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1500000037

第37章 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上个世纪,在生物学上已有两项最伟大的发现:“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前者揭示了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后者则指出地球上的生命由简单的生物缓慢地发展为复杂的生物。它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另外的生物,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其他的细胞。换句话说,新的生命仅仅从旧的生命形成。那么,人类又面临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肯定有地球上没有生命这样一个时期,生命又是怎样来的呢?

(1)有漏洞的假说

生命的起源引起了科学家的种种猜测。1908年,瑞典科学家阿瑞尼乌斯出版了一本《塑造中的世界》,对此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他认为,光实际上对它所照射的任何物质都有一种很微弱的推力,如果光很强而物体很小,光的推力就会比重力大,就会使物体朝远离太阳的方向移动。

阿瑞尼乌斯认为:如果有生命的细胞被吹进远离地球表面的稀薄的大气层,它们将会被阳光的推力捕获,从而推离地球。此时,某些细菌细胞也许可以进入一种“假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缺乏食物和水分,这些细菌细胞就可能形成一层厚厚的壁,把自己包围起来。在厚壁之内,它们能够耐得住冰冻与沸煮。阿瑞尼乌斯将这种处于“假死”状态、并带有厚壁的细胞称为“孢子”。

在光的推力作用下,孢子能够在太空飘游许多年,甚至可以飘游几百万年而不死,有朝一日,这些孢子会落在一些小行星或者某个没有空气和水的寒冷星球,这样,孢子将被迫永久地保持孢子状态,直到它很耐久的生命火花熄灭为止,或者它可以落在一个非常热的星球上,使之被烧焦致死。

但是,如果孢子落在一个温暖、有适宜的大气和由水构成的海洋的星球上,那么,孢子的壁就会自行裂开,细菌细胞便开始再度活跃起来,将一次又一次地分裂,形成许多同它自己一样的细胞。再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些细胞将变得更为复杂,它们将进化成多细胞生物,最后,整个行星就会拥有数百万种生物。

阿瑞尼乌斯猜想,地球上的生命就是这样起源的:在几十亿年以前,一个来自遥远行星的孢子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它落到了地球的海洋中并开始生长,经过不断的进化,成为今天这样的世界。

这确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假说!许多科学家都满意这种说法,但是,人类随后的科研成果证明,这种假说存在着两大漏洞。

第一,细菌孢子虽然可以在外层空间的各种条件下存活,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天文学家逐渐发现,太阳不仅可以发出可见光,而且还能发射出各种各样的与可见光相类似的辐射:红外线、无线电波、紫外线和X射线等等。这些辐射有的能量弱于可见光,有的则强于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的能量弱于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的能量却比可见光强得多。能量越是高的辐射,对生命越有危害。

在外层空间,紫外线和X射线很强,很容易穿透孢子壁,杀死里面的生命之芽。如果孢子从其他星球向我们太阳系飘移过来,它们可能落在最外围的那些行星上而不致受到伤害,但是,若飘落在冥王星或海王星上,它们将遇到极寒冷的气候而不能发育。随着它们渐渐地飘向地球,它们就会进入到阳光很强的区域,在它们真正能够抵达我们的地球之前,阳光中的高能辐射早就把它们杀死了。因此,使地球上出现所具有的生命孢子,不可能是从遥远的行星来到的。

第二,阿瑞尼乌斯的假说并没有完全回答生命是怎样开始的。他只是把整个问题在时间上往前推,说明生命不是在地球上产生的,而是很久以前在一些很遥远的行星上形成的,并且,又从其他行星上来到地球。但是,在其他行星上生命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必须承认,无论是在哪里,有生命的物质最初一定是由无生命的物质形成的,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生命是在某个地方由无生命物质产生的,那么,在地球上,同样也可以照此由无生命物质形成有生命物质。

(2)通向生命之路

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只要从十分渺小的生命开始就可以了。在生命形成之前,应该先出现单个的细胞——小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生命。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细胞也是十分复杂的,它由膜包住,膜的里面是大量具有某种精巧组织结构的有机物,它们与无机物的区别在于:无机物分子所含的原子数目较少,而有机物分子所含的原子数目比较多。科学家在研究有机化合物怎么由无机化合物形成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探讨小的、简单的分子是怎样形成大的、复杂的分子的。

