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59700000024

第24章 思想与激情(1)

1983年,格雷尔·马尔库斯(Greil Marcus)把苏珊·桑塔格比喻成一只“纸老虎”(paper tiger)。他尖刻地指出,桑塔格的名字之所以出现在书页中,完全是因为她的脸蛋频繁出现在传媒上。言下之意就是,桑塔格和当今那些演而优则书的演员、唱而优则书的歌手是一丘之貉,没有分别。他们对影像背后的虚幻性深有感触,所以才“侵入”书写这一传统的领域,冀求流芳百世。这样的书写正好说明了内心的焦虑与虚空。

把桑塔格和大众明星相提并论其实早有传统。1982年,斯坦利·阿侬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就认为桑塔格“在美国首开明星批评家的先河”。更早的1969年,《党人评论》编辑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评论道:“比起当今任何其他作家,苏珊·桑塔格遭到的酷评最多,获得的知名度最大。”

菲利普斯的话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他的话音刚落,立马就得到验证。1970年,查尔斯·卡杜辛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公布了美国最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名单,桑塔格排名第九,居于丹尼尔·贝尔、诺曼·乔姆斯基、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欧文·豪、德怀特·麦克唐纳、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和罗伯特·西尔弗斯等人之后,但排在并列第十名的莱昂内尔·特里林和爱德蒙·威尔逊之前。在这个名单里面,除了时年37岁的桑塔格是个小字辈之外,其他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老牌的精英了,他们二十年前就占据了这样显赫的位置,所以,卡杜辛哀叹道,“1970年的美国知识精英,基本上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走红的那批知识分子”。

从卡杜辛的哀叹中可以看出,桑塔格在60年代美国知识界的崛起,实质上正是美国知识界处于断层的时期、交替的时期。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论文集《反对阐释》,在纽约知识界一炮走红。在这本书里,她倡导引领的“新感觉”潮流横扫美国知识界,嘲讽美国艺术和批评领域的猵狭,标榜其先锋的品位,提出要重整知识分子事业。她成了同辈人中最被广泛阅读的知识分子。

桑塔格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关于摄影和疾病隐喻等文章被广为阅读和讨论。她对政治的言论和观点,如越战、古巴危机、美国左派与共产主义、人权与言论自由以及西方知识分子对南斯拉夫战争的反应等,跟她的文学批评一样极具争议性,从而引起传媒广泛关注。总之,她积极地介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观点激烈,情绪激昂,姿态激进。

广泛的知名度和先锋的标签使桑塔格被誉为“波普”知识分子。桑塔格对于这一称号拒绝领受,并十分反感。她对媒体明星不感兴趣。这看来有些奇怪。因为她的照片上了《名利场》、《哈泼斯》、《纽约时代周刊》的封面,也偶尔会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侃侃而谈。她根本说不上是一个幽居独处的知识分子。但是,她还是竭力挑战波普知识分子的形象。在1968年的一次访谈中,她强调理想的知识分子生活是孤独的生活,保守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在1989年的一次谈话中,她又说:“我想做的是现在没有做成的事,比如,不上电视,不为报刊定期写作,不做专栏作家,不做批评家,不做大学教师,不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发言……我要过完全私人的生活。我对波普名流的兴趣不感兴趣。”

在这里,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与个人隐私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这几乎成了桑塔格写作的一个鲜明特征。知识分子只有幽居独处,才能完成思想的“秘密革命”,但是,为了把思想传递给大众,就必须进入外界的话语圈子与他者进行对话,思想才能产生公共意义。这样的悖论促使她不得不像波普明星一样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尽管如此,她还是认为波普明星这样的称谓对她而言就是公开的侮辱,她说:“我对能否被人理解深感焦虑。”

1933年1月16日,桑塔格出生于纽约。幼年,她很少见到父母,他们在中国忙于皮毛生意。她5岁丧父。6岁时患了哮喘病,随母迁居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小城。12岁那年,母亲再嫁,旋即移居洛杉矶市郊。桑塔格15岁时考入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但仅待了一年就转学芝加哥大学,入研究院做旁听生,自由听课。在此,她遇到了年轻的讲师菲利普·里夫(Philip Reiff),并很快与之成婚,时年仅17岁。1952年,桑塔格生下儿子戴维,同年,进入哈佛攻读哲学博士。1957年,桑塔格获得奖学金前往牛津深造,但不久她又转赴巴黎大学。在巴黎这座激情城市,桑塔格终于找到了她理想中的知识分子生活。1959年她回到美国,跟丈夫离异,与儿子移居纽约。她完成了生命中的一个圆。从此,在好几所大学教授哲学和宗教,逐渐登上纽约知识分子的舞台,最终确立了在美国知识界的独特地位。

