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8200000026

第26章 医药工业

提要

医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工业在所有制结构、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所有制结构上,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元经济共存的转变;在定价机制上,逐步由计划价格转向政府定价基础上的市场调节;在政府管理体制上,政府部门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撤并原有管理部门,经历了从统一—分权—全面统一的转变。在过去30年中,我国医药工业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规模和对外贸易程度日益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医药制造业成为我国工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我国医药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制约长期发展的问题,比如市场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差;研发总量投入不合理,技术创新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等问题。要保持医药工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急需促进医药制造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医药工业的竞争力;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逐步提高医药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等。

我国医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加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在长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并严重影响了我国医药工业的持续发展。

一、医药工业改革开放的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工业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阶段向市场经济阶段的历史性转变。这突出反映在医药工业的所有制结构、价格机制和流通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变化上。

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医药工业是我国工业中开放最早的工业。1979年,在我国整个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背景的影响下,就做出允许外资进入医药生产领域的规定。80年代在以“新产品、新技术和外向型”为基本内容的“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指导三原则”的指引下,医药工业开始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外商合资企业稳步上升。但从总体上讲,这一时期我国医药工业仍以国有企业为生产主体。

20世纪90年代后,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1990年国家药品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医药工业中产业政策及执行办法的规定,以鼓励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发展。1992年之后,外商投资和中外医药合资企业迅速增加。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国内非国有资本也开始进入医药生产领域,从而使得医药生产领域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一方面,90年代中后期,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下,中国开始积极地探索医药工业中多种公有制经济实现模式,并宣布除国家明令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生产的产品领域外,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类型医药企业。通过合作、合资、盘活存量、完全出售国内和国外私人资本等途径,对原有的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改组重组。医药工业的所有制结构逐步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模式。

2.医药定价机制和流通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前,中国医药商品实行计划价格管理体制,药品价格由政府决定。改革开放后,医药工业和其他领域开始同步实施价格定价改革,打破了政府完全控制药品价格的定价模式。按照“政府调节市场,市场指导企业”的要求,对医药价格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开放早期至80年代中期,政府逐步取消对价格控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调整买卖价比值和定价方法。1980年,国家药品管理局颁布有关文件旨在对部分药品的严重超过其价值的出厂价格与销售价格进行调整。1984年,国家进一步对119种药品和医疗设备的价格进行调整。随后,国家还调整了药品买卖价差的有关规则,比如,政府直接控制药品的出厂价格,规定企业药品的出厂价和批发价分别在其成本价、出厂价基础上增加5%;商业内部配置价格则由买卖双方决定。②改善药品价格管理方法。国内药品采用政府制定的双轨价格管理办法,即政府指导价和市场管制价格。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逐渐提高商品价格和执行市场管制的报告,与此相应政府提高了对各种药品价格的控制。1983年后期,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自由制定和管理其价格的药品达到50种。③下放药品价格管理的权力。1984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定价权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缩小了统一定价的药品范围,将国家药品管理局直接控制价格的药品种类由1900种减少到250种,医疗设备用品由54种减为9种。相关商品的定价权力转交给了地方当局和企业。同年,国家规定这些药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采取浮动定价机制。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家进一步取消了对药品价格的控制。随着80年代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完全取消对药品价格控制逐渐被提上日程。1990年后,我国在药品定价改革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政府定价基础上的市场调节机制;并实行了分级管理,专家评审,价格公示等办法。1992年,国家药品管理局提出了详细的药品价格管理意见,指出政府将负责管理定价政策、定价原则和定价方法,取代对特定药品价格的直接管理;要减少行政干预,扩大企业调节和制定价格的权力。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我国大部分药品价格基本实现由企业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来确定,药品价格基本上完全放开;同时,逐步形成了由政府控制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的药品价格管理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改革重点转向进一步完善药品定价改革,强化部分药品零售价格的控制。但是,全面放开药品价格导致了药品价格持续快速的上升等很多问题。在此情形下,依照药品定价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原则,国家开始加强对零售价格的控制,先后制定了《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1996)、《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1997)、《国家计委关于完善药品价格政策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1998)和《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2000)、《关于对部分药品从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进行试点的通知》(2005)等一系列规定和意见。

