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89500000008

第8章

同心同德

此典出自《书·泰誓》:“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这段话就是“同心同德”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它的意思是:商纣王虽然俘虏了很多奴隶,编入军队,但周武王有能够治理国家的良臣,并人心一致,行动统一。“乱臣”在这里指“良臣”。

这个故事源于公元前11世纪,在我国历史上属商朝的末期。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陕西有个姓周的部族首领叫姬发(周武王),他开始兴兵讨伐纣王。

周武王亲自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勇士,还有四万五千名穿着盔甲的士兵出潼关,驻扎在黄河北岸。

周武王知道,对付纣王,光凭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又联合了西南的八个部族,在距当时的商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大会,声讨纣王的罪行。

周武王在这个誓师大会上宣读的誓词名叫《泰誓》,“同心同德”就出自这里边。

《泰誓》中称,纣王虽然有很多的奴隶,但他们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而我方虽只有治国的能臣十人,但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泰誓》中接着还有一段话:大家要团结一心,为同一个目标共同战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建立功勋,让天下永远享受太平。

当时所有的将士,听了周武王的誓词后,斗志昂扬,军心大振。此后,在牧野与前来应战的商朝大军展开了血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牧野之战”。商朝的将士和奴隶不愿为纣王卖命,在激烈的战斗中纷纷倒戈,发动起义。结果是纣王兵败自焚,商朝从此灭亡了。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纣王与民众离心离德,最后国破身亡;武王与民众同心同德,取得了胜利。一反一正,两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团结,同心同德,该是多么重要。

唇亡齿寒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上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之形容利害休戚相关。

这是“唇亡齿寒”这个典故的最早文字记载。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想一举消灭自己周围相对弱小的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晋国的国君晋献公与大臣们商量,大臣们建议:

虢国和虞国相互依存,并而去之,困难太大。最好借口攻打虢国,向虞国的国君虞公借道,这样就可以今日“取虢”而明日“取虞”,一箭双雕。晋献公一听,觉得这个计谋虽然很好,但不知道虞公肯不肯借道!大臣荀息说,虞公这个人很贪财物,如果你送上美玉良马,虞公不会不答应的。这良马和美玉,是晋献公最珍爱的两件宝贝,晋献公很是有点舍不得。荀息又进言道:“等灭了虢国和虞国,这些宝贝还不都是你的。只不过是暂放在他那里罢了。”

荀息终于说服了晋献公,带上良马美玉出使虞国。虞公一见这么好的宝贝,顿时眉开眼笑,答应借道给晋国。

虞国有个大臣,叫宫之奇,赶忙向虞公劝道:“俗话说‘唇亡齿寒’,失去了嘴唇,牙齿也就难保了。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虞国也就跟着完了。借道是万万不行的。”

贪财的虞公根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谏,收下了良马、美玉,让晋兵借道攻打虢国。

宫之奇见虞公执迷不悟,仰天长叹,为了避免战乱,只好带着家眷离开了虞国。

晋军通过虞国,直接攻打虢国都城。虢军根本就没想到晋军会从虞国那边打过来,一时措手不及,虢国一下子就被晋军灭亡了。

晋军灭掉了虢国,从原路回师,虞公亲自到城外迎接晋军,庆贺胜利。晋军趁其不备,蜂拥而上,将虞公及其大臣统统捉住,并搜出当初进献的良马、美玉。虞公,懊悔当初不听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劝告,但哪里还来得及呢!

虞国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居然抛弃了虢国这个战略伙伴,最终自食亡国之恨,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1949年,当新中国刚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百业待兴之时,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到了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要不要出兵参战?据说,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引用了“唇亡齿寒”这个典故,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抉择。

退避三舍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中的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晋国和楚国交战于中原地区,晋军主动退师回避九十里。古汉语中的“辟”同我们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时期表示军队行军作战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故事呢,要从重耳亡楚开始说起。

春秋时期,由于权位之争,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被杀,重耳为躲避陷害,被迫远走他国。在楚国避难时,楚成王以礼相待,不仅陪着重耳打猎聊天,而且吃、住均享受王侯的待遇,有国不能回的重耳很是感激。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会上,酒过数巡,楚成王漫不经心地对重耳说:“公子将来如果回到晋国,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各种宝物你都有,我真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报答你。”楚成王笑着说:“即使这样,也一定要有所报答呀。”重耳回答:“如果仰仗你的威力,我能够复国,愿与楚国交好,使百姓安居乐业,要是万一发生战争,战场上我愿退避三舍以报答你的大恩。”

