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41200000005

第5章 第四课:积累人脉资本

美国斯坦福(Stanford)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这说明,一个人只有充分依靠人脉、发展人脉,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根基。积累你的人脉存折,也就是在积累你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做最真的自我

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说“真”话,即用真挚诚恳的语言去打动对方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里的“真”不仅仅是只包括“真实”的意思,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有“真情”。

真实、笃诚和真情是说“真”话时特别需要注意的要素。以真实为铺垫、为基础,以真情动人、以真情感人,才能达到和对方沟通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得很深刻:“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人和世界人;必须有真的声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在与他人沟通中运用说“真”话的策略时,要注意牢牢把握住“真”和“情”两个字,“真”就是要表现出“真诚”,“情”就是要以“情感”打动对方。

自己不懂的事就坦白地说不知道,这样较能博得对方的好感,一定要做到最真的自我。

有一次,汤姆在加州大学听一位著名的教授演讲,内容是关于用老鼠进行实验的情形。当时有位学生问道:“如果改变实验的条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但就在汤姆也满心期待这位教授能有所回答的时候,却听到他毫无惧意地说:“我不知道。”

在众多的大学教授里,大概没有人会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坦白地说“不知道”,而会以“我想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等一类话把场面撑过去。

任何人都会有隐藏弱点的心理,因此,都会对承认不知道这一点产生抗意,连不懂的也会装懂的样子。但有时把不懂的坦白地说出来,反而可以成为非常有效的自我表现法。

由于坦白本身就会给他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使他人认为你非常诚实。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勇于说“不知道”的勇气,还充满着什么都知道的自信。

其实,对前面所说的那位教授,相信众多的听众都觉得教授是非常坦率而令人颇有好感的,因此,对他说话的内容也更加地信赖。

说真话,还要有真情。俗话说:“言谈贵在情真,功在情深”,唯有真情的流露,才能产生无与伦比的推动力和征服力,才能做到最真的自我。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河西打猎,尚书令古弼留守在京城。太武帝传诏古弼用肥马供作猎骑,古弼却将瘦马送去。太武帝大怒,说:“笔头奴竟敢决断我的大事!我回到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首先杀掉这个奴才!”古弼脑袋尖,像笔毫,由此太武帝平时把古弼视为“笔”。古弼的属官惶恐不安,害怕受牵连一起被杀。古弼说:“我为人臣,不让皇上迷恋游猎,这个罪小;不防备不测(指战争),缺了国家军事的用度,这个罪大。现在北边的柔然人正强盛,南方敌寇还没有消灭,我用肥马供给部队,瘦马供作打猎,这是替国家深谋远虑,即使为这死了,又有何妨呢!再说这是我个人做的事情,用不着大家为我忧愁。”太武帝听到这些话,叹息道:“像这样的臣子,是国家的珍宝啊!”

在某些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坦诚地说实话,真情流露,要比刻意地遮掩事实更能打动、赢得人心。

在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十分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都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一番。

当林肯站上演讲台时,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在场的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了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林肯说道:“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此时,参议院陷入了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接着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的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

说话贵在真实。包含真情实感的语言是唤起他人情感的最有力的武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说真话、动真情,可以使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双方的关系融洽,同时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

倾听与提问是了解别人的最佳方式

在与人交往时,除了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外,还要懂得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善于倾听和提问。

很多人在和他人交谈的时候,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让对方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只能听自己说话。要知道,交谈是双向的,而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在交谈中懂得适时地倾听对方说话和提出有关问题,能够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也有利于引导谈话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学会倾听和提问,让对方多说话,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也是了解别人的最佳方式,也会因此拥有非凡的人脉。

有一位曾在报社任职多年的记者,后来成了一家大企业的部门主任,薪水上涨了几倍。认识这位记者的人都知道,他身材矮小,口才一般,又没有任何耀人的学历。这样的人何以在数十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呢?

原来他在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立刻去图书馆查资料,知道了这家企业创办人的生平背景。

从背景资料中他发现这位企业负责人,早年进过牢狱,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这位记者都暗记在心。同时他知道这个大老板在出狱后,从一个路边的水果零售店做起,后来涉足建筑业,最后才有了目前的大企业。

这位记者在面试的时候说:“我很希望为这样组织健全的大企业效力,听说您当年只身南下闯天下,由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开始。到今日领导万人以上的企业……”

那个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因此,从不愿提起过去。不料这个记者能避开那不光彩的一面,直接把出狱后的创业和他南下闯天下联起来。这样他就名正言顺地说起了他的成功史,而且超过了面谈时间,大老板还是意犹未尽。

最为奇怪的是,原本面谈应该是应聘的说,招聘的听,而这位记者几乎不用说任何与将来有关的计划,甚至连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学历也不用提到,只要当听众就可以了。

假如这个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说自己怎么样,把自己夸耀一番,也许就会出现另一种结局。

那么,在倾听对方谈话的时候,应该把握哪些基本原则呢?

