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26100000020

第20章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前景研究

学者们对于中国目前是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会不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两个问题的意见比较一致,即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前景使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成为可能。

3.5.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一定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1)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了约22倍,世界排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底的第2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400亿美元左右;1993~2005年,中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至今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3500亿美元。2006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商投资东道国。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的制造业区域集聚态势。各地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制造业,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吸纳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在精品钢材、造船、汽车、成套装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现代纺织、家用电器等领域形成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IC)基地,聚集了全国近1/2的IC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以及4/5的封装测试企业。中国十大IC芯片生产基地中,有8家聚集在这一地区。在上海周边,形成了完整的IT制造业带,上海至苏州一线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处于沿海对外开放前沿,离香港金融中心很近,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珠江三角洲与海外联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业为主的制造业。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起步早、发展较快、门类齐全,依托北京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东北制造业基地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历史上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大规模、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是有史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人均)低收入状态时,开放速度最快、领域最广、开放政策最彻底的一个大国。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而且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经济高度融入世界经济并没有成为依附“中心”国家即发达国家的“外围”或者“边缘”国家,而是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中国众多的人口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过程和国土整治的巨大工作量,更是一个庞大的投资市场。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将成为一个促进各伙伴国共同发展的巨大市场。总之,中国工业的快速增长不仅创造供给同时也创造需求。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制造业中心”,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心”,也就是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中国不仅从供应方推进世界经济发展,而且也从需求方拉动世界经济发展。

(2)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潜力和能力,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制造业本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创新性的制造能力上,中国的制造业还存在许多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这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其一,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发展看,中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R&D经费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其二,中国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对发达国家技术上有很高的依赖度,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其三,中国高新技术人才短缺。中国的高级技工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导致中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达2000亿元。随着制造业国际化竞争的加剧,提供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本形式,新产品开发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国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新产品开发设计周期较长,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较低。虽然中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差别化不足、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中国的制造业更多地处于一个世界制造业加工厂车间的位置。中国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高,而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而且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阶梯”论断,中国总体上还处于委托加工的低级阶段。一些学者根据出口的国内增值部分高低、与国内经济联系程度及生产的难易程度,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分为5个发展阶段:初级产品出口;面向出口的加工、组装;零部件供给的分包;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自创品牌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55%左右,外资企业出口占50%左右,许多大型出口企业主要是加工制造厂,是跨国公司生产链的低端环节。总体上,中国还处在第二三阶段。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总体水平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以汽车行业为例,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550万辆,从规模来看,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逼近最低经济规模,但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仍然较低。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为人均3辆,而1993年世界主要汽车公司人均产量就已达到如下数据:克莱斯勒24.75辆、福特18.33辆、通用10.38辆、丰田32.93辆。较低的生产率在很多领域抵消了中国汽车工业低廉劳动力的优势。2002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9405.33美元/(人·年),为1994年美国的5.8%,为1993年日本的5.4%。

资源利用率、制造业产品人均占有水平较低。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创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美国制造业在2000年人均产值为86559美元,是中国的18.7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2%,而发达国家是42%,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倍;同时,中国的产品的增值率比较低,为30%,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8%、47%和41%。正是由于中国在劳动力成本、资源利用率、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导致中国同类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高,主要体现在化工、电子、汽车、钢铁、机械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这使得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国与美、日、德等国制造业的比较中,最明显的是在产品的人均占有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日本把人均700千克钢产量作为“重工业化”完成的标志,美国人均钢材消费1吨以上持续了近30年,但是,2004年中国人均钢材产量只有185.6千克。2000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为7700万辆,而1996年美国平均1.8人就有1辆汽车,德国平均2.1人就有1辆汽车,日本平均2.9人就有1辆汽车。中国13亿人口,2005年汽车产量只有570万辆,其中轿车277万辆,轿车产量只占世界市场的2%左右。

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目前尚没有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占有主导地位。中国加入WTO,国外一流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抢占中国市场,而中国自我成长的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却很少。制造业是规模经济最显著的行业,但在中国制造业内至今未形成一批大型的行业代表性企业。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强的榜单上也仅排在第81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21.17%。汽车行业销售额首位的上汽集团2005年的销售额为138.2亿美元,仅相当500强中的“通用汽车”销售额1935.2亿美元的7.1%。中国造船行业年产船舶160万总吨,平均每个船厂产量0.69万总吨,约为日本船厂平均规模的三分之一;中国普通机床年产量约为58000~60000台,但是产量分布在90多家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650台左右,而日本“森精集团”一家就年产数控机床4500台。根据中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04年财富全球500家大公司的名单,中国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6家,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属于服务行业,属于真正制造业的只有2家。

