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98800000021

第21章 九十高龄喜结良缘 知己红颜相伴终生

九十高龄,在结发之妻逝世10年之后,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第二任妻子竟是四十多年前的女友、时年62岁的方逸华。此时,方逸华加盟“邵氏”已经多年,取“邵氏公司”的总管郑文怀而代之,成了“邵氏公司”实际上的“内当家”。晋升“六婶”后,方逸华不仅是邵逸夫的红颜知音,还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段“黄昏恋情”让邵逸夫的晚年更加精彩。

1997年,邵逸夫已经是整整的九十高龄了。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又一次走上教堂的红地毯,走进婚姻的殿堂,与方逸华喜结良缘。让他第二次风风光光地做了一回新郎。

说到邵逸夫与方逸华的罗曼史,那真是说来话长。

当年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邵山客之邀赴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在三哥邵山客喜结良缘之后,他也在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家中,与他的第一任妻子黄美珍女士邂逅相遇。当时两人一见钟情,谈起了恋爱,但又担心余东璇棒打鸳鸯。谁知后来邵逸夫到余府上门求亲时,余东璇不但没有阻挠,反而乐呵呵地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

余东璇真的成人之美,玉成了他们二人的好事。1937年,邵逸夫与比他小5岁的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那天,余东璇不仅应邀出席了他们的婚礼,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后来每当提起这位南洋大富豪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

黄美珍女士与邵逸夫结婚之后,两人一直相亲相爱。第二年黄美珍就生下了长子邵维铭,几年以后,长女邵素雯、次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也相继出生。

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他们的这段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

1987年10月24日,邵逸夫的结发之妻黄美珍女士,在美国洛杉矶病逝,随后在美国举行了佛教葬礼仪式。

妻子病逝以后,邵逸夫只是在当时的香港报纸上,发了个讣告,并没有大操大办地为她举行什么仪式。当时,香港各界对邵逸夫这么做,似乎很有微辞,说他对妻子没有感情等等。但邵逸夫自然心中有数,也就听之任之。

黄美珍去世之后,香港的《银色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原文中有这么几段话:

她早在二三十年前已是亿万富婆,但一直自奉自俭,也不闹特殊,这是当前女人们最缺乏的优点。……

六婶从不过问邵氏公司行政工作,这也是罕见的美德,也不会介绍自己的友好在公司里做事。她在几年前常到台北旅行,从来不要台北分公司的人招待或接送飞机。住在台北大饭店,也不需要大套房。

六婶虽然不干涉邵氏行政,但在邵氏公司获得员工的尊敬。与方逸华相处,亦客客气气,十分难得。

“六婶对邵氏制片没有参与,也就等于放手让六叔去做,因此,邵氏电影王国有过辉煌的一页。如果换上了小心眼、妒嫉心重的”邵太太“,每天见老公身处众香国中,前来吵吵闹闹或是一拍两散,那么邵氏王国也建不起来了。”

这篇文章自然是寓褒赞于平淡之中,介绍了这位“六婶”的为妇之道。黄美珍女士的这种为妇之道,实在是有她的高明之处。作为一位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邵逸夫,仅仅有这种“德配”还是不够,他既需要感情上的归宿,更需要事业上的辅佐之才。如果是一个生来就是个“醋罐子”的女人,不能给邵逸夫先生一个安定的后院,不能他一个自由的人生空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是相当困难的。正是有了黄美珍女士的这种大度,才能让邵逸夫先生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在事业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所以,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总有一位聪明的女人,这话诚然不假。

自从黄美珍女士去世之后,方逸华小姐似乎是取而代之的最佳人选。十多年来,她与“六叔”几乎是出双入对,形影不离。

为此,当时香港许多好事的报纸,就唯恐天下不乱,不时在娱乐版和周刊上,曾一度多次刊登一些“花边新闻”,透露出邵逸夫将要和方逸华结婚的消息。面对这种舆论,邵逸夫先生并没有回避,只是不冷不热地说:“结婚与否无甚分别,那只是名份而已,最重要的是相处得好,大家合拍。将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方逸华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红颜知已。”

无独有偶,当有些好事的记者以此事问及方逸华女士时,她也是坦率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六叔一直很照顾我,他有魄力,我更欣赏他有恒心、远见和有时间观念,还经常给人机会。”

他们两个人的这种表态,也不会让人有空子可钻了。在当时,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也实在是炙手可热。她刚刚进入“邵氏公司”时,只不过做一些掌管服装道具之类的工作,到后来,不但取郑文怀而代之,而且一跃成为“邵氏公司”的财务总管。从她这种地位的升迁到身份的变化,就不难看出,方逸华到底是不是“老板娘”,这只不过是一种说法和时间而已。

