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19900000026

第26章 二、木牛耕田

在前面牛踩田中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不用耕具的,是比较落后的耕作方式。与此同时,人类为了从事农业生产,先后发明了许多农业工具,伴随而来的出现了各种耕作方式:

石斧、尖木棒和火耕农业;

石耜、骨耜和耜耕农业;

石锄、木锄和锄耕农业;

石犁、木犁和犁耕农业。

在前三种耕作中,所用农具与牛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犁与牛是有密切联系的。在一般观念中,认为一旦出现了犁,就会有牛耕,即以牛挽犁耕作,但有资料证实并非如此。因为大量史料说明,最初的犁是与牛分开的,也就是说,起先的犁是由人挽拉的,尚不知牛可以拉犁,后来才把牛同犁联系起来。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先从人拉犁谈起,而人要挽犁就需要一定的工具――木牛。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件《苗蛮图》,据说是元代作品,其中有一幅是两位苗民正在共挽一犁耕作。

在这共画有三个人物,中心画面是两个男子,一前一后,共抬一根木杠。在木杠中央往下安一根木柱,与木杠呈垂直状态。在木柱下方斜安一耜,也就是犁头。为了固定犁架,在木杠和木柱之间又安一根斜木。从画面上看,一人在前面肩负木杠前行,一人在后面抬杠兼扶耜前推,两人奋力耕作。这两个人都有较高的椎髻,在扶犁者的椎髻上还插有鸟羽,佩戴耳环、项圈,上身赤露,下着草裙,赤足。前面拉犁的人也戴耳环,上身半脱,下穿裤,亦赤足。另外图中有一位成年妇女,梳椎髻,横插三枚银簪和一把银梳,颈部佩有四圈银项圈。上身穿右襟布衣,下着百褶裙,裹绑腿,赤足。她左挑一担,篮内有木甑、饭碗和酒葫芦。从形象上看她是为耕田人送饭来的。在耕地者后面,有两个小孩,头顶挽髻,佩大耳环,着上衣,其中一个小孩还提一只小竹篮,作采野菜和玩耍状。从上面所描述的衣服、头饰和有关风俗看,与近代苗族,尤其是与贵州丹寨、雷山等县苗族相近。说明远在元代苗族就运用木牛犁地了。

按照文物学的观点来说,《苗蛮图》上的木牛是“死文物”、“古代文物”,那么现在苗族地区是否还有“木牛”呢?经过调查,在近代的民族调查报告中还有记录,试举几例:

广西瑶族过去也使用过木牛,不久前他们在过春节时,初一清晨要举行一种种田仪式,以三人为一组,一人做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街逐户耕作。这是人工挽犁在节日风俗里的反映。

从江县丙梅占里寨侗族也使用木牛。它是一根约八尺长的木杠,距两端一尺处各镶木楔,成直角形。两楔平行,裸部长五寸许,前楔之后系绳一条,绳的一端系于犁上。犁田时,前面一人以肩抵木楔,手拉着绳前进,后面一人也是以肩抵木楔,双手掌握犁前进。

在从江县平正乡刚边寨居住的壮族也使用木牛,犁田时以人力牵引,谓之拉木牛。所谓木牛,是一根长约八尺的木杠于两端往里一尺处各镶五寸许木楔,成直角形,两楔平行。前楔端系绳一条,绳的另一端系犁具。犁田时,牵引的人以肩向前抵木楔,一面以手牵引系于犁上的绳,后面一人也以肩推后楔和掌握犁把前进。

黎平县三龙乡侗族犁用人力牵引时,另有一辅助工具木牛,即是将一根木杠两端按垂直方向各楔一木桩。犁田时,将木杠中前端处用绳与犁架连接起来,二人将木杠扛在肩上,一前一后抵着木桩拉着犁前进,后面的人兼掌犁。人拉犁效率低于牛耕,但高于锄耕。三种耕作效果列表如下:

注:六担田合一亩田。

这些“活化石”,生动具体,一目了然,对印证《苗蛮图》上的木牛有重要帮助,据有关专家研究,其学术价值甚大。

第一,木牛是一种人工挽犁工具。

据我们的实际调查,木牛是一种木制的人工挽犁工具,也就是一根木杠,长2.5-3米,直径8-10厘米,在距木杠两端20-30厘米处,两内侧分别安一根短木桩,又称肩楔。肩楔长15-20厘米。与木杠呈垂直状态。犁田时,用绳索联结木杠与犁架,即将耕索一端拴在木杠前面的肩楔后边,绳的另一端拴在犁辕头上。然后由两人操作,一人在前面肩抵前肩楔,手挽耕索向前挽犁,一人在后边肩抵后肩楔,并且手扶犁柄,向前推犁而进。这就是拉木牛的情景。

元人《苗蛮图》上的木牛形象,与上述木牛大同小异,也是由一根木杠构成,前后也安有肩楔。但是木牛与犁的媒介工具不同,《苗蛮图》上的木牛中央往下有一根很长的立木,立木底下又安一横木,相当于犁床,供支撑耒耜之用。而近代侗、苗等族所用的木牛简单,轻便得多,可见木牛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苗蛮图》上的木牛比较原始,笨重,近代的木牛比较进步了,而且以耕索取代了立木,这是一个重要改进。

应该指出,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早有木牛的记载,据考证该书中的木牛为独轮车。少数民族的木牛虽然与独轮车相异,但含义相近,也是无牛而能犁,具有牛的作用,因此也称其为木牛。不过南方少数民族以人力挽犁所用的工具,决不限于木牛一种,也有用绳索牵犁的。阮福《耒耜考》称:“黔中爷头苗在古州(今贵州榕江县)耕田,全用人力,不用牛。其法:一人在后推耒首,一人以绳系磐折之上肩,负其绳向前曳之,共为力。”

第二,以人挽犁是初期的犁耕形式。

在上述侗族、苗族和瑶族等居住的地区,犁耕早已出现,但是以牛挽犁的历史相当晚,直到解放前在黎(平)、从(江)、榕(江)某些地区还以木牛犁地。是因当地养牛历史短吗?并不是。

这些民族养牛的历史比用犁耕还要古老,养牛数量很多。以从江县占里寨侗族为例,该寨共有156户,养276头牛,几乎每户都有牛,其中村寨还共养两头“斗牛”。侗族对牛很重视,四月八日为牛辰节,当天专门做黑糯米饭给牛吃。有的地区七月十四日过洗牛节,即为牛洗身,喂好草料给牛吃。牛是当地的重要财产,也是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侗族民歌唱道:“牛死留有角,人死留有歌。牛角挂在檐柱上,显耀祖先财物多。”檐柱上牛角的多少,是该家贫富的重要标志。侗族养牛的目的,最初并不是为了犁田,而是用于肉食、祭祀、交换和斗牛,后来才用牛耙田,犁田就更晚了。侗族老人说,不用牛犁田是老规矩,主要是不习惯,尤其在层层梯田的山区,田块小,牛耕施展不开,反不如以人挽犁方便。这种情况在苗族、瑶族地区也同样存在。

使用人力挽犁不仅在侗族、苗族和瑶族地区存在,在我国其他民族中也有迹象可寻。此例甚多:

汉族在历史上就流行过人挽犁。《汉书?食货志》:“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近代山东、新疆等地还有人挽犁。

《旧唐书》卷199称:古代东北有一个室韦族,他们“剡木为犁,不加金刃,人牵以种,不解用牛”。《新唐书》卷219又载室韦“剡木为犁,人挽以耕,田获甚褊”。

人挽犁在国外也大量存在。

由此看出,在犁耕出现的初期,人类并不能马上将牛和犁结合起来使用,两者还是分离的。所以,有犁并不等于就有牛耕,有牛也不等于就有牛挽犁。只有当养牛和犁耕产生以后很久,人类才发明了以牛挽犁的牛耕形式。犁是一种新式农具,它的特点是破土划沟,效率较高。王祯《农书》卷二:“今易耒耜而为犁,不问地之坚强轻弱,莫不任使。”不过,由于犁具较大,耕地深,又持续破土划沟,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一人之力是不能胜任的,必须以较大的动力才能驾驭耕犁,从而出现以人力挽犁的耕作形式。其中至少有一人扶犁,一人或多人挽犁,附带产生了引犁工具,木牛就是这类工具之一。后来,随着牛马等畜力的不断驯化,人类对犁耕的改进,才逐渐将畜力应用在耕作上,从而出现了牛耕。所以,我们认为在犁耕产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曾有过一个以人力挽犁的历史阶段,并且采取耦耕的形式。

