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9300000039

第39章 附录二 傣族传统生态文化的考察(十七)

上述歌词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写作上运用了比喻法和拟人法,还应用了“呀、啊、嘿”等衬词,句式匀称,韵律具有佤族的个性特征,有很高的文学性,可与唐诗宋词媲美。传承了佤族珍贵的口头文学。是后世佤族口传文学的源头。

8.乐器功能。木鼓还是佤族独有的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研究佤族的历史、民俗、农耕、狩猎、宗教祭祀、文化艺术、音乐舞蹈都离不开木鼓这个话题。无论是由祭祀活动派生出来的木鼓舞,还是剽牛舞、砍头舞、迎头舞、送头舞、供头舞等都是用木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作为一种古朴原始的伴奏乐器,无论它的音腔共鸣,发声或音腔的雕凿方面都有一套科学的内涵,体现了木鼓文化粗粝古拙的原始特征。

四、木鼓文化的价值

木鼓文化在佤族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

在木鼓祭祀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舞蹈,这些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木鼓,于是就派生出了婚丧事务及宗教活动的木鼓经曲、部落械斗报警的鼓点经曲、欢庆鼓点经曲、部落首领用于传递信号的口令鼓点曲谱。这些曲调、鼓点博大精深,折射出佤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独特的艺术种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文学价值

在庄严的木鼓祭祀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拉木鼓舞”、“木鼓祭词”、“木鼓舞”的歌词运用了拟人法、比喻法,句式匀称,韵律有个性特点,可与唐诗宋词媲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后世佤族口头文学的源头。

(三)宗教学价值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木鼓文化贯穿于原始宗教的整个过程,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产物,是宗教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原始崇拜、自然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在原始、古朴、神秘、狂野的木鼓祭祀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万物有灵的观念,鬼神观、偶像观等幼稚的宗教雏形。这对研究和探索原始宗教起源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四)历史学价值

木鼓祭祀活动,包含着佤族社会礼俗、宗教、农事、天象、人生观等内容,记述着佤族的社会发展史。据有关专家考证,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随鼓而生的一系列木鼓祭祀文化作为原始宗教活动的产物,在漫长的佤族社会发展史中统领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说木鼓文化对研究佤族各个社会阶段的历史,有着活化石的作用。特别是对研究佤族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历史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协)木鼓的功能研究木鼓的功能研究[1*2]高宏慧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中国境内的佤族约有三十九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木鼓是佤族先民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崇拜物,从拉木鼓到祭木鼓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他们将木鼓视为神灵、祖先及其人间的长者而加以供奉,有佤族村寨就有木鼓房,木鼓是佤族村寨存在与兴盛的标志。

一、关于木鼓的传说

关于木鼓的起源,各地佤族的传说略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相传在女子领导人类的时候,佤族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一天晚上女首领发现野兽趁夜逼至,情急之下便敲打起身边的木桶,想不到竟能发出“咚咚咚”的响声,不仅吓跑了野兽,而且还惊得沉睡的部落臣民火速聚集到她的周围。从此,那木桶就成了佤族头人施号传令、组织社会活动的重要器具。木桶枯烂后,他们就模仿木桶试制木鼓,但制出的木鼓敲不响。一天,一个男人发现他的妻子拍打肚子时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很像鼓声,于是从中得到启示,他模仿女性的生殖器做成了第一个木鼓。

第二类,佤族女首领安木拐听到从蟋蟀洞里传出一种非常好听的声音,如歌声一样美妙,于是她叫人搬来一些石头,照着洞里小石头的样子,做成石鼓,但石鼓总是敲不响。后来,她又派人砍来大树,照着洞里小石头的样子,做成木鼓,一敲果然叮叮咚咚地响,可就是声音不响亮,安木拐常为此事苦恼。一天晚上,她梦见“木依吉”笑眯眯地拍她的肚皮,肚子发出咚咚的响声,声音很大,把她给震醒了,安木拐明白了。第二天,她指着自己的肚子对人们说,以后你们就照着它的样子凿木鼓吧!后来凿出的木鼓,果然响声很大,传得很远很远。从那以后,佤族就有了木鼓。

第三类,传说很早以前,格来都娶了三个老婆,大老婆颇托不会生育,与丈夫商定买了岩砍摆做养子。后来格来都外出做生意,一去多年,岩砍摆长成了英俊的小伙子。岩砍摆与颇托发生了性关系,因为颇托的不检点,得罪了神灵,不久颇托生了病,久治不愈。格来都回来后,请大魔巴杀鸡做鬼,卜卦问天。格来都依照大魔巴问天的结果,按照颇托的生殖器做了木鼓,砍了养子的头祭鼓,鼓的声音很大,传得很远,颇托的病也逐渐好转。从此,砍木鼓猎人头祭就一直流传下来。

