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22500000022

第22章 数学大发现(2)

这个奇怪的书名是有来由的。有一天,开普勒到酒店去喝酒,发现奥地利的葡萄酒桶,和他家乡莱茵的葡萄酒桶不一样。他想,奥地利葡萄酒桶为什么偏要做成这个样子呢?高一点好不好?扁一点行不行?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学问?经过研究,开普勒发现,当圆柱形酒桶的截面ABCD的对角线长度固定时,比如等于m,以底圆直径和高的比为2时体积最大,装酒最多。奥地利的葡萄酒桶,恰好是按这个比例做成的。这一意外发现,使开普勒非常高兴,决定给这本关于求面积和体积的书,起名为《葡萄酒桶的立体几何》。

在这本书中,开普勒除介绍了他求面积的新方法外,还介绍了他求出的近百个旋转体的体积。比如,他计算了圆弧绕着弦旋转一周,所产生的各种旋转体的体积。这些旋转体的形状,有的像苹果,有的像柠檬,有的像葫芦。

开普勒大胆地把圆分割成无穷多个小扇形,又果敢地断言:无穷小的扇形面积,和它对应的无穷小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他在前人求面积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葡萄酒桶的立体几何》一书,很快在欧洲流传开了。数学家高度评价开普勒的工作,称赞这本书是人们创造求面积和体积新方法的灵感源泉。

一种新的理论,在开始的时候很难十全十美。开普勒创造的求面积的新方法,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他们问道:开普勒分割出来的无穷多个小扇形,它的面积究竟等于不等于零?如果等于零,半径OA和半径OB就必然重合,小扇形OAB就不存在了;如果它的面积不等于零,小扇形OAB与小三角形OAB的面积就不会相等。开普勒把两者看作相等就不对了。

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开普勒自己也说不清楚。

卡瓦利里的方法

卡瓦利里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学生,他研究了开普勒求面积方法中的问题。

卡瓦利里想,开普勒把圆分成无穷多个小扇形,这每个小扇形的面积到底等于不等于零,就不好确定了。但是,只要小扇形还是图形,它是可以再分的呀。开普勒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了呢?要是真的再细分下去,那分到什么程度为止呢?这些问题,使卡瓦利里陷入了沉思之中。

有一天,当卡瓦利里的目光落到自己的衣服上时,他忽然灵机一动:唉,布不是可以看成为面积嘛!布是由棉线织成的,要是把布拆开的话,拆到棉线就为止了。我们要是把面积也像布一样拆开,拆到哪儿为止呢?应该拆到直线为止。几何学规定直线没有宽度,把面积分到直线就应该不能再分了。于是,他把不能再细分的东西叫做“不可分量”。棉线是布的不可分量,直线是平面面积的不可分量。

卡瓦利里还进一步研究了体积的分割问题。他想,可以把长方体看成为一本书,组成书的每一页纸,应该是书的不可分量。这样,平面就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不可分量。几何学规定平面是没有薄厚的,这样想也是有道理的。

卡瓦利里紧紧抓住自己的想法,反复琢磨,提出了求面积和体积的新方法。

1635年,当《葡萄酒桶的立体几何》一书问世20周年的时候,意大利出版了卡瓦利里的《不可分量几何学》。在这本书中,卡瓦利里把点、线、面,分别看成是直线、平面、立体的不可分量;把直线看成是点的总和,把平面看成是直线的总和,把立体看成是平面的总和。

卡瓦利里怎样用不可分量求面积的呢?现在以椭圆为例,介绍如下:

椭圆有一条长轴和一条短轴,如图相交于O,把椭圆分成了四等份。

卡瓦利里设a和b是长轴和短轴的一半;以椭圆中心O为圆心,以b为半径,在椭圆内作一个圆。

他根据不可分量的想法,把椭圆面积的四分之一,看成是由无穷多条平行于a的线段组成,每一条线段与圆交于一点。

卡瓦利里根据椭圆的性质推出,任一条和a平行的线段MN,与圆交于P,一定有MPMN=ba他把这样引出的无穷多条平行线段,由小到大编上M1N1,M2N2,M3N3,…就可以得到一大串比例式M1P1M1N1=M2P2M2N2=M3P3M3N3=…=ba比例有这样一个性质:如果ab=cd成立,那么a+cb+d=cd也成立。他利用比例的这个性质,就得到M1P1+M2N2+M3P3+…M1N1+M2N2+M3N3+…=ba在卡瓦利里看来,分子的和就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分母的和就是椭圆面积的四分之一。

因为14圆面积14椭圆面积=圆面积椭圆面积=ba即πb2椭圆面积=ba所以,椭圆面积=πab这就是我们现在求椭圆面积的公式。

卡瓦利里使用不可分量的方法,求出了许多前人不会求的面积,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尊敬。

卡瓦利里还根据不可分量的方法指出,两本书的外形虽然不一样,但是,只要页数相同,薄厚相同,而且每一页的面积也相等,那么,这两本书的体积就应该相等。他认为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立体,并且用这个道理求出了很多立体的体积。这就是有名的“卡瓦利里原理”。

事实上,最先提出这个原理的,是我国数学家祖日恒。

祖日恒是祖冲之的儿子,生于公元5到6世纪,比卡瓦利里早一千多年,所以我们叫它“祖日恒原理”或者“祖日恒定理”。

荒谬的结果

卡瓦利里的《不可分量几何学》一书,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责难。原因是使用不可分量的方法,可以推出任意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他们说,任意作一个两腰不相等的三角形ABC,由顶点A向对边BC引高线AD,AD把△ABC分成大小不等的△ABD和△ADC。显然,△ABD的面积大于△ADC的面积。

用不可分量的方法,把△ABD看成是由无穷多条平行于高AD的线段M1N1,M2N2,M3N3,…组成的,写成式子就是△ABD的面积=M1N1+M2N2+M3N3+…边AB边上的N1,N2,N3,…点,分别引平行于底边CB的直线,交AC边于N1,N2,N3,…再过N1′,N2′,N3′…点,引垂直于BC边的线段N1′M1′,N2′M2′,N3′M3′…由上面的作法得到M1N1=M1′N1′,M2N2=M2′N2′,M3N3=M3′N3′…根据不可分量的方法,△ADC的面积又可以看作是由无穷多条平行线段M1′N1′,M2′N2′,M3′N3′,…组成的,所以有等式△ADC的面积=M1′N1′+M2′N2′+M3′N3′+…=M1N1+M2N2+M3N3+…=△ABD的面积看来不可分量的方法,一定存在着什么漏洞。不然的话,怎么会推出这样荒谬的结果呢?

问题出在哪儿呢?

三、难求的速度

谁都知道飞机快,火车慢,自行车更慢。可是人们对各种速度的认识,并不都是这么简单明白,没有争论。

谁先落地

两件轻重不同的东西,同时从楼上自由下落,哪个先着地?你可能说重的先着地,也可能说重的轻的一起着地,究竟哪个回答对呢?

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轻重不同的两件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一定是重物先着地。亚里士多德的名气很大,“先哲”的话当然不会错,所以人们把重物先着地的说法当作真理,信奉了2000年。

16世纪末,比利时的工程师斯台文指出,重物先着地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说,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应该同时着地。斯台文还作了实验,他拿轻重不同的两件物体,从十米高处同时自由下落,结果是同时着地。

一个不知名的人竟敢说“先哲”的话错了,竟敢说人们把这个问题认识错了2000年,哪里会有人信哩!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

真理和谬误不容颠倒。继斯台文之后,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继续向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发起进攻。

与斯台文一样,伽利略也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应该同时着地。为了回答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于1590年作了一次自由落体实验。

在意大利比萨城郊有一座倾斜的古塔,伽利略就选择这个斜塔作为实验场地,邀请了许多人来参观,进行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伽利略让一个一磅重和一个一百磅重的两个铅球,同时由塔顶自由落下,只听见“咚”的一声响,两个铅球同时着地了。这“咚”的一声,宣布了伽利略的胜利,同时也宣告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将近2000年的错误理论彻底破产!

