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6700000005

第5章 导弹核武器的产生与发展

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成功并投入战场,毫无疑问是改变20世纪后半期人类军事关系和安全战略的首要因素。核武器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场态势,也改变了大国基本的军事战略。特别是当核武器发展为大规模、高精尖的导弹核武器之后,大国的军事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自50年代末期以来,核导弹一直是主导军事技术革新和军事战略变迁的重大因素。

战争制度的核心是扩充军备和武器开发。①要真正使得人类远离战争,首先必须实现军备控制。军控和裁军是实现国际安全与和平的重要途径。大规模的军备建设不仅会导致有限的资源流入军事力量发展,抑制经济增长和人民社会福利的增加,更会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增加爆发军事冲突的潜在危险。冷战时期美苏疯狂的核军备竞赛既加剧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全球性战略竞争,也使得人类的头顶高悬了一把“核恐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到1990年冷战结束之时,全世界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根据科学家的估算,足以把地球摧毁45次以上。全球核战争的风险使得全体人类都成为了核武器的“人质”。正如卡尔·多伊奇在冷战时期所指出的:“假设人类文明在今后30年内毁灭,其原因将不是饥荒或瘟疫,而是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我们有办法对付饥荒和瘟疫,但迄今为止,在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武器所具有的威力面前,以及在我们作为民族国家的行为举止方面,我们却一筹莫展,无以为计。”②

核武器与导弹的结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大国迅速由战时同盟演化为战后的敌视,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以及1951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冷战正式开始。围绕着不同意识形态对抗的全球战略竞争的出现,军备和武器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冷战的重要目标。核武器最早构成了美苏两大国竞相追求军事优势的基础。但随着核武器的发展和火箭技术的突飞猛进,导弹很快成为了双方军备竞赛的主角。

最早的核武器其实只是核炸弹,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扔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都是如此。从1945—1955年这10年间,虽然核武器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大突破,热核武器,如氢弹试验成功,但飞机依然是核武器投掷的唯一工具。在40年代末,能够携带原子弹的远程轰炸机曾经被视为需要有限发展的重要“威慑性武器”,也是备受推崇的战略性军事手段。1949年,美国就曾经围绕着部署B-36远程轰炸机展开了激烈争论。限于当时导弹技术的局限性,能够携带核炸弹的远程轰炸机是当时美国战略核力量建设的主体。后来在越战中闻名世界的B-52轰炸机就是这一战略的产物。

1946年,美国只拥有7枚原子弹,到1948年也才增加到了50枚左右。但由于美国垄断了核技术,因而在战后初期居于绝对的核支配地位。美国为此还秘密制订了以原子弹轰炸苏联的计划。1945年9月,美国便制订了代号为JIC329-1的核计划,准备在必要时对苏联的战略目标进行核轰炸。1946年,美国制订了把莫斯科等20个苏联城市作为核攻击对象的“铁钳计划”。在1948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时,美国制订了代号为“烤肉机行动”的作战计划,并把能携带原子弹、当时美军续航能力最强的B-29远程轰炸机派遣到了英国东南部的空军基地,以便在必要时对苏联动用核武器。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防范有可能出现的美苏最后的军事摊牌,早在1942年夏天就作出了研制和制造原子弹的决定。1949年8月,在二战结束4年之后,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但美国继续在热核武器研制上保持领先。1952年11月1日,美国宣布在马绍尔群岛的恩尼威托克珊瑚岛上,成功地进行了人类首次氢弹爆炸试验。其爆炸当量为300万吨TNT,相当于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当量的150倍。苏联也不甘落后,1953年8月12日,宣布成功地爆炸了一枚当量在100万吨TNT的氢弹。最早的氢弹是需要巨大冷却装置的液体燃料氢弹,因此无法使用飞机进行运送和投掷。如何解决实战用的氢弹的技术难题,使得美苏两大国都又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苏联在1954年首先试制成功了固体燃料氢弹,而美国则到1956年才制造出了可供飞机携载、用于实战的氢弹。

