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19900000028

第28章 四、耕织图

在讲到牛耕时,必然想到古代的耕织图,这是当时推行农耕和纺织技术的科学普及读物,文图并茂,既可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又有实践指导作用。

耕织周,从史前时代就有一些零碎记录,如岩画中多有反映,东周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上的纹饰也有不少狩猎图、采桑图,汉魏时期有不少反映农耕纺织的画像石、画像砖,这种风俗一直保留到唐代。但是上述形象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到了宋代才形成完整的耕织图。

(一)宋代耕织图

在北宋的宫廷壁画上,已出现我国最早的《耕织图》,可惜此图早已亡逸。南宋时才出现了著名的楼?绘制的《耕织图》。楼?字寿玉,浙江鄞县人,享年72岁。楼?初为婺州幕僚,后任于潜令,绍兴中累官至朝仪大夫。楼钥《攻愧集》称,“伯父(指楼?)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伏。虽四方习俗,间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后来楼?孙楼洪、楼深曾据家藏原图副本,将其配诗,仿刻于石,而流传后世。

楼?《耕织图》原本及刻石均已散失,其五言诗45首留传至今,从诗的题目看,原图计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等耕图二十一幅;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缫丝、蚕娥、祀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等织图二十四幅。

由于楼?《耕织图》系统而又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农耕和蚕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反映了宋代农业技术发展概况,所以它被人誉为“我国最早完整地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除楼?耕织图外,还有传为梁楷所绘耕织图,美国格利普兰美术馆藏有残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摹写本。

(二)元代耕织图

元人赵孟?《松雪斋文集?外集》:“延?五年(1318)四月二十七日,上御嘉禧殿,集贤大学士臣邦宁、大司徒臣源建呈《农桑图》,上披览再三,问作诗者何人?对曰‘翰林承旨臣赵孟?’;作图者何人?对曰‘诸色人匠提举臣杨叔谦’。”此图在国内至今尚未发现,唯赵诗24首尚存。

程?《耕织图》画目如下。耕图有:[1]浸种,[2]耕,[3]耙,[4]耖,[5]碌碡,[6]布秧,[7]淤荫,[8]拔秧,[9]插秧,[10]一耘,[11]二耘,[12]三耘,[13]灌溉,[14]收刈,[15]登场,[16]持穗,[17]簸扬,[18]砻,[19]舂碓,[20]筛,[21]入仓。织图有:[1]浴蚕,[2]下蚕,[3]喂蚕,[4]一眠,[5]二眠,[6]三眠,[7]分箔,[8]采桑,[9]大起,[10]捉绩,[11]上簇,[12]炙箔,[13]下簇,[14]择茧,[15]窖茧,[16]缫丝,[17]蚕娥,[18]祀谢,[19]络丝,[20]经,[21]纬,[22]织,[23]攀花,[24]剪帛。

1973年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曾出版托马斯?劳顿所编《中国人物画》一书,将程?的《耕织图》收入其中,并附耕图、织图各二幅。耕图、织图均为水墨设色的纸本卷轴画,尺寸为耕图长1034厘米,宽32.6厘米,织图长1249.3厘米,宽31.9厘米。出自程琳曾孙程?之手的耕图有21幅,织图有24幅,共45幅。各有标题及篆书五言诗一首。可知现存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的程?《耕织图》,就是1860年英法侵略军从我国劫走的珍贵文物。

(三)明代耕织图

明代耕织图较多,有仇英的《耕织图》、宋宗鲁翻刻的《耕织图》、邝?的《便民图纂》。

《便民图纂》的编者是邝?,字廷瑞,任丘人,明弘治癸丑进士,吴县知县,历官河南右参政。邝氏虽系河北人,因在江南做官,故书的内容是以江南种植水稻为主业,蚕织为副业编写的。

《便民图纂》耕织图画目如下:

农务图:[1]浸种,[2]耕田,[3]耖田,[4]布(播)种,[5]下壅,[6]播莳,[7]耥田,[8]耘田,[9]车戽,[10]收割,[11]打稻,[12]牵砻,[13]舂碓,[14]上仓,[15]田家乐。

女红图:[1]下蚕,[2]喂蚕,[3]蚕眠,[4]采桑,[5]大起,[6]上簇,[7]炙箔,[8]窖茧,[9]缫丝,[10]蚕蛾,[11]祀谢,[12]络丝,[13]经纬,[14]织机,[15]攀花,[16]剪制。