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所有的细胞,不管是植物的、动物的,还是细菌的,毫无例外,都是由两种比其他物质更重要的物质构成,这两种物质就是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非常大的分子形成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多数蛋白质只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它们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组合方式,每一种组合方式构成一种略有区别的分子。核酸分子是由更小的化合物——核苷酸组成的长链,每一个核苷酸都由几十个原子组成,其中包括碳、氢、氧和磷。每一个核苷酸分子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碳原子和氮原子构成的嘧啶或嘌呤,第二部分是核糖或脱氧核糖,第三部分是含有一个磷原子的磷酸盐基。

科学家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中,开始研究由无机物变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的途径。由于两者含有碳、氢、氧、氮元素,所以,必须寻找地球早期可能存在的元素。

与此同时,天文学家逐渐地得出了结论:宇宙间最普遍的原子是最简单的两种:氢和氦。一般地说,宇宙间所有元素中90%是氢,9%是氦,其他全部元素只占1%,而且,这些其他元素中,大部分又是碳、氮、氧、硫、磷、氖、氩、硅和铁。

氦原子不与别的任何原子结合,但氢原子却不同,它的存在量很大。因此,凡能与它化合的任何一种原子都会与氢化合。这样,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甲烷,1个氮原子与3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氨,1个硫原子与2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硫化氢,1个氧原子与2个氢原子结合可以形成水。这些含氢的化合物都是气体,或者是容易变成气体的液体,所以,它们都能在原始的大气中和海洋中找到。这种含有甲烷、氨、水和硫化氢的大气被称为I型大气。

1932年,科学家发现:在又大又冷的行星——木星上,主要大气是氢和氦,另外还含有大量的氨和甲烷,这为研究生命起源的假设条件提供了证据。由于地球的引力不会像木星那样大,所以,不能吸住非常小、非常轻的氦原子和氢原子,因此,科学家们推断:在很早以前,地球的大气层中主要包含着氨、甲烷、硫化氢和水蒸气,大部分的水用来构成海洋,海洋中的水溶解着硫化氢和氨,也少量溶解着甲烷。但是,氢和氦是构成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氧却十分稀少。

1929年,英国生物学家约翰·霍尔丹提出一种大胆的设想:氧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他认为植物在由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时,总是要用掉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他认为现在地球中大气层中的所有氧气都是植物作用而产生的。在有生命之前,大气层中以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为主,并有一个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海洋,这种大气称为Ⅱ型大气。由于地球离太阳太近,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的大气中,这些紫外线有很强的能量,足以使高层大气的水蒸气分子分解成氢和氧,氢飘出了大气层,而氧由于较重而留了下来。氧可以与甲烷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与氨中的氢结合形成水,剩下的氮组成氮分子。由于越来越多的水被紫外线分解,大气中的甲烷和氨逐渐地全部转化成了氮和二氧化碳,直到游离的氧在光能的作用下,在15英里左右的高度上形成了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这样,紫外线被遮住,水分子不再分解,不等氧气真正充满大气时,整个反应过程就停止了,一直到植物出现并利用叶绿素开发能够穿过臭氧层的可见光能时,这一过程才重新开始,大气中才充满了氧气。

霍尔丹认为生命起源于Ⅰ型大气中,但是,俄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却有不同的想法。1936年,奥巴林出版了《生命的起源》一书,他认为生命起源于第Ⅰ型大气。甲烷、氨、水和硫化氢都是各自包含3~5个原子的甲烷、氨、水和硫化氢小分子,其中有碳、氢、氮和硫原子,它们都可以结合成为更大的氨基酸分子。

哪一种意见正确呢?当时还无法证明。直到195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尔温,才开始动手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1950年,他开始研究Ⅱ型大气的一个部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他有意不把氮放在一起研究,想看看到底能生成什么物质。

卡尔温也知道,在早期地球上,紫外线是最可能存在的能源,但是,他不喜欢这样做,他选中了某些总是在爆炸的原子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他认为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缓慢地分裂着,以至于这些原子每年都略有减少,那么,在数十亿年以前,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一定要比现在多一倍以上,放射性的能量对于形成生命也许曾是很重要的。

