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03400000030

第30章 三、人性三等说和性“待教而成”的可教论

人性三等说以及人性“待教而成”论是《淮南子》深入现实社会,从实际中重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这里主要是通过对《淮南子》和《春秋繁露》有关人性论的比较来分析儒道二家在当时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淮南子》已有人性三等说的看法:

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且夫身正性善,发愤而成仁,帽凭而为义,性命可说,不待学问而合于道者,尧、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月癸哆口为,??戚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也。夫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且子有弑父者,然而天下莫疏其子,何也?爱父者众也。儒有邪辟者,而先王之道不废,何也?其行之者多也。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之难,辍足不行,惑也。

由一般动物须训练而有用处推及人类更需教化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同时肯定以“身正性善”作为道德的价值取向,并且认为中等之人正是施教的对象。这与董仲舒的人性论有相似之处,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一问题看法的相通性。另外,《淮南子》还反对因噎废食的短见做法。肯定尧、舜、文王之类的圣人是“性善”,且此处的仁与义都是指人后天努力的结果。将仁与义都充实于人性的范围之内,与道家人性自然之说相矛盾,这种性与仁之间矛盾的看法,是儒道二家对此问题的争议在《淮南子》中的反映。

董仲舒对人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吸收和综合了孟荀的人性论,承认有善性、恶性之分,并且认为二者都源于天,这种先天赋予的性分是自然如此,无法改变的。“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癯,而不可得革也”,但董仲舒的人性论不止于此。在《深察名号》和《实性》篇中,董仲舒对人性论进行了更深入地论述。“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雉,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不及也……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但人性教化的目的是“为善”,且将人为的结果视为“真天”,其逻辑是矛盾的。善具有相对性,善与不善是相对而言的。因比较的对象不同,内涵也不相同。对禽兽之性而言,众人之性是善;而相对于人道的最高目标而论,众人之性又远远达不到善。孟子的性善论是属于前者,而董仲舒,正如其所言,是与圣人之善相比。境界不同,体现了儒家人性论的进程。

道家反对的是儒家束缚人性的等级制度和强制性的礼法教化。道家被动和顺从自然的态度源于道家阴柔无为的特点和主张,无论是在观察自然或是立身处世上,都是如此。《泰族训》云:

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饮食之性,故有大飨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哭踊之节。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礼,故男女有别;因其喜音而正《雅》、《颂》之声,故风俗不流;因其宁家室、乐妻子,教之以顺,故父子有亲;因其喜朋友而教之以悌,故长幼有序。然后修朝聘以明贵贱,飨饮习射以明长幼,时搜振旅以习用兵也,入学庠序以修人伦。此皆人之所有于性,而圣人之所匠成也。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慈雌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故先王之教也,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而威行如流;政令约省而化耀如神。故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县而不用。

性是先天的,但需要后天条件的具备,如持久的教化和养护,无此则易受外界的侵害,最终失其本性。《淮南子》认为人性教化的目的不是向善,而是向道。董仲舒与《淮南子》的相似说明了当时儒家人性较普遍的观点,从如何有利于社会统治的角度说明要因民之性的重要性。圣人对待民之性采取的是因循的方法,但因人性的表现不同而应制定相应的礼仪以进行疏导和规范,使其行为有所节制,不致造成社会的混乱。因此,礼法的制定一方面是基于人之性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又限制着人的欲望,是着眼于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由此提出人之性须经后天的教化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但未提出人性的方向是向善。此外,认为养性的目的是遵道,人性努力的方向是合道。此时的性仍是自然的,无后天道德内涵的善。而董仲舒却用同样的比喻得出了与之不同的结论。

