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86200000013

第13章 道德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文明健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道德作为调节社会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在交往日趋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中,其意义和价值更加突出。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1)道德的本质和特点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的。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是非的评价,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近现代的“道德”概念与古代不同。老子《道德经》之中的“道德”不是现代道德的含义。那里的“道”是指世界万物内在的发展规律;那里的“德”,是指研究和揭示这种规律的心得体验。老子《道德经》就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心得的著作,主要内容是辩证法。近现代的“道德”概念是指伦理规范、准则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在道德涉及的领域方面,东西方各种社会是大致相通的。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道德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所有制,就会产生不同性质的道德。在任何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总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统治之下,道德的本质是不同的。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从比较微观的角度来看,道德也是随着一定的社会现代化的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那种所谓全世界通用的所谓“普世道德”,在现实社会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虽然,在不同本质的社会的道德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道德本身也有一定的独立性(主要是继承性),但是不同质的道德体现着不同的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存在着原则性的区别。在今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宰全球化潮流的形势下,其向人们宣扬的所谓“普世道德”,只能是变相地宣扬资产阶级道德,这是完全有悖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的。

在一次座谈会上,当谈到是否存在“普世道德”的时候,有人认为,总是有些道德原则是普世的,例如“慈悲为怀”,是能够被各种人普遍接受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似乎是一个难以反驳的“证据”。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慈悲为怀”,只是一种情感反应,不是理性的。问题是对什么人、对什么行为、对什么制度“慈悲为怀”。笼统地说对一切人都“慈悲为怀”,谁也做不到。从大的方面来说,西方敌对势力(注:一些人不愿意提到这个词语,也不喜欢别人提到这个词,但敌对势力的存在是一个事实,提一提有好处)对社会主义国家,就从来不是慈悲为怀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由于信奉了戈尔巴乔夫所谓“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条,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在处于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西方对他们慈悲为怀了吗?没有。相反,西方毫不犹豫地推波助澜,把他们彻底埋葬了。有人还说,今天搞和平建设,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打打杀杀的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而应该讲中国传统的“和”的哲学。事实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置于死地而后快的态度并不是“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激发的。不论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奉行“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西方都是坚持敌对的政治态度,并且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头脑清醒,不应该相信什么“慈悲为怀”的说教;也不应该认为换成“和”的哲学,西方敌对势力就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态度,就改为“慈悲为怀”了。在当代世界上,是不能不加分析地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慈悲为怀”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讲慈悲,而是无情的历史事实曾经教育了人们,慈悲从来就是从属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运用。没有通用的慈悲。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各个大的寺院里,常常有些腐败分子、犯罪分子,也去烧香磕头,求神灵保佑,有的还利用权力强占当地庙堂的所谓新年的“第一炷香”。那么神灵会不会保佑他们呢?神在“普世的慈悲为怀”的原则面前,应该不应该保佑这些社会的罪人呢?说得尖锐一点,神灵到底是应该对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慈悲为怀”,还是应该对受坑害的人民群众“慈悲为怀”?神灵到底是应该对杀人犯“慈悲为怀”,还是应该对受害者“慈悲为怀”?无论干了什么损害他人的事情,只要抱住“慈悲为怀”的原则就可以万事大吉,那么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也没有道德可言。在这些问题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普世”的东西。

当然,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在解决人民内部思想问题的时候,“慈悲为怀”是适用的。这也不是古代的传统的哲学教给我们的。共产党人从来也没有主张在人民大众之间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毛泽东思想从来就反对这样的做法。毛泽东思想讲究的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犯错误的人也是提倡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而且,强调阶级分析的观点,也不是主张盲目蛮干。毛泽东同志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把握,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气魄,扭转了局面,及时缓解了中美关系。即使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国内整个社会的风气也是好的。邓小平同志就说过,要把社会风气狠抓几年,争取能够达到五六十年代的状况。这就是对那个时期的道德评价。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也具有自身的许多特点。

第一,道德受一定社会的主导的人生价值观的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一个社会的道德状态。一个社会倡导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还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提倡自私自利还是提倡为人民服务,将决定不同的道德导向。

第二,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规范。在这一点上,它与法律不同。道德评价虽然可以调动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各个方面的力量,产生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道德行为者的自律起作用。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有些具有社会影响的道德事件,也是往往诉诸“道德法庭”,进行社会舆论的批评,而不是进行类似法律问题的硬性处理。

第三,道德是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不是简单颁布、制定和规定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生活之中经过长期积累、共同认同而形成的。它只能提倡一种导向和基本规范,而不是规定十分严格具体的要求。

第四,道德是内化的规范。道德在一个人身上的实现,要靠本人把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观念,才能自觉地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归根结底,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是自觉修养、逐渐养成的过程。