3.医药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政府部门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撤并原有管理部门,经历了由统一—分权—全面统一的转变过程。

改革开放前由于中西药品的生产、供应长期囿于多头和多变的管理方式,使得医药工业长期未能形成独立完善的体系和统一、权威、高效的管理体制,致使药品生产、科研陷于落后状况。鉴于这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实行了统一的管理体制。1978年,国务院对国家医药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建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直属国务院,由卫生部代管),负责对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供应、使用等进行统一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了医药管理局或医药总公司,地、县也相应地成立了医药管理机构,不同程度上实行了统一管理。

此后,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医药工业的管理体制呈现出分散权利的特征。①从水平层面看,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导向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始将医药工业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潜在收益、能够独立发展的工业加以管理。这相应地反映在医药管理体制的变化上。1982年,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将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易名为国家医药管理局,由国家经贸委直接领导。它所担负的任务、职责范围,以及同各部门、各地区有关单位关系仍保持不变,并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1986年,国务院建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由卫生部直接管理。1988年,国家中药管理局提出将中药划归国家医药管理局管理,并与国家中医管理局合并形成新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卫生部统一管理。198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成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负责药品(不包括中药)、医疗设备、医疗生产机械和药品包装的管理,卫生部负责国家药品的监督和管理。1993年,国家经贸委成立后,国家医药管理局成为国家经贸委的隶属机构。②从垂直层面看,随着权力由统一转向分散,地方政府中管理部门的权力不断扩大;在计划、生产、流通和市场监管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分级管理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医药管理体系又重新趋于全面统一。由于受市场化导向的影响,医药工业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呈现出秩序混乱的局面,为此,9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医药管理体系再一次进行了调整。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医药管理体系改革,逐步形成统一、权威和高效的管理体系。1998年,国务院机构进行改革,批准成立国家药品监督局,直属国务院,负责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的制定医药工业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对医药工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医药工业统计和信息事务等职能转交国家经贸委内设的医药司负责。同年,中编办发出提议建立省级政府药品监督机构的通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职能由省经贸委执行。2003年,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了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保留药品监督管理职能不变。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制定医药工业产业计划、产业政策、经济运行调节、技术重组和投资管理的职能转交给新成立的国家发改委。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进一步理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二、医药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医药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成为我国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1978~2005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在16.1%,高于全部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也高于全球医药产业年平均13%的增长率。其中,“八五”期间医药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22%;“九五”和“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和19.2%。1980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69.78亿元;2006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上升到5323.73亿元。2006年与1980年相比,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5倍多。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3年医药制造业全部独立核算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74%,列35个产业的第22位;2005年这两项指标则分别提高到2.01%和第19位。1993年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1.71%,列35个产业的第20位,到2005年这两项指标则分别提高到2.12%和第17位;1993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8%,列37个产业的第23位,到2005年这两项指标则分别提高到1.98%和第19位;工业增加值率从1996年的27.24%提高到35.99%,名次从第13位提高到第8位。1993~2005年医药制造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由7.97%上升到9.29%,2005年占全国35个产业的第6位,仅次于采掘业(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而在制造业中仅次于烟草制品业。医药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成长性较好的一个产业。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近30年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建成了包括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兽用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以及医疗器械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制药工业体系。但是,在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医药行业的各细分行业发展并不平衡。1995~2005年,化学制药、中药材及中成药、动物药品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由641亿元、241.19亿元、45.69亿元、46.47亿元上升到2405.91亿元、1202.26亿元、124.84亿元和353.65亿元。其间,化学制药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动物药品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91%、15.84%、4.98%和9.19%。具体来说,我国医药制造中子行业结构调整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化学制药工业在我国医药行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1995~2005年化学制药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由1980年4.0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99.42万吨,增长约23倍,成为世界第2原料药生产大国。但是从动态发展看,化学制药工业占医药工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5年同1995年相比下降15.21%。其中,化学药品原药的比例下降了26.66%,化学药品制剂业的比例下降了2.53%。

(2)生物医药是医药行业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尤其在“十五”期间,生物医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这一时期医药发展的一个亮点。据统计,1995~2005年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6.94%,高于其他医药行业分类;在医药工业总产值中,生物医药的比重由4.86%上升到8.32%,增幅达71.19%。其中,“十五”期间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年递增30.7%,产品销售收入和固定资产净值年递增分别达30.7%和28.8%,高于同期医药行业中其他行业平均增长水平。自1989年干扰素上市以来,我国已经有27种生物技术药物实现国产化。国产药品不断开发上市,打破了国外进口产品长期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

