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58800000022

第22章 博弈互动:中国电影与全球语境(5)

大多数的观众印象中都有自己喜欢的好莱坞经典影片。比如著名的爱情故事片《魂断蓝桥》、《罗马假日》和《卡萨布兰卡》,或者是席卷全球的《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的音乐段落总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更遑论音乐片本来就是好莱坞类型片的主流类型,从早期的《爵士歌王》到后来的《音乐之声》、《雨中曲》、《红磨坊》、《芝加哥》等,都是非常值得中国电影的声音创作者,尤其是中国的电影作曲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仔细地斟酌和体会的。而不应像某些影片的音乐创作那样,七拼八凑、生搬硬套,或者随心所欲、无所作为。一部好电影的音乐并不应该只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应该让观众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随着电影的剧情演进而此起彼伏。好的电影音乐应该是让人感觉不到其存在的。比如《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是在全片结束、银幕上开始出现字幕的时候才缓缓响起,观众注意力已基本从影片沉痛的海难和凄美的爱情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而此时席琳·迪翁的演唱声无疑再一次地把观众重新拉回到了那曾经的深沉悲切中。真可谓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在中国著名的武打电影《少林寺》中,当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牧羊曲》被郑绪岚宛转悠扬地演唱时,整个故事的节奏实际上已完全停下来了。尽管画面上展示了当年的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矫健的身姿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常练武,勤操劳”,但是这么美好的音乐,实际上生硬地打断了整个故事的推进。这不能不说是电影音乐使用上出现的遗憾。在张艺谋拍摄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三宝作曲的电影音乐实际上并没有多长的篇幅,但是每当我们为人物的颠沛流离扼腕唏嘘的时候,音乐总能悠悠响起。同一个旋律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就适应了各种各样的剧情需要。不但抚慰了观众的情绪,甚至同样的旋律再次出现在《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还是那么的贴切、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润物细无声。不能不说该乐曲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少有经典范例。

3.音响动效

《锦衣卫》是近年来国产影片中的大制作,无论是创作班底还是演员阵容都很强大,自然观众的期待也比较高。在影院放映中,一出场的比拼厮杀,武器碰撞声响彻整个影院,确实给人以先声夺人的印象。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耳畔不断响起类似的声音时,人们会逐渐习惯,再到满满的麻木,以至于后来再听到的厌烦。仔细感受其中每个锦衣卫使用的夺命武器“血滴子”,都有其独特新奇的视觉造型,但是从其所发出的声响上,只能感觉到各自的音量是有差别的,而各类武器的音色实际上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陶经在《金陵十三钗》天主教堂的一场戏中,仅玻璃碎裂的声音就做了三种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第一次是在秦淮河女人和学生抢厕所的时候,第二次是李教官为孟书娟开的两枪。第一发子弹是被削过边的子弹声,“嗖嗖嗖”打过来,接着就是一块厚实、高质量的玻璃掉落在地上,第二发子弹穿过玻璃击毙日军。在这发子弹高速撞击玻璃的瞬间,声音在陶经的处理下,并没有突出玻璃破碎声音的响度和粗粝,而是突出了钢铁与玻璃互相撞击的细腻质感,以及玻璃碎成粉末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声。玻璃虽裂了,但破碎的过程还在延续。姚睿:《美丽忧伤的破碎之花——论〈金陵十三钗〉的声音设计》,转引自姚国强、甘凌、姚睿等:《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2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页63。音响创作绝对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制作出某一个声音效果,然后就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觉得这个音响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随意使用。其实音响效果是不能张冠李戴的,而是应该就事论事的。

相比中国电影音响有时候的粗制滥造,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却制作得非常精良,尤其是一些大公司的豪华制作,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都是精益求精、丝丝入扣的。如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中,音响设计就非常具体,特别关注各种平时不被注意的声音效果,具体到各种枪械的型号、子弹的规格、在不同画面环境下的子弹呼啸声音、子弹击中不同目标的撞击差别……

从音响效果看,中国电影目前不敢说能够和美国好莱坞影片并驾齐驱,但至少也是不遑多让。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及电影数字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中国电影声音制作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在学习经验和自我探索中,中国电影声音一定会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绩。

六结语:中国电影声音创作大有可为

通过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声音创作和录音制作水平的相关分析,加上以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探索相对比,我们基本明确的是:中国电影声音创作的起步早、探索多。虽然受到美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和录音技术制作的极大影响,但中国电影声音工作者在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上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比如中国戏曲电影中的声音创作和录音制作工艺,窃以为并不输于美国好莱坞音乐片的制作水平。又如中国的电影拟音师们,在设备条件和制作投入很窘迫的情况下,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能取得和美国电影大片近似的声音艺术效果。可以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和录音制作,完全不需要妄自菲薄,我们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值得不断地发扬光大。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在电影声音创作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教训。但我们相信,中国电影声音从业者和理论工作者会不断努力,在电影声音的艺术殿堂里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返1980年代:电影本体的“娱乐”位移