董仲舒又进一步对性与善之别进行论述,初步提出了儒家的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圣人之性为善,斗筲之性为恶,二者如同孔子所谓的上智与下愚之别是不可移的。而中人的未善之性经过后天的教化是可以成善的。圣人与斗筲之民毕竟是人类群体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广大存在的是中人,因此社会的教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发展的可能空间。这样就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证了教化的根源和继续大力倡导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董仲舒的人性论有生之谓性的含义,认为性与善是分处于两个阶段,性是先天的,而善是后天的结果,性非善,因此性善不成立。此人性具有普遍性,性的差等性仍是先秦以来儒家在人性论上的重要特征。善源于性,性有善端。性与善的中介是教,性待教而为善,否则不能称之为善,因此,从善的根源来看,性与善并非同一的。善有所待,教训是成善的前提。“教训已非性”说明性为自然,善是人为所致,教使性与善相对脱节,实际是自然与教化的区别。因此,善非纯粹质朴的天性,教化的过程实际是扬弃性之自然性,善是教化而成的,即后天性的。这和孟子的性善论不同,是吸收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完善。但性已具有成善的基础,而善具有了自然与社会的二重内涵。这些都是围绕着善这一核心展开的,与道家清净自然之性完全不同。

《淮南子》认为天是至善无上和全能的,人的行为若不符合天理,则非善,也难以有实际的成就,人依循天则成为一种自然化的社会法则,甚至是宇宙法则在人间的显现。社会等级决定其政治地位,教育能建立个体的内在价值,在社会中确立其必须应有的地位,是由内及外的。对君主来说,中民须教化才能使人性完善,而作为个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地学习。由此,《淮南子》分析了学习与人性的关系:

世俗废衰,而非学者多:“人性各有所修短,若鱼之跃,若鹊之驳,此自然者,不可损益。”吾以为不然。夫鱼者跃,鹊者驳也,犹人马之为人马,筋骨形体,所受于天,不可变。以此论之,则不类矣。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啮咋足以?肌碎骨,蹶蹄足以破颅陷匈;及至圉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

对“非学”进行了批驳,认为“非学”是世俗衰退时出现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学习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要改变人性,首先要承认人性的先天的差异性,且要证明后天改变的可能性。作者用人马之喻说明马可教化,由此引导到人的才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并且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今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欲?水也”,“夫学,亦人之砥锡也。而谓学无益者,所以论之过。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有余”。反对脱离学的“循性”,此性实际指性情欲望。对一般人来说,性的改变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提高人的能力。因此学习能保持人性的清净,是全性的工具,并且学习使愚者可以有胜于知者的地方,众人有高于贤者之处。由此,学习能够缩小人们之间的先天差异,可以提高人的社会性,是推动人类自身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淮南子》又进一步分析了三类人的学与性的关系。“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人性是朴真的,这是圣人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圣人、达人之学的内容是学道。学习是以返性和通性为目的,使心灵摆脱世俗的困扰,从而进入虚空和平静的状态。而俗人之学却戕害德性、任智乱行、追求名声,招致身心俱毁,则背离了人性,扰乱社会,是不可取的。《淮南子》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这是面向现实人生,适应现实,积极推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所得出的认识。《淮南子》的人性三等说和可教论明显地吸收了儒家观念,但学习的目的仍是要恢复原初本性,使儒家的一些积极思想作为手段和补充以完善道家理论中的疏忽和偏离世俗的倾向,是《淮南子》从现实出发所作出的部分调和与发展。

同类推荐
  •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从来都是一个面对世人冷遇及逆境仍能保持意志力强大、内心坚毅的人,而对于身后的声誉他也是充满信心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20世纪的序幕刚刚拉开,尼采在受尽精神疾病折磨后溘然长逝。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久之后,尼采的思想逐渐被发掘并得到重视。
  • 罗素论人类理想境界(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罗素论人类理想境界(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内容包括:难免不幸;英雄的不幸;适者生存;厌烦与兴奋;疲劳的工作;妒忌心理;犯罪意识等。
  •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集中记录了荀子的言论,对于研究荀子及先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近代思想的主潮

    近代思想的主潮

    本书分为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知识问题、世界观问题、人类生活问题、根本问题五章,内容包括:主观与客观、唯心论与唯实论、法则、一元论与二元论、道德的问题、人格与性格等。
热门推荐
  • 混沌衍天诀