要有耐心,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有些人话很多,或者语言表达有些零散甚至混乱,这时就要有耐心听完他的叙述。即使听到你不能接受的观点或者伤害某些感情的话,也要耐心地听完。听完后可以反驳或者表示你的观点。

当他人流畅地谈话时,随便插话打岔,改变说话人的思路和话题,或任意发表评论,都被认为是一种没有教养或不礼貌的行为。

集中注意力,真心诚意地倾听。人的思绪进行的很快,往往超过讲话的速度。讲话的速度是每分钟120至160个字,而思考的速度则是每分钟400到600个字。因此,要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假如你真的没有时间,或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愿听对方谈话,你最好客气地提出来:“对不起,我很想听你说,但我今天还有一件事要做。”礼貌地提出来,比勉强听或者坐着开小差更好一些。

适时给予反馈。反馈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讲话人所表达信息和情感的理解,这表明你已经听到并理解了信息。你可以逐字逐句地重复讲话人的讲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讲话人的意思。比如:“你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当别人说:“我不喜欢我的老板,再说,那个工作也很烦人。”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你对你的工作不太满意?”

偶尔的提问或提示给讲话者以鼓励。如:“你能详细说明一下刚才你讲的意思吗?”“我可能没有听懂,你能再讲具体一点吗?”或用提问或评论的方法鼓励讲话人。“这几条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好呢?”“这很有趣,请你接着说。”

同样,可以适时用简短的语言,如“是”、“对的”或点头微笑来表示你的赞同和鼓励。

俗话说得好:“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只有会听,才能真正的会说;只有会听,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促成有效的交流。不重视、不善于倾听就是不重视、不善于交流。交流的一半就是用心倾听他人的谈话。不管你的口才有多么出色,你的言语多么精彩,也要注意听别人说些什么。

在人际交往中,专注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就是在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善和兴趣,就等于在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或“你值得我结交”。因此,对方对你的感情也就更进了一步,“他能理解我”,“他真的成了我的知己。”同时,倾听也能够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倾听的最大价值就是深得人心,使双方感情相通,心理距离缩短,信任度增加。只要时机成熟,双方就可以从陌生人变成好朋友,甚至是知己。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倾听别人的谈话,是维系人脉、保持友谊的最有效的方法。”可见,说是一门艺术,而听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造物主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不仅要倾听别人的声音,参考别人的建议,也要倾听平时少为人听或不为人听的声音,因为那里面也许藏有珍宝。学会倾听,发掘生活中的小秘密,这就是许多成功者的秘诀。

因此,注意倾听是你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的有效方式。许多人不能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就是因为他不注意听别人讲话。心理观察表明,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戴尔·卡耐基曾举过一例:在一个宴会上,他坐在一位植物学家身旁,专注地听着植物学家跟他谈论各种有关植物的趣事,除了提出一个问题之外,几乎没有说什么话,但分手时那位植物学家却对别人说,卡耐基先生是一个最有意思的谈话者。

沟通要用委婉的语言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虽然态度谦恭,却由于不注意语言表达的委婉、平和,常常在不经意间冒犯了他人。

在一定程度上,言语冒犯带来的恶劣后果要大于“盛气凌人”。言语冒犯有轻有重。轻者,惹人不高兴;重者,则可能伤及别人的面子、自尊,让人产生报复心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因言语冒犯引发的不愉快是经常发生的。有的人说话随意,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考虑说出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因而常常会给自己惹麻烦,以致影响了人脉。

有人请客,看看时间过去了,还有一半的客人没有来,很着急,便说:“该来的客人怎么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心想:“该来的不来,那么我们就是不该来的了。”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客人走了,又着急地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人反倒走了呢?”留下的仅有的两个客人听了心想:“他们不该走,那么就是说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生气地甩袖而去。

这个小故事深刻地告诉人们:说话随意会伤人自尊,影响双方关系。

而言语谨慎的人哪怕面对的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也会化险为夷,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并且树立良好形象,轻松拥有好人脉。

因此,和人交谈一定要注意语言委婉,忌直来直去,更不可恶语冒犯,致人不快和痛苦。国外曾有人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委婉的语言常常可以平息矛盾与纠纷,化干戈为玉帛。

供职于某科技公司的盖先生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

盖先生去沈阳出差,下飞机后提着大包小包走出了机场。由于他只顾寻找接他的朋友,东张西望,一不小心撞在了一个行人的身上。那个人长得膀大腰圆,被撞后睁大两眼瞪着盖先生并生气地吼道:“你干嘛,没长眼睛吗?”听着对方的话,盖先生心里很不高兴,刚想回敬两句,转念又想,他不文明咱不能不礼貌,吵几句又能怎样?搞不好麻烦会更大。想到这,盖先生连连道歉,说道:“实在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多包涵。”

盖先生几句话,说得那个人也没脾气了。他只是余怒未消地看了盖先生一眼,径直走了。

试想一下,如果盖先生以不敬还不敬,以不礼貌对不礼貌,结局恐怕就是另外一种了。所以法国作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

另外,心直口快常会无意中给别人带来伤害。因此,心直口快固然可嘉,但这不能成为在给别人造成伤害后推卸责任的理由。我们本可以把语言说得更委婉一些,让人听着更舒服、更易于接受。

梁先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一次他在保龄球馆和办公室的同事打球。对方是初学者,球艺自然不行。出于好心,他便当教练教起对方来,打球过程中他一会儿说人家“真臭”,一会儿又说“你这人看起来挺精明的,怎么学打球这么笨。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同事气得不客气地说:“你说话可不可以委婉点?”“什么委婉,你笨就笨嘛,还不让人说了,真是的。”

就这样,同事气得转身走了。梁先生本是好心教别人打球却使两个人弄得十分不愉快。由此可见,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考虑对方对你说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切忌直来直去。

