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30200000012

第12章 参透灵活的做人哲学

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做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一个人本领再强,不会做人,到最后也只能落得个壮志难酬、事业无成。做人太方正,就会过刚易折;但如果圆滑透顶,又会惹人生厌。所以做人必须灵活,其中奥妙还需要我们时时揣摩。

1.心直口快讨人嫌

生活中,常有一些中年人口无禁忌,嘴无遮拦,有啥说啥,他们自己美其名曰:心直口快!人家面上说“心直口快好啊,干脆!”但说不定你哪句话没说好,人家就记你一辈子。职场上,你嘴边没个把门儿的,总是说话不当,即使你再有能力,功劳再多,领导也只会拿你当苦力。对心直口快的人来说,最要紧的是学学怎么“打圆场”,免得遭人怨恨。

某单位A患了肝癌,本人并不知晓,家属到处求医问药为他治疗,效果不错。没想到B在看望A时,大大咧咧地直说出来。A经受不住突然的刺激,病情急剧恶化不幸死亡,引起死者家属不满,从此两家结怨。

一个人说话不分场合地点,不分谈话对象,一律口对着心,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万万不可的。由于多方面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证你想的都对、说的都对,而且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红皂白、不讲究方式方法的直言快语,往往带来不良后果。

万万记住,不要动不动以心直口快为挡箭牌,心口一致固然好,但要加个把门儿的,该直则直,该婉则婉。即使要直接对别人提出批评时,也应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语气、声调,站在关心爱护的角度,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让对方理解你的批评是真心为他好,从而引起他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这样才会起到批评的作用,收到好的效果。控制不住不当之言似乎没什么了不起,是小节,但这种不拘小节却常常使人吃大亏。俗话说“瘸腿骡子卖个驴价钱”。这话有点过分,但是领会其精神,却值得深思。有的人工作辛辛苦苦,能力也不比别人差,可就是打不了满分,究其原因就差在那张嘴上。有的人干工作也很卖力气,能力弱点,但言谈举上都很得体,当说则说,不当说从不多言多语,因而颇有人缘。

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你冒犯了人家,人家也会等待时机报复你。所以话要少说,谨言慎语。万一你已经快口把话说了出来,那就得想办法打圆场看看能否挽救回来,圆场打得不好,至少可以让人家下得了台;圆场打得好,说不定还能出奇制胜。

(1)解劝有道。

调解人可根据争辩人提出的争论问题会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影响下发生变化,逐步变成新的类型的规律,肯定双方均有道理,使双方均不失体面,达到满意的圆场效果。清末陈树屏有急智和快才,善于用几句话解开纠纷。他在江夏任知县的时候,清朝著名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合。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等人。宾客里有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持不下,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陈树屏知道他们是借题发挥,对两人这样闹很不满,但是又怕扫了众人兴,于是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虚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争论的呢?”张、谭二人本来是信口胡说,由于争辩又下不了台阶,听了陈树屏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争论不了了之。

(2)偷天换日。

有些时候某种行为在特定场合有着特定意义,圆场者为了化解矛盾,却巧妙地解释为另一种意义,这就是利用了行为的多义性。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问美国,在赴白宫出席里根送别宴会途中,他在闹市突然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前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冲下车,围上前去,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美国人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怕行人口袋里有武器,行人一时不知所措。这时,身旁的赖莎立即出来打圆场,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保安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跟他丈夫握手。顿时,气氛变热烈了,人们亲切地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这里,赖莎机巧应变,妙打圆场,缓解了当时尴尬的场面。

(3)折中有方。

一个问题出现了,当局者往往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旁观者清,有意地提及问题另一面,使之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打圆场的一个妙招。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古时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的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又为儿子太少而发愁。一案吏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布政使听了这话,于是说:“我的儿子多,又怎么办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老祖宗告诉我们“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未出口前先在脑子里转上几秒,不可说的绝不说,可说可不说的也尽量别出口。总之,凡事谨言慎行才能搞好人际关系。

2.量小非君子

有一句俗话叫“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行船”,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有容人的雅量,才能成大事。生活中你也必须大度量地接受你不喜欢的人,甚至是你讨厌的人,不要总是看这个“来气”,看那个“不顺眼”的。这样下去,你不但会众叛亲离,还会成为众矢之的。

在北宋朋党纷争的政局中,王安石一意推行新法,忽略协调旧派以求人和政通,这是他遭受旧派全力攻击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推行的主要阻力。

旧派重臣名流,能否真诚接纳王安石,支持合作,本是一大问题,偏偏王安石个性也偏激执拗,自认“天变不足畏惧,祖宗不足取法,议论不足体恤”,不肯委曲求全,不设法沟通以获谅解,甚至不容忍接纳相反的意见,大大丧失人和,增添舆论的压力。尤其来自谏官的弹劾攻击,使新法的推行成为党派争执的口实,最后两派闹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一旦旧派抬头,新法也全面废弃了。

全面探讨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过重对事,忽略对人,肚量狭小,不能容人。这是导致新法遇挫的重要原因。

推行新法,先要沟通朝野观念,上求当政要员配合支持,下求社会大众了解接受,只靠一个皇帝全力赞成毕竟不够。

大举推行新法,要有足够的配合人手,切实负责,有为有守。并且须使这些推行人员对所执行的新法有充分的认识,还须受过推行方法的训练。不是一纸通令下去,就能办得通、办得好的。

王安石的才智、勇气与理想,在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他的政治运作才能以及待人处世上的缺憾,后人应当引以为鉴。

做人必须有量,必要时眼里要能揉得了沙子。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中年人来说,你至少应该懂得这样几点:

(1)人和人之间,总是有着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性格、爱好、观点、行为不一致的人在同一范围内生活相处,是很自然的。如果纯粹以个人的爱恶喜厌来选择交往的对象,那就只能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狭窄的小天地。

你“以恶为仇,以厌为敌”,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你不喜欢的人做点小动作,处处刁难。好坏自有公论,优劣也自有群众明察。结果是你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将别人整垮,你自己倒是彻底地孤立于众人之外了。不但你所不喜欢的人与你隙缝愈深,而且周围其他人也会对你存有戒意,况且,这个你不喜欢的人或许在某些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但由于你的敌意,结果失去了很多正常交往的好处。