于是,他用放射性原子爆炸放出的高速粒子去撞击气体混合物,然后,再测定这些混合物,发现除了二氧化碳和水以外,在溶液中还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有机分子,比如甲醛和甲酸,这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分子可以由简单变得更复杂,而新形成的复杂分子由于比原来的分子的含氧量少,所以氧就会越来越多。

(3)从无机物到有机物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哈罗德·尤里同奥巴林一样,也是认为生命是在I型大气条件下开始的。他对地球原始期的化学现象和原始生命形态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一直试图推测地球的大气情况。一天,他突然想到:“存在于地球原始时期的现象是否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

1953年,尤里建议他的学生斯坦利·米勒进行一项试验:在I型大气的样品中加入能量,看看能出现什么情况。

米勒在这方面也有研究。为了确保所制成的复杂化合物一定不是活细胞形成的,米勒确保使用的一切仪器是完全无菌的,在水或气体中没有细菌或其他细胞。他谨慎地将氨、甲烷和氢混合装进一个大玻璃容器中,在另一个玻璃容器中将水煮沸,以确保水里不含任何生物。然后,在水中加入氢、氨、甲烷,这样,他就制造了一种混合气体,与早期的大气层很相像。

形成的蒸气通过一根玻璃管进入装有气体混合物的容器,气体混合物被蒸气所推动,经过另一根玻璃管回到沸腾的水中。这第二根玻璃管保持冷却状态。因此,蒸气在尚未滴回原容器中之前就转变成了水。结果,这种氨、甲烷、氢和水蒸气的混合物,在沸水的带动下,在容器和管道系统中循环不已。

尤里和米勒认为,最初生命的形成,能量有两种可能的来源:一是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二是来自闪电的电火花,因为在地球的早期阶段,可能有很多雷雨交加的情况。这两种能源中,紫外线容易被玻璃吸收,所以,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穿过玻璃使内部的化学物质得到足够的能量。

米勒决定首先尝试使用犹如小型闪电似的电火花作为外加能量。他在形成的混合气体中通入连续的电火花。

果然,米勒感到发生了变化:水和空气开始时是无色的,几天后却变成了粉红色。一个星期后,水的颜色越来越深,最后竟变成了深红色。

“储水容器中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米勒准备搞清楚。

混合物中当然没有生命,但是,里面出现了新的分子,而且这些分子比他着手进行实验时要复杂得多。

为了搞清新物质的成分,米勒使用了一种分离和鉴定微量化学物质的新技术——“滤纸色层分析法”。结果,与卡尔温一样,他发现里面的主要产物是甲酸,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形成了与甲酸类似,但比甲酸更复杂的化合物:醋酸、羟基乙酸和乳酸,而这些物质都与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米勒十分高兴,他又加入了氨重新进行了试验。结果,他得到了一些不仅含碳、氢、氧,而且含氮的物质。例如:他得到了一些由1个碳原子、1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构成的氰化氢。他还得到了尿素,尿素分子(NH2CONH2)由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看来,米勒从这个简单的实验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开始时所用的是甲烷,竟有六分之一形成了更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他只实验了一个星期,仅用了很少量的气体,就得到了如此的结果。米勒想:在早期的地球上,在温暖的充满着氨的海洋,有甲烷的风吹过海面,所有这一切都被太阳射出的紫外线烘烤着,被巨大的闪电冲击着,历时达10亿年之久,那么,肯定会有数以百万吨计的这类复杂化合物生成。

米勒将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工作的菲利普·阿贝尔逊,用不同的气体,以不同的组合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结果证明:只要在一开始使用某些在其结构中含有碳、氢、氧和氮原子的分子,在生成物中就一定能找到氨基酸,而且,总是那种可作为蛋白质构造成分的氨基酸。

此外,米勒所采用的火花放电并不是唯一有效的能源。1959年,德国科学家格罗特、魏森霍夫试用紫外线作为能量,也得到了氨基酸。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加拿大蒙特利尔乔治·威廉大学的报告,最后还制成了一些含硫的氨基酸。