比萨斜塔实验,不但使人们承认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无关;而且还告诉人们,物体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越往下落速度越快。

伽利略还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变化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每过一秒钟增加约9.8米。因为自由落体是由静止开始下落,所以第一秒末的速度=9.8米/秒;第二秒末的速度=9.8+9.8=19.6米/秒。

如此等等。如果用g表示9.8,每过一秒,速度就增加一个g,过t秒,速度就变成为gt了。

伽利略第一次找到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v(速度)=gts(路程)=12=gt2伽利略把实验方法与数学计算结合起来,为物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变速运动

16世纪的欧洲人,认为炮弹是沿着折线飞行的,甚至在教科书里也这样讲。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识呢?估计这是因为在放炮的人看来,炮弹总是沿着直线飞出去的;而在挨炮弹的人看来,炮弹也总是沿着直线从天而降。把两者合在一起,炮弹就成了按折线飞行的了。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计算,告诉人们炮弹飞行的路线不是一条折线,而是一条曲线。他还给这条曲线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抛物线”。与此同时,他还指出飞行中的炮弹和自由下落的物体一样,速度也在随时变化,是“变速运动”。

伽利略大胆构思,精心实验,并且用数学计算论证结论,一连纠正了人们的两个错误认识,为普及科学知识和引起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伽利略求速度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这个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既重要又有趣的问题:变速运动的速度随时变化,怎样正确理解和掌握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呢?

“飞矢不动”论

“瞬时”是一瞬间的意思。要正确理解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一瞬间”。平时,我们爱用“一眨巴眼”来形容很短的时间。物理学上的“一瞬间”,可要比“一眨巴眼”短得多了。对于瞬时速度,我们可以先粗略地把它理解为:在非常、非常短的一丁点时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

仔细想想,你可能会问,物体运动离不开时间,如果时间非常、非常短,物体还能运动吗?

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对瞬时速度是否存在,一直议论纷纷,争论不休。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有个著名人物叫芝诺,他不但反对有瞬时速度,而且认为运动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芝诺能言善辩,有人写诗形容他:“大哉芝诺,鼓舌如簧;无论你说什么,他总认为荒唐。

”芝诺编造了许多诡辩问题,其中一个叫做“飞矢不动”。所谓诡辩,就是用貌似正确的方法,来论证错误的结论。“飞矢不动”的意思是说,飞行着的箭根本没动地方。

芝诺是这样来论证他的诡辩的:如图,箭要由A点飞到B点,它首先要经过A、B的中点C。箭要由A飞到C,又先要飞到A、C的中点D,而A、D两点之间还有中点E。依此类推,不管两点距离多近,它们之间总还会有中点的。因为我们永远也找不到距离A点最近的中点,所以箭也就动不了。

“飞矢不动”的结论如此荒谬。但是,要从芝诺的论证中找出它的错误,却是十分困难的。

可见当时人们对运动的认识还很不够。

掌握速度

17世纪的欧洲,由于远洋航行的兴起,枪炮的使用,人们越来越要求精确掌握物体运动的速度。

大炮射程的远近,一方面和大炮的仰角有关,另一方面和炮弹离开炮口那一瞬间的初速度有关。在仰角固定的情况下,初速度越大,炮弹飞行得越远。为了提高大炮的射程和命中率,必须准确掌握炮弹飞行的初速度。

远洋航行需要随时确定船只在大海中的位置。稍有差错,航行的方向不对头了,就可能引起船只沉没,船员死亡。当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叫“天文导航”。但是,天体在运行,航船在前进,为了使天文导航准确可靠,必须准确知道行星和航船的速度。