(2)人无完人,你要有容人之过的雅量。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有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另眼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谁都可能犯错误,这样一般而论,可能比较容易。“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下属有了过错,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肚量的一个标准。“容过”就是要压制或克服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的是当事人本人,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错的必须批评。

和“小人”交往,并不意味着就降低你的人格。或许你会觉得,对于那些性格观点不一致的人,固然不应该以爱恶喜厌来处理同他的关系;但对于那些素质不太好,行为不太检点,因而令你看不惯和不喜欢的人来说,和他过不去又有何妨呢?和他们交往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就感情而言,这种人的确很令你憎恶和讨厌,但这并不等于和他过不去,更不应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只要他不是讳疾忌医、不可救药的人,就应当满腔热情地接近他、团结他、感化他、帮助他。这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人格的明证。相反,要是人家一有错谬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里打,往坑里推,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显得心胸也太过狭窄了。同时,和“小人”交往,也是为了保护自身。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啊。

想在社会上混得开,就必须得有容人之量。对那些不顺眼的人,我们得迁就他们,说不定哪天你就有求于他;有些很卑劣的人,我们也得试着和他们相处,虽然不一定用到他,但至少不用担心他会回头咬你一口。

3.老好人不等于烂好人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不少老好人,他们性格随和,乐于助人,既不算计别人,也不伤害别人。这种老好人一般都是很有人缘的。如果你是个老好人,那也不错,因为在人际交往圈中,你可能最受欢迎。但切忌把你的“好”用得太“滥”,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烂好人,处处吃亏受气。别忘了老好人也是有原则,有脾气的。

老好人不同于烂好人,老好人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当人们提到他时,往往带着几分敬畏。而烂好人则不然,在领导那里,他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担此大任”的评语,而别人也会因为深知他的弱点,而算计他,陷害他,柿子当然挑软的捏,反正他也不会反抗,不敢拒绝!久而久之,烂好人成了供人们发火撒气的受气包,因为大家都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

所以老好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见,否则就会变得像烂好人一样,总是以好人的姿态去讨别人的喜欢,对他人有求必应,也不管自己该不该去做;有时候,他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下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他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还不到坏的程度他就开始自责,检讨自己……

老好人也应该保持勇气。老虎总不发威,人家也会拿它当病猫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你也应该“发威”。所以,我们要知道保持勇气的重要,不要过分抬高他人以至对之心怀敬畏。没有谁能超越人性的局限。杀人犯也怕被杀,权威只是一种地位带来的表面力量而已。

人是应该有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的动物们感到无从下口,得不偿失。

如果你是一个从不发火的烂好人,那么请务必勇敢地进行一次真正的反抗,改变受气包的形象。许多人选择了忍气吞声的生存方式,往往是由于他们患得患失,怕这怕那,自己在主观上吓倒了。而无数的事实证明,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跨过这道门槛,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会活得更加自在。

不敢进行第一次反抗,就不会有第二次反抗的发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反抗时的滋味有多么好。而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尝到了其中的美妙,你自然就有动力去进行更多次的反抗。久而久之,你就会修正你的心理模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由一个甘心受气、只能受气的人,变成一个不愿受气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机关单位里,有一个干事王某,他胆小怕事,遇事过分忍让,是个彻底的烂好人。因此,虽然单位里的绝大多数同事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他当做是一个理所当然地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看电影时他的票被别人拿走,旅游时他被分配看管包儿的任务……但在实际上,他心里也非常渴望与别人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与欢乐。由于他的老实软弱和极度的忍耐,这种事情一直持续了很久。但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了,一向木讷的他来了个总爆发。原来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没有他的票。他脸色铁青,雷霆万钧,激动的声音使所有人都惊呆了。虽然那场演出的票很少,但是王某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走了两张票,摔门而去。大家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但不管怎么说,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似乎好多了,再没有人敢未经他的同意便轻易地拿走他的什么东西了。

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有来有往的。做好人,想有好人缘并不意味着就得以顺从的姿态讨好别人,即使是老好人也应该学着时不时地对人大声说“不”。

4.不快不慢跑得最远

年轻的时候,人们都渴望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但是做“出头鸟”的结果是总被“枪打”。领导、同事、朋友都在那里苛刻地评价你,你取得了成绩,大家不说什么,但是要有一点不如人意,恶评立刻潮水般袭来,这就是出风头的后果。现在你已人到中年,就应该明白: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人家就会欣赏你,凡事强求受到注意,事事都争第一,只会令别人反感。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们,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遭人怨容易首先受到攻击。

老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某林区的林业站当站长,这一干就是20年。由于老张专业知识丰富,工作出色,年初被提拔到市林业局当科长。这真是意外之喜,老张决定好好表现,争取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到了林业局后,老张很受重用,他对林区的各种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各部门有了什么事,老张总是跑进跑出地忙活着。久而久之,老张养成了一句口头禅“你看,我一不到就有事儿。”渐渐地,老张觉得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变得怪怪的,但老张想:“自古以来,能人遭忌,我干我的,早晚有出头的一天!”一段时间后,局长将老张叫进了办公室,指着桌上的一叠信,不无惋惜地对他说:“这些匿名信都是检举你的,有一封说你纵容小舅子偷木材,还有一封说你当站长时收受贿赂,这封说你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老张只觉脑袋“嗡”的一声,局长后来说什么,他都没听见。最后局里要求他停职接受调查,老张在同事的冷笑声中离开了林业局。

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尤其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度里,更是有很多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贬斥,或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万事当先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的分寸,古人不是也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吗?