委婉的言语是蜜,即使你回绝了对方,客客气气的言语让人听了心里也舒服;直来直去的言语则是一把刀,能够刺得人心里流血。前者会使人对你心生好感,后者则会让人对你痛恨不已,甚至心生报复。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常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常常只顾自己的“不吐不快”,而很少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以及心理感受。当然他的话有可能鞭辟入里,直指问题的核心,逼得当事人不得不启动自卫系统;若别人启动了自卫系统后仍招架不住,恐怕就会对他怀恨在心了。于是他的人脉就会出现障碍。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杀伤力很强。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鼓动他去揭发某事的非法,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别人的牺牲品,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一号”报复对象。

所以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自己:

对人方面。尽可能地少直言指出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虽然你是善意的,但心胸狭隘的人却会认为你这是在和他过意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大效用,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堡垒,一个很脆弱的“自我”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能够把他的堡垒攻破,把那个脆弱的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会不高兴。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必须讲的就委婉地讲,点到为止,不要大张旗鼓。

对事方面。尽可能少去批评其中的不当,事是人做出来的,因此批评“事”也就批评了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障耳法”。除非你权高位尊,否则直言直语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因此,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好人脉,就应在与人沟通时,切忌直来直去,要注意语气委婉。因为同样的内容,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往往比直言更易于让人接受。“舌头、金钱、电脑”在欧美国家并列为三大法宝。

说话要看准对象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有性别、教养层次、性格、心境、地域、文化背景等的区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不同的对象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因此,与不同的人沟通,就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就是俗话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看性格说话,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交往,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交往,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们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感到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因此我要劝阻他)

由此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尤其注重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日常交往、公关交往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看性别说话,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有一定的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无论是言辞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在礼节性的互致问候之后,通常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交流。而这三个、五个的,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通常来说,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等。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的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通常来说,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假如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是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朋友,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对一些可以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说;对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能用之于女士。

看教养层次说话。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的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很好,乙也许会听不懂,理解不了。

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的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因此,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的时候,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怎么样,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说话者面对接受对象时,一时间不能确定其教养程度的话,所表达的言辞,应力求通俗化、大众化;那种故作深沉、吊书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看地域说话。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的时候,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能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看对方的心境说话。心境通俗称为心情,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但能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大家都知道,在听觉方面,声波在耳蜗内转变成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通过神经系统的处理,听者就把这些编了码的信号感知为能够表达说话者意思的词汇。既然听者要将接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处理,那么,听者的心境,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交流效果。

人际交流中往往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通常会产生意外的问题。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一翻亡去”。

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因此,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就会完全不同。

看文化背景说话。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比如,交际场合的称呼语,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尤为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理由是由于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可是,在日本妇女中一般不称其为“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说话一定要看对象,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有人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就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使自己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和效果,说话就必须看准对象、因人而异。

说话要看准场合

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看准场合,场合是指交际时的地点与氛围。

场合有庄重与随便之分、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公开与私下之分、喜庆欢乐与悲伤哀痛之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说与之相应的话,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同一句话,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可以说,但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就不能说。假如不注意场合,说一些不适宜的话,不仅会影响交流的效果,甚至会把事情搞糟。

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在轻松愉快的场合谈论那些严肃的话题或枯燥无味的学问,肯定会惹人厌烦;而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开那些无聊的玩笑,就会让人觉得你太过轻浮、不识大体。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在国会开会之前,为了测验麦克风,张口就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满堂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其不当的玩笑。因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这说明,在庄重严肃的场合是不宜开玩笑的。

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在正式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随便乱扯一气。在正式、公开的场合,比如,谈判、辩论、作报告、演讲、会议发言答记者问、主持节目、讲课、以及外事活动等情况下,就应该尽量选准词语、把握分寸,绝不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尤其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在这种场合更要注意。

在非正式场合,说话就可以随意一些,就像拉家常一样,这样才更有利于感情的交流。比如,家人、夫妻、密友之间的私人交谈,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闲聊,三五朋友在酒席宴会上的横扯竖侃,师生同事邂逅相遇的问候致意,就可以随便一点、轻松一点,措辞不必那么讲究,就算出点格,也没什么大碍。

有些人在非正式场合说话文绉绉,而有些人在正式场合说话俗不可耐,这都是没有把握好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界限的原因。

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一般来说,说话应该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在悲痛的场合,你就不能说那些逗乐的话,也不应该说一些比较轻佻的话。

小王是位专业的司仪。一天,他被人请去主持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菜用饭,接着再一桌一桌地给客人敬酒。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入席,来宾们也分别入席。第一盘是盛满喜糖和糕点的盘子,由一个帮忙的年轻人端了上来。可是就在年轻人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裂开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目光全都集中过来。端盘子的年轻人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话音落地,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见此场景,经验丰富的司仪小王灵机一动,高声说:“大喜、大喜,这叫破旧立新,‘碎碎’平安。”一句话使现场紧张的气氛重新变得欢腾起来。

众所周知,结婚是人生大事,举办婚礼的日子是喜庆吉祥的日子。由于年轻人说话水平有限,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把喜庆欢乐的气氛给弄僵了。幸亏司仪反应灵敏,能说会道,一句好听的话又圆了场。

在社交场合说话,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在思想上强化场合意识。很多人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说话都习惯从主观意识出发,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殊不知,这样往往会冒犯他人。

一些人之所以说话容易惹恼他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场合观念淡薄。因此,对这种人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要自觉摆脱谈吐上的习惯性。人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这种习惯性使他们说话时来不及考虑就脱口而出,造成与场合的不协调。因此,心直口快的人必须有意识地摆脱自己口语表达上的习惯性,养成顾及场合的良好表达习惯。在交际活动中,选择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顾及到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

