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6200000053

第53章 一代人的追求

聂眉初

到延安去

1938年我到延安的时候,还不满17岁,一个毛孩子。

我的父亲是一个公司的经理,在日本和德国都留过学,实际上也是总工程师。我们家只有两个大人、五个小孩,可是有三四个“听差”和“老妈子”伺候。我们住在租界上的小洋楼里。我是名副其实的“大小姐”,吃饭有人盛,衣服有人洗。除了念书,就是跟大人逛公园、划船、滑冰、坐咖啡馆。

我们学校很落后,甚至可以说反动。那个学校数理化很好,英文要求很高。从小学起就学《论语》,写文言文。什么《孟子》、《诗经》、《礼记》、唐宋八大家……我都读过。可是身在天津,却不知道一二·九运动。全班同学都没听说过“朱毛”这常常联结在一起的两个姓。同学许多是袁世凯等大军阀大买办的子女。我的同班同学,有的上下学都藏在车里,不见外人面。讲起影片从不说中国名,连爸爸妈妈都叫“爹地”、“妈咪”。每天放学的时候,汽车、马车、黄包车,一条街都摆不下。学校门口有两个穿制服的校警站岗,给少爷小姐开车门。

你们问,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学校,我怎么会到延安去呢?说到这里,先要交代一下我的小舅。他是我母亲的小弟弟,我们一起长大。小时候我随母亲住在外婆家,他上大学时住在我们家。他在一二·九以前就到陕北去了。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虽然是个小孩,但是对他有感情,信赖他,关系非同一般。抗战爆发了,我大了。他给我弄来了给董老的介绍信。这使我有了去延安的机会。

但这只是外因,决定的因素还是自己思想的转变。那时候,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我的民族意识。学校里日语是必修课。但我一学期只念会了五个字母。考试的时候,后排的卷子还没有发完,我已经把白卷交上去了。我们的校长是个基督徒,可是因为对日本人不满而被暗杀了。从来学生运动之风吹不进来的我们学校,有的班级课后也唱起抗日歌曲来。我在那里第一次学会了《五月的鲜花》。

我那时最好的朋友是老董。去延安前他是我们家的厨子。我们也是一起长大的。我、他、小舅,我们三个是一伙特殊的朋友。当着人的面,他叫我们“三爷”、“大小姐”,背着人,我们撺掇他“贪污”我母亲交给他的菜金。只有他知道我拥有一封去延安的介绍信。我们商定一起走。他清理小舅的残书,给我找到一本马卡连柯的《塔上旗》下册、一本屠格涅夫的《门槛》。他还帮我找到那时我十分入迷的巴金的著作。他利用以前给小舅送信结识的关系,给我弄到了油印的地下刊物,并且把我写的“读者来信”送给那个刊物,登了出来。

放了暑假,我们走的机会到来了。

先是筹措路费。老董告诉我,母亲放首饰的抽屉与旁边放手绢袜子的小抽屉之间有一条缝。我的手小,把小抽屉取下来,可以伸进中间抽屉拿东西。就这样,我拿到了一枚钻戒和一串珠手镯。他又领着我到一个当铺里把戒指当了300元钱。

路费有了,但他不肯和我一起走。他说,我们这样走后,人们会传说小姐和厨子拐逃,对我家名声不好。于是,他先走了,藏在他的朋友那里。一星期后,我接着偷跑出来,找到他,一起走上了旅程。

我们先乘火车到济南。到济南的时候是黑夜,又碰上下大雨,我们找到一个小旅店。小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他让我睡在床上,睡在蚊帐里;他打地铺睡在地上。我们就这样睡了一夜。他比我大十岁。“文化大革命”中,他那个市来外调,要我承认我们的关系暖昧。我很生气,闭住嘴一声不响。这些人懂得什么叫纯洁的友谊?对那个时代的青年知道多少?

