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6400000005

第5章 太阳山历代兵事探微(2)

四、宋与西夏战事

宋代已由五代十国的动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王朝为中国历史上国土最小、国势最弱、国防最差的封建王朝。在此期间,党项族从拓跋部夏州政权建立起(881年),至西夏王朝灭亡止(1227年),包括西夏王朝190年在内,历时347年。北宋初期,太阳山地区分属灵、原等州。咸平五年(1002年),萧关(今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以北皆被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北宋只控制萧关以南各地。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全国设置12监军司,其中韦州静塞监军司,驻威州(今韦州镇)。韦州静塞监军司为西夏地方军指挥机构,每一监军司都领有一支专门的军队,并规定驻地,立有军名。各军大小不等,统军多者10余万,少者一二万人。每一军都设都统军、副统军及监军使各一人,由贵戚豪右充任,其下属军官为指挥使、教练使和左右侍禁官等等。宋、西夏时期在太阳山地区的战事,主要为夏州割据政权与宋军的战争,在夏、宋双方沿边地区频繁进行,互有攻守、胜负。

李继迁窥伺灵州道。北宋建立之初,宋廷封李彝兴为太尉。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捧掌夏州政权后率领族人首领270余人、民户5万余帐投附宋廷。宋太祖赵匡胤授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随后,宋廷收夺拓跋氏领地,引起党项族的反抗。其中,反抗最激烈的是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党项族帐投附者日益增多。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十二月,夏、宋开战。辽压宋对夏妥协,构成夏、辽、宋三国鼎立格局。至道元年(995年)七月,李继迁击破党项睡泥族,俘700余帐,余众溃奔萧关。此时,灵州(今吴忠市利通区北)、镇戎军(今固原市原州区城关)、环州(今甘肃环县)以北,黄河以东,贺兰山以西,陇山内诸族均降帖服。宋军为护灵州粮道,曾经议修古威州城。古威州在灵州南约75公里,为灵州道要冲。后因城内缺井水,宋廷担心夏军在城外断绝水源,旋自环州而北,沿灵州道“筑伯鱼(环县北)、青岗(环县北与同心县东交界处)、清远(环县甜水堡)三城”。李继迁以千骑攻三城不克,又调转头引韩德威率辽兵围攻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声东击西、窥伺灵州道。

李继迁浦洛河截获宋军粮秣。至道以后,宋灵州驻军粮刍需由灵州道运送,今太阳山地区异常繁忙,夏、宋战争逐渐转向灵州道。灵州道从环州至灵州段穿越“七百里旱海”,路途十分艰难。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正月,宋洛苑使白守荣护送刍粟40万石赴灵州。宋军以环州守将周仁美为先锋,会州观察使田绍斌率兵接应支援。白守荣初令粮车分三队丁夫持弓矢自卫、宋军布阵以护送,后令三队合并为一队,行至浦洛河(今太阳山附近、河谷为灵州道),被李继迁邀击。当时,田绍斌主张在李继迁军攻略时,宋军队不要离辎重迎战,并要结队慢行。白守荣欲自截功,不采纳田绍斌建议。田一气之下率部回清远城。李继迁以弱骑挑战,白守荣率军迎战,中伏大败。送刍粟丁夫惊慌失措,竞相逃跑,互相践踏,死伤甚重。周仁美部宋军不足3000人,与李继迁数战,身中8创,护部分刍粟返至清远城。李继迁截获大量粮秣。

宋五路大军进讨李继迁。李继迁在浦洛河劫粮成功后,遂挥师万余众围攻灵州。宋太宗大怒,令李继隆为环、庆等州都部署,殿前都虞侯范廷召为副都部署,率师讨伐李继迁。至道二年(996年)七月,李继迁截获灵州告急文书,遂屯兵灵州城。李继隆出环州,范廷昭出延州,容州观察使丁罕出庆州,殿前都指挥使王超出夏州,西京作坊使张守恩出麟州,宋发五路军大举进讨,李继隆为五路总指挥。宋太宗将银夏钦辖卢斌,改为环庆钦辖,率军2万为李继隆先锋。临行前,宋太宗授命李继隆先赴援灵州,然后会诸路军于乌池(今陕西定边县苟池)、白池(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境北大池)。先锋官卢斌以为宋军趋灵州再会师乌池、白池,需月余方至,不如由环州出青冈峡,经路直捣平夏,才需十日路程。李继隆从其议,上报朝廷改道,旋即发兵。李继迁在夏、宥、灵、盐之间的广阔地带避匿不战。宋军行军十余日不见夏军,遂引军退还。张守恩自麟州出兵,遇夏军未敢恋战,亦退归本部。唯王超与范廷昭两军在铁门关(今盐池县东约25公里)等处遇李继迁军激战,李继迁据险列阵,宋军转战3日,攻占乌池、白池,擒夏军主吃、指挥使等27人。宋五路大军进讨李继迁,三路大军无功而还。宋廷从此重视了灵州方向的防御,李继迁亦频繁进攻。至道三年(997年)十月,李继迁以宋灵州叛变军校郑美为向导,再次进攻灵州,未胜。十二月,上表请降。此时,宋太宗已死,真宗赵恒即位,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复赐姓名赵保吉。李继迁尽复拓跋氏旧日领地,封疆所及,“东西二十驿,南北十余驿,地方数千里”。

李继迁再次截获宋军粮秣。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二月,李继迁命所属族兵屯居于萧关等地。李继迁率夏军,驰骋于宋、夏沿边地区,声东击西,飘忽不定,不断袭击宋廷城池、堡寨。九月,知灵州、陇州刺史李守恩,陕西转运使、度支郎中陈纬送刍粟至灵州。由宁环庆清远军部署、州防御使王荣等率军护送。王荣等既不事先侦察了解敌情,又不沿途监视李继迁行动。当送粮队夜间通过“七百里旱海”时,再次突遭李继迁部众袭击,王荣所率护送军顿时乱作一团,宋军伤亡惨重,粮饷再次在灵州道被劫夺。李继迁在今太阳山地区广阔战场上,利用骑兵多次劫夺宋军粮秣,“劫粮断道”成为夏军制胜宋军的重要手段。

李继迁攻占灵州。灵州位于夏州西侧,地处要冲,为宋廷西北边疆重镇,灵州弃、守问题,宋廷多有争议。李继迁有必夺之势,宋廷亦有不能不守的苦衷。咸平四年(1001年)八月,正当宋廷对灵州弃、守举棋不定之时,李继迁以5万骑兵围困重镇灵州,旋派兵占据灵州城外诸山川要点,以作长久围困灵州之举。是年九月,夏军连取河西5州后,遂即挥师经灵州道进攻清远军。宋知军刘隐、监押丁赞等分兵与夏军激战。李继迁军擂鼓攻占南门,其子何移攻占北门,采取填沟断桥等方式疾攻。宋清远军守军多次遣使至庆州,向都部署杨琼求援。杨琼拥重兵未动,仅派副都督部署潘、都监刘文质率6000兵赴援,清远军前后被围,形势万分危急,宋都监段义越城投降,清远军城遂陷。杨琼闻宋军败讯后未与李继迁军交锋激战,当即弃青冈城,灭烧刍粮器杖,驱赶百姓退保洪德寨(今甘肃环县境内)。李继迁率军旋取河外5镇,致使灵州与宋境完全隔绝。是年八月,在夏军尚未攻陷清远军城前夕,宋廷已深感灵州饷道艰难,急命兵部尚书张齐贤为泾、原、仪、渭、宁、环、庆、延、保安、镇戎、清远等州军安抚经略使,知制诰梁颢为副使,尚未部署完毕,清远军城已被李继迁攻陷。张齐贤旋自陕西返回上言:灵州孤危,难以固守,并主张招诱陇山以西蕃部,与宋军成夹击之势,以牵制李继迁军。宰相李沆曾言:“若迁贼不死,灵州必非朝廷所有。”是年闰十二月,宋廷以六宅使、顺州刺史康延英为永兴军钤辖,率禁军5000步骑屯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令知军府事雷有终同主军事。10日后,宋马步军都虞侯王超为西南行营都部署,环庆路部署张凝副之,入内副都知秦翰为钤辖,率6万步骑声援灵州。咸平五年(1002年)正月,王超等率师出发后,张凝从庆州北白豹镇(今甘肃华池县东北25公里处)突入夏境,当即焚帐200余,斩首5000级,进一步牵制李继迁军。宋廷又以右仆射张齐贤为、宁、环、庆、泾、原、仪、渭、镇戎军经略使。不久,宋真宗即罢张齐贤经略使,任其为永兴军府兼马步军部署。此时,李继迁集中夏军大部,急攻灵州。宋知州裴济在十分危难之际,不得不刺血染奏稿求救,援军最终未至。是年三月,知州裴济战死,灵州陷落。宋廷旋立即撤回王超等军分别驻守永兴军环庆、泾原沿边地区,防止李继迁军南犯。李继迁攻占灵州后,遂告捷辽朝,旋又先后攻击麟州、庄浪等地,均被宋军击败。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李继迁改灵州为西平府,次年迁居于此。夏军攻占灵州意义重大,从此夏军有了重要根据地和依托,扼控西陲要害,对西夏建国起到了奠基作用。