与此同时,运载手段与核武器的发展也在同步进行。美国首先开发出了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用以取代速度较慢的螺旋桨飞机,继1948年年底美国装备B-36远程轰炸机之后,1955年美国空军开始装备不需要中途加油的远程洲际战略轰炸机,这就是后来在越南战争中名噪一时的“B-52”战略轰炸机。苏联虽然也开发出了自己的远程轰炸机图-4,但性能上比美国的要差得多。1955年,苏联部署了中程喷气轰炸机图-16,具有携带核弹的能力。如果不用返回,图-16单程可以直接攻击美国本土。

从40年代末开始,火箭和导弹已经被认定是携带核武器的最佳手段,美苏两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导弹和导弹技术研究。50年代初期,美国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作战行动中最强大的毁灭力量是核弹头,而核武器最有效的携带工具就是导弹。③利用导弹发射、携带和投掷核武器成为美苏争夺军备优势的优先项目,制导火箭与核弹头开始紧密结合、合而为一。

法西斯德国是最早进行导弹研制的国家。1933—1935年,德国在比尼门德(Peenemunde)和特劳恩(Terauen)分别建立了两个火箭研究中心。德国在二战中就已经能够做到大量生产导弹,并用于军事攻击,最著名的是V-1和V-2导弹。1942年初,杜恩伯格和布朗恩曾向希特勒建议,集中研制并大量生产V-2导弹,以便达到每年向英国发射5000枚V-2.但这项计划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搁置了。直到1944年9月,德国才向英国发射了第一批V-2导弹,但这已经无法挽回法西斯德国失败的命运。V-1是纳粹德国曾大量运用于战场的导弹,它属于有翼型导弹,由喷气发动机为推进器,航程250—300公里,可携带1吨重弹头,从离地面2000—3000米的高度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可以称得上是今天巡航导弹(Cruise Missile,CM)的前身。二战期间,德国向伦敦发射了约10000枚V-1导弹,真正到达伦敦的还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造成了5500人死亡、40000多人受伤和23000多所房屋被毁。④V-2导弹是由使用液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为推进器、配备惯性制导装置的导弹,其弹道高度达到90公里—100公里,航程为300公里—350公里;整个V-2导弹长度为14米,自重13吨,可以携带1吨重弹头,飞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是当代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的先驱。从1944年9月到1945年3月,德国向英国等欧洲国家发射了4300枚左右的V-2导弹,估计造成死亡人数为7000人。⑤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研制过的导弹达到140种,此时,德国在导弹技术方面领先世界10年。⑥虽然V-1和V-2导弹未能挽回法西斯德国最终灭亡的命运,但无疑给战后世界的军事战略和武器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美国直到1940年,才在其陆军航空队中建立了火箭和导弹的军方试验计划。二战临近结束时,美国研制并部署了JB-2地对地导弹,这几乎是V-1的翻版。美国还未来得及将该导弹用于战场,二战就结束了。二战后,由于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导弹技术的开发和研制。5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成功了第一代中短程战略导弹“红石式”(Red Stone)和“木星式”(Jupiter)。到50年代中期,美国在电子学、空气动力学和火箭工程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各种型号和用途的导弹全面发展,并进入实战装备。美国空军装备了空对空的“猎鹰”导弹,美国陆军则装备了可以装载核弹头的中程地对地导弹“诚实的约翰”(Honest John)和中程地对地导弹“下士”(Corporal)。美军也开始拥有了“奈克”(Nike)和“胜利女神”地对空导弹。1957年,远程运载火箭技术有了飞速发展,洲际导弹开始研制成功,从而揭开了美苏大规模战略核武器军备竞赛的序幕。导弹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拥有各种发射手段的导弹成为了核武器最主要的运载和投掷工具,也构成了当代核武器家族中最重要的武器系统。