善于利用特定的场合讲话。充分利用特定的交际场合说话,可以为你增添无穷的魅力,从而使你的社交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不同的场合,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并且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在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就有明显的差异。

正是由于受特定的人脉和场合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因为,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和环境,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沟通。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想受到他人的欢迎、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你就必须注意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才能尽快融入到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去;假如不注意场合,率性而为,就会破坏交际效果,成为一个不合时宜、不受欢迎的人。

把握分寸,言谈得体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在初次交谈中说话一定要谨慎,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与他人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言语得体。否则将会导致沟通障碍和人脉的隔阂。

初次交谈的时候要有分寸,不能触犯别人的隐私。

有一天,刚参加工作的小刘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车厢内,她碰到了一位来华旅游的英国姑娘。由于对方首先向刘小姐打了一个招呼,刘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随口与对方聊了起来。

在交谈的过程中,刘小姐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不料人家答非所问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刘小姐觉得很没趣,转而又问:“到了这个岁数,你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英国小姐的反应更令刘小姐出乎意料: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车,她们两个人再也没有说上一句话。

刘小姐与那位英国姑娘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主要是由于她在交谈中向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是国外纯属不宜向人打探的个人隐私。按照常规来说,对方是有权利拒绝回答的。

把握分寸,言谈得体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艺术。说话是否有分寸,对于我们能否与人有效的沟通,甚至办事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把握分寸,言谈得体,说白了就是要注意自己说出的话千万不能伤及别人的情绪。不管自己有意还是无意,如果说话的分寸把握不当,就会得罪对方,影响沟通的效果,影响你的人脉。

要想在初次交谈中做到言语得体,应该注意以下的基本原则:

用语谦逊、文雅。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用“贵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鲜”、“有异味”代替“发霉”、“发臭”。假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厕所的时候,则应说:“我可以使用这里的洗手间吗?”或者说:“请问,哪里可以方便?”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本身是用来向人传递思想感情的,因此,说话时的神态、表情都很重要。比如,当你向他人表示祝贺的时候,假如你嘴上说得十分动听,而表情却是冷冰冰的,那么对方一定认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因此,说话必须做到态度诚恳和亲切,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说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使对方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切忌空话连篇,空洞无物。

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无论是普通话、外语、方言,嚼字都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使对方感到亲切自然。

使用语言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切忌卖弄文采、说艰涩难懂的语言。

言谈得体就是在与人交谈中使人愉悦,不做言谈中令人讨厌的角色,那么言谈中要注意避免下列几种情况。

不要太沉默。有些人不管别人说啥总是在一边不吭声,或许是内向、自卑,或许是话不投机,但是过于沉默的人会使与其交往的人感到压抑,致使正常的社交气氛被破坏,自己也找不到朋友。

滔滔不绝。一开始谈话,不管别人感不感兴趣,爱不爱听,自顾自在那里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使对方一句话都插不上,听话的人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

爱嚼舌头。有些人或许是太无聊,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张家短、王家长,一到某些场合不是打听对方就是编排对方,加上自己的非凡想象力,使事情经过其嘴变得有情有节,类似于电视剧本。

不要抢白。人们在讲话时都希望他人能认真听,在讲到兴致颇高的时候,被人抢白、打断肯定使人很不高兴。那些总是喜欢打断、抢白他人的人,一定是社交圈中不受欢迎的人,因为这种行为被称之为不识时务。

不要自夸。交谈中需要自信、自强,但在谈话中老是夸耀自己能干、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感觉,会使他人感到很自卑、不自在。太爱表现自己的人,通常使人很讨厌。

不要多用“我”字。说话中老是“我”字不离口的人,一定是个表现欲很强并且还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他不关心其他人的事情,不爱倾听他人的话,只关心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的人也一定不是个谦虚平和的人。

总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沟通并非是将你知道的一切都和盘端出,讲究一下方式,掌握好分寸,你才能够增加个人魅力,拥有好人脉。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言语得体,这样才能成为他人眼中讨人喜欢的沟通者,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激发对方与你进一步交往的愿望。

在不同圈子里游刃有余

口才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拥有了好口才,你就能在不同的交际圈子里游刃有余。

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说话的水平上。因为言为心声,舌战便是心战,语言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心。

195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重大国际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个顽固派,推行敌视和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他嘱咐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在会议厅或走廊上遇见中国人时不予理睬。日内瓦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不久,杜勒斯离开了日内瓦。美国代表团改由杜勒斯的助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任团长。周总理觉得美国代表团中并不是每个人对中国的态度都与杜勒斯一模一样,他决定直接同史密斯打交道。

有一次,周恩来走进酒吧,看见史密斯在柜台前正往杯子里倒咖啡。他径直向史密斯走去,伸出自己的手。

史密斯猝不及防,不由一愣,但还是迅速作出了反应。他左手夹着一根雪茄,急忙用右手端起咖啡,故意显示他的双手忙不过来。

尽管如此,周总理已把坚冰打破了。两人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不久后,在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时,周总理正在会议休息室里与人谈话。史密斯走上前去向周总理问好,还说总理的外交才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能结识总理而感到高兴。

周总理回答说:“上次我们见面时,我不是首先向您伸出手吗?”