李继迁屯兵浦洛河。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夏军攻宋环州,围洪德寨(今环县洪德城)。宋蕃官庆香等率族兵拒战,寨主段守伦策应,兵败转而攻破环州蕃部白马族。五月,宋环庆副部署张凝率兵攻环庆一带附夏蕃部,招降其他族帐,党项21族、4800户归附宋廷。夏军恐惧,遂屯兵浦洛河地区以护卫诸羌,今太阳山地区驻有重兵。宋廷下诏镇戎军与洪德寨严阵以待,李继迁旋率兵掠河东边境。冬十月,李继迁率夏军袭破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此战后,李继迁扬言屯兵盐州,将攻环庆,夏军尽取府库物资准备运回西平府。途经宋镇戎军北面之石门川时被截击。六谷族首领潘罗支暗聚六谷与者龙族兵数万,突然攻击夏军,李继迁中流矢奔还西平府。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李继迁卒。

宋军五路围攻灵州。西夏梁太后摄政,重用亲信,排斥异己。“今其主幼,妇人为政,所任要重皆其亲昵,虽有豪杰无由自进。”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宋五路军队,从东、南、西南进击西夏。拟先克灵州,然后直捣兴庆府。东线,签书经略使事内侍(宦官)王中正出河东路,种谔出延路,受王中正节制。南线,行营经略使高遵裕出环庆路,副总管刘昌祚出泾原路,受高遵裕节制。西南线,以秦凤和熙河两路宣庆使李宪为经制使,出熙河路。是年九月二十三,神宗再敕榜威胁西夏:“其或抗拒天兵,九族并诛无赦。……咨尔士庶,久罹困残,共坚向化之心,咸适再生之命。敢稽朕命,后悔何追。”宋廷对一举扫荡西夏,充满信心。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宋五路大军向灵州进军,拉开宋、夏灵州之战序幕。宋、夏灵州之战,以东线宋军发动进军最早。河东、延两路军半途溃散后,宋廷令泾原、环庆两路合兵进讨灵州。泾原路离灵州最近,可沿葫芦河(今清水河)谷地北上。夏军料宋军必经此路,调集重兵在葫芦河谷布置。刘昌祚同副将姚麟率泾原路5万蕃汉兵,进至堪哥平(今海原县东南),已近宋、夏边界遇夏军3万余人扼守磨脐隘(或称磨哆隘口,今宁夏海原县城东南),军队无法前进。宋军部将多主张转向进取韦州(今韦州镇),以便同环庆军会合。刘昌祚不同意挥师韦州,遂命令分兵强渡葫芦河,夺取磨脐隘,与西夏统军梁大王(梁太后弟)大战,自中午战至傍晚,夏军败退10公里,宋军“斩获大首领卧沙、监军使梁格嵬等二十三人,斩首二千四百六十级”。梁大王之侄讫多埋等被俘,刘昌祚率军继续北征,高遵裕也已率环庆路军北上。十月十七,西夏清远军守将嵬讹兀投降,高遵裕环庆路军顺利进占韦州。刘昌祚率泾原路军再进至尝口(今同心县城北附近)时,前至灵州有两条路:一路直接向东北出黛黛岭(今牛首山)至灵州,一路先北上至鸣沙川,再向东北转至灵州。刘昌祚率军疾进鸣沙川,抄获西夏御仓藏米100万石,满载军饷直向灵州。刘昌祚军至灵州城下,夏军城门未闭,先锋几乎可以夺门而入。城外,宋军犹邀杀西夏城防士兵450人,夺得牛马羊1000多头。因高遵裕环庆路军队未到,刘昌祚未敢立即进攻灵州,且高遵裕曾派李安鼎带来指令,告已指派王永昌去灵州招降,不必攻城。宋廷远离前线,不察实情,若泾原路军率先攻城,会被指责违令抢功。刘昌祚遂令在灵州城扎营,坐失入城战机。十一月,高遵裕率环庆路军到达南州平(约今太阳山地区北、灵武市南),遭遇夏军阻击。高派转运副使李察和判官范纯粹,连夜催促泾原路军接应。刘昌祚被迫将军队交给副将姚麟留屯灵州城外,其亲自率数千骑赴援南州平,西夏军闻风而退。梁太后遂调集精兵10万,保卫灵州和京畿。夏军一面坚守灵州,一面派出轻骑抄绝宋军粮饷。宋20万士兵、民夫重重包围灵州,18天不能破城,粮饷不继。十一月初六,高遵裕始令环庆路军攻城,宋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梁太后令挖开灵州城外七级渠(今秦渠)放水灌入宋营,宋兵冻溺死者无数。宋神宗诏令班师,宋军10万人溃败,生还者仅1.3万人。当年,随宋军的监察御使张舜民写过《西征诗》:“青冈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记录此次惨败。熙河路军由于越祁连山或渡湟水北取甘凉困难太大,李宪决定深入西夏境内,参与灵州会战。继之,熙河路军进取天都山,击败西夏威名统军星多哩鼎,焚毁西夏南牟会(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华山东坡)行宫及其馆库,俘夏军百人,兵锋直逼葫芦河。此时,灵州城下的环庆、泾原两路军已溃败,宋廷急令李宪“旋师本路,安养士气”。熙河路军半途全师而还。宋五路大军围攻灵州,河东、延两路,因军粮不济,最后溃败;泾原、环庆两路,灵州城下惨败;熙河路半途而返,虽与灵州主战无功,但夺取兰会地区,偏师获胜。五路兴师,草率出兵,终因王安石罢相、军中无得力统帅提兵40万,而遭惨败。

宋军奇袭夏祥军之战。宋哲宗元七年(1092年)春,辽道宗耶律洪基应西夏梁乞逮请求,派辽军大将萧海里驻守北宋北部边境地区,为西夏军做后盾。三月,西夏国相梁乞逮集中兵力于韦州祥军(于1062年由韦州监军司改),准备进攻宋绥德军,以重兵压泾原境,并扬言集中兵力3万攻占环庆路。宋陕西经略史章侦察得知,夏军边寨分散,各相距“二三十里”,每寨有800余人,并且人马均乏弱不堪战斗,旋派折可适统泾原兵8000人,昼夜急袭夏军韦州静塞监军司,夏军惊恐慌忙败走。折可适率兵直入祥军内,掠获牲畜和大量器物回师。西夏军从后追击,折可适在途中要害处设伏阻击,致使夏军大败,其首领二人被斩,大部士卒死亡,损失甲马数以千计。十月,西夏国相梁乞逮妹、梁太后不甘心韦州之战失败,亲自统率10万大军进攻环州,围环州城7日未克。章令折可适领宋兵万余在洪德寨截断夏军归路,致使夏军大败。梁太后尽弃帏帐首饰,易服而逃,几不得脱。史称梁乞逮潜谋篡权,“环庆之役,梁氏自将,不使与兵权,乞逮不悦,叛状益露”。后于宋绍圣元年、夏天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梁乞逮被夏大将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等“集部众讨杀之,灭其家”。

