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26000000039

第39章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家们渐渐将注意力从研究消极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转移到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赛利格曼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研究运动,在2000年第一期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呼吁,心理学应该从只研究人类消极心理的倾向中转变。赛利格曼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成为了一个主要关心治疗的科学。这种在疾病模式指导下只注重对伤害的治疗,忽视了对个体成长的注意。心理学家应该能够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工作环境、什么是好的家庭。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鲁森斯则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应用到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并提出“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behavior)”这一概念。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尔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的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如精神危机、信仰危机、精神空虚、纵欲主义、孤独等,而传统心理学自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相继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加工等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似乎把人当做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似一股清新的空气注入传统消极心理学而迅猛发展。如《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年以来,塞利格曼利用自己的名望为积极心理学拉来大笔赞助,主要奖励那些在该研究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的界定

积极(positive)一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其来源于拉丁语positum,它的原意是“实际的”或“潜在的”意思。因此,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了人内部潜在的积极。1958年积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界被系统提出来,在当时美国心理健康联合委员会编订的一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健康”。从那时起,积极这一概念就逐渐在心理学中被经常提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表达并不十分明确。这一概念有多种表达方式,如原始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增进幸福(wellness enhancement)等。直到1997年塞利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一职以后,由于他的大力倡导,西方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积极”运动。与此同时,世界著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等也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积极这一概念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的界定。就目前来说,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有以下三重含义。

1.积极是对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思

心理学自从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有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项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同等程度的关注。但在“二战”以后,心理学工作者却逐渐放弃了后两项任务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第一项任务上,即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心理学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完全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侧重于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及其消解方法。同时心理学家又把人的心理问题纳入到生理病理学的框架之中,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类的心理问题。这种病理式心理学暗含着一个前提或预设:即心理学是“治问题”科学,而人的心理问题等同于人的身体疾病,去除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去除人的身体疾病。因此,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一般把这种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

消极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类却也忘记了心理学的最大使命———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心理学研究的这种转向有着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一方面,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曾有的幸福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既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人类的精神世界),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自然就成了当时形势下最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这种转向也有着资金不足的原因。“二战”以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百废待兴,而战争又使社会的财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财力就只能放在对现实的迫切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心理学,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着把自己的研究重心偏向于问题解决的倾向,如社会学、教育学、甚至经济学等都是如此。

2.倡导研究心理的积极方面

消极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同样去掉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因此,心理学应改变这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正是以这种新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生活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人们与其花大气力去探寻不幸的各不相同,还不如先想想幸福的普遍相似也许对人们更有启发。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如学者研究了人为什么及在什么时候具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并指出主观幸福感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国外学者从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角度研究后认为,人类的快乐体验(optimal experience)这一积极品质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彼得森研究了乐观主义(optimism )的培养途径、与现实及悲观主义的关系等,指出乐观主义这一积极品质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些学者从人类是怎样幸福(happiness)的以及谁是幸福的人着手,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年龄、性别和收入等不是幸福的来源,只有社会性支持、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等集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积极品质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还有些学者则从进化论的角度对人类的幸福作了分析,指出幸福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人类只有对其充分关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这一积极品质,认为个体的自我决定对内部动机、社会发展和人生幸福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泰勒等人用实证等方法研究了积极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positive emotions and physical health),最终得出结论:积极情感不仅能帮助人消解生活中的压力,而且也能增进人的身体健康。

3.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对待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积极心理学常常从另一个角度对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和理解,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积极心理学常常从另一个角度对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和理解。

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极其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积极情绪,国外学者在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快乐(happiness)、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当然,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国外学者在2000年曾经对7个被试的多种积极情绪进行了连续98个晚上的持续追踪,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间存在着一致的同步关系: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都体验到其他的积极情绪。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但现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最近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

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同时,对于金钱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过去的研究者曾以为“看重钱”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但现在有研究指出,钱与主观幸福感间负相关的关系并不是由于看重钱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社会比较、寻求力量、炫耀以及克服自我怀疑等的动机而导致的。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在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之后,可以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不敏感。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人们的快乐程度与收入水平有较大的相关;而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个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水平相关甚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亲密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和婚姻,对于快乐有较大的影响。拥有亲密朋友的人更快乐一些;而已婚、未婚和离婚者的快乐程度则依次递减。同时,越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人越容易快乐。也有研究者从时代变迁(进化)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认为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比前代淡漠,竞争加剧,而且,大众传媒的发展促使人们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相比较,而这种比较会降低人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抑郁和不快。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提高人的快乐程度的建议: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适当设立一些期望值,它们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在一项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第一,正性的利己特征(positive individualism,PI);第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 withothers,PR)。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对压力的应对策略可简单划分为趋近策略(例如解决问题或者寻求社会支持)和回避策略(例如逃避或者否认)两类,趋近策略比回避策略在应对压力中更为有效。有研究者利用“大五”人格来研究人格因素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维度与趋近应对策略之间有显著的关系,而神经质的维度与回避策略相联系,而神经质的反面,情绪的稳定性,则与趋近的应对策略有关。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 ),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如何在现实与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在2001年时国外学者曾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此原则上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3.积极情绪与健康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自我报告通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