桑塔格很少谈起她那“非常孤单、嗜书如命”的童年。但是,在她写下的文字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她早年的“无根之感”(a sense of rootlessness)。在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漫游之旅》(“Pilgrimage”)中,桑塔格把14岁时住在洛杉矶家中的自己描绘成一个“陌生的房客”,渴望逃离童年那“漫长的牢狱之灾”。她发现,文学就是逃离的手段。那时,她拼命地读书,“学习一切”,“在我的房间,信手涂鸦,写小说,记下真实的笔记,排练自己的剧本,背诵各种各样的单词,每天晚上看书,一直看到眼睛发酸”。

那时候她就显示出对欧洲现代主义崇拜的强烈倾向:“我供奉着自己的神祇,斯特拉文斯基之于音乐就像托马斯·曼之于文学。”

尽管纽约语境对于桑塔格公共知识分子的经历的发展举足轻重,但她同样声称继承了欧洲知识分子的传统。纽约知识界回望欧洲,并不新鲜,但很少有人如桑塔格一样坦承,对欧洲高雅现代主义的理念一往情深。忧郁的沉思和知识分子的流亡成了她笔下的主题,这都源于她对伟大现代主义者的个人成就的景仰。卡夫卡、贝克特的小说,戈达德、伯格曼的电影,阿托德的戏剧,本雅明、巴特等人的知识分子方案,都成了她笔下的素材,构成了桑塔格理想中欧洲现代主义的灿烂星群。

桑塔格让人频繁地回想起这些文化英雄,他们作为丰富想象力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作为断裂的反传统现代主义潮流的典范。她对野心勃勃的艺术和知识方案的兴趣,部分反映了她对激进意识的迷恋。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人物进行精神上的“开膛破肚”,其散文和随笔也揭示了“艺术家是典型的受害者”的观念,并被其崇拜的作家和人物的风格和气质所吸引。“作为激情的心智”与痛苦的肉体是其小说的母题。

阅读桑塔格,某些现代价值观术语就要浮现出来: 否定、超越、觊觎、真实、困境、沉默。“现代作家的道德任务,”她强调,“不是创造,而是摧毁——摧毁浅薄的观念、普遍人性的安慰观、一知半解的创造性和空洞的话语。”她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一任务,“理解所有的可能性,完全根植于说不的能力”。否定的冲动塑造了其风格也限制了写作的内容。“在思想的激情游戏中,思想家扮演着英雄和敌人的双重角色。”

在1967年的一篇文章中,她写道,“她感觉像是站在思想的废墟中,在历史废墟的边缘,在人类自身废墟的边缘……渐渐地,最敏锐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是这些正在形成的废墟的最早知识考古者”。其中“天启”似的语调延续到七八十年代那些关于忧郁的反思文字中。这些废墟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她说:“现代的虚无主义能量使一切成了废墟和碎片——因此成为收藏的可能。在这样一个过去成了过时,现在立刻变成古董的世界,需要的是监护人、解码者与收藏家。”“监护人”、“解码者”、“收藏家”,这些人物频繁出现于其笔下。

桑塔格既是一个寻路人,又是一个悲悼者。她悲悼的是“现代主义文化的断裂、崩塌和衰落”。她的作品讨论了这种断裂、崩塌、衰落的道德影响和政治后果。她在其最广泛的题材,诸如疾病与摄影中寻找意义,也在其具体的艺术和知识实践中寻找意义。这样宏伟的批评方案,确证的不只是现代主义的监护人的关系(此角色与传统知识分子作为特定文化价值的看门人的角色一脉相传),而是一个独立的普世主义者的自我观念。尽管在其公共知识分子生涯中,对特定文化和政治问题的“观念/地位/立场”几度游移,有时候前后的距离甚为遥远,但是她对知识独立性的核心坚持却是惊人的一致。

同类推荐
  •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主要靠主体意识回向自身才能出现。《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由赵毅衡所著,本书介绍了叙述行为、叙述主体、叙述层次、叙述时间、叙述方位、叙述中的语言行为、情节、叙述形式的意义等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 关上潘多拉魔盒

    关上潘多拉魔盒

    历时近一年,行程数万里,深入四川、北京、云南、新疆、河南、广西、安徽等省市自治区的数百个乡村,接触了上百名艾滋病人。年过六旬的成都女作家李林樱结束了自己的艾滋病调查之旅回到蓉城,并将自己这一年来的亲眼所见所思形成了一篇数万字的调查报告———《关上潘多拉魔盒》。艾滋不可怕,让我们共同努力,尽快关上这潘多拉魔盒!
  • 宋辽金元诗词

    宋辽金元诗词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徐志摩,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曾赴美英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并结识陈西滢、英国作家韦尔斯,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了新诗的创作,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
  • 梦的叫喊