(3)中药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基础也获得平稳发展。在国家优惠政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中药生产从传统的“前店后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略有上升,由24.14%上升到28.29%;其中,中药剂型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现在的40多种剂型;并在全国范围内建成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4)医疗器械工业从无到有,成为我国制药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产值由151.82亿元上升到491.25亿元。

3.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医药工业对外贸易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高。

据统计资料显示,1992年我国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3.7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8.95亿美元,进口额为4.76亿美元。2005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上升到60.87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44倍,其中,出口额为37.78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22倍;进口额为23.0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85倍。从动态发展看,1992~2005年,我国医药商品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42%和4.93%。其中,1992~1997年我国医药商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增长,医药商品贸易呈现顺差。1998~2001年,由于医药进口增速迅猛,远超过出口增长速度,导致这一时期贸易顺差逐年递减;2002~2004年,进口增速回落,出口加速增长,贸易顺差迅速增加,2003年高达23.5%。

从细分行业看,1995~2005年我国化学原药、化学制剂药、中成药、兽用药、生物制品业的出口额分别由92.46亿元、17.66亿元、10.29亿元、5.23亿元和1.68亿元上升到260.56亿元、52.19亿元、32.62亿元、13.31亿元、55.26亿元。其中,生物制品业出口增长速度最快,1995~2005年平均增长率为16.38%,医疗器械其次,为7.29%,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平均出口增长率5.53%。与此相适应,我国医药品工业出口结构呈现出显著变化。其中,生物制品、卫生材料及医用制品和医疗器械出口比重呈现上升,而化学原药、化学制剂药、中成药和动物制药的比重则明显下降。截至2005年,在我国医药工业出口商品中,化学原药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支柱,占47%;其次是医疗仪器和器械制造业,占医药工业出口总额的21%;化学制剂、中药和生物制品的比重分别为9.42%、6.07%和9.98%。

4.管理体制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医药研发、生产和流动领域监管的改革措施,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监督条例》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随着我国颁布的GMP、GSP、GAP等认证制度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在市场准入控制和质量管理水平上有了明显改善。资料显示,在提高准入门槛之前,1985~1998年平均每年上市生产的医药企业有500家,每天开张的医药企业在一家以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经过整顿,淘汰了一批不合格企业,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有所改善,而且企业实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力度在明显增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4700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了GMP认证,而在1988~1998年,全国仅有87个企业或车间通过GMP认证。

三、医药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工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医药制造业的长期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

产业市场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产业的长期发展。一般来说,企业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的重要基础。从一个产业整体看,如果一个产业由大量经济不规模的企业组成,则会导致工业集中度的下降。在有限市场容量的条件下,众多小企业的存在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工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从目前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看,虽然近年来医药工业并购重组十分活跃,医药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出现一些初具规模的大型医药集团,但整体上看,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仍然是我国医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2005年医药制造业企业达到6834家,其中,90%以上为小型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不到医药生产企业总数的5%。医药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为1109万美元,平均增加值仅为331万美元,约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6%~30%。其中,子行业中的中药材饮片制品业、兽用药制品业和卫生材料及医用制品业规模较小。此外,从企业层面看,我国最大医药企业与国外最大医药制药企业之间的经济规模差距也很突出。我国最大医药集团公司的经济规模虽然远远高于其他国内医药企业,但其产品销售收入只有14.61亿美元,约为世界最大跨国公司默克公司销售收入的4.47%;中国进入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19家医药类企业集团或公司的销售收入合计只相当于默克一家公司的19.56%。

就医药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我国医药工业的集中度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中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一直在低水平徘徊,CR4平均水平不到10%,CR8不到20%。从2006年3季度医药行业集中度的情况看,2006年医药工业中前1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集中度为12.35%。其中,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集中度较高,前1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集中度分别为28.1%和29.51%;中药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制造业集中度较低,前1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集中度分别为19.91%和21.84%。相比较,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1993年,英国医药行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行业的CR4为28%。而且,在世界并购浪潮的推动下,这种市场集中化趋势不断加强。资料显示,世界上前25家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已从10年前的不足40%提高到了现在的60%以上。从国内外比较易见,目前我国医药工业属于低集中竞争型产业。

