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0300000031

第31章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首先要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置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之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有机统一体,也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与此相适应,人类所创造的社会文明形态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并表现出来。人类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什么时候社会就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反之,如果忽视、偏废任何一方面的文明建设,都会制约社会的发展进程,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在整个社会文明体系当中,物质文明是基础,其他文明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精神文明为其他文明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以其特有的结构、权威和能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广泛地介入和规范社会生活,发挥价值导向和强制规范功能,影响和制约其他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引导、控制着社会的发展前景,要求其他社会文明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政治文明所蕴涵的制度体系和调节机制,为全社会提供普遍的约束力,规范和调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将社会的运行纳入制度轨道,缓和社会矛盾,减少利益冲突。政治文明所具有的程序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为各种利益的协调和分配提供结构、机制和方法,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系统诸要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容纳和疏导社会矛盾提供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统一社会的意志和利益,并以特有的政治社会化形式和过程,培育时代需要的社会成员,从而保障社会有秩序、有规则地运行,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为社会的其他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政治文明还通过各种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提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更多的情况下它们往往互相渗透、彼此依存。由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总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它们所面临的任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同一性,使得它们之间的界限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并不是特别清楚。因而,它们的建设内容有时相通。不仅如此,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可能互相转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旦发展成为全局性的问题时,就必然成为政治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予以解决。同样,政治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在一些情况下,又需要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予以解决或提供保障。正因为如此,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当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应当在刻意强调某种建设的重要性时,忽视或偏废了其他方面的建设。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工作任务的调整,主次缓急有所侧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放弃某一方面的建设。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陷入被动,而且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好“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间的内在关系。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政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其本质是社会的进步状态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根本利益的实现密切联系在一起,社会管理者坚持站在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最佳方式。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它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并吸收了以往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相对于以往社会的劳动人民是获得了很广泛的政治权利,但在这种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建立起来的体现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各种政治制度,只是形式化的,只是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工人的工具。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对工人的压榨时曾指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加以描述,政府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在批判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同时,马克思还以民主制这一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为例分析了未来社会政治文明与人的关系,指出,“在民主制中,同这种内容一起形成而又有别于这种内容的政治国家,对人民来说,本身只是人民的特殊内容和人民的特殊存在形式”。“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特定内容”。既然未来社会一切政治制度都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特定内容,那么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然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显然,在这样的社会中,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必然是“以人为本”。而社会主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所以,“以人为本”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政治文明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这种实现程度通过“建立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来实现,“其中国家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因此,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来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国体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他们为本;从政体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或者是苏维埃制或者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这种民主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确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确保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是以人民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以人为本”。国家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但就国家制度这一政治文明的核心与人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国家制度只是人民的一个存在环节。国家制度不仅就其本质说来是存在的,而且就其现实性说来也日益趋向于人民自己的现实的基础,并确定为人民自己的事情。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存在的产物。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本身意义以外的意义。每一个环节都是全体民众的现实的环节。因此,“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全面”的原则。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全面”原则,一方面是指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政治体制改革、政绩考评体系等与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正相关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比如说,要进一步从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来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干部政绩的考评体系,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个子系统中,必须贯彻全面的原则。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来说,政治文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其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子系统来说,贯彻“全面”的原则主要是要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这样三个方面来全面加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协调”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协调”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协调”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广义)是一个由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构成的有机体。人在这个有机体中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并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文化是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反映,而这一切又是在自然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之上进行的。因此,也就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用联系的、整体的和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间的关系,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之。也就是说,必须“协调”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间的关系。二是必须“协调”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文明(尤其是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大子系统组成。协调好这三大子系统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用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文明去规范政治行为文明,去引导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完善。人类政治文明史说明,有什么样的政治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文明。因为,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灵魂,它统摄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当前,就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来看,要进一步用现代政治文明意识中普适性的理念,去规范政治行为文明,去引导政治制度文明的完善。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通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完善来强化公民的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一方面是政治意识文明的产物,是政治行为(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对政治意识文明具有强化的功能,对政治行为具有规范的作用。如果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异质于政治制度,那么这样的政治制度就徒有其表。从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用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去规范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当前,在我国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中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如关系政治行为、裙带政治行为、山头政治行为、派系政治行为、激进政治行为等等。对这些政治行为的改造,一方面需要用政治意识文明去引导,另一方面需要用政治制度文明去规约。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可持续”的原则。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20世纪中后期才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人类发展课题,起初主要是针对资源环境问题。但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今,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远远突破资源环境的领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来了。也就是说,不仅生态文明的建设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同样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深层逻辑之一。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可持续”的原则。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来看,前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缺乏可持续性,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以往政治文明形态无可比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这也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但是,国内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只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这种可持续的可能性并不必然会转化成现实性。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可持续性原则,这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党的领导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权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是通过依法治国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这样的可持续性原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成功的方法论保证。

首先,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兼顾我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主发展的历史来看,民主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类型。所谓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间接民主,也称为代议制民主,是公民通过由自己的同意所选出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直接民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而以代议制为形式的间接民主则诞生于17、18世纪的英美,并一跃成为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主导形式。这主要是由于直接民主自身的弱点所决定的。因为,直接民主适合城邦国家那样小国寡民的共同体,而无法适应与城邦国家相比较而言的巨型现代民族国家。因此,就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更多的是进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设。但是,在代议制民主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就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更多的是采取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办法来进行的。