公元前636年,晋国内部发生动乱,重耳在秦国穆公的支持下,由秦国的军队护送返回晋国。强大的秦军一连攻克晋国几座城池,朝野震动。人心所向,重耳终于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坐上了国君的位置,称为晋文公。以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发展的内外政策,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33年,为解救邻国,晋楚两国兵戎相见。

两军刚扎下营垒,晋文公就急于与楚军交战。大臣狐偃提醒他说:“主公当年曾对楚王说过,如果在战场上相见,晋军退兵三舍。现在就与楚军交战,是言而无信。主公不失信于普通人,更不能失信于楚王。”晋文公认为狐偃言之有理,就下令三军退兵九十里,来到城濮,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鄄城西南。楚军以为晋军怯阵,跟随着追上来挑战。其实,晋军是把楚军引入了对自己有利的战场。

战争开始时,楚军占优势。晋军退却九十里,集中优势兵力,先选择楚军力量薄弱的右翼,给以沉重打击。同时,将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两面夹击,又击溃了楚军的左翼。楚军终于大败而归。主将成得臣自知无颜回国见父老乡亲,但心存侥幸,派儿子成大心代己向楚成王请求免予死罪,楚王不允,成得臣不得不拔剑自刎。

后来,人们就常用“退避三舍”这句成语来表示暂时的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以至最终化被动为主动这样一种状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到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时就以晋、楚城濮之战为例来说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情况。

如火如荼

这个典故最初是用来形容军队的阵容强大,比喻气势旺盛。其中的这个“荼”字,在古代指的是茅草的白花。

故事源于春秋的后期,公元前506年。当时,吴国在大破楚国后,又战胜了越国。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又打败了齐国,接着,夫差分别会见鲁国、卫国的国君,打算建立一个诸侯联盟,跟晋国争夺中原的霸权。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卫国的国君卫出公一起到卫国去开会。

夫差还请晋国的国君晋定公也一起前往。但晋定公并不想去,可是他又怕得罪了夫差,因为这个时候,吴国的国力比较强盛。于是,晋定公只得带了大队的人马护驾。

会盟开始后,快要订盟约时,各国为了前后的排列次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吴国和晋国之间。晋国向来是诸侯的领袖,不肯排在吴国的后边。吴王夫差就翻出“老皇历”,说吴国的祖先比晋国的祖先长三辈。

吴、晋两国谁也不肯让步。这个时候,吴王夫差接到密报,说越王勾践率大军攻打吴国报仇来了。夫差大为震惊,一怒之下,竟然把报信的人都杀了。

夫差怕各国诸侯,尤其是晋国,知道这个消息后瞧不起自己,只能假装镇定,继续开会。可是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先是说太子战死了,又说京城也被攻占了。夫差气得一口气连杀了七个报信的人。他急忙找身边的谋臣王孙雒商量。王孙雒说:“我们现在是只可进而不可退。必须结了盟后,取得盟主的地位,才能回去。不然的话,会让各路诸侯看不起,说不定有的人还想趁机从背后袭击我们,那不就完了。只有取得盟主的地位以后,才可以借天子之名,联合各诸侯,讨伐越国。现在,取得盟主之事主要是晋国从中作梗,只要晋国服了,其他诸侯哪个还敢说不呢!不如把我们现在手头的军队集合起来,向晋定公带来的军队挑战,逼他让我们来当盟主。”

夫差觉得也只好这样了。在当天半夜的时候,他下令全军分左、中、右三路,每一路一百行,每行一百人,列成方阵,共一万人,三路方阵加起来总共是三万人马。大军悄悄地开到距晋军一里远的地方停下来,摆开阵势。

吴国中军全体将士,一律白衣白甲,打着白色的旗帜,背着白色羽毛的箭,看上去就像是遍野盛开的白色茶花。

而左军一律穿红色的衣裳,红色的盔甲,打着红色的旗帜,带着红色羽毛的箭,远远望去,如同是一片熊熊的烈火。

右军呢,则全都是黑色,看起来就好像一大片乌云。

天刚亮,吴王夫差亲自击鼓鸣金,三万人马一齐呐喊,就像是天崩地裂一般。

晋定公他哪见过这阵势,当时就吓得魂飞魄散。他身旁的军师献计说:“咱们还是先答应夫差,让他早点走吧。定公你放心,只要他一回国,保准被越王勾践灭了。那时,我们不就又是老大了吗?”