重返1980年代:电影本体的“娱乐”位移

齐伟齐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讲师。

一电影的娱乐性:立足当下与接续历史

21世纪以来,娱乐性是中国大陆中小成本电影赢得票房佳绩的制胜法宝之一。在当前大陆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最大限度地开掘电影的娱乐性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人关心的话题之一。不过,大陆电影界对于娱乐片(或电影的娱乐性)的认知与探讨却并没有与时俱进,其基本观念逻辑仍停滞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理论盘桓之间。因此,当我们今天审视娱乐片(或电影的娱乐性)时,有必要重返1980年代,检视那场旨在探讨电影“娱乐性”的争鸣,从中寻取有益的理论养分。

1980年代中后期,在娱乐片创作热潮以及西方电影理论的广泛影响下,大陆电影学术界掀起了持续数年的旨在为“娱乐片”正名的学术争鸣。这场电影观念论辩以“娱乐”为核心冲破传统以“政治”为中心的电影理论。娱乐片是计划经济时代对于商业电影的一种习惯的称呼。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页232。与1980年代前半段的艺术探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1980年代后半段,中国电影尝试选择“皈依”商业价值、崇尚情节化的叙述形态和直接诉诸愉悦的审美功能的娱乐片,在中国大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娱乐片创作热潮。不过,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尚未孕育出健康的商业社会土壤电影学者胡克认为,娱乐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指令性计划为导向。它的实质是观众获得一定的选择自由,可以通过购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欣赏要求。参见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页233。,缺乏必要的商业电影制作规范,因此,不论是在电影创作层面、还是在宣扬的价值观念等层面,这一时期的娱乐片创作都带有某种“探索性”,尝社会主义价值禁果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它也就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传统电影观念的批评,被设置“禁忌”的围栏贾磊磊:《皈依与禁忌:娱乐片的双重选择》,《当代电影》1989年第2期。该文既认为“娱乐片实质上就是指以商业价值为终极目标、以情节化的叙述模式为本体形态,以愉悦为主要功能的常规电影”,也同时认为“娱乐片创作既然有规则、有模式,就意味着有禁忌、有铁律”。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尽管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这场198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娱乐片创作热潮,连同之前探索片、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共同构建起了198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道独特的“艺术—娱乐”的景观。

这场几乎纵观1980年代后半段历史的娱乐片创作热潮,在中国电影观念辩论中的镜像呈现就是以“对话:娱乐片”1987年,《当代电影》连续刊载了以“对话:娱乐片”为题的三次讨论。参与三次对话的既有李陀、陈犀禾、饶曙光等理论家和批评家,也有陈怀皑、吴贻弓、杨延晋、田壮壮等一批电影导演。为标志,中国电影学术界掀起了持续数年的旨在为“娱乐片”正名的学术争鸣。不同于1980年代前期以艺术之名,这场学术论辩是以“娱乐”为核心,学者们分别从娱乐片热潮背后的社会发展的宏观结构、人的心理结构以及娱乐片的主要社会功能等层面重新审视电影的本性。它也成为1980年代中后期影响中国电影观念走向的一个重要的电影学术思潮。

本文并不试图面面俱到地梳理和论述这场关于娱乐片的争鸣李道新曾在《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第九章第四节“娱乐片批评”中系统、翔实地梳理了这场持续数年的娱乐片发生的背景、重要成果以及影响等。参见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423—442。,而是选择在电影观念变迁的层面上把握这场讨论的核心和实质,即在1980年代,主流电影学界对于电影的认识如何从1980年代前期的艺术本体论八十年代前半期,艺术本体论具标志性的表达是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多次表示的“电影必须是电影”。例如他在《起搏书·跋》中表示:“电影必须是电影,这是近几年我的一个基本想法。”在他主编的《电影美学:1982·后记》中也认为:“我们主张在两个方面坚持毫不动摇的立场:一是电影必须成为电影的;二是电影必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载钟惦棐:《起搏书·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页445。类似的表述还有,“电影应该是电影,正如诗应该是诗,戏应该是戏,画应该是画一样,均为反映我们整个文学艺术所必需”。参见钟惦棐:《电影美学:1982》,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83年,页348、350。另,杨远婴在一篇对话里,也认为“1982年的中国电影界,最响亮的口号有这样几个:一个是‘和戏剧离婚’,一个是‘电影就是电影’。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最爱听的就是这句‘电影就是电影’”。载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页6。逐渐向“娱乐片主体论”1988年12月1日至7日,《当代电影》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当代电影》主编陈昊苏出席研讨会并提出了“娱乐片主体论”的观点。载《中国电影周报》,1989年2月16日、2月23日。亦可参见苏云主编《中国电影年鉴·198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页11—17;《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位移。换句话说,如果说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经用“电影在思考它的对象的同时,也在思考其自身”本社编、钟惦棐等序:《探索电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精准地概括了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那本文所要集中考察的则是中国电影学界对“自身”的认识如何从“电影应该是电影”参见钟惦棐:《电影美学:1982》,页350。到“娱乐片是电影文化的主流”转引自饶曙光:《走向多元分化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时期电影理论批评回顾》,《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页78。原文《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西部电影》1987年第1、2期。再到“娱乐功能是本原,是基础,而艺术(审美)功能和教育(认识)功能是延伸,是发展”该文系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在1989年1月11日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载苏云主编《中国电影年鉴·1989年》,页12。原文载《中国电影周报》,1989年2月23日。。