五、元明时期战事

元朝是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时期,今宁夏南北为元朝腹地,战事稀少。明朝晚期,已进入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今宁夏南北设宁夏镇、固原镇。军镇之下,分别统领卫、所、关、堡,环列兵戎。军镇为军政合一、屯防兼备的特殊行政区域。卫所军队,平时训练与屯田相结合,战时由明廷派总兵统一指挥。今太阳山地区的韦州、下马关为军事要冲地区,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战事十分频繁,每年秋季,三边总制都要调集兵力沿长城“防秋”。明代大力增修长城(边墙)、堡寨和大量驻军屯田,成为一项重要军事活动。修缮后的长城十分壮观坚固,与沿线附近的大量防御工事一起,共同构成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防线。

元军驻垒豫王城。今惠安堡、韦州、下马关一线南下至预旺堡,南通平(凉)固(原),北连灵(州)盐(州),东控环(州)庆(州),西扼同(心)海(原),实为兵家长驱易退之地,成吉思汗派兵在此筑城。今太阳山地区,为豫王管辖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初期,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宁夏南部地区遂发生浑都海、阿兰达儿叛乱。叛乱发生后,叛军尽行掠取,其状目不忍睹,所在郡县府库被洗劫一空,本来稀少的居民,为避兵乱纷纷逃匿山谷,今太阳山地区遭到战乱波及。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冬十月,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刺为安西王,出镇长安,赐京兆为分地,驻兵六盘山地区。至元十年,加封忙哥刺为秦王,别赐金印,于开成(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境南)建安西王府。“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官邸。”安西王冬居京兆(长安),夏居六盘,开成亦是安西王夏季避暑之地。豫王城与安西王府互为依托。至元十三年(1276年)四月,南平王秃鲁领兵镇守六盘山地区。元军在开成置屯田总管府。忽必烈死后,忙哥剌子阿难答为安西王。阿难答加紧扩充实力,参与争夺帝位,后被“责以乱祖宗家法”,杀之。帝位之争斗,以安西王阿难答失败告终。阿难答信奉伊斯兰教,任安西王时所部士卒信奉大半,使伊斯兰教得以传播。阿难答被杀后,军队多被调遣,开成府从此走向衰落。元顺帝时,又以豫王阿剌忒纳失里为安西王,继续屯田,其势力已远不如阿难答时期。元朝时期,太阳山地区社会比较稳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得到开发。

元军对太阳山地区的开发。忽必烈建元后,大力推行军民屯田,“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在移民屯田的同时,调兵军屯,特别是在南部六盘山地区(含今太阳山地区)移民屯田和调兵军屯甚为频繁。元代疆域辽阔,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联系密切,驿站规模扩大。当时,元廷以大都中心修筑驿道,每隔数十里一站,被称为驿站,或称站赤。驿站备有马匹和馆舍,大站、小站和交通枢纽之地,均设置有专职官员。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元制每5公里、10公里设一急递铺,有铺兵和邮长,主要任务是转送紧急文书。据《永乐大典·站赤》载,元代宁夏境内共有驿道三条,其中第二条,经古灵州至西域道,其北段在今太阳山地区境内。

明军与王保保之战。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军在北方残余兵力仍很强大,活动也十分频繁,对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元顺帝北逃。继之,明大将徐达率兵攻克隆德(今隆德县),然后越六盘山占领开城(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时元豫王从西安州(今海原县境)北逃。五月,徐达遣右丞薛显率军5000人北上至鸣沙(今中宁县境内),俘元将毛祥、知县尹铎等元朝官员及车辆等,并以西安州所获男女7000余人送北京安置。徐达进军至红城(疑今同心县下马关北红城水古城),后领兵南下萧关,攻克平凉。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因王保保为西北边患,命右丞相徐达为征北大将军,李文忠为东路军,北征大漠,明太祖将主力军用来对付王保保。徐达率西路军自潼关出西安,趋定西,以取王保保。是年四月,徐达率师出安定驻沈儿峪口,给王保保军以歼灭性打击。洪武七年(1374年)十二月,西安卫“遣放元降臣贾伯寿往宁夏招谕,至是王保保藉所部将校二十人、军百人、民千户、马三百一十四匹、牛四十头、驼五十只来降。诏赐保保文绮二、锦衣一袭”。当时,鞑靼势力强大,明军暂无力据守宁夏,故在洪武三年至五年间,把灵州、鸣沙和宁夏路等地的百姓,迁往西安一带,在宁夏北部造成无人区,以为防御地带。五年后,随着明军力量的加强,人口陆续得以迁回。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后,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成为明北方边境大患。今太阳山地区此段历史,多与明军军事活动有关。

明军抵御鞑靼、瓦剌之战。明初,自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其内乱不已,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鞑靼由北元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及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故仍传蒙古汗位,当五传至坤帖木儿时,鬼力赤篡位,称可汗,去元国号,史称鞑靼。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阿鲁台杀鬼力赤,迎立坤帖木儿之弟雅失里为可汗,自称太师,企图击败瓦剌、控制兀良哈,统一全蒙古,重振鞑靼势力。瓦剌在鞑靼之西,为西部蒙古各部总称。瓦剌首领原为北元大汗的臣属,处于鞑靼附属地位,此时瓦剌不甘心于做鞑靼的附庸。鞑靼、瓦剌互相对立和仇杀,但均不肯归附明朝,经常袭扰明朝北部边界。洪武以后,鞑靼与瓦剌交相雄长,迭为明朝边患。《明史·鞑靼传》记载:“鞑靼地东至兀良哈,西至瓦剌。当洪、永、宣世,国家全世,颇为戎索,然叛服亦靡常。正统后,边备废弛,声灵不振,诸部长多以雄杰姿,恃其强暴,迭出与宁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蒙古部从漠北进攻宁夏及固原,主要有两条路线:一为东线,由盐池、灵武一带突破边墙,经同心韦州、豫旺直向固原;一为西线,由贺兰山赤木口推进,沿中卫、中宁一线过黄河,沿清水河南下,直入固原。蒙古鞑靼贵族随着势力的强大,常于每年秋高季节,突破河东边墙防线,攻掠宁夏南北地区,故花马池亦处于边防前线。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庆阳至灵州一带,屯田百户山丹等叛乱,明廷命陕西都指挥使叶升领兵讨捕之,遂即将山丹等斩之,并俘其部众2650人,获马百匹,牛、驼400余头。永乐八年(1410年)一月,为彻底清除鞑靼威胁,明成祖亲率大军北征,宁夏总兵陈懋、甘肃总兵何福等随征,何福因征途中不听节度,畏罪自杀。次年一月,以柳升为总兵官镇守宁夏。鞑靼阿鲁达之子失捏干骚掠宁夏黄河以东地区,宁夏都指挥王败死。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一月,鞑靼攻掠花马池,宁夏总兵官李果领兵激战7天。二月,鞑靼又攻花马池杨柳墩。七月,鞑靼毛里孩部攻掠花马池,向南直至固原、开城、静宁、隆德诸地。开城广宁苑官马被掠1600余匹,宁夏总兵官李果被罢职下狱,鞑靼毛里孩部攻入宁夏南部,都指挥焦政战死,指挥仇理、杨金全等临阵畏怯,由巡按御史逮治。

满都鲁与孛罗呼兵攻韦州。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明廷调精兵万人,令游击将军祝雄领马军3000人驻守兴武营,副总兵林盛领马军2000、步军3000及火战车300辆,坚守花马池等地,指挥仇理领马步军各500驻守韦州城,以加强防御。成化九年(1473年)秋,鞑靼部满都鲁与孛罗呼联合攻占韦州。陕西左都御使王越侦察得知,鞑靼部精壮已外出掠虏,唯老弱羸瘦者巢居红盐池。王越与总兵许宁、游击周玉等率轻骑昼夜驰骋150余公里,袭击成功。明军擒斩鞑靼部众300余首级,获牛羊、器物众多,然后烧其庐帐,复击于韦州。与此同时,宁夏、大同、宣府、延绥等总兵官范瑾、周贤、岳嵩均率兵至韦州。兵至红城后,恰遇两路着红衣的满都鲁部众,冲杀、突破右哨,被游击侯谦、祝雄击退。随后,孛罗呼部众围攻左哨,被副总兵王玺及周贤斩杀。满都鲁与孛罗呼部散而复聚、呼声振天,与明军激战十余回合,兵败后弃辎重军器满野,逃回红盐池。满都鲁与孛罗呼部众见庐帐牲畜皆以荡尽、妻孥丧亡,相顾悲泣而回。三边总制王越在《过韦州》一诗中云:“停骖凭眺旧韦州,古往今来恨未休。有酒不烧元昊酒,无诗可吊仲淹愁。秦川形势通西夏,河朔襟喉控上流。借问蠡山山下路,几人从此觅封侯。”