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患病者的心身状况改善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良好的情绪状态容易导致积极的康复活动,泰勒等人于1992年发现,对于感染艾滋病的人,那些对于自身的康复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的人,在康复锻炼中表现更好。对艾滋病感染者的问卷调查和其后他们的病情发展情况表明,那些接受死亡的现实的感染者(现实接受问卷得分高)要比得分低者早去世9个月。消极的预期会使艾滋病症状更早出现。

积极的情绪为什么会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患病者的康复呢?研究发现,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与一种免疫抗体分泌S-Ig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的水平变化有关,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相应地提高免疫系统的活动,而消极情绪则相反。实验研究证实了实验操纵的情绪状态对于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的影响。国外学者让健康的女大学生被试分别观看滑稽和悲伤的录像片,观看滑稽片被试着的S-IgA水平升高,表明免疫系统活动的增强;而观看悲伤影片的被试者的S-IgA水平下降,表明免疫系统的活动受到了抑制。其他研究者对于男性被试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除了这种实验产生的即时情绪状态,研究者也考察了持续的心境状态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4.关于创造力与培养天才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涉及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问题。创造力研究的兴起可追溯到1950年吉尔福特的研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至今仍是许多创造力研究和测量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吉尔福特之后,由于创造力的定义和研究的复杂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不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斯腾博格等人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6种资源构成:智力过程、知识、智力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线索,创造性是这6种因素以各种方式聚合的结果。另外,对于创造力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一实践性很强而且一直有争议的话题,在1996年国外学者通过研究也认为,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的是培养出的而非生来的才能。关于天才的研究则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如果创造力和天才是后天培养的,那么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天才呢?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比如斯腾博格等人依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创造性潜能的12种策略,包括: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

四、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一个人的缺点也是一个人的优点,当一个缺点被改造时与之伴随的优点也消失了。只看教育者如何去认识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因为这样只会造就一批没有自己思想的盲目服从、接受者。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而这一理想状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而是依每个人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积极心理治疗

赛利格曼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Katz,D。,&Stotland,E。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InS。Kock(Ed。),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3 rd ed。)New York:McGraw-Hill。1959.

[2 ]Mitchell,T。R。,Holtom,B。C。,Lee,T。W。,Sablynski,C。J。,&Erez,M。Why PeopleStay: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anl。2001.44:1102-1121.

[3]Scott,K。D。&Taylor,G。S。An Examination of Conflicting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Job Satisfaction and Absenteeism:A Meta-analysi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599-612.

[4]O'Reilly,C。A。Organizational Behavior:Where We've Been,Where We're Going。Annual Reviewof Psychology。1991.42:427-458.

[5]Petty,R。E。,&Cacippo,J。T。Attitudes and Persuasion: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Dubuque,Iowa:Wm。C。Brown。1981.

[6 ]Deaux,K。,Dane,F。C。,Wrightsman,L。S。,&Sigelman,C。K。Social Psychology in the90s。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1993.

[7]Aronson,E。,Turner,J。,&Carlsimth,J。Communicator Credi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Dis-crepanc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3.67:31-36.

[8]Goldsmith A。H。,Veum J。R。,Darity W。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on wages[J]。Economic Inquiry。1997,35:815-829.

[9]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3):482-487.

[10]Luthans F。,A。B。J。,Walumbwa F。O。,Li W。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7-269.

[11]李超平(译)。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0.

[12]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2):328~334.

[13]蒋建武,赵曙明。心理资本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2007,9:55-58.

[14]Peterson S。,Luthans F。The positive impact and development of hopeful leaders [J]。Leadership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2002,24:26-31.

[15]SeligmanM。E。P。Learned optimism [M]。New York,NY:Pocket Books,1998.

[16]Wunderly L。J。,ReddyW。B。,Dember W。N。Optimism and pessimism in business leaders [J]。of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8,28:751-760.

[17]Peterson C。The future of optimism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44-55.

[18]Larson M。,Luthans F。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6,13:45-62.

[19]Carr,A。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New York,NY:Brunnner-Routledge,2004.