也许其他重要的化合物也一定会生成,或许它们会自然地碰到一起,形成重要的活组织大分子。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宇宙中,生命可能是很普遍的。当然,在与地球大不相同的行星上,例如又大又冷的木星或又小又热的水星,不可能形成和我们地球上这样的生命。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形成基于其他化学类型的其他种类的生命。

(4)从简单到复杂

米勒的实验中出现了氰化氢,于是,有些科学家便以此为开端,继续进行了研究。

1961年,休斯顿大学的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他发现一旦将氰化氢加入最初的混合物,就不仅是只生成氨基酸,并且单个的氨基酸还能勾连在一起而形成短链,其勾连方式也恰如蛋白质中氨基酸勾连的方式。更为有趣的是,还生成了嘌呤。他得到的是一种特殊的嘌呤,称为“腺嘌呤”。它不仅存在于核酸中,还存在于其他与生命有关的重要的化合物中。

1962年,奥罗发现:如果先将甲醛溶在水中,再用紫外线照射,就会生成各种糖分子,其中有核糖和脱氨核糖。

1963年,在锡兰出生的生物化学家波南帕鲁玛,在加利福尼亚莫菲特菲尔德的艾德斯研究中心做了进一步的实验。作为实验的开始,他合成了各种嘌呤,有的含氰化氢,有的不含氰化氢。在合成这些嘌呤时,他利用的是电子束的能量和紫外线波。之后,他与马里纳和萨根合作,继续进行实验。

他们用紫外线照射腺嘌呤和核糖的溶液,结果发现:腺嘌呤与核糖串接在一起,其方式与它们在核苷酸中的连接完全一样。波南帕鲁玛想:

“如果实验开始也在混合物中放入磷酸盐,是否能形成完全的核苷酸呢?”

果然,在1965年,波南帕鲁玛宣称:他已经合成了一个双核苷酸,即由两个核苷酸组成的分子,其结合方式与核酸中的恰好一样。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生物化学家们似乎已经清楚,早期地球上的条件,完全适宜于生成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物质,这些物质肯定包括能够组成所有重要的蛋白质和核酸的氨基酸和核苷酸。不仅如此,在早期地球的环境下,这些构造材料勾连在一起形成的链,正好就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那些链。

至此已经表明:所有这些与生命有关的原料,作为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在早期地球上都有,但是,生命不仅是化学物质,必须考虑的因素还有活机体中进行着的各种化学反应。此外,没有能量的供应,许多这样的变化是不会发生的。就海洋而论,能量的供应是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或者其他方式,然而,海洋中一旦出现了微小的生物,在其内部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某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容易分裂、放出能量,这样的化学物质使得重要的化学变化得以发生,没有它们,化学变化就不会发生,没有这样的化学物质,无论早期的海洋中有多少蛋白质和核酸,也不可能出现我们所知的生命。事实证明,这些富含能量的化合物,也是由太阳光能参与制造的。例如,三磷酸腺苷就可以合成。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波南帕鲁玛试着进行了这个试验,他将腺嘌呤、核糖和磷酸根置于紫外线的照射之下,结果,它们开始连在一起形成含有一个磷酸根苷酸。将磷酸根的比例加大,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结果它们勾连在一起,形成有3个磷酸根的三磷酸腺苷。

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以简单的物质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这就说明,植物也可以由其他无机物慢慢生成。

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被制造出来。确实,最初形成的生命或许太简单,以至于我们还无法称其为生命,或许它刚刚是为数很少的几种化学物质集合在一起,它们能导致某些变化,使得这种集合免于分裂;也许它能设法形成另一些与它相似的集合体。

(5)“死”“活”不明

虽然在实验室里制成了许多种重要的化合物。但是,关于细胞是如何生成的这个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没有哪类化合物完全靠它自身便成了活的,所有在我们看来活的东西,都是各种物质的混合物,这些物质靠一层薄膜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以一种非常复杂的形式互相反应。比如一些病毒,它只是由单个核酸分子外包一层蛋白质壳组成。

用现代方法研究生命起源问题的霍尔丹,也考虑着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他指出,油滴入水中时,油的薄膜有时会生成泡泡,泡泡中又包着小水滴。某些由紫外线能合成的化合物是油质的,与水并不相混。假如油质形成的小气泡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他物质的适当混合物,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今天见到的细胞膜,可能就是由这种早期的油质薄膜发展而成的。

