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王工头来馄饨馆吃饭,走到门口时,看到站在大厅柜台旁的何大萍,微笑说,何老板,今天咋这么漂亮啊?光彩照人。
何大萍咧嘴笑笑,不就是穿件新衣服吗?她穿着枣红色新褂子,胸前刺绣着一朵黑牡丹花,周围还镶着闪亮的金边,绣工精细。圆形外翻领,并搭配着两个闪亮的大黑扣,偏向左边。把脸上的肤色也趁得格外美丽,白里透红的圆胖脸,像成熟的水仙桃。看整体效果人显得很精神,很利索,丰胸、细腰、肥臀,突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和超凡脱俗的洋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工头走到她面前站着了,说该给你结账了,下午我叫会计过来。
听此言,她温和地说,大哥,我怕别人欠账,可不怕你呀,有这栋大楼拽住你,跑都跑不了。
王工头善意地伸手点点指头,你这闺女啊,算我服你了,你说这馆子咋不火呢?人好,心好,嘴巴甜,还聪明过人,能干。
大哥过奖了,咱不坑人,不害人,遇着机会发发善心,是应该哩。何大萍对王工头的印象也越来越好了,觉得他心善面善,一脸佛像,虽然皮肤有点粗糙发黑,但是劳动本色,这与常年蹲在工地风吹日晒有关。如今四十多岁,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从不拖欠工人的工资,对有些贫困职工,还特别关照,比如逢年过节,额外多加点工资,前不久还向灾区捐了20万,向敬老院捐献了10万,向文化事业单位捐献了50万,还为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白血病患者,捐助八、九万,治好了患者的病,人家认他为恩父。何大萍话题一转说,大哥,我有事要求你。
自己人还客气啥,啥事啊?
你出来一下。她边说边向门外走去,走到门前返身仰望着门头上的招牌。那块店名招牌,黑底黄字,小而陈旧,字体灰暗,这还是原来餐馆里的老招牌,因仓促搬店,没有来得及更换,上面还落了一层灰尘。
王工头也跟着何大萍出来了,站在她身边顺着她的视线望去,注目着那块陈旧的招牌。
何大萍说,大哥,这牌子是店里的门面,来吃饭的人,首先都要看这块招牌。我想把它换成大牌子,招人眼目,气派点。
王工头仍然仰望着门牌,说早该换了,这牌子和你这名店不相称了。然后低头说,这好办,我叫装修队过来两个人,量一下尺寸,你看要多大的?啥样的,给他们交代一下就行了。
这事我拜托你了,我可说不准,你看着办吧。
二人并肩走进餐馆,王工头想了想说,那样吧,上面焊接个铁架子,做好一个大牌子,焊接到上面。用鸭蛋青色油漆当底色,写上大红字,周围勾成白边,你看行吗?
何大萍笑了,扭头看看工头说,行,就这样安排吧。
这时,叶纪刚的老母亲在门口左边晒太阳,嘟噜着脸,瞪大恶口眼,散发出多疑的目光,侦探似的。始终盯住刚才何大萍和王工头的一言一行,但他们都没有任何察觉。
三天后,一个巨型招牌,悬挂于何大萍餐馆的门头上,色彩艳丽醒目,尤其是“美味馄饨馆”几个鲜红的大字,光彩夺目,和周围其它门牌相比,简直是鹤立鸡群。
何大萍看着满意地笑了,心想,真气派啊,为饭馆增添光辉了。
渐渐地,何大萍的生意越做越大。她派杨雪领一班人专门包馄饨,说你别看这小小馄饨,却能挣大钱。现在咱这店已经出名了,但离这里远的客人,不可能因为吃一碗馄饨天天往这里跑,咱想办法方便他们,让他们在家都能吃到咱的馄饨。
杨雪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问,有啥办法?
我知道常来的客人,他们认定了咱馆里的馄饨,可一出门谁还认的?上面也没有贴着标签。我是想让人家先尝后买,知道好歹。咱明天去菜市场,想办法在那里打开销路。
何大萍和杨雪各推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餐具和冰柜,里面冻着包好的馄饨。她们把三轮车停到菜场大门口里面左恻,摆起了地摊。因为这是出入菜市场的必经之处,来往人多。何大萍放开嗓子吆喝,送馄饨了,美味馆的馄饨,肉多味美,免费品尝,先尝后买。这里的小商小贩都认识她,有人答话了,你的美味馄饨出了名,生意火得不得了,咋又跑这里了?
她笑笑说,方便大家,人家都说俺的馄饨好,吃过的知道,没吃过的咋知道?
人们纷纷围过来,何大萍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做表演,打开液化气炉,水开后随手拿起两袋馄饨下到锅里。汤里的配料,都用小塑料袋装着,只须撕开口,倒入锅里就行了。不一会儿,锅中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揭开锅盖,各色馄饨在锅中翻滚勾起人们大大的食欲。
何大萍一边忙碌,一边说,谁愿意要哪一种馄饨,就尝哪一种,不好吃不买。
有人尝了,连声叫好。
一会儿这里像一台戏,人们乱烘烘的,争着品尝。
很快将提前包装成袋的馄饨卖完了,但白吃的也不少。何大萍心想,即使赔钱也划算,等于做广告了。她做了示范,对杨雪说,以后你就带个帮手来这里卖吧,店里离不开我,一有空闲时间我就过来。
杨雪觉得这是对她的信任,因为收钱全靠她把握了。这样打开局面后,就不用再做示范了,只是出手买卖的事了。
何大萍的美味馄饨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位置,并且有一大批稳定的顾客。一些当初拒绝上货的商场、超市也纷纷找到她,要求合作。接下来,她又将馄饨推销到各大、小饭店。这样,不到3个月的时间,她就盈利30多万元。
随着馄饨销量的不断扩大,何大萍还注册了“美味”商标,想用她那一双巧手,做出更多的美味馄饨。还有一位客户的来访,使她又看到了更大的商机。
山东一位客商听说何大萍的馄饨特别好吃,便慕名而来品尝。他看到顾客排队的情景,便当即决定,再开办一个这样的馄饨店。就这样何大萍再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待了他第一个加盟商。那时,何大萍还没清楚加盟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合同该怎么签。她赶紧找来叶纪刚让他帮助自己拿主意。经过协商,约定对方交五千元钱,可以使用店名,而且负责传授“美味”馄饨制作技术。
事后当地的面馆客商都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挂她的店名,学她的技术,不到半年当地就有分店二十多家,接着外地的辽宁、山西、等省也都有加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