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过度发展的医药企业数量导致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均衡的企业规模分布导致基本医药产品生产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众多企业处于亏损边缘。据统计,2006年医药工业利润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工业亏损面达22.62%;医药流通领域企业亏损面达50%。

2.生产率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1989~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劳动生产率由3.4万元/人·年提高到12.39万元/人·年,年平均增长率为3.57%。从2005年统计资料来看,医药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水平10.46万元/人·年,但低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其中,医药制造业细化产业中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最高,而化学药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最低;从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看,1998~2003年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20%;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增长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为11.5%。虽然我国医药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上升,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同类生产率的2%~10%;我国最大医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仅相当于国际上进入500强的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劳动生产率的10%左右。

3.国际贸易竞争力差

医药工业是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产业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随着我国医药工业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医药工业对外贸易将不断提高。但整体而言,我国医药工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还较差,尤其在一些高附加值技术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医药商品凭借价格成本比较优势,贸易规模迅速增长,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却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动态发展模式。其中,在市场化改革的初期(1992~1997年),我国医药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30.56%提高到1997年64.54%。此后,1998~2005年中国医药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呈现整体下降,由54.02%下降到24.13%。这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医药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早期发展呈现出相对弱化的趋势,医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低于医药领域发达的先进国家。据分析,2000~2005年,作为医药领域先进国家的爱尔兰和瑞典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介于0.55~0.77、0.42~0.50之间,快速发展的印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0.49~0.55之间,都远高于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

此外,从2005年和2006年医药制造的子行业贸易竞争指数看,医药保健品进口贸易竞争指数介于0.21~0.28.其中,中药材及饮片、提取物、医用敷料、保健康复用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在0.78~0.90之间,出口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西药原料、一次性耗材的贸易竞争指数在0.333~0.458之间,也表现出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西成药和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国际竞争力最差,贸易竞争指数为-0.608~-0.245之间。这反映在商品进出口结构上,2006年上半年医药保健品出口中西药原料出口10.9亿美元,贡献率为54%,医用敷料、一次性耗材和保健康复用品出口5.3亿美元,贡献率为26%。这些初级产品对医药保健品出口的增长贡献率为90%。西成药和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呈贸易逆差,逆差额度分别是6.7亿美元和6亿美元。上述数据资料表明,在进出口贸易中我国药品总体上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高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这种出口增长方式难以改变正是国内医药工业不良状况在出口环节的表现。

4.研发投入不合理,科技创新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药品

医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和高风险等特点。然而,国内医药企业在药品研发投入上呈现出明显不合理性,突出表现为研发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①就研发投入总量而言,1995~200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研究开发人员和经费投入均呈增长态势。R&D人员年平均增长率达1.85%,R&D费用年平均增长率达9.52%,均低于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3.62%和14.44%。虽然我国医药工业中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医药制造业R&D强度为发达国家的1/4~1/5.②研发投入结构失衡主要反映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比例、基础性研发和实验、应用性研发投入比例两个方面。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为1.02:1,高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3.08:1)、航天、电子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远低于日本、韩国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比例0.2:1和0.125:1.其中,子行业中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失衡的问题更加突出,高达34.15.同期,我国医药行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研发经费中基础性研发经费的比例仅为6.9%,低于全部制造业平均水平13.8%,也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研发投入中消化吸收、基础研究投入过少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