这是关于木鼓起源的三种类型的传说,第一类说明木鼓的创制过程,是佤族人民不断发现、认识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类传说认为木鼓的制作是依照天、依照神灵的旨意而完成;第三类传说说明木鼓的起源、供人头习俗的产生与传统的生活规范有直接的关系。木鼓创制成功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神性外,人们还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地赋予它一些特殊的功能与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木鼓的功能

(一)木鼓的基本功能

1.神器。木鼓的基本功能就是通神、祀神、娱神。木鼓是佤族的神物,不仅本身具有巫性,也是“木依吉”等神灵降临人间时依附的器物,凡有重大的活动都要祭木鼓。新中国成立以前,整个佤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十分低下,尤其是佤山中心区,除生产力水平低下外,历史上还是一个封闭半封闭的文化地带。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人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普遍相信万物有灵。佤族认为人类、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灵魂,山有山神,水有水灵,树有树魂,甚至于风雨雷电都有自己的灵魂。在所有的鬼神中,“西也”、“西永”和“木依吉”是三个最大的神,佤族将其视为创造并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西也属男性,是天神。世间万物的演变、发展和消亡,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以及贫穷富有等等,全都是由西也安排。西永是女性,为地神。其代表是龙,管理着世间的晴、雨、旱、涝,负责惩治人世间的恶人,给崇拜她的人带来健康和长寿。木依吉是保佑万物的神灵,住在每一个寨子后面森林中的小草房里。人们遇到什么不幸或是要举行什么重大活动,如起房盖屋、婚姻丧葬、生产活动、节日活动等等,都要先上神林祭祀木依吉,祈求他的保佑。有些地方的佤族在吃饭喝酒之前,还要先洒一点在地上,以示对木依吉的敬奉。对灵、鬼、神的笃信,形成了一系列频繁的宗教祭祀活动,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木鼓充当了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成了神灵的代言者,在世俗生活中行使着诸多权力。

佤族支系中的勒佤人在佤历一月欢度接新水节时,第一杯新水首先要献祭给木鼓。庆祝新米节,第一碗新米饭也要献祭给木鼓。有一首供头歌舞词唱道:“木鼓啊木鼓,我们猎得人头来祭你,保佑村寨得平安,保佑人畜不生病。木鼓啊木鼓,我们猎得人头来祭你,保佑谷物得丰收,人们有吃又有穿。”人们深信只要敲响木鼓,无处不在的木依吉就会知道人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剽牛、猎取人头祭木鼓,木依吉就会保佑旱谷得到丰收,保佑村寨清吉平安、免除灾难。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西盟部分地区、澜沧雪林和沧源单甲等地,还延续着猎头祭祀习俗。猎人头每年分两次进行,春播前和秋收前各一次。有些地方的佤族,必须先用人头祭祀木鼓及木依吉之后,才能开始播种。盛行猎头习俗的西盟佤族认为,只有用人头祭祀神灵,谷子才会长得好,村子才会安定繁荣。沧源佤族则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只有用最高贵的人头祭祀,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说,佤族猎头祭祀的一系列活动,主要还是围绕木鼓进行,通过木鼓祭祀相关神灵,在这些祭祀活动里,木鼓是通神、祀神、娱神的一种重要器物。

2.重器。木鼓是权势的象征。从拉木鼓到木鼓的雕凿完成,整个制作过程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其间又伴随着各种严肃的祭祀活动,充分说明木鼓在佤族人民心目中占有着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关于木鼓的使用与管理也表明了木鼓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木鼓房的管理者为世袭窝朗,木鼓的敲击则由专人负责。窝郎是建寨氏族的头人,他的权威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掌管木鼓。各姓氏的窝郎管理本姓木鼓房,一个村寨有几座木鼓房就有几名窝郎,他们之中又推举产生一名大窝郎,大窝郎管理的木鼓房是全寨共同举行祭祀及庆典的场所。每个村寨的窝郎、头人和魔巴都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们凭借在群众中享有的威望,遵照传统道德及习惯法办事,也通过木鼓依靠神的权威使习惯法得到彻底的执行。所以说,木鼓又是权势的象征。

