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8600000017

第17章 2 唐前期土地制度演进的经济博弈分析

中国古代商鞅变法之后使土地产权向单级所有制过渡,并首次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产权,但对土地的兼并有严格限制,其私有产权呈现不完整性。土地产权沿着“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发展轨迹推进了农地制度的演进。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中,学者们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资源禀赋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与人地比例的日趋紧张,因此以精细的养地措施为基础的精耕细作技术将成为中国理性的技术选择,而推广普及精耕细作就必须保证农户拥有土地长期的使用权与收益权。中国传统社会产权制度与技术制度互动演进的结果,一方面是推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又导致了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在农户“多生多育”的理性选择下,人地比例更趋紧张。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既是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中路径依赖形成的起因,又是路径依赖作用的结果。

本书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第一诱因是国家、地主和农户经济利益中的博弈,其结果表现为中唐以后土地私有产权的完整性得以确立,之后在其土地产权制度下才诱使耕作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深层次的发展。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和技术创新促发了人口的稳定递增,这时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才凸现出来成为土地产权制度演进中的第二诱因。本节以“农户稀缺性假设”为前提,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分析探讨唐代前期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过程。

5.2.1 农户稀缺性假设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如果把最能集中体现农业经济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进行比较的话,劳动力数量不断地增加,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很容易推论出,土地相对于劳动力是更为稀缺资源,人地矛盾的激化是中古时期土地产权变迁的重要诱因的结论。但从唐代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劳动力(即农户)”稀缺性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唐前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制度安排是授田与限田相结合,确保劳动力与土地紧密结合,提高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障赋税征收和政权稳定。其出发点就是调动农户在土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关键表现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而不是对土地资源的争夺。第一,农户是中古时期国家税源和兵源的基础,“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因此假设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的多寡就成为财富、等级和权力的实质内容。为使唐前期农户与土地两者充分利用,国家在不触动大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之下,推行均田制,把一部分官荒地授予农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无地或少地的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国家还通过制定各级官吏最高授田额度来限制地主豪强的占田数量,限制土地买卖等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来保证农户的稳定性,通过授田和限田相结合才能保证农户对土地的比较稳定的占有,最终实现利用土地圈定稀缺农户以实现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均衡。第三,国家通过检括户口及严格的户籍管理与豪强地主来争夺农户,从而避免在世族大地主的庇护下,大量农民成为王室世族的荫附人口,出现农户流失而导致的税源枯竭。第四,唐朝农户的稀缺性主要表现为国家编户下的农户的稀缺。唐前期的税制是以人丁作为征税对象,所以国家编户下的农户才是国家税源和兵源的保障。为了防止稀缺农户的流失,就必然要稳定地权,由国家直接掌握和控制,任何人不得任意侵占。这样,“抑制兼并、均平占田”就是国家理性的制度安排。第五,唐朝中叶均田制的破坏,大多认为“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均田制的废弛并非是土地要素稀缺所引发,而是中唐以后,国家在与农户和地主的博弈中,土地兼并剧烈,农户逃亡使均田制已不再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不能真正把农户圈定于土地之上。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户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其“稀缺性”和“土地要素”一样也同样表现出了“最难获得和最难替代性”,因而国家与地主阶层的经济博弈必然要首先集中在“农户要素”的争夺上。由于“农户要素”与“土地要素”要相互结合才能构成农业生产,因此土地也就成为“农户要素”的载体,这就好比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代表一样,“土地要素”成为“农户要素”价值的表现形式,这样对于“农户要素”的争夺就表现为“土地的集中与兼并”。至唐代后期,国家、地主、农户的博弈结果打破了传统的“立田制、抑兼并”的制度安排,转而实施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制度。

5.2.2 农户“经济人”假设

古代的经济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在《经济论》(Oeco-nomicus)中力图证明人的幸福仅仅依赖于农业,农业是最愉快和最有益健康的经济部门;认为自由民不应该从事其他“粗俗的技艺”。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很普遍的。马克思也曾说过,“古代人一致认为农业是适合于自由民的唯一的事业,是训练士兵的学校,”所以农业享有极大的荣誉。 对于参与农业的主体——农民(自由民),色诺芬称呼他们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舒尔茨(Schultz,TheodoreWilliam)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的提出:农民也是“经济人”,其行为是合乎理性的。