管理体制不完善。中国面临的局面与19世纪末的美国颇为相似,中国并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持目前这样迅猛的经济扩张,外资成为增长的关键因素,吸引足够的外资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资本只会往安全、可靠的地方流动,大量投资者都需要“公平的交易”。虽然经过了几个阶段的企业体制系统改革以及对WTO承诺的兑现,放松了外资运营的环境,很多企业已经可以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但仍然有不少企业存在产权不清晰,管理部门众多等问题,跨国公司有力量和中国政府讨价还价,捍卫自己的利益,但一般中小投资者远没有这样的能力和信心。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扩大开放程度,改进公平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综上所述,目前的中国制造业是大而不强,无论在技术水平、产品结构、资源利用率还是管理体制方面都与世界制造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加工制造的主要形式,绝大部分都是核心技术及国际市场网络为外商或跨国公司所掌握,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制造业增值链的低端。

3.5.2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标准

在探讨了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化规律和世界制造业中心衡量标准后,我们提出了基于新型制造业理念的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客观标准。

(1)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本条件

我们认为,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本条件是规模和质量。第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必须符合“量”的要求。一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必须是该国的GDP、制造业总产值、制造品出口额等方面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定的份额。日本的历史经验数据也表明,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造业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世界总量的10%左右,半导体元器件、集成电路、汽车产业等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也达到了3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量上的标准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一国的整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必须形成规模,在世界经济总量中要占到主要的份额;其次是该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必须也要在世界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占到主要的份额。第二,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还必须符合“质”的要求。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该国必须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个先进技术可以是本国的自主研究,也可以来自引进的国外技术,但是本国必须通过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否则永远就是生产加工的集散地,或者是委托加工的世界车间。二是这些能够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企业和产品品牌的所有权必须掌握在该国人民手中。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都离不开当年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因此,就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质”的突破才是关键。

(2)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主要内容

根据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量和质”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产业规模标准(行业生产规模与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标准),产业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标准、世界经济主导产业标准),国际贸易标准(本国出口比重与全球交易比重)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讨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标准内容。

产业规模标准。总量上的领先规模是指中国的工业产值、工业品出口值占世界总量份额要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个领先地位是由相对排名而非绝对指标确定的,包括产业上的领先和企业上的领先。产业上的领先地位是特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并且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拥有世界领先地位;企业上的领先地位是指中国一批自身掌握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企业要在规模上达到一定程度,这个可以用世界制造500强企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个数以及中国制造企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来衡量。此外,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还需要增大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应当用代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或朝阳产业)的世界市场份额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应当在主导当代技术经济发展方向的若干产业中占有领先优势。

产业质量标准。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必须要考虑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制造业的新特点。在这个背景下世界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由资源禀赋决定的初始比较优势,更依赖于由科学技术创新决定的后发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同时,还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具有国际经济主导作用的产业,并占领较大份额的上游市场。

国际贸易标准。世界制造中心应当是一国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全球市场最重要、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出口基地。该国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要占很大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世界制造业中心作为世界市场上重要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必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它往往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某些产品在整个世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

(3)中国距离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标准差距

从整体规模以及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上看,对比英美日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时的经济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总量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虽然中国制造业在总体规模上位于世界第四位,但仅占世界制造业的5%左右,仅为日本的1/4、美国的1/5,中国制造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和其在世界市场上占的份额还比较小。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制造业处于世界分工体系的低端。中国的产品出口结构目前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美日等制造业强国的平均水平。一般观点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也使得纺织业和作为劳动密集型组装工业的家电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虽然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大型企业的比重较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其市场竞争力还远远低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中国目前处于快速扩张期,但是从总体上看,附加值高的技术或者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尚处于劣势。