3.礼器。木鼓也是一种礼器。婚礼与丧礼是世界上各民族最隆重、最古老的礼俗。木鼓作为最重要的礼器在佤族的婚礼与丧礼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佤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二至三天。第一天由男方组织人到女方家送礼,送礼队伍不少于二十人,其中未婚女青年六至八人,领路人为男方的舅舅,送的礼有鸡、酒、米、盐、糖、茶等。第二天,男方家要杀鸡、杀猪、备酒请女方父母、亲戚朋友及双方家族中有威信的老人、村寨头人吃饭。当天,新娘子被迎接到男方家,当新娘子进门时,有条件的人家就要敲响神圣的木鼓,一是为喜庆热闹。二是为表示欢迎新娘子成为家庭新成员,同时也有祈福禳灾的含义。

佤族是一个厚养薄葬的民族。寨子里的老人、长者,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备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若有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断气时就要敲木鼓、放铜炮枪,而一般人则没有这样的礼遇,通常只是放铜炮枪。枪声、鼓声一方面起到了报丧的作用,使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得知噩耗前来吊丧;另一方面是用来驱鬼避邪,使死者亡灵顺利回到祖先居住的故地。木鼓在丧礼中的现身显示了死者非同一般的社会地位。

4.发令传信。木鼓的使用与村寨生活息息相关。木鼓作为发令传信的功能古已有之,从木鼓起源的第一类传说可以看出,木鼓产生的初期,就充当了发号施令的工具,猎头祭祀习俗的盛行,更是使这一功能得到了强化。人们把最高贵的人头都献给了木鼓,还有谁敢违背木鼓发出的神圣号令呢?所以只要抓获了俘虏或是猎到了人头,进寨之前,铜炮枪一响,人们就会敲响木鼓。听到木鼓发出的信号后,全寨的人都会涌到寨门口迎接猎头队伍,并举行相应的仪式。据载,1957年春旱,西盟永广寨饮水不够用,头人夜间出来巡视,碰巧发现本寨艾香的养子与同姓姑娘发生性关系,他立即到木鼓房击响木鼓。顷刻间,许多村民手持长刀及火把蜂拥而至,他们在村里四处奔跑,一边诅咒一边肆意砍杀路上遇到的家畜以发泄怨气。按照习俗,这时无论砍死了哪家的牲畜,一概由乱伦者赔偿。艾香赔偿了一切损失。

在长期使用木鼓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鼓语,短促而急速的咚咚声是紧急信号,听到这样的鼓声,全寨的成年男子都必须拿起武器,集合在一起;如果鼓声悠扬,那是举行庆典聚会的信号,听到这样的鼓声,人们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汇集在一起载歌载舞。

(二)木鼓的特殊功能

木鼓在佤族的世俗生活中,除具有以上列举的一些基本功能外,还承担了凝聚人心、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维护和传承当地文化模式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非常特殊的。

1.维系群心,增强团结。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鼓,纯粹是一种打击乐器。但是过去,在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来使用,其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历史上佤族没有自己的书写文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信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只能依靠非语言符号的实物来维持与传达,围绕木鼓产生的一系列民俗事象,无疑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

其次,佤族大多繁衍生息在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生产力水平低下,依靠个人、家庭的力量难以生存。人们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团体,才能战胜自然界带来的诸多困难,适应环境而得以生存。人们结成大大小小的共同体之后,就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维系人心,保持群体凝聚力,通过增强团结来实现群体目标。在无文字时代,由于鼓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它被赋予了这种特殊作用,成为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物之一。于希谦先生在《中国南方鼓文化与地域社区生活》一书中认为:“在不少地区,当地居民就是使用鼓这种器物来表达群心的抽象概念及有关思想感情。”对于鼓的这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在一些民俗活动中找到佐证。佤族的拉木鼓活动就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佤族视木鼓为“一寨之母”。他们的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都离不开木鼓。建一个寨子,首先要选好水源;其次要选好建木鼓房的地址。佤族格言说:“生命源于水、灵魂求于鼓。”在佤族村寨,每个较大的姓氏都有自己的木鼓与木鼓房,一个寨子有几座木鼓房,这个寨子就由几个人口较多的姓氏组成。每个木鼓房都置有一公一母两个鼓,母在右,公在左。佤族尚右,右方通常代表主方。一个木鼓一般使用十多年便逐渐腐朽,这样就需要经常拉木鼓进行轮换、补充。在举行拉木鼓活动时,几乎全寨的人都来参加。第一天,寨子先组织人到山里挑选做木鼓用的红毛树,砍倒后截下两米长的树干做鼓料,凿出两个鼓耳,拴上四根粗藤。第二天早晨,全村男女老少盛装打扮,上山会餐后就开始拉木鼓,人们手握粗藤使劲向前拉,还有的人在旁边呐喊助威。鼓料沉重,山路崎岖,无论力气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大家一齐使劲,才能够发挥作用。在拉木鼓的活动中,个人力量的弱小,生产劳动的艰辛,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而有所作为的道理,在鲜活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活动无疑增强了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及其向心力,团结意识油然而生。第三,猎头祭谷习俗的存在,也是促使团结意识得到加强与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当猎到异寨的人头是令全寨人极度兴奋的一件大事,猎到的人头通常要被接进木鼓房,接受人们的供奉,整个祭典过程,把离群的危险与恐怖以最富于刺激性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无须言说,生动的场景足以深刻地教育每一个人。任何人都会联想,自己如果脱离集体单独行动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个人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得以生存,合群才会有安全和幸福的意识自然会在内心深处产生,这样,谁敢不服从这神圣的号令!木鼓成了社区群体凝聚力的启动器。