那么,在工作中,在同事之间,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搞清楚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同事、领导指手画脚。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忌、排挤的对象。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大家和领导的认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战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一种做人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所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只是一种过程,但从结果——自己的前途与事业而言,则必须是在他人的前头,必须从同事之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众望所归了。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

对中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就和长跑一样,一开始冲在最前头的往往会落败,而不快不慢夹在中间的人常常是最后的胜利者。在职场中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合适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5.做人不能太硬气

平时看起来很坚硬的树木,在狂风中往往被吹折;柳条柔弱无比,在狂风中偏能保全,这是因为柳条柔韧的缘故。生活中,有的人硬气,有的人活络。硬气的人自恃有理,站的笔直,是非黑白分得清清楚楚,面对强权也绝不低头。当“强项令”的结果,就是被人“连根拔起”。而那些活络的人却知道形势比人强,该“低头”时“低头”,该服软时服软,这种人往往是最后的大赢家。后者是最理性、最聪明的,他们遇事不钻牛角尖,对身边的人不论黑的白的都能嘻嘻哈哈,因而处处逢源又大受好评。

西汉有位杨惮,重仁义轻财物,为官廉洁奉法,大公无私。好人很难一路平安,他正官运亨通、春风得意的时候,有人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状,大概是说他对皇帝陛下心怀不满,表现得那么出色是为了笼络人心,图谋不轨。

皇帝当然不喜欢贪官,但更厌恶有人和他唱对台戏,哪怕是你才干再好,品德再好,如果对他稍有异议,便会招来灾祸。经人这么一告发,皇帝就把杨惮贬为平民。没有让他身首离异,就已经是宽大为怀了。

杨惮原先做官时,添置家产多有不便。现在下野了,添置一些家当,与廉政无关,谁也抓不到什么把柄。他以置办财产为乐,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劳动中得到快慰。

他的好朋友孙会宗听说这件事,感到可能会闹出大事来,就写了一封信给杨惮。信里说,“大臣被免掉了,应该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装出可怜的样子,免得人家怀疑。你不应该置办家产,搞公共关系,这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非议。让皇帝知道了,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杨惮很不服气,回信给老朋友说:“我自己认为确实有很大的过错,德行也有很大的污点,理应一辈子做农夫。农夫很辛苦,没有什么快乐,但在过年过节杀牛宰羊,喝喝酒,唱唱歌,来慰劳自己,总不会犯法吧!”

难怪杨惮做不好官,他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常识也不懂。有人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很快向皇帝告发说:杨惮被免官后,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现一次不吉利的日蚀,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命令迅速将杨惮缉拿归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腰斩,还把他的妻儿子女流放到酒泉。

杨惮以不满皇帝而戴罪免官之后,本来应该学乖点,接受友人的劝告,装出一副逆来顺受的可怜样子,说不定皇帝和政敌还会放过他。即使是最凶恶的猛兽,看到猎物已经表示屈服,也不会再穷追不舍。杨惮没有接受教训,他还要置家产,交朋友,这不是明摆着对自己被贬不满吗?仗着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直着脖子不低头。好吧,治你一个大逆不道之罪,杀了你还能不低头吗?杨惮做人太硬气,不懂得过刚易折的道理,终于酿成了自己被杀、家人遭流放的悲剧。

“水满则溢”、“过犹不及”,都是中国的先哲们早已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哪怕自己可以争取到的东西,最好也是留点分寸、留点余地,以便在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时,能有一个回旋的余地。自己再有理,也不能一硬到底,该“软”的时候就得放软。这不仅是一个自我谦让的问题,而且也有一种客观的必要性。因为,就人来说,一旦处于非常极端的地步或状态,往往会使自己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

另外,任何人在工作中都必须与他人打交道和别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有合脾性的、对口味的伙伴与朋友,也难免会与一些在性格、气质,甚至于行为方式上都显得格格不入的人相处。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放软身段。如果单纯地凭自己的好恶,近前者、远后者,甚至于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容易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对那些自认为合不来的人,也应在工作中采取接近和合作的态度。对那些似乎是很要好的人,也应该适当地保持一种距离。这样,不仅可以真正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得到各种人的帮助,而且也还可以保持朋友间长久的友爱和交往。

作为一个中年人,有人说你“圆滑”,你该高兴,因为这说明你做人很成功。但如果有人“夸”你“耿直”“硬气”,那你就得小心了,这表明你这个硬角色,已经成了人家的目标,再不“软”一点,哪天倒霉了还不知道是谁算计的呢!

6.实话有时不能实说

一些人总以为有什么说什么就是真诚,于是他们不分对象、不看场合,满嘴实话张口就来,结果往往是自讨没趣,惹人家讨厌。这是因为有时候真实的情况并不美好,你一句实话就会触痛人家。小孩子说了,人家觉得“童言无忌”,不放在心上,但中年人也犯这种错误,人家就当你是成心的了!所以,有时候不妨说点“善意的谎言”。另外,实话你也可以婉转的说,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分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做人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人总是要趋利避害的,说实话也要看看实话实说会换来什么结果。设想一下,如果A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A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也就是说,A的真诚为他赢得了报偿,带来了益处,那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但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A认为同事B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身材矮胖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B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A发愣。或者A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陆说:“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A惯于在上司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倘若如此,A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

真诚并不等于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因为你的感觉是否正确尚是一个需要判断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都属见仁见智,无所谓对错。比如个人的衣食住行、穿衣戴帽、兴趣爱好,等等。许多自诩为“有话直说”、“想到什么说什么”、“直筒子脾气”的人,其实是简单地用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去衡量别人的态度与行为,一遇到不对自己胃口的事立刻就去指责别人,实际上这并不是对他人善意的真诚,只是自我不悦情绪的随便宣泄。

真诚也不等于不加修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看你说的什么,只看你是怎么说的”。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说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与人交流时,不要以为内心真诚便可以不拘言语,我们还要学会委婉、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说,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想想。

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不等于双方直接简单、毫无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们本着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于对方的东西打上漂亮的包装再送给对方。

1940年,处于前线的英国已经无钱从美国“现购自运”军用物资,一些美国人便想放弃援英,看不到唇亡齿寒的严重态势。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传《租借法》以说服他们,为国会通过此法成功地造设了舆论氛围。我们佩服他的政治远见和面临重重障碍也要坚持正确主张而说真话的坚定品格,也叹服他高超的说话技巧。罗斯福并未直接指责这些人目光短浅(这样只能触犯众怒而适得其反),而是妙语联珠以理服人。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通情达理,轻松自如,贴近人心,使人不得不服:

“假如我的邻居家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外,我有一截浇花园的水管,要是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就可能帮他把火灭掉,以免火势蔓延到我家里。这时,我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条管子我花了15元,你要照价付钱。’这时候邻居刚好没钱,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应当不要他15元钱,我要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管。要是火灭了,水管还好好的,那他就会连声道谢,原物奉还。假如他把水管弄坏了,他答应照赔不误的话。现在我拿回来的是一条仍可用的浇花园水管,那我也不吃亏。”

从中,我们不难悟到说实话的艺术,那就是实话不能实说,实话要说得婉转,能让人接受。

说实话不仅要婉转,还要注意你的语调和表情,三者搭配好了,你就能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说话者。这门说话的学问绝非朝夕可就,还需要你在生活中慢慢揣摩。

7.该放下面子时要放得下

人人都想当“大爷”,没人愿意当“孙子”。但“大爷”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你求人,不是人求你。所以必要时,我们就得放下面子。滋味虽然不好受,但你也得咬牙撑下去,大丈夫须受得起胯下之辱。所以放下面子也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功。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可见自尊的重要性。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自尊心的强弱程度大不相同,在交际中的效果也大不一样。某公司有个推销员原本自尊自负,脸皮很薄。初次参加工作,出去推销产品就碰了钉子,连续半个月没有推销出一分钱的商品。他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水平低,不是这块料,想打退堂鼓。这时一位老业务员告诉他说,你的问题不是在水平上,而是脸皮太薄,什么时候脸皮练厚了,就出师了。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怕碰钉子,硬着头皮干下去。后来,他成了出色的推销员。他在谈体会时说:“人要讲自尊,这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自尊用在哪儿。干我们这行的,你太自尊就甭干。有人说我脸皮厚,这话不假,这也是练出来的。用户是上帝,你要他买你的东西,你就不能当‘大爷’。人家给脸色,不理不睬,就装没有看见,照样和他们交涉,想法子使他掏腰包,反正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你整天想着脸面,那就一事无成。”他说的是实话。

如此看来,为人若自尊过盛,脸皮太薄就会吃不开;反过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使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做到当厚则厚,当薄则薄,把握好自尊心的度。

对于中年人来说,你首先要认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际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

大凡过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放在了不适当的位置,遇事就先顾着脸皮。为此,我们应把看问题的立足点变一下,不要光想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如果遇事我们多想想这些,那么面子的分量就会找到合适的位置。这还不够,还应坚持把实现交际的宗旨看得高于面子,让面子服从交际的需要。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对自尊就有了自控力,就能经得起刺激,显得更有气度和修养,就不会过分脆弱,即使受到刺激,也不至于脸红心跳,甚至不急不恼,哈哈一笑,照样与对手周旋,表现出办不成事不罢休的姿态,直至交际的成功。总之,懂得了自尊与交际目标的关系,我们就会具有很强的交际适应性。

在交际场中,脸皮该厚就厚点,自尊也是有弹性的。

当你求人办事时,你提着礼物上门求人,结果主人却脸色难看,跟你说话心不在焉,对你的请求敷衍了事,或者干脆拒绝。这个时候,你千万要沉住气,面子一斤值多少钱,别忘了是你在求人,不是人家求你。把心一横,放下所谓的面子,继续陪笑脸,软磨硬泡,等他自觉过意不去时,也许就把事儿给你办了!

当你面对冷遇时,你出现在交际场上,可能成为不速之客,坐了冷板凳,遭人白眼。这时你会感到受了羞辱,但千万不要发作。这时,你不妨多想一想你的使命、职责,为了完成任务,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你不妨假设对方给你的冷遇不是成心的,而是另有原因。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过分倾斜。于是,把脸一抹,继续和对手周旋,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当你被否定时,自己花了很大的心血做了一件自认为很不错的事情,满心希望他人会给予肯定、赞赏。没想到,对方一棍子打过来,全盘否定。这时,你的自尊肯定会受到强烈刺激,出现严重的失衡,感到羞辱、愤怒,继而为了挽回面子,与其辩解,甚至是争吵。但这就错了,因为这样维护自尊、面子,只会给自己脸上抹黑,所以要理智一些,以厚脸皮接受这种事实,效果可能更好些。

当你听到批评时,有些人害怕批评,一听到批评,自尊心就受不了,特别是当众挨批评更是难为情。在这种情况下,脸皮也要厚一点。不要把批评当成是别人有意整自己,而看成是为了自己好。这样的态度,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改变他人的看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但对自尊太过敏感就会显得小家子气。“脸皮太薄脸面太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行走,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

8.别自己往脸上贴金

人们在交际中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自己往自己脸上贴点金,以为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你重要,而乐于与你交往。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你以为是在增加自己做人的魅力,其实是在让别人疏远你。

张女士结婚后就一直守在家里做贤妻良母,不过年龄越大她就越感到孤独,丈夫忙于事业,唯一的儿子又长期住校。张女士打心眼里渴望能多几个朋友。她想,如果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窝窝囊囊、撑不起台面,一定不会有人看得起。看不起你,又怎么肯跟你交往呢?所以,她永远都是最棒的:老公能赚钱,儿子成绩好,衣服都是名牌的、从来没有烦心事,连菜都能买到最合算的。然而,她的朋友却日渐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们都渴望能在社交中获得短暂的平静,能够不涉及功利的聊聊天,谈谈心。一个人如果总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卖自夸,别人就会觉得他是心存比较,并非真心交友,这样一来自然就会疏远他。

首先,人们在社交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感觉是放松,但有些人却似乎是为了炫耀自己而社交,总是忙不迭地拉着旁人比高比低:从老公赚的钱数,到儿子考的分数,从家具、电器的牌子,到身上衣服的料子。他们在五花八门的比较中获胜,却把你搞得紧张不堪,仿佛刚出了工作单位的战场,又上了生活圈子的竞技场。人生到处都是比赛,你注定无处可逃,而且屡战屡败。试想一下,你会喜欢这种交往对象吗?