[20]Luthans F。,Youssef C。M。,Avolio B。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1]Luthans K。W。,Jensen S。M。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A Study of Nurses[J]。Nursing Administration,2005,35:304-310.

[22]Avey J。B。,Patera J。L。,West B。J。The implic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bsenteeism[J]。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6,13:42-60.

[23]Fred,Luthans。,Kyle,W。Luthans。and Brett,C。Luthans。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 (1):45-50.

[24 ]Kahn,W。A。Adjusting self-in-role:influences on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agreement atwork。Yale University,1987.

[25]Maslach,C。and M。P。Leiter。The truth about burnout:How organizations cause personal stressand what to do about it。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97.

[26]Schaufeli W。B。,Salanova M。,González-Romá V。,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burnout:A confirmative analytic approach[J]。Happiness Studies,2002,3:71-92.

[27]杨新国,范会勇。工作投入的概念、测量与理论模型。[J]南方论刊。2008,5:55-56.

[28]Schaufeli,W。B。From burnout to engagement:Toward a true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Psychology。Athens,Greece,2006.

[29]徐艳,朱永新。中国员工工作投入的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67-68.

[30]Langelaan S。,Bakker A。B。,van L。J。P。Doornen,et al。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D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ake a differenc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3):521-532.

[31]李金波,许百华,陈建明。影响员工工作投入的组织相关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2006,12(2):176-181.

[32]叶莲花,凌文辁。员工的工作投入及其提高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7,4:159-160.

本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组织心理契约”(06 JA840016 )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契约与契约行为(TJ03-JX002 )的最终成果。本书由李磊主编,制定写作大纲,由各位作者分工写作,最后由李磊统审定稿。

各章的撰写人是:

第一章 绪论:李磊

第二章 社会背景分析与研究结构设计:李磊

第三章 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伍学军

第四章 心理契约的概念分析:李磊

第五章心理契约的结构分析:李磊、闵锐

第六章 心理契约的过程分析:

第七章 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李 磊、王 丛

第八章 心理契约与工作应激管理:闵 锐、刘 丽

第九章 心理契约与团队角色管理:王焓菁、刘 丽

第十章 心理契约与员工关系管理:王 丛、张珊珊

第十一章 工作满意度与职业生涯管理:刘航飞、张珊珊

第十二章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李 磊、刘 丽、张珊珊

同类推荐
  • 实干,比空谈更重要

    实干,比空谈更重要

    实干是实现梦想、成就事业的力量。本书以“实干”为主线,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全面阐述实干胜于空谈的意义,实干在工作中的价值;下篇提供了紧抓实干的21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旨在培养职场中人实干的优良作风和工作理念,戒掉空谈的毛病,提升行动力与执行力。
  • 35岁之前要掌握的16条成功法则

    35岁之前要掌握的16条成功法则

    一个没有掌握成功法则的人,好比盲目航行的船,在“东碰西撞”后,收获的必然是失败。本书是35岁之前成功的“导航图”,一旦有了正确指引,即使远航的路再艰辛、再黑暗,也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在本书里,我们收集了大量中外成功人士的例子,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了取得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遵照这些法则,一步一步完善自我,你就会逐渐实现你的成功之梦。
  •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在生意场发达成功者有九条白金法则,在此特别提醒本书读者: 应答客户的询盘:立即报价。 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了一些情况… 如果你不知道某件事: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10点前答复您好吗? 请同行帮忙:没有你真不行啊! 拒绝黄段子:这种话好像不适合在这里讲哦! 减轻工作量: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们不妨先排一排手头的工作,按 重要性排出先后顺序。 承认过失:是我一时疏忽,不过幸好…… 打破冷场的话题: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看法。面对批评: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的。
  • “秀”出正能量

    “秀”出正能量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或爱情上的成功,就要敢于秀自己,善于秀自己,不能等待,不要沉默,否则就永远不会得到机会的眷顾。《“秀”出正能量》是一本讲述如何秀自己的自我表现书。本书不仅告诉你如何在职场上秀自己,还告诉你如何在口才上秀自己,如何在情感上秀自己,如何在外在气质上秀自己……它会让你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秀出自己的才华。
  • 自己拯救自己

    自己拯救自己

    《自己拯救自己》一书最初的创作只是为了配合斯迈尔斯的演讲。1856年前后,斯迈尔斯经常到利兹市去作演讲,对象是一群困苦无助的年轻人。讲座地点是个简陋、空旷的大房子,本来是用于治疗霍乱的临时病房。在演讲中,斯迈尔斯尽力让这群迷茫的年轻人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身的努力,比如勤奋、学习、自律和自制。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正直、诚实的品质,并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演讲的效果之好,远远超出了斯迈尔斯的预期。于是他开始将演讲内容整理城文字,按照斯迈尔斯自己的说法,“毕竟,书籍要比口头语言流传更广”。他把书名定为《自己拯救自己》,他觉得,“再也没有比这一名称更切合主题的了”。
热门推荐
  • 那年夏天,茉莉花开