受我国管理体制、产业组织和研发实力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片面地追求短期利益,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不注重产品创新和研发,导致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以2004年为例,虽然在我国全部工业行业中,我国医药工业从事科技活动的情况优于其他行业,但也不过仅有约三成企业。其中,医药工业中有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比例为36.89%,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为23.66%,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为25.48%;细分行业中的中药饮片、兽用药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行业从事研发科技的活动的企业比例较低。从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看,2004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分别为15.63%和12.58%,均远低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26.52%和31.38%,也低于中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其中,细分产业中,中成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均最低,分别为9.95%和4.57%;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新产品出口率最高,接近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与创新活动不足相对应,我国医药企业主要走的是对普药和低技术含量的药品和制剂仿制的道路,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据资料显示,在我国所有医药申请专利中,国内专利申请仅占17%,且大部分为方法或用途等而非基本专利申请。国内生产的873种西药中,97.4%是仿制药。化学药专利申请中,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占91.6%。中药专利申请中,虽然96%来自国内,但其中78%为个人的非职务发明,其技术含量较低,很难转化为规模化生产;尤其是,1994年后我国中药领域申请中国专利保护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医药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些都为医药工业保持高速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而且,国际上医药领域外包业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中国医药工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国内医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与跨国医药巨头存在很大差距,跨国公司以贸易、直接投资甚至研发转移等方式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趋于完善和严格,这将使得中国的民族医药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面对这种发展形势,中国医药制造业要保持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急需采取措施解决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具体包括:

1.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组织,逐步提高我国医药工业资源配置效率

医药工业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市场竞争性较高和规模效应显著的工业部门。企业联合重组是世界医药工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优化中国医药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制药工业由于受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呈现出规模小和集中度低的状况。这不仅严重制约了产业长期发展,而且医药工业的分散格局和重复建设问题还导致企业的无序竞争和低效率。

2006年,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医药工业治理整顿的管理政策,比如,反商业贿赂、新药审批放慢、药品降价等;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我国实行新的医疗体制改革。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变医药制造业和医药流通业竞争格局将会产生有力影响。它将会加速医药工业的整合与集中,加速中小企业的淘汰与出局,扩大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巩固与加强优势企业的竞争力。此外,要提高我国医药工业的集中度,除了制定合理的产业指导政策外,还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注重运用市场调节来促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一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逐步完善,市场会自动筑起一道进入壁垒,通过市场筛选机制使一批规模小、技术能力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自动退出市场,从而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在我国国有医药企业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实施股权和产权并购,盘活存量资产、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资本并购重组,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可以做大经济总量,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构建医药工业自主创新科技体系,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加研发资金投入

自主创新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促进中国医药工业从仿制和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使以仿制国外药品为发展手段的我国医药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这使得国内医药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对此,我国应积极推进医药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型创新体系,有效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降低技术创新风险;鼓励和支持医药跨国公司和外国医药研究开发机构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或合作研究机构,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拓展投融资渠道的必要性。因为医药工业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主要来自企业股本金,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非常有限。据统计,2005年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经费中有88%来自企业,来自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研发经费分别仅有4%和6%。而且,银行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高技术投资的巨大风险使得银行对医药企业进行贷款时非常谨慎,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为此,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应积极探索和完善投资渠道,加大政府对研发和产业化财政投入力度,重点用于支持原创性研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同时,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全社会投资机制和体系,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界、金融界等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方面,逐步形成政府给予引导性支持,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格局。并且,适当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为医药工业技术创新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医药工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医药工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在附加值较低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和常规医疗器械等产品领域。随着医药工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将依照WTO规定降低关税和开放医药流通领域;同时,鉴于国内医药市场的巨大市场潜力,许多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在我国设立分厂和研发中心,这些都将对我国医药企业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中国医药制造业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提高我国医药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逐步将生物制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推进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中药制造业质量、技术标准,积极推行中药领域GMP工作;运用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仪器改造现有的中药工艺装备,优化控制方法和手段等途径,不断改良中药的生产方法,推进中药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中药专利申报,并逐步将我国的中药推向国际市场。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医药工业将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国际分工中。中国医药工业不仅要在国内应对来自全球对手的挑战,而且,也要走出去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这将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保护自有产权不受侵害的手段,也将成为限制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功能和信息功能,促进我国医药工业技术创新,保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对于拥有明显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中药行业,更要加强专利保护。

专栏24—1

中国医药工业并购重组渐入佳境

当前医药工业并购重组十分活跃,2007年全国医药工业发生了43起并购,总计涉及金额达34亿元,而2008年并购将更加频繁和活跃,主要趋势是资源重新整合,以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医药工业并购重组是市场竞争进入新的调整期的必然结果,与前些年简单做大规模的并购形式相比,当前的药业并购旨在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当区域、领域龙头,掌握市场主动权,并购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一、内资并购暗流涌动