其次,人的能力固然有高低之分,人的成绩确实有好坏之别,但讨厌失败,不愿总是面对失败的黑暗,这心态却是人人都一样的。那些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大自己,处处和人竞赛的人,恰恰违背了人人都想回避失败的愿望。他们非要强迫你面对失败的尴尬,不断地提醒你:你这方面落后了,你那方面过时了,你的风度太差了,你的工作太苦了,你的生活太没劲了。他们也许以为自己“创造”出的这种优越,能够为自己赢得尊敬与倾慕,而实际效果往往是,他们仿佛是一种唤醒失败意识的信号,一看到他们,人们便条件反射地感到沮丧,本能的做法便是逃开。

再其次,喜欢在交际中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往往会选择拿自己的“强项”来与别人的“弱项”作较量,他们求胜之心如此急切,很少顾虑到对方的价值标准和兴趣爱好。我们经常看到,商人向学者夸富,学者对农民卖弄学问,农民对官员赞叹自己的庄稼,官员向商人显示自己的权威。我们就经常看到谈者兴致盎然、如数家珍,听者不胜其烦、不以为然的情形。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行为会使交往对象丧失兴趣,产生反感、戒备与回避的倾向。

以为夸大自己胜过别人,便可以吸引别人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幼稚肤浅。他不知道,其实人们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对自己没有威胁与挑战的人。这倒不是说人们都很脆弱、妒忌他人强于自己。关键在于,对中年人来说现代社会对世俗的成功的强调,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地步,仿佛功名利禄是人生的全部意义,而不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很少有人能够正面避开这种成功与竞赛的挤迫。他们在大量的时间和场合中是战斗与拼搏着的。唯其如此,短暂的社交放松才显得尤其珍贵,人们才迫切向往能从中获得放松、忘掉竞赛、赢回自信、摆脱紧张。

所以要想在社交圈受到欢迎,你就得先学会做一个不会带给别人压力的朋友:

(1)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社交活动要尽力摆脱工作或其他功利目的的干扰,真正成为兴趣活动或情感交流活动,通过平等积极的沟通起到情绪宣泄的作用。所以找到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就等于是打开了一扇紧闭的心门。

(2)帮助对方肯定自己的价值。

人常常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对于自己的优点、自己的成果、自己的追求、自己生活的状况等往往心存疑虑。真诚地关注对方,发现并向他传递你积极的发现以及你对他的肯定。

坦陈自己的失意与失败。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认定“家丑不可外扬”。正因如此,向对方坦陈自己的失意与痛苦,往往最能打消人际间的戒备与隔阂,换来彼此的信任。同时,人际关系也会在相互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中得到发展。

不只是在社交中,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一个处处显示自己重要性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人和人都差不多,你应该主动收起你的傲气,这样才能融入群体当中。

9.大智若愚不吃亏

有一个成语叫作“大智若愚”,就是说一个人聪明到极点时,看起来就像傻瓜一样。不过人家是装傻,这是聪明人的最高境界;看起来是一无所知,其实是无所不知。装傻就是为了等待最有利时机,就是为了免遭尴尬,为了反击。会装傻的人永远也不会吃亏。

日本人的谈判作风是“制定决策时慢条斯理,实行决策时雷厉风行”。这与日本“慢慢地进行变革”的观念有密切关系,对于阻碍事情发展的障碍物,他们并不强求推动。也就是说,当谈判受阻时,谈判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将障碍物炸掉,而是在其周围找到一条出路,另辟蹊径。日本人慢条斯理地做决策,装痴卖傻不回应,往往使谈判对手失去冷静,形成压力,从而大获全胜。

在谈判交战中,日本人常常表面装糊涂,心中有算计,蓄势待发,伺机令对方让步或诱使对方上当。据说有一次,日本航空公司就引进美制飞机的问题与美国某飞机制造厂商进行谈判。为了使日方了解产品的性能,美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模型、图表、数据、资料和幻灯片。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日方只是埋头做笔记,一言不发。这样过了几天,等进入实质性谈判时,日方仍对价格等问题一言不发,美方问道:“你们认为如何?”日方代表迷惘地回答:“我们不明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美方有些急躁。日方代表仍装痴卖傻地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美方代表眼看这项交易将前功尽弃,十分沮丧地说:“那么,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日方提出:“你们可以把全部资料再为我们重新解释一遍吗?”美方不得已,耐着性子又重复了一遍。这样反复几次,结果自然是日本人把价格压到最低点。其实,美国人就是上了“不明白”的当。

假痴不癫是做人哲学中的一种诡道术,但并不违反道德规范,就看利用者采取什么方式和以此干什么。日本人在谈判时借此挫其锐气,使对手精疲力竭,做出让步。

做人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当你在处理纷扰的人事问题时,装痴卖傻就是最聪明的办法。一问三不知,对方也拿你没辙儿,而你正好可以把事情拖延下去。拖延不是怯懦,也不是为了卸责,它是一种权变手段,让自己立于主动地位,静观事物变化,再依据形势,做出有利于己的最后决策。

在与人交往中,装痴卖傻也会让你左右逢源。比如说言语交际中,故意说“痴言呆语”,会使你的语言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创造轻松、活泼、诙谐的交际氛围。故作“痴言呆语”首先会让人诧异,感到“荒唐至极”,瞬间思考后便恍然大悟,觉得巧妙绝伦、谐趣无穷,发出会心的微笑,赞美说话者超人的智慧和风趣的幽默。古某常向人们吹嘘自己是位好猎手,沾沾自喜地谈论自己高明的枪法。一天他同朋友去打猎,朋友指着河里一只野鸭请他开枪,他瞄了一下扣动扳机,但没有打中,野鸭飞走了。朋友为他难为情,他却毫不介意,对朋友说:“真怪!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呢!”朋友听了捧腹大笑,尴尬无形中被化解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是“荒唐无比”的“痴言呆语”。正是这句“痴言呆语”,才给自己解脱了窘境,多么巧妙,多么有趣、可笑,是假痴呆非痴呆。