俄国生物化学家奥巴林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他证明:在溶液中的蛋白质有时会聚集成小滴,并在小滴的外围形成一种像皮肤似的东西。

迈阿密大学的西德尼·福克斯认为:早期的地球一定是一个很热的行星,火山使干燥的土地保持一种蒸气腾腾的状态,并使海洋近于沸腾。也许仅仅是热能,就足以使简单化合物形成复杂的化合物。

为了验证他的这种假说,福克斯和考鲁·哈拉达开始以一种类似I型大气的气体混合物,使之通过一根热的管子。果如所料,至少形成了10多种氨基酸,它们恰恰全都是构成蛋白质的那些氨基酸,没有一种氨基酸是在蛋白质中找不到的。

福克斯又惊又喜,做了进一步的实验。1958年,他以在蛋白质中发现的各种氨基酸为初始物,每种取一点儿,混在一起并加热。结果他发现这些混合在一起的氨基酸,竟杂乱无章地聚成条条长链,很像蛋白质分子中的长链,福克斯称这些长链为“类蛋白质”,意为像蛋白质那样的东西。它们确实非常类似,胃液可以消化普通蛋白质,也可以消化类蛋白质;细菌可以在普通蛋白质中滋养生长,也能在类蛋白质中滋养生长。

当福克斯将类蛋白质溶在热水中,然后使溶液冷却,他发现这些类蛋白质聚在一起,呈小球状,其大小与小的细菌相仿。福克斯感到十分吃惊,他称它们是“微球”。

这些“微球”并不是活的,但是它们的行为有些地方却很像细胞,它们也被一种膜包围着。福克斯在溶液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就能使“微球”涨大或缩小,好似普通的细胞一样。“微球”也能萌芽,有时这些芽好像长大了、破裂了。微球可以一分为二,也能粘连成链。

福克斯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由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装配成“微球”体,从而导致在原始环境中产生原始细胞,这些细胞又导致后来的核酸进化,最终产生自我维持的细胞。在类蛋白质存在可激发化学过程,进而导致这些微分子必需物的进化。他相信,类蛋白质从本质上来说可能是激发生命化学发展的活化剂。

福克斯的研究得到了多数科学家的认同,波南帕鲁玛认为:“福克斯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有趣的,尤其是他那经加热而创造的具有生命力的微球体……这种现象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对偶然发生者容易获得。”

波南帕鲁玛继续进行了福克斯的实验,又有新的进展,他说:“球体验证从外到内转移同位素的膜的特征,第一个细胞模型可能就是微球体。”

1994年,南伊利诺斯大学的生物学家阿利斯托特尔·佩皮利斯经过实验也认为:福克斯的理论似乎是可能的。类蛋白质形成原始细胞膜,这些膜都具有生命细胞类脂膜的许多特征,这些初步的细胞壁包围着初生的原生质,它本身就是一种类蛋白质的原生质结构丛状物。这些膜能使小分子渗透,但不能使大分子渗透。在原始细胞表面,有时残留蛋白质将原始细胞连在一起,形成纤维状网状物。他断言:“这些类似细胞的早期单元物质是原始细胞,它们是原始生命的最小单元。”

(6)古老的“化学化石”

自从霍尔丹以来,虽然上述对生命起源的猜想目前还有争议,但却都得到了实验室中小规模的实验和缜密推理的支持。如果向地壳的深处寻觅,也能寻出早期地球上确切情形的遗迹。

科学家通过研究地壳中的化石,来探讨普遍的进化过程,这些化石是古生物的残留物,是它们的骨头和甲壳钙化而形成的石头。但是直到此时为止,科学家在深层岩石中找到的化石,最多不超过6亿年,再早一些的化石还没有找到。也许在此之前,形成的生命过于简单,根本无法留下清晰的印记。

阿尔贝逊认为:活的骨骼和甲壳含有蛋白质。一旦这些骨骼和甲壳被埋在地壳深处,经历数百万年,就变成了石头,可能会有一些蛋白质嵌入矿物薄层之间而留下来,或者,至少是分解成为氨基酸或氨基酸的短链而存留下来。果然不出阿尔贝逊所料,在60年代,科学家在年龄超过20亿年的岩石中,发现了微小单细胞生物的遗迹。哈佛大学的巴洪推测:在30亿年以前的早期地球上已有简单的生命形式。