(2)道德的内部结构

道德的内部结构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

道德观念,是一定社会的人生价值观指导下,人们已经达到内化程度的道德规范的基本意识。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层面的内容。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不断地由道德的感性认识阶段提升为理性认识阶段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表现出来的道德情绪,能够产生制约某些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但只有把这种道德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高度,才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在思想上不断把感性认识的道德情绪提升到理性的道德观念的水平。

道德行为,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自觉选择的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由于道德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所以道德行为是与道德观念相对应的实践方面,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实现形式,也是检验人们道德品质的主要依据。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道德行为又是检验人们道德观念的试金石。

道德规范,是一定的社会对人们道德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道德规范体现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道德规范的直接目的是维护一定形态的社会秩序。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大不相同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所谓“三从四德”(“三从”:妇女在未嫁之前服从父亲,出嫁之后服从丈夫,丈夫死了服从儿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道德要求)。而在社会主义阶段,这样的道德规范就受到彻底的批判,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维护女权就成为新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要求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一个社会越是成熟完善,它的道德规范就越是精练而明确,它对社会的约束作用也就越大。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个完善巩固的过程,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也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身和他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做出的善恶是非的评价,以达到弃恶扬善的目的。道德评价具有反省和约束功能。一个社会的道德评价越是经常,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力量就越是有力。道德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社会评价,二是自我评价。道德评价的途径是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社会评价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的形式来完成;自我评价通过内心信念的形式来完成。

传统习俗的评价,常常适用于社会评价。由于传统习俗具有世代相传、高度认同、潜移默化的特点,它的评价具有无形的巨大力量。比如,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之中有对于人的死亡的禁忌,所以违反这一禁忌的现象就会受到非议。历史上的庄子,面对妻子的死亡,“鼓盆而歌”,歌颂辩证法的胜利,就遭到历代人的批评。这就是习俗评价的力量。

社会舆论的评价,常常适用于社会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评价。社会舆论就是相当数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表的具有倾向性的意见和看法。据舆论研究者说,社会之中有25%的人共同持有某种看法,就可以构成舆论了。这个说法可供参考。社会舆论包括人们的口头议论和现代新闻传媒的各种手段。人们的口头议论不可小看,“千夫所指,无疾而死”,平民百姓的口头议论是无形的压力,是道德通过民主传播的有效渠道。至于新闻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是更加带有主流性的道德评价,因此也更加具有强大的规范和约束力量。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新闻传媒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评价的功能,都是不可忽视的。怎样有效地运作各种新闻传媒工具,规范社会道德的发展,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内心信念的评价,适合于自我评价。这就是通过自己的道德良心,反省自己的道德行为,达到约束的目的。所谓道德良心,包括了道德观念、道德责任感、道德意志、道德评价能力等综合要素。道德良心在人们的道德行为发生之前,要检查行为的动机是否端正;在道德行为的进行过程之中,监督道德行为直到完成;

在道德行为之后,要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的效果和影响。“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自我评价的表现。

(3)道德的分类结构

道德的分类结构是根据不同社会领域的特点而确定的不同的道德规范的分类。按照这一道德的分类结构,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被称作“个人私德”的一部分)。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简单的行为规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社会公德发生作用的场所往往是社会公共场所,内容往往涉及个人与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社会的关系,例如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人们所公认的。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危险,因此,维护社会公德不仅要靠道义的力量,还要靠国家和法律的力量。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我国社会公德的内容是“五爱”。这在历届宪法中都有明确的表述。1949年通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中,就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这个“五爱”的公德要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养成了几代人的社会公德观念。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原有“五爱”的基础上,做了局部的修改,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个修改就是把原有的“五爱”之中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这个规定在宪法之中一直保留下来,直到今天。新的“五爱”是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公德的标准,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宪法规定的“五爱”的社会公德指导下,还出现了全社会公认的一些公德内容,如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在我国提倡的社会公德之中,也有一些属于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履行诺言、讲究信用等。此外,待人谦虚、热情、诚实、正直、忠厚、简朴,也是社会公德的内容。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公德的性质和内容做了新的阐述和调整。《决议》提出,“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决议》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同时又提出社会公德的20字规范:“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4条,根据中共中央1996年的新的表述,把“五爱”表述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按照1996年的《决议》把社会公德的内容表述为20字方针。《纲要》的表述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纲要》第15条规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旨在调节职业活动中的特殊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社会分工的日趋专业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求越来越高。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不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之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各行各业的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不正之风,是各行各业健康发展的保证。特别是一些“窗口”行业,其职业道德的状况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极大,更需要加大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总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各行各业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6条规定:“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这是对当代职业道德的比较完整的阐述。