    梦的叫喊

    分为北风吹动、山高水远、岁月的灯火、镜里镜外四辑,主要收录了结局或开始:门、梦的叫喊、水上夜晚的光、纤夫、在秋林、春夜的沉思、灯光、仰面看天、倾听水声、春雪入长安等作品。
热门推荐
  • 娇妻迫下堂:邪王的柔情妻

    娇妻迫下堂:邪王的柔情妻

    前世,他是魔界妖王,她是芙蓉花仙。移花接木,她欺骗了他,遭到了放逐,今生他是王爷,她是她新取的妻子,新婚之夜,别人洞房花烛两影成双,而她的夫君却掐着她的脖子骂她是恶毒的女人,于是第一夜她就成了下堂妻。一段孽缘,两世情殇,她究竟该怎么偿还!
  • 相生相弃

    相生相弃

    “别啊!帅哥校长!我好不容易考进这所学校,我上有生病的老妈下有失踪的妹妹……”说着,还装模作样的抹了抹并不存在的眼泪。“我不是校长。”服装店里。“你为什么穿什么都这么难看?”为了妈妈和妹妹,尤想儿只能屈身来当保镖。“算了算了,还是我保护你吧。”绝不弃坑。
  • 金银岛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金银岛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本书作为“男孩最爱看的冒险小说”系列集中收入了《金银岛》《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部名篇。《金银岛》被称之为史上最有名的海盗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及小市民的贪婪等,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以说是一幅杰出的美国社会生活风物图。
  • 末将在三国

    末将在三国

    特种兵何雷,意外穿越到三国时代成了魔王董卓的女婿牛辅。既来之则安之,何雷以牛辅的身份,结交西凉军阀中的大将,董卓死后一举夺取长安,掌握献帝,继而统一天下……在这期间,他与貂蝉、蔡文姬产生了缠绵纠葛的情愫!本文主角妻子很多,但没有11,也没有11,都是情圣情节,而且主角也不狗血,有点正人君子,不是邪少,也不是坏蛋,不喜勿入,我只想这样写,不想太乱来,不喜欢的请不要进来,更不要留言。
  • 狗尾草的劫恋

    狗尾草的劫恋

    她,是宋菲儿,她曾经是骄纵的富家小姐,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在瞬间成长。她,就像是风中摇曳的狗尾草,在阳光下坚强。她,拥有最疼爱他的皇甫樾,却慢慢离他越来越远。爱,亦或是恨,都是因为一场关于永远的承诺。他,是皇甫樾,富可敌国的跨国集团的少总裁,他用他的敏感和不安换来一场爱的离别,他把自己紧紧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单而傲慢,决绝而霸道。而他,始终放不下的是最初的爱。终于,他学会了爱,是爱教会他如何去爱。他,是李贤俊,星光闪耀的大明星,世界间谍组织的中间力量,他爱的毫不设防,爱的单纯而简单,他可爱,他霸道,他才华横溢,却逃不过形单只影的孤独。有谁想给他一个拥抱,因为他才是最需要拥抱的那个人。
  • 不要放开我的手好吗

    不要放开我的手好吗

    从一个平平凡凡的中学生到现在一个浑身充满神秘气息的女孩,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同样平凡的一个个男孩,她了解过他们所有的事,但一切都从那个熟悉的国庆开始发生改变...
  • 痴心赋你,换我自由

    痴心赋你,换我自由

    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里,有人万般无奈将自己出卖,有人因年少无知而堕入风尘。我走入这纸醉金迷的地方显尽妖娆,为的不过是入一人的眼,报未完成的仇。我们所谓的爱,不过是各怀心事的互相利用。只是我却忘了女人身体的归属,似乎总是与心连在一起的。唐瑞……当一切终结,我便将痴心赋你,换我远走高飞。
  • 本草纲目别名录

    本草纲目别名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的重量之三座城

    爱的重量之三座城

    从县城到省城,从省城到京城,一个个普通家庭里,发生着各种离奇而深刻的生活故事,带你看遍世事艰辛、社会百态,也给你力量,给你爱的源泉。三座城,既是指县城、省城和京城,也是指爱情、友情和亲情。坚持读下去,你会收获很多。
  • 超级药材帝国

    超级药材帝国

    刚事业有成的药材采购人叶楚经历妻子的背叛后外出采购遭遇车祸。得到一个帮助过的老人送的石葫芦穿越到十年前。拥有全新生活的叶楚从药材生意发家,重新崛起,演绎一个小人物创造的药材帝国。当金钱蒙蔽了人心,制假造假就出来了。药是救命,假药却是害人。看到许许多多被金钱蒙蔽良心的造假药者。叶楚忧心忡忡。我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一定坚持自己的底线。……………………新人新书,收藏推荐=写作动力。免费的,就动手加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