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95200000038

第38章 初入印度(2)

所以阿育王在这个时候推广佛教,显然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印度已经统一,战争可以停止,仗打完了就无需再打,敌人消灭了就不能让人民把你当做敌人。这个时候就应该搞经济,忙建设,促发展,建设一个新时代。所以阿育王信仰佛教的首先原因是政治需要,统治需要,看重的是佛教的治化作用。

第二,社会需要。人民在经过长期战争之后需要的是安宁,心灵的创伤需要安慰,破坏的家园需要建设。社会在经过长期战争之后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这是社会需要。佛教在这个时候显然能提供这个作用。因为佛教讲的就是仁、慈、和、善,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杀完了人讲仁慈,打完了人讲非暴力。这就好像说你把别人骂完了,你就说大家应该讲道理,你把别人打完了,你说我们有话好好说,坐下来慢慢谈,有这么说的吗?但是人民是需要的,因为大家都累了。战争最痛苦的其实是人民,他们其实才是最大的政治牺牲品,对于人民来说他们希望的是和平,稳定和发展,与其说他关心政权,倒不如说他更关心个人生存权。所以阿育王适时地提倡佛教,显然迎合社会需要。

第三,个人需要。阿育王自己本身就杀戮太多。即位之前他杀死所有政敌,即位之后杀死所有的外敌。虽然战功赫赫,除迈索尔地区,基本统一印度,但是这是以战争为代价的。当他杀了这么多人的时候他也害怕,史书上说他亲眼目睹了大量的屠杀场面,深感悔悟。悔悟其实就是害怕了。他需要为自己祈福,洗清罪孽,实际上是一种赎罪心理。所以他要适时地宣扬佛教,为自己的国家祈福,为自己的政权祈福。

当然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能带来实际效益,让人民幸福,这就是好的。包括他后来提倡的宽容和非暴力主义,宣扬的仁爱慈悲,孝敬父母,为人诚实,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甚至对动物也要尊重,这都是没有错的。虽然有政治需要统治需要的成分,但不失为一个好的政策,也迎合了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佛教的繁荣就是这一时期确立的,阿育王的支持和推广,对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其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阿育王的后半生,广建佛塔,大建寺院,着力发展佛教事业。当时印度大部分佛教建筑都是阿育王时期建设的。

当玄奘在那揭罗喝国,就见到了阿育王为纪念释迦佛给燃灯古佛“布发掩泥”而建的佛塔,“高三百余尺,无忧王所造”。

根据佛教的说法,佛教有三世佛,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或者说前世、今世和来世。燃灯佛是前世佛,释迦佛是今世佛。

释迦牟尼成为今世佛就是燃灯古佛拍的板。原因是释迦牟尼前世做童子的时候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为燃灯古佛献花;第二,为燃灯古佛“布发掩泥”。

当燃灯古佛来到世间的时候,释迦牟尼马上用五百钱从王家姑娘那儿买了五茎莲花送给燃灯佛。当燃灯佛正准备下地行走的时候,释迦牟尼看见地上有泥不干净,马上脱下自己的皮衣铺在地上,请佛踩着过去,而且衣服铺下还不足以掩盖所有的泥泞地,释迦牟尼马上又解下自己头上的丝带把头发铺在地上,让燃灯佛踩着过去,这样就不会玷污了佛脚。

这个事情让燃灯佛感觉到释迦牟尼的诚心。小小年纪就已经如此懂事,有潜力,值得提拔,所以当下就做出决定,你来做接班人。“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成佛,号释迦文如来。”

无忧王听到这个事情之后,他说这个事情一定要纪念,这个地方一定要建一座塔。于是这个地方就有了一座塔。

但是玄奘对这个事情是有疑问的。玄奘并不怀疑塔的真实性,而是怀疑选址的正确性。玄奘说从燃灯古佛到现在,世界经过无数劫难,每一次劫难大火燃烧,苏迷卢山尚且化为灰烬,为何这里就没有事呢?

玄奘显然是敢怀疑的,因为有些事情想都不敢想,想想都是有罪的。那么玄奘作为教团内部人士敢问这样一个问题,他是大胆的。但是玄奘这个问题显然是容易回答的,为什么呢?苏迷卢山还在呀。苏迷卢山坏了能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就不能在呢!所以马上就有人回答说,“世界坏时,此亦随坏,世界成时,此亦成也”,而且“苏迷卢山坏已还有”,何况这个地方呢,“在乎圣迹,何得独无?”