不过事业没有走到最后的一步,邵逸夫和方逸华对婚姻一事还是守口如瓶。尽管在众人眼中,他们结婚只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的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直到1997年,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之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的女人就是已经把自己最宝贵的光阴,奉献给了“邵氏公司”的方逸华。

早在1952年,邵逸夫就在新加坡与方逸华相识。

那是一天晚上,邵逸夫来到“邵氏兄弟公司”的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正准备离去时,只听到主持人在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为大家演唱一首《花月佳期》。”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道:“这位方小姐好像在哪里听说过。”

侍者说:“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她的母亲就是20年前上海”舞国红星“方文霞。”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立即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一会儿,方逸华微笑着来到邵逸夫面前,彬彬有礼地说:“邵先生您好,谢谢您给我送花。我在上海时就看您拍的电影,也听长辈们讲过您的许多故事。”

方逸事的道谢,让邵逸夫非常高兴,并热情地邀请她演唱会后一同去喝茶。

演唱会结束后,应邵逸夫之邀,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然后两人一同来戏院旁边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在那一席长谈中,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竟还懂得许多业务经营管理上的事。当年方逸华才17岁,比她年长27岁的邵逸夫对她甚为欣赏,于是就诚恳地邀请她加盟自己的“邵氏公司”。当时,虽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没有让邵逸夫失望。

自从加入了“邵氏公司”之后,方逸华就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事业上很快就成了邵逸夫的智囊和最得力的助手。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香港后,成立了“邵氏兄弟影片公司”,并在清水湾投巨资兴建“邵氏影城”,开始谱写他在香港影坛的艰难的创业史。在这时,就是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动用了100万港币,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从而让邵逸夫的事业得到迅发展。

1969年,方逸华正式加入“邵氏”,很快成了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并且能掌握“邵氏”财政大权,让“邵氏”当时的“二号人物”郑文怀别无选择,只有“叛逃”一条路。对于郑文怀的出走,当时的《南北极》杂志有一篇文章这样说:

“过去郑文怀极得邵逸夫的信任,一般性的付款凭郑的签字便可以向出纳领取。但自从方逸华到了影城,掌管财政大权后,则多了一个严格的关隘。就算有了郑文怀的签字亦未领得到款项。即使有的能领到,却减少了一大截。”

方逸华真不愧是一位闯荡江湖多年的女中高手。自从郑文怀“叛变”之后,她在“邵氏”辅佐邵逸夫,深得邵逸夫的器重和信任。这其中除了有十多年前,在星加坡的那段交情之外,更主要的是方逸华的为人和能力。所以,邵逸夫不仅把她作为一名得力的部下,同时也把她看成是一位知已红颜,除了公司的公事,甚至连家庭的家事也拜托她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比如“邵氏公司”的股权这么一件大事,十年来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1971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股票正式上市。当时,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邵维铭和邵维钟都是董事。1981年,方逸华加入“邵氏”董事局以后,到了第二年,邵维铭和邵维钟都相继退出了董事局。这样,拥有“邵氏”实质性股权的,只有邵逸夫本人,另外就是方逸华。

到后来事情的发展,就更说明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非同一般。

有一次,方逸华代表邵逸夫参加一场名画拍卖会。会中,一幅由旅美画家陈逸飞所画的《夜宴》是拍卖会的热门作品,由港币400万开始喊价,共有6位人士角逐,方逸华也在其中。最后只剩方逸华和一名台湾商人竞标,对方喊出港币160万,这时方逸华正准备继续喊价时,同行的人劝她放弃,认为老板邵逸夫对于这样一幅画花费重金恐怕会不高兴,但方逸华还是果断地叫价180万港币并成交。果然,当邵逸夫手捧那幅《夜宴》时十分高兴,还夸奖方逸华眼光独到、办事能力强,接着就把画挂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又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了巨大成功。

两人相识45年来,方逸华把邵逸夫一直当作自己的老师、老板、朋友和知己,一直毫无怨言地伴随在他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方逸华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从来没有提出什么“名分”上的要求。

因此,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也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他也知道,如果自己选择和方逸华结婚,无论是对黄美珍和方逸华来说,都是“有情有义”之举。同时,邵逸夫也知道自己现在年事已高,也离不开方逸华了。公司里的许多事情,都是方逸华在替自己去办。当年,李翰祥第一次离开“邵氏”到了台湾,由于事业上的失意重回香港时,许多公司都在想聘请他。当时李翰祥也想重返“邵氏”,但又举棋不定,担心回来之后,此时正在“邵氏”当红的张彻会给他小鞋穿。就在这时,方逸华及时地给李翰祥打了电话,邀请李翰祥重回“邵氏”。

