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11900000004

第4章 自我与世界:企业家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用现代话语说,人文精神是指个体超越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等因素的限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来思考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而倡导对人生命的关切,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命运的关怀。人文精神何以超越道德意识的局限性而成为更高的精神追求呢?这需要我们深度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第一节当代人文精神:“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文精神可以抽象和简单地概括为“真、善、美”的精神,以往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人文精神。本书所指的观念是着眼于哲学视野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特别是主张借鉴当代西方哲学人文精神,以“在场”与“不在场”的现代性视野反思个体生存的意义。

一、“天人合一”与“主体性”哲学:中西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差异

由于历史等原因,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大不相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重“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则偏重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思想当然不是指动物与自然界浑然不分的状态,而是指人自觉地与自然、宇宙合二为一的物我交融的自然境界。所谓“主客二分”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或客观世界的对立,突出人的主体性的特点,泛指发展人的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并以此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

(一)“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在中国,人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周易》上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天文是一相对的概念。所谓的天文,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即刚柔交错,寒暑交替的宇宙运行规律。所以,古人认为,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而人文则是指区别于禽兽的人伦精神。它是人类认识到自我与自然的区别,故表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因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达至所谓的“大化”天下的目的。

几千年来,中国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内展开的。前面我们说过,人有自我意识才成为其人。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在中国早期哲学家中,也有少数哲学家提出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主客二分”思想,如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提出认识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接触。他反对“天命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利用自然的思想。还有,同时代的扬朱学派的“为我”之学,明确地强调“自我”的个体主义哲学。这些思想与近代西方人的思想较为接近。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始终占主导性的地位。孔孟儒学、老庄哲学、宋明理学和佛学都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观。

众所周知,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仁”学是儒学的核心,“仁”学是讲人与人之间相互亲近的学问。近代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说:“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因此,仁学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相处的学问。而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境界,表明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看做是第一位的,由此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其内容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伦理规范。在儒家的观念中,仁是仁爱,要通,要平等。相通分四个方面: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孟子对“仁”的思想进一步给予了逻辑论证。他认为,人之本性是由“天”所赋予的,孟子说“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是这样论证人的自我天然本性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儒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人的自然本性乃是普遍伦理意识的根源。他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而要有“善推其所为”的人文精神。所以,孟子认为,懂得自我与宇宙相通的人就是“天民”,这也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到了宋明理学时期,思想家们则把“天”的朴素意识转化为“天理”的哲学体系,从逻辑上推演论证“天理”是“仁”性的终极本根,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道家也倡导“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道家强调个人的自主、独立和自由,让人体悟宇宙自然运行的大道,实现人道合于天道的自由。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主张人在宇宙中具有卓越的地位,因为人可以自觉认识并服从于宇宙规律,反对超乎常规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反对奢华纵欲的生命观,强调顺其自然之道。因而,他们反对利用知识来认识和改造自然,老子认为,为学日甚,为道日损。与此类似的是,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精神,反对人被社会教条、俗礼和物欲所限制和异化的生命状态。

佛教虽然没有明确地讲“天人合一”的观念,但佛教是把人的自我个体性置于宇宙的普遍联系中来认识的。佛教提出“缘起论”的宇宙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的存在,离开因果关系就不存在任何事物。佛教确立宇宙万物都受因果法则支配的原则。人也不过是宇宙洪流大系统中的一分子。因而主张,人的“善因”必然产生乐果,“恶因”必然产生苦果的“果报论”。佛教还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无常的流变之中,所以有“万事皆空”之说。教人应顺从于宇宙万事流变的“轮回”说,摆脱因执著“自我”而痛苦不堪的不自由的状态。

总体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体现为其求“善”、求“合”的人文价值趋向。但是,缺少对自我或主体意识张扬的精神,缺少人对自然的理性探索精神,这也是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主客二分”原则为主导的西方人文精神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更多是体现为“主客二分”的思维特点,即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原则。早期原始的西方人文精神也是“天人合一”式的,表现为“神人合一”'精神,即人性和神性的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尚未独立出来,最早的人文精神被隐喻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希腊神话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雏形,即个体主义的人文特质,他们自我意识强、性格鲜明、体力过人、英勇非凡,充满了自我实现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而我们中国神话中人物更多的是不食人间烟火,能力超人,一心服务社会的“圣人”形象,如“大禹治水”等。到了希腊的文明时期,“天人合一”的思维表现为人的思维自然化的特点。比如他们把水、火等看作世界的本质。黑格尔说:“希腊人以自然和精神的实体性合一为基础、为他们的本质。”

随着社会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生产与教育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意识到人本身的力量。因而晚期的希腊哲学开始凸现“主体性”原则,并开始成为希腊人文精神的主流。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戈拉(约前490—前480)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始改变自然哲学家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性和“神”的本性,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等作为研究方向。所以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是万物存在,不存在是万物不存在。”这一思想是把人的主体地位从神界和自然中升华出来,并置于与自然界对立的地位,开启了西方“主体—客体”的二分哲学思维方式。