此外,在17世纪发展起来的机械力学、流体力学等科学技术,也需要精确掌握运动的速度。

流木测速法

公元3世纪,我国三国时期的吴国,经常派船到东海和南海一带去。船只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怎样知道航行的速度呢?他们的办法是:在船头把一块木板投入海中,然后从船头快速跑到船尾,记录下木板从船头到船尾的时间。船身的长度是知道的,比如船身长40米,除以木板从船头到达船尾的时间,比如10秒,就可以知道船速是4米/秒。

这样测量出来的速度对不对呢?如果海面风平浪静,船只又保持方向不变,速度不变,测量出来的速度是正确的。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很好求,只要用距离s除以时间t,就得到物体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v=st。

可是,风儿哪能不吹,海水哪能不动,船只在大海中航行,速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时船的瞬时速度又怎样求呢?前面求得的4米/秒又算什么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假定船是沿直线前进,是变速直线运动。在这种情况下,4米/秒虽然不是瞬时速度,可是还很有用,它代表船在十秒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这学期,你们班的数学考过三次,你的成绩分别是84,85,92。为了对你这学期数学学习成绩有个总的了解,需要求出平均成绩:

(84+85+92)/3=87(分)。

尽管你在这三次考试中,没有一次得87分,但是,87分却表示了你这学期数学学习总的情况。平均速度的意思也是这样。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也好求,我们可以先求出船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然后再来想办法求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

假设船由A出发,沿直线航行到了C,我们可以用靠拢的方法,来求船在B点的瞬时速度。

第一步,以B为起点,量出BD1(s1)=90米,记录船从B到D1所用时间t1=4秒。这样,我们可以求出船在BD1一段的平均速度v1:

v1=s1t1=904=22.5(米/秒)第二步,缩短BD1的距离,取BD2(s2)=43米,记录船由B到D2的时间t2=2秒。这样,船在BD2一段的平均速度是v2:

v2=s2t2=433=21.5(米/秒)BD2的距离比BD1小,平均速度v2,应该比平均速度v1更接近船在B点的瞬时速度。

可以想像,随着距离s的不断缩短,求出来的平均速度v,应该越来越接近B点的瞬时速度。

我们把距离缩短的过程和计算结果列成一个表:

同类推荐
  • 环球八十天

    环球八十天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讲述的是一位绅士福格因为在改良俱乐部同牌友们打赌,而从伦敦出发,用80天的时间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作者匠心独具,布局巧妙,以生动传神的笔法,时而将读者带到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时而将读者带入惊险刺激的场面。因此小说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被公认为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 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中外智谋故事》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各类故事。它们有着曲折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幽默风趣的语言、耐人寻味的寓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美好的故事将会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一生。
  • 哇!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

    哇!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

    本书搜集和选编的是流传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寓言故事,能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之精华;同时,更能让小学生在读寓言故事中,学到很多人生哲理。
  • 弗莱迪和宇宙飞船(小猪弗莱迪)

    弗莱迪和宇宙飞船(小猪弗莱迪)

    《小猪弗莱迪》系列童话故事书每册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故事。或是迷案重重、悬疑跌宕的侦探故事,或是意外横生、步步惊心的冒险故事;或是斗智斗勇、充满惊险的间谍之战;或是想像奇特、笑料十足的太空旅行……
  • 基督山伯爵(青少版)

    基督山伯爵(青少版)

    人类智慧中蕴藏的神秘宝库,需要用逆境来挖掘。 这世界上无所谓幸福或不幸福,有的只是两者的相互比较而已。只有体会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应该幸福地生活下去,我心爱的孩子,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俯允向人类揭示美好未来的那天来到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等待和希望!
热门推荐
  • 乾坤怒

    乾坤怒

    在大隋盛世由兴转衰的时代,作为大隋皇室保皇家族,主人公杨子行在两代人的精心培育下,在奋力拼搏却无奈历史无情的残酷现实下,最终决定选择放手并彻底觉悟的思想历练过程。在这个历练和觉悟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婉转,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随着历史沉淀,在武侠的江湖和江湖岁月的印痕里慢慢流传了下来。
  • 恨焰灼心