苏联的导弹研究工作则完全始于二战之后。1946年,苏联利用所俘获的原德国导弹专家,加上本国的军工力量,建立了自己的导弹工业。1948—1950年间,苏联以V-1和V-2为模本,先后试射了R-1和R-2导弹,完成了导弹研究和制造的初步准备工作。50年代初,苏联研制成功了第一代中程导弹(Intermediate Range Ballistics Missile,IRBMs),包括SS-3、SS-4和SS-5地对地中程导弹,这些导弹从1955年开始服役。同时,苏联还研制成功了“蛙式”(Frog)和“飞毛腿式”(Scud)短程导弹(Short Range Ballistic Missiles,SRBMs)系列。为了弥补在远程战略轰炸机方面的对美劣势,苏联集中力量发展弹道导弹,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三位一体”核导弹攻击力量的形成和发展

1957年8月26日,塔斯社宣布苏联发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1957年10月4日,苏联首先发射了“斯普特尼克”(Sputnik)人造卫星,并在1959年,首次实现了载人人造卫星的太空发射。1958年,苏联又率先部署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ICBM)SS-6,其射程达到8000公里。该导弹的射程可以从苏联的发射基地出发覆盖美国的东海岸。美国本土被直接置于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之下。这一度对美国产生了“导弹差距”冲击,美国和西方国家一度误认为苏联在运载工具和导弹技术方面对美国占有领先优势。1961年和1963年,苏联又开始分别部署其第二代洲际导弹SS-7和SS-8.

所谓的“导弹差距”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震惊,也对美国与西欧的同盟关系带来了挑战。1958年1月,英国的《新政治家》周刊曾经登出社论,认为“苏联在尖端武器方面的优势已达到了这样绝对的阶段,以致至少在1961年以前,美国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看俄国是否有慈悲心。”英国的议员也在国会表示,建立北约的目的是寻求美国的保护,但由于苏联的导弹优势,“我们显然是正在招惹某种攻击的危险,而且我们正在给予美国单方面的保护”。⑦这都迫使美国不得不奋起直追。1958年4月,美国试验成功了第一枚洲际导弹“宇宙神”(Attas),1960年,该型导弹在美国战略空军中开始服役。随后,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使用固体燃料的“大力神”(Titan)洲际导弹。这两种型号的导弹是美国第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也是第二代战略导弹。1962年,美国开始部署使用固体燃料的“民兵Ⅰ式”(Minuteman Ⅰ)洲际弹道导弹,这是美国第二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该型导弹的弹头爆炸当量为100万吨TNT,命中精确度为1.6公里,是从地下发射井中发射的。在洲际导弹的推进燃料方面,美国对苏联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苏联则到1968年才开始部署使用固体推进剂的SS-13型洲际导弹。固体燃料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大大缩短洲际导弹发射的准备时间。

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50年代末的美苏“导弹差距”完全是美国人的错觉。美国根据侦察卫星提供的资料表明,1960至1961年间,苏联只部署了4枚洲际导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估计,到1960年年底,美国已经部署了陆基洲际导弹294枚,潜射弹道导弹155枚,战略轰炸机600架;苏联部署的陆基弹道导弹则为75枚,潜射导弹75枚,战略轰炸机190架。美苏在战略核武器的对比上为1049件比340件,美国处于全面领先的地位。⑧

在潜射导弹(Sea-launch Ballistic Missile,SLBM)的开发和研制方面,美国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1956年美国就开始研制潜艇发射的导弹系统,1960年11月,第一艘能够从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潜艇“华盛顿号”从海上发射弹道导弹成功,并投入现役。“华盛顿号”是一艘核动力潜艇,能携带16枚“北极星A1”(Polaris)潜地导弹。而苏联的第一种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SS-N-4直到1961年才开始服役。而且,SS-N-4型导弹要在潜艇浮出海面时才能发射,后来的改进型才能在水下发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为了争取与美国在战略核导弹方面的均势,甚至不惜在导弹技术不成熟时就将其投入现役。