具体体现在:(1)拓展了自我认识自然的能力。面对大千世界的捉摸不定,希腊人倍感困惑和恐惧,因而积极探求自然真理以求安身立命。在此过程中,希腊人的主体认知能力从主客混沌的感性认识,诸如宗教、神话等表象形式走向理性认识,即开始以逻辑思维认识世界。产生了概念、逻辑、判断、推理等高级的认知活动。(2)拓展了自我认识心灵世界的能力。以理性寻求事物的本质成为希腊人普遍的人文法则,他们从“认识你自己”开始,探讨了人的主体心灵世界及其行为能力,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必须由理性来指导,即“知识就是美德”,认为善来自于知识,恶则是出于无知。总之,理性主义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早期西方人求“真”的精神向度。

而后的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则主要表现为,努力把每个人塑造为具有道德主体的人。使人超越当下(tobe)或此岸的现实性,而成为人应该(oughttobe)的那个样子,使具体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崇高向“善”精神的主体性。但是,基督教精神压抑了人的个性,因而大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的发展。

经历了1000多年的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之后,西方的“主体性”的人文精神再次获得新生和更高层次的发展。一方面要求人从神的世界回到感性世界、现实世界,认为人权大于神权,承认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追求精神的自由成为近代人文主义的最高使命。另一方面,主张理性大于信仰,自我、理性和思维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而不是来自于神的启示。总之,近代的人文精神体现为人的解放精神,主体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主客二分”的思维成为近代精神,即积极肯定人自身的主体能力,不但否定了神的世界,还要努力以科学精神克服人们对自然界的盲从和恐惧。

近代的人文精神产生了现代工业与资本主义,因而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运用,给许多人过多的感官欲望满足。但物极必反,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体制限制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传媒语言、官僚体制与技术规范里,目光越来越短浅,趣味越来越市侩,人情越来越淡薄,竞争越来越冷酷,而人对现实的依赖、顺从以及惰性却在增加,想象力、创造力在减退,主体性在丧失,信仰、理想、道德、情操等构成人的灵魂并且规定人生的意义的品质瓦解了。

因而,当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主旨,是针对现代进程中过分的主体意识所造成的困境进行批判。核心是要求摈弃被物化的主体意识,回到人的主体的本真状态,特别强调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关系。它在形式上类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精神,但它是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的“天人合一”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历史倒退或复制,因而代表了当今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

(三)人文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取向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的人文精神传统始终停留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框架之内。因而求“真”的精神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匮乏的。我们的传统主要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主的伦理文化形态,特别偏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思想学术、科举教育无不以此为中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被纳入到人本主义之中,缺少近代欧洲的理性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因而求“善”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体部分,但今天我们必须反对传统的封建旧道德对人的约束,而是应当倡导在尊重个人自由基础上的现代道德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个体的主体意识的提高,审美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在这一方面,中国的人文传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主客二分”的历史阶段,一方面要倡导科学主义,以现代科学知识弥补几千年来不重视认识自然的儒家人文传统,以此作为发展经济的利器;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创造力。突破儒家传统道德对人的束缚。但是,我们今天也面临着现代文明的诸多弊端,如物质主义、自私自利等。这也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内在困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成果,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真、善、美: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今天,人类已经摆脱了蒙昧状态,神、上帝、天等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因而,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善、美”的追求之中。

这是由于近代社会以后,随着物质文明提高,人们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得到空前的发展,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日益成为自觉的人文精神。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说,自我意识发展程度越高,“真、善、美”的意识才会越自觉。蜜蜂也建造蜂房,但不是来自有计划、有目的的理性思考;原始人懵懂无知,对未知事物只能依赖于天命。“虎毒不食子”是本能意识而不是意志力;野蛮人为了生存而相互残害,也就谈不上什么至“善”的精神。孔雀很美丽,但它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美丽;而人类很早就可以自觉地进行艺术创造来表达自我的情感。

二、当代人文精神:“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

在西方后现代哲学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提出了“在场”和“不在场”的哲学观。“在场”或“出场”是指自我所遇到当下的、可见的及需要处理的具体事务和功利性事务,因而是自我与世界有限性的关系;“不在场”是指“在场”的具体事务背后的看不见的事物,是自我的主体与整个世界无限性的关系。

“在场”的哲学属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不在场”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海德格尔认为,如果对世界进行思考,就必须把“在场”或“不在场”结合起来,完整地把握世界。这需要我们既要有“在场”精神,又要有超越“在场”的“不在场”的精神。套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语说,“在场”是阳;“不在场”是阴。只有理解到世界的全部是阴阳交会所构成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把握世界。