明军修筑长城(边墙)。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总制尚书秦奏筑“固原旧边”,因位于河东边墙内侧,又称“固原内边”和“内墙”。“尚书秦,奏起陕西八府民夫,铲山挑沟,设险以备胡”,“自徐斌水起,迤西至靖虏花儿岔,长六百余里,迤东至绕阳,长三百余里,即今固原以北内墙也”。徐斌水,今名徐冰水,在同心县新庄集境内;靖虏,即今甘肃靖远县;绕阳,古堡名,在盐池县城以南,今陕甘宁交界一带。据《九边图考》载,此道边墙,始于榆林管辖的定边营南山口,向西南经石涝池堡、绕阳堡,以及甘肃环县甜水堡关,而进入环县与固原卫交界的响石沟,再由响石沟而西经固原卫所辖下马关、徐斌水堡、红古城堡,靖虏卫管辖的干盐池,到靖虏卫的花儿岔,全长“六百三十六里”。据载,三边总制杨一清,为加强下马房至靖虏卫一线防御,又接修边墙四十里,唐龙继杨一清之后接修四十里。至嘉靖五年(1526年),因先年秦等修筑边墙低浅,已经倒坏填塞,“套虏”每年过花马池,由此深入不能阻隔,三边总制王宪又“接修边墙五十七里,并在下马房山沟奏筑小城一座,周环一里,欲调军守之而未能实行”。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尚书王琼令镇守都督刘文领军八千,于下马房东响石沟,挑挖壕堑三十里五分,深阔各两丈五尺,南面堑上筑墙高五尺,共三丈之数”。另在下马房关盖起城楼营房,拨军守之,悬榜于楼下称:“重门御暴”。甜水堡关楼上称“北地重门”,于兰州刻石称“千里巨防”。王琼修筑下马房关之后,河套之蒙古军南掠中路之患得免。嘉靖十二年(1533年)二月,鞑靼吉囊部袭掠宁夏,攻掠花马池,又掠固原。次年八月,鞑靼吉囊部再度进攻花马池,经铁柱泉南下攻掠固原,被王效、梁震御却之。此外,明长城上还建有墙台、敌台与战台。太阳山地区境内的边墙烟墩,为明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鞑靼部再围韦州。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鞑靼部小王子又以10万骑从花马池、盐池攻掠,经韦州散掠固原、宁夏境。是年八月,火筛诸部进攻宁夏东路。弘治十六年(1503年),鞑靼部又进攻围逼韦州,陕西行都督指挥鲁麟令都指挥杨琳率兵邀击,明军兵败。此后,蒙古部多有攻袭,明军虽加强防御,但经常损兵折将。至嘉靖年间,随着军事设施及兵员的加强,明军在抵御鞑靼、瓦剌的进攻中,不断取得胜利。据《明武宗实录》载,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虏十万余骑,从花马池入固原,联营而行,长七十余里,肆行抢杀,城堡为空”。关中惊恐,朝廷震动。总兵官潘浩等被追究责任后,“戴罪杀贼”。为加强花马池边防力量,每年秋季,三边总制都要调集三边兵马前往花马池,沿长城巡防,此谓“防秋”。嘉靖八年(1529年),三边总制王琼曾亲自统领大军,移驻花马池,并教诸将“演摆墙拒战之法”。

明军修筑下马关城和铁柱泉城。嘉靖九年(1530年),王琼率军筑下马关长城,位于今下马关镇之南。下马关城其修建位置正扼道路之口,关城北墙即边墙,关城与长城连为一体,城门亦为长城上的关门。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并瓮以砖,“周五里七分,高厚均三丈五尺”。另外,在下马关古城东边墙南,建有一座墩台,并在墩台四围筑有小形墩院。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边总制刘天和亲临前线,发现铁柱泉和秦所筑城堡,再筑新城,是为铁柱泉城,位于今盐池县冯记沟乡境内。据载:“铁柱泉,弘治十三年,总制、尚书秦尝城其地,但非形势所宜,是故不终其事。嘉靖十五年,尚书刘天和躬自相度,逾月而就,遂成巨防,兵农商旅,咸称其便。操守官一员,旗军三百三十三名,马八十六匹。备见《铁柱泉碑纪》(碑文略)”。据《铁柱泉碑记》载,刘天和在修筑铁柱泉城的同时,还对红寺堡地区之西的梁家泉“亦城之”。在此时期,明军在太阳山地区修建了大量城池、堡寨。

明军筑“徐斌水新边”。嘉靖十五年(1536年),制臣刘天和认为:“西路自徐斌水至(花儿岔)黄河岸六百余里,地势辽远,终难保障。”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边总制刘天和,又增修乾沟、乾涧30余公里,并且挑筑壕堤各一道。后又陆续增葺女墙,添筑敌台、墩铺,使此道边墙逐步完善。“复自徐斌水迄鸣沙州黄河岸,修一百二十五里,增葺女墙始险峻。”此为嘉靖以后的“徐斌水新边”,与固原旧边相对而言。此边墙,并非经常戍守,每年黄河封冻以后,仍退守旧边。今太阳山地区境内的遗迹以及是否设置关隘待考证。

明军修筑烟墩。墩堠也称烽火台、烽燧、狼烟台、烟墩等。烽燧即烽火,为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椐《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载:“修烽燧。”李贤注:“前书音义曰:边宁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火,望其烟,曰燧。昼则火番燧,夜乃举烽。”桔皋,可以窜引上下的木制机具;兜零,笼。引申为边警。烽燧为黄土夯筑的四方土墩台,部分墩堠带有坞城。汉朝称墩堠为“烽燧”,其上竖高架,架上挂笼子,笼中装枯草干柴,有敌来犯,则点燃柴草,发出火光作为信号,称“烽”。另外,还堆积着许多准备燃烟用的柴草,称“燧”。白天燃燧,夜里点火。隋唐时期,继续建筑墩堠,并且沿交通大道近侧筑堠标记道路里程。唐代以后开始筑牧马墩。明朝称烽火台为烟墩,筑墩堠此时已达到高峰。点燃时加用硫黄、硝石等助燃。放烟时同时鸣炮。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规定:“边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明代在构筑边墙、关城的同时,以下马关为中心筑有大量烟墩。其中,下马房关城至老爷山顶,沿边墙筑有6座墩台(当地由西而东按顺序,把第一座墩台称为“头道墩”,依次二步墩、三步墩、四步墩、五步墩,位于老爷山顶上最后一座被称为“六步墩”),并建有坞墙。边墙越老爷山,而达甘肃环县界。自老爷山起,西经下马关、徐冰水以及同心县城南进入海原县境。由下马关北去韦州城,每“五里设置一墩”,计有7座墩台,下马关至韦州的第五个墩台,西去公路约1公里筑有坞城。由韦州再向北至惠安堡,亦是“五里一墩”。由惠安堡向北分为两线,西线由石沟驿至白土岗子,“五里一墩”。东线由惠安堡东北向花马池而去。由下马关往南至豫旺城亦为“五里一墩”,其中下马关南5公里上马烽墩和南15公里的大郎顶烟墩规模较大,并在附近筑有城障,为驻军之所。烽火台由豫旺城向南,向固原连接而去。这些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烽墩,从横城大边到固原城长达200公里。在横城花马池大边墙发现敌情并发出警报,可迅速传递至“固原内边”,再由下马关而南,一直传至固原城三边总制(总督)府。目前,境内烽墩遗迹遍布山川,墩台相望,为太阳山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明代杨芳灿纂《嘉庆灵州志迹》,其诗《边墙》称:“野日荒郊外,边墙入望遥。风高原散马,云迥塞盘雕。蒸土颓垣在,沉沙折戟销。登临无限感,战垒认前朝。”