    混沌衍天诀

    一件神秘法宝,四种强大功能!一个平凡少年,踏上强者之路!人生充满无奈,却也伴随各种机遇!敬请关注——混沌衍天诀(新手上路,老书虫们多多支持!)
  • 仙骨姑娘和一个和尚

    仙骨姑娘和一个和尚

    为何一位普通姑娘竟是仙骨之身,为何有仙人庇护,为何前往仙界,为何有此奇遇,为何有一位大和尚,为何有一段是非故事?
  • 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从什么地方入手?冯立鳌同志的《博弈春秋人物正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该书以前771年周室“骊山之乱”后的平王东迁为分析的起点,其时,周王朝的统治力严重衰落,齐桓、晋文、楚庄等七八个政治集团相继崛起,各诸侯国争相发展自己的力量,华夏族的整个天下呈现出剧烈动荡的局面,文化的一统局面也随之破碎,代之而起的是群星灿烂、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
  • 三国之武动乾坤

    三国之武动乾坤

    刘羽穿越了,回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动荡混乱的大时代。东汉末年,是英雄辈出的大时代,是群雄并起的大时代。而刘羽早先为了生存,到后来不知不觉拥有了征战天下的野心。刘羽注定是为了改变历史而来,看刘羽如何一步步超越群雄,独步天下。这是一本不一样的三国!
  • 瓦洛兰之殇

    瓦洛兰之殇

    林轩!千年之前,英雄联盟的伟大领袖千年之后,战争学院的光辉院长幽冥族突破位面的束缚,来到了瓦洛兰,四处破坏,大陆危在旦夕。所有的城池都沦陷了,只有战争学院依然屹立在瓦洛兰大陆的中央。当所有英雄再一次的陨落当时间的沙漏再一次停止当英雄联盟灭亡之时“没错,是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保卫这个世界了,我会用自己的生命将敌人数尽的驱逐,我会让他们知道,他们想占领瓦洛兰大陆的梦想化为泡影!”
  • 掌脉天下

    掌脉天下

    楚星辰,掌脉一派正统传人,一身奇门遁甲仙术可逆天改命,鬼神皆要忌惮三分。为天道正义,他立志斩尽天下妖魔。本无意踏足政商,无奈名声在外,他成为高官巨贾的坐上贵宾。人们因能成为他的朋友而自豪。高官子弟与他称兄道弟,更有各色名门千金倾心于他,死缠烂打声言非他不嫁。面对权和美色的诱惑,楚星辰能否坐怀不乱,他又将如何抉择?且看一个小小术士的传奇人生。=====================================声明:本文各种YY各种爽,但文中涉及仙术道法皆是有据而来,请勿随意修炼,否则一切后果文者拒不负责。
  • 不一样的那个我

    不一样的那个我

    人,都有蜕变重生的可能。凤凰涅槃之前。人类永运无法了解,自己有多少潜能,有多么强大。而,重生的人,将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
  • 古代金牌经纪人

    古代金牌经纪人

    此书乃试验品,不完整,请勿入!推荐本人的新书《机甲猎手》,欢迎各位大人莅临指导!
  • 异界之升级系统

    异界之升级系统

    新书发布,大家多多支持。天雷惊,烈焰现!待到雨时三更晓,杀神白起上人间,一身精钢铁盔挂,墨色大刀手中拿。如若大刀挥向天,天宫恐怕难不保。非但鬼魂扰人间,众神也得自难保。
  • 恐难遇

    恐难遇

    碧落之前,世人知南秦北琉分立。乃至琉氏列帝三子琉漓为太子,魔乱时出,秦氏女嫁琉氏长子,育一子从母姓名悦。幼长于琉氏宫中,太子视其如已出。两国之并,始有端倪……时琉漓年十六,列帝感体衰,着其代已行巡天大礼。斯年有青雷落于野,迅急无比,尽掩日中之光,千里可闻。雷灭风起,鸣有啸音,声澈而和。司天监私言谓奇事将出。太子闻,笑不语,继巡天之礼,路遇一人,青衫翠笛,俊雅卓尔,自名巽,乃列帝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