从企业层面上看,在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而中国迄今还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尔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在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从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服装产业来看,尽管国际市场上90%的服装是中国生产的,但是却没有世界知名的中国服装品牌,赚取的只是加工费。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逐步消除这些差距,确立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具体而言,这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低成本优势阶段”:利用资源或者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以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吸引直接投资,依靠其资本、技术、品牌以及销售渠道成为世界制造业体系价值链条上的一环。(2)“二元阶段”:国内制造企业在加工生产中形成熟练劳动力,资本市场更加规范,资源以及劳动力导向型国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投资重点由第一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3)“技术创新优势阶段”:国内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继续吸引外资的同时开始全球化战略,出现一批竞争力大幅提升的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关联性加强;金融市场,宏观政策更加开放,外来投资重点由产业链中段向两头延伸。

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利用本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而成为其委托加工的一环,是中国现阶段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具备低成本优势的世界制造中心之后,在向技术创新型世界制造中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将长期处于二元阶段。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型世界制造业中心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也只有达到技术创新优势阶段的中国才能真正被称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3.5.3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向制造业产业转移空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本要素投入型向知识技术创新型转变。同时,跨国公司也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逐步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将有关制造和生产加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同时由于信息化浪潮带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经历了回归制造业的一个阶段,这些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契机。虽然现在中国还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优势,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正确地为自己定好位,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促进中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争取早日打造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目前,在国际环境的推动以及国内经济促进的双向作用下,中国已形成世界瞩目的若干重要的“产业聚集之地”。其中,有代表性的三大产业聚集地是:以劳动密集型零器件生产与组装等出口产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以资本密集的高技术生产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并存的渤海湾经济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沿海向中西部的战略推进,中国的这些产业聚集区将媲美世界著名的莱茵河产业带、密西西比河产业带、东京湾产业带等规模庞大的内河产业带。并且许多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还是在制造业,巨大的本土市场容量,使制造业发展成为可能,而充裕、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制造业成长的保证。同时,WTO后大量涌入的外商投资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综合优势和发展空间。中国正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努力。那么在这种形势下,选择何种路径来发展中国制造业是最为合适的呢?

(1)发展道路选择

从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看,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制造业,还是融入全球制造业调整、重组的大潮,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合资或允许国外独立设厂的国际化之路,或是走国际化与独立自主相结合的道路,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必须是开放式的,参与国际分工与重组,积极接纳其他国家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转移;抓住世界产业分工转移和大调整的发展机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结构跳跃和升级,加快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主权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国家统一的大业尚未完成,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业领域,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制造业,特别是关键性的装备制造业。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必须走国际化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2)技术路线选择

从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上看,是继续走全方位引进技术、跟踪之路,还是走自主创新之路,或是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制造业始终没有摆脱“引进消化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即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设备,投产,形成生产能力。中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偏重于国产化率,忽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如主要机械产品技术的57%及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引进。因而,制造业始终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徘徊。突出的例子是化肥和乙烯设备,多次重复引进,耗汇甚巨,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

在21世纪,中国制造业必须向“自主创新型”模式转变。经验告诉我们: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只能立足于自主创新。如果认识不到转变的必要性,不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制造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困难。这是因为:第一,引进技术本身不可能是最先进的,即使掌握了引进的全部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样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竞争力,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就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引进;第二,从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产品寿命的周期越来越短,引进技术的产品可能尚未实现国产化,生产出的产品可能尚未投入市场,就已经落后了,需要用新的换代产品来取代,或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导致引进技术的失效。

实施自主创新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应该看到,从引进消化型模式到自主创新型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一个艰巨的转变过程。因此,在过渡期应该推行的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并逐步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转变,实施经济技术全面跃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现在我们需要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这方面的内容包括:1)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强转制进入企业的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增加研究和开发投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由企业牵头研究开发,以便贴近市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2)建立以城市为依托,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建立面向社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式、开放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3)建立以大型企业联合体和骨干转制科研机构为依托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4)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3)市场开拓策略

目前,从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市场看,普通产品供大于求,但又存在着结构性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还很大。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再有,世界对中国市场看好,是中国制造业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展对外合作的重要筹码。巨大的国内市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沃土。

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以保障内需为己任。政府要遵循和利用WTO的规则,适度调控市场,扶持制造业的发展。尤其对于具有巨大国内市场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要更积极地实施“以我为主”的发展战略,如新型建材和农业机械产品、农产品加工设备等。由于受运输条件、生产成本和产品特殊要求的限制,国内企业同国外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理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这些产业需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和用户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才能具有与国外产品相抗衡的实力。

