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87200000016

第16章 喜怒哀乐的决定力(3)

总之,互相信任和合作不仅能带给人快感,还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幸福来自于分享周围人的苦乐,没有人能把自己与他人完全隔绝。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同理心,从神经元中再次读取耐人寻味的信息。

同理心来自镜像神经元

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结关系,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深刻(当然,若以只顾全自己、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观点来看,是无法想象的),这种联结关系甚至已深植于大脑之中。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叫作“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的神经细胞的作用创造了这种联结关系。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Rizzolatti)和他在帕尔玛大学的研究伙伴一同发现了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动作、行为及心情之间的关联性,让我们能够辨认彼此行为的意义和动机。

如果人体没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那么即便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也无法理解他人的动作意图和情感,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

那么,镜像神经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其实,里佐拉蒂的研究小组发现镜像神经元纯属意外。当时,里佐拉蒂和同事们正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层(motorcortex),特别是其中的F5区域。通过对运动皮层的研究,他们希望能了解处于激活状态的神经元如何编写指令,以执行特定的动作。为此,研究者们以恒河猴为对象进行观测,发现恒河猴大脑中的个别神经元不但在它作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作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像镜子一样可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其他人的动作的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后来,里佐拉蒂根据正电子断层造影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体大脑中的某些特殊部位也散布着镜像神经元,这就是我们能掌握他人的情绪反应并看穿他人内心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察觉到他人的某种情绪,并自己亲身体验同样的情绪时,所刺激到的神经细胞就会开始剧烈活动。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观赏电影或逼真的戏剧演出时,自己也仿佛成了剧中人。

能看穿别人的内心,好处多多。我们可以借此避开危险,在可能遭遇伤害时思考对策,也能与别人建立互信、互助、互爱的关系。连刚出生才几天的婴儿都能辨识母亲的表情是喜还是怒,并以婴儿独有的方式经予响应。

大脑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让人得以洞悉他人表情(例如摆臭脸)背后的情绪呢?人体真的有像镜像神经元这种了解他人行为的情绪读取装置吗?

先前我们谈到脑岛。根据实验和临床数据显示,脑岛内(尤其是左侧的前脑岛)有共通的神经基质,当自己不开心或看到别人脸上显现出不高兴的表情时,这个区域便会开始剧烈活动。例如你在咖啡馆喝到又苦又涩的咖啡,或是你朋友喝到那杯咖啡、脸臭得连你都不开心时,同样的神经元就会开始活动。

目前已经证实,脑岛受损的患者无法感知别人的厌恶,但依然能辨识他人脸部表情的变化(如愤怒、害怕等)。除此之外,这种患者自身也无法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

我们由此推测,脑岛可能是镜像机制的核心,将接收到的脸部表情的视觉信息解读为各种情绪。同时,脑岛也是统筹感觉信息和体内反应的中心。举例来说,若我们看到有人恶心想吐,也会跟着有想吐的感觉。大脑内有情绪的共鸣机制是很自然的,感同身受的能力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看到别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时,大脑内相应的神经细胞就会跟着剧烈活动起来。不过,这并不代表人的行为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的幸福。如果让他人幸福的利他行为就等同于让自己幸福的利己行为,这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可惜的是,虽然神经生理机制让我们可以联结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及情绪,让我们能够了解并感知别人的情感,却未必能让我们对别人产生同理心。

举例来说,当我们打网球赢了对手,即使对手还不到痛苦的程度,但至少也会心情低落,而我们未必能感同身受。我们当然可以凭本能察觉到对手心情不好,可是光靠镜像机制,还不足以让我们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具体来说,假如对手是你本来就看不顺眼的人,当你看到他失望苦恼的样子,你甚至会幸灾乐祸。同样的,看到运气不好或垂头丧气的人,你能从他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中察觉到他的落寞,可是你未必会同情他,反而可能想着要尽快远离他。

通过专家进一步的研究,未来我们应该能更了解镜像神经元运作的机制。不过要知道,即使人们有能力察觉别人的心情,也未必会基于同理心采取行动。里佐拉蒂说得好:“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对社会有深远的意义,但必须从文化的层面去彰显。”

换句话说,大家必须奉行《马太福音》中的金科玉律:“你们愿意他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人。”很显然,这是一种建基于镜像神经元生物机制的正面作用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试图要削减此机制的负面作用。

然而,我们要如何判断伦理道德规范是否正确?伦理道德判断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机制?大脑如何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才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神经伦理学”。情绪和理性之间永不止息的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传导游戏,将呈现出惊人的样貌。

道德判断的两难,大脑怎么说?