到60年代初,美苏两国陆续研制出了可以从飞机上发射的、可以装载核弹头的空对地导弹。为此,核力量“三位一体”的战略概念开始形成,即空中、水下和地面都可以发射核导弹,产生了固定发射井发射和机动发射相结合的核攻击能力。随着以导弹为主体的核攻击力量的形成,美苏两大国的军事战略也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核武器一非常规武器在国家安全构想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大规模报复”、“相互确保摧毁”、“第二次核打击”等一系列核战略理论应运而生。军备竞赛和军备发展的主体都围绕着以导弹为核心的核攻击力量的改善和壮大而进行。“威慑战略”也发展成为美国军事战略的中心。在威慑战略的主导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从60年代开始,对导弹核武器展开了新一轮的疯狂军备竞赛,导弹技术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出现了巨大进展。

60年代是苏联大规模制造和部署核武器的时期。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充分暴露了苏联在战略核力量方面与美国相比所处的劣势地位。其后,苏联急起直追,竭力谋求与美国在战略核力量方面的均势地位。60年代中后期,苏联部署了SS-9、SS-11和SS-13陆基洲际导弹。除了SS-13之外,它们都是部署在地下发射井中的使用固体燃料的第三代洲际核导弹。其中,SS-11和SS-13都是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导弹,而SS-13是可以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SS-9则是重型洲际导弹,其所携带核弹头的爆炸当量可达到500万吨TNT。此外,苏联还发展出机动性SS-14和SS-15中程导弹,以此来替换50年代初期服役的SS-4和SS-5中程导弹。⑨

在潜射弹道导弹领域,1968年,苏联的Y级战略核潜艇建成并开始在海军中服役。这是苏联的第二代战略核潜艇,水下排水量达到9300吨,相当于美国的北极星级核潜艇,配备有16枚SS-N-6潜地核导弹,每枚核导弹的最大射程为2400公里到3000公里。在战略轰炸机领域,苏联逐步扭转了劣势。60年代初,苏联制造出了图-22M“逆火式”战略轰炸机,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如进行空中加油,续航能力可以达到7000公里,完全可以实现越洋直接攻击美洲大陆。到1969年,苏联的战略核导弹在总数上已经达到1060枚,比1960年增长了13倍,与当年美国的核导弹总数1054枚基本持平。

50年代洲际导弹的出现,意味着太空军事化的开始。随后,美苏两国除了继续发展洲际导弹而展开太空武器竞赛之外,间谍卫星的制造和发射也引发了新的一波太空武器竞赛。1958年,美国海军研制成功了第一颗导航卫星——“飞渡-1A”。到1960年,美苏两国已经发射了20多颗人造卫星,几乎全部用于军事目的。两国的防务部门很快意识到卫星具有多种用途:通讯、侦察、观测、预警和情报搜集等等。特别是1960年美国的高空间谍飞机U-2被苏联击落事件发生后,卫星在谍报方面的优越性就毋庸置疑了。美国研制出了第一颗间谍卫星——“发现者13”,并在1960年4月发射升空。1966年,美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进入轨道。苏联的同类卫星则到1974年才问世。1962年,美国设立了著名的国家航天和航空局,虽然在理论上是一个民用机构,但也同时承担了军事开发的责任。1982年,负责空间军事计划的美国国防部的预算第一次超过了国家航天和航空局的预算。美国国家航天和航空局最著名的计划莫过于“航天飞机”了。第一架航天飞机“发现号”就是专门为军队使用的。其后发展的“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都进行过军事项目的试验。苏联从60年代末开发的“阿波罗”宇宙空间站也都具有明确的军事试验意图。

空间技术广泛地用于谍报领域,一方面给美苏核导弹的军备竞赛增加了相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则使美苏双方对各自的力量发展都可以作出明确的战略和技术反映。其结果,出现了一个“信息和平”的时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需要为了防范另一次“珍珠港事件”而煞费苦心。卫星与电子情报搜集的可靠性以及双方所拥有的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设施,保证了核导弹竞赛是在一个彼此都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信息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核军备竞赛的“和平进行”。为此,法国导弹技术分析家马尔索·费尔当就曾断言:“如果没有人造卫星,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已经发生。”⑩