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和邻里生活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家庭美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们人生成长的起点,是人生幸福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之一。家庭关系不仅要靠法律来保障和调整,而且更多的事务要靠情感和道德来调整。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家庭美德的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新型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家庭美德基本建立并不断发展。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前所未有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思想,旧社会的残余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新出现的某些社会因素,都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些现象表明,家庭美德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7条规定:“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4)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

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是有规律的。这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品质。这是道德建设的一个总纲,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

第一,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发展过程之中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任何道德建设都不可能摆脱它所存在的社会的传统道德,都不可能脱离对于传统道德中优秀部分的继承。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道家、法家、墨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在东汉之后又加人了佛学心性的伦理道德因素。从内容方面来分析,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强调集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和和谐的思想;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应尽道德责任的思想;重视精神生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的思想;重视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追求完善道德人格的思想。这五个方面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除了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之外,还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种革命道德传统萌芽于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经历从井冈山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渐形成的道德传统。它的主要内容是:追求真理、热爱人民、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道德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

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原始社会到现在,道德传统的内容不断发展,生生不息。道德总是适应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而形成自己的形态的。新中国建立以后,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道德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时期道德的主体。在新社会形成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道德原则、规范和精神包括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五爱”的公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白求恩精神、雷锋精神等。这种道德精神形成了新的传统,奠定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保证新形势下的社会安定和谐,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这种新的道德发展必须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要能够纠正和制约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要适应和解决新出现的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道德作为一个发展的范畴,在一个既定的社会中,也会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而不断发展的。从道德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人们自由权利不断扩大和增加,道德约束的准确度也就日益增加。这样的道德状况也就更加有利于人们自由权利的增加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道德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

第三,要坚持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指导。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能脱离一定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1996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就说明,我国的道德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包含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人们沿着社会主义道德的方向,不断进步。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实行集体主义的原则,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顺利前进。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之间的利益需要更好的协调,更加需要集体主义的原则。离开集体主义的原则,就无法判定个人利益是否属于正当范围,就无法判定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是非曲直,就无法形成一个和谐而具有凝聚力的集体。

(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他说:“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以德治国”的提法,思想道德研究领域持高度认同的态度并且作了很好的论证。但是法学界的有些同志更多考虑的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认为“依法治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又提出了一个“以德治国”?二者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这确实是应该弄清的一个问题。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治国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德治国”,强调的是道德建设,其目标是达到自律,从公民自身内在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制建设,其目标是达到他律,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们的外部施加法律的约束,规范人们的言行。这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人们的内部自我约制与外部社会的法制约制相结合,才能出现一个安居乐业、健康发展的社会。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目的是一致的,但它们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在社会生活中,只有那些道德领域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诉诸法律。法治设置的是行为规范的底线,德治设置的是向上引导的方向。不能期望人们的大部分行为都需要得到法律的裁决,而是希望人们的行为高于底线,尽量在道德评价的范围内得到解决。这样,社会才会出现良好的秩序和风尚。法治强调的是他律,是强制性的因素;德治强调的是自律,是自觉约束自己的良好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法治的目的,还是德治的目的,最终还是落脚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方面,德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新时期我们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杠杆变为利益驱动,以及经济体制、社会政策、国际环境、传播方式的变化,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变而复杂的状态,经济成分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为了适应剧烈的社会变化,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立法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是,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社会丑恶现象、违法犯罪现象仍然形势严峻,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状况仍然不如人意。看来,只靠法治,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无论多么细致的立法,也难以完全应对复杂而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当然需要立法来规范,但主要还要靠德治来引导。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法治,更不能不依靠灵魂的引导。只有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环境。

同类推荐
  • 淡定

    淡定

    每个人在命运面前都是那般渺小,面对沧海桑田的巨变,谁都无能为,既不能掌控,更不能预知祸福,既然如此不如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积极面对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只有这样才会少点烦恼,多点幸福。不管我们是谁,扮演着怎样的人生角色,都避免不了遭受各种各样的不幸。父母的离去,婚姻的破裂,事业上的失败,疾病的困扰……命运就是这样,在给予我们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会夹杂着凄风苦雨。人生充满变数,不要去过分地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在最失意的时候,要学会冷静,等时间来消除消极的情绪。在最得意的时候,要学会内敛和谦虚,修身养性才能有所作为。
  • 放松1001

    放松1001

    本书以“早晨”开头,以“夜晚”收尾,按照时间、场所、人际、精神、身体等主客观因素编排,通过1001种放松方法,使你最终进入自信、安宁和宽容的状态。从口诀到姿势、从内心到外表,从西式技巧到东方智慧,本书堪称一本丰富的身心自助教程。
  • 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社交心理操控术:操纵他人心理,实现交际制胜