英国文豪萧伯纳素以幽默著称。有一次,一位小姑娘对他说:“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为表达我对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亲戚们送给我的。不知您意下如何?”萧伯纳回答道:“亲爱的孩子,我十分赞同你的主意。不过,最紧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事实上,对方是无法与狮子狗商量的。萧伯纳装作“痴呆”,巧用这句“痴言呆语”坚决而轻松地拒绝了对方,既委婉而有趣地批评了对方,又显示了他非凡的宽容和灵敏的睿智。

故作“痴言呆语”时,你必须得掌握一个度:太低了,人家觉得你是在嘲讽人,一看就知道是做作;太高了,人家弄不清你的高明智慧,说不定真拿你当傻子看了。

世上有多少人清醒,多少人糊涂?你要做的就是装痴卖傻,游弋于两者之间,一些事自己心知肚明就好,面上不要弄得太明白,这样大家才能和和气气,你也才会让人喜欢。

10.把谣言当作耳边风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正直点的就会直言相谏,阴险点的就要打击报复、无中生有、毁人名誉、捏造事实冤枉人,栽赃陷害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你不进谗言,不诽谤他人,有人却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造谣诽谤你,破坏你的名誉,对于这种事,你该如何对待呢?

(1)当谣言并未对你名誉和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也构不成危害时,可以保持从容,不予理睬。

宋代著名的宰相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刚要上殿接受职务并感谢皇恩时,有人在帐下对他指指点点地说:“这小子也能参知政事,治理国家吗?”吕蒙正装作没听见,下朝后,有的同僚非要查出说这话的是谁不可,吕蒙正坚决不同意。他说:“一旦知道了是谁说的这句话,便一辈子忘不了这件事,倒不如不知道为好。”吕蒙正这么一做,不但没降低他的威信,反而显得说他坏话的人不地道,更赢得了大家的敬重,私下里说他坏话的人也会对他感激不尽,今后会牢牢管住自己的舌头,死心塌地为吕蒙正做事。反过来,如果吕蒙正沉不住气,非要查个水落石出,人查出来了,多为自己树了个敌人,也让周围的人自危,保不齐背后说你坏话骂你的人会更多。所以当听到背后有人埋怨你或发泄不满情绪时,不管是出于误会、嫉妒还是私怨,只要对你没有太大的伤害,就不必急于去针锋相对,应笑脸以对、宽大为怀,谣言会不攻自破,这样更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你,信任你,使你赢得较高的威信。

(2)如果对方不仅仅是为了发泄私愤,而是要用舌头到处造谣污蔑,也要承受得起。

《伊索寓言》中“狮子和青蛙”一则中说,狮子听见青蛙高声鼓噪,心想这一定是什么庞然大物,便转过身去,对着那个声音。狮子等了一会儿,看见从池塘里爬出来的是只青蛙,就走过去把它踩个稀烂,说道,在亲眼看到之前,千万不要被别人搅得心慌意乱。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要听到鼓噪便心慌意乱,心平气和地观察一阵子,就能看出破绽,不费力地就能将鼓噪的根源彻底消灭;如果按捺不住自己,一听到鼓噪声就满腹委屈,或暴跳如雷,对解决问题丝毫没有好处,只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我消耗,反而对鼓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如果有人心怀恶意,凭空捏造罪名非要把你搞垮搞臭。对于这种非要置你于死地而后快的诽谤之人,更要注意沉着应对。

这种沉着不是束手待毙,不是向造谣者低头,而是忍住一时的冲动和蛮干,忍住悲观失望、沉着迎战,手拿证据以后,或当场揭露、或诉诸法律,给诽谤者以致命的打击。法国影星佳妮被诬蔑染上艾滋病,她不吵不恼,去电视台迅速亮相,使谣言迅速销声匿迹。让事实说话,这是抵制诽谤的最好办法。

(4)最不可取的是,受了诽谤诬陷后,或只知吵吵闹闹或终日以泪洗面,甚至是悲观失望一死了之。

前者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取得反效果,越抹越黑;后者没有承受力,可怜又可恨,一死了之只不过使“亲者痛,仇者快”而已,连申辩抗争的机会都放弃了。例如,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女影星阮玲玉就是因为被人造谣污蔑,一气之下,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香消玉陨了。这就是最笨的抗争方式。

我们在社会上已经历练了几十年,也该练就一份独特的冷静了吧!谣言来时,你冷漠猜疑,神经过敏,就会无心于工作,整天心绪不宁,这正好让制造谣言的人得了意。我们所要做的是继续保持精神愉快,而且还要干劲备增,把那些恶毒的谣言当作耳边风,吹过就算了,无凭无据的谣言长久不了,最后的胜利者还是你。

11.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年少轻狂时,总认为自己最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于是我们做出一副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样子,结果得到的也是相同的回应。现在年纪大了,我们就该知道,要尊重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们需要尊重,第二你会为此得到更多的尊重。

尊重意味着不要再漠视,而是学会对别人产生兴趣。你若对别人发生兴趣,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你交到的朋友,会比使别人对你发生兴趣前两年内所交到的还多。

但是人们的习惯心理是要别人先对他们发生兴趣。

纽约电话公司曾做过一个关于电话谈话的详细研究,以求得最常用的字是什么。你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称代名词“我”,“我”,“我”,那是在500次电话谈论中曾用过3990次的“我”。

一张集体合照,你会在照片上先看谁呢?