请思考以下这些两难问题。许多哲学家一直在关注这类问题,最近神经科学专家也开始有所关注。

问题68

版本一:改变车道现在有五个人在电车轨道上埋头修轨道,突然有一列电车开过来了,若不赶快阻止电车前进,这五个人都将丧命。抢救这五个人的唯一方法是改变车行的轨道,让电车开上分轨。不过,这将会导致分轨上的另一个人丧生。请问,改变车道是正确的做法吗?有许多人回答“是”。也就是说,为了拯救五个人而牺牲一个人的做法,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接着再想想其他的情况。

问题69

版本二:牺牲胖子与版本一相同,有五个人在电车轨道上埋头修轨道,突然有一列电车开过来了,若不赶快阻止电车前进,这五个人都将丧命。你站在天桥上看到了这一切,而电车现在正好要通过天桥正下方。你身边有个胖子,你马上想到,只要把这个人推下天桥,掉到轨道上,电车一定会停驶,那五个人也能因此得救。不过,掉下天桥的胖子肯定会没命。

请问,把身边的陌生人推下天桥是正确的做法吗?

大多数人认为,即使这样做可以抢救五个人的性命,也不能牺牲那个胖子。

为什么人们对这两道问题的答案会不一样?两种情况下的道德判断有什么不同?往下读之前,请先自己想一想。

哲学家的任务是:思考在这两种情况下,当事人应该根据什么原则行事才算正确。有人依据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的论点,主张不该利用别人去救人。在版本二中,为了阻止电车前进而利用身旁的陌生人,属于积极介入,牺牲胖子成了用来救人的方法。而在版本一中,分轨上的那个人丧生只不过是人为介入之后连带造成的后果,那个人的死亡比较像是因车祸丧生。

这只不过是举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有趣的是,无论人们用什么理由正当化自己的决定,对道德的直觉判断似乎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演化学家马克·豪泽(MarcHauser)是灵长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他在2003年进行过一项研究,试图证实这个现象。

豪泽通过网络进行道德感测验,搜集大量数据,探讨年龄、性别、出身、文化、宗教、教育、工作经验等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如何判断事物的对错,理由是什么。参加测验的人必须回答一连串两难的道德问题,思考每道问题的道德面,并设法进行解决。

测验结果显示,人们的道德感一点也不“合理”,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教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但在本质上却是无意识、无意志、全球共通的。

我们想知道大脑如何解决改变车道和牺牲胖子救人的问题。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家乔舒亚·葛林(JoshuaGreene)提出大胆的假说,认为这两道问题的答案之所以不同,原因在于情感。道德判断牵涉到认知和情感的机制,而这两者和大脑特定的区域有关。

把胖子推下天桥致死所造成的情感冲击,远大于改变车道的做法,因此导致人们在两道问题中的道德判断出现了差异。当某件事就在眼前、自己无法置身事外时,我们会表现出无意识的、原始的、本能的反应——葛林认为这是演化上的适应过程。然而,当我们得以置身事外、能保持一定距离时,我们的想法就会变得比较抽象,此时认知的焦点也将集中于衡量成本和报酬,进行冷静合理的分析,所以认为失去五条人命当然不如失去一条人命。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是否正确,葛林和研究伙伴进行了一项实验:请受试者回答上述两道问题,同时以核磁共振摄影观察他们的脑内活动。如果受试者在回答版本二的问题时,与情绪有关的部位的活动比较剧烈,就意味着葛林的假说是正确的。实验结果一如预期。牺牲胖子的问题会促使受试者内侧额叶皮层(medialfrontalcortex)的神经元活化,而改变车道的问题则会促使额叶后外侧皮层的神经元活化——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这个部位在处理与道德无关的抽象问题时,会产生剧烈活动。

实验还发现,受试者在回答问题时,情绪和理性会一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请大家先了解,神经系统所引发的情绪反应会在瞬间直接发生,但是当直觉的判断经过大脑的分析思考,反应所需的时间当然会变长——例如要在版本二中判断死一个人总比死五个人好,所以把胖子推下天桥在道德上并没有错。

专家证实,在这种情况下,判断该做法正确所需的时间比判断该做法不正确所需的时间更长。理由很简单,刚开始情感直觉说“不正确”,之后负责调整认知、从功利角度计算损益的神经元开始活动,然后改变原来的判断。大脑要经历两个阶段,反应时间也就会相应地延长两倍。

研究者将神经元视为道德决策的基础进行研究之后,证实情感和情绪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斯大林所言:“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只是统计数字。”实验的结果令人不禁深思这句骇人名言的意涵。

接下来,我们要将目光由伦理道德难题转向神经生物学问题。神经元、情感和认知携手合作,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决策过程。我将在下一章介绍一个著名的关于25岁年轻人菲尼亚斯·盖奇(PhiniusGage)的故事,带领大家从神经生物学观点探讨合理性。