2.调整行为,维护和传承当地文化模式。佤族崇拜木鼓,祭祀木鼓,最初的原因当是源于农耕民族的“农本”思想意识。西盟岳宋佤族传说,很早以前就有了木鼓,当时不砍人头,谷子长不好,人和家畜病死了很多。人们用狗头、猴头祭祀,不行,最后砍人头祭才好了。还有一种传说是,佤族祖先大格浪的妹妹嫁给了一位名叫艾薅的外族人,哥哥向妹夫借谷种和鸡蛋,妹夫把谷种和鸡蛋煮熟借给他,结果长不出谷子,孵不出小鸡。第二次去借,妹夫给了他九粒谷种和一个生鸡蛋并嘱咐说,要砍人头来供九个木鼓房,谷子才长得出来,小鸡才孵得出来。大格浪回去后,没有找到人头,就砍了一个蛇头供木鼓,谷子长得很好。后来,他们又砍了一个人头来供木鼓,谷子长得更好。通过这两个传说可以看出,佤族先民在开始从事农耕生产的早期,由于缺乏经验,粮食生产不理想,收成没有保证。尤其是在刀耕火种中,人们对山林的任意砍伐更是招致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崇信万物有灵的时代,人们自然会联想,是不是自己的行为得罪了神灵。为此人们常常会改变以往貌似冒犯神灵的一些行为,并不停地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求得神灵的原谅和护佑。较为科学的轮耕轮歇农耕制度就是这样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所付出的代价非常昂贵,可以说是用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换取的结果。“我们缺吃少穿,我们衰败病亡,无奈祭人头。”“为了得吃高粱饭,为了得尝小米粥,我们才去砍木鼓,我们才去打冤家(猎头)。红懋树阿茫呵,黄葛树女王;赐我们丰收,赐我们富有。”这首木鼓祭词充分反映出了佤族猎头祭木鼓的目的是为了丰衣足食,这也是猎头习俗在阿佤山中心区之所以盛行的原因。

在佤族的习惯法中,同姓不婚,严禁乱伦,是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律令。为了禁止同姓婚及惩治乱伦现象,佤族不仅用严厉的社会习惯法加以防范,还利用神秘的鬼神加以禁止。他们认为,只要发生类似情况就会触怒鬼神,必须对当事人进行严惩,方能求得宽恕。新中国成立前,澜沧南盼寨的魏撒木塞已有妻子,又与同姓女子魏窝克亨发生了性关系,并使其怀孕。寨人发现后,对他俩进行了严惩,并罚魏撒木塞剽牛砍木鼓;魏尼腊与同姓之女魏窝友发生性关系,被发现后,魏尼腊受到了剽牛祭鬼和拉木鼓的惩罚。

从以上的传说和事例中可以看出,木鼓文化的起源与当地传统生产制度及生活制度等社会规范的形成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佤族先民在祭祀木鼓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祈求谷物丰收和村寨平安。他们边祭祀,边观察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如果祭祀之后,遭受自然灾害或是发生了不好的变化,他们就会认为原来的做法不符合鬼神的意思,于是就不断地校正、改进自己的做法,调整人们的行为方式,以便生产生活按既定的方向前进,如此周而复始。假如有人做了违背阿佤理的事情,或是出现了乱伦现象,他们就要对当事人进行严惩,如果不这样做,他们认为就会招致鬼神降临灾难。通过这样的途径,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制度、风俗习惯及道德风尚等方面的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由于木鼓被视为“通天之鼓”、“通鬼之鼓”,被尊为“一寨之母”,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传承当地文化模式的功能。加之在祭祀木鼓的活动中,祭司们不停地轮流祷告,祭词包括人类起源、建寨历史以及拉木鼓和祈求新木鼓保佑村寨平安等内容,从天上到人间,从远古到现在,包罗万象,每一个到场的人都能反复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并达到促使人们认真遵守和完善先民构建的文化体系、道德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之目的。木鼓文化应运而生,并构成了佤族特殊的象征文化。