一个关注当下事物的人,我们说他仅仅是知道“在场”的意义,但是他不能理解自我与世界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关系。人们为什么总是盯住“在场”的事物,而不放眼“在场”事物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呢?这是当前西方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哲学新方向”。事实上,“不在场”或“未出场”的事物比“在场”的事物更重要。因为,当下每一个“出场”的事物都是无穷的“不在场”事物的集结点。是宇宙之中无穷联系的一个“交叉点”。这就是所说人与万物的普遍联系关系。因此,懂得“不在场”的意义,人才可以有宽阔的心胸和超越“在场”的事物视野。海德格尔说:“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做哲学思考。”

人,异于动物何在?对于动物而言,它们只关注“在场”的事物,应付寒暑变化,饥饿疲劳和防备对手等,而根本看不到“不在场”的事物。因此,海德格尔说,动物无世界。因为人有语言,有知识,能思维,能创造理论……所以可以揭示事物背后的或“不在场”的事物,并把有限的“在场”事物与无限的“不在场”的事物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获得对生命的整体把握。中国古人早就有过“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哲学思想,而且把“阴”置于“阳”的前面,可见,未出场的“阴”大于出场的“阳”。

如何做到这一点?当代哲学家,北京大学的张世英教授认为,关键在于要超越“主客二分式”的哲学思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把自我置身于宇宙的整体联系之中去审视自我,世界就不再是自我的限制。因为,整个宇宙,包括自我、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意识领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大网络。任何一个现象都是网上的一个连接点或交叉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它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接续关系,也可以是空间上的联系关系。正是这样无数个联系点构成了宇宙万象。人也是这样的一个交叉点,只不过人这个交叉点不同于其他物质,也不同于动物,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因而要在世界上确证自我、实现自我。这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本原因。人之初,一个孩子本无自我意识。但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人就自觉和不自觉的割断了“自我”这个交叉点和别的交叉点(他人和他物)的联系。每个人把自我特殊化、具体化。导致了自我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你是你,我是我,你我之间既不相同也不相通。结果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充满了冲突和对立。只有当人悟到自己与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联系的内在本质就是生命的相同和相通,“自我”就找到“我”的另一面,即宇宙的“我”。

回顾前面的中西人文精神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东方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精神,注重自我和世界的和谐关系,而西方人文精神则注重个体的“自我”的发展,也就是拓展自我的特殊性。当代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超越“在场”的哲学观,主要是西方近代以来盛行的主体意识形态,过分强调主客“二分式”的哲学的意义,导致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盛行,自我忙于当下的具体利益的追求,却无暇顾及处理自我与世界、他人和自然的关系。结果导致人与世界的对立冲突。因而,他们要回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但这个“天人合一”精神绝不是回到不作为的无我的浑然境界,诸如类似于无为的老庄之道、佛道,而是把自我特殊性的发展和人的普遍性统一起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中国主体性哲学发展远远不够,个人意识、个人权益、个人的自由等观念的发育程度还相当滞后,所以不能简单地回到传统的无自我的“天人合一”的人文之境。海德格尔超越“在场”的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启示我们,只有把“在场”的当下事物与“不在场”的永恒的事物结合起来,才能使生命之“我”获得个体性和宇宙性的统一。这是当代哲学人文精神的指向,把个体性与人类的整体统一起来的真正的自由,也可以称之为“澄明之境”。

第二节企业家的“小我”与“大我”

对于“在场”与“不在场”哲学观,如果从自我精神发展的角度说,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的哲学。前者是个体性的特殊需求意识;后者是人类的共同意识,即人与人相通的人文意识。

一个人如果仅仅以“在场”的观点看待事物,比如当下所面临的种种利益是非,就会苦恼,深感不自由,因为这是“小我”的意识。但是,如果用“不在场”的视野,把当下的事情与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就能超越当下现实有限性所带来的精神困惑,从而使个人“在场”的瞬时精神感受是一个无限澄明的自由状态,这就是“大我”的精神境界。

一、“小我”:自我欲求的特殊意识

我们所说的“小我”意指以自我为轴心的视野来思考世界的观念。毋庸置疑,“小我”是人生须臾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马克思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正是这个现实的人的具体存在,决定了每一个个体追求满足自我特殊需要的“小我”的意识和心理。

个体特殊性的生命意识表现为个人对自我欲求满足的生命向往和努力,它带有鲜明的功利意识。关于人的生存,马克思说过“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吃、喝、性是处于最基本需求的底部。中国古人也说过:食色,性也。因此“小我”正是基于作为受肉体组织制约的本能属性的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主体意识千差万别,心理需求偏好不同,一句话,“小我”体现了个体自由的需要。

但是,人在根本上是一个超越性的动物。而过度的“小我”的意识阻断了自我向更高的境界超越。小我总是把自我实现看做是最重要的,因而把他人、外物看成自己的对立物。于是,人生在世,纠纷不断,苦恼不安而损害生命,甚至有人为此而堕落、出家、自杀等。一句话,人的诸多精神痛苦来自于过度执著的“小我”。以当代中国的企业家为例。今天他们的超越意识无疑是居于主导性的意识。这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过度的追求自我生命的价值,为企业家带来诸多不应该的生命损耗。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做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事实上,据业内专家分析,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大都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偏执”等项上,明显高出常规值;大部分深感事务繁忙,时常对工作产生厌烦感,心情恶劣,心力疲惫;缺少知心朋友,亲情淡薄,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大都精神疲劳,幸福感淡薄,有的焦虑不堪、抑郁缠身,有的则最终淡出江湖,甚至一死求解脱;一部分则人格分裂,公众面前形象高大完美,内心却阴暗……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最认真的人。企业家自然具备这类特点。严重的抑郁症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一些企业家的心理问题涉及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感染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二、“大我”:人类共同生存的普遍意识