明军修建庆王府和庆王陵园。明代宁夏,有庆王府和军事行政两套统治机构。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六子朱为庆王,企图以“同姓制异姓”。因宁夏“粮饷未敷”,朱暂住庆阳北古韦州城。二十五年(1392年),在韦州城建庆王宫室。二十六年(1393年)五月,朱由南京进驻韦州。三十年(1397年),建庆王府(今同心县韦州镇)。庆王府负责庆阳、宁夏、延安和缓德等地军务,拥有旗军5600名,直接管辖中护兵。建文三年(1401年),庆王奉命迁王府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今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给宁夏军民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同时,明朝在宁夏设置军政合一的卫、所,主管军事防御和屯垦。自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宁夏卫(后置宁夏镇)、固原州(后置固原镇)后,特别是固原镇作为三边总制驻地,整个宁夏地区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宁夏军民的经济负担,犹如雪上加霜。正统三年(1338年)八月初三,朱病殁。翌年五月十三,朱葬于蠡(罗)山之原。其后,朱子孙先后葬于陵园。成化十六年(1480年),宁夏镇派500兵常年守护庆王陵园。

鞑靼吉囊部梵掠庆王陵园。嘉靖十五年(1536年)一月,刘天和总制三边军务。四月,吉囊部分道攻掠宁夏花马池、固原等地,当其北返时,被总兵官王效、副总兵任杰等击之于铁柱泉等地,吉囊远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贾应春总督三边军务,其镇数年修筑边墙、组织军屯,成绩显著。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一月,鞑靼吉囊部2万余骑分别攻掠铁柱泉,又南攻固原,同时,又沿下马关而至蠡山(今罗山),梵掠庆王陵园,引起全陕震动。是年十二月,喻时总督三边军务,组织反击。次年二月,宁夏总兵官吴鼎、固原总兵官许经领兵反击吉囊部,经多次战斗,致吉囊领兵北撤,又扰掠花马池、宁夏。副总兵王勋放弃清水营,吉囊部再度南进攻掠固原、隆德等地而返。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鞑靼俺答部从定边营入境,路经韦州,南攻固原,总兵郭江和千总李大举等战死;陕西副总兵时銮领兵至瓦楂梁御之,几乎全军覆没。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明廷派兵3000人驻下马关。与此同时,宁夏总兵官雷龙、灵州守将何其昌等领兵出塞,击败鞑靼部众于河套地区,后率军返回。隆庆三年(1569年),鞑靼绰力兔、小黄台吉等部屯于黄河以东地区,宁夏总兵雷龙领兵出兴武营袭击之,杀100余人。隆庆五年(1571年)六月,谢朝恩任宁夏总兵官,授鞑靼吉囊为都督同知。八月,许鞑靼互市于宁夏清水营、红山墩,人“无不踊蹈之”,自此明边境20年无战事。

鞑靼继续攻掠下马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七月,居屯河套地区的鞑靼卜失兔部入境,攻掠下马关。宁夏总兵肖如薰惧敌未敢出战,游击史鉴领兵抗击,兵败被杀。八月,三边总督叶梦熊令延绥总兵赴援,于下马关将卜失兔击败,杀200余人。九月,宁夏总兵肖如薰被革职。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二月,三边总督李汶、延绥总兵麻贵等,集兵1.5万余人,分三路出塞击鞑靼著力兔部,杀死400余人,获驼马牛羊1000余只。此后,火力赤部先后攻掠花马池、安定堡、平虏城、兴武营等地。银定歹成部多次攻掠宁夏河东兴武营、花马池地区等地,多为当地守军击退。

明军对太阳山地区的开发。明初,军屯、民屯相继发展。屯田的基层组织是屯,每屯100户,为防御鞑靼进攻,由若干屯组成堡。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军屯为主,每屯筑堡以居。在四至七小堡适中地址,筑大堡一处,环以土城,围以壕堑,屯粮、牲畜和财产以内,有警人、畜皆尽入固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采纳户部尚书赵勉建议,“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务尽力开垦,以足军食”。宁夏屯田全面展开,戍卒中从事屯田者称为屯军,每人耕种50亩,粮食全部上交。洪武、永乐时期,曾于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调军队千人开垦宁夏荒闲田,至永乐初年间,宁夏四卫步骑、军人屯种田达“八千三百二十七顷有奇”。后因战争破坏和鞑靼袭扰,加之豪强军官霸占屯田、水利,军屯逐渐衰败。明代主要交通线都在军队保护之下,驿站、递运所全部由军卒充役,亦称军站。古道(交通线)上,现今境内留存墩台遗迹,各烽堠、墩台备有柴草、硫黄、硝石等物,一遇情况,迅速报警。每当夏秋之交,固原三边总制即至下马关布置防秋事宜,兵员、军械、粮草运输繁忙,直到严冬,主要防止鞑靼部众纵马南驰,骚扰掳掠。

明军大力发展军牧。明廷针对固原镇北部(含今太阳山地区)土地空旷,宜于放牧的地理优势,在固原设群牧监,主管军马放牧,谓之军牧。永乐四年(1406年),设苑马寺于陕、甘,统六监,监统四苑。宁夏南部地区被辟为牧场,是朝廷对抗漠南蒙古贵族的主要军马基地。明代各地草场,大部为藩王牧地和陕西苑马寺所辖各监、苑的军屯牧地。永乐二十七年(1429年),在韦州城设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亦称韦州群牧千户所),管理庆王府在宁夏各地的牧场,今太阳山地区统归宁夏群牧千户所。明中叶以后,马政机构有名无实,草场多为豪强侵占,马政终至废弃。

明末边镇士兵起义。明朝末期,朝政腐败,阶级矛盾加剧,加之天灾不断,各级官府不予赈济,广大农民无以生路,形成“群盗海山,四方鼎沸”的局面,宁夏军民曾多次发生兵变和饥民起义。明中叶以后,封建土地兼并和集中越来越严重,皇帝、藩王、勋戚、宦官、官僚大地主等都拼命掠夺土地,扩大皇庄和庄田。明末,宁夏土地高度集中,王府占有大量耕地牧场,军屯良田多为各级军官攫为私产,屯军田少赋重,长期拖欠军饷,延绥、宁夏、固原3镇欠饷粮36个月;各级军官扣下级军粮和饷银,士兵不堪忍受。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五月,宁夏、固原两镇勤王兵溃散,纷纷逃回故乡。与此同时,鞑靼插汉部多次袭扰明宁夏边境。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插汉虎墩兔等领骑兵5万余,乘机进逼灵州,太阳山地区不时受到蹂躏。

明末起义军在宁夏的活动。李自成金县起义后,农民起义军多次直接进占宁夏各地,宁夏一度成为起义军后方基地,农民起义烈火呈燎原之势。明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与陕西巡抚刘广生率军对起义军进行镇压。起义军刘五等部数万人再攻固原、平凉等地,波及今太阳山地区。明亡后不久,起义军失败。

六、清朝战事

清朝为封建社会衰败并走向灭亡时期,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满族清军的特点,具有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的双重性质。军队实行八旗和绿营兵制,绿营是清初根据明朝的边防镇戍制度,以营为建制单位。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平远所下马关置平远县。今太阳山地区发生的战事,清初主要为明末起义军余部的反清斗争以及宁夏回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武大定组织反清斗争。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主力撤离陕西后,其余部在贺珍、贺弘器、李明义等领导下,农民起义军组织当地群众,联合前明将士,共同抗清。在宁夏地区,组织抗清斗争的主要领导者为贺珍部将武大定。武大定原为明朝固原副将,在固原组织抗清,“徒党甚众”,同东南抗清斗争相呼应。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军入关后,一面以“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所谋者惟闯贼”,“仰承天命,吊民伐罪”,拉拢汉族上层;另一面对广大人民实行高压政策,镇压不归顺者,圈占耕地房屋。清初,出现全国抗清高潮,抗清斗争波及今太阳山地区。斗争的主力,仍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即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及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清廷视农民起义军为最大障碍,组织全力扑灭之。据《清实录》载,所谓“今日事势莫急于西贼”,“破此则大业成矣”。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延命刑部左侍郎孟乔芳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继续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是年十二月,武大定处死了清军固原总兵何世元、副使吕鸣复和游击周存德、马应熊,守备赵文光、董师吉、魏尚忠等人。次年五月,为反击肃亲王豪格围剿,武大定率众退入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顺治四年(1647年)六月,武大定部被清军击败,部众2000余人遭残杀,其余部仍在各地坚持抗清斗争,直至顺治六年(1649年)。武大定等大顺农民起义军,对宁夏各地农民和士兵的反清斗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一林在罗山起义。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宁夏发生兵变,清宁夏副将王元、马德因反对官府无故监禁士兵赵锐,其部众攻入宁夏巡抚衙门后,处死首任巡抚焦安民。继之,宁夏总兵刘芳名采用分化瓦解手段,扼杀此次士兵暴动。兵变首领杨成名、白友大被杀害。顺治四年(1647年)春,马德等人同农民起义军贺弘器部众联络,于豫旺城进行抗清斗争,夺取清军武器、物资,一度攻克安定(今甘肃定西县)。同时,王一林等也在螺山(今同心县境罗山)起义,杀死清军参将张纯,反清起义遍于宁夏各地。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为镇压宁夏抗清斗争,陕西总督孟乔芳率军屯驻固原,起义群众先后遭残酷杀害。宁夏总兵刘芳名领兵进攻王一林等于乱麻川后,继而追击至豫旺城,进行剿杀。至秋季,刘芳名发兵河儿坪,屠杀马德、李国豪等起义农民千余人,在固原击败贺弘器、李明义等大顺农民起义军余部。副将马宁则率清军激战于半个城(今同心县城关),大顺农民起义军在部将洪大诰率领下,英勇还击,最后战败。