方逸华在电话里对李翰祥说,希望他不记前嫌,回到“邵氏”来。至于李翰祥所担心的那个张彻,方逸华也叫他尽管放心。并且明确地告诉他,“六叔”已找过张彻多次,张彻也希望他回来共图大业,对于以前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李翰祥接到逸华的电话后,心中的忧虑就不复存在了。他知道“六叔”不仅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还知道自己进退两难的心理。他也知道此时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方逸华能在这种情况下给自己打这个电话,就说明“六叔”对自己还是信任的。于是,李翰祥没有为其他公司的诱惑所动,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邵氏”,回到了清水湾摄影棚。

就是方逸华的这个电话,为邵逸夫召回了这位屡建奇功的部下。

也正是因为方逸华的这个电话,才让后来圈子中传出一种说法,说是方逸华拉李翰祥回头,是想以李翰祥钳制张彻,造成“一山二虎”的局面以便控制双方。看来这种空穴来风的“风源”,就是这次电话。

不管怎么说,方逸华一个电话召回了李翰祥,对“邵氏”来说,应该是立了又一大功。当时,有许多像李翰祥这样出去了又想回来的人,或者是从其它公司想“跳槽”投奔“邵氏”的人,大多数都是走方逸华的“终南捷径”。方逸华也利用自己各方面的关系,为“邵氏”召集旧部或网罗人才,当年李翰祥重返“邵氏”之日,正是“邵氏”与“嘉禾”由明争暗斗转为明争明斗之时。李翰祥终于不负邵逸夫之重望,以《江山美人》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在此之后,邵逸夫又不惜重金,让李翰祥把《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银幕。就是这两部巨片,后来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再一次掀起了中国片的狂潮。

“邵氏电影公司”在三十年间所摄制的影片1000多部,旗下电影院达200家,每天观众大约100万人。“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了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虽然邵逸夫的电影王国中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事和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邵逸夫的许多决定,也都是由方逸华全权负责。也正是在方逸华的苦心经营下,“邵氏影业”才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低谷。让她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邵氏公司”名副其实的“老板娘”了。

1997年5月6日,邵逸夫和方逸华终于来到美国拉斯维加斯登记并举行婚礼。90岁的新郎邵逸夫,62岁的新娘方逸华,终于走上红地地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当邵逸夫把一枚5克拉重的钻石戒指,郑重其事地戴到方逸华的无名指上时,所有的来宾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都说,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长跑,总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所以对于他们最后的结合,也就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了。

不过,婚后还是有人问邵逸夫,他们两人的结合对方逸华来说,是否是一件好事?

邵逸夫也快人快言,毫不含糊地高声说:“当然是好事啦!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在一起工作多年,结婚不单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邵逸夫的这种“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的说法,让人听起来似乎与金钱有关,但方逸华却澄清说:“我和老板结婚,不是为了他的钱,因为我们将所有的钱都捐去基金会了。”

事实上,1973年成立的“邵氏基金会”,股权由两家公司持有。基金会只持有“电视广播公司”约5.4%的股权,其他权益则由邵逸夫其他公司持有。也就是说,即使“六叔”先走一步,方逸华完全可顺理成章地至少获得邵逸夫一半的资产。

从1997年结婚至今,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里,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其实他们各自的住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除了生活起居不变外,做了“邵夫人”的方逸华在“邵氏”的地位,也没有丝毫改变,她依然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对邵逸夫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如今,邵逸夫虽然年届百岁高龄,但依然老当益壮,掌管着“无线”和“邵氏”的事业。同时,在他身边缭绕的靓女也不计其数,出门总有“港姐”相伴。用香港人的话来说,他依然“爱口花花”。

2006年初,邵逸夫出席“无线”的新春联欢会时,面对坐在自己身边的2005年的“港姐”冠军叶翠翠和“季军”陆诗韵,身体壮健的“六叔”还十分调皮地同同位“港姐”开玩笑。他说自己已经100岁了,你们要不要我向你们传授养生心得?在养生方面我可是专家啊!