很可惜,夫差“如火如荼”的盛大军容仅是昙花一现。此后没几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但是“如火如荼”这个典故,却传了下来,而且作为褒义形容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这个典故,最早见于《诗经》,意思是指共同一致地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由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专着,所以这个典故本身并没有故事。它是春秋时秦军中非常流行的一首从军歌,歌名叫《无衣》。公元前623年,卫国的亚卿宁俞出使鲁国时说过“敌王所忾,而献其功”。这句话是“同仇敌忾”的典源,但把“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则是在公元前506年。

当时,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率吴国的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后,掘开楚平王的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把楚平王的尸首打得稀烂,这就是“伍员鞭尸”的典故。伍子胥还不解恨,又要找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有个好友叫申包胥,他给伍子胥捎信说:“物极必反,你适可而止吧!”伍子胥不听,回信说,为报杀父之仇,就顾不得楚国了。申包胥长叹说:“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两国有甥舅之亲,所以决定到秦国求救。

申包胥到秦国后,对秦哀公说:“吴若灭楚,便会进一步攻秦,请赶快派兵解救楚国。

”秦哀公任凭申包胥怎么说,就是不表态。

秦哀公让申包胥先住下再慢慢计议。谁知这申包胥就站在宫廷之中,日夜号哭,他不脱衣,不睡觉,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大为感动,就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知道这是当时秦军中的流行歌曲,是一首从军歌,其歌词大意是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整修武器,准备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唱这首歌的意思是同意发兵,便三叩九拜,恢复了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得秦兵,挽救了楚国。自从申包胥号哭秦廷后,“与子同仇”便被当时的人们称道。后人用“同仇敌忾”表达共同一致对敌斗争的决心。

止戈为武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止戈为武”,作为成语,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并不多,但它却包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武功呢?不是打过多少胜仗,而是止息兵戈。

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用武力降伏了郑国后,就打算撤兵回国。援助郑国的晋国军队赶到时,战争已基本平息,晋军统帅荀林父认为,没有必要与楚军再交战,也准备撤军。可两人的部将十分好战,结果双方终于打了起来。

楚军袭击了晋军的中军,荀林父思想准备不足,防御也有漏洞,在楚军的攻击下,造成自己一片混乱。荀林父看楚军来势凶猛,一时难以抵抗,就下令说:“快上船过河,先过河的有重赏。”结果军中士卒争先恐后登船。先上船的人用战刀砍断正在攀舷的士兵手指,一时弄得哀声震天,士气大减。驾驭战车的军土从陆路慌忙退却,而马车又陷在泥坑里,结果当了楚军的俘虏,晋军损失惨重,尸横遍野,剩下的残兵败将趁着天黑渡河,才逃了出来。

楚军获得全胜,将士异常自豪。一位将军建议楚庄王说:“我听说战胜了敌人要建筑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使他们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应该这样做。就把晋军尸首堆积起来,封土为丘,来纪念这次对晋国的胜利吧。”

楚庄王摇摇头说:“你哪里知道啊?你认识‘武’字吗?在甲骨文里,‘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这就是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多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的尸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样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我是没有武功的。我看,咱们还是回国吧。”

楚庄王没有修筑纪念物以表彰这次战功,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成语“止戈为武”就是由此而来。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最后求得和平。而“武”字的创立正是凝聚了我们的祖先非凡的智慧和对军事或战争行为目的的深刻理解。

一鼓作气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成语“一鼓作气”,最早就记载于《左传》。文中的原意是,鲁国的军队打败了来犯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问谋士曹刿是什么缘故,曹刿回答:“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打起精神来。第一次的鼓,气势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了;到了第三次,鼓敲得再响,也不能带动兵马的劲头了。趁着对方不备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这就是着名的“曹刿论战”。

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在长勺发生战争。当时,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决心御敌,苦于没有谋士,经人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曹刿,被带到了鲁庄公面前。鲁庄公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击退齐国军队,曹刿回答:“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遵循。”鲁庄公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带着曹刿和大军直驱长勺。

同类推荐
  • 企业创新的组织基础

    企业创新的组织基础

    本书从组织与战略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组织背景(要素)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了主要的组织背景因素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从知识创造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作用机制,最后探讨了研究开发人员的组织激励及其实施和产品创新中组织设计与变革问题。
  • 爱心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爱心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讲述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 动脑筋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动脑筋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5)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古灵树奇星