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不仅有自我,还有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所以我们把追求人类精神看做是“大我”意识。它超越了当下的功利价值的“小我”,而是以更为宽阔的视野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说,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但是,自我意识不可能在自己对自己的关系中形成,如果不超出自我融入对象(他人)之中,也就不会生成自己,也不会认识自己。所以,自我意识是用其他主体的眼光来看待自我的。比如,爱情意识就是在对方身上认识自己的那种认识。或者说,这就像它在对方身上观察到自身那样,知道对方就是自己。恋人间的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在爱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黑格尔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揭示了自我意识的真正的辩证法:即自我只有通过对立物而存在,自我意识只有从他人那里获得承认和确证时,才称其为自我意识。当代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Jürgen,1929—)进一步提出“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反对把自我封闭起来,认为单一和孤立主体性是不存在的,而是强调自我是处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之中。

说到底,自我意识之所以是人称之为人的根本原因,他者、社会和整个人类都构成了另一个“我”:他人之痛,就是我的痛;他人之乐,就是我的乐。在今天全球化时代,个人的自我意识远远超出了传统狭小的生存范围,诸如家庭、村舍等,人们自然要在更大的领域内认识自我的存在。像今天比尔·盖茨为全球穷人捐献财富的事件,在几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件。盖茨表示,将全部财产捐赠给慈善基金会是他与妻子共同的决定。他说:“我们决定不将财产留给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产生正面影响的方式回馈社会。”盖茨同时称,他不希望将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女,因为如果他这样做,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孩子最为重要。

从个体的外部性生存角度说,自我的存在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类的共同发展。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启示我们:“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社会性,表明一个人的本质与世界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万物首先不是作为人的外在事物被认识,而是作为与人打交道(制造、办理、操作、自卫等)东西而存在的。人们繁忙于世界之中,诸如家庭、事业和社会等,无论忧愁还是快乐,首先表明自我与他人乃至于人类具有同根和同源性。但无论如何,人一旦与社会失去了这种相互纠缠的关系,也就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感。因而对人类精神的领悟也是个体对自身生命“人化”属性的领悟。人生在世,决定了每个人离不开对人类普遍精神的追求。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在本质上不仅属于自我,还是社会的和人类的“我”。因而离不开自我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普遍性的“大我”的精神。

三、“小我”与“大我”:不同与相通

近代社会以来,强调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和自由性,激发了人的进步精神,进而促进社会的分工,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进步和繁荣。相应的,个体和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本书所说的“大我”精神等同于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叫做“万物一体”或“民胞物与”的精神,即主张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自然之间融合为一的关系。“民胞物与”可以释义为“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这是北宋张载的哲学思想。他从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的观点出发,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光辉思想。要求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精神境界。

但是许多人过于囿于“小我”而无视“大我”,这是当代让人类所遇到的精神困境。原因何在?说到底,“小我”的本质是把自己当成主体,他人、外物当成了客体,这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哲学思维。因而,一旦外界不能满足自我需要的时候,自我和世界就处于对立、对峙等不和谐状态,种种精神矛盾冲突就油然而生。即孔子所说的“小人同而不合”。这种自我就是“小我”,即个体的特殊性的“我”。由于过分强自我、主体性,而忽视了人和万物一体的普遍性的人文精神,导致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诸如孤独、焦灼、空虚等精神现象的出现。即便如此,我们今天也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社会人物不分的混沌状态。因为在传统社会里,基督教世界使生命归于寂静,老庄哲学讲“不作为”,佛教讲“空”……虽然形式上实现了“大我”,似乎个体从属于无限性宇宙,但人的主体性也被限制,成为不作为的宁静空虚的状态。如此,自我也就丧失了鲜活的生命特征,成为上帝、天命的奴仆,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显然是不应当提倡的。

我们借鉴传统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要把自我的特殊性与人文的普遍性统一起来。当代西方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强调人寓于世界之中,即人与世界是内在的融合关系,主旨是强调“大我”与“小我”的内在融合的一体性的关系,即“大我”包含“小我”,也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事实上,不论物质条件多优越,人不可能依赖单一物质生活而存在。而当代社会中的许多人走向了这个歧途,消耗物质成为自我唯一的存在方式,从简单的吃、喝、拉、撒、睡,升级到情人、别墅、轿车,直至吸毒。结果,最终生命难以避免地陷入空虚之境,感觉不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乐趣。由此看出,如果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其文化相隔离、相疏远,一味地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就决不可能实现生命的自由。同样的,一些企业家沉迷于宗教而放弃自我,试图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进入所谓的“大我”之境,就会丧失了生命的自我与活力。