第三,木牛对研究犁的起源有一定借鉴。

关于耕犁的起源,有一种天真的说法,认为只要人砍下一根带杈的树干,并将树杈削尖,由几个人在地上挽拉就产生了犁。事实没有这样简单。同其他科学技术发明一样,犁的发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生产的发展急需改进耜耕或锄耕,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需要是促进耕犁产生的根本动力。二是要有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为基础。只有在产生犁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犁才会出现。就以耕犁来说,它是集中机械、力学和引力等多学科的技术发明才出现的,而且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我国的耕犁基本是在耒耜的基础上发明的,也有些是在锄具的基础上演变来的。首先,为了减少阻力,便于破土划沟,必须把长方形的耜冠改造成三角形的犁铧。其次,由于安装犁铧和牵引耕犁,必须有一个犁架结构。这些变化可以从木牛及《苗蛮图》上的木牛形象看出端倪。

《苗蛮图》上的犁,实际是一把耜,如同苗族的脚踏犁,特征是木柄修长,在木柄顶部有一根横木把手,这些与耜或脚踏犁是一致的。但是在耜冠已变成尖锋状,已经具有犁铧的特点,更便于破土耕地。犁架相当原始,它是以木牛为基础,木杠相当于犁辕,立木相当于犁箭,立木下边的横木相当犁床,但它们都适宜人挽,而不便于牛拉,所以是比较原始的犁架形式之一。可见由耒耜变成耕犁必须有一定的犁架。

近代贵州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耕犁,形制比较复杂,基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来源锄具的叉叉犁,主要流行于彝族地区,其结构与四川大凉山的耕犁一样;一种是二牛三人犁,犁制为二牛抬杠的形式,但是犁衡与犁辕由耕索相连,由一人扶犁,一人掌辕,一人牵,由两牛挽拉;一种是曲辕犁,由犁柄、犁床、犁辕、犁柱、犁铧和犁壁六个部件组成。侗族、苗族使用木牛所挽的犁就是这种曲辕犁,这是比较进步的耕犁。然而,因为用人力牵引,它所用的牵引工具和木牛还停留在比较原始、落后的水平上。这对探讨犁制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类推荐
  • 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李姓的起源、李姓的发展和变迁、李姓主要分布、少数民族李姓、李姓郡望与堂号、李姓名胜古迹、李姓名人等。关于姓氏,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中国的第一大姓是李姓吗?李姓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李氏族系又有哪些典故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开始李姓穿越之旅吧!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和中国人

    本书集合英国汉学家翟理思的3种著作《中国和中国人》、《中国的文明》、《中国札记》合辑而成,其内容不但包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法律、教育、宗教、哲学,也包括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方方面面:占卜、赌博、和尚、文字、迷信、礼节、娱乐、新年、鸦片、风水、打油诗、妇女的地位、不同时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本书由“经典常谈”和“文艺常谈”两部分构成。“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文艺常谈”将朱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辑为《文艺常谈》,这本书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极大帮助。
  •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热门推荐
  • 璞山蒋公政训

    璞山蒋公政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倒时差

    倒时差

    有人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有人说爱情里有时会存在着时差,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当爱情没有时差的时候,就有了幸福。宋轩和许菁默,两人从年少时的爱恋纠缠到分离再到重遇,是注定错过还是命定在一起?
  • 华晨宇:最美的长情不过是陪伴