70年代则是美苏战略核武器继续大发展的时期。多弹头、分导式洲际核导弹(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MIRV)和机动性能更强的巡航导弹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核武器的杀伤力和攻击力进一步提高,美国的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也开始问世。1968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种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民兵-Ⅲ”,1970年开始投入现役。该型洲际导弹每枚射程达到13000公里,可以携带3个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34万吨TNT。1971年,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还提出了研制MX导弹的构想。MX导弹每枚可以携带10个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50万吨TNT,并且能够进行机动部署和机动发射。苏联从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核导弹,从1975年起陆续部署了SS-17、SS-18和SS-19等具有多弹头能力的洲际导弹。其中,SS-18是苏联最大的陆基洲际导弹。该型导弹全长366米,直径3米,起飞重量220吨,可运载弹头75吨。其改进型SS-18Ⅳ在1982年开始服役,可携带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50万吨TNT。虽然苏联的陆基洲际导弹在命中精确度和分导技术上还落后于美国,但在数量、投掷重量和弹头爆炸当量等方面却比美国具有优势。

70年代,美苏两国的巡航导弹技术也获得了重大突破。美国在50年代初曾研制出“怪兽”、“屠牛”和“椎矛”等地对地巡航式导弹。但因为许多难以克服的速度和技术上的难题而未能发展出实战型的巡航导弹。70年代初,美国在对地攻击性巡航导弹研制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其中最著名的是从空中发射的AGM-86B和从舰艇上发射的“战斧”(Tomahawk)系列巡航导弹。这两种巡航导弹在1991年年初的“沙漠风暴”行动中曾大放异彩。此外,美国也发展出了反舰巡航导弹(Antiship Cruise Missile,ASCM),其中最著名的是“鱼叉”(Harpoon)反舰导弹系列。苏联的巡航导弹发展从一开始就放在了反舰巡航导弹方面。当时苏联的目标是:以巡航导弹来反制美国在航空母舰方面的优势。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就推出了SS-N-2“冥河式”(Styx)反舰巡航导弹系列,成为了最早拥有ASCM作战能力的国家。1967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使用苏制的“冥河”导弹成功地击沉了一艘以色列的驱逐舰,创下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巡航导弹击沉军舰的战例。60年代,苏联还先后推出了舰载的AS-1和AS-6对地攻击和对舰攻击巡航导弹。但这一时期苏联的巡航导弹都是属于战术性的,而且也没有开发出陆基巡航导弹。巡航导弹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导弹家族中成员的种类,提高了导弹的机动性,而且丰富了导弹在应付各种目标时的攻击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导弹在常规战争中的实战效果。特别是巡航导弹可以兼具战术和战略导弹的两类特性,在当代战争手段中,巡航导弹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1]同时,巡航导弹的发展也从海基向空基和陆基巡航导弹不断发展。

在实战性的巡航导弹投入现役之前,所有的战场用途的导弹都是“弹道导弹”。所谓弹道导弹,是指“飞行中不靠弹体表面产生升力,在推动力终止时依靠弹道飞行的制导飞行器”。[12]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对弹道导弹的解释是:“主动段在推力的作用下按照预定的弹道飞行、被动段按照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而巡航导弹则是指在飞行的所有阶段都“依靠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凭借弹翼的气动性能产生升力,其巡航的状态主要是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13]到目前为止,就飞行特性而言,除了巡航导弹之外的所有导弹,都可以视为“弹道导弹”。

1961年,美国就研制成功了核潜艇。从而为潜射战略导弹提供了最佳的海上发射平台。战略核潜艇的续航能力以及在深海游弋的隐蔽性,使得携带有潜射战略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成为“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中最具威胁性和机动性的武器系统之一。1981年11月,美国第一艘“三叉戟”(Trident)级战略核潜艇开始投入现役。“三叉戟”核潜艇水下排水量达到了18750吨,装备有24枚射程为7400公里的三叉戟潜地核导弹。每枚导弹可以携带8个分导式核弹头。此外,美国还发展出了“海神”(Poseidon)潜射战略核导弹。苏联则从1978年开始部署D级核潜艇。1982年又开始部署“台风级”核潜艇。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被形象地形容为“水下航空母舰”。它的水下排水量为25000吨,是当今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核潜艇。每艘“台风”核潜艇上装备有20枚射程在8300公里的SS-N-20潜射核导弹,每枚导弹可以携带12个分导式核弹头,每个核弹头的爆炸当量为20万吨TNT。