民主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当然不能违背这一规律,但是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50多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能照搬照套西方国家的经验,必须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兼顾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必须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统筹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典型形式,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的居民自治,这是典型的直接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制度是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兼顾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当然,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也要适时地推进直接民主的范围、领域和层次。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其次,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兼顾我国现实。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渐次进行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经济领域的成功改革,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及时跟进。因此,与改革前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必然与改革后的经济体制产生摩擦和矛盾,甚至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邓小平曾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在此情势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有声有色地计划并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政治体制改革之名,行否定乃至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之实。在挫败他们的企图之后,人们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存在风险,加上西方国家的敌视、封锁、制裁以及当时我国经济面临巨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淹没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声浪之中。此后尽管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说来是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的。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政治运行机制。“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兼顾我国现实。当前,从我国的现实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紧要的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国情国力出发来进一步调整我国的政治体制。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统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兼顾我国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也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人民当家做主。这是因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内容。而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人民当家做主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得出的基本结论。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如何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以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这是摆在各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党提出了以依法治国的方式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抓住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就抓住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

当前,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来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统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兼顾我国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统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兼顾我国实际,就是要进一步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际出发,统筹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既不能让人民民主脱离党的领导,也不能让党的领导压制人民民主;统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既要让党的领导在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又要让宪法和法律成为党的领导的重要工具;统筹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既要让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出来,又要让它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这种统筹兼顾的实质是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康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

同类推荐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聚焦中国改革

    聚焦中国改革

    本书立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大背景,以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蓝本,重点阐述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决定》内涵、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并且深度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样诞生,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本书作者以“地利优势”,在沪作了长时间细致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历经十余年考证,以客观的笔调,创新的“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也写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命运。
  •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本书为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暨“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优秀论文集,收录市委市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区县党校、行政学校论文90余篇。论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服务型政府建设,2.行政体制改革,3.政府管理创新。
热门推荐
  • 九龙之万源致始

    九龙之万源致始

    公元7313年7月“这一次,又开始了。”————时。愿这百转千回终归结束。“吾辈立下之誓,”宁志宇,“必将由吾辈来终结。”注定的结束。吾为始元。
  • 游戏人生之卡洛恩大陆

    游戏人生之卡洛恩大陆

    “传说大地之下,还有不一样的阳光;静静的尼姆河下,流淌着金色的宝藏。这是传说的篇章,传说圣与魔的碰撞,将爆发出神的光芒。”风鸣:你好啊,光明......
  • 颜清天下

    颜清天下

    身为爹爹的女儿,自当为了家族荣耀付出这一生,可自从进了宫,女儿便知道,这一生,便交给他了,即使万劫不复,女儿无悔,纵然粉身碎骨,女儿无惧
  • 重案S组

    重案S组

    "传闻神探江煜城,又冷又傲,难以接近,因为嘴毒的原因还把不少芳心暗许的女警弄哭过。可中队长陈暖阳怎么觉得传闻有误?那个传闻中的人和她面前的江煜城根本是两个人!江煜城明明是个流氓、无赖、还闷骚的不行!后来,陈暖阳发现,这个人好像——只对她一个人流氓。"
  • 西游之鹏王混世

    西游之鹏王混世

    在西游的世界里,一段热血的神话传说,有兄弟热血,有儿女情长,有你期待的一切。带你领略不一样的西游世界。
  • 挽迴

    挽迴

    挽迴扯扯襟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虽过沉着的气象不适合她,但也不得不认清楚面目—一张粉扑子脸,就是再自怜自艾,也不是个好的。她又不情愿的想起了姊妹和二姨娘。还有一个躲在角落、坐上火车、一去不复返的招人恨的人。也罢,都是又想挽回些个什的。她再也不是李府的大小姐,那个气质如兰才华阜仙的人已渐行渐远。她落泪,可他却从不伤悲。
  • 恋仙殇

    恋仙殇

    彪悍的女主,穿越到古代会是怎么样的呢?曾经的商业天才,现在的古代魔教教主……我感叹:“唉~可怜的多重好人生啊!”我惊叹:“不是古代吗!?怎么还可以用手机!”这一世,我对他说'上一世你说,我们不可能在一起,那么,这一世,我说我们正邪不两立,下一世吧‘
  • 史上最强枭雄

    史上最强枭雄

    一事无成的古吴成在而立之年终于混成了一名乞丐,本想碰瓷却弄巧成拙,讹诈不成反被当场撞死。不想老天开眼,他竟然穿越到了一个名叫天和大陆的异界,华丽转身成为汉唐大将军古奉的独子古天应。原本以为苦尽甘来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过上纨绔子弟挥金如土的好日子。哪成想穿越第一天就遇到变故,沦落成为一名朝廷的逃犯。为了活下来,不负这生奇遇,古天应从此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通往巅峰人生的道路。快意恩仇的江湖,热血折戟的沙场,醉梦红纱的柔情,且看古天应如何踏碎凌霄,成为史上最强的枭雄!
  • 航时工厂

    航时工厂

    且当人言如浮云默陌,时间的长河又在进行着怎样的故事呢......
  • 剑忘九道

    剑忘九道

    命运的长河从不知道流向何处,而我,誓要从命运的长河之中超脱而出!少年云天玄被命运的枷锁捆缚,丹田特殊而不能修炼,最后放手一搏在机缘巧合之下,竟然得到了一颗剑珠,在剑珠的指引下他得修无上剑道,从此,一把剑伴随着云天玄闯荡宇宙洪荒,诸天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