    华晨宇:最美的长情不过是陪伴

    华晨宇你用歌声慰寂寥,我拿青睐比天才。华氏星球特有的精神——BeYourself.
  • 幽祺

    幽祺

    平静的天空,陆地一片熙熙攘攘,空中有着光影飞过,这里,是幽祺大陆
  • 妃受王攻:媳妇,嫁给我吧

    妃受王攻:媳妇,嫁给我吧

    “张谦宇,怎么我一出门就能看到你啊,真是的,在现代遇到你,怎么好不容易穿越了,我还能遇到你啊?”“becauselloveyou(因为我爱你)”“…………”浅惜默……………………………………“张谦宇,你为什么喜欢我?”“It'sthedestinythatIloveyou(命中注定我爱你)”“张谦宇,你耍我。”“我对你是‘蒸’的,爱我不上火。”“张谦宇,信不信我蒸了你。”“蒸了我,就没有人跟你一起在这世界混了。”…………
  • 美人劫:七杀天下

    美人劫:七杀天下

    七杀现世,战乱降至。她是星氏一族灵力最强的占星师,却为了摆脱星辰的宿命割腕自杀。墨眸初醒,她摇身一变成为异世新婚的太子正妃,却在大婚之前失去了自己的守宫砂。冥血,家族,权谋,毒杀。他,是腐朽之国最不受宠的皇子,外表淡漠疏离,内在薄情狡诈。一场协议,他救了她,从此与她携手天下,却沉沦在一柄淬了剧毒的双刃剑之下。权倾碧落的太子,薄凉如冰的殿下,阴狠诡秘的血族半妖,正直果毅的妖狼魔君。最终,与她相知相守的,是夺她清白的他,亦或是谋算天下的他。
  • 食色生香:离离子归啼

    食色生香:离离子归啼

    半世流离辗转,一曲腐朽高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大人竟然成了我的未婚夫?本上神怒了,“那不过是年少轻狂不懂事罢了。”暮子归挑眉轻笑,“夫人,我们可是交换过定情信物的……”本上神扶额,“都说那是个误会,不做数,不做数的……”暮子归轻挑一笑,“夫人,你方才说什么,为夫耳朵不大好,听不清你说什么。”本上神泪奔,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
  • 太极八龙

    太极八龙

    山村少年,巧得太极真仙传承,从此逆天而行。.....................................新书等级划分:一元境、二元境、三元镜、地元镜、天元境、修魂镜、炼神还虚、神魂境、不灭境、万年镜、法相镜,元神境,地仙,散仙,天仙,真仙。PS1:求收藏,求推荐,新书自当披荆破菊,霸道无边。PS3:少侠自己建了一个群,喜欢本书的童鞋可以加群257019440!~嘿嘿
  • 弹头十字架

    弹头十字架

    《弹头十字架》讲述了某次艰苦的边境战争最后防御阶段,某驻防连连长急于建功,命令狙击手出动,狙杀敌方,招致对方大炮报复,我军众多士兵阵亡,连长亦在下撤过程中牺牲的故事。本书是作者施放创作的一部笔力雄健的战争小说。书稿以某次边境战争为底色,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者极力淡化时代背景,将目光聚焦于战场上的士兵,不追求视觉化的战争场面,而是反复扫描、观察,给读者呈现士兵在特殊而又艰苦的战场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变化。由此,作者的个人思考也无限接近战争本质。
  • 元始战纪

    元始战纪

    叶小舟一边回想起自上岸以来的种种,每一次的憋屈,每一次的无奈,都似乎能够化作他前进的动力!即便是在蛮族一个小部落里寄人篱下,他看似不在乎,但是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谁能知道?叶小舟有他的傲气,也有他的骨气,但是他的傲气和骨气现在只能对着他自己!因为他现在还是一个卑微者,一个弱小者!傲气和骨气从来都不是一个卑微者,一个弱小者能够拥有的,倘若去奢望拥有,那么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性命!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世界或强者会给卑微者,弱小者以申述的权利和机会!这就是他为什么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感应,就是再大的痛苦他也在所不惜!就因为他的傲气尚存,他的骨气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