玄奘说除了这个塔,旁边还有一座塔,只是不是人力所为,是天上掉下来。

这里不光有“圣迹”,还有圣物,释迦牟尼的顶骨和身影就在这里,存放佛顶骨的地方叫做佛顶骨城,留有佛影的地方叫做佛影窟。

在释迦牟尼灭度以后,留下舍利包括头顶骨一块,骨两块,牙齿四颗,中指指骨舍利一节和珠状真身舍利八万四千颗。分别被弟子带到不同的地方瞻仰,而这其中又以顶骨最为重要。

据《慈恩传》的记载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放在一个宝盒里。以前参观免费,现在要买门票。寺院的解释是佛门要保持寂静,财物又为人所重,收费的目的不是敛财而在于控制人数。这个道理也讲得通,收费自然会减少人数,这样就能避免喧闹,保持清净。什么标准呢?大概是看一眼“税一金钱”,取印“税五金钱”。什么叫取印呢?就是把香末用白绢包起来,放在佛顶骨上,“任其所得”,这样就能得到一个图像,每个图像都有某种含义,这叫做取印。

玄奘得到的是菩提像。菩提像表示大智,大悟。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所以当玄奘得到这个印像之后,所有人都惊呼“甚为稀有”,足以表示师傅有菩提之分,马上向玄奘“弹指散花”表示庆贺。

这是佛顶骨,佛影是因为如来的一次工作失误。当时一位王室乳制品供应商,因为含有三聚氰胺什么的,被通报批评。

但是这个人遭到批评之后不是思考如何改进产品质量,而是心怀愤恨,打算打击报复,就来到菩萨像前发愿要为恶龙“破国害王”。这显然不能答应,我们说帮人不帮凶,劝人行善不帮人作恶,打击报复本来就是一个错,“破国害王”更是无情地扩大打击面,错上加错。对于这样一个想法应该是及时制止而不是马上答应,否则答应他就是害他。而且关键问题是佛是行善的,不是混黑社会替人行凶、帮人解气。

但是当时不知道是哪位菩萨值班,竟然给答应了。原因可能是收了人家的好处,因为人家是献了花的?献花许愿之后,这个人就一头撞死在石壁上,准备变龙,变龙之后就准备出去实施报复打击行动。但是刚起歹心,如来就知道了。如来一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停下手头所有工作,从中印度赶过来,即刻制止,说你不能这么干。

恶龙一看如来来了,马上“毒心遂止”,请如来给它受“不杀戒”,愿意护卫正法。但是恶龙有要求,什么要求呢?请如来住在这里,接受他的供养。恶龙说我一看见你我就好生欢喜,我一不见你我就心生邪念,怎么办?

这就给如来出了一个二难问题,要么你留下,要么我出去杀人。二选一,怎么办?如来说我给你留张签名照。“我把我的身影留在这里,同时派五个罗汉受你的供养。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事情,这个身影都不会消失,如果你想要愤怒发脾气,看看我的身影,这就相当于看见了我,你就不会发脾气了。”这就是佛影。

但是沧海桑田,岁月如梭。玄奘说佛影刚开始的时候活灵活现,光彩焕发,等他去的时候,已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即便是看到,也是影影绰绰,模糊不清。如果至诚祈请,有能感动神灵的,也只能暂时看得清楚,“尚不能久”。

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就在佛治化过的地方,恶龙不见了,恶人来了。就在去佛影窟的路上,拦路抢劫,杀人放火,所以当玄奘请人带他去佛影窟的时候,没人敢去。而且劝玄奘也不要去,为什么呢?三点原因,第一,“道路荒阻”,不好走;第二,“又多盗贼”,有危险;第三,两三年来已经没人看见过,去了也白去,又何必冒险呢?而且你没有买保险,去干什么?

玄奘是什么意见呢?你们不去我去,“如来真身之影,亿劫难逢,哪有到了这里不去参观礼拜的,你们先继续往前走,我去看看随后就到”。这是我非常佩服大师的,第一,他敢做;第二,他从来不强迫别人去做。不像有些人,他要你干什么,你要是不做,鄙视你。

但是现在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玄奘想去他不知道路,知道路的又不想去,当玄奘想找一个人做向导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去,怎么办?结果遇到一小孩,小孩说他敢去,可是不认识路。但是小孩说我爷爷知道路,而且敢去,于是就把玄奘带到了他们庄上。老人答应吗?答应,他第二天就带着玄奘出发。

但是这条路是危险的,等待他的是强盗。四周杂草丛生,玄奘没走多远,就从草丛中跳出五个人来,拔刀相向,明晃晃的尖刀映着初升的太阳照得人刺眼。玄奘一行人立刻被围了起来。

同类推荐
  • 才高八斗:曹植

    才高八斗:曹植

    本书介绍建安时代与建安文学,记录曹植的起伏人生与其文学创作生涯。
  • 朱棣最有谋

    朱棣最有谋

    本书带领读者从永乐皇帝朱棣跌宕起伏的一生中,领略他齐集一身的王霸之学、权谋之变,获得为人、处世、立功的经验与学问,练就自我保护、披荆斩棘的谋略和智慧。
  • 红顶商人胡雪岩(全集)

    红顶商人胡雪岩(全集)

