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8900000012

第12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任何一个开办企业的资本家,手头都需要首先握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也就是说,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这并不是说货币本身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二者的不同,要从运动中去考察,从两种不同的流通公式去把握。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运动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表示为W-G-W,即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别的商品。而货币充当资本时,其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表示为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去,重新取得货币。

两种流通公式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形式上不同。①两者在买卖顺序上完全相反,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则都是货币;③前者起媒介作用的是货币,后者起媒介作用的是商品。

两种流通公式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内容不同。①在W-G-W中,商品生产者是为买而卖,交换的内容是

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交换目的是满足商品生产者对特定商品的需要。而在G-W-G中,当事人是为卖而买,他起初垫付出去的是货币,最终从流通中取回的也是货币,交换的内容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乍看起来,资本流通G-W-G似乎是毫无内容的同义反复。其实,资本家最初投入的货币和最终取回的货币虽无质的区别,却可以有量的变化,资本家从流通中取回的货币大于最初投入的货币,他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值。因此资本的流通公式,实际上应当修订为G-W-G′,其中G′=G △G,△G表示原预付货币的一个增加额,这个增加额称为剩余价值。②两者运动的目的不同,前者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后者运动的目的是价值的增值。③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所以,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资本流通公式G-W-G′,可以概括我们后面讲的各种资本的运动,因此,又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流通公式G-W-G′,从形式上看,是和前面所讲的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相矛盾的。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流通领域内,无论是用商品换货币,还是用货币换商品,都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不会引起价值量的增值或减少。但资本总公式却表现出,资本在运动中不仅保存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增值了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剩余价值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等价交换,既定的价值量在交换中无论是采取商品形式,或是采取货币形式,都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是不等价交换,有悖于价值规律的要求,即使有人通过贵卖贱买,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其实不然。因为在市场上,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在不断变换卖者和买者的身份,作为卖者,他可以高价出卖自己的商品,作为买者,别人同样也会把商品以高价售给他,一卖一买,结果盈亏相抵。即使有人特别狡猾始终能做到贱买贵卖,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因为就整个社会来说,这不过是对现有价值的再分配,某人所多得的正是他人所失去的,社会现有价值量丝毫没有增加。可见,在流通领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互不接触,不同其他商品生产者发生关系,他们都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表明他们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不会同时又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必须在遵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它的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在市场上,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是以平等的身份存在着,在劳动力的买卖过程中,货币所有者按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购买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所有者得到了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价值,并把这一时期内的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给货币所有者。他们之间的这种买卖活动是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的。而当市场上的交易活动结束,资本家带着他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离开市场进入生产领域,这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归资本家所有,流通领域内双方平等的关系被事实上的不平等所打破和替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全部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资本无偿获得了它所不曾付出任何价值原子的剩余价值。正是这种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以流通领域中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与他所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正是这种雇佣劳动关系,使资本能够获得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加速了这个形成过程。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一般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其实就是人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人的生存需要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即是说,劳动力的价值等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①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即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保证劳动力生产和延续,劳动者赡养家庭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与其他商品价值的决定不同,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具有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但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总是可以确定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内容也会不断扩大和提高。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被利用和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消失,其价值也会被转移或消失。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不同,它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劳动,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耗费和利用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不仅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成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家之所以购买劳动力商品,正是看中了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看中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相应的生产资料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一切生产过程一样,首先必须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来。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结合是通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实现的。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他必须在资本家的支配和监督下进行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即劳动产品不归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商品生产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目的,不是为满足社会与人们的需要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价值增值或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为了阐明价值增值过程,首先应分析价值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他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与此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新创造价值,二者一起形成商品的总价值。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只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就只是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增值价值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要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资本家必须把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劳动者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别就在于:如果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而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资本家购买了劳动者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资本家可以强迫工人把劳动时间延长到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使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于是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就在于此。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中生产的是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直接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实现了价值增值的目的。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材料、

商品等。但决不能认为,这些价值或价值物本身就是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织机就是纺织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都必需的要素,单纯的商品和货币在资本产生以前早就存在,它们并不表现为资本。