第三节人文精神与企业家生命的意义

什么是精神家园呢?动物需要一个家园,人也是如此。说到家园,它总是给人感觉是一个温暖的地方。除此之外,人还有精神生活,因而总要把心灵置于一个宁静幸福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家园,也是精神自由的处所。

一、人文精神:企业家的精神家园

那么,企业家的精神家园何在呢?人要吃、喝、拉、撒、睡,所以须臾离不开对物质的需求。没有物质基础,就没有人生家园可言。当企业家具备足够的物质财富基础之后,就意味着有了一个家。有了家园,就意味着有了容身之地,可以遮风挡雨,婚丧嫁娶,繁衍后代,这是人生存下去的起码要求。反之,人就可能流落街头,飘零天涯,无所归处。所以追求个人幸福的家园,也是人们孜孜以求财富的内在动力。但是,仅有这样一个家园还是不够的,人还需要心理上的温暖感、依靠感和归宿感。

心灵的温暖来自何处?一个只懂得满足自己欲望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人,必然引发与他人的种种矛盾,进而导致自我与世界处于分裂状态。因而就有可能为此失去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和社会的关怀。结果,心灵就可能处于孤独、烦躁、焦虑、恐惧和不安状态,倍感人生的孤独和凄冷。说到底,个人的精神家园不可能是独立于他人、社会而存在的。

在日趋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忙碌于种种具体的事物,习惯于集中精力关注“在场”的事,并且以此为生活、生命的根底。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充满了对立和矛盾。在资本、财富的世界里,今天许多企业家不顾忌生命的消耗,或者为了一笔财富而僭越法律;还有,许多企业家把社会责任、环保义务、扶危济困等看成是外在性、强制性的事物。结果导致企业家与社会的隔离隔绝。当企业家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财富而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自己与自我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进而影响到企业家的身心健康。上述种种都可能导致企业家在心灵上丧失家园。

所以,人有自我意识,因而有良知,天然是追求真善美的生命。而只有具备人文精神的企业家才可能拥有精神家园。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万物一体”精神,即把自我和他者、社会和自然看做是一体性的关系。这与我们前面说过的“大我”意识是一致的。“大我”何以构成人生真正自由的精神家园?当代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对此做过精彩的解释。“小我”与“大我”本是一对矛盾,我们在此用“深渊”与“寓所”的关系来比拟这对矛盾。“深渊”与“寓所”(WchnungundAbgrand)是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在《存在与时间》中所使用的一对概念。这是一个相互动摇的概念,是人生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深渊”则是喻指生命欲望与心灵不安的躁动,是人的超越性的内在原动力。没有在深渊中的搏斗,人就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感觉不到超越的意义。“寓所”比喻为人要有一个可以居住安身之处,它与人生的家园之感不可分。“深渊”意味着无底无根,神秘莫测,但人不可能安顿在永无宁静的世界之中,因而需要有一个“寓所”来安顿生命。换言之,人永远处于“寓所”与“深渊”的矛盾之中,这是人生最大的矛盾。

我们把“深渊”看做是企业家的职场世界。在现代社会,一个没有自己事业的人就没有完整的自我。即使不愁吃喝但无所事事,人生就会感到乏味无聊。但有了事业,每天必须面对日常无穷无尽的现实问题,资金、销售、资本等等。尽管企业家们常常为此烦恼、疲惫和厌倦,但正是通过对这些复杂繁琐事务的处理,企业家才能获得地位、名誉和财富,他们在社会中的主体性才得以彰显,也就是他们的才干、品德等自我意识获得社会确认和认同。

但是,这仅仅是心灵的一部分还不是归宿。我们把心灵归宿看做是“寓所”,没有这个“寓所”,人就失去了生命的安全感和意义感。而人文精神才是企业家的人生“寓所”,因为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超越“在场”的高远的境界。对于企业家而言,就是要超越资本、财富等“在场”事物的有限性,把自我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既追求资本、财富,又超越资本、财富限制的自由境界,人才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完满。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被人文精神所熏陶的企业家不会感到外物,诸如权利、资本、财富等对自我生命的限制,反过来说人文精神有助于企业家的自我发展,从根本上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例如那些自觉捐赠社会的大企业家,并没有因为失去部分财富而衰败,而是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认同和支持。对于企业家的肉体和精神生命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事实上,当代许多伟大的企业家,不仅高寿,而且业绩卓著,如邵逸夫超过百岁,李嘉诚逾过古稀之龄等。

我们强调企业家要有“大我”意识,不是让企业家放弃功利,而应该既是功利的,又是高于功利的崇高境界。一个企业家,要想超越有限性的“小我”,就必须不断磨炼自我。这个磨炼不仅包含着生活世界的体悟和升华,还应当有更多的人文意识的熏陶。