赵良栋平息叛乱。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力排众议,下令削藩。是年十二月,吴三桂自恃兵强,悍然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年)年初,王辅臣接受吴三桂“平远大将军印”,陈彭、朱龙分别被封为巡抚和招抚总兵。三月,王辅臣派总兵李国良等领兵8000余人,分别攻占定边、靖边、花马池、惠安堡、韦州等地,并进攻灵州和兴武营,今宁夏南部和东部,均沦为三藩叛乱势力范围。此时,清廷提升宁夏总兵陈福为陕西提督,仍驻兵宁夏,陈福遂率军抵御王辅臣叛军,并在甘肃提督张勇、左都督孙思克和都督同知王进宝等将领率军配合下,各地平叛进展顺利,先后收复花马池、惠安堡、韦州和定边等地,斩叛将朱龙、倪五等人。是年十月,陈福和副将泰必图率兵南下攻固原,遭到叛军死守顽抗,攻城一月未克,泰必图战死,清军旋即退保灵州。期间,贝勒洞鄂等率领清军进击平凉,要求陈福南下配合。十二月,陈福为先解除中途遭受袭击之危,再度发兵进攻固原。因寒天飞雪,将士非常劳苦,加之前次进攻固原失败,军中士气低落,大部士兵不愿出征,陈福强令军队进驻惠安堡。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二十二深夜,宁夏参将熊虎、刘德等鼓噪而起,清军发生兵变,杀死提督陈福。陈福被杀后,清廷认为宁夏已全部叛归王辅臣,准备发兵清剿。期间,时任天津总兵、宁夏籍将领赵良栋竭力辩解,担保宁夏不会叛乱。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一月,赵良栋从大同调任直隶天津总兵官。康熙十二年(1657年)二月,甘肃提督张勇上疏:“天津总兵官赵良栋向随臣征剿,著有功绩,精明历练,才略过人,臣所深悉,请调补宁夏总兵敕由边路兼程速赴。”康熙帝谕:“宁夏腹地,职任宜重,其总兵官缺,著改为提督,即以赵良栋升补,令其兼程速赴。”又谕曰:“赵良栋抵宁夏之日,一切军务机宜,著恰塔拉笃祜(满旗驻宁夏官员)等,俱与赵良栋会商行事。”并谕兵部:“赐新授宁夏提督赵良栋鞍马、弓矢、甲胄及貂衣一袭,白金五百两,御馔一篇。”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宁夏提督赵良栋,由天津驰返宁夏,宣布清廷安抚之意,捕杀了熊虎、刘德、阎国贤、陈进忠等,“散其党羽”,其余兵士未受牵连,并“招抚河东二十余”,很快安定秩序,制止了叛乱势力扩大蔓延。同时,清廷加强军事控制,调塔拉笃祜领蒙古土默特兵驻防灵州、定边等地,又以都统毕力克图为平远将军,统辖驻守宁夏的满、蒙八旗兵。是年三月,王辅臣派平凉总兵陈甲率步骑1.5万余人,再度围攻灵州,被副都统恰塔等率兵击败。五月,宁夏河东诸堡叛军相继投降。同月,八旗将领抚远大将军图海统领蒙、满、汉大军,于平凉城北虎山墩击溃叛军。六月十五,王辅臣领固原巡抚陈彭及周杨名等叛将率众向清军投降。

马兆元举起反清旗帜。清廷重视武装控制人民,忽略地方和文化建设,造成驻军过多,带兵武将集中。北有宁夏将军率八旗军驻满营、宁夏镇总兵驻府城,南有陕西提督驻固原,灵州、韦州等地中间地区驻扎中下级武将更多。同时,历任宁夏将军及道、府、镇各级官员,多系满族贵族,尤为腐败。加之清军风纪败坏,官长营私舞弊,士兵漫无纪律,兵丁闹事普遍,“致活户亦逃,熟地亦荒,民难生聚”,阶级矛盾趋于激化。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春,太平军进至陕西渭河地区,与入陕之捻军、四川起义军蓝大顺部联为一起,屡败清军。不久,陕西回族反清斗争终于爆发。同治元年八月,盐茶厅所属平远所清军回族把总马兆元举起反清旗帜。继之,固原以阿訇纳三为首,盐茶以王大桂、田成吉为首,平凉以穆生花为首,纷纷发动本地回民武装反清。继之,同心回民军攻灵州,盐茶回民军进攻惠安堡,北部之宁夏等处回民亦响应反清。此时,宁夏南北均告事变,大规模反清斗争终于爆发。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马化龙回民军与马兆元部联合围攻灵州城。宁夏驻防满营佐领富隆阿、防御英明率旗兵前往援助,因其轻举冒进,加之灵州知州张瑞珍登陴观望,并不接应,灵州参将亦未拨兵救援,驻守横城带兵官佐领多福希图自固,后被回民军设伏击败。在此期间,陕西回民军白彦虎等部,先后进入甘肃,聚集董志塬,马壮兵强,号称“十八大营”。清军调集兵力,由陕入甘穷追不舍。在此形势下,马化龙决定策应陕西回民军,利用平凉和固原地区有利地形,与陕西回民军互相呼应,牵制清军北上。

回民军攻占灵州。同治二年(1863年)秋,穆生花率领固原、陇东回民军占陇东重镇平凉。马化龙遂令平罗回民军围攻宁夏府城,金积堡、吴忠堡回民军攻击灵州城。是年十月十七,回民军攻克宁夏府城。次日,金积堡回民军响应府城回民军行动,经过认真组织,旋即攻击并占领灵州城,知州钟兰、守备叶生莲皆被击毙,回民军在宁夏南北连获大捷。与此同时,回民军反清斗争遍布于乡村,同心一带回民军以王大桂为首,盐茶厅回民军首领田成吉,固原回民军则由阿訇纳三领导。同心回民军首攻惠安堡、灵州等地。其中,马兆元一支,与马化龙、王大桂产生分歧。同治二年(1863年)年底,王大桂、马化龙同时向清廷求抚。马兆元未能立足于金积堡,遂南下同心,被王大桂骗至营垒内,后捕而杀之,马兆元回民军受损极大。