阿尔贝逊认真地溶解这些古代的残骸,并分析提取出来其中的有机物质,结果发现有氨基酸,而且这些氨基酸与存在于生物蛋白质中的一样,他甚至在一只可能达3亿岁高龄的化石鱼中找到了一些氨基酸。

在阿尔贝逊进行研究取得上述成果的同时,卡尔温也正在寻找“化学化石”。卡尔温深知在真正古老的岩石中,有机化合物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是不太可能的,比较软的部分会剥蚀掉,那些经久而蚀的可能是碳原子的链和环,其上连有氢原子。1961年,卡尔温从30亿岁高龄的古老岩石中分离出碳氢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很可能源于活植物体中的化学物质。

哈佛大学的绍普夫也取得了成果,他在30亿年以上的岩石中探测出了22种氨基酸的痕迹,这些氨基酸可能就是原始生命的遗迹。

看来,地球上出现生命并非怪事,只要有最初形态的化学物质和能源,它们便会自然地朝着生命的方向运动,因此,我们可以推论:生命也可能在任何星球上存在,只要那里有允许生命存在的环境。如果是这样,在另外的星球上就可能存在着生命。虽然目前人类所到达的星球都没有生命,因为那里与地球不同,比如月亮上没有空气和水,水星和金星几乎是炽热的,火星以外的星球则是一片严寒,那里的化学物质与地球上的全然不同,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在遥远的星球上也不存在着生命。

1968年,人类通过射电望远镜,在银河系各部分星星之间存在的尘埃云中,测出了水和氨的无线电波。第二年,又测出第一种含碳化合物——甲醛,以后,更多、更复杂的化合物也被陆续测了出来,它们几乎都含有碳。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指出:“在这种云层中,还可能形成小量的蛋白质和核酸,它们实在太小了,以至难以探测出来,但它们可以代表生命。”

另外,从外层空间落到地球的陨石,有时也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1969年,一块重达几吨的陨石碎片坠落在澳大利亚,波南帕鲁玛等著名科学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些碎片,他们发现陨石的物质组织包含有18种不同的氨基酸,其中6种是存在于生物蛋白质中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陨石中含有任何生物,但它表明:即使在没有生命的地方,通往生命之路的这些生物也是可以形成的。

同类推荐
  • 大唐医祖

    大唐医祖

    身患莫名绝症,一心求死解脱。睁开眼睛,回首已千年。贞观大唐,借体重生,他成了李元霸。死而复生,过往烟云,万事成空。亲人不再,友朋不再,心如浮萍。金钱美人,荣华富贵,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只是一过客而已。从此,浪迹天涯,成为一名铃医。因为,他心中,只有一股执念:终其一生,誓将中华医学发扬光大,使其万古流芳。只愿,千年之后,另一个自己,不再彷徨......
  • 帝贼

    帝贼

    帝,王者之名。贼,杀人不忌。帝贼,王者之贼。时逢乱世,风云际会,将遇雄主而闪耀,臣逢明主则通达。梁山一百单八将,有良将、有贤臣、有能吏、有干员,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可以于纷扰之间,识得千里之才,万里之干。且看柴遇穿越到水浒世界后,有多少好汉能够在宋金乱世脱颖而出?又有多少好汉最终在权力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大宋能否延续东京的繁华?柴遇能否阻止贪得无厌的南下金人,还中华大地一个朗朗乾坤。行之,则难者亦易矣;不行,则易者亦难矣!
  • 逐鹿未央

    逐鹿未央

    取材自西汉巫蛊之乱到汉宣帝刘询继位。以刘询为取材,以安王刘墨为主角引导小说走向,大家为了各自利益和欲望,明争暗斗,谋略夺权,看谁笑到最后。从人物的台词和一些细节描写上,融入了作者对现实的许许多多的感悟,作者从各个角度来暗指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来引发读者的共鸣。社会的缭乱,权力的纷争,爱情的纠葛,情感的错杂,最终会让我们失去了最原始最平凡的心,很多时候走累了,停下脚步看看走过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历史的B面