史密斯笑了。临走时,用肘碰了碰周总理的胳膊。——杜勒斯在日内瓦时,下过一道“不许同中国人握手”的禁令,史密斯不敢违抗,便以“肘”碰“胳膊”的变通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问候。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打破坚冰的尝试获得成功,为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铺平了道路。周恩来卓越的谈话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理的人总是受人鄙视的。一个善于讲话的人,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人对他产生好感,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往往会因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得不到改善而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社交是一个很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怎样才能挥洒自如、灵活应对呢?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说话。在社交过程中,你该怎样开启你的嘴巴呢?

应清楚对方的身份与性格特征。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怒形于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对他则应注意委婉地循循善诱。不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只一味夸夸其谈,其结果必然是失掉了一个交谈对象。

社交场合的交谈不仅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灵活巧妙的语言能够帮助你顺利打开人际交往的新局面。掌握了以上的交谈技巧,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在社交场合,你便可以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精力情况。

在应酬当中,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想法,交谈能否融洽则在于你话题的选择。如果你不了解他的情况,只顾自己一味地夸夸其谈,他肯定没有兴趣同你交谈;如果你知道他现在想要知道的、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同他促膝长谈,他肯定会耐心地倾听你的述说的。

要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

根据经验,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往往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对事物要有衡量其种种价值的尺度,不要顽固地坚持某一个看法;假若有必要对事情保守秘密,而你不能保守秘密,就会在很多事情上都出现过失。不要说得过多,要想办法让他人说话。如要对人亲切、关心,应竭力去了解他人的背景和动机。

假如在交谈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去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

不该说话时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时却没有说,从而失掉了说话的时机;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叫做睁着眼说瞎话。

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应该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的内容和听者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这样才能让交谈的意图明朗化,引起共鸣。

把握好说话的语气

在所有使用有声语言的场合,都离不开语气。在一句话中,不仅有遣词造句的问题,还有用什么样的语气表达才能更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大师郭沫若在台下观看自己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的演出,他听到婵娟痛斥宋玉:“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听后,感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骂得还不够分量,就走到后台去找“婵娟”商量。“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分量会重些?”

这时,正在一旁化妆垂钓者的演员张逸生灵机一动,插了话:“不如把‘你是’改为‘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拍手叫绝,连称:“好!好!”

这一字之改,不仅使原来的陈述句变为坚决的判断句,并且使语言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气也更加的有力,婵娟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在人际交往中,驾驭语气是很复杂的技巧,要注意学习掌握以下几点:

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气。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声语言的表达,必须考虑对象、场合、时机等因素,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机的语言交流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语气的多种形式,做到适时而发。

①因人而异。驾驭语气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者的情绪与精神状态。语气适应于听者,才能同向引发,比如,喜悦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喜悦之情,愤怒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

②因时而异。同一句话,在不同时间说,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③因地而异。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流速度,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场合不同,应运用不同的语气。在谈话的场合与演讲的场合、论辩的场合和对话的场合、严肃的场合与轻松的场合、安静的场合与嘈杂的场合等,都要根据情况而使用不同的语气。

掌握语气的特点。语气包含思想感情、声音形式两方面的内容,而思想感情、声音形式又都是以语句为基本单位的。语言有表情、表意、表志的作用,语气相应也分为这三种:

①表情语气,它是谈话中表现的感情。比如,赞叹、惊讶、兴奋、轻松、不满、讽刺、呵斥、警告等。赞叹用“呵、啊”,句中常有“多”字搭配;惊讶用叹词“啊、哎、哟、咦”;叹息用“唉”;制止、警告用“嘘、啊”;醒悟用“哦”;鄙视用“呸”等。

②表意语气,指的是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祈求、命令、感叹、陈述、疑问、催促、建议、商量、呼应等。这种语气词或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或用于整个句子末尾。指明事实,提醒对方注意,用“啊、呢、咯、嗯”等;催促、请求用“啊、吧”;质问、责备用“吗”,如与副词“难道”搭配。

③表志语气,就是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表示某种态度。如否定、强调、肯定、不肯定、委婉、和缓等。肯定用“是……的”;缓和用“啊、吧”,语气显得平淡,不生硬;夸张用“呢、着”。

改变不良的习惯语势。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某种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习惯语势,由此,要尽早克服那些不符合语气要求的习惯语势。

有的人讲话声音变化很大,总是一开口声音很高、很强,到后来越说越低、越弱,句尾的几个字几乎听不到;有的人讲话,总是带有一种“官腔”,任意拖长音,声音下滑,造成某种命令、指示的意味;有的人讲话,则喜欢在句尾几个字上用力,使最后一个字短促,语力足,给人以强烈感、武断感,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

把握语气主要是做到句首的起点要参差不一,句腹的流动要起伏不定,句尾的落点要错落有致,这样就能使语气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正确地运用语势,就会从语意上对每句话的表达给予具体地把握。

在人际交往中,语气是有声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技巧。掌握了丰富的、贴切的语气,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对说话对象产生正面的效应,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

表达不当,忠告也会逆耳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脉,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知对方。

我们应欢迎他人的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实际上,一般人都讨厌忠告,忠告听起来总是不那么顺耳。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说者言语表达不当的结果。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一般人很容易受感情的支配,即使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但仍然容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听进忠言。

一个中学生在外面游荡一天之后心生悔意,暗暗下决心回家学习。他一走进家门,当母亲的就急不可耐地对儿子说:“你又到哪里疯去了?还不快去复习功课,看你将来还考不考得上大学!”儿子生气地顶撞母亲说:“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之下,儿子怒气冲冲地跨出了家门。就这样,母亲的一番苦心白费了。