二、走向精神家园的人文主义的思考

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同于动物简单的重复。虽然每一个人在大体上应当走过上述道路历程,但是,对人文知识、阅读、学习及其对人文精神的吸收和反思,可以大大加速个人意识的提升与演变进程,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人文精神的本质教育人用无限性的目光看待有限性的或当下世界的具体问题。只有认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自身才会激发出创造力,生命就会倍感自由。

一方面,企业家要自觉地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它是多种文化要素的复合体。概言之,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处世哲学、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人格理想、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爱国主义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传统人文资源,诸如宗教精神和哲学精神等都是如此,如西方人所思考的“神”性,中国人所言的“仁”性、“佛”性等,都是启发人和教育人,努力的以人类的目光,自觉地关怀他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人生在世,一开始就被特定的文化精神所熏陶。每个人都自觉和不自觉地依赖着相关的文化精神与世界打交道。因而,自我与文化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离的。在中国文化中,儒家的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入世关怀精神,核心是“仁”的精神,核心是建立自我的“人”道,亲情的“孝”道,交友的“义”道,担当社会责任的“正”道。这些道义精神不但支撑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还温暖着他人和社会。道家的无为与逍遥精神,为当下暂时失去“自我”的人,提供生命自由的空间。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生命不息,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文化支持,使“自我”游刃于“利”与“不利”的环境之中,达到进退自如的自由之境。即所谓:“达则兼自己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嘉诚亦是如此,其家庭儒学传统深厚,自小接受良好的传统人文主义教育,使其一生受益不尽。尽管西方文化与我们不同,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同样成就了许多伟大的企业家,如比尔·盖茨既能在自己的事业中不断超越自我,提升个人价值,又能够尽其所能贡献社会。这与他的母亲在临终前写信告诫“要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企业家要吸收当代人文精神的新观念。今天,我们的社会处在市场经济时期,这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因而,当代人文精神有多重向度的展现。其中,海德格尔的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启示。在他看来,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在场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或者说是不在场的。尽管宇宙所赋予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是自我难以穷尽的。但人在精神上是可以以“不在场”的视野超越“在场”的局限性。所谓在场是指人所面临的当下境遇,而“不在场”可以泛指隐藏在当下背后而未曾显现的世界。固然每一个人时时要思考自我的当下在场的处境,但如果用宽阔的胸怀、无限性眼界理解当下的有限性问题,心灵就会感到敞亮而自由。因之,把“在场”和“不在场”融为一个整体,人就获得了生命的无限性的生机。如一位企业家当下在某些诱惑的驱使下,试图不法、不轨,以满足自我的欲望。但如果企业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与自身的环境、未来将产生种种后果时,自我就会十分清醒,而不会混沌昏愚放纵生命。

第四节人文精神对企业家自我发展的提升

无疑,对人文知识、阅读、学习及其对人文精神的吸收和反思可以大大加速个人意识的提升与演变进程,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使之从“小我”走向“大我”。但是,人文精神包含着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时间上分既有古代的、近代的,还有现代的;从学科上分类既有哲学的、文学的,还有艺术的、宗教的……但是,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是时代的精华。针对当代企业家精神的需要,本节从当代主体性哲学的视角,说明人文精神对企业家境界提升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促进企业家道德意识的提升

人在婴儿期,他和世界混沌不分,处于无善无恶的状态,因而没有自我,等到自我的主体意识萌芽成长之后,就进入了主观精神阶段,即利己主义,或自我中心主义,其精神现象表现为自我高于一切,无视客观世界的存在。其后,人们才有了道德意识,认识到自我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道理,即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使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道德是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公共规则。一个人遵守社会规则,就是有了道德意识。传统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道德观总体上是重理性,轻欲望。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把道德的本质理解为理性,理解为思维中的东西,而欲望、兴趣、爱好等感性的事物都应远离道德,欧洲中世界的宗教精神更是以禁欲主义为道德的本质。近代社会以来,大部分哲学家,诸如斯宾诺莎(BenedictusSpinoza,1632—1677)、康德等同样把生命的情感与道德理性对立起来。在中国的宋明理学中,把道德本源归于天,“存天理,去人欲”,实质上依旧是重理性,情感性。然而,理性、天理、上帝过于空洞辽阔,很难使人们真正信服。与此相反的是,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功利主义则是重欲望,轻理性,这也是今天不少企业家痴迷于物欲之中而痛苦空虚的根源。无疑,这两种倾向的道德观都使人生感到不自由。但是,中西哲学中还有一些关于道德源自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人文主义学说,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的“人我一体”的道德观、斯密的“同情心”的道德观等。在中国,孟子“人皆有不忍之心”说是这样论证道德的来源的,人们看到小孩子掉入井中,自然就会产生怜悯之情,因而道德是来自于人的自然情感而非外在的规定。王阳明的“一体之仁”也是如此,人与人一体相通,因而人天生具有同情心,看到他人受苦就会联想自我,所以自然产生共鸣,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总之,人文意识可以给人以道德的支撑。