如果你只是在等着别人对你先发生兴趣,那么到头来你永远不会得到真诚的朋友。

拿破仑试过这个。他在最后一次与约瑟芬相见时说:“约瑟芬,我的运气不比世界上任何人的坏。然而,在这时候,你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可信赖的人。”而历史学家以为:他是否真信赖她,还是疑问哩。

维也纳的著名心理学家亚德洛曾在其《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本书中写道:“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生活中困难最大,对别人的损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在这类人中发生。”

魔术之王塞斯顿同时也被誉为“幻术家”的领袖。40年周游世界,一再造成幻像,迷惑观众,使人惊奇。6000万以上的人付入场费观看他的表演,而他获利约有200万元。

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他的学校教育绝对与此无关,因为他在幼年时候离家出走。变成一个漂流者,乘坐货车,睡在草堆上,挨门讨饭,在车中观看铁路沿线的广告牌而学习识字。

他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幻术知识,关于幻术的书却有数百种之多,关于幻术,有数十人知道得同他一样多。但他有两件事是别人没有的:第一,他有使他的人格魅力传达到台下的能力。他是表演家中的巨擘,他懂得人情。凡他所做的每种手势,每种声调,每次提起眼眉,都经预先演习。而他的动作,都按时针不差分秒。但除此而外,塞斯顿对人有真实的兴趣。他说,许多幻术家看着观众对自己说:“好,那里是一群天真的人们,一群乡愚,我可以好好地骗他们一下。”但塞斯顿的想法完全不同。每次他上台时,他对自己说:“我因这些人看我而满怀感谢,他们使我能舒适的生活,我将尽力把最好的给他们。”

他声称他每次上台之前无数次的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观众。”可笑吗?不近情理吗?你有权怎样认为都可以。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动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请对方帮你一个忙,不但能使他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也能使你赢得友谊与合作。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活动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这项原则,将敌人变成了朋友。当时,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年轻人,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一家印刷厂里。他又想办法使自己获选为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获得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那样可以获利很多,因此他当然不愿意失去文书办事员的好职务。可是出现了一项不利的情况,议会中最有钱又最能干的议员之一却非常不喜欢富兰克林。他不但不喜欢富兰克林,还公开斥骂他。这种情形非常危险,因此,富兰克林决心使对方喜欢他。

难道给敌人一些小恩小惠就能解决这道难题吗?不能,反而会引起他的疑心,他甚至会轻视你。

富兰克林太聪明了,不会弄出那样的窘境。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相反的办法,他去请求政敌来帮他一个小忙。

富兰克林做了一件使政敌高兴的事,请求他的对手借给他一本书,敌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他觉得获得了尊重。这项请求,很巧妙地表示出富兰克林对对方的知识和成就的仰慕。

下面就是富兰克林自己的叙述:

听说他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我就给他写一封便笺,表示我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他把那本书借给我几天,好让我仔细地阅读一遍。

他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那本书还给他,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示我的谢意。

于是,下次当我们在议会里相遇的时候,他居然跟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就没有那样做过),并且极为有礼。自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忙,于是我们变成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富兰克林所运用的心理办法,就是请求别人帮你忙的心理办法,时至今日仍然十分有效。

不要总把自己当成中心,你就能学会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投桃返李,以心交心的。你尊重别人其实也就是在尊重你自己。

12.做人必要时得能低头

有一句俗话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你在力量不如人或有求于人的时候,就得低头退让。有了一点成绩就洋洋自得,自以为高不可攀,这样的人注定要摔大跟头。更多的人本来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也就更需要适时低头。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细看这句话的后半句,我们会发现“不得不”一词里隐含着太多的勉强和无奈,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情愿的低头。既然是勉强和不情愿的,做起来就不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种不满如果让对方看到,很可能会影响你办事的效果。中年人饱经世事,就该明白大丈夫能伸也能屈的道理。因而,我们要把这句俗语改成“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要求权势和力量不如对方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低下头来,变消极为积极,变不情愿为心甘情愿。

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的太高而把矮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一定要低头”,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后来的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王朝的建立?

“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磨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做人不能太呆板,须低头时就赶快低头,如果你还有“刚直不屈”的想法,就是在跟自己找别扭。人活着一辈子,也许会碰到很多的“矮檐”,为了不撞到头,你必须得先低头!

13.话到嘴边留半句

中国有个成语叫“祸从口出”,而老祖宗也一再告诫我们“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西方谚语也有“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的说法。这就是说一个人说话必须得谨慎,不要随便说话。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中年人,自认生活阅历丰富,于是不管身边的人是谁就信口开河,管它该说的不该说的,反正自己说痛快了就行。这样的人很容易吃亏,或者会因某句话不当得罪了人,或者说错了什么事,给人留下把炳……所以说话还是留神些,沉默是金啊!

随便说话的害处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

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在公司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的被削弱了。

老胡是某商贸公司的业务员,他因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终于没被重用。

老胡和同事王辉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备了一些酒菜约了王辉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酒已微醉的老胡向王辉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厦门。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老胡在公司3年后,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王辉确定为业务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

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王辉为业务部副经理,老胡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老胡才从人事部了解到是王辉从中捣的鬼。原来,在候选人名单确定后,王辉便找到总经理办公室,向总经理谈了老胡曾被判刑坐牢的事。不难想象,一个曾经犯过法的人,老板怎么会重用呢?尽管你现在表现得不错,可历史上那个污点是怎么也不会擦洗干净的。

知道真相后,老胡又气又恨又无奈,只得接受调遣,去了别的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上班。

既然秘密是自己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同事讲。你不讲,保住属于自己的隐私,没有什么坏处;如果你讲给了别人,情况就不一样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别人会以此为把柄攻击你,使你有口难言。

说话是做人的基本功,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不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同类推荐
  • 人生三道茶全书

    人生三道茶全书

    本书由清涟、雅瑟编著。饮茶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品茶的三种境界:一苦。人生之始,苦字当头。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才能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甜。当我们经过岁月的磨砺,奋斗时埋下的种子便会发芽、成长,直到最后硕果累累。当我们在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由苦到甜的这份快意?三淡。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的事,想“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就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苦的浸泡,甜的滋润之后,方得平静恬淡的身心。
  • 职场经济学

    职场经济学

    职场,是我们每个人步入工作圈子之后必须面临的话题。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如何在职场中快速升职加薪、成为重要的少数人就成为每个职场人士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职场的种种行为中蕴含了很玄妙的经济学原理。只有遵循并且善于运用这些经济学原理,才能够成为职场中的大赢家。
  • 在不安的世界里,不慌不忙地坚强