2007年,先声药业分别将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东捷药业有限公司纳入麾下。2008年又将斥资8亿元完成至少4个项目的并购,目标瞄准的是那些在产品线上与先声药业能够优势互补的企业。

2008年,华东医药公告将收购西安博华制药78.87%的股权及其持有的陕西九州制药65%的股权。由于西安博华、九州制药在奥硝唑及麻醉精神药生产领域的产品优势明显,该宗收购有助于华东医药未来对原料药和化学中间体品种进行合理战略布局,有效缓解华东医药目前产能不足的困境。

就先声药业、华东医药等企业的并购行为,现在的并购与以往三九、华源、东盛的并购呈现出显著的不同。现在并购者目标提高了,不再是简单地做大规模,而是为了追求核心竞争力,通过与被并购者的产业链之间的业务互补,成为某一领域的龙头。

二、外资进入积极踊跃

加入WTO以后,我国医药商业领域逐渐对外资开放,然而一段时期内只有永裕新兴等少数外国资本试探性地进入了国内这一领域。经历了几年的沉寂之后,国外资本开始对中国的医药商业感兴趣,并在积极地进入,趋势迅猛。从高盛注资海王星辰、日本铃谦与上海医药成立合资公司、风险投资入股九州通等案例窥豹一斑。高盛是美国第一大投资银行,铃谦是日本第二大药品流通企业,这些大企业的进入表明外资已经看到了医药流通行业的价值,并对中国的政策环境充满信心。

在积极进入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同时,外资也紧盯着中国医药工业的特色企业。2008年,深圳翰宇药业获得首期1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广东天普药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Smart Nice公司。深圳翰宇药业是10年前成立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和生产多肽药物、多肽原料以及多肽相关前沿技术产品;广东天普药业作为国内少有的研发型生物药企业,主打产品为二类新药乌司他汀和一类新药凯力康,是全球最主要的人尿蛋白质生物制药企业之一。这表明,国外资本更看重收购企业的资产质量,尤其是未来的收益能力,而决定因素在于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技术。

三、走出国门有所斩获

在海外资本加速布局中国医药工业的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在尝试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并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8年1月31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领军企业药明康德,以约1.63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实验室服务公司的收购;3月12日,中国最大的监护仪厂商深圳迈瑞公布了其海外上市后的第一项收购决议——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收购完成后,迈瑞将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4月9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新药产品研究及外包服务的领先提供商万全科技药业以现金311.75万美元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monwealth Biotechnologies Inc。(CBI)已发行股本的39%,成为该集团第一大股东,并享有进一步扩充股权的期权行使权利。这开创了中国企业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医药公司的先河,标志着全球新药研究重心东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医药创新基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药网www。chinapharm。cn 2008年4月17日《聚焦竞争力中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渐入佳境》改编,原信息来源见《中国医药报》。

§§第三篇 地区篇

同类推荐
  •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向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向探析

    2007年至2009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50万亿美元的财富消失,2000多万人失业,数以百万计的企业破产倒闭。美国也遭遇了几十年来最惨烈的金融危机,伴随着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贝尔斯登、房地美、房里美等巨型金融机构或轰然倒下或风雨飘摇,股票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下跌,信贷供应急剧萎缩,GDP和就业率大幅萎缩,人们对曾经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的信心丧失殆尽。认真查找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失败的深刻教训,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仅对美国也对全球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具有建设性的积极意义。
  • 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与跨国企业

    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与跨国企业

    全书共分为六章。描述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综述了跨国企业理论;探讨了经济发展赶超性加快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积累和企业家能力提高的机制等内容。
  • 商务策划书写作范本

    商务策划书写作范本

    全书共分九章,分别讲述了创业与经营策划书、市场调查和预测报告、生产经营与后勤管理策划书、企业招聘与员工管理培训策划书、商务营销常用策划书、公关策划书、商务运作五大媒体广告策划书、财务与融资策划书、财务计划与管理策划书。策划书写作的依据和前提是调查报告和分析报告,所以本书包括一些重要的商务报告;计划书和制度是策划书的具体化,因此,我们也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
  • 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本书以甘肃为主要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内涵、特征、首要任务、动力机制、发展战略、主要模式以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并设计了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 我国房地产交易税和保有税对房价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交易税和保有税对房价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交易税和保有税对房价的影响》分析了房地产交易税收和保有税收的作用机理以及房地产税负转嫁与归宿,探讨了房产交易税收和保有税收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的作用等;最后,提出了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热门推荐
  • 美男,请自重