在市场竞争上,中国制造业要由“两头在外”(研发、销售)的来料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为“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大力加强研发和营销两个环节。企业要改变生产理念,考虑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特点,紧贴市场变化,致力于设计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高科技、高质量的品牌。

在注重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看重国际市场的力量。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劳动成本不断上涨,不得不放弃大批传统产业。中国是最具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吸纳力和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尤其是对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要大胆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产业。

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劳动密集型并不等于技术含量低,纺织业要提高高档面料的水平,增加品牌效应;消费类电子产品要掌握核心技术。

加入WTO,扩展国际市场以来,中国轻工业产品出口已率先受益,2002年上半年中国轻工业产品出口总额达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全国出口总额近三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市场开拓战略,总体上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同时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并力求出口区域多元化。

(4)制造业空间布局

首先,要破除传统的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体制,推进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现已形成雏形的若干地区,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其发展成为在国际上知名,且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并通过这些集中地带动全国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网络化的区域产业结构。其次,要充分利用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吸引外商投资,或承接外商转包加工任务,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出口加工基地。

为了充分发挥制造业聚集效应,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地方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吸引投资和人才的政策环境;做好周到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改变地方追求经济门类齐全的做法,支持地区之间优势重组与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行业协会为中介,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和宏观调节的经济运行新构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推动制造业发展跨上新台阶。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需要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张力之间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如果单纯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其经济是脆弱的,只有形成了相关生产活动的集聚,形成与本地的社会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不断涌入并且植根于本地,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促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一方面使中小企业内部通过专业化和分工的深化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使该地区的环境得以优化,吸引更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要消除金融瓶颈,改善金融服务。20世纪80年代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是产业瓶颈,90年代以来,金融业已成为产业重组、技术进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大瓶颈,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引入民营金融、外资金融来完善对于制造业的服务。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大力发展制造业无疑对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应该认识到,发展制造业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取得更长远的竞争优势。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将自己的优势加以利用,来创造更强的竞争能力。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物流服务方面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进行生产制造与加工,在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这是顺应历史潮流,增强中国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综上可见,在中国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制造业是必要的,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利于利用中国现有的比较优势,取得贸易利益。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不同于传统经济。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加快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研发能力。为此,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部署,充分利用东部和中、西部各自的优势,政府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中国核心技术的研发进行指导,选择并支持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选择一些有前途的产业,在技术研发上由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以促使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尽快形成,以核心技术的升级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比较成本优势”转移到“技术优势”上来。

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虽然现在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中国已经具备了一系列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潜力与优势。例如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规模、利用外资的巨大潜力以及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趋于完善的法律环境等,这些都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只要中国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和跨国公司高速加快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好中国的比较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层次;通过“走出去”,以及积极承接国外生产力的转移,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劳动、知识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等举措,中国就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潜力和能力,可望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即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有大幅提升,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它同过去英国、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也不是简单的重复。从这几个相继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国家的情况看,后发国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先发国家的老路、重复先发国家已经发展的并在实际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业,而是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培植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英国当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主导产业是纺织、钢铁、煤炭、交通运输设备(主要指轮船、火车);美国则以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产业开始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路程;日本利用其在半导体、微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抢占“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而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当务之急是加快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只有在一些新兴产业和领域开辟出自己独特的道路,通过在这些新领域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朝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

同类推荐
  • 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

    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

    本书分为九大编,分别介绍了消费、生产、职场、理财、爱情、婚姻等方面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既新颖有趣,又能启发读者思考,引人入胜。我们力求让读者认识到经济学“诡”计多端的一面,从容看清商家使用的花招,以及经济学到底在我们身边布下了什么迷阵,到底生活中都隐藏了哪些秘密。到底工作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来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让读者把经济学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你既能在精神上得到知识的愉悦,在诡计、陷阱和谎言背后读懂经济学,更能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以经济学家特有的”法眼”识破一切机关,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
  •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着怎样的职业,生活在怎样的人生状态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也总有针对各种问题总结出的原理或定律。本书介绍了80个神奇的定律,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类解读,力图为读者呈现浅显易懂的经济学定律。
  • 谁生谁死

