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16700000009

第9章 我嘶故我在

兰州画坛上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不怕吃苦,耐得寂寞,像范仲淹老先生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排山倒海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依然能够静下心,定下神,执着地钻研自己热爱的绘画艺术,在有进无退的艺术苦旅中使自身的人品和画品一样高洁,进入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他们是本土画家的中坚和脊梁。难怪不少全国大家对他们好评如潮,如说“兰州的画家阵容、实力、画作水平都比较强”,“兰州美术创作在新时期里可能会造成一个新的局面”;如说“兰州当地画家群体的创作状态和创作结果都很好,心理、精神和创作状态很好”;如说“看了甘肃画家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创作上大都非常认真”“看到画家们在绘画技法掌握上很丰富,学了前人的传统,又通过对生活的追求、探索,有自己的创造和变化,这使得人在心里产生了很激动、很自豪的感觉”……

杨国光和刘大林就是这样。他俩一为兰州人,一为湖南人;一为美术家与教育家;一为美术家;一为退休教授;一为中年精英;一位擅长画牛,一位精于画马。说来好笑,他俩真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意味,但他俩在许多方面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你看,他俩都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美术理论,并卓有建树;都是长于鞍马动物,兼画花鸟、山水、人物的丹青高手,而且都成绩卓然,名闻遐迩。

“退而不休”的杨国光

杨国光,1937年生于兰州。从少年时代就显露出不凡的绘画天赋。他在画坛出道颇早,青年时期有幸受业于国画大师黄胄和著名画家王天一,先后又深得石鲁、王子云、郑乃珖、刘文西等一代大师的关爱。他勤于学,精于思,认真思考研究中国绘画的艺术传统与创作,致力于水墨写意画的实践与体验,并吸收西洋画艺术之精髓,将其融汇贯通,独辟蹊径形成卓然不同的风格。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美院并留校任教,1975年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

杨国光先生,本以人物画著称,兼及花鸟鱼虫、野塘出荷等,然而他更以画牛蜚声画坛。对于这个许多人曾经困惑不解的问题,杨国光先生如是回答个中缘由:“逶迤的黄河,浩瀚的大西北,曾经濡染过我儿时心窗中的那个梦,无论在舅舅家田边地头、瓜棚树下玩耍或跟家人耕田,我与那形、那景、那情都融成了那种难以言喻的境地。于是开始画牛,刚开始当然是树枝和沙滩所留下的原始抽象画迹,但是,我知道,这画远远承载不下我对牛的理解和感情……我爱画牛,也是因为只有牛才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为牛的写照中我除了得到笔墨的神逸外,也带悟出了画道的精神思想与哲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一名数十年从事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我知道播种的神圣,耕耘的劳苦与收获的喜悦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为人师表尤需德才兼备,在莘莘学子们求知成长的过程中,我便悄悄为他们树起了属于牛的精神旗帜。”

杨国光先生是长于素描、速写、工笔、写意等多方面绘画才能的体验型画家。多年来,他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经常深入到农村、草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积累素材,体验生活,创作出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和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画面单纯,着笔简练,设色淡雅,但却情趣深邃,格调高逸,韵味醇厚。展现在面前的“清气”,便是极好的印证。那荷的枝杆,有的直立刚劲,有的随风倾身;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荷叶,在清风中显得婀娜多姿;那层层荷叶中间,点缀出的鹅黄的嫩蕊,宛如颗颗明珠,在如梦的轻纱中闪烁;那待放的花蕾,孕育着生命的冲力,是那样的自信;那隐现在其后的片片荷叶,烘托出荷塘的博大域境,从而突出了荷“出污泥而不染”的意蕴,耐人寻味……

作为一名大学退休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他的确“退而不休”,还处在如原先那样喧闹而习惯的的教学生活中,许多活动、许多学生、许多朋友还在不断地找他。但作为一位画家,他又必须是孤独、寂寞的。这种寂寞是心灵的写照,也是画家精神自由的象征,而超越却意味着离群索居与获得新的高度与跨度。石鲁有一段精辟而深刻的论述:“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全矣。”“故我之观物,先神而后形,由形而后神。凡物我之感应莫先乎神交,无神虽视无睹。神先入为主,我则沿神而穷形……”这些话明确揭示出“全神”既是客观对象表和里的统一,又是客观对象和画家主观情思的统一。可见,画家的意象造型活动,第一步即为:以“造化”为本,产生观念中的艺术形象的活动(即所谓“神交”);第二步即为:借助物质的造型语言和工具运用,把观念中的艺术形象迹化为显现在画面上的可视可想的精神实体。唐符载记张璪画松时说:“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