该书反映了明代江南农桑生产的过程,也反映了广大农民辛勤耕作的劳动情景。

(四)清代耕织图

清代的《耕织图》是较多的,其中既有宫廷御制的,也有地方自制的。就内容说,既有综合描绘耕织的,也有专门宣传蚕桑和棉业的,就形式说,既有绘画作品,也有石刻、木刻等。这是与当时皇帝的重视分不开的。自康熙帝开始倡导后,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几朝均有《耕织图》问世,借以宣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劝民努力本业,从而巩固封建政权。

1.康熙《御制耕织图》

该图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的,由于康熙帝亲撰序文并题诗,故名《御制耕织图》。焦秉贞所绘《耕织图》是据南宋楼?《耕织图》增减而成,并非全部照搬,也有他自己的创见。其画目如下:

耕图:[1]浸种,[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种),[7]初秧,[8]淤荫,[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场,[17]持穗,[18]舂碓,[19]筛,[20]簸扬,[21]砻,[22]入仓,[23]祭神。

织图:[1]浴蚕,[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绩,[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择茧,[12]窖茧,[13]练丝,[14]蚕蛾,[15]祀谢,[16]纬,[17]织,[18]络丝,[19]经,[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康熙《御制耕织图》的内府刻本,在艺术上堪称是清代殿板画中的一部优秀作品。《御制耕织图》刻印之后18年,即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在制墨中心皖南徽州开始陆续出现了几种《御制耕织图》墨块,其中以曹素功、汪希古所制最为著名。曹、汪两家所制康熙《御制耕织图》缩小临摹,然后刻制印模以精料精工制成。有特制的囊匣包装收藏,已成为一代名墨,为收藏家所珍视。

2.雍正《耕织图》

雍正年间也绘有《耕织图》,作者待考,现存图分耕织各23幅,画目如下:

耕图:[1]浸种,[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播种)[7]初秧,[8]淤荫,[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刈,[16]登场,[17]持穗,[18]舂碓,[19]筛,[20]簸扬,[21]砻,[22]入仓,[23]祭神。

织图:[1]浴蚕,[2]二眠,[3]三眠,[4]大起,[5]捉绩,[6]分箔,[7]采桑,[8]上簇,[9]炙箔,[10]下簇,[11]择茧,[12]窖茧,[13]练丝,[14]蚕蛾,[15]祀神,[16]纬,[17]织,[18]络丝,[19]经,[20]染色,[21]攀花,[22]剪帛,[23]成衣。

该书画面、画目与康熙《御制耕织图》大同小异,只是排列不一样,又删掉楼?的五言诗,每图都有雍正御题五言诗一首。

3.乾隆《御题棉花图》

该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整个过程的图谱,共16幅。每图除附有文字说明及方观承的七言诗外,还有乾隆帝亲题七言诗一首,故名《御题棉花图》。图目如下:

[1]棉花播种图,[2]棉田灌溉图,[3]棉田耘锄图,[4]摘尖图,[5]采棉图,[6]晒棉图,[7]棉花收贩图,[8]轧花图,[9]弹花图,[10]拘节图,[11]纺线图,[12]挽经图,[13]布浆,[14]上机图,[15]织布图,[16]炼染图。

《御题棉花图》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图前均有一段文字,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项技术的要求,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是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史,特别是植棉史、棉纺织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可贵资料。

4.光绪《耕织图》

该图是1978年在河南省博爱县邬庄一农家门楼墙壁上发现的,计耕、织各10幅,共20幅。分别刻在四块长200厘米,宽30厘米的青石上,系减地线刻。从画面看,10幅是描绘水稻从种到收的生产过程。包括:[1]耕地,[2]运苗,[3]插秧,[4]浇水,[5]收割,[6]运稻,[7]碾打,[8]扬场装袋,[9]运粮归家,[10]庆丰收。另10幅是描绘棉花从播种到最后加工织成布的过程,其内容包括:[1]整地,[2]中耕除草培土,[3]摘棉归家,[4]轧弹棉花,[5]纺纱绕线,[6]浆线,[7]络线,[8]经线,[9]梳线,[10]织布与量衣。

博爱《耕织图》石刻生动地展现了清末豫北人民男耕女织的形象,为我们研究当时使用的农具和纺织工具,以及农业科技史等提供了形象资料。

同类推荐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大佛寺诗联选

    大佛寺诗联选

    本书是一本古今诗人吟颂张掖大佛寺的诗联荟萃,作品主题鲜明,咏意厚重,风格迥异;诗集编排得体,融贯尔雅,和谐成篇。这对弘扬佛寺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 中华美德4