情感与理性的角力

正确的决定必须与将决定刻画在心里的情绪相联结,才能留在记忆中,未来才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行事。

理性是有极限的

1848年,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铁路工地上的一件奇事,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大脑机能的认识。

盖奇是铁路建筑工程队的一名领班,他的工作是炸掉铁路铺设沿途中阻塞通道的岩石。1848年9月13日下午,正当盖奇用一根铁棒把甘油炸药填塞到岩石孔中的时候,一颗火星意外地点燃了炸药。

提前引爆的甘油炸药并没有将岩石爆开,但是重6公斤、长110厘米、直径3厘米的铁棒却像个火箭筒似的从盖奇的左颧骨下方穿入头部,然后从头顶飞出,落在身后30米远的地方。盖奇轰然倒地,血流满面,浑身抽搐,不省人事。人们都以为盖奇完了。没想到,几分钟后,奇迹发生了——盖奇一骨碌爬了起来,居然神志清醒,说话自如。住院治疗10周之后,体力逐渐恢复的盖奇回到了铁路工地,他又可以工作了。

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盖奇的性格和脾气全变了。受伤之前,盖奇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效率的领班,思维机敏、灵活,待人和善、彬彬有礼。但伤愈后的盖奇却变得粗俗无礼,对事情缺乏耐心,既顽固、任性,又反复无常、优柔寡断。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他不再是盖奇了。”

几年以后,盖奇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1860年2月癫痫发作,同年5月21日,盖奇去世。

盖奇在遭受严重的脑损伤后竟奇迹般地存活了13年之久,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脑损伤患者之一。盖奇死后,他的头骨被陈列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沃伦解剖学博物馆,旁边还放着那根闯祸的铁棒。盖奇事件说明,脑损伤虽然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没有什么严重的影响,但却可能使人的脾气、秉性、待人接物的方式、看待周围事物的态度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爱荷华大学的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Damasio)和哈佛大学的艾伯特·迦拉布达(AlbertGalaburda)以3D立体影像重现盖奇大脑的损伤。他们推测,受损的区域是两个半脑的前额叶皮层(更精确地说是腹内侧部位),并推断后外侧部位勉强无伤。通过对其他堪称“现代盖奇”的前额叶腹内侧皮层损伤患者的研究以及大量的动物实验,专家找到许多新发现。这些人的智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没有变化,记忆力测试结果正常,视力正常,手部动 作也正常。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缺乏决策能力——判断能力、计划能力和内省能力明显衰退,情感活动也大幅减少——极度冷漠,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毫无兴趣,不在乎自己的衣着、举止,做事马马虎虎,生活近乎一片空白。

达马西奥才华横溢,他以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因肿瘤切除手术导致前额叶皮层损伤患者的前后变化。

在手术前,艾略特待人温和,个性沉稳,极富魅力,又懂得很好地掌控情绪。他有涵养、懂礼貌,即使偶尔露出带点讽刺意味的微笑,也只是流露出他过人的知性,犹如对愚蠢世人的一抹同情;他从容、淡定,即使谈到自己不成功的经历,也不会情绪失控……艾略特在贸易公司上班,他一向是好丈夫、好爸爸,兄弟姐妹和同事朋友都视他为学习榜样。

但手术后,艾略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安排工作或生活计划时,他不能面面俱到,常常丢三落四;当必须停下某项工作、先做其他工作时,他转身就忘,然后自顾自地继续刚开始的工作……此时的艾略特已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岗位……他把所有积蓄投入到不可能成功的生意中,弄得血本无归。

家人和朋友都难以理解,为什么艾略特会投资那样的生意。他们同样搞不明白,为什么一向聪明、行事谨慎的艾略特,会作出如此之多的愚蠢行为。因为受不了艾略特的巨大转变,朋友疏远了他,妻子离开了他。现在的艾略特没有稳定收入,整天四处闲晃。

同类推荐
  • 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由欧阳茉莉著,前半部分,作者以循序渐进的构思,对潜意识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什么是潜意识,如何识别潜意识陷阱,如何训练自己的潜意识,如何运用和掌控潜意识,这些知识能有效引导人们有意识地开启潜意识的能量,从而成就不一样的人生理想。《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后半部分,作者以一种轻松的语言,对神奇的第六感进行了层层解密,并阐释了第六感产生的日常行为、心理常识,试图为人们解开那些看似合理却又令人迷惑的现象和行为,从而让人们将第六感的能量为己所用,掌控自己的生活。
  • 聪明女人要读男人心理学:男人那些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聪明女人要读男人心理学:男人那些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这是一本为女人量身定做的男性心理书,它不仅对男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最全面、最深刻的挖掘,而且总结了最实用、最有效的应对男人的技巧。有了它,即使不会读心术,你也可以轻松掌握男人的所思所想,并在交往中赢得主动。
  • 你是你自己吗?意识模式转型与人的成长研究