杨国光先生在中国画画派横生,风格流变的当今,他处变不乱,独守一方净土,追寻浓浓乡情、醇厚泥土味的田园风光画,挖掘自己对生活原初的体验和思考,落墨时仍思之又思,慎之又慎,完成着他走向深层的自我回归。因此,他的作品深受众人之爱,饮誉海内外,其中一些作品曾在美国、日本、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地展出,1997年美国纽约传记中心授于杨国光先生“世界著名艺术家”称号。

昂首奋蹄的丹青“马”

以画马而闻名的画家刘大林整日劳碌在属于他的画室里。他笔下千姿万态的马便物化成他昂首嘶叫、奋蹄驰骋的精、气、神,乃至他的一切。徜徉跋涉的马、逸态横生的马、雄姿勃发的马,成就了这位画家汗涔涔的伏案挥洒的漫长跋涉。尽管他的画室与住室相隔不远,但他也难得有时间同妻子和儿子共享天伦。

刘大林,湖南人,字气浩,号九嶷山人。现为甘肃飞天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西部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学会会员、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美术师。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许多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被国内外博物馆、文史馆、展览馆或个人收藏家收藏。

他的画室里从早到晚总有许多朋友、画家和求画者。他在停笔、添水的空闲中,常会与来人侃侃而谈,马是中国绘画中重要的题材;古代的石刻、岩画、壁画上都有牧马、骑马狩猎、打马球等生活场景的描绘;宋代王安石就以他的诗写尽了马的神韵:“骅骝亦骏物,卓荦地上游。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古往今来,画马高手我们可以一口气说出许多,他们有韩干、韦偃、李公麟、龚开、金农、徐悲鸿、黄胄、刘文西等等。他们笔下传神的画马佳作也不胜枚举。可刘大林画马,画得萤窗雪案、盈千累百,也画出了朋友圈中大家津津乐道的不少趣事。

几年前的一天,几位南国画家陪同一个新加坡画家在他的画室邀他作画。只见他略一思忖,用褐墨只几笔就绘出了马抖动的长鬃和头颅,又用侧锋浓墨果断出笔,一匹生气勃勃的马便跃然纸上了。接着,再以淡墨晕染一番,不多时那匹马好似有了肌肉、骨骼,有了气息、性灵。仿佛是在奔驰之余的小憩,仿佛是在远足之后的徜徉,仿佛是在一声长长嘶鸣之时的瞩望远方,抑或是历经坎坷后的平静回眸……在场的人都发出“啧啧”的赞叹。是啊,仅仅几分钟,仅仅一匹马,怎么能有如此意想不到的张力和活力!在简约精当的笔墨间,它恰切地表达出当今蓬勃风发的民情人意和社会精神。几位画家说,这绝不是一种笔墨、一种技艺所能穷尽的。中国古代艺术精神重视法象于天、立象尽意的传统。那讲求形象与意象的结合,不仅为艺术创造提供美学根据,也成就了这水墨淋漓的一切!

不久,那匹呼之欲出的马以“我嘶故我在”为题,刊登在一家报纸上,并占了一个整版的篇幅,为人代言,为报立志,抖擞出一股世纪伊始的昂然气象。当时,他题画的那一标题,一时被传为美谈。恍惚中那翘首回眸、扬鬃甩尾的骏马与欣赏者,会完成一种空间艺术与心灵的对接,一种笔底雄风与受众精神的对接。其实,画家在他的精神家园中又完成了一次丝丝入扣的古今契合。艺术与艺术家是一种客观存在,真实的客观存在,就如“我嘶故我在”一样。

平时,人们经常见他并不浓密的头发贴着头皮,脸上沁满汗珠。不用问,他正在伏案作画。坐定后,人们眼前又会千百次叠映出他画马时的神情。那是他最拿手的也是他最习惯的动作:左手叉在腰间,退后几步,眯缝起眼睛瞅着、瞅着,然后大步走到案前像一个管弦乐团指挥那般,尽倾心力地奋笔泼洒下去。

就这样,他的“凌空铁骑”、“神骏风驰”、“鸿程万里”在全国各地巡展时,被多家文化单位收藏;他的“跷马稍系”、“铁骨霜蹄”、“乌驹腾跃”为许多行家所看好,在南国举办个人画展时第一天就销售一空;他的“西出阳关”、“塞上秋晓”、“草原春浓”、“踏花归来”等作品,跨出国门,让日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观众认识了中国的西部,也认识了这位画马高手。一次,他应邀为解放军某部完成一幅四张宣纸拼在一起的巨幅国画“万马奔腾”,凝望着他的画作,有人想起了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米友仁》中所云:“云烟变灭,林泉点缀,草草而成,不失天真。意在笔先,正是古人作画妙处。”

平日他有许多部队的好朋友,他时常也去为社会上一些单位义务作画。刘大林时常这样说,让功利走开,用全身心去作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正是如此,人们才认定他是一个真正的画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家粉墙上悬着的书画界大腕刘大为给他的题额“万法惟心”。这不正是对他倾心艺术,潜心创作的概括和对他真诚入世的人生状态的评价吗?