它们之所以成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是因为它们为资本家占有,成为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手段,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资本不是物,它和货币、商品一样,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在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应当指出,这里马克思是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从现实的观点看,资本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不仅具有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而且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资本的价值性。资本首先必须是一种

价值物。货币、劳动力、生产资料、商品以及金融市场上的各种有价证券等,它们作为资本的物质表现形式,都具有或代表着一定的价值。

②资本的垫支性。生产

者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必须预先垫付一定的货币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这种垫支是必须的,否则就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③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运动是价值增值的条件,没有运动,资本也就停止了生命。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自己,实现价值增值。

④资本的增值性。资本是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所有者利用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转让资本使用权,目的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获得剩余价值,使资本原有价值增值。

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仍然是商品,也要进入市场,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只不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是由社会主义企业和国家代表劳动人民来直接占有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揭示资本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

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又区分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把它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值。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价值只是再现于新产品的价值之中。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称为不变资本。不变资本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增加它本身的价值,但它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纳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不变资本只是可变资本增值的物质条件。可变资本之所以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因此,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对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区分,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不应该把剩余价值和全部资本相比,而只能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也叫剥削率。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为:m′=m/v(m′表示剩余价值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

资本家加强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不外是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工作日虽然是一个可变量,但它只能在一定界限内变动。按照资本家的心愿,工作日越长越好,但是工人的劳动时间毕竟受到人的生理与社会的道德的限制。人在一天内消耗一定数量的生命力,必须有时间休息以恢复其劳动能力,这是生理上的需要。同时,劳动者也需要有时间来满足其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上的种种需要,这是社会道德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由一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决定。所以,工作日不可能无限度地延长,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历史上,资本家过分延长工作日遭到工人阶级强烈的反抗。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着严重的局限,在科技革命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条件下,资本家越来越多地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榨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时间。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只有降低劳动力价值,也就是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当然,资本家完全有可能在劳动力价值以下购买劳动力(或者说以低于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工资),但这样做并不能真正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只能是对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侵吞,况且如果资本家阶级都以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只能使劳动力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再生产,这样长期下去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无益的。要揭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上分析说明问题。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而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首先必须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耗费。其次,要提高为生活资料生产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这样,就会间接地降低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之,只要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会使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过程中,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由于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同类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多获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因为,在个别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时,这个企业的工人比一般企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它同样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总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机和竞争的外在压力,必然促使其他企业的资本家也要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从原来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原来先进企业的生产条件,变成了一般的社会生产条件;随之,商品的社会价值也相应降低,原来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个别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复存在。不过,这时又会有别的使用更先进技术的企业出现,它又会得到超额剩余价值。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超额剩余价值总是持续不断出现的。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各个企业的资本家竞相采用新技术,也不会停止,正是这种此起彼伏追逐和实现超额剩余价值的经济过程,导致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就会使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就随之下降,从而会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使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只能依靠延长劳动日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而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事实上,两种方法是经常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

四、战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和航天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产业革命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前两次科技革命都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是对人的手足的延伸和体力的扩张;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出自动化生产体系,以机器操纵机器、自动控制系统部分代替了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仅再次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与体力,而且是对劳动者智力的发展与延伸,使劳动者从一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自动化生产体系下,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企业的雇佣工人数量大为减少,甚至出现“无人工厂”、“无人车间”或机器人生产,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这能否证明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自动化机器体系创造的,而不再是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出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否由此应遭到否定,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究竟来自哪里呢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生产资料本身只是生产价值的条件,而不是价值的源泉,机器设备等性能和效率的变化,只能对具体劳动过程中使用价值的生产起重大影响,而不会成为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是因为:①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机器体系无论如何先进,终归还是生产资料,没有人的操作和利用,只是一堆死物,其价值不但不会增值,还会因自然磨损而逐渐丧失其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劳动保存并转移其价值到新的产品中去,而不会产生新价值和剩余价值。②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先进的机器设备虽能代替部分人的劳动,却无法改变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动化生产体系是由人设计、制造出来,并由人在生产过程中调控、监督。直接体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的从事科技研究、程序设计、科学管理等脑力劳动,表明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从事更复杂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才是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③当一个部门的个别企业首先采用自动化生产条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如果自动化生产条件在此部门普及时,就成为正常的生产条件,整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资本量相比相对减少,但它可以占有其他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④当社会绝大多数生产部门都使用自动化生产线,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资本家还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总之,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家加重了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同过去机器的普遍使用一样,生产自动化的设备也只是作为加强剥削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五、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资本家给工人支付工资,所以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但由于:①工人是在为资本家劳动后才取得工资的;②工资的多少又是按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或产品数量的多少来计算的,工人劳动一天得一天的工资,劳动一小时得一小时的工资,干一件活得一件活的工资;③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又可以取得不同的工资。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假象,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劳动的报酬,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这就掩盖了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第一次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透过工资的现象揭示了工资的本质,指出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人们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是人们改造自然物,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活动。工人出卖劳动力,就是把一定时间劳动力的使用权转让给资本家,由资本家使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工人不可能出卖劳动。因为:①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必须在出卖以前就独立存在。可是,当工人在市场上与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存在的只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的,而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因而也就不能再被工人出卖了。②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当有价值。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和衡量价值量的内在尺度,它本身没有价值。如果劳动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这是毫无内容的同义语的反复。③如果劳动是商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应当付给工人全部劳动报酬。这样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从而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