两位“港姐”被“六叔”的话给逗乐了。

邵逸夫又对对陆诗韵说:“你很白净,看上去也很会保养自己。”

“六叔”的话让陆诗韵受宠若惊,直夸六叔风趣。

邵逸夫身边总是美女如云,风流传闻自然很多。但是,他与元配夫人黄美珍女士之间那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婚姻,总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当年在新加坡那样的环境里,黄美珍女士能摆脱余东璇那样的富豪之家,选择了邵逸夫,也足见邵逸夫当年的魅力。让人称道的还有那位新加坡富豪余东璇,不但能“割爱”退出,并能在他们结婚时赠以厚礼,实在是不失大家风范。

对于现任妻子方逸华,虽然并非出身大家门弟,但是四十多年来,能一直追随邵逸夫,痴情不移,也实属罕见。人们都说他们是一曲定终身,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当时方逸华女士要是没有那种眼光,是不可能有后来的结果的。有人说她是“守得云开月亮出”,而这种“守”又有几多女人能坚持到底。

除了妻子之外,邵逸夫身边还有不少红颜知己,有一个叫曹众的艺员,就被人拍下了和“六叔”手拉手吃饭的照片。除了吃饭之外,曹众还经常与邵逸夫结伴看电影,出双入对,很是亲密。甚至有一次,她还主动提出,要求跟邵逸夫一同去上海。邵逸夫先生是否成全了她的心愿,就不得而知。

近年来,经常在邵逸夫身边出入的还有香港“修身堂”的主席张玉珊。

2006年年初,邵逸夫因肺炎入院后引起一场虚惊,不久就康复出院了。邵逸夫康复出院这后,并没有及时地回家休息,而是连续两天,邀约了张玉珊和刘家昌分别到半岛酒店和港岛香格里拉酒店喝茶。近年来,张玉珊对邵逸夫更是关心备至,外出时总是不时地搀扶着他,和他携手同行。

张玉珊曾经直言不讳说,她喜欢和上了年纪的人做朋友。她说这是一种缘份。她曾在记者采访她时说,“六叔”是她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两人由此发展了一段令外人关注的“忘年交”,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虽然丈夫经常跟其他的女人手拉手,经常出外吃饭、看戏,但在同方逸华结婚后,晋升为“六婶”的邵太太方逸华对此却显得落落大方,既没有什么醋意,更没有什么担忧。她说反正老人家出门总得要有人搀扶及照顾,自己要料理公司的事务,又不能每次都在他身边。现有人愿意这样做,当然是件好事。

方逸华的这种话,除了是一种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她相信自己同邵逸夫几十年的感情是能经得起考验的,更相信自己和邵逸夫的“黄昏恋”是真诚的。

近年来,年近百岁的邵逸夫的活动相当活跃,经常和时年71岁的“六婶”方逸华外出游玩,频频出席各种会议和颁奖仪式。邵逸夫在事业上基本上是半隐退的状态,他已经把“邵氏公司”的大权,差不多全部交付给了方逸华掌管。

同类推荐
  • 古代火箭

    古代火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火箭》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中国古代火箭之路、火箭类型的发展、中国火箭的世界之路等内容。 《古代火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长如江河、浩如烟海,历史人物更是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如一代枭雄曹操;神算子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点击历史人物100位,助你收获超凡智慧。
  • 王莽发迹史

    王莽发迹史

    有人说他是“野心家”、“伪君子”,有人说他是政治家、书呆子,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书《王莽发迹史》在史实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小说手法,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矛盾、复杂的王莽。他是一个显赫家族中的没落户,最后却和平接管了国家政权,登上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他骨子里是个书生,凡事都从书本上找答案,一言一行都遵循圣人的教诲;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道德超人,靠着自身的道德感召力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举世的拥戴……畅销书作家磨剑将为读者揭秘王莽的发迹之路。
  •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动荡。为了匡复汉室,刘秀兄弟二人走上革命征程,并拥立刘玄为更始帝。然而,功高震主的他们很快遭到打压,处于绝境中的刘秀只好韬光养晦。王莽被灭后,刘秀趁机逃出虎口,不断壮大实力,先后消灭了王朗等势力,逼降了铜马等义军,推翻了更始政权,扫清了残余障碍,一统天下,开启了东汉新局面。刘秀以柔治国,很快东汉便国富民强。飘雪楼主以史籍为蓝本,以人性为内核,用娴熟流畅的笔法将大汉君王事讲得千回百转,有滋有味。整个故事始终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散发着引人入胜的光和热。刘秀的传奇尽在书中。他真的是个近乎完美的帝王吗?千秋功过,任君评说。
  • 十全天子:乾隆

    十全天子:乾隆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十全天子:乾隆》就是该丛书之一。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乾隆皇帝。《十全天子:乾隆》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简明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热门推荐
  • 人脉关系课

