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00900000015

第15章 同中有异的民族观(2)

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的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在邓小平的领导下,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进一步概括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2.邓小平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观点

邓小平站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时代高度,重新论证了“民族平等”的内涵,提出了民族工作要真正立足民族平等的思想。这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立足点,也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立足点。

1987年6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中国有几十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汉族占94%,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行政机构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6%。”1990年他在会见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时又指出:“我们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上述“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的新提法,虽然是针对西藏而言,但其精神却具有普遍意义。

邓小平指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是民族平等的核心和归宿。

民族团结思想是邓小平民族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邓小平还揭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隔阂的历史根源是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是历史上反动统治者实行大民族主义的政策的结果。他认为必须把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消除民族隔阂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的先决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又把促进民族团结提到统一战线首位的高度来强调,认为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和国家的命运。

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的论断,尤其是强调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

邓小平对建国40多年来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强调“两个离不开”的观点。

1979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五届二次会议上所做的开幕词中说:“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指出:“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也发出号召:“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还明确提出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这是对我国建国几十年来民族关系现状的法律总结。对建国后民族关系所做的科学分析和总结,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长期误导我国民族工作的错误论断,这就在民族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上实现了拨乱反正。

邓小平高度赞赏创造性地提出“汉族和少数民族谁都离不开谁”即“两个离不开”的新提法。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谁都离不开谁”是我党的一贯思想。我国各民族之间是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要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3.邓小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法制建设的观点

邓小平始终一贯地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各项建设。20世纪50至60年代,他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推行者。他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体现,“少数民族很高兴”。

为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邓小平把巩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民族法制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又多次强调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从而使民族区域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基于对各民族共同繁荣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坚持主张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对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政策上的表现,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非常重视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把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当做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战略措施加以反复强调,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真正落实。

4.邓小平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点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中心内容,是邓小平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思想,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归宿。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客观条件。邓小平强调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民族工作的基本标准,这是邓小平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与中国民族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办法,来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邓小平认为,民族地区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真正兴旺发达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闭关自守只能落后挨打。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是我们的强国之路,也是民族地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大举措。

邓小平对东西部差距拉大的趋势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民族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制定部分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强调要采取切实措施,帮助落后地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文化,解决实际困难。加速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帮助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做好扶贫工作是邓小平民族发展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国家在经济上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在重大项目上要向民族地区倾斜,在人才上派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鼓励先富裕起来的地区积极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培训人才,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特别强调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坚持国家的扶贫、帮助与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增强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是邓小平民族发展思想的又一核心内容,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理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5.邓小平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不仅从战略高度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而且也为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面临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两大任务。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思想适用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毛泽东邓小平民族观之对比

对毛泽东、邓小平民族观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二者的联系及区别,应重点考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对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推进和发展。

1.毛泽东民族观与邓小平民族观之联系

讲二者联系,主要指二者的共性或一致性,就是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民族观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基础、为指导;二者都源于马克思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的基本原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观察和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民族理论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理论,提出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形成了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民族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内,坚决贯彻和执行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思想及其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在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与毛泽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在这一时期,邓小平主要是继承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思想,为确立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进行了大量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邓小平民族观与毛泽东民族观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对毛泽东民族理论思想的继承这一点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民族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上,自觉地保持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历史的连续和统一,继承和沿用了毛泽东时期的许多民族政策,这也是邓小平民族观与毛泽东民族观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2.毛泽东民族观与邓小平民族观之区别

毛泽东民族观与邓小平民族观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致性,又显示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特殊性。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时代,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为了完成认识和解决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历史任务,毛泽东考察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分析了国内外民族问题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在认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取得了许多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民族理论的体系。这一体系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核心,以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为目的。毛泽东民族理论的这些原则,成为国家协调民族关系,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行动准则,成为开展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

邓小平的民族理论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相一致的,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考察邓小平民族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邓小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根本途径,把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进程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把毛泽东思想的民族观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

第一,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强调了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重申了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强调搞好民族工作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老老实实”的工作态度,采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提出了民族工作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的观点,这是对民族平等观的新发展,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立足点。