    恨焰灼心

    前世他是傲视群雄的绝世上仙,他心怀天下,怜悯众生,甚至为了拯救苍生而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再次转世为人,他却堕落成魔,嗜杀成性,前世的恩怨情仇再次涌现,是阴谋的延续还是命运的牵连,魔仙两界再次大战,亦正亦邪的他扮演怎样的角色,他又将何去何从……
  • 《活在校园的辉煌》

    《活在校园的辉煌》

    自古以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曾近的三国,现在的各大高校。他曾经只是一个练打架都不会的好学生,可是却因为那个人,让他改变了一声的命运。
  • 九凝梦仙

    九凝梦仙

    许多年后,圣光灵界九重天飞升台上,一双情侣相拥而立,九霄之上神光万丈倾泻二下,在无数人羡慕的目光下飞升而去…这一刻谁还记得,他们曾经经历多少生死磨难,他们只记得那些恍惚间被他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 左手遇见,右手离别(全本)

    左手遇见,右手离别(全本)

    我这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正文简介】秋忆南觉得,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仅仅只见过一面,却是想忘而忘不了的人,总觉得该为她做些什么,付出点什么。那个人的名字叫水悠然。他记住她是源于第一次相逢时的怦然心动,是冥冥中的注定。他说:他要让她成为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水悠然觉得,这世上也总有那么一个人,甚至没有见过面,仅仅知道他的名字,也会将他牢牢深记。那个人的名字叫秋忆南。因为他是她大学奖学金的资金赞助人,是她大学期间大部分生活费的来源之所。她说:我们的一生,只不过在寻找,寻找一个人,用一转瞬爱上,一辈子回忆。这样的两个人,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彼此的纠缠,彼此的牵绊,还有彼此的那份心动。他们彼此错过了六年,都以为六年的时间,足够他们忘了彼此,忘记一切该忘记的东西,却原来发现,他们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六年的时间其实可以很快,快到美好的仿佛还在眼前,伤痛的却还来不及遗忘。六年前,她突然离去,留下满世界疯狂找她的他。六年后,她从英国归来,在那最美好的秋日与他再次相遇。只是那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六年前那个只会疼她,爱她,惯她的阿南了!他们的爱,被时间搁置了整整六年。他们的爱,彼此融入骨髓,刻骨铭心!他们的爱,隔了那六年的光阴,能否继续,谱一曲秋日私语?
  • 双生公主闯人间

    双生公主闯人间

    她们,是魔界的公主,魔王是她们的哥哥,温柔只限于她们,对外人都很冷的,因为某种原因,她们来到了人类世界,是集许多身份于一身的女孩;他们,是世界第一黑帮的老大,同时也是学校里的王子,有着专属的社团,当她们遇上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麻玻璃:徐岩短篇小说近作选

    麻玻璃:徐岩短篇小说近作选

    本书作者徐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作有《临界有雪》、《染指桃花》、《胡布图河》、《杀生鱼》等多部。本书是他近期的短篇小说选集,共收录了12篇。
  • 极夜微光

    极夜微光

    这是一场吸血鬼和Vampirehunter的千年羁绊......
  • 炼世心决

    炼世心决

    白云浮动,万里碧空。空中百鸟争艳,远处琴瑟声声。在万里高空中漂浮着一座大山。大山朦朦胧胧让人看不清楚,在山下有一座山门,山门紧闭而山门上写着《乾坤日月洞》五个大字。五个大字道韵漂浮一道道淡淡的金光在五个大字之间来回的浮动。在山门前面的台阶下躺着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少年,少年一手握着一根木棍一手提着一只怪鸟甚是古怪
  • 诺守

    诺守

    忘不掉,爱不了,舍不得,只能这样下去,改变不了自己的心意,不承认也无法忘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