    在不安的世界里,不慌不忙地坚强

    《在不安的世界里,不慌不忙地坚强》是一本写给千万年轻人的人生成长之书。豆瓣网最励志、最温暖的作者谢姣姣触及灵魂的人生感悟。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飞翔的翅膀。内含数十篇原创励志作品,十几万字的生活感悟,告诉读者:如果此刻你正值青春,请让你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让你今天所做的一点一滴,都成为未来的铺垫;让每一次播种,都作为收获前必须的耕耘。你以为漫长而充裕的青春,其实,正是另一场争分夺秒的倒计时。
  • 新兴女性:女性未来人格与修养的10大全新展现

    新兴女性:女性未来人格与修养的10大全新展现

    女性是强者,当然主要是指那些非凡女性。就世界以及我国整个女性而言,相对于男性,女性整体实力还依然不够强大,仍然是比较脆弱的,还不能真正成为“半边天”。特别是随着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有人认为女性应该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太太、家庭主妇,这就有可能使女性再次坠入为男性和社会的附属品。事实上也有一些女性自认为是弱者,自甘掉队,滑入到温暖的小屋和被窝,充当花瓶和豆芽,这就严重影响到女性的团队精神,非常不利于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是与时代发展背道而弛的。成功的女性身上自有许多美好的精神和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脆弱的女性身上自有许多糟粕和枷锁,完全可以克服和打破。
  • 给女人的每天一堂人生课

    给女人的每天一堂人生课

    本书共分十二部分:做一个有人缘、善交际的新女性;女人的成熟不是用年龄来证明,而是用智慧来衡量的;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时问,做高效女人;左右逢源,成为纵横职场的白领丽人;开源节流,用科学的理财方法提高生活品质等。
热门推荐
  • 域途

    域途

    我要这地,予我驱使,铸我登天之梯;我要这天,俯首称臣,任我呼风唤雨。
  • 王石是怎样炼成的

    王石是怎样炼成的

    真正企业经营管理的切身体会,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都是意会多于言传的事情。而擅长逆向思维、不愿人云亦云的王石,既没有太多的企业哲学和复杂的产业理论体系,也很少愿意按照公众的话语逻辑发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王石,公众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读,这是正常现象。
  • 毒步倾城:神医盲妃

    毒步倾城:神医盲妃

    她天生盲女,大婚之日遭人玷污;她官家嫡女,命格不详被人厌弃;她无奈二嫁,夫婿残暴嗜血阴抑!面对宿主的一手烂牌,她仰天大笑!丫鬟恶姐妹欺?拍死!御赐夫君嫌弃?休了!只这二手夫君克爹克娘克死六任老婆?她紧紧袖中毒针,先探探他是人是鬼还是……
  • 甜情蜜宠:老婆,我们不结婚

    甜情蜜宠:老婆,我们不结婚

    原本沐啊殇觉得自己死了没什么的,可是为什么一睁开眼睛就在医院?在医院也无所谓,我可能还活着.....但是,旁边那个年轻了二十几岁的二姨是什么情况?难不成重生了?好不容易接受了这个现实,沐啊殇发生了火灾....世界天翻地覆的发生了改变......抗生素什么鬼?能吃吗?你说什么?活下来的只有十个人?你让我一个人打九个人?开什么国际玩笑?我就算是铜墙铁壁也打不过九个人啊!老婆.....咱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了,真不结婚吗?不结,没商量!老婆....某男可怜兮兮的看着某女,特别委屈。再废话,揍你!瞬间没了声音.....嘤嘤嘤.....好恐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弑仙剑魄

    弑仙剑魄

    上古期间共工手下妖王黑龙生灵涂炭,女娲与其决战,然黑龙天赋异凛,不死不灭,女娲将其封印,将女娲石转世投胎化身为人,世代看守黑龙,封印松动,妖魔为祸人间。落魄少年燕怀玉出生在名门,却因身怀女娲石被秘密遣送至安全地点,途中遭遇魔教袭击,被随身护卫舍命相救,寄养在一个小村庄的朴实农夫家中。多年后魔教设计引出少年,抢走少年并屠杀全村,后逃脱,阴差阳错拜入第一修仙大派天道盟……
  • 极品修真龙少

    极品修真龙少

    龙尘,这个于校园之中的修真者。黑夜降临,他是斩妖除魔的白衣剑皇。朗朗乾坤,他是阳光灿烂的白面书生。医者仁心,他是妙手回春的玉手神医。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个修真者!
  • 车神崛起之胜者为王

    车神崛起之胜者为王

    江湖——是一个奇幻的地方,令那些怀揣着侠骨柔情的少年无比向往,因为每个少年的内心都怀揣着一个英雄梦。但江湖总是残酷的,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争斗总是要比出个高低——第一人!读书时,学校是——江湖!上班时,公司是——江湖!玩股票,金融是——江湖!在黑夜当空,有那么一群青年男女在宽阔的大道之上,开着车疾驰而过。我们将他们称之为——飙车党!那里亦是江湖!且看陈子龙如何在赛车界——搅动风云,笑傲江湖!新书上传《十方剑主》,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 恶魔,我会永远记得你

    恶魔,我会永远记得你

    蒙蒙转学来到了宏亚高中,就跟首富的大儿子穆诺承结下了仇,因为蒙蒙接受了辰的告白,就跟他交往,然而因为这件事承和蒙蒙都不怎么好受,他们俩个这才发现好像喜欢上对方了……
  • 时迁宫纪

    时迁宫纪

    这本书没有光环,除了宫廷外没有特定的主角,因为出现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本书独特的存在,我只是用一个人贯穿了故事,所以没有光环,没有生死不离的痴心,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完美的HE,有的只是波谲诡异,是争斗,是欲望。我希望用每一个角色和最平实的语言,展现最真实的宫廷。
  • 冰封下的魔王:一怒为红颜

    冰封下的魔王:一怒为红颜

    一朝穿越,她居然成了王府马童,白天侍候他的马,晚上当奴服侍他,还时不时地气得她团团转。马童怒:“喂,我从冰块你把你砸出来,你好歹也谢谢我。”“怎么谢?”他挤眉弄眼。“你想怎么谢就怎么谢?反正你要谢谢我的救命之恩。”“哦?本王想怎么谢就怎么谢是吗!?很好,本王好好谢谢你。”马童脸一红:“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