我们从济南又乘火车到青岛。在青岛买了去上海的船票。

到上海时,想不到两个堂舅上船来截我。他们接到我母亲的电报,劝我留在孤岛,帮我学习英文和数学。我断然拒绝了。趁他们去吃午饭,我和老董商量好,他假意劝我留下,当着我堂舅的面,他说让他一个人走,我吃不了苦。我回说他管不着我,各人的主意各人拿,又对堂舅说,非逼我留下,我就跳江。其实黄浦江里船那么多,跳下去也淹不死。两个堂舅看我如此坚决,只好悻悻地走了。

其实那时我们对延安并没有认识。现在说起来都可笑。我们不知道延安有吃有住,还准备到延安后开个小饭馆,他掌勺,我跑堂记账。为此,我们在上海买了许多小本子,准备记账用。

船驶往香港。我们买的统舱票,露天睡在船尾巴上。我晕船,整天躺着,煤灰像雪花般飘落在头发里、被子上。一切由老董照料。他在船上结识了两个老乡,是去找河北的军阀鹿钟麟的。老董就是有这个本事,不管什么人他都能搭上话,并且很快熟起来,特别是下层社会的所谓三教九流。

船到香港,发现有传染病人,被罚停港一天。这时我们忽然发现我父亲乘了小汽艇,擎着望远镜,围着大船转。他是去广西谋职回家路过香港的,大概接到我母亲的电报来找我们。老董买通了船上的茶房,将我藏到洗碗间里,又想办法搭上船长的专用艇直抵九龙。我们的行李托他在船上结识的老乡带到广州。

到广州,他那两个老乡如数把行李带到约定的旅馆里。我们又从广州来到武汉,在八路军办事处,拿出董老的介绍信办了手续。在武汉停了一星期,经历了大轰炸,接着去了西安。在七贤庄住了一夜,老董雇了一头毛驴,我骑着,他走着,到了延安。路上一共走了一个月零一星期。

在去延安的路上,他给我做了美味的茄丁和炒鸡蛋。到延安后,又帮我这个什么也不会做的小姐在延水里洗了被子。

我们都进了抗大。

这就是我去延安的经过。这就是我的人生。

当兵

我没有打过仗,但是戴过八路军臂章。很长时间,我保存着两枚白底蓝字的小布块:一块印着“八路”,一块印着“十八”,就是十八集团军。

那是1939年春天,我参加鲁艺实验剧团,跟着八路军炮兵团的大队伍,过黄河去晋东南。

我是文学系的学生,到前方去本来是实习写作的,可是既然参加了剧团,就得和大家一样。合唱,是每个人都必须干的。此外,我什么都做,拉幕布,管服装,在活报剧里扮群众,演小京戏我还负责打小锣。那“风点头”的鼓点至今还记得。因为我一口普通话,后来还担任了好几出话剧中的女主角,都是被敌人欺侮上吊吞金的小媳妇。我甚至还担任过歌剧《农村曲》中的主要演员。

最能反映我们那时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莫过于歌。前些时北京举办了一个晚会,叫《我们年轻时的歌》,引起我很深的感触。我永远忘不了那些歌,这里我引几个片断。我清晰记得的当然要比这多得多。譬如《在太行山上》我们几乎每场都唱。因为现在你们人人会唱,我不引了。这里只引现在不大听到的。

一首好像是李焕之作的《祖国颂》:

我们在中国生,我们中国长,

我们爱我们的祖国,祖国是伟大荣光。

啊!我们怎能让敌人横行,

怎能让祖国沦亡。

我们在中国生长,中国是我们的故乡。

我们就死,就死,

也要埋葬在祖国自由的土地上……

一首叫《军民合作》,我们在台上唱,抬着粥桶开饭时也唱:

嘿呵嘿,嘿呵嘿,

我们军民要合作。

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帮。

挖战壕,送子弹,抬伤兵,做茶饭,

我们有的是血和汗……

一首是我们剧团的歌咏指挥自己创作的。那韵律好像《大路》歌:

今天拆桥啊,明天破路啊!

拆桥多,破路长,敌人兵马起恐慌啊!

哪怕太阳火样红啊!

哪怕大雨淋满身啊……

如果不是怕你们嫌啰唆,我真想引更多更多。

我也写歌词。有一首叫《柳条》,写一个少妇一面在山坡上放羊,一面为她出征的丈夫缝棉衣。一首小调叫《王小二打铁》,每唱一段给家里的一个人打一件抗日的用具。还有一首是为我们自己写的团歌,有“跋涉千山万水,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的字句。

团里有一匹供病号骑的马。但是从来没人骑过。我背着自己的全部财产,白天行军,晚上演戏,爬山淋雨晒太阳,吃的和和饭,睡在干草上,扎着皮带,打着绑腿,精神得很。现在你们都觉得黄花菜好吃,北京还定量供应,可我那时候吃伤了。记得有一夜爬高山,淋大雨,好容易落到山顶上一个小村里,什么粮食也没有,只有新鲜的黄花菜。拿白水一煮,盐也不搁,一班一盆,那香味冲得人想吐,真难吃。