由于企业家的人文底蕴不同,所以对道德意识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境界。一种是“他律”的道德意识,即把道德看成是外在的要求和制约。遵守道德的目的是担心可能会引发他人、社会的批评,从而导致自身的名誉、利益的损失。说到底,支撑这种道德观的根据还是自我的功利主义立场。一旦不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而不受到惩罚的时候,损人利己的意识就会占上风。另一种情况是“自律”的道德意识。即自觉的道德意识,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违反社会规则,孔子之所以劝人要“慎独”,就是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因此,在今天功利主义盛行时代,企业家只有增加更多的人文意识,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意识。如李嘉诚为了一些年迈体弱老职工的生存,仍继续维持一些微利企业的运转。按李嘉诚的说法,是因为不忍心看到他们生活无着落。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儒家人文观造就出来的道德品质。

二、人文精神促进企业家审美意识的提升

什么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一般又通称为“美感”。“美感”专指人的主体情感所获得的、超过本能欲望的、高级愉悦的感受。在低级的感性认识阶段,比如孩童只有生理上的快感或痛感,而审美意识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所产生的高级情感,审美意识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与动物性的主体能力不同:其一,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其二,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因此,审美活动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发现并确证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所产生的愉悦感。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启示我们,审美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审美意识的直觉性,即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来自于心灵的直觉。它不是于理性、科学的逻辑性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结论。其二是审美意识的创造性,即审美意识有别于平庸、俗气的感受,而是创造性所带来的新鲜感和惊异感。其三是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即审美意识不是从有用性的视角看待世界,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体验。

审美意识是超越一切有限性事物局限的情感体验,在真实的审美活动过程中,人忘记自我,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当我们读到一首好诗、听到一首好音乐、看到一幅好美术作品时……除了让人有美的陶醉感之外,既不会想到自我是什么,也用不着仔细研究外部风景的成分。因此只有到了人文意识阶段,以“万物一体”的精神认识世界才可以达到审美的境界,才可以真正进入“天人合一”忘我的自由境界。

但是,在今天功利主义时代,许多企业家的审美意识囿于利益意识或有用性的狭小范围之内,就会把凡是满足眼前物质利益的需求看成是美的事物。心灵停滞在低级庸俗的欲望感受当中,结果人的主体情感的内在审美欲求被遮蔽或扭曲、异化,丑的、恶的或虚假的情感体验必将损害人的主体审美情感的内在需要和升华。功利主义之所以限制了少数企业家审美意识的提升,原因在于他们所持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即主体把自我看成是主人,他者、外物看成是客体。结果,必然是陷入锱铢必较的庸俗境界而不能自拔。因此,人处于欲望意识和功利意识阶段,还谈不上情感的升华,也就无审美而言。

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家而言,在获得巨额的资本、财富之后,企业家的精神必然要递进到更高级的意识层面,审美意识就是其中之一。企业家的审美意识的提升的意义在于,他们以更高的精神境界重新认识自我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有了审美意识就可以做到,不仅仅把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当做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审美活动过程,创造意味着免于重复,而是发现新的、特异的事物,因而人生是自由和愉悦的享受。有了审美意识就可以做到,把企业创造性的活动过程看做是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相融合的过程,因为一切美的事物必然与客观世界相契合,从而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之境。有了审美意识就可以做到,摆脱对物质原欲性的追求,因为更高的精神生活是以审美活动为主的,包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许多中外大企业家往往也是著名的艺术收藏家。

§§下篇 当代中国企业家自我发展的历程及其反思

同类推荐
  • 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全案(上)

    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全案(上)

    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色: 1.实用性与有效性。本丛书力求实用,从书目选择到具体的培训内容,紧扣中国企业管理工作实际,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同时十分注重培训效果,为管理者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案,快速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2.系统性与工具性。本丛书紧扣经理人日常管理工作的九大方面,内容广泛,体系全面,同时集知识、技能、案例、工具于一体,可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参考手册,更是职业经理人自我提升的实用培训教材。3.资深实战专家编写。本丛书编委和作者不仅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还有理论水平卓著的国内管理学界知名专家教授。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管人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管人术

    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将现代人生存立世必须具备的智慧告诉您。指导您做适者生存、永立人上的强者。
  • 管理寓言枕边书

    管理寓言枕边书

    这些经典寓言小故事读起来简单、轻松,富有情趣,相信广大读者朋友能于轻松愉悦中读完本书,并能从中悟出管理的真谛。
  • 听听投资主力说什么:牛市震荡中的股票、基金投资策略

    听听投资主力说什么:牛市震荡中的股票、基金投资策略

    大牛市的车轮滚滚向前,震荡在加剧,但看不到牛步停歇的迹象。这是一本假众多中外投资基金和专家之口,全面回应中国超级长牛市震荡与盘升的书。
  • 管理员工的36个绝招