    你是你自己吗?意识模式转型与人的成长研究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自己,作为人的认知,却隐匿而诡秘。只是在对于外部世界探索的过程中,才无意识地调动起意识潜能。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不会将自己的意识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人类所有的进步,都是在开发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完成的。意识为人类提供最核心的动力源泉,并为人类与本源沟通提供媒介,但是我们对于意识却缺乏深入的认知。 该书稿对于社会发展的意识根源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人的发展本质揭示出社会发展总体趋势,为人的发展奠定了自我认知的基础。
  • 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

    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

    为什么同样在一个公司,有的人受到上司的赏识,成为公司的骨干,有的人却被企业解雇,四处找工作?为什么同样的能力在工作几年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企业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差异?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 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0个心理常识

    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0个心理常识

    "掌握阅人智慧,洞穿他人心理!它将告诉你:如何用最健康的方式缓解孤独;如何不费吹灰之力阻止对方做一件事;如何解决严重的“剩男剩女”问题;怎样的约会能给感情热身;做什么样的工作你不会感到累;如何识破算命先生的金玉良言;如何告别穷人,成为富人! "
热门推荐
  • 因你而甜

    因你而甜

    一个宅女和一个花痴姐被自己的母亲逼迫去重庆,遇到了TFBOYS,王源对文青一见钟情,文琴也有了恋人,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 艺妓王妃:龙女清然

    艺妓王妃:龙女清然

    作为一只21世纪的新新龙类,她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的婚姻,毅然穿越。结果……“夫君~你看咱俩都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该考虑生包子的事情了~”某龙一脸淫笑。
  • 小白探险记

    小白探险记

    一支由五名问题儿童组成的探险小队,他们的工作就是陪客户满世界探刨人家祖坟……排骨的口号:消灭不开心!
  • 异时空之从猪倌到军阀

    异时空之从猪倌到军阀

    敬请关注申炀处作《异时空之从猪倌到军阀》。一个现役军官因为种种原因转业当上猪倌的故事,命运就是那样神奇,他的军旅生涯反而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我也跟你们一样,是个书虫,有感于小说们更新太慢,所以干脆自己开工写一部。请兄弟姐妹们多多捧场,炀炀不胜感激,在此打躬作揖顿首百拜。本文不涉及现实政治和军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炀炀在郑重申明。
  • 神瞳:魔法永恒

    神瞳:魔法永恒

    父母死亡究竟是谁造成的?谁又在掩盖历史的真相?一对拥有神之血脉的兄妹,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找寻最终的答案?一个震动全大陆的阴谋,他们要怎么粉碎?一部波澜壮阔的大陆热血冒险传奇即将展开,人偶萝莉、傲娇亲妹、气质御姐、可爱萌宠,一个都不会少!
  • 十月有鬼来唤我

    十月有鬼来唤我

    一次回老家,无意出现的怪山,怪画和奇怪的财富,让小月陷入一次考验,直到事情真相大白,才知道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在做怪......
  • 从天而降的神秘少女

    从天而降的神秘少女

    你相信一个箱子从天而降,而且里面装的还是一名绝世少女吗?你相信这名少女不仅通晓一切,而且还是一个移动武器库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苏凌,今天是遇上这倒霉差事了。什么?蹭饭?不行不行,我还是个穷人。什么?借宿?不行不行,我家可没有别的房间。喂,别一言不合就拿枪指着我啊,小心走火……
  •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横扫异世之我是传奇

    我们就是黄金族最后流下来的人,虽然被打败了,虽然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但是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是否能挽救整个黄金族,是否能斗破苍穹?
  • 末世次元危机

    末世次元危机

    末世到来,一个自称为神魔,把地球改造成一个竞技场,无数的次元位面的丧尸、异形、啃种、巨人......来到地球。
  • 美人泪破茧王妃(结局)

    美人泪破茧王妃(结局)

    没身材,没长相,没三围,好不容易有人追了,却是别人的一场赌。莫名其妙地跳楼,莫名其妙地穿越了。成了倾国倾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的大美女。要命的是,却被老爹五花大绑起来,嫁给了帅得一塌糊涂的王爷。晕,这么帅的王爷,就算你不绑起来,我也会嫁啊,这完完全全就是父母做主包办婚姻啊!一场权与利,谋与势为主的婚姻,一个又帅又酷的王爷夫君,是她的幸运,仰或是她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