    中华美德4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中国地名灯谜解析

    中国地名灯谜解析

    本书收入以地名为谜底的灯谜两千七百多条,既有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地名,也有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地名。
  •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古代文明探索之旅系列丛书发现古老的文明,探寻逝去的记忆,掀开古 代世界神秘的面纱,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展示各大 文明的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辉煌,带你领略几千年前古代人类的风采 ,充分了解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叹为观止的成就……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 雾,人类文明之谜向你娓娓道来!
热门推荐
  • 神魔抗衡

    神魔抗衡

    小说简介:混沌初开,天地乱!一个青春、叛逆、懵懂无知的少年,一场惊奇、斗艳的异象,一片未知、化神的大陆。这是强者为尊的大陆,有实力就有一切。这个少年在一次战争中悄然觉醒,成为异世大陆中的一个大家族——龙族的后裔。慢然无声的训练,使之成为了一个统治异世的领军人物,被世称为七界的统帅者——天始帝尊。主角倪翔宇意外得到五行神龙(玄天邪龙)的帮助,一步步崛起和壮龙族之门,一步步揭开邪与正的本源。从跳崖重生到幻界统治者,有太多离奇故事,太多尔虞我诈,太多勾心斗角,太多……自古以来,神魔不两立,神与魔,到底哪个更强?且看翔宇是如何踏上修炼的巅峰,感悟天地法则,拯救异世大陆的巨大灾难!
  • 无霾

    无霾

    一段神秘的经历,一个古老的使命,一个古老的种族,一把神奇的剑,林宇这个背负着拯救华夏使命的低调青年,艰难的在与邪教,与鬼怪,与妖兽斗争着,何为正道?又何为邪道?或林宇,或教主,或鬼与怪,或妖与兽。在正与邪的不断争斗中体悟天道,慢慢揭开了了一个天、地、人三界关联的大幕!
  • 三国杀传奇在都市

    三国杀传奇在都市

    三国杀中的人物闯入都市,在都市中谱写传奇。曹仁,这个在三国杀传奇中并不出彩的角色,却成为了笑傲都市的主角,一路高歌猛进!
  •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本书记述1989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以来生动的历程。
  • TFBOYS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TFBOYS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TFBOYS在一次偶然遇见了她们,经历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一起了!
  • 阴阳宝石

    阴阳宝石

    作为男人,活着的目标就是......长相能帅得被人嫉妒得用跑车砸死,身边美女多得能被女神们争着推倒......钱能比银行储备还多,仅此而已,本人余愿足矣.....可残酷的现实是却被丢进蛮荒野人世界,穿起草裙当起了原始人......这?......忍着心里的悲痛,只能很低调的说:“这一点都不坑妈,这事实上坑爹......”。
  • 兰州历史文化(八):士子名流

    兰州历史文化(八):士子名流

    本书收入了一是在兰州土生土长的名人、二是虽出生不在兰州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是成就在兰州,三是远离故土外出仕宦者,在兰州历史上40多位名人。
  • 王府俏管家

    王府俏管家

    穿越到古代,遇上一位病怏怏的王爷,要钱?有半吊。要命?有半条。要王妃?有半个。一不小心侧妃变管家,从入不敷出变日进斗金,从互相斗气成欢喜冤家。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一日斗嘴过后某女文邹邹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某王头埋在书里回了一句:“好,去吧。”某女怒了,二话不说收拾细软走人,不料某王寸步不离地跟着后边。某女一甩袖:“还跟着我干嘛?不是说好了相忘于江湖吗?”某王死皮烂脸地拉着她的袖子:“对啊,相忘于江湖啊,为夫不就是你的江湖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洲武皇

    神洲武皇

    一个在异国为质的皇子,一个被剥夺了宗室名号的皇子,被迫修炼神魔图录,却从中悟出无上武道,从此鱼跃龙门,开启了精彩的人生,修炼绝世的武学,手握定鼎天下的神器,经历着爱、恨、情、仇,种种恩怨纠葛,最终成为无上皇者。什么是神,什么又是魔,不过是在一念之间,所谓:中土神洲起风云,皇图霸业梦一场,茫茫天地终有道,仗剑独行叩天门。
  • 梦里花落知多少山月不知心底事

    梦里花落知多少山月不知心底事

    千古谁堪与伯仲,少时落梅兮,今越红尘亦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