    管理员工的36个绝招

    本书从管理的第一步——恰当展示自身的管理魄力开始,本着实用、适用、灵活的原则,以提升现代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为宗旨,立足于中国社会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将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各行业实际情况的员工管理策略,凝炼为最简单实用的36个绝招,助你打造一个全情投入的、目的明确的团队。
热门推荐
  • 万境仙踪

    万境仙踪

    一个立体的仙侠世界,有恩怨情仇,爱恨纠葛,兄弟情谊,仙侠道义,更有天才异宝,仙境奇缘,洪荒异兽,道法自然。
  • 魔女爱情进化论——高塔上的王子

    魔女爱情进化论——高塔上的王子

    当天使与黑暗擦身,会激起怎样的火花?当天使为夜神洒下泪水,故事又会怎样继续?一个爱与拯救的故事。别有用心的资助,让褚葵来到完全陌生的顶级贵族高中——凝华,邂逅了两个男生,一个是从黑暗中走出的男生季岩睿,被称为夜之神哈得斯,一身墨黑,不会说话,眸中写满忧伤与拒绝;一个是有着倾城美貌的翩翩贵公子,笑容温暖,温柔体贴。为了帮助堂姐褚芙达到愿望,褚葵纠缠着季岩睿,一次次冲突与摩擦,让褚葵渐渐了解到这个夜之神的生活,疼痛从心底升起,褚葵在完成了堂姐的愿望之后,无法放开季岩睿一个人继续黑暗里。英勇小骑士的战斗力被激起,她要怎样拯救这个被关在高塔上,孤独寂寞的王子呢?      
  • 总裁的勾魂情人

    总裁的勾魂情人

    夏唯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他夜桦是我的幸、也是我的不幸,但就算经历了再多的磨难,我也从来没有后悔遇见你,因为没有你生命将会是一口枯井。”夜桦:“遇见我的唯一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风景,因为有她,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活着的,觉的自己的血还是热的,虽然不小心伤害过她,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 我们的爱情无关风月

    我们的爱情无关风月

    我总是以为,只要我守住这份婚姻,不去触碰他的底线,总有一天他会回头看看站在身后的这个女人。然而,他的不在乎终究是伤透了我的心。可当我幡然醒悟,决心离开的时候,他却将我圈在怀里,禁锢在他的世界里。我不懂,顾正南,你到底要我怎么样?顾正南说,“梁旖,你只能是我的女人。”当他的冷漠化为柔情,我却不敢再交付真心。“顾正南,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 最好年华遇见最好的你

    最好年华遇见最好的你

    在青春蹉跎的岁月里,在青春年少的生活里,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爱你无怨无悔,宠溺心甘情愿,因为我爱你。
  • 庶女翻天:蛇蝎三小姐

    庶女翻天:蛇蝎三小姐

    现代獠牙特种兵总指挥,乔念惜,各项全能,璀璨一生,一场泥石流越到了大瑞朝镇国侯府的庶女身上!出生克死了娘,三岁克死了大伯,身负这天煞孤星的命格,亲爹不疼,祖母嫌弃,兄弟姐妹随时想要置她于死地!换了灵魂,还当她是那任人欺负的病猫吗!对待害她之人,简单粗暴才是真理!嫡母陷害?将计就计,众人面前打脸才叫过瘾!姐妹算计?关门放狗,咬得你亲娘都认不出来!亲爹自私?绵里藏针,这年头坑爹还是亲的好!然而,人生不易,全靠演技。命运大反转,人人可捏的软柿子翻身成了香饽饽,就连皇上也来找她合作!合作就合作吧,可你这倒霉儿子是几个意思?帮他训练特种兵,研制新武器也就算了,为啥还得给她生个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娲的遗珍:琉璃

    女娲的遗珍:琉璃

    本书介绍了琉璃的起源、发展、制造、鉴赏、辨伪等知识及相关的琉璃文化。同时配以270幅精美的图片。
  • BOSS太嚣张之霸宠娇妻

    BOSS太嚣张之霸宠娇妻

    一场爱恨之争,谁是输的那一个而谁又是赢的那一个.
  • 乞丐成仙记

    乞丐成仙记

    因为战乱,杨风失去了双亲,被迫流落街头乞讨成为乞丐,机缘巧合得高人指点让他肩负斩妖除魔重任,但是他要经过万重磨难后到达药王山,届时高人会把绝学和不死丹药传授给他让他拥有无限力量拯救世间苍生,这位高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于是杨风开始了他的漫长修仙之路,斩妖除魔,护卫正道!最终脱胎换骨,羽化成仙。
  • 中国军旅文学50年

    中国军旅文学50年

    《中国军旅文学50年》编写前后历时7年,数易其稿,以新中国1949——1999为期50年的军旅文学发展历程为考察对象,以62万字的篇幅,全面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军旅文学的历史,深刻总结了军旅文学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以系统的理论规范和宏阔的学术视野将诸如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文体的创作悉数纳入研究范围,以客观的批评品格和敏锐的审美视角将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家、作品和独具艺术特色却被长期忽略的作家作品一并纳入研究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