    美男,请自重

    她不说不代表不累,即使表面上再无忧也不代表心底的阴霾已经散去。她用天真无邪隐藏无情无心,在他们看来却是处处留情。
  • 弑神狂刀

    弑神狂刀

    炎狂,修炼资质低劣,却不甘平庸苟活。手握一把破刀,劈天弑神,狂啸九天。纵然身死,亦要狂战苍穹,让亿万生灵铭记他的狂。
  • 辰汐之恋

    辰汐之恋

    从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刻骨铭心……不知不觉中彼此都爱上了对方……①某妖孽戏谑的说道“我知道我长得帅,怎么?爱上我了?不如以身相许怎么样?”本来只是玩笑的一番话,可他却真的鬼使神差的爱上了她。②某妖孽媚眼微弯,薄薄的嘴唇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低身吻上了她的双唇。“你疯了?”她惊慌失措的推开他,条件反射般的给了他一个耳光……
  • 寻宝高手闯花都

    寻宝高手闯花都

    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被迫卖店的美女陈婉儿,被当成乞丐施与馒头。凭借高超的斗石眼力与寻宝鼠,一步步走入世人关注的视线。且看秦如风如何玩转人生,收获各色美女……
  • 草木先生

    草木先生

    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白驹过隙,来生往世都看不清,说不得。他既是翩然玉立的少年郎,是俊美无俦的云间幻象。也是她心底的刺,是地狱的罗刹,是该被世间唾弃欲孽深重的失心者。她的冒冒失失,让他的波澜不惊掀起了千尺浪。可最后她发誓,她再也不要做那梦中云海翻滚处的少女,再也不要看天地沧海立下的诺言。她要一切的爱都烟消云散,要从此和梦中人一同流离失所,要生生世世不再相见相恋。无欲无念,方得平安喜乐。他们都贪恋,都牵挂……都爱终其一生求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你……又是不是这样呢?
  • 英雄侠义录

    英雄侠义录

    本书为霹雳布袋戏风格,以侠义录为开头,借用苦集灭道四境设置,以日才子-一梦千秋元忘尘与月才子-一语乾坤欲千穹为主线,讲述合力化解一段又一段武林危机的侠义事迹,其中穿插无数英雄的故事,以四十章为一篇,故事之间相互传承,霹雳爱好者不妨看看。
  • 身怀鬼胎

    身怀鬼胎

    都说有钱就是任性,其实做鬼更加任性!昨天夜里明明是和老公一夜激情,结果半夜起床,发现老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只鬼!这尼玛什么情况,大半夜的简直要被吓尿了好嘛!!!”这时,身边件件事,透着古怪,灵异……午夜凶铃,房子里的走动声,电脑上突然出现的鲜血……都将我扯进一个又一个的阴谋算计之中。直到他的出现……他阴冷的目光盯着我,冰冷的手抚在我腹部!“孩子我要,你,我也要!”身怀鬼胎,心怀鬼胎,局中局,人为,还是鬼为……
  • 侠岚之幻魅魔魂

    侠岚之幻魅魔魂

    侠岚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大战后辗迟的踪迹,再出现的他身边跟着一只鸟,谁也不知道这只鸟的来历,想知道后来的事情吗,来文中寻找答案吧
  • 社交媒体与新消费时代

    社交媒体与新消费时代

    本书以社交媒体与新消费时代为主题,内容为麦肯锡全球各分支机构的董事和合伙人关于这项主题的研究集成,文章包括中国社交媒体铸就消费新时代、制胜中国社交网络市场、破解社交媒体营销谜团、社交网络危机管理法则、"会面"2020中国消费者、201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振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
  • 综漫之平行的世界

    综漫之平行的世界

    英灵卫宫,在第五次圣杯战争后,恢复了其守护者的身份,继续为拯救世界末日而奔波。最后,本作中的英灵卫宫,为UBW线中的卫宫,而非HF线或Saber线,所以有些事情他并没有经历,请大家不要误会。祝大家阅读愉快。(本故事及人物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