    那年夏天,茉莉花开

    青春纯爱,到虐恋升级,腹黑报复。茉莉花开的季节,有纯纯的爱弥漫在这整个夏天,香甜的味道嗅出了一股不一样的味道。
  • 八卦王妃:带着外挂训王爷

    八卦王妃:带着外挂训王爷

    本为新闻系女大学生,睡个觉的功夫穿越了!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官宦之家嫡长女的替身?深闺太闷?开个报社解解闷!不会宅斗?八卦在手,天下无敌。什么?我和那个脑残加白痴的公子指腹为婚?不行不行,我不同意,退婚退婚!什么?皇上要给我和那个呆傻王爷赐婚?罢了罢了,真傻子总比脑残好些,至少傻子比较听话,说不定嫁过去之后我能调教出一只忠犬来。可是……事实好像不是这样。傻子怎么也学会逃婚了。某女仰天长叹:这到底是什么世界啊。王爷,你快给我滚回来,姑奶奶我保证不打死你。但是,我会让你生不如死……
  • 第二次世界大战枭雄:亡命暴徒

    第二次世界大战枭雄:亡命暴徒

    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0日,日本向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 高冷酷少拽甜心

    高冷酷少拽甜心

    他是天之骄子,高冷酷帅。她是落魄千金,狼狈不堪。当他遇上她,高冷酷帅还能高冷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在她面前那就是一头狼,一头腹黑到极至的狼。当某女指的他鼻子骂的时候,他说老婆说什么就是什么,简直是三观不存。可是当某女的嘴巴里蹦出另一个人的名字时,某狼马上扑倒,各种无节操无下限。因为某狼的原则:只要她不触碰某狼的底线即使错了也是对了,一切唯老婆命是从。
  • 极致妖艳女鬼:被附身的少年

    极致妖艳女鬼:被附身的少年

    身为普通高中生的我,因为某种意外吃下黑心减肥药,因此被迫进行换心手术。谁知道在动完手术后,我的生活不但没有比较好,反而还因为阴间官僚系统的糊涂笨法律换来一只女鬼附身!这个女鬼虽然外表漂亮,却是天使脸孔;蛇蝎心肠。在她的威胁下,为了避免成为小鸟超人,本人不但要照三餐加消夜祭拜,还要小心被害死。最过份的是,这只女鬼竟然为了穿名牌,逼我学蜘蛛人半夜陪她去托梦!
  • 陰唁

    陰唁

    逆阴阳之道,更天地之命。世间有一种人存在在阴阳缝隙之间,怪谈曾言此类人被古人称之为鬼语者。然而当这一种人遇到七煞的命格,变身成为一个道士,她得命运又将如何?是更天换命,还是认命于此?
  • 前世未了的情缘,今世来还

    前世未了的情缘,今世来还

    苏颜,从胖子逆袭,穿越到古代,原本衣食无忧,为何会穿越,结局到底是如何,当她会到现实,是会把他仅仅当成一场梦还是恋恋不忘......
  • 骑光

    骑光

    当盛世拉开序幕,神秘少年以三阶实力惊艳全场,银色的符文印刻在他的脸颊上,又掩藏着什么未知的秘密?千年之前,三千人族剑刃出鞘,誓言死守世界大门,当十万兽族大军如怒涛般涌来,荣耀,正义,牺牲,伴随着怒吼响彻天地。战争女神的觉醒,精灵之王的祈祷,命运之轮的旋转,骑光,为世界而战。
  • 锦衣之下(任嘉伦、谭松韵主演)

    锦衣之下(任嘉伦、谭松韵主演)

    同名电视剧由任嘉伦、谭松韵主演,2018年即将播出。朝廷十万两修河银款不翼而飞,六扇门奉命协助锦衣卫一同追查。女捕快今夏不乐意了,前脚被锦衣卫抢功,后脚还要受其差遣。锦衣卫大人陆绎什么来历——当今锦衣卫最高指挥使之子,与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当朝首辅严嵩相交日久。顾及私心,亦为辨清敌友,她无意间成了他手中的一颗棋子。弃她于深林,陷她于不义,追她入惶恐惊梦中,陆绎对她,究竟是惜才,是愧疚,还是情难自已?
  • 李劼人研究:2011

    李劼人研究:2011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劼人研究学会,2011年李劼人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