此外,美苏两国都在大力改善其核攻击能力的机动性和多样性。到80年代初,美苏双方的核武器在杀伤力、机动性、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等方面都日臻完善。美国的B-52型“空中堡垒式”战略轰炸机已经发展出了8种型号,其中的B-52G和B-52H从1981年开始,装备了战略巡航导弹,可以从高空对苏联的境内目标实施核攻击。1981年2月,美国决定制造100架B-1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并同期开始研制B-2隐型战略轰炸机。这两种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都可以外挂战略巡航导弹。其中,B-2可以携带20枚空地巡航导弹,战时可以执行摧毁苏联的地下指挥中心等任务。苏联则不甘示弱,在7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北约称之为“海盗旗”的新型战略轰炸机,该机在高空的时速超过音速的2倍,续航能力在7000公里以上。在中程导弹方面,从1977年起,苏联以每周一枚的速度在东欧大量部署SS-20机动中程核导弹。该型导弹每枚可以携带3枚分导式弹头,射程5000公里,可以将整个西欧纳入其攻击范围之内。为了与SS-20相抗衡,美国1979年决定在西欧部署108枚“潘兴Ⅱ”中程导弹和464枚“战斧式”陆基巡航导弹。美国还于1977年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子弹。其爆炸后产生的高能中子,能量约10倍于同等当量的普通核弹,能穿透装甲、掩体和工事杀伤人员,是对付坦克群进攻的有效武器。

到1983年底,美国和苏联各自拥有的战略核弹头总数已经达到9665枚和8880枚。其各自拥有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趋于“饱和”,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以“恐怖平衡”为特点的战略均势。核导弹构成了对人类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最大威胁,是可能将人类推向“世界末日”的妖魔。[14]在这种情况下,单纯改进“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使任何一方获得稳定的战略优势。在“缓和”政策的指导下,美苏的核裁军进程在80年代后期获得了突破,1987年12月美苏签署了《削减欧洲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90年代,美俄又签署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美俄这两个超级核力量大国的核裁军进程开始获得了重大进展。到1997年年底,美国仍然拥有战略核弹头7450枚,非战略核弹头970枚;俄罗斯拥有的战略核弹头为6240枚,非战略核弹头4000枚。[15]国际安全还依然笼罩在核导弹的阴影之中。

总之,到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之际,各种类型的导弹已经成为当代军事力量结构中最普遍和最具战斗力的武器系统。无论是什么层次上或者以什么形式进行的战争,离开了导弹的使用,已经不能称之为现代战争。导弹不仅成为现代军事力量中最具威力和最具战场使用价值的武器系统,也成为了国际军事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现代战争的一些基本手段,如飞机、军舰都越来越多地依靠导弹来实现其战斗能力。随着进攻性导弹技术的发展,对导弹的防御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进步;导弹也成为防御导弹的最有利的武器。这就导致了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出现。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本土防御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如前苏联研制和部署的“橡皮套鞋”系统以及美国研制和部署的“哨兵”系统;另一类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用于在局部战场部署,防御的也只是短程战术导弹。如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美苏所部署的SA-10,SA-12以及爱国者反导弹系统。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所从事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世界导弹防御技术和武器系统发展的新阶段。它之所以广泛受到批评与反对,是因为“导弹防御计划”一旦进入部署阶段,导弹防御将第一次真正具有战略防御的性质;从二战结束以来,建立在单一进攻性战略核力量基础上的威慑战略和国际战略平衡将随之崩溃,并进而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同类推荐
  • 致命逃亡路

    致命逃亡路

    一张通缉令,让一个警察变成了杀人犯他是该逃,还是该复仇
  • 中国有我

    中国有我

    去战斗吧,中国男儿!唯有胜利才能洗刷中华民族的耻辱!
  • 咬主之人

    咬主之人

    壮士弯弓兮,难驱贪狼;袍泽永暮兮,独悲吾怆;封侯万户兮,寡妻无子;满衣血泪兮,故人来悼;黄泉路深兮,七关徘徊;钟鼓喧天兮,歌咏为汝;秋风寒襟兮,灵驾再降;煮酒共斟兮,英魂不无。
  • 秘密勘探社