三、木鼓功能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木鼓作为聚会传信、神器、重器及其维持整合当地文化模式的功能已逐渐消退,萦绕在木鼓身上的神秘光环已渐渐散去,更多的时候木鼓是作为礼器、乐器来使用。源于木鼓的木鼓舞丰富多彩,“砍木鼓”、“拉木鼓”“敲木鼓”、“跳木鼓房”和“祭木鼓”等舞蹈过去都是祭祀性舞蹈,只有在庄严的祭祀活动中为了祀神、娱神,为了消灾避难获得神灵的庇佑而跳。如今,在众多的庆典、节日活动里,敲木鼓、跳木鼓舞主要是为了娱人,是人们对新生活的祝福和歌唱。

(作者单位:临沧市民宗局民族研究所)浅论佤族木鼓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浅论佤族木鼓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1*2]文清风佤族木鼓是世界民族大家庭所有“鼓”的系列品种中最原始、独特、奇异、神圣的一个品种,是佤族传统文化的标志物,其原始、古朴、粗犷、神秘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并在佤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统治地位和主导作用。

一、佤族木鼓的起源及制作

木鼓,佤族称“克罗”,早期是佤族先民用来驱邪除病的祭祀工具,后又是报警、巡夜的工具,具有宗教法器、乐器等多重性质和功能。它是佤族召集部落成员、出征决战、宗教祭祀、节日娱乐必不可少的通神器具,也是佤族幸福和吉祥的象征,是民族感情的寄托物,是佤族文化传承的线索,是代表佤族的民族性格、精神象征和生命图腾的神器。舞台上佤族木鼓舞粗犷淳朴、热情奔放,浑厚的鼓点震撼人心,气势恢弘,因而享誉世界。

关于木鼓的起源有多种传说,而且每个传说基本上都有不同的版本。创世史诗《司岗里》说,最早敲木鼓的是一种叫做“乔”的鸟。还有一个传说,佤族神灵世界最大的神木依吉创造了人之后,住到远远的太阳上去了,人们有事请求帮助,他听不见。有一天,女首领安木拐敲响了木鼓,木依吉就听到了,就可以与木依吉交流沟通了。从此,阿佤人就敲木鼓了。

笔者认为,木鼓的产生与佤族氏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在莽莽森林中,靠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的佤族先民过着寂寞艰难而又不乏生趣、野性的原始生活。阿佤山这块古老的土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树木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但佤族先民种出的旱谷经常被野兽糟蹋、破坏,人们居住的茅草房或洞穴,也经常遭到猛兽的袭击。为了生命的安全,为了庄稼的丰收,为了祭祀先祖中的民族英雄,生产、生活中的人们——而不仅仅是哪一位先人,从“树空经敲打能发音”这一事实出发,人为地将整筒圆木掏空制作了木鼓,用木鼓“咚咚”的声音来驱赶野兽,传递信息,为族人壮胆。粗大的整筒红毛树是力量的象征,抠凿的鼓槽似女性生殖器,是母性崇拜和母系社会的产物,也反映了当时粗放、低下的劳动技能。由于木鼓能驱逐野兽,保障寨子安全和粮食丰收,人们开始敬畏木鼓,祭祀木鼓,以木鼓为中心,围绕木鼓展开了一连串的宗教文化活动,随之,佤族社会中的原始宗教、礼仪习俗便产生了。再以后,随着人们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宗教法器功能的逐渐减弱,其歌舞娱乐功能日益突出便顺理成章了。

木鼓制作,分为选料、拉鼓、制鼓、上架四个过程,合称为“拉木鼓”。“克鲁克罗”是阿佤人拉木鼓的日子,大约在每年开春之前。“拉木鼓”简直就是佤族的狂欢节。

1.选料。“克鲁克罗”这天一早,几十个强壮的佤族汉子扛着枪、斧、刀等东西,来到山上事前看鸡卦选好的大红毛树下,先由魔巴念上几句咒语,然后几十支火枪向大树叶齐鸣,意为赶走树鬼,然后轮流砍伐,直到砍倒大树后才歇手。