    马云、王石、冯仑、潘石屹强烈推荐!讲透中国传统政商关系的至高经典。经商的看到生存的安全边界;从政的看到权力的雷区所在。大清首富胡雪岩,幼时家贫,替人放牛为生;稍长,入钱庄干杂活,扫地、倒尿壶,得老板赏识,提为跑街;遇贵人王有龄(浙江巡抚),资助其开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很快成为杭州巨富;王有龄兵败自杀,胡雪岩改投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门下,长袖善舞,眼光独到,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垄断金融,操办洋务,阻击外商,筹措军饷,30年间扶摇直上,直至富甲天下,得慈禧赏黄马褂穿,赐紫禁城骑马,授二品官衔,大富大贵,无人能比;更乐善好施,赢得“胡大善人”的美名。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慈禧下令革职抄家,积攒多年的隐患全面爆发,三天之内一贫如洗,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两年后郁郁终老,埋骨乱石丛中。
  • 诸葛亮传奇

    诸葛亮传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国家陷入了分裂割据局面。一介布衣刘备,自称是汉室血缘,中山靖王刘胜以后,流离失所,戎马终身,最后在诸葛亮的全力辅佐之下,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基本涵盖了从上古至清代的主要人物。这些人物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为他们根植于中国灿烂的文明史的肥沃土壤之中,并时时给我们精神上以营养。本书既可作为大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请记住,翻开本书,就是翻开了历史。
热门推荐
  • 画魂师

    画魂师

    画魂师,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职业。传说中,秦朝宰相甘罗遭遇追杀,巧遇女娲,被传授‘画魂术’,进而成为‘画魂师’的祖先。千年前,女娲为了压制天下妖物,以自己生命为代价施出‘禁制之术’,而‘禁制令牌’交给了画魂师一族。自此,天下无数妖物因受于禁制,不敢出没,但另一面也在苦苦寻觅画魂师一族,企图毁掉令牌,使禁制消失,进而控制世界。其中,唐朝初期的天师袁天罡,修行‘夺魂术’,变邪成妖,自诩‘夺魂师’,进而成为‘画魂师’的最大对手。时间来到了秦朝末年,隐居在青阳镇的少年张星凌,不知道自己拥有画魂师血统。镇子中的一次集体中毒事件,将他和他的爷爷推向了极端……
  • 瑞兹游记

    瑞兹游记

    正义的号角已经吹响,英雄们,一起战斗吧!
  • 做睿智的思想者(感悟篇)

    做睿智的思想者(感悟篇)

    有人说得好:“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世间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
  • 嫡女毒妻

    嫡女毒妻

    她,本是无忧无虑的将军府嫡小姐,年仅五岁便遭逢生母惨死,可怜堂堂嫡出大小姐竟连得势丫鬟都不如。他,继王妃所出王府三爷,自小被隔母兄长暗害已成家常便饭,险度十六载已是奇迹。本欲以病脱身,却得冲喜新娘,这个冷若冰霜的新娘子很有意思,三爷从此找到了人生新目标。腹黑男VS冰霜女,到底谁丢了谁的心?斗斗不息,谁才是笑到最后之人?
  • 界之初

    界之初

    “我之所过就要如这,破开黑夜的第一缕曙光一般,不管是何生灵、凶兽、凶禽、何物皆要臣服于我,那一片天空我要其下雨,它就不能在有任何的天气,而那一方大地就是我的,那怕是我走了,我不给谁也无法占领。”“告诉我,你们是否愿意,随着我就像那破晓的第一缕曙光,我之所过皆是我之物。”“告诉我,你们是否愿意,随着我一起去征战这天、这地、这世界,那怕死亡了亦不停下,那一颗要征服一切事物的雄雄之心”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丛书共计20册,包括《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中国文学大家》、《中国文学精品》、《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世界古代文学精品》、《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等。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 天道有九

    天道有九

    我本凡人不知天,修仙求道为红颜,诸圣之争与我何干?天下纷乱我却难安。我本轻狂年,奈何天道变幻欲争天。天道九则人间显,逆掌乾坤非妄言。
  • 杂曲歌辞 昔昔盐

    杂曲歌辞 昔昔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土地祸福记

    土地祸福记

    长篇小说《土地》以鄂南为背景,围绕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变迁展开故事情节。以第一人称展示种田能手、长工徐土地,在历史进程中各个关键时段的多舛命运,及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主人公以极大的宽容对待历史的恩怨,历经磨难而顽强地生活着,展示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及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反映了农民对土地自主权的渴盼和无奈。忠告人们: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善待土地,珍惜土地,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深刻道理。小说可谓解放以来60年鄂南农村的编年史、风俗画,充满乡情俚语。同时收录小说《乌云散去艳阳天》、《“顶包”黑幕》。
  • 永远不认输

    永远不认输

    《永远不认输(好故事伴我成长之勇敢篇)》编著者范英杰。 我们的父母一直教育我们要勇敢、要坚强,长大之后才能报效祖国,实现梦想。勇敢坚强的精神从小就要开始锻炼。本书收集了众多表现勇敢坚强的故事,意在告知小读者,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多苦的环境,都要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向前冲,成功就在前方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