我们的工作中也刻印着王明路线的痕迹。我们每场必唱的一首小调《抗日点将》,第一段就是:“抗日点将点头名,蒋委员长人人敬。”这太不符合事实。我们的歌词中也出现过粗俗的字句,如“抗敌走上了新阶段,出了个大汉奸,汪精卫叛国贼,该死的王八蛋”。我们成天在农村转,有时到部队去,可就是不接近农民和战士,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深入地表现他们。特别是我们几个从文学系来的同学,有很多不符合当时政治标准的“小资产”。我们视骄傲为美德,把“庸俗”当作分量极重的贬词。在日记里用“苍蝇”称呼我们看不起的人,甚至有时用消极怠工的方式来对待我们不喜欢的工作。

那一年晋东南很严酷。日本人搞九路大“扫荡”,阎锡山镇压新军,内外夹攻。正如我们在一首歌中所唱:“杀人放火,凌辱又抢掠。山川震惊,林木动荡,到处是救国的热情,到处是抗日的武装。兄牵弟,儿别娘,前呼后拥上战场……”但是,我不向你们讲述那些英雄业绩、壮烈的故事。我要讲述你们万万想不到、也许没有人讲过的我们的普遍生活。目的是让你们全面地了解我们,战争年代并非一色火药味,我们是常人。

我们特别爱干净,碰见水就洗。不管是多深的井、多小的溪流,都欢迎。有一次洗衣服差点被山洪冲走。一条毛巾撕开两个人用,直到破还是白白的。我们喜欢红军的八角帽,不喜欢那种和国民党军队统一样式的军帽。白天没办法只好戴那个筒筒,晚上把珍藏的旧帽子戴上睡觉。我们的背包精简到不能再轻的地步,被子短得睡觉时下端必须用绑腿捆住,可是那又厚又重的日记本谁也舍不得丢,哪怕休息十分钟也要放在膝盖上写一段。我们没有钱,发下津贴,买了肥皂草纸,就剩不下多少了。可那时候邮票可以当钱花。有一次,我和伙伴给了房东一枚邮票,我一口气吃了十个煮鸡蛋。还有一次我们用邮票换得了上柿子树的权利,条件是当场吃管够,不许带走。我骑在树杈上,一口气吃了14个。晋东南的村名大都很美。有一次我们住的一个村子叫麦仓,村里一大片梨树林,那时正开花,林子里飞着蓝色羽毛的鸟。我们伏在草地上展读那夹满野花的远方来信。有一回,我们到部队演出,借到一本涅克拉索夫的《严寒·通红的鼻子》。我们把书拆开,一人几页,连夜把它抄完了。黄昏时,我们坐在老乡家的门槛上,用低沉的声音唱高尔基的《囚徒歌》。这里,我忍不住全文录下一首歌。这与当时的气氛不协调,然而是我们心爱的。

他扬帆到海上,海上,

她站在岸上哭泣。

那船儿去了,阳光从那阴暗的水面隐了。

那低语的蚌蛤静了,渐渐地听见鬼叫。

她枉然在海边哭泣,枉然,枉然。

一年年一年年过了,

那只庄严的漫游的船碎了,

沉没在深深的海底。

在碧水里,躺在珊瑚床上,

爱人长眠不醒。

在碧水里,在珊瑚床上,

爱人长眠不醒,不醒。

在陕北的亲戚

我在绥德整整待了六年。端午节到的,端午节走了。

刚到绥德,只有一个大女儿。找了一个老婆婆看她。后来添了大儿子和小儿子,一个人有一个看的。就是现在所说的保姆。

以前可不那么叫。那时候按岁数,该叫什么叫什么。大女儿叫着她的老婆婆“niɑniɑ”(绥德这个称呼的意思是奶奶或外婆)。对大儿子来说,晚上带他睡的人比我亲,干脆叫“妈”。小儿子到奶妈家的时候刚满月,一周岁我就领回来了,因此没有称呼。

大女儿的niɑniɑ和我一起生活最早。开始的时候大女儿只有两个月。那时我在文庙小学教书,一个月薪水四斗小米,分给她一半。她带了一个小女儿,叫珍儿。虽然才10岁多一点,可真能做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她每天帮我们拣“烂炭”(就是煤核),对我们那自砌的小炉子很解决问题。