2.拉鼓。精选一段二米左右的树干砍下,凿上两个耳洞,拴上四根粗藤条,众人齐心(拔河姿势)拉回村寨。在拉回途中不间断地有人加入到拉木鼓队伍中去。魔巴骑在树身上喊号子,大家边拉边唱。木鼓拉到寨子边时,全寨男女老幼穿上盛装,唱歌,跳舞迎接。拉回寨内后,剽牛人家(自愿出牛)将牛剽杀后分食。全寨饮酒、歌舞狂欢,通宵达旦,一连数日。

3.制鼓。祭毕,即开始制作木鼓。先剥去树皮,把树身上部的两侧凿空四处,深浅不一,所以,敲击木鼓会发出四个不同音阶的声调。木鼓有公、母之分,公木鼓敲打时,音节中低,音色较粗重;母木鼓敲打时,音节较高,音色清脆。一般敲打木鼓时2~4人合奏,有时1人也可以敲打。祭谷、报警、巡夜、跳舞时敲打木鼓,鼓点声各有不同。

4.上架。制作木鼓之后,必须把木鼓架到每个村寨都有的用竹片或茅草盖的木鼓房。一般一间木鼓房内支放着两三个木鼓,大寨的木鼓房也有最多放六个的。各姓有各姓的木鼓,因为木鼓是氏族的标志。

二、佤族木鼓的社会功能

木鼓创制成功后,在使用过程中,佤族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地赋予其社会功能和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佤族木鼓表达了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感情。佤族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其信仰和“阿佤理”只能靠实物来记录,围绕着木鼓所产生的一系列民风民俗,无疑最能表达佤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思想感情。“生命源于水,灵魂求于鼓”,佤族建一个新寨子,一要选好水源,二要选好盖木鼓房的地址。佤族敬畏木鼓,信仰万物有灵,认为木鼓通神。木鼓在佤族生产、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佤族民族精神和思想感情的载体。

2.佤族木鼓增强了佤族的集体归属感和向心力,团结意识油然而生。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约,佤族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依靠个人、家庭的力量难以保障生存,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团体,凝聚成一股力量才能战胜自然界和外族带给他们的诸多困难和挑战。通过拉木鼓和击鼓出征,表明了阿佤人充分认识到了木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佤族木鼓具有通神、祀神、娱神的神器功能。木鼓是佤族的神物,具有神性,是木依吉等神灵降临人间时依附的器物。村寨凡是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都要祭木鼓。每年佤历一月三日的接新水节所接的第一(竹)筒新水首先要献祭给木鼓;农历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的新米节第一碗饭要献祭给木鼓,以求木依吉保佑村寨平安、粮食丰收。

4.佤族木鼓具有聚会传信的功能。在保卫寨子平安方面,木鼓发挥着战鼓和军令的作用。不同的鼓点表示不同的信号,如短促而急速的咚咚鼓声是紧急信号,听到这样的鼓声,寨子的成年男子均立即拿起武器集合在一起;如果鼓声悠扬动听,那是举行庆典聚会的信号,人们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汇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在佤族的婚丧嫁娶中,木鼓还充当着礼器的作用。

三、佤族木鼓的艺术价值

木鼓通神,于是阿佤人便围绕着木鼓用语言(咒语)、歌声、舞蹈来表达心里的喜、怒、哀、乐,于是便有了跳木鼓房、舂碓舞、剽牛舞、甩发舞等一系列舞蹈。内容反映佤族社会、人生、农事、天象、宗教、礼俗的长篇叙事诗——《木鼓祭词》便产生了,这是一部佤族社会发展史,可惜已经失传了。

佤族木鼓具有雕刻、绘画、音响三位一体的功能,木鼓舞包括音乐和舞蹈的艺术。显而易见,木鼓不但具有神器、祭器功能,更具有艺术品的功能,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原始艺术的起源,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总之,佤族木鼓属于佤族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及民间信仰等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范围,它是开启佤族传统民族文化宝库最好的一把金钥匙。木鼓文化是佤族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在佤族文化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和特殊的位置。研究佤族社会历史、民俗、农耕、狩猎、宗教、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都离不开木鼓这个关键词。

(作者单位:西盟佤族自治县文联)

关于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断想

李明富

佤族,源于百濮族群,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佤族文化底蕴厚重,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园中的奇葩。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佤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个性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佤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思想的提出,经过佤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策划和大力宣传,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氛围初步营造,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体制、机制、载体初步建立,佤族文化越来越为更多的外界人所认识和认同,佤族木鼓敲响祖国大地,佤族的黑头发甩向海内外,从而推动了佤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主客观诸方面的因素,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致使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什么是佤族文化,对如何进一步打造佤族文化品牌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教各位专家和学者。