回民军与清军强家沙窝之战。回民军平凉、固原失守,南路回民军6000余人与北部回民军共同斗争。清军雷正绾攻陷盐茶厅后,立即亲自率军北上,企图一举攻占金积堡。雷正绾与河州镇总兵官曹克忠率部分别由惠安堡、强家沙窝等地直扑金积堡,会合各路清军发动总攻。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清军曹克忠部移军北上,从今中宁县白马寺、滚泉等地,进抵强家沙窝(今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马家湖村)。雷正绾部则从豫旺、下马关、韦州北上,在惠安堡、白塔水、石沟驿一带驻扎。曹克忠、雷正绾两军连营驻扎,互为犄角,窥视金积堡,并与北路都兴阿部遥相呼应,形成对宁夏、灵州地区夹击的态势。马化龙闻讯后,派首领马精忠等送银1000两,表示不与官军为敌,并呈文约定日期,点名受降,只求官兵毋令入堡骚扰。六月初七,雷正绾、曹克忠两军联合攻击强家沙窝等地。回民军在马耀邦、马生辉直接指挥下,轻装循进,猛攻清军兵营,并遣部众决堤放水,淹断清军粮饷要道,并断其水源,在各水泉附近设卡堵击。强家沙窝附近,有水泉数眼,战前马生辉奉命视察阵地时,回营后即向马化龙报告,并经其同意后,决定对各水泉进行污染。每营派出20人,每人背粪便、秽物,深夜污染大部水泉。清军且战且走,退军10公里,均丢失帐篷、银饷。随后,雷正绾部继续进攻,因粮运不济,兼以喝山沟之水,咸涩异常,饮后立泻不止,遂陷入“路死相望”的绝境,几乎全败,总兵周有贵等三名悍将,均被回民军击毙。继之,雷、曹集中全部兵力,攻击金积堡并实施东西两路夹击,企图冲出重围。在金积堡各前沿处,共设多道卡子,按规定号令射击。与此同时,马化龙派骑兵3000余人,由烈虎营参领何生州率领,冲入清军胡大贵部,遂展开激烈战斗。清军腹背受敌,死伤4000余人,军装、火药、器械、旗帜、马匹等丢失殆尽,军需、粮道均被阻截,纷纷溃逃,直至韦州。雷正绾部在败退至豫旺城途中,“溃散十余营”,所剩无几。

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率军西进,并令雷正绾、周兰亭、简敬临、张福齐四部从固原联合北攻,配合刘松山、张曜和金顺等满汉诸军,夹击金积堡,企图全歼马化龙回民军。刘松山为北路军指挥,首先扫清陕北流民队伍,然后进逼金积堡;金顺为八旗军都统,由陕北定边进至花马池等地,嵩武军统领张曜率豫军八营,从北路石嘴山入境,金、张两军,合攻宁夏、平罗;驻固原、华亭、静宁一带的雷正绾、周兰亭、简敬临、张福齐等军,沿黑城子、李旺堡进驻峡口,先夺宁、灵,得手后对金积堡实施三面围攻。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初,清军刘松山部兵分三路进攻吴忠堡,以收编的董福祥“董字三营”团勇为前导,向板桥、金积一线展开进攻。此时,回民军马正和率部千余进逼豫旺城,围攻豫旺堡和下马关、韦州等地。临洮、靖远等地清军救援部队,亦相继抵达盐茶、同心城一带,不断分股游击,牵制清军后路,致清军后路供给恐慌,前线阵地混乱。

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清军南北夹击,金积堡周围堡寨均被攻毁,并攻破金积堡东关,金积堡已成孤城一座。金积堡锁围后,清军连续昼夜发动攻击,并以炮火轰炸金积堡。十月二十五,马化龙深知败局已定,亲到刘锦棠军营乞降。至此,持续近10年的宁夏回族反清运动,终于宣告失败。马化龙领导回民反清斗争被清廷镇压后,今太阳山地区的韦州、红沟窑、田家沟和罗山的谢家段头山一带地区,回汉人民反清斗争此起彼伏。宁夏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特别是金积堡战役,在回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各民族反抗清王朝统治的重要一页。

清廷设置平远县。清朝时,在下马关设置参将,先后有8名参将镇守。韦州、平原所亦有把总驻守。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从下马关抽调守备陈芝兰带领精兵10余人,赴浙江抗击英国侵略军,英勇奋战,全部壮烈牺牲。同治十三年十月己丑(1874年11月28日),清廷在镇压金积堡回民反清运动后,“以平(凉)、宁(夏)之间,土地辽阔,宜建置”,在平远所下马关设置平远县。下辖在城里(今下马关镇)、豫旺堡里(今豫旺镇)、毛居士井堡里(今甘肃环县毛井)、元城子里(今甘肃环县元城子)、白马堡里(今甘肃环县白马堡)、可可水里(今同心县王团镇张二水)、夹道堡里(今同心县王团镇)、同心城和韦州城。

七、民国时期战事

民国时期,历史已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9年1月1日,宁夏正式建省,此为宁夏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从1933年年初起,马鸿逵以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宁夏省党部主任、十五路军总指挥等职,统治宁夏长达17年。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红军西征在今太阳山地区活动达半年之久。

起义军光复灵州。辛亥革命前夕,宁夏地区交通闭塞,天灾人祸尤为频繁,各种反封建剥削的秘密结社等革命活动愈来愈多,西北各地连续爆发反清武装起义,“大多是哥老会中人”。其中,高士秀为宁夏参加哥老会最早的首领之一,也是宁夏拥护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知名人士,后成为宁夏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继武昌起义胜利后,陕西革命党人联络会党、新军,在西安发动起义,一举光复古城西安。陕西革命政府起义军都督、哥老会首领张云山,以鸡毛传帖,敦促宁夏革命党人、哥老会,迅速举行起义。宁夏革命同盟会支部,旋即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响应武昌革命,支援陕西,尽快“举义宁夏,钳制西军攻陕之兵力,切断清廷仅有之西北交通,予清廷以威胁”。高士秀等人亲至灵州,协助灵州哥老会首领高登云、马连弟,组织灵州起义军起义。11月17日,灵州起义军兵分三路,在高登云、马连弟领导下,正式宣布起义。当日夜,高登云、马连弟率领起义军百余人,率先攻占灵州守备衙门。灵州参将朱某为哥老会会员,在起义军进攻州府时未作抵抗,兵丁放下武器,纷纷投诚,起义军顺利占领灵州守备衙门。“时武昌起义,陕西各省响应,灵州会匪高士秀等遂乘机作乱,于九月二十七日夜(农历)纠集千余人,先攻守备署、窃取军械、旋入州署、潘守备及署知州余众逃匿、灵州陷”。此处记载的就是这一次起义,文中多为诬载。灵州光复后,起义军夺取武器弹药,并收编了一部分清军官兵。起义军占领守备衙门后,百姓纷纷要求参加起义,民军迅速发展成为一支数百人的革命队伍。11月19日,起义军宣布成立灵州革命军政府,高登云被推举为大元帅,马连弟为副元帅,杨忠厚为参军。军政府下设政务、军务、参赞、军需4部,所有起义军统一领导,编为5个营。前来报名投军者络绎不绝,起义军猛增至四三千人,城乡秩序井然。11月20日傍晚,轻取横城,起义军在军事上形成了以灵州、横城、府城角之势,遥相呼应,战事波及今太阳山地区。宁夏各地起义,震动甘肃全省,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深惧陕甘革命联成一气,当即从攻陕前线清军中抽调“精锐军”马安良部帮统马麒率马、步六营,直扑宁夏“剿办”起义军。长庚允许“敝刀三日”,进行仇杀。12月中旬,马麒率西军抵宁夏广武,与张绍先所部及各地主豪绅民团会合,分东西两路围剿起义军。东路由马麒部李自正率领步、骑2000余,直扑灵州、横城。西路由马麟亲自统领,沿黄河西岸进军宁夏府城。12月20日,东路西军和河东地主豪绅的民团,自广武出发后,水陆并进,扑向灵州城。此时,灵州城处于孤立之势,起义军同意议和。高登云率领起义军撤出灵州城,前往定边,投靠陕西起义军首领郑思诚,寄希望于高士秀所部会合。次日,高登云率军离开灵州城,西军与地主民团进驻灵州城,大开杀戒,宁夏辛亥革命,旋以灵州城失陷最终失败。

马福祥部进剿环县民团。马福祥就任宁夏护军使后,面临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各种“独立队”袭扰,对其在宁夏统治构成很大威胁。民国以来,有官逼民反的群众武装和辛亥革命中会党的残存势力,陕北哥老会头目高士秀和甘肃环县张九才民团等,亦混杂其间。1915年8月,陇东地区大旱,环县民团团总张九才自任总司令,一时聚集3000多人,占领环县县城遂转攻庆阳等地。甘肃省急令马福祥进剿,马福祥派其兄马福寿率马步五营驰赴环县。陕北会党首领高士秀闻讯后,从定边、靖边一线赶往惠安、西川截击马福祥,并接应张九才部退入定边,以图再起。此时,张九才、高士秀部正伺机攻占宁夏,河套地区烽烟复起,马福祥旋令马鸿宾率部入河套追剿。