我们住在一间糊着“仰尘”(就是顶棚)的小屋里,一半是炕,大人小孩睡得满满的。另一半左边是门,右边放一张小桌,一只方凳。我在前面伏案备课改作业,他们在后面炕上哄孩子喂饭。

大儿子的妈姓刘,她的儿子是我在文庙小学的学生。大儿子就放在她家里。她家有什么好吃的都先尽他吃。那时他刚会走路,还记得他系着屁帘,到鸡窝里掏出热乎乎的鸡蛋,高兴地报告:“妈,鸡下蛋了!”他那位老刘爸有时在街上买个“果馅”(一种枣泥馅的酥饼)给他吃。他吃馋了,就索讨:“我要吃圆格旦旦哪。”他这个干妈一手好针线。我们穿的鞋都是她做的。正绱、反绱、毛底、包底,什么样都会做,又结实,又好看。她还做得一手好饭食。我们积攒了几个月,决心在新韭菜下来时吃一顿“扁食”(即水饺),就在她家解解馋。

1947年,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我在绥德县委宣传部当干事,小儿子刚生下来,敌人离绥德越来越近了,我们就把大女儿放在郝家沟——珍儿家,把大儿子放在城里——他的老刘妈家。自己带着还没满月的小儿子,离开了绥德城。

开始我随孩子爸爸的机关驻在小崖嘴。在这村里我们找到一家老乡,小孩刚死,男人是个二流子,家里穷得只有一眼破窑,连炕席都没有。我们把小儿子托在这里,说好一个月两斗小米,我便背着背包找县委机关去了。

那时候,“家属”可以带着孩子过黄河。我因为“一身轻”,便随着机关和敌人绕圈子。我临时担任县委的秘书,管图章和各区委与游击队联络。

小崖嘴离城15里,敌人不常来。偶尔来了,老百姓临时躲到山里,敌人走了便回来。这是解放区。郝家沟离城五里,敌人常来抢粮,是游击区。有一次,来抢粮的国民党问我的大女儿:“你妈呢?”她答:“在炕上纺线线哩!”她那时穿着老百姓式的开裆裤,一口绥德话,炕上果然坐着她纺线线的妈——珍儿姐姐。敌人一点也没有疑心。城里是敌占区,敌人的专员公署就驻在老刘妈的院子里。一次,敌人的专员抱起房东的孩子,给了他一块糖。后来,我们老跟大儿子开玩笑:“应该在你的档案里留一笔,不到三岁就和敌人勾搭。”解放后,他的“奶哥哥”——我当年的学生,当了电影导演,到北京出差就来看我们。“文化大革命”当中,大儿子也借串联之名到绥德去看他的老刘妈。老太太看见这个穿军装的小伙子,不认识。大儿子自报:“我是疾娃。”于是老太太搂着哭了起来。那时生活很困难,老太太还是千方百计擀了杂面条给他吃。临走时送他一双给老刘爸做的新鞋。虽然这双鞋穿不下,大儿子却一直珍藏着。

大女儿的niɑniɑ早死了。她的“舅舅”——珍儿的哥哥,当年在外学木匠手艺的小学徒,现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出差到北京,来看我们。1981年,她的“干大”——珍儿的姐夫,到北京来了。他当过队干部,现在“退休”了。这个当年很英俊年轻的“花匠”(农村弹棉花的手艺人),现在成了一个小老头儿。他带来了从门前枣树上摘下来晒干的红枣,带来了特意为我们做的炸年糕。我们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他玩,只是女儿陪他逛了一趟颐和园。老头儿住了十来天就回去了。我们给珍儿姐妹带去两身衣料,给“舅妈”带了点零碎。

这就是我们在陕北的“亲戚”。

你们看,我说的是老实话吧。我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为后人称道的业绩。我在绥德六年,就是教书,当小干部,生孩子,带孩子。在老百姓当中交了几个朋友,都是因为带孩子的关系。

如果说有值得回忆的,也许就是这“平淡”。那时我们的生活平淡,思想也平淡。我们从来没有感到过房子小,没有感到过穷,也没有感到过工作有什么不好。打起仗来,没有想到过对孩子作特殊处置,没有想到过人家可能拒绝,也没有想到过孩子们会出什么事。

孩子与工作

现在党和国家鼓励只生一个孩子,避孕、流产、绝育,都提供条件,还发给“独生子女费”,多幸福!回想以前我们想少生孩子,费多大劲!