邓小平从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出发,在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党的民族团结思想。邓小平民族团结观强调的目标是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首要条件。

邓小平提出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长期误导我国民族工作的错误论断。

第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使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为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邓小平非常重视党对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族法制建设的领导,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民族区域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是邓小平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观点,是邓小平民族观的归宿。强调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民族工作的基本标准,这是邓小平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与中国民族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观点。

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邓小平民族观对毛泽东民族观的丰富和发展,也是邓小平民族观与毛泽东民族观的主要联系与区别之所在。

同类推荐
  •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本书从六个方面,即海外华侨与近代中国、创建组织、舆论宣传、经济援助、武装支持以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介绍了海外华侨在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以及宣传革命思潮、捐助并参加武装起义等方面的贡献。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 大名师范志

    大名师范志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
  • 鼹鼠:FBI的秘密档案

    鼹鼠:FBI的秘密档案

    屡破大案神探辈出,百年FBI铸就世界传奇——鼹鼠般行动的秘密组织 FBI,美国大片的热门主角,其真相比电影更疯狂!我们关注丑闻,我们揭露丑闻,我们掩盖丑闻……
  •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本书从1956年至1982年就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与开创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事件作了再现和分析,理清了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
热门推荐
  • 灵界巫女

    灵界巫女

    她有天生神力,小小年纪便成为天下第一巫女。于人间救苦救难,于冥界降妖除魔,于阴阳两界捉鬼杀恶……封灵师传奇终极篇灵界巫女,带你走入全新的封灵世界。
  • 臣轨

    臣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诡计迷踪

    诡计迷踪

    江宁、李威、宋婷婷共同经历了一起古怪的盗画案件,随着事情的发展,宋婷婷发现这件事情不仅涉及到法国的政治权力斗争,自己的父亲竟也是幕后真凶之一。随着案件的发展,一个庞大的盗贼集团浮出水面。
  • 天地共闯

    天地共闯

    道尽万古人间义,天将多难造英雄。三百年前九幽大战,三界共抵九幽,经此一战天道缺损,九幽冥祖迫回幽界,至此人界九州动荡不安……他本是一个山村童子,却因身边发生的变故和一场扑朔迷离的身世而卷入纷争,面对亲情、友情、爱情、仇恨与正义之间,他又该如何抉择,如何谱写出一曲委婉悠长,动荡激昂的漫漫仙歌……
  • 幼儿文学鉴赏

    幼儿文学鉴赏

    本书从审美的角度介绍了幼儿文学鉴赏的独特之处,阐述了幼儿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对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寓言和幼儿戏剧等文体如何进行艺术鉴赏进行了系统介绍。
  • 小飞鱼蓝笛

    小飞鱼蓝笛

    小飞鱼蓝笛是飞鱼国最小的王子,父亲蓝古多吉对他寄予厚望,但是,蓝笛虽脑袋瓜机灵,却因太贪玩,总是通不过飞翔测试。草莓鱼奶奶去污染严重的巴巴斯岛捡海化石得了怪病,为了给她治病,海豚爷爷带着蓝笛、胖胖龟、朵塔去南极海找医术高超的冰海小精灵,他们途中经过一个古怪的海星城,由于吃了太阳海星旅馆里花花绿绿的食物,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海星,并被迫当起了旅馆的伙计......为了寻找忽然失踪的海豚爷爷和胖胖龟,蓝笛一行来到蝴蝶鱼王国,他们遇见了喜欢古乐、能歌善舞的采薇公主,并偷偷尾随她到一艘古战船,古战船有着很多人类用过的宝贝......
  • 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

    本书按照月份进行编排,内容包括:正确认识社会,把握命运罗盘、全面认识自己,保持高度自信、树大志育良习,奠定人生基础、克服人性弱点,锻造人格魅力等。
  • 大宋武夫

    大宋武夫

    此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作者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 只应回首是卿卿

    只应回首是卿卿

    生于西泠,长于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