二从“灯下黑”到“浮出地表”的娱乐片

新时期以来,当中国电影重新恢复正常生产秩序之后,娱乐片的创作也同时开启。1980年代前半期,中国大陆电影界曾摄制了一批以《神秘的大佛》(1980)、《武当》(1983)、《武林志》(1983)等为代表的具有较高票房的娱乐片。但这一批具有不错票房收入的影片似乎并没有引起中国电影学术的关注。

此时的中国电影学界将更多的目光倾注在标榜去政治的、更靠近本体的电影艺术形式的探索片上。电影学界知识精英的全部理论兴趣点都在为尝试打破传统戏剧式电影观念,为对影像有一点着迷的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摇旗呐喊。1980年代前半期中国电影学界以高举电影语言、影像风格、叙事结构等凸显或独尊电影作为艺术的形式层面,以一种近乎极端的形式挑战和颠覆传统电影理论观念,将中国电影从政治的渊薮中拉回到“电影应该是电影”钟惦棐在《电影美学:1982·后记》中说,“电影应该是电影,正如诗应该是诗,戏应该是戏,画应该是画一样,均为反映我们整个文学艺术所必需”。参见钟惦棐:《电影美学:1982》,页348、350。的本体论层面。1980年代前半期,探索片和第五代导演的影像崛起,可以说是电影创作界给中国电影学界这一场涉及电影观念的本体论论争最有力的实践回应。例如,1987年出版的《探索电影集》就是一本为探索片和第五代摇旗呐喊的评论文集。正在于艺术本体论处于蜜月期的电影界的知识精英们显然对跟商业性天然亲近的娱乐片采取一种漠视甚至批评的学术态度。

同类推荐
  •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莆仙地区多姿多彩的民居样式,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古民居进行梳理,进而总结不同地区古民居的特点。其中不仅有对建筑风格和建筑格局的整体描述,也有对雕工、彩饰、门窗甚至楹联等细节的详细介绍。
  • 中国摇滚手册

    中国摇滚手册

    本书系统而清楚地记录了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祥过的不一样的歌唱。这些音乐风格和个人性格如此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乐人在一本手册里平静相处,应该视为一个象征。书中除了音乐人的介绍外,还收集了他们的专辑资料,非常全面。摇滚爱好者们可以在这一本手册里查阅到中国所有的摇滚音乐人,是很好的收藏手册。
  • 世界艺术5000年

    世界艺术5000年

    本书采用故事性的体例,将代表世界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艺术大师和艺术珍品娓娓道来,在增加辅助栏目的同时开辟专栏进行体例上的创新。400多幅精美图片和注重文化与艺术有机融合的装帧设计将《世界艺术5000年》打造成一座雕梁画栋的世界艺术博物馆,让读者直面艺术,与艺术亲密接触。
  • 闲话香港电影

    闲话香港电影

    本书乃《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姊妹篇,试图以一种更平民化的视角来闲谈香港电影中的趣闻趣事。其中“香港电影与民生”就讲述了香港电影中涉及到衣、食、住、行、教、娱乐、平民、婚礼和葬礼这些民生的话题;而“闲话香港电影”则写得更加散,从文化、类型和手法等多个方面对香港电影继续进行探讨。接下来“闲话香港导演”和“闲话香港演员”这两个单元则更贴近大众,依次介绍了许多大众所熟悉的香港导演和演员,还深入剖析了香港“明星电影”的发展,分析了香港女演员之现状,以及内地演员在香港电影中的表现。
  • 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书房文玩,是书房用具的一个统称,也就是行内常说的“文房”。提起文房,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通常都是所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实,书房文玩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范畴,其种类之繁多、材质之多样、造型之别致、情趣之迥异,如果真要一一加以列举,可谓是蔚为壮观。在本书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书房文玩收藏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体味到这些具体器物背后所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热门推荐
  • 开满山坡的太阳帽