由此可见,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或是劳动力的价格。

(二)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按月、按周、按日、按小时支付的工资等。计时工资的实质是工人按一定时间出卖的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劳动力总是按一定时间出卖的,因此,计时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最基本的形式。考察计时工资时,不仅要看计时工资数量的多少,还要看工作日的长短和劳动强度对计时工资数量的影响。计时工资运动的一般规律是:在劳动量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每小时的价格;在每小时价格已定的条件下,计时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在日工资不变或提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工作日延长,日工资、月工资不变,每小时的价格会降低;日工资、月工资提高,劳动日延长幅度更大或劳动强度增强,仍会降低每小时的价格。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资的时间单位有日益缩短的趋势。目前,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用小时工资制。采用小时工资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工作日有一定的伸缩性,在经济繁荣、商品供不应求时,便于延长工作日,使工人加班加点;在经济危机到来或商品滞销时,便于减少劳动时间,使工人处于半失业状态中。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计算和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的基础是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单价,即每件产品的工资标准,以计时工资为基础来确定。资本家把计时工资的日工资额,用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去除,就得出每件产品应支付的工资额,即计件单价。所以,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重要手段。资本家往往以劳动能力较强、技术较熟练的工人的产量为标准,来确定计件单位,这等于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实行计件工资条件下,工人劳动的数量、质量和强度都是由合格产品来控制,资本家可以借口产品质量问题克扣工人工资,并使资本家节约监督工人劳动的成本。资本家还可以用降低单位产品的工资单价压低工人工资,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被迫提高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工资这一经济范畴与其他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范畴一样,既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又反映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性质和要求。资本主义工资既是资本家加强对雇佣工人剥削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杠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还是实现按劳分配的重要形式。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取得的货币工资的数量并不能表明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还必须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是反映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名义工资多,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数量也多,实际工资也就较高。但是,它们之间由于物价、税收负担等情况的变动,又经常不一致。如果名义工资不变,而物价上涨了或税收负担增加了,就会使实际工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增加的幅度低于物价上涨、税收增加的幅度,实际工资同样也会下降。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具有以下特征: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实际工资则呈现曲折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工人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增多,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和数量也扩大了,引起劳动力价值提高,从而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增加。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工资有时降低有时提高。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实际工资是下降的;在经济高涨时期,有所提高。从长期看,实际工资是提高的。特别是战后以来,提高的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了。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更快的条件下,工人所创造的财富有更大的部分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和剥削程度的加重。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这称之为工资的国民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工资的国民差异只反映不同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劳动者社会地位的高低。

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开展了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这种斗争,对阻碍实际工资下降,提高工资水平;对提高工人阶级觉悟,锻炼工人阶级的斗争意志,加强工人阶级的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单纯的经济斗争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不能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灭无产阶级受压迫剥削的根源。因此,工人阶级必须进行政治斗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同类推荐
  • 现代酒店经典管理制度1001例