那时结婚,最怕的是生孩子、带孩子。那时我们不像你们现在,有什么“专业”思想。我们只有一个专业,就是革命。延安没有条件,生孩子就得自己带,而带孩子就意味着脱离工作,脱离集体,脱离政治工作。我结婚前看到别人过这种生活。当学生时,在习作中写了一首童话诗,叫《黄鹂与鹫》,嘲贬那蛰伏在幸福的小窝里的黄鹂,歌唱在高高的天空中翱翔的鹫。

决定结婚了。婚前就做准备工作,向天津家里要来金鸡纳霜(奎宁)。婚后,刚发现不对劲,就吃。一口气吃10颗。又在两米高的土崖上来回蹦跳。但肚子里的孩子纹丝不动。

妊娠反应,我不懂,只是觉得自己怎么变得这么没出息,这么馋。我照样和大家一样生活、学习。只是特别喜欢看《红楼梦》里描写吃的地方,而且庆幸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梦见好吃的,还没有吃着就醒了,我总是吃到嘴才醒。

因为胡折腾,孩子没有打下来,但七个月就早产了,只活了四天。

孩子虽然死了,但我没有获得解放,很快又怀了孕。这次我知道打胎没有希望了,于是申请到学校的托儿所工作。那个托儿所很小,孩子不多。我的想法是:在托儿所,总是工作,和圈在一个小窑洞里成天只带自己的孩子不一样,而且和孩子们一起,对将来从事儿童文学也有好处。于是,没有当妈妈经验、不懂带孩子知识的我,在托儿所当了几个月保育干事,直到第二个孩子生下来。

坐月子中间,听到一个消息:在绥德分区当教员,实行薪金制,可以用薪水雇个人看孩子。这真是一个诱人的前景。通过老同学的关系,在大女儿两个月的时候,我们到绥德去了。

这时候我不满21岁。

到绥德以后,我在前边已经告诉你们,先在文庙小学教书,每月四斗小米,用两斗小米请了个老婆婆看大女儿。后来又生了大儿子。我调到绥德师范的地方干部训练班,还是教书。

日本投降以后,我调到县委。那时候,陕北哪有什么避孕措施!我又怀了孩子。这一次,我千方百计要把他打下来。刚有可疑征兆,我就吃泻盐,拉肚子不管用。那时孩子的爸爸在地委当秘书,掌管图章。我们就偷着开了一封介绍信到医院。医院动用了所有的“武器”:一面用针剂,我左腕打奎宁,右腕打麦角;同时用栓剂。但还是不管用。那时监狱里关了一个犯人,当过中医。我托人从他那里搞到一个偏方,里面有藏红花、蚕卵等等。三天的剂量我一顿喝了,还是不管用。孩子反而没有早产,足月才生下来——就是小儿子。

接着就是打仗,胡宗南来了,先是轰炸。那时孩子的爸爸去外县参加土改,我一个人躺在炕上坐月子。有一次一枚炸弹落在我近旁,正好掉在井里,炕上震落了一层土块。我躺在被窝里,连外衣也没穿。后来我对别人讲笑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在前边说过,我可以带着孩子过黄河。可是那就得当“家属”。于是我就把孩子放在老百姓家,打了两个月游击。

打完仗,回到城里。不久我又怀了孕。这时敌人虽然撤离绥德,但是没有退出陕北。原来的地委书记、当时西北局的负责同志正好在绥德。他住的镇子离城90里。我和他蘑菇,终于获得批准,允许我做手术。

战争还没有结束。只知道这一带有医院,却不知在哪里。我背起背包,一个人上路,边走边打听。走了两天,终于找到了一个野战医院。大夫们很热心。全院都是有菌手术,都是伤员,只有我一个是无菌手术。那时条件差,像这样的手术现在很简单,我却使用了半身麻醉,刮宫、结扎、割盲肠,一共做了1小时50分钟。到最后割盲肠时,麻药已经过劲了,大夫问我:“盲肠找到了,割不割!”我答:“割!”看见我这干脆劲,大夫都笑了。这时胎儿已有五个月,已经成形。医院原来想留作标本,后来弄破了,扔了。