    开满山坡的太阳帽

    走过午夜街头才真正明白,这个世界上再多的繁荣再多的人都跟自己没关系,真正在乎的是那个愿意等你的人。
  • 大明饕鬄

    大明饕鬄

    说明末战火大汉千秋传颂警醒路,道祖宗千年阖族血泪征战史。彼说,中国之大历千秋万代人文传承,深远悠悠,所长众多,然何以泱泱大国为宵小所窃者三百载,极至天下大乱,道之所丧?又说,神州万里鹤起千行人才皑皑,治世之经典,强国之策论,沧海万粟云云察之不啻千年无终,何以沦为野蛮粪土,外强口食?政治?军事?文化?终其一查,不可居一。为小人者不论天下兴亡,为富贵者不察匹夫疾苦。
  • 帝凰歌尽凤归来

    帝凰歌尽凤归来

    那年人间动乱,魔界之人打破千年和平协议,越过天河峡谷,肆虐人间边境。人间昆仑、蓬莱、缥缈岛、仙乐圣地联手对抗才勉强抵住。却不料后来魔神出世,挥手间破了防御伤了数人。一时间魔魂遮天,白天却不见光,人们逃窜凄凉。四圣地之人无法,只得后退至厄都,开启四方结界,求助天界。初相见,他从独角马拉乘得黑木金丝软轿中缓缓走出,众人跪地恭迎。她拿着刚从狗嘴里抢出来的馒头浑身是伤一身褴褛低头畏缩在一旁,却被人推了出去摔在他脚边。她惊恐的抬起头对上的是一双清冷死寂的黑眸,不料他却伸出手抱她起来并用光明之力治疗了她的伤。自此她便爱上了他吧,死心塌地义无反顾。
  • 暮色天晓

    暮色天晓

    十万年,是轮回,还是曙光。当封魔之地,再现大陆之时,是绝望,还是希望。九幽,玄冥,是否真的存在这片大陆。轮回之上,又是怎样的世界。一切尽在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 智能大修仙

    智能大修仙

    修仙也能智能化?智能修炼、智能炼丹、智能炼器、智能制符……然而,这一切都都需要“药引”这个世界天资和声望会让人走上顶峰,也会让人魂飞魄散,超越时空自我主宰看我如何征服世界……
  • 若是此生不够爱

    若是此生不够爱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总是在一场轮回的擦肩而过中动容,似乎是用血泪铸就的长歌,让人恸哭并且止不住绵长的伤悲,才是真情。若是此生不够爱,那么就翻过这一页吧,不然怎可叫作错过呢?世间的爱,从来都是百转千回,真正遂人愿的又有多少呢?
  • 世界的现实

    世界的现实

    传说上千世纪前,当时人类并未盛行,世界上就有了一种超强物种---神羽。其形与当代人似,它们拥有特殊能力,也依据特殊能力来划分种族----自身形神羽--智慧形神羽--控制性神羽,三大神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起日落,花开花谢,神羽物种神秘消失,有传说种族拼杀,外来物种侵袭,不可抵挡的灾难。使其留下微弱血脉,或许用特殊基因来形容更合适。已而至今,亿万分之一或许都没有此基因,不过,只要有,凭借着当今技术未尝不可大量复制,可若如此,世界秩序还会正常吗?我们需要一个正常的世界,可神羽基因存在,异心者也存在,它们或许已经做此异事,诡异事件接连发生,世界秩序如何维持呢?
  • 捡了个世界

    捡了个世界

    主角某天意外的--捡了个世界!从此、主角兢兢业业的穿梭于两个世界中--努力打怪升级、努力建筑家园、努力奋发向上......直到某天--主角发现自己千辛万苦从那些横行霸道的大神嘴边努力得到的、原本就是属于他的个人财产--主角愤怒哪!这些、属于我的、必须夺回--
  • 异世皂皇

    异世皂皇

    豪门大少潘晓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异世,这也就算了,但穿越成了一块肥皂,这叫什么事啊!群――514529605
  • 雾里探城

    雾里探城

    她叫杨佳,他叫萧阳。她从小被孤立,他从小花不尽的荣华。愈发愈漂亮的她,很受男生的欢迎。习惯了冷漠,只是习惯。他离家出走,与父母闹脾气。他们,看上了同一间房子,抢房子到合居。各种各样的囧事!“天哪!萧阳你的内裤!!!”杨佳指着那散落一地的男款内裤.....“我上辈子是不是造孽了!碰上你这么个大少爷!”杨佳不忍哀嚎。“哼,杨佳你别想和我斗,本少爷无所不能,啊哈哈哈!”萧阳仰天大笑。......萧阳你要不要这么作死!本佳佳受不了啊!克星不带这么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