    古灵树奇星

    传说在千万年前,有六位来自神,魔,仙,人,妖,鬼六界的守护者和一位六界的守护者,为了封印六界之外的一股神秘力量“噬魔”而耗尽千年修为。最终这七位守护者的灵化成了一颗种子,由一个非常神秘且无人知晓的轩辕仙族守护着。而在一次失误中,种子生长了。在千百年后,封印开始减弱,噬魔冲破封印,重获自由,而在此时,七位守护着的后人转世,经高人指点,寻找噬魔散落的灵,与噬魔重现千百年前的那一场恶战,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非正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可却有了一段令人感慨的创世奇缘......
  • 寒凛纪

    寒凛纪

    简介:罗兰大陆,众神云立,一场不知为何的战争,众神陨灭,罗兰大陆也由此变成神墓……两千多年后,人类新生,大陆渐渐渐恢复以往的面貌,皇室少年,皇族的覆灭、亲人的离逝成就他一颗冰冻之心,面对昔日灭族仇人与战火纷飞、即将再一次毁灭的大陆。他又该如何抉择………
  • 道本为凡

    道本为凡

    佛说,世间万物本有佛性;我说,天地乾坤皆存道意。道至简,方而平凡;道至陋,方难发现。问道者,朝生夕死,求仙者,缥缈不见。我因有道,故而平凡,此凡,不凡!这是一个至陋至简的世界,因有道心,故而问道,因有道意,方能求仙。道若凡,回首红尘中,何处不是仙?
  • 霜华晚歌

    霜华晚歌

    干将城,城主有女则视为不祥。她的生,注定是为了有朝一日跳入铸剑池为了铸一把叫作女怨的剑。而这把剑,将成为下一任城主的护城剑。铸造女怨的最后一天,她本该被投入铸剑池化作剑中剑灵,集结十方怨气。可是,她却逃了。而她,遇到了向她伸出手的他。他说可以带她离开。他出现带来的温暖,如同从未见过的太阳。他说不留无用之人,那么她就成为他身边最有用的人。不为别的,只为他已经成了她人生温暖的所在。
  • 浪漫青春幻世校园

    浪漫青春幻世校园

    龙傲是个孤儿,在大学中与两个死党曾把学校最大的社团敖封社团瓦解,自此以后三人被称为不死神话。校花林雪的出现打破了龙傲低调的以往,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守护自己兄弟开始了他的社团生涯。人不欺我,我笑容以对。人若欺我,我必铁血到底,以牙还牙。
  • 诸子学略说

    诸子学略说

    本书以《诸子学略说》和《诸子略说》为主,汇集太炎先生论诸子之大部分文字,精心编辑点校而成。太炎先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其于先秦之儒、道、墨、法等家学说尤有深入研究,其论诸子之是非得失,每有独到之见解,而又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本书为太炎先生治诸子学之毕生心血,实为先秦诸子思想入门之最佳读物。
  • 乐园秘闻

    乐园秘闻

    在亘古之神的调解下,万神之战迎来了尾声。被摧残了千年的泰拉也终于迎来了和平的年代,就在这个神与泰拉生灵和睦共处的时代中,污秽的竖井内却传来阵阵的低吼,黑暗的力量在乐园美好的外表下低语了一切的毁灭。神器,谎言,信仰,欲望,这一切在创世神早已不在的世界交织成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秘闻。平凡的命运之子,在寻找着生命的意义的同时,又会将世界引导向何处?书友群已建立,541064286,欢迎各位来聊天
  • 全世界聪明人都在学的70种思维方式

    全世界聪明人都在学的70种思维方式

    本书共六章,主要内容有:聪明看透世界要学会的思维方式、高效率做事要学会的思维方式、圆通人际关系要学会的思维方式等。
  • 彼时再相见

    彼时再相见

    三生石上镌刻着的爱情,是否真的那样刻骨铭心?当我穿越了时空,当你变换了容貌,我们的爱,还可以如此这般的继续吗?我到底是若溪,还是默涵?你到底是寻我而来的沐泽,还是丢弃了记忆的舲舟?生生世世的轮回中,影影绰绰的记忆里,那一幕幕上演的爱恨痴缠,从未停歇……
  • 月牙泉

    月牙泉

    《月牙泉》讲述了在敦煌,去城十里处有座鸣沙山,沙山下有一片泉水,被叫做月牙泉。早在尧的时代这儿就生活着三苗人,先秦时还有羌人、月氏人。别看这里大漠连天,这方风水盛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