    人脉关系课

    人际关系本来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运用得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用歪了,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自古以来,中国人建立的是一种举世罕见的人伦关系。它与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后者主张“人生而平等”。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许多人掉进“我有话要说”的陷阱,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尽管中国人十分讲道理,但中国人的道理通常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人常常陷入“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的沟通,以期达到“说到不死”的境界。
  •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头上顶着光环的人物,其文章不但在古代而且在今天都是学生的必读范文。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反不容易见到其真面目。有光环的地方,就有盲从,就容易放弃理性的思辨与探索。时至今日,普通学子对韩柳的认识又比古人深刻多少呢?
  •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禅是什么?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 倾心恋

    倾心恋

    一次离家出走遇到最喜欢的人……相识相遇里俩人终擦出火花!可事情会如嘉伟的愿吗?小涵又该何做?
  • 临江羡仙

    临江羡仙

    当你梦见自己身死道消,你会怎么办?是辗转反侧提心吊胆,还是先一步手刃“凶手”?江桐叶说:我且忍她、让她,再过几年,待我寿与天齐,又何必管她。
  • 奈何一念贪欢

    奈何一念贪欢

    【已完结,欢迎跳坑哟~~】【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一件美丽的事。http://www.hongxiu.com/fengshang/一段感情谁付出深谁付出浅,不过谁走谁先。姚知非一直都明白,名利金钱地位于他而言,终究是抵不过她一句:我在乎你。他是姚知非,外貌家世无可挑剔,哪一样,都是女人仰望的资本。她是童嘉瑜,曾被他放弃如今又嫁他为妻。其实一开始,是他先爱她的。一段婚姻终究是套牢了彼此,不管是因何种初衷,姚知非,是再不会放开童嘉瑜了。她要保护她父亲的公司,他弃家族利益而不顾,顶着高层无数压力只为保她万全;她要在商场与他一决胜负,本就不是他对手,可哪一次他没有给她留后路?尊严看得比命还重的他,放下了身段对她说:只要你开心,什么我都不计较。缓缓流水更改方向,茫茫人海终于赶上。其实,等待天荒地老的又何止他一人?耳鬓厮磨执手日,灯火阑珊细语时……
  • 牧缘田歌

    牧缘田歌

    《厨门娇》,已经开始冲榜了。期待支持!喜欢美食的亲们有眼福了。基本上这是一个美食复仇文。如果觉得《牧缘田歌》还看得过眼的亲们,看在紫紫没有弃坑坚持完本的这份心上,继续支持我的新书,不要吝啬手中票票,砸给紫紫的新书吧!新书无论是评价还是点击还是票票都相当重要。看这书的时候可以顺便点点新书,看看是否看得过眼。如果看得过眼便可收藏养肥再看喔!嘻嘻……这次美食文,不光有俏皮的文风,还有古言的逻辑性,会比较有看头。某紫保证一如既往,坚持完本,绝不弃坑。(*^__^*)嘻嘻……
  • 超级拳王

    超级拳王

    当我醒来那一刻得知自己被父亲用来抵债了,我的心是绝望的。可是我又不想死,我还那么小,那么我只能接受现实。我的器官没有被挖,也没有被打断腿扔去乞讨,我只是被卖去了地下黑拳赌场,成为一名黑拳拳手。当然,成为拳手也不是那么简单,我在那里遭受了很多屈辱,可为了活着,我忍下来了。我哭过,我痛过,我也恨过,可最终都化作了强大自己的动力。人活着就是一种勇气,为了更好的活着,我付出更多的勇气,为了摆脱那种被人摆布的生活,我拼命的强大自己。恨也好,痛也罢,我只想见到那个我唯一的至亲,问一问他为何那么狠心,你可知道我所遭受的一切?
  • 幼儿礼仪图画故事

    幼儿礼仪图画故事

    本书是一本通过故事影响和培养孩子礼仪规范的亲子读物。内容包括甜蜜的语言、问候鸟、长颈鹿的新衣服、会飞的虾片、迪迪家的宴会和不插话的小章鱼。每一个故事都有情节、冲突、隐喻、成长,故事中不仅涉及礼仪知识,还兼有科学知识。
  • 三国第一鬼才

    三国第一鬼才

    无意间回至三国的诸葛瑜烊,发现自己成了传说中妖人诸葛亮的哥哥,于是乎,彻底纠结了……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此等豪言尚在,是迈出一步?还是……且看第一鬼才诸葛瑾如何纵横三国,于金戈铁马之中挥洒智谋,于依红偎翠中红袖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