看来,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有技巧,否则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在给予他人忠告时,假如能够注意忠告的三个要素,你的忠告就会被人接受,忠言听起来也就不会逆耳了。

不要用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相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他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我说小朋,你看隔壁家的小明多有礼貌,多乖!你和人家同年生,你还比他大两个月,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儿子听了母亲的话,或许会一言不发,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哼,整天说小朋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好了!”这样一来,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母亲的忠告反而起到反效果。

给人忠告要谨慎行事。说到底,忠告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好是忠告的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给人忠告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要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反感情绪。由于用语激烈,对方就会认为你是趁机教训他;言语过分委婉,对方就会认为你假惺惺。

给人忠告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

当你的下属尽了最大努力而最终没有将事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假如你这时不合时宜地说“假如不那样就不会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句句在理,但下属心里却会产生“你没看见我已经拼命努力过了吗?”的反感,这时,忠告的效果当然不会好。相反,假如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之类的安慰话,然后再与下属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下属就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

此外,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关键。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综上所述,在我们向他人提出忠告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使忠言听起来不逆耳,这样才能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让他人欣然接受,最终达到忠告的目的。

不要忽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自我空间和适当的交往距离。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交往的性质,有意识地选择与他人交往的最佳距离,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与交流。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选择了一个宽敞的阅览室作为实验场所,在阅览室刚刚开门、里面仅有一个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走进去、拿把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心理学家将这个试验做了整整80次。结果,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由于对方不知心理学家正在做试验,因此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之后,大部分人很快就默默地走开、选择其他的座位坐下,有些人则干脆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想干什么?”

这个试验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空间被其他人触犯,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

通常来讲,在人际交往中,自我空间的范围由交往双方的人脉及所处的情境决定,交往双方的关系越密切,个体的自我空间的范围就越小。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美国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人际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乎无间隔,即我们一般所说的“亲密无间”,距离范围在0~0.45米之间。

亲密距离的近范围是0~0.15米,此时,双方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甚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与气息,这是为了做出爱抚、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常发生在爱侣、亲友之间。假如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就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侵犯。

亲密距离的远范围是0.15~0.45米,此时,双方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等,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仍能体现出亲密友好的关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或亲密朋友之间。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情感高度密切的人之间。在社交场合,在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特别是异性,假如采取了亲密距离,看起来就不太雅观了。

在同性之间,亲密距离通常在非常熟识、无话不谈的贴心朋友之间。一般情况下,女性朋友比较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而两个成年男性在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在异性之间,亲密距离多用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假如你忽视了这一距离,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人误解而产生不愉快。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假如一个不属于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意如何,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

个人距离。指的是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距离范围在0.45~1.22米之间。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0.46~0.76米之间,此时,双方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近距离适用于熟人之间的交往,陌生人进入这个空间就会构成对他人的侵犯。

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0.76~1.22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臂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此时,任何朋友与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0.76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时保持的距离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米)一端。

个人距离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一般,朋友之间进行交谈时多采用这个距离。在社交场合,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有些人也会有意地采用这个距离。

社交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脉,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为正式的关系。范围在1.2~3.7m。

社交距离的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此距离。在现代文明社会,很多复杂事务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比如,单位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到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一般均用于非正式的社交情境中,而社交距离则用于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在社交距离的范围内,交谈双方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并且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此时,双方的目光接触已经成为交谈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形式了。假如得不到对方的目光支持,谈话者就会产生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

公共距离。一般是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

公共距离的近范围约为3.7~7.6米,远范围则在7.6米以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能够发生联系。

处于公共距离的人们很难进行直接交谈。所以,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而7.6米以外的距离,在当今社会中,常用于大会场发言、演讲、戏剧表演、电影放映等。

在人际交往中,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取决于具体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距离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交往时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也会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对较大。在社交中,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一般不敢贸然挨着他坐下,而都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个人空间而触怒他。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还取决于性格。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他人,也比较容易容忍他人的靠近。换句话说,他们的自我空间相对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的人不愿主动接近他人,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很容易因自我空间受到侵占而产生不适感和焦虑感。

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的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能够容忍他人跟自己靠得很近,这时已经没有亲密距离和公共距离的界线,人们不得不通过躲避他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他人的距离。然而,在比较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对空间距离的需求就会扩大。

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人们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展开交往。

人际交往的四类距离常常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之间的距离会被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语言”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

场面上要注意礼节和措辞

当你在礼节场合与他人说话的时候,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热情、实在、值得信任。

说话的时候动作一定要适度、端庄,在必要的时候可做一些手势。如果你是坐着说话,手不要搭在邻座的椅背上,腿不要乱晃、乱跷、随意地颤抖,更不要一边说话一边修指甲、挖耳搔痒、剔牙齿等,这些都是在礼节场合需要注意的。

美国人一般性格比较外向、感情丰富。他们欣赏英俊的外貌,沉着潇洒、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赞赏幽默机智的谈吐。