“李侯画骨亦画肉,下笔生马如破竹。”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赞美宋代画马名手李公麟的两句诗。还在刘大林幼年习乐理、兼攻书画之时,他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以后他在自己长期专心于中国画的研究,尤其酷爱画马的艺术实践中,他以马为师,一有闲暇就奔波于甘南、青海、内蒙古的大漠与草原上,吞吐八荒,流观天地,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他将原先对景与物的感觉方式转换为对宏观宇宙的整体感悟,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气贯天地的宏观美感。他画的马,无论是踱步的、吃草的、小跑的、飞驰的,无一不是将他对宇宙、对人生的总体把握,浓缩为创作意象中浓淡干湿的笔墨。他在澄怀味象,潜心写生与创作中,力图达到笔笔见情、胸中有马的程度。他的爱马之情、画马之劲感动了妻子和儿子,以至于她们也时常乐意同他一起去到草原上,对形形色色的马寄予了深深的感情。

“骅骝亦骏物,卓荦地上游。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中国绘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将再现客体与表现主体情感统一起来,因而中国艺术的美学与绘画创作倾向于表现与意象。在大林墨分七彩的淋漓间,那马会神奇地拥有色彩,拥有生气,拥有季节和生命,在生机盎然的天地间那马乘着风,顶着雪,伴着电闪,挟着雷霆,风驰电掣。

刘大林认为,艺术意象、艺术抽象和艺术具象一样,都是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和艺术家们运用创造艺术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他认真研究西方艺术和抽象绘画的特征,领悟中国古典艺术意象的奥秘,从而改变了他以往运用那种写实性的具象表现方式,而在艺术天地中开始了一次更为肆意和诗化的驰骋。

筹备画展的工作是繁复浩大的。在他的画室里高悬着几十幅画马的新作和一位大画家给他的题赠“昭陵遗韵”。这正如他画马一样,包蕴着多元复合的人文色彩。在紧张创作的间隙里,他还向书画界前辈讨教,与友人切磋,力求自己的画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触角再伸向西方文化之中,吸纳某些有益的成分使感知的因素得以强化。在暗合古人“得意忘形”之理的同时,造就马的独特的意象图式风范。那副由他自己书写的清代鄂尔泰诗《昭陵石马歌》的诗句“至今斫石傍昭陵,始信人间有神马”显得格外醒目,因为那既是他对神马的企望,也是自己对永不可得的艺术极致状态的不懈追求。

庚辰(2000年)冬日,甘肃著名书法家何裕(聚川)老先生在他八十花甲时,见到了刘大林画的奔马,喜出望外,欣然写下了:“大林先生善画马,拟此联以赠:清瘦韵古支公马,艳肥气高曹霸驹。”我国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也为大林的马书写了书作:“马通人意”。

的确,为了画好一幅国外收藏家点名索求的《八骏图》,他一反往常没有一气呵成,没有一僦而就。在多次创作实践中,又反复翻检自己几年前创作的磁雕《八骏马》作品,终于使笔下之马具有了天人合一的活性、易道之便的灵动、心与物迹化浑一的关系。在形神兼备的“写神愈舞”与中国书法对于自然的复归中,他像童话中的神笔马良一样,笔下出现了老子所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惚恍”之境。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许多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被国内外博物馆、文史馆、展览馆或个人收藏家收藏。

画意的最高境界其实是生命精神的写照。杨国光笔下的牛和刘大林笔下的马,都物化着他们的精、气、神,乃至他们的一切。他们是用默默的艺术耕耘实践着:我嘶故我在。

同类推荐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阿拉伯帝国,给世界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财富,科学,文学,艺术,绘画,都再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辉煌至今任让世人景仰。而这么一个大帝国,有经历了什么,最终导致泯灭在历史的洪流中呢?这个千年古迷,古阿拉伯文明的秘密等你来探寻……
  • 作家们的威尼斯