一、关于“什么是佤族文化”的思考

(一)几种佤族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佤族文化?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佤族文化是司岗里文化。其理由是佤族从“司岗”出来,佤族创世诗《司岗里》是佤族文化的源头,是佤族文化的核心,在佤族的发展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因而佤族文化就是司岗里文化。这种观点,虽然反映了佤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但却不能充分展示内容丰富和不断发展的佤族文化,即只能说清“源”,而不能表现“流”,因此我认为是不全面的。

第二种观点,佤族文化是木鼓文化。其理由是过去许多佤族地区信仰原始宗教木鼓教,加之木鼓是母亲的象征,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和“司岗”一样重要,一样神圣,拉木鼓不但形式独特,而且含义隽永,因而木鼓文化即佤族文化。不可否认,木鼓文化一度是佤族这一共同体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他们最大的文化圈,这一文化构成了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木鼓本身显示了佤族精湛的木刻艺术,厚重的木鼓表现了佤族勤劳勇敢、善良诚实的民族个性,木鼓舞成为佤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然而,自从“赛玛教”和大乘佛教传入佤山许多村寨以后,大部分佤族地区不再信仰木鼓教,废除了猎头祭谷的习俗,木鼓文化在许多地方已经不发展,不再成为佤族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因此,木鼓文化虽然内容丰富,并曾在佤族发展史上辉煌一时,但把佤族文化说成木鼓文化,我认为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第三种观点,佤族文化是牛头文化。其理由是佤族崇拜牛,牛是佤族的图腾,遇有重大祭祀和节日庆典活动,佤族都要把牛作为牺牲品,用于祭神敬祖宗。但是,通过认真分析发现,佤族的图腾不是牛,佤族也不崇拜牛。牛,一方面是佤族的生产工具,是佤族忠实的劳动伙伴;另一方面是财富的象征,在重大的祭祀、庆典等活动中,佤族不惜牺牲自己忠实的劳动伙伴来祭鬼神祭祖先,但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能剽牛,也不是每一户人家都能剽牛,只有在举行重大活动时少部分有权有势的人家才能剽牛。这说明神灵、祖先比牛更重要,更伟大,剽牛祭神敬祖,意在舍财免灾,舍财求安康幸福。过去,许多富裕人家以能剽牛、房头上的牛头越多作为家庭富足、身价显赫的体现。由此得出,牛头文化也不能完全囊括佤族文化。

(二)对佤族文化的理解

我们知道,文化通常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佤族文化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要研究佤族文化,首先要研究佤族的历史、经济、宗教、习俗以及社会发展情况等,只有了解了该民族的方方面面,才能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内涵。佤族文化之所以神秘莫测,之所以丰富多彩,主要是佤族文化与佤族悠久的历史有关,与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有关。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认为佤族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魂灵文化,或者叫祭祀文化。即魂灵像一条红线贯穿佤族文化的始终,而司岗里文化、木鼓文化、牛头文化、祭祀文化等,都是由魂灵文化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魂灵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它们犹如一颗颗五彩斑斓的珍珠镶嵌在“魂灵”这棵中柱上。此外,佤族文化还应包括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火塘文化、酒文化、神文化、鬼文化等,这些文化也体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所以说,佤族文化的核心是魂灵文化,祭祀活动既是她的传承载体,同时也是她的主要表现形式。

同类推荐
  •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灵魂得到涤荡,让情感得以升华,让智慧得以延伸。漫步最经典的散文,你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人生……。美丽的东西都值得珍藏,值得耐心地去细细品评。感性的文字、睿智的语言、美丽的心情勾勒出了经典散文。隽永婉约的散文,音韵优美发人深省的散文,经典传诵的名篇,一篇篇散文都是滋养心灵的鸡汤。每日给人生注入新的力量与智慧。朝阳初映,手捧散文,诵读默念,令人久久难忘……。
  • 走过花开的石林

    走过花开的石林

    人,不接地气易生病;书,不接地气难卒读。《走过花开的石林》是演员姜佩君所著,可许你会纳闷,喝拿铁、做SPA不擅笔墨的小资女,为何从娱乐圈混入文学圈,阅罢此书,便知分晓。此书分为“温情物语”、“女人思语”、“走过流年”、“感悟人生”、“谈天说地”五个部分,内容涉及一些女人话题,或谈生活、或及爱情婚姻、或讲亲情、或论人生感悟等等,其中好几篇还是作者的获奖作品。作者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谦和的为人,决定了其语言的清纯诚挚、朴实无华、寓意引人而又不失温婉文雅。
  • 云间笔会(2011)