刚拆线,我骑上来接我的牲口回了家。

从此结束了生孩子的历史。

我怀了五个孩子,生了四个,活了三个。除了坐月子,没有间断过影响过工作。你们可能以为,我带孩子很省事,什么也不管。不是这样。现在年轻妈妈做过的,我都做过。而且那时条件不好,做的比现在多。因为第一个孩子胡折腾,弄成习惯性早产。大女儿七个月生的,我又没有奶,得按时给她喂用大米面、小米面、绿豆面配制“糊糊”。还喂过一只奶羊,因为不会养,不久就死了。大儿子八个月生的,常水泻。跟我一起睡的时候,有时半夜弄我一身。小儿子爱尿炕,晚上给他把尿,白天洗席子。他们也和别的小孩一样,生过麻疹、肺炎。他们春夏秋冬四季衣服,都是我手缝的。虽然都是土布或旧衣服改的,但是我设计得不错,穿上很别致。

不管怎样,“养”的任务不算简单,“教”的事复杂得多了。

我的原则是不娇惯孩子。从月子里起,只要吃饱了,尿片子是干的,那就他哭他的我睡我的。会爬了,就在腰上拴个带子捆在炕上,从来不抱(当然闲暇时也抱着玩玩,但他们没有养成抱的习惯)。大女儿五岁多我就让她上学了。她自己来去,没有人接送。现在她别的记不得了,只记得路两旁都是高高的山,很害怕(其实是不高的土崖)。后来进城了。我们在沈阳工作,两个儿子在哈尔滨保育院。我们调到北京,大女儿一个人在沈阳读小学。

这样对我好,对他们也好。直到现在,孩子们什么家务事都会干,没有依赖性,也不自命特殊。

我是不是不爱孩子呢?不。只是我认为爱要有地方。我从小对他们真诚坦率,把他们当朋友看待。他们敢跟我说真话,我就可以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哪时错了哪里对了,我自己又应该怎样做。学习好坏靠自觉,别人勉强不了;特别是大了,懂事了。但从小养成好习惯、好品德,则是父母的责任。从吃饭、叫人、关灯这些小事起,我的“老规矩”很多。我觉得这些起码的“生活之道”应该让他们自小从家里得到,至今他们谁也没有成“家”(学问家),但都勤勤恳恳地从事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心好,正派。

管孩子,我也有失败的地方。那就是对小儿子。他小时候有些坏毛病,我的对策就是打。结果他见了我像老鼠见了猫,背着我照样犯。别人说我:“你们又不是供不起孩子念书。”但我觉得,培养一个“人”比培养一个大学生重要得多。我把自己完不成的任务推给了社会,推给了劳动。结果小儿子学好了,入了团,结了婚,当了爸爸,成了车间里的骨干,“年轻的老师傅”。我在干校时给他写信,说小时候对他太厉害了。他回信说一点也不怨我,“那是为了我好”。

现在我离休了。大儿子大女儿都在北京。但我们不住在一起。他们星期六才带着孩子来。我每天有规律地写东西,织织毛线,锻炼身体,看那么多报纸,又订了许多杂志,一天不闲、不闷。我年轻时不恋儿子,老了也不想孙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处,也有自己的弱点。不要美化我们,也不要非议我们。

同类推荐
  • 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

    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

    作者曾是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辞职远赴匈牙利,在异国摸爬滚打、艰苦创业十年,如今回首这段蹉跎岁月,令他感慨万千。《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将作者在匈牙利十年的心酸体验与奋斗故事逐一娓娓道来,全方位、多角度地真实呈现了作者别样的处世方式、人生经历与情感之路。是一部披肝沥胆、吐露心声的励志佳作。
  • 万夜秃笔文集

    万夜秃笔文集

    本文集大部分文章为作者1977年至2006年间撰写,主要内容有:绍兴名人研究、统一战线研究、大禹研究和地方史研究。
  • 幸福智慧(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幸福智慧(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名家经典散文选:宏论博天下·议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宏论博天下·议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读一句诗容易,读一个人却难,更何况是三十二位多思的诗人。在作者心里,唐诗是一个赤诚率性的白衣少年,迎风放舟,击剑长歌,有心怀天下的壮阔,有舍我其谁的激昂。宋词则是一个冲淡含蓄的青衫客,月下徘徊,倚栏望断,有晓风残月的天涯,有灯火阑珊的醒悟。唐诗是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宋词是一首呜咽低徊的埙曲;唐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正午,宋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就算相隔千年,那些阴阳平仄、长短错落的字句,无论是千般豪迈还是万种柔情,永远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热门推荐
  • 最强高手在都市