    作家们的威尼斯

    本书运用许多趣闻轶事与文章史料,为读者翔实丰富地点出威尼斯迷人的文学图像,并穿针引线地勾勒出文艺复兴以来环绕着威尼斯的人文、艺术、建筑、生活与逸事风流的华丽世界。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文学作品不断发现这座城市的新视角,形塑出各自精彩的威尼斯神话,至今影响深远。二十九篇栩栩如生的传奇素描,引领读者进入这座荡漾着拜伦、歌德、蒙田、卢梭、乔治·桑、普鲁斯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的悠悠水都,是所有文学迷与威尼斯迷不可不读的城市文艺史。
  •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对于没有去过美国的中国人,往往容易心存好奇和诸多想像。因为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人们对美国的深层关注和更多联想。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多次出访美国,而让我记得最清晰的是2001年的5月下旬去美国参加“纽约经济周的论坛”活动。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天水八拍

    天水八拍

    天水是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年建城史的老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始演八卦,拉开了人类洞悉宇宙机密的序幕。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诗人叶梓以细腻的笔触,沿袭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体系,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老城天水的六十四篇文章。这些文字共分八辑,每辑八篇,相当于一爻一文,涉列了老城的风土、人情、美食、工艺、歌舞、名胜,既是一册天水人文手册,更是一曲唱给加速度的时代里的哀婉挽歌,呈现出缓慢的优美与温情。
热门推荐
  • Tom Brown's Schooldays

    Tom Brown's Schoold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虚空主宰

    虚空主宰

    掘帝墓,炼圣血,驭骨龙;纵横六域修无上血脉,抵御妖族历天地浩劫;上古神帝,绝世美女,神兽萌宠,一切皆因怪梦而起……
  • 淞隐漫录

    淞隐漫录

    本书是近代风行一时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本书就是他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惊可谔之事,藉以抒写平日牢骚郁结的作品。书的内容相当广泛,笔致全学《聊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描写生动细腻,字里行间,常带感情,读来娓娓动人。
  • 谁说爱情不要心计

    谁说爱情不要心计

    人人都说爱情天定不可强求;人人都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也抢不来;人人都说在爱情中用心计就是自掘坟墓;古诗瓷说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心计被人看出来才叫心机,那是笨女人;聪明的女人从来都不会给别人看出来的机会古诗瓷看着林阳亮晶晶的眼睛清浅一笑。看青梅如何拉回竹马,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女生永远是她不用说一句诋毁别人的话,却自能收获欣喜。
  • 想说戒你不容易

    想说戒你不容易

    新书将于12月1日正式发布,古言,帅气长情的洛王爷,美丽温婉的王妃乐语芙,杀机重重的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等着你们哦
  • 神秘百慕大

    神秘百慕大

    关于百慕大的离奇传说很多,全世界都注视着这一海域的每一桩事件,失踪事件都有一个特殊规律:飞机和轮船迷航,呼救,然后迅速消失,连残骸都找不到。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科学家就付出全力以解开20世纪自然界这个最大的疑团。但种种研究始终在机械的故障、粗心的驾驶、雷击、风暴、海啸等假说上回转,虽费尽心机,却无法自网其说。
  • 鹿踏八荒

    鹿踏八荒

    “我要让这天,将从我这夺取的还回来,若是不给,我就破了这老天。”“吵吵什么,就你这小身子板,再去练个百八十年吧。”“大哥,你看老二,嘴巴那么臭!”“什么?都说了几次了,要叫二哥!!!”(呈虎扑式向前越去)……
  • 和婚姻只差一只油焖大虾的距离

    和婚姻只差一只油焖大虾的距离

    妮子为什么再三出逃?她老公是否会坚守?昕昕为什么离婚?她将如何生存?人物个性需清楚鲜明,一个暴躁冲动,一个柔弱如兰,一个独立自主。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学校,诞生三个大相径庭的闺蜜。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男人?婚姻?单身?独立?依附?人生道路的分叉口太多,我们是操控的一方?还是被他人遥控?都说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偏偏鲜血流逝所有情分。争吵没有结论,双方死心才彻底。我要的不多,只求完成一个小小梦想;他要的也不多,只需一份安定陪伴的细流。无法沟通面对,无力抵抗自由,我们最终分道扬镳,各走各路。有你,我坐拥天下,没你,我依旧灿烂。——送给我的女朋友们
  • 何怨鬼冢

    何怨鬼冢

    探万墓,寻帝王,狐镜引,灯冥想鬼冢轻笑人心鲜,血尸终究换了天。摘星楼处何人现,一声鬼命乱世间……
  • 凯源玺与溪馨韵的爱的邂逅

    凯源玺与溪馨韵的爱的邂逅

    甜品弟弟和士多啤梨总之非常有爱的一对,你们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