1960年,尼克松败在肯尼迪的手下,正是由于在电视辩论中风度与谈吐都比不上肯尼迪。里根之所以能当上总统,与他在当电影演员的时候培养出来的潇洒风度和练就的好口才有极大的关系。从外部的形象来看,年仅46岁的高大、英俊的克林顿当然比年纪老迈的老布什占有很大的优势,但老布什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他是一个老牌政客,在从政经验丰富与外交成就的显赫这两个方面,克林顿无法同他相比。因此,克林顿在三次电视辩论中决定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不咄咄逼人,不进行人身攻击,而要在广大听众的面前展示出一个沉着稳重、从容大度的形象。1992年10月15日,在第二次电视辩论中,辩论现场只设了一位主持人,候选人的前面都没有讲桌,只有一张高椅子可坐,克林顿为了表示他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尊敬,一直没有坐,并且在辩论中减少了对老布什的攻击,把重点放在讲述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长12年间所取得的政绩上。克林顿的这种以柔克刚、彬彬有礼的做法,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感。

在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克林顿英俊、潇洒的姿态,敏捷的论辩与幽默机智的谈吐使他大出风头。他在对老布什的责难进行了有效的反驳之后,又很得体地对广大电视观众说:“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宫期间的为国操劳,又希望选民能鼓起勇气,勇于创新,接受更佳的人选。”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克林顿要想圆他的总统梦,必须把老布什拉下马,克林顿深知电视辩论的重要性。假如能在电视辩论中表现的十分出色,再加上舆论界广为宣传,就为入主白宫铺平了道路;假如在电视辩论中惨遭失败,那么,他的总统梦就将化为泡影。

为了能在电视辩论中获胜,克林顿的竞选班子绞尽了脑汁,制定出了有礼有节、以柔克刚的有效的辩论方法。

电视辩论不但可以显示出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主张,更重要的是还能展示出候选人的素质和能力,如风度、形象、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克林顿能抓住电视这个受众面最广的传媒、在辩论中以说“礼”话的策略与老布什竞选,赢得了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支持,也展示了自身良好的风度和形象。

口才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外在表现

口才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艺术。一个拥有卓越口才的人,不仅拥有高超的口语表达艺术,同时也拥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出众的智慧、清晰的思路、机敏的反应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口才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赢得他人友谊的关键。

口才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口才好的人,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言之有物、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深刻地认识事物、准确地理解事物;必须具有辩证的科学思维,能进行全方面地分析、准确地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风趣幽默的能力。要培养以上几种能力,首先,必须培养自己的德、才、学、识。

德、才、学、识是培养口才能力的四大基石,也是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

“德”是口才的灵魂,德,包括政治道德、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这三个层次对口才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政治道德。良好的政治道德情操将使你在面对任何难题时临危不乱、挥洒自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做研究工作。当时,日寇炮轰沈阳,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地区。此消息激起了童第周的满腔愤慨。他联合了很多留学生,发起了抗日示威游行。

比利时当局以“扰乱治安”罪审讯童第周,他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传单是我写的,游行是我带的头!但是,这不是扰乱治安,这是中国人的志气,是完全正义的。”他用自己高尚的情操,雄辩的口才,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维护了正义,赢得了留学生们的尊重。

伦理道德是处理人脉的重要准则。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之所以能够存在,为大家共同接受,这些和所维持的伦理道德观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家庭的伦理道德,社会也就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就将形成贪欲纵横、互相勾心斗角的局面。

正是由于伦理道德具有如此的重要性,而在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他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思想,所以,人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传达给他人。高尚的伦理道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大大增强你在人际交往中的感染力。

个性心理品质即个人的修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益于他人的人,自然很容易为他人所接受,他的话也就有可能被别人奉为圭臬。“文如其人”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言如其人”。同时,心理上的专注力、耐受力、进取心等品质,也将使你更具有个人魅力,使你的人际交流更富有内涵。

“才”是口才的核心,有口才的人不仅掌握了口语表达的技巧,同时还具有记忆才能、思维才能、想象才能、观察才能、创新才能和应变才能等综合才能。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来到中国访问。9月25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了欢迎宴会。田中角荣在致辞中谈到日中战争问题的时候说:“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才思敏捷的周总理,当即就反问道:“你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害是怎么理解的?难道仅仅是‘麻烦’吗?”周总理列举了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南京大屠杀,中国30万名同胞死于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再有某年某月某日,日本侵略军如何杀死我国无辜的百姓,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讲完之后,问田中角荣“你是怎么想的?”此后,田中角荣在回忆时说:“不能不令人感到周恩来是一位极为卓越的政治家。”

周总理的智慧超人、才华横溢,赢得了各国人士的敬佩。同时也说明,只有多种才能有机结合,才能孕育出一个优秀的交际高手。

“学”是口才的基础,每个人的才能都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才,是知识的产物,是知识的结晶。一个人的才能大小,首先取决于他自身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同样,一个人的口才好坏,也与他的学识是否渊博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大学者很多都以有口才和渊博的学识而著称,进而成为交际高手。

梁启超是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大学者,年轻的时候聪颖过人,康有为推荐他到两江总督张之洞那里去任职。张之洞为了试一试梁启超的才学,便拟一上联来求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深知此联的妙处:江、河、淮、汉乃中华四大名川,长江位居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季位居第二。武昌旧称江夏,张之洞镇守武昌,以“南帅”自居,欲与“北帅”袁世凯比高低。他口出大言,把“江夏”两字嵌在了上联中,因此,极为难对。

梁启超仔细看了两遍上联,略微沉吟一下,应对如下:“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人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张之洞暗暗称奇,深深敬佩梁启超的过人才华。因中华自古把儒、释、道教统称为“三教”,儒教居“三教”之首;把天才、地才、人才并称为“三才”,“人才”又居“三才”之尾,“儒人”一般指书生,刚好嵌在此联中。梁启超的下联真可谓滴水不漏,巧妙至极!