红军西征攻取下马关的战斗。1936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西征命令及西征战役计划。由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骑兵团等共1.7万余人,组成“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作战。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部队分左右两路。左路由红一军团组成,辖一、二、四师8000余人,左权代理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右路由红十五军团组成,辖七十三、七十五、七十八师及跟随行动的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等9000余人,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率七十三师、七十五师等部,从定边一带,经盐池县南部之麻黄山、大水坑等地,直插豫旺县境(今同心县)。6月11日夜,红七十五师兵临下马关城下,马部守军依托民房和寺院抵抗,红七十五师一部占领了下马关北之红城水。6月20日,红军相继进占同心城(即半个城)。6月21日凌晨,红七十八师师长韩先楚率部解放盐池县城。

下马关是豫旺县县政府所在地,城内居民均为回民,四周城墙皆由古青砖砌成,高10米,宽3.5米,有炮台8座、雉堞700多个,南北橹楼俱备。城墙上守军,戒备森严。驻城守军除豫旺县民团外,还有马鸿逵骑兵团第二营,营长孔庆福。红七十五师到达下马关后,即将县城包围。马部守军在城外民房内稍作抵抗便缩进城内,企图据险抵抗。国民党豫旺县民政科科长白鸿俭用石灰水在城内地面上写了“南关大寺住我军,在其他各家住匪人”的大字,马鸿逵命令将南关、东关几百间民房烧毁,并派飞机在南关实施轰炸、投送弹药。继之,红军七十五师便采取三大措施:其一,派小部队日夜轮番发动小型攻击,骚扰疲惫守军,使之不得安宁;其二,派宣传队发动政治攻势,对城内喊话劝降、投传单,分化瓦解守军;其三,采取从城外挖地道的办法,接近城墙,然后炸开城墙突击。红七十五师开始挖地道,被守军发现后,守军便在城内地下掏挖很多地洞,监听城外动静。红军的政治攻势,使城内守军十分恐慌,每天都有零散官兵出城逃跑或投降。红军从俘虏口中得知,城内守军1000余人,有20多挺机枪,弹药不足,粮食和用水开始紧张,军心涣散,想逃者多,想战者少,指挥部及防御重点在东门。其中骑兵营想逃,民团想守,互闹矛盾,举棋不定。红军七十五师师长陈锦秀、政委常玉清、参谋长刘绍武、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领导开会,将双方情况作了比较:红军有2000余人,是守军兵力的两倍多;每连有9挺机枪,远远超过守军的;红军士气高昂,守军士气低落。红军各方面都强于守军,夺取下马关把握较大,如再拖延下去,万一守军逃跑,不仅红军步兵追不上骑兵,而且歼灭守军和缴获军械物资数量将大大减少。师长陈锦秀、政委常玉清遂下定决心,令部队抓紧强攻准备,坚决将守军围歼在城内。

红七十五师将作战计划报告上级,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听取汇报后立即批准强攻,并指示要减少伤亡,避免打得失相当的仗。红军七十五师遂召集各团下达战斗任务:二二三团攻击北门,为第二突破口;二二四团攻击东门,为重点突破口;二二五团攻击西门和南门,相机突破;师直属队为机动分队,师指挥所设在下马关城东门外。6月27日晚9时前,红军包围下马关已整整17天,各攻击部队均进入指定地域。为迷惑麻痹守军,红军白天仍用小分队进行袭扰,大部队则休息待命。同时,找到许多木匠,赶制了几十架带轮子的木梯,攻城准备完全就绪。9时整,攻城战斗开始。为给守军造成红军突破其弱点的错觉,以调动东门、北门的守军增援,使守军东门、北门空虚,然后一举突破,红军先以火力突击南门和西门,东门、北门亦响起微弱枪声。守军遂将东门、北门兵力调至西门和南门,各增加了机枪3挺。深夜11时,东门、北门红军同时发起强攻,所有机枪

同类推荐
  • 帝国的荣耀

    帝国的荣耀

    新书发布了,仙侠类的,书名《如是观》,很文艺范吧,嘿嘿!书号:3268745。下面是新书的简介:文艺范简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很文艺范简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吧,回到现实,普通的简介:一个叫陆压的家伙,修仙求道的故事。
  • 东华大陆之帝国飘摇

    东华大陆之帝国飘摇

    架空历史小说,主要描写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故事。金戈铁马,气吞山河;泱泱大和,共赴国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热血、忠勇、谋略、爱情一个都不少。新人首发,多多支持。
  • 梦回唐朝追女记

    梦回唐朝追女记

    主人在演习中苦逼的穿越到唐朝,变成女主的奴隶。然后追女记从此开始了。
  • 文武全修之三国曹操

    文武全修之三国曹操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本书将带你看不一样的三国曹操。
  • 强国梦

    强国梦

    一场地震使主人公穿越到了1928年的东北磐石,伴随他穿越的还有大量的书籍。那些书籍在后世不过是只有收藏爱好者才会关注的故纸堆,但在民国初年却成为强国梦的依托。主人公苦心孤诣,依靠划时代的技术、文化优势,开工厂、办企业,暗中发展军事实力,九一八事变日本法西斯发动过了侵略战争,主人公率领部下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战场。
热门推荐
  • 狂医宝鉴

    狂医宝鉴

    他没有资历,却总在紧要关头妙手回春,治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远离江湖,却总被卷入争斗,奇门相术、降头术、生化人相继出现。他出身平凡,却不甘于平凡,以医术开创传奇,发扬中医,名垂医史。秦若凡,一个不一样的医生!狂医宝鉴!
  • 转身遇到爱

    转身遇到爱

    不喜欢花草有罪吗?在少女喻曼罗的世界里,花草都应该离她远远的别出现!可是在花主继承人花千叶的眼里,这就是大错特错无线错!当火爆少女遇到疑似柔弱美少年,当不爱花的“面具女”遇到粗鲁的花主继承人,“第n次世界大战”打响啦!
  • 十二点三十八

    十二点三十八

    他只渴望自己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可是每每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深处都告诉自己,他不可以。
  • 电竞斗士

    电竞斗士

    弹指一挥,十年一梦!电竞常青树张骁终于告别了赛场,宣布退役!十年电竞路,有过荣耀加身的辉煌时刻,也有过自视甚高的自我膨胀!无论是曾经的傲视群雄,还是当年的触底反弹!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梦想所以不甘!退役不是巨星的陨落,而是王者的重归!
  • 全职药神

    全职药神

    三万年前,域外强者降临,意在统一大陆。三万年后,大陆风起云涌,战火滔天。且看山镇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向传说,成为不朽的神话。(已A签,人品保证,请放心收藏)
  • 我身后有天庭

    我身后有天庭

    哪吒叫我叔,大圣是我兄弟,他们说要把混天绫、金箍棒全都送给我。咳咳,还有百花仙子暗恋我,甚至还为了我偷跑到凡间来。从此之后生活浪的不得了。
  •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下)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下)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古庸

    古庸

    庸国,中华古国名。又名古庸,是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是中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古庸有着奇特的葬俗文化,巫文化、音乐文化,以及武道文化。方今之世,古庸、长临、墨霜三国并存,百多年来争战不休。不仅如此,更自古有恶兽出世,危害人世。混乱的世道,人才时有辈出,制霸天下,平定恶兽,成为一代一代人的梦想……
  • 英雄联盟之扭曲命运

    英雄联盟之扭曲命运

    魔法是可以扭曲命运的,崔斯特是这样想的,当他凭着自己的卡牌艺术一次次从赌场里满载而归的时候,留下的也只有“扭曲命运”的传说。他一直觉得自己这一生都将在追逐魔法中度过了,直到他遇见了伊芙琳、葛雷福斯、潘森······
  • 萝莉老妈:天才龙凤胎

    萝莉老妈:天才龙凤胎

    =弃坑,勿入==弃坑,勿入=“签了它滚吧,以后不要再出现在我面前,我会给你一笔丰厚的赡养费足够你以后生活无忧。”眼前英俊的男人丢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头也不回的走出她的视线,独留被泪水模糊了双眼的她.五年后。“叔叔,他们说你是我的爹地,你是吗?”一个小破孩屁颠屁颠走到男人面前拉着男人的西装裤疑惑的看着他。“女人,你敢偷偷生下我的孩子,几年不见,胆子长肥了不少啊!”男人调笑的看着已经今非昔比的女子,发现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小女孩,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