    秘密勘探社

    在看似和平的这个年代,由于现代化技术所发展的间谍组织其实已经遍布了整个世界。秘密勘探社在新组联邦的支持下,这个基本由青少年所组成的侦探特工团队为了推翻腐败的新的灭世大国政府为目的而进行着技术斗争。而主人公,深邃的杰特·殇有着比他人高出一个境界的数理才能,这位电子特工第一次面临着真正的挑战,秘密大战一触即发…
  • 朝鲜战争幸存者记忆:血战

    朝鲜战争幸存者记忆:血战

    本书的文字就是刨开冰雪、抬出蒙难者遗体的过程——它将通过众多幸存者之口,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冬天,在东部战线,志愿军第九兵团和美军第十军之间发生的那场被美韩称为“咸镜南道战役”,而我军称为“长津湖之战”的激战。它并非一部战史,而是战争中人的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是幸存者的战争回忆。
热门推荐
  • tfboys之晴夏阴冬

    tfboys之晴夏阴冬

    三位女生与三小只有婚约,但是却不知道这件事情,但却在一起经历彼此的世界,一起经历风雨,最后知道真相,才幸福地走在了一起。。
  • 葬仙阁之苦海轮回

    葬仙阁之苦海轮回

    世间可否真有轮回?若有,吾自当诛到世间无人敢言长生,轮回中,与你为伴!若无,吾自当灭尽世间一切妄言往生之人,诛其身,噬其魂,逆天而行,以身为基,以魂为石,为你亲筑一条轮回之路。少年楼兰殒命之日,却是彼岸花开楼兰之时,一卷无字古籍,一柄嗜血长剑,承载着龙族神魂,蕴养着幽冥妖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与魔,到头来,终究只是天道之下被欺瞒的刍狗…
  • 重生皇后辞职报告

    重生皇后辞职报告

    穿越到与天朝人文地理风俗都颇为相似的大晋朝,却因为死时含怨而不得不多次重生。第一世,气死。第二世,累死。崔琰深感皇后这个职位才是悲剧之源,第三世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怎料,拥有重生金手指的也不止她一个。
  • 创神殿

    创神殿

    神,缥缈虚无的存在,学术一直否定其存在。这时有人提出人的大脑开发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如果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找到了开启百分百大脑的办法那么那些已开发的人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神?
  •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本书提出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简要介绍了几种临场应变的综合技巧之后,全书从开场导入、话题进行、即兴采访、受众交流、嘉宾把握、困境解围等方面列出了节目主持中可能出现的50种场景,并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应对技巧和处理原则。比如电台直播中接到恶意电话的应对策略等。
  • 都市虚空

    都市虚空

    天空流星坠落,人之终极审核。黑白无常乍现,一切似假非真。天上地下人间,是非对错沉沦。当我再次醒来,原来......是假成真。欢迎加入都市虚空!群号码:335415494
  • 魔戒1-魔戒再现

    魔戒1-魔戒再现

    《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于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
  • 超级井龙王

    超级井龙王

    偶得井龙王传承的胡飞,踏上化身真龙的修行之路,在诸神消失的现代都市,炼化五湖四海,点化万千水族,以井龙王之身,重建辉煌龙宫!
  • 王俊凯爱你你爱我吗

    王俊凯爱你你爱我吗

    王俊凯我没有不爱过你,我会爱你一辈子吗?在我心中你是我最爱的人。
  • 星河之主

    星河之主

    星幻大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里没有修真和魔法,只有吞噬宇宙能量成就一代武者。故事的主角陈浩天从一个被人骂的笨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走上武者道路,统一大陆,建立宇宙国,保护住人类的传承,最终成就一代星河之主。不一样的奇遇,一样的精彩,看陈浩天如何达到那传说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