“知识就是力量”。口才的魅力深深扎根在知识的土壤中。作为交际高手,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识”是口才的方向,识包括政治领域的识和业务领域的识。

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即表现他的“识”。预见性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因素。比如,假如你仅仅具有满腹的学问,讲出来的却是陈词滥调,对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毫无判断力,那么他的交际能力将毫无新意,因而不可能给听众以较大的启发,他的交际能力也就无法实现。

口才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外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口才很重要。因此,要想拥有良好的口才,就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从充实自己的内在开始做起。

同类推荐
  • 人际交往8堂课

    人际交往8堂课

    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独特的处事方式,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处事风格。为了适应人际发展,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我们需要主动塑造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 本书详解了人际交往中常遇到的困惑,在帮你轻松掌握人际关系窍门的同时,培养你驾驭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讲述的种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帮你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助你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 拿破仑成功之道全书

    拿破仑成功之道全书

    希尔从事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并利用私谊写信给美国政界、工商界、科学界、金融界等取得卓越成绩的高层人士,积极与他们结识。在以后的20年间,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拿破仑·希尔访问了包括福特、罗福斯、洛克菲勒、爱迪生、贝尔在内的500多名成功人士,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是对拿破仑希尔成功学的详细阐释。
  • 知本赚钱术

    知本赚钱术

    人类正在普遍地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要资本(知本)并以知本来创造财富的新时代。知识,作为最有革命性的资本,将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财富,顺应这个潮流的人,必将冲上成功的巅峰。
  • 曾国藩大智慧全集

    曾国藩大智慧全集

    如果将中国历史用人物来断代,那么可以这么说: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的第一人。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崇拜曾国藩,说他“足为吾人之资”。而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但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面对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当时的混乱局面,一定得靠他来拯救。可以说,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大人物”。
  • 别让思路毁了你

    别让思路毁了你

    本书内容包括:坚信你能发光主宰自己的命运跳出旧有的束缚让脑袋富有起来开发你灶封的宝库向成功人士看齐等。
热门推荐
  • 一代黑客传奇

    一代黑客传奇

    苏龙,一个后世少年,联合国武林盟主,天才黑客的双重身份使享受无上荣誉,却命运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重生这么无稽之谈的事情让他碰上了!来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都市,卷起来一场腥风血雨!用他前世的所有,改天换地,风云再起……
  • 守护甜心:花碎花落

    守护甜心:花碎花落

    「文艺」所谓局中局。日奈森亚梦所处之地,似乎身处绝境。她合着双手轻轻摆在胸前,琥珀色的双眸之中是绝地逢生的期望。P?(;?Д`?)此文翻新中,请各位看官注意每章节有→「翻」一字为恭喜,谢谢观看。
  • 时空良缘之爱在古代

    时空良缘之爱在古代

    我—梁缘,是警校高2的当代校花因为一不小心落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朝代,不过本小姐既来之则安之,看我如何学武功'和朋友闯江湖,闹武林,当盟主,和冷酷王爷谈恋爱,看我如何玩转这个时空
  • 英雄联盟之最强战神

    英雄联盟之最强战神

    贪玩,不学无术的少年杨宸,偶然见到别人玩英雄联盟的场景,便决定试玩一下。从此,LOL界迎来了一名绝世高手。从一开始的菜鸟,摇身变成大神,最后走上职业玩家的道路。建立战队,迎战S系列的世界比赛。
  • 九龙币之潜龙篇

    九龙币之潜龙篇

    二流大学毕业生林隐在首次失业的同时,却因一次公交巧获九龙币,而后脑中多出了许多平日里未曾知晓的信息,也渐渐卷入了一次股市上的暗战......庄家、操盘手等各类角色将相继出现,敬请评阅。
  • 出逃王妃

    出逃王妃

    穿越过来一睁眼,就发现自己成了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儿,娘是个软包子,谁都能咬一口,舅母表姐个个腹黑,苏瑾觉得命运就像是一个蛋,你想操的时候它就操了。不过成了长公主的养女,自是麻雀变凤凰了,纵然他们奸计不穷,她也有办法整治他们,毕竟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歌手

    情歌手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勋鹿剧场

    勋鹿剧场

    就是勋鹿还有其他cp的小段子,有甜有虐,从网上搜的哦!看过勿喷!
  • 狂龙炽

    狂龙炽

    任永长是一位玄学业余爱好者。他对于周易八卦,道德经等等都有独特的认知与见解。一次偶然,恰逢戈壁滩大地震,任永长作为一个探察者,他与曾经的同学好友,一起来到了这里。不巧的是,恰逢地震来临,这些人全部被带入一片未知的世界里。在这里,天荒极尽,地无尽头。蛮兽肆虐,妖魔纵横。十几位好友一下子从如鱼得水的世界里。来到这充满未知凶险的异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最为严峻的生存考验。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曾经的友谊,都不复存在。任永长更是遇上了难得一见的妖兽……狂龙炽独家读者企鹅群:2942239602
  • 梁家有女名清欢

    梁家有女名清欢

    他是娱乐圈影帝一样的存在,而她只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而她在他最低谷的时候喜欢上他,为了走到他身边她做了许多许多。一直以来都是他的未来有多少种可能,她就会去做多少种准备。她喜欢他,从来不是因为什么,只是因为他值得,所以她情愿。然而当她真正走到他身边可以比肩时,她回望那些埋葬在岁月里的话语,找回了那些年真挚的语气,却找不回它存在的意义,当他们都已不再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