更新秦制、发展秦制的表现。

所谓更新,即是进一步改革秦制所继承的某些旧制传统,如上文谈到汉长安城宫廷区布局的革新,便是一个鲜明例证。所谓发展,是将秦人所探求的新规划意向,转化为新的现实,并加以充实提高。长安城市区域规划的形成,不仅实现了秦咸阳规划所探索的城市区域宏观规划体制的新意向,而且通过实践加以丰富完善,从而推动封建城市规划向更新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是汉人对前期封建社会都城规划的重大贡献,也是发展秦制的主要表现。

汉长安城规划对秦制的更新和发展,更起始了我国前期封建社会都城规划向广度和深度演进的新趋势,为我国新型封建城市的规划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换言之,也就是汉人通过长安城规划的探索,对秦制再加以总结提高,演变而为前期封建社会的都城规划制度,以完成秦汉时代在我国都城规划建制中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

同类推荐
  • 地下成都

    地下成都

    该书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内容以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为切入点,介绍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如同作者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气质一样,作者肖平的文字也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却不是闲谈,篇篇文字的知识密度极大,注重知识的延展;也不是枯燥的城市史考证,文字的趣味性、文学性都非常突出。此外,该书的编排体例,将知识分门别类,便于读者选读。总体上说,这是一本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品读城市特质的大文化散文,是一张成都的文化名片。
  • 纪元1066

    纪元1066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依靠他的自我奋斗,同时也要照顾到此刻的历史进程。上天于我们不公,但是我们人类从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种族,我们想要的更多,就从我们身边开始,让王座上的蠢材去死吧!让远在亚平宁七山丘上的老迂腐去死吧!让敢于向我们亮出刀剑的人或是畜生,都去死!!孩子,你与我们不同,因为你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你看的比我们远,也就走得比我们更远。老爹我,很期待~~~(ps:此作品基于一部游戏《十字军之王2》两部美剧《冰与火之歌》or《维京传奇》)
  • 众魔在人间

    众魔在人间

    总有人会说欧洲的中世纪,尤其是英法百年战争的时代,是历史时代的断层,先一段的文艺复兴都没有改善那个时代,黑死病夺取四分之一的人口,巴黎曾今两度遭狼群攻击,世界被笼罩在黑暗的教会统治下,圣骑士也只是他们的工具,没有前面希腊众城邦的繁荣的延续,也没有后世工业革命资本改良的富足的铺垫。但是那个时代的人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去品味,那才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只消我们关注。《众魔在人间》,红发小骑士德梅斯带领你去那个神秘又不神秘的时代,看森林中的天使,大学里的魔鬼,城市里的豺狼。
  • 关东太阳花

    关东太阳花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陷入了日寇残酷的殖民统治,美丽活泼,具有新思想的唐珍,曾经是建国大学的一名普通新生,校园内,意气相投的三姐妹花前结义,历史的潮流改变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国仇家恨下,她成长为一名勇敢、智慧的抗联战士,带领抗日组织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奋战。
  • 帝王浪子

    帝王浪子

    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经历,也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过去。他有天下最高的武功,但他却很少出手。他有着天下无双的轻功,也有着闻所未闻的奇遇。他有着富可敌国的财富,也是天下最有艳福的人。他有着天下最高的权势,但却只想做一个浪子。有人爱他,也有人恨他,有人羡慕他,也有人妒忌他。他没有俊美的像貌,也没有一张油嘴滑舌的嘴,只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的人——唐靖
热门推荐
  • 始修