    谁生谁死

    中国首部互联网命运图书!一部中国网络乱象“全局战情分析报告”。为什么网络屡创奇迹,演绎财富奇观?为什么网络竞争异常凶猛,演绎生死故事?为什么网络背后尽显美国资本,再现美国本土无战事,而借他国露争端?现实与梦想,谁生谁死?作为“全局战情分析报告”,此书不可不看!
  • 共和国的村庄

    共和国的村庄

    本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具体的村落为切入点,反映新中国6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记述了新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五个村庄,间接反映了建国60年的历史风云。
热门推荐
  • 青梅配竹马:相濡以沫

    青梅配竹马:相濡以沫

    当竹马遇上青梅~当然是扑到啦~“哼哼,我要出轨~”某女傲娇偏头。“我看谁敢要你!”某男摸摸某女的头。某女找了一圈的人……真的没人要她!某男看着自己的手机,嘴角微微上扬……绝对不虐,绝对不虐,绝对不虐!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 是人,是魔,是神

    是人,是魔,是神

    魔身,人心,若想修炼成神,又岂是那么容易。魔气,真气,神气。三气集于一身,有几人能真正的掌握力量,从而修成正果?情结亦是情劫,又有几人能超脱这无解的魔咒?
  • 重生之我是歌手

    重生之我是歌手

    “小天啊,听说央视邀请你了?春晚唱什么啊?”“嗯,青花瓷吧!”“好奇怪的名字?是新歌吗?”“嗯......”重生当歌手...................................群号:390614228
  • 萌娃来袭:爸比不好惹

    萌娃来袭:爸比不好惹

    “爸比,你难道不知道妈咪最喜欢什么吗?”一身黑衣的东方朔夜嘴角淡淡的上扬,接着问道:“你知道?”“当然知道了!因为妈咪更爱我一些嘛!”小包子洋洋得意的拍着自己的胸脯。当恶魔爸比与腹黑儿子狼狈为奸,香香妈咪应该如何接招!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清风少年王俊凯

    清风少年王俊凯

    王俊凯曾经是我年少时最美的梦即使他对我恶语相向即使他对我恨之入骨我依然爱着他直到我的梦破碎——夏初心by(主王俊凯,全书大改)
  • 虚戒传说

    虚戒传说

    酷爱英雄联盟的屌丝男楚轩扬,在一次意外上网中穿越到瓦罗兰大陆之上的风暴平原,被凶恶魔狼所围困,这时一位身着身着重甲背上背着绿色残缺符文之剑的银发女战士缓缓出现在他的视野……
  • 重回前世之天玑珠

    重回前世之天玑珠

    前世他们相爱相恨却不能相忘,耿耿于怀了七世她仍未能放下。在即将魂飞魄散之际,前世好友利用禁忌之术催动天玑珠,让她回到前世与他相遇之前。希望她能重新选择,在历经曲折后,却发现又面临着前世同样的两难抉择。这时她才领悟决定他们命运的从来不是世事而是人心她最终将如何抉择,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兰亭

    兰亭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乃东晋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内容所载。历代文人墨客皆奉《兰亭序》为书法瑰宝,拜服之甚。更为甚者,尤以唐天子太宗对之奉之若神,差其大臣,于寺庙之中赚得真迹,合葬于墓。奈何江湖之中,有人知此并非书法文篇,却是一部真正的武学奇经。后人盗太宗之墓,取得真迹。参透十载,终有小成,念其书序之博大,故隐居江湖,避之巴蜀。兰亭一书也隐没江湖。元末,天下大乱,唯士诚公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奈何张士诚部下荒淫,将士虽是死战,也无奈明军铁骑。终以为灭。士诚公一干部下,也退出中原,避之战祸。太祖皇帝统一天下。
  • 一辈子可以有多长

    一辈子可以有多长

    人生最大的无奈,便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吧?我十四岁那年,我说:只要我努力,会好的…十五岁那年,我说:为什么你们就不能相信我?十六岁那年,我说,活着你们不信任我,是不是给你们一具尸体你们才信我?十七岁那年,我说:我想要的只有自由而已,我愿意付出全部,什么代价都可以。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十八岁那年,终于、自由了。可是慢慢的才发现,这当真是我想要的麽?这不过是从一个漩涡中出来转投另一个漩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