    本书旨在通过阐释如何洞察人的心理,告诉读者如何运用相应的心理策略来处理好各种社交问题。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学会洞察他人的内心,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处理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自己拥有超强的人脉。一个人的心理决定了其行为模式,因此,对他人和对自己心理的掌控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好坏。在人际交往中,善于交际的人总会很自然地运用许多心理策略,对其中一些策略的概念,他们自己也并不清楚。
  • 奥格·曼狄诺全能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奥格·曼狄诺全能成功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成功的好性格,成功的好习惯,成功的好心态,成功的好人缘,正确对待工作,人生忠告,商业巨子,传奇的文坛巨子等。
  • 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

    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

    你是不是在公司里做职员已经很久了?你是否对这种状态不满意已经很久了?是否每次想起年轻时的梦想,总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如此灰暗,你是否不愿让那些梦想就此淹没在记忆的尘埃之中?或者你还很年轻,根本不愿意把青春浪费在这种碌碌的生涯之中?当老板从你身边走过时,你是否觉得他们走路都特别有活力,尽管他(她)的年龄比你大许多?你是否暗地里羡慕老板头上的那些光环?那你想没想过有一天将他们取而代之自己成为老板或者你做自己的老板?惊讶么?为什么不可以呢?你的老板一出道就是老板么?他们是不是也是从员工到老板的呢?从员工到老板,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行?从员工到老板,你完全能够做到。
热门推荐
  • EXO粉玫瑰

    EXO粉玫瑰

    女主金恩蒂出生在一个黑暗的家庭,父亲残暴在一次发脾气中杀死了母亲。金恩蒂安葬完母亲后,跑到河边准备自杀时结识了小时候的鹿晗,他对她很好,使金恩蒂放弃了自杀,并喜欢上了他。金恩蒂长大后因为缺钱偶然得到了当明星的机会,她能否保持初心从懦弱到坚强,甚至复仇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凭借对晗哥哥的执念能否成功找到鹿晗,找到后还会像当初一样吗?因为明星的身份认识了吴世勋、边伯贤、朴灿烈还有金明洙,会发生些什么?敬请期待。
  • 仙魂道

    仙魂道

    看起来只是一块很简单的玉坠而已,但就是这个很简单的玉坠却成功的开启了一个青年再世为人不断追求巅峰的那一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崭新的修真世界……
  • 英雄联盟之后世英雄

    英雄联盟之后世英雄

    意外穿越,来到了英雄联盟三百年后的世界。这里拥有继承英雄联盟意志的后人。被认为一个不会魔法的私生子,而楚默却神奇的发现他不是不会魔法,而是因为拥有无尽的能量,而他却无法驾驭。来了,这个时代。
  • 医手遮天:千面皇妃

    医手遮天:千面皇妃

    1世纪金牌医生穿越成废柴嫡女,被亲爹和未婚夫扔进瘟疫村。既然世人骗我,欺我,害我!那她就:毒他,辱他,灭他。看她除瘟疫、治难疑、整恶亲,戏王爷,医手遮天,傲世天下!
  • 毛诗指说

    毛诗指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绝凌天

    武绝凌天

    九万年后复活,迷雾重重。天地翻覆,沧海桑田,是谁撒下弥天大局。众生为棋,如何超脱其中?笑伴佳人舞,怒饮仇敌血。只手破苍穹,碧血染苍空。只身单影战群雄,天地唯我傲风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幻想乡的无限宝具

    幻想乡的无限宝具

    嘛,简言之,就是一个大叔拥有着无限的宝具在幻想乡追求长生的故事——
  • 都市纨绔仙王

    都市纨绔仙王

    当秦叶再次睁开眼睛,他的人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修真界的散仙降临都市,会法术,会阵法,画符炼丹,逆天改命!高中生秦叶,身份神秘,拳打恶少,脚踢纨绔,最强弃少,独霸天下!
  • 谈鬼说妖

    谈鬼说妖

    女主是个人。天生缺少一魂一魄,有奇怪的力量,奇异的活了下来,与冥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半僵半魔的半活人;空虚的危险古城;纠缠不清的贪婪恶灵;喜欢嫁人的蜘蛛女妖;迷人的妖界等等。
  • 重生之逍遥生活

    重生之逍遥生活

    周壹重生了,重生到了他十二岁的那一年,而且意外地获得了小李探花的八成功力。拥有了前世今生几十年的记忆,他该如何去改变前世的人生轨迹呢?开超市,做零售业巨头;经营汽车运输,打造中国最大的客运和出租集团;还是加入国安,寻找刺激惊险的生活?抑或是……而且重生后的他拥有了李寻欢那般吸引女人的魅力,御姐、萝莉纷纷把一缕情思栓在他的身上,面对众多的美丽的女人,收还是不收,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