    始修

    一场平淡的修行之路却波澜起伏,一段本应得过且过的生活却要踽踽独行,坎坷并不代表需要放弃,责任却会催促前行。
  • 陪源到老终分离

    陪源到老终分离

    我们会一直到老吗?我和爱你!我们会幸福的。王源,别离开我。我们就这样错过了?
  • 黄泉路上之今生前世

    黄泉路上之今生前世

    打破‘黄泉路上无客栈’的古语,今生前世客栈屹立黄泉之畔三百年,精怪人形故事出人意料,失忆老板娘和莲子君的情爱在诡异事中成型:“‘愛’的心已经腐烂,你被沉潭而死,为何还不愿意醒来……”“据说老板娘是自缢界的翘楚,舌头伸缩自如,不招蚊蝇……”“被红鸟翱翔于天,其实只是为了来看你一眼……”“念浅,爱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的,感情是不能理性看待的!”“我的小昭华,我自然分得清楚你和他,相似的皮相也无法掩饰你们的不同!”************灵异小故事里的大言情,最萌两百年年龄差姐弟恋,1v1、女强男不弱,细水长流感情慢文,请喜欢的亲亲多多支持,不喜的亲亲请轻拍!
  • 公主大大求放过

    公主大大求放过

    她是公主。一次意外,身无分文的她从海上落难来到了一个小地方。小到她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哼哼,那又如何?自食其力丰衣足食,等着瞧,哪怕你这个地方荒芜一人,我也可以把你闯个风生水起!
  • 宕昌历史研究

    宕昌历史研究

    宕昌是古代羌族聚居并建国称王的地方,历史悠久。由于朝代更迭战乱,民族迁徙融合,羌族文化和宕昌国的历史资料留存甚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县名读音在内的诸多历史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史志工作者历尽艰辛考察研究,着书立说,各抒己见,但认识不尽一致,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少疑难问题,有些甚至以讹传讹,形成谬误。
  • 王俊凯若有来生只为你心动

    王俊凯若有来生只为你心动

    Seebyyourself~Polarizer~~~~~~~~~~~~~~
  • 暴君盛宠:皇妃无争

    暴君盛宠:皇妃无争

    麦灵灵可悲的穿越了,还是因为玩儿游戏玩儿穿的。本以为她可以借这一世好好的享受一下装的滋味,却没想到穿越成不争宠的冷宫弃妃。从此她就走上了推销官棱翰的道路。“这可是皇上的玉佩,谁要?!”麦灵灵撑着脑袋,手里拿着某种马送的玉佩,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屑的看着一众妃子。官楞汉则是在御书房拼命地打喷嚏。她,被人针对。“皇上,臣妾是亲眼看到灵妃把肖妃推下莲花池的。”宫中肖妃一派的孟答应楚楚可怜的跪着求皇上降罪。她,面无表情的看着宫棱翰不解释。那一次,他赐她20大板和门禁15天。“朕没想到,朕如此宠你,你还是选择背叛朕。”他眼眶通红,手紧紧的掐着她的脖子。第二次,他不分青红皂白降罪于她。她为什么还是舍不得。
  • 素手医仙之夫人快嫁我

    素手医仙之夫人快嫁我

    在二十二世纪,她是被父母卖给研究院的可怜孩子,就因她听得懂动物语言,父母就卖了她,呵呵,多么可笑,她死在研究人员的手术刀上,本以为会见到黑白无常,喝孟婆汤轮回转世,可怎么就穿越了?而且还是穿越在一个被遗弃的婴儿身上,这一世又是被抛弃的命运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大工程师

    大工程师

    此书完结可以去看《香火传承》,慢热的一本书,情节会比这本好很多
  • 生命开始的地方

    生命开始的地方

    十几年前,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不慎落入洪水之中,幸得一位好心人舍命相救,男孩儿便许予恩人一个承诺——等他长大了,他一定要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男孩终于找到了昔日的恩人,但此刻恩人已是本市最大的房地产商,为了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只能忍痛撇下寡母入赘豪门,成了恩人的乘龙快婿,不料金融风暴突然爆发,恩人积劳成疾,重病不醒,公司危在旦夕,男孩只能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同时,野蛮娇妻百般羞辱,冷眼相加;两位妹妹性格怪癖,令人堪忧;父辈宿敌虎视眈眈,蓄意报复;亲朋好友人面兽心,倒戈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