    历史的B面

    962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即将结束的黎明。涌动的黑潮里,那些几乎就要忍受不住的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丝熹微的亮光。自唐末以来近百年的战乱就要结束了。或者说,已经有人正在考虑并着手实施如何拉上这百年暗夜的帷幕。
  • 广武史话

    广武史话

    广武位于山阴县西南部张家乡庄,屯兵雄风、民族融合、沧桑古韵的边塞雄关,古老的汉墓群,封土堆,共同承载了光武史,蕴含着灿烂的历史文明。
热门推荐
  • 网游之虚拟异度人生

    网游之虚拟异度人生

    看着桌子上精美的游戏头盔,孙岩感到压力很大;为啥几个月才喝一次就偏偏就喝醉了呢;为啥偏偏在喝醉的时候身上带了整整五千的大洋;又为啥用这五千的大洋买了这么个游戏头盔呢……唉……先玩下吧,明天放网上便宜卖了吧。自此,孙岩踏进了这浩瀚广阔的天地中……
  • 赠文敬太子庙时享退

    赠文敬太子庙时享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很多父母会说,教育孩子很累,比打仗还累。那么父母们姑且就把教导孩子的过程当做一场战役吧。这场战役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仗,父母注定只能赢不能输。因为父母的胜利意味着孩子被教导成一个合格而有能力的人,若是失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失败的教育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而因为失败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失败的人生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

    我国历史当中,出现过很多神奇的职业,白事知宾就是其中一种。白事知宾,就是丧事上负责主持传统礼节的主持人,像诈尸、定尸、起尸、引尸,这都是有门道的,包括迁棺改坟,冥婚选配,靠的不是别人,就是村里的白事知……扒一扒丧礼葬礼上的那些忌讳和怪事。我奶奶就是白事知宾,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会将这小半辈子的见闻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行业。
  • 难提释经

    难提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惊世召唤师

    惊世召唤师

    他人口中的废材突然华丽蜕变,她要让陌家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她要告诉所有人,陌家不是你们可以欺负的!你能欺负一次,你欺负不了一生!有她在,妄动陌家者,死!
  • 诸天武圣

    诸天武圣

    世间为苦海,人在其中。欲度彼岸,超脱轮回,唯有坚固肉身,修炼武道一途!……“什么?才修炼三百遍拳法就承受不住了?看来今晚还得加练五百次!”“弓箭骑射——一千次!”“步法三百遍!”神风国,‘景王府‘,一高大壮硕的男子望着自己唯一的儿子——林蒙,郑重说道!林蒙则瞪大眼睛,一脸的不可思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武法无天!
  • 杀手来袭:找个债主当皇后

    杀手来袭:找个债主当皇后

    清风寨最为怯弱的二小姐?不,她是心狠手辣的美艳的现代杀手。乱市即位的南夏国皇帝,傀儡皇帝?不,他肃清奸臣,腹黑邪魅。两人乱世相遇,他对她一宠到底,霸道占有纠缠不休,且看胜者与强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腹黑四女

    腹黑四女

    四个女孩,独具个性,一朝掘墓,穿回古代,风生水起,杀机四伏,看四女如何在古代玩转天下?
  • 遗落陌尘醉雨鸢

    遗落陌尘醉雨鸢

    澜枫国3205年,天朝内暗流涌动,蓄意待发,天朝外人心惶惶,担惊受怕。却有一人云淡风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温柔笑语间执天下于指掌,料人心于细微,谁是谁非,了然心底,可惜天妒英才,他身负顽疾,命不过两三载而立。原想凭此安然自终,却不料悄然遇一王府庶女,一见倾心,二见情深。也许事事顺必一事不顺,此事并非能为他所愿,她被迫踏上一条后宫之路,怕难复返。四面欺压她再难立起,皇上只好奇却并不珍视,她病入膏肓。他以御医之名前来看她,表明心意。她自那日起渐渐情愫暗生,定决心欲出宫却难脱皇上之手,他于心了了,冰眸一闪,自知计划已然开始,天下不知谁人手?转瞬以天地万物为棋局,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