    云间笔会(2011)

    本书是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作品汇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形式,文笔流畅,内容健康向上。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体现出松江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创作状况。
  • 书生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书生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书生累》精选“2006年散文家”李辉的散文,分“沧桑看云”“请勿为死者落泪”“谁在看远处的星星”三辑,收录《消失了的太平湖》《清明时节》《秋白茫茫》《绝响谁听?》《把雾喊开》等名篇,恰如其分地体现李辉的散文风格!
  • 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读·品·悟·青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两粒种子,一片森林》是被媒体誉为“90后最具潜质的文学黑马”王黎冰的作品精选集。王黎冰是才子,他笔下的文章,不论什么文体都神采飞扬,才气逼人;王黎冰是四川人,他笔下的四川是那么优美,那么令人着迷;王黎冰是写作多面手,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学评论都有独特风格。
热门推荐
  • 剑光纵横

    剑光纵横

    这个世界是一个属于剑者的世界,这个时代同样也是为剑而生的时代。在这片广阔的大陆上生活着的种族虽然为数不多,但无疑都是在这片大陆上经过优胜劣汰的幸存者,在这片只为剑而存在的天剑大陆上,不想被淘汰,那就只有追求剑者的巅峰。因为这里只存在剑者,为剑而生,为剑而灭。在这片大陆的法则中,没有给你我太多的选择!!
  • 寒雪梦

    寒雪梦

    一个厌恶世界,玩世不恭的少年;一个充满希望,纯洁善良的女孩。别管我!难道你还不明白吗?!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颜色了!这样的话……就让我来为你上色好啦!这个世界的颜色,其实是很缤纷的呢……最终的结果,会是谁征服了谁……当大海冰封的瞬间,我们注定,永远在一起……
  • 无量寿观经义记

    无量寿观经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术士人生

    术士人生

    杨乘风眼珠子都快给吓到地上了。欲哭无泪,尼玛真的特么的这下完蛋了,还是一个被镇压五百年老鬼啊。听老人们常常说道,那些死得越久的鬼,越凶悍啊!五百年这个至少是个鬼王级别的。杨乘风一想到这就泪牛满面了。“气煞我也!本天师生前是龙虎山正统白袍天师,专门替天行道,降妖伏魔的,在你眼里本天师竟然是鬼魅魈魈。”龙天师双目一瞪对杨乘风吼道。
  • 我所有的朋友都结婚了

    我所有的朋友都结婚了

    在最见不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空窗期,郝心进入高端创意婚礼公司成为一名菜鸟策划师,以便一边赚钱一边在悔婚的客户中捡个漏儿。谁知第一笔单,她就碰到了工作上的死对头——爱情规划师李明朗。各谋其利,各为其主,高端的馊主意碰撞后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笑到肚疼,拽到抽筋,酸到流泪。毒舌傲娇女携手犀利腹黑男,拯救徘徊在婚姻门外的男女,爱情神攻略完美破解婚礼前的所有BUG,写尽爱情中所有的美好和挣扎!
  • 灵魂当铺

    灵魂当铺

    灵魂当铺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它们静静躺在角落里,等待自己被带走的那一天。谁都可以从里面带走一件东西,只要……你出得起价格。
  • 剑离传

    剑离传

    为何世界如此扭曲,支配和被支配,黑暗与邪恶如此肆虐的天下,你们,满足了吗?这样的世界我才不要!好人无好报,恶人笑千年,既然天道不公,那么这天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弑天之路从此开始!
  • 极品妃:嫁给穿越俊王爷

    极品妃:嫁给穿越俊王爷

    本来在家看穿越小说正High的不得了,让刚从外地回来的臭哥哥一个电话轰到机场接他,我容易吗我!还好臭哥给我带了个古典戒指,呵呵!美美的带上,在一片莫名其妙中,我穿了......怎么有这么巧的事,穿到古代遇到同样带着一样的戒指穿过来的帅哥,难道这就是缘分?人家穿个王爷,我就一个单身贫民,借住在王府还给我惹事,嫁就嫁吧,起码他知道现代人的习惯,要真嫁古人,那清白怎么保啊......
  • 死心悟新禅师语录

    死心悟新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林丛谈

    武林丛谈

    本书介绍了武林行当、武林习俗、江湖特征、江湖规矩、江湖习气追溯了武林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武术流派发展成武术门派、武术门派和江湖帮派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武术从民间走向殿堂的历程反映了民间对武术的见解和理解记述了以良莠混杂的江湖文化为特点的武术文化现象,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