    现代酒店经典管理制度1001例

    我国成功的加入WTO,既给我国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契机,同时也给我国原本存在局限发展的酒店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本书根据国际和国内酒店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尤其借鉴了邀请到的中外50位世界顶级酒店专家的成功管理经验,和对世界500强酒店企业进行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并对他们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把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方法,运用最佳的方案,最佳的管理策略总结和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这套健全的现代酒店经典管理制度。
  •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本书选举了以温商、晋商、徽商、京商、鲁商、沪商、川商、闽商,粤商、台商为代表的10人商帮,从不同的经商角度,阐述了这些传奇人物的经商之道。
  • 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当今世界,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三重危机叠加出现,三重危机的核心是能源,为了走出这三重危机的阴影,人们寄希望于低碳能源的新能源,希望通过它“毕其功于一役”,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没有一种能源形式能够替代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那么,在三重危机之下,我们不禁要问:后天有多远?后天之后,我们又该去向何方?本书所讨论的正是这三种危机之间的深层次的相互关系。
  •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本书在大量吸收我国最新的区域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我国区域经济实践的思路,系统地阐述基本理论。
  • 商贸:繁荣贸易举措

    商贸:繁荣贸易举措

    本书包括儒商之鼻祖的自贡、秦汉时期商业的活动、五代十国的商贸特点、明清时期的五大商帮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明皇风云

    明皇风云

    穷凶极恶、骄奢淫逸者可以为皇,文武双全、胸怀天下者亦可为皇。皇!大明初安,明君终将老去,天下究竟需要怎样的皇者呢?
  • 寻找大舅

    寻找大舅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冷酷少女的恋爱史

    冷酷少女的恋爱史

    她们是一个拥有着天使外貌魔鬼身材的绝色少女,拥着天才之称。她,冰冷,但只针对陌生人和敌人;她,表里不一,不愿意让人看见自己脆弱的一面;她,活泼可爱,但是心思缜密。她们是世界第一大帮“寒冰宫”宫主。他们是有着尊贵身份的美男。他,一座冰山,让人难以靠近;他,邪肆不羁;他,温柔,却只是对他妹妹一人的宠溺。他们的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命运又会将他们带向何方……
  • 租个手机做情人

    租个手机做情人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是个无耻的女孩,眼前这个干净的大男孩是我男朋友,是大二那年用我手机号码骗来的,准确的来说,我这个手机号码是他曾经用过的...缘分和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手把手的教会了他恋爱后,我又把他推向了另一女人的怀抱,她叫陈筱华,一个美的让我这个系花都有点嫉妒的老师。
  •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影视翻译语境论——对译制问题的语言学思考、从单性到双性:格·斯泰因的《埃达》解读、国内ESP教学与研究综述、浅析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略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及其三大主要流派、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对二语教学的作用、英汉翻译中对含义的处理、论“情境演播”的语用意义——对促进快速掌握英语语言能力训练法的语用学理论点分析……
  • 论正确的持球方式

    论正确的持球方式

    “妈妈,我是可以考虑当警察的。""啊呀,警局里只有名为君沙的物种哦!医院也只有乔伊和吉利蛋。”"老爸不如我和你一样混道馆吧?“"这个······联盟有规定不许家族垄断经营······"“KUSO!只能去当热血笨蛋了吗?”就这样,少年踏上了成为PM大师的道路
  • 大大大妖怪

    大大大妖怪

    这是一个讲述妖现代魔鬼怪的故事。这是一部现代妖怪战争史。
  • 辣手狂医

    辣手狂医

    楚凡,上古传说医术唯一继承人,竟然来到医科大学当了一名小教师。他医术超群,武力高强,英俊潇洒,风流不羁……
  • 海贼王之矢量操控

    海贼王之矢量操控

    “他们称我为最强的男人可是还不够因为我所追寻的是无敌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的保护好她!”——一方通行——————————————————————“在这里到处都是我的传说!”书友群:234257144
  • 修媚成帝

    修媚成帝

    生为男子却天生媚骨天妒天劫杀之灵魂被异世大能所收带其进入星雨大陆修炼媚术只待有一日能举手灭尽万千人尊投足杀尽仙魔众帝站在万千世界巅峰纵横无数位面战胜天道逆天改命重回地球重见父母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