    最强高手在都市

    新书《神级厉害人物》欢迎收看。《神级厉害人物》《神级厉害人物》《神级厉害人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支持支持支持…………………………以总分745的变态分数,报考“东海大学”的江星,在学校报到那天,他却改变了旅途轨迹,去了部队。两年后他重返都市,踏入了两年前原本属于他的校园。一切从校园开始......这是一个低调的富二代闯荡都市的传奇故事。他是特种兵,他是高手,他回来了......
  • 心之所向春暖花开

    心之所向春暖花开

    如昔去到一个未知的世界,从用心生活到随波逐流,从无可奈何到尘埃落定,看似逆来顺受、恬淡安静的表面,却包涵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决心,在对手不曾察觉的时候,她已登上了别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悄然的俯视天下......
  • 趣味卡通

    趣味卡通

    本书收录了10款简单易上手的卡通形象串珠作品,直观且清晰地展示了串珠作品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提供了一种新的亲子互动模式。细致的制作步骤图和简洁的文字描述相结合,手把手教您如何制作宝宝喜爱的卡通形象串珠作品,带给您更大的满足感。
  • 交易.水中月

    交易.水中月

    纪家第一继承人收到了地位上的威胁,职场,言情,他究竟只能成为职场助力,还是终成眷属?
  • 末瑶花开

    末瑶花开

    在西北茫茫大漠中,她狂烈的性格像是一匹奔驰的快马!为了一个人,她路途远远来到江南,成就了一个无厘头的邂逅……当蔚蓝如海般热情的眼眸,撞见冰冷魅惑的眼时,你是否想象过一个人的历史轨迹因此而改变?在寻觅中的美丽蜕变,是否要为自己出走而赎罪,是否要在生命的齿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说这是爱情,那么从每种视觉角度的分析,你可以察觉到爱情酝酿的醇香吗?如果这是爱情,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伤痛吗?面对不一样的现实,你会怎么面对?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成长,是一直在蜕变的,痛苦中而又快乐着……ps:一直热爱着推理,也一直热爱着画画,每次精心地用数位板描画着自己理想的蓝图,一直坚持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希望每个人为自己的未来,认真的走下每一步诚恳真挚的脚步!对于不爱看小说的喔,却一直作着一个用文字分享故事的梦!希望大家和末瑶一起去寻梦吧,感受着成长和生活五味瓶的滋味吧!
  • 驱魔夫妻档

    驱魔夫妻档

    她是“猎人”,他是“天师”,她是古灵精怪的小女人,他是腹黑深沉的大帅哥。一对见面就互相放火的欢喜冤家,外加两个摸不清状况,随时路过打酱油外加偶尔抽风的入门级“女巫”和“术士”,乱了,乱了,这世界,群魔乱舞了……
  • 枪魂:枪之命

    枪魂:枪之命

    冷酷少年,呆萌小妹,少年为了女孩,不惜一切,金钱,权利,都不及女孩的一句话,看千顺如何踏平天地,成为传奇!
  • 就是这么一回事

    就是这么一回事

    真相只有一个:7个字:‘就是这么一回事’!作品简介:·乐活于现世,··定中于长峰.···相聚于003.····开颜于00后.人各有命,人各有运,人各有性。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个性,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生!今天,我们的诞生它不是偶然,不是凑巧,更不是意外;他是一种特殊的安排,特殊的指示,特殊的布局与待定。在这里,你看到的将是重重局迷、画龙留睛般的奥妙...
  • 原战纪

    原战纪

    神战之后的数千年,新大陆迎来第九纪元,文明与经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鼎盛,各种族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直到冰封的原大陆传来冰川破裂之声,各王国与种族派遣远征队整装待发,刚与恶魔大战后的新月王国也为了与哈里洛帝国抗争派遣王国第一大将组建庞大的航海队,然而他们争相前往的故土是否还如往日般宁静?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无数热血男儿向着海洋彼岸出发,只为再次踏上曾经的故土与各自的荣耀,欲望......然而当诺伊女神圣谕降临,十二英雄再次集结,年轻的勇士们又能否找到新大陆的未来与希望?
  • 重生空间之医等商女

    重生空间之医等商女

    叶晨为了救一个小男孩意外身亡,谁知竟然重生回到十年前。得到神秘空间,传承古武国医秘籍。救治病重家人,摆平奸恶亲戚,她从来都不是任人欺凌的软柿子,一手金针,卓绝医术,让她混得风生水起。道上主母,商界巨头,国医圣手,古武传承。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