“经济人”(homeeconomics,或Economicman)假设是在研究经济社会时,确定以“人”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经济行为是“自利”的;认为他们都会合理地利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计算和判断其不同经济结果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得到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他们的行为是“理性”的。其核心命题是: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合理的制度环境必然导致人以不正当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首先,对于经济人的“自利”来说,农民熟悉他的一小块土地、当地气候,而且他能预期他的辛勤劳动将取得什么成果。他还知道,风雨和阳光对于他及他的家庭能否活下去是漠不关心的。各类病虫害向来就是他的农作物的天敌。大自然从来就是吝啬的。这位默默无闻的农民是农业经济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其次,对于经济人的“理性”来说,农民对产品和租税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能够做出反应和调整。他们在处理成本、收益和风险时,是工于计算的经济主体。在小规模的、个人配置的领域中,他们是在进行微调的“企业家”,他们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这就是“企业家才能”。最后,对于“经济人”的核心命题来说,在国家行为的不正确刺激下,将会缺乏有益于农民的经济机会,农业中真正的经济潜力就会没有得到实现。因此,“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5.2.3 唐前期土地制度安排下经济主体的博弈分析

中古时期,农户“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不得不把来自国家的政策,以及地主的决策对自己的影响考虑进去。同时,农户经济人的“成本—收益核算”又将反过来推动着国家的制度安排向着最有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方向演进。唐代前期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地主、农户等经济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

经过隋末的社会大动荡和突厥的不断南侵,战乱之余,唐初的社会经济极度萧条,自然灾害频繁,乃至于“米斗直绢一匹”,“民多卖子以接衣食”。“自伊洛之东,乎海、岱”的广大地区到贞观六年时还“萑莽巨泽,茫茫亲历,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完全一片残破景象。唐初“户不满三百万”,以每户五口计,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仅1500万左右,农户的稀缺也给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成为实施均田制的基础,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必须解决劳动者与土地结合的问题。因此,“均平占田,抑制兼并”的制度安排仍是唐前期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国策与理性选择。

均田制的制度安排,国家从现实的制度环境条件和财政需要出发,以社会等级为分配原则,进行土地资源的直接配置,实现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政治与经济目标的均衡。唐初统治者把获取政治支持作为均田制的出发点,采取安民、富民、护民、化民的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造就了唐前期的经济繁荣。唐政府要实现均田制的经济目标,即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首先要稳定农户数量,并使之与土地紧密结合,即所谓“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在减轻赋税徭役获取政治支持的同时,通过稳定和扩大财政收入的税基——农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国家还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均田制的实施,唐代律法规定“王者制法,农田百亩,其官人永业准品,及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若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徙一年”。

对于地主来说,国家实施均田制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土地私有制,马端临一针见血地指出,均田制“因非尽夺富之田以与贫人也”,其目的只是在于使土地私有制运动在不致产生社会运动动荡的过程中有序地进行。地主的土地私有产权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同时得到国家授受的象征政治地位和具有潜在收益的土地。

对于农户来说,战争使其财产殆尽,要么成为流民背井离乡,要么成为地主的佃农,只要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将是对农户最大的利益驱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无地少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资源的渴望,缓和了日益紧张的阶级矛盾,使“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卑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国家为了保障均田制的实施,同时避免地主凭借土地争夺稀缺农户,导致国家税源和兵源流失,那么“抑制土地兼并”、“按人丁纳税”的租庸调制就是保证其制度安排的关键。

均田制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可以尽快恢复和培植起国家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取得了地主阶层对其政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土地兼并,避免了税源和兵源随土地流转而流失。唐前期均田制的全面实施,出现了国家“安富”、地主“安顺”、农民“安身”的局面,其制度安排是有效的。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存在着下面几种博弈关系。

1.国家和农户之间是一种“隐合约” 的关系

国家全面控制土地产权,通过土地授受将农户圈定于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农户根据土地的产出来获得收入,而国家则按人丁征税控制了农户收入流中的部分剩余。在这一关系中,国家与农户之间是面对面的博弈过程。假设国家实施轻徭薄赋的收入为R,而实施重徭厚赋的收入为R′,一般情况下RB,在长期Ar。

可以看出国家在实施土地抑制兼并时,如果地主给予农户在赋税上足够激励,农户的理性选择将是违约退出国家的编户成为地主的佃户。这样,国家按人丁征税的政策失效了,国家税收随着农户的流失而流失了。

其次,国家对地主征税仍按人丁征税,税收为C;此时地主的收益为D-C,如果地主违约争夺了农户,兼并了土地,那么国家税收将损失R。假设地主违约的成本(即惩罚)为F,则地主的收益将是r-F。其博弈模型如下:

可以看出在国家实施抑制兼并的政策时,地主在D-C r>;D-C的激励下,即违约的收益r-F>;0,地主的理性选择就是违约争夺农户、兼并土地。这样,国家不仅税收流失,国家控制的土地也流入地主手中。

从国家来看,首先国家出于对现有体制的维护,必然要对这种制度变迁进行压制。但要查清事实,实施处罚是要付出巨大的监督成本。同时,实施监督者本身就可能在进行土地兼并,他会在一定程度上默认或支持。 其次,在“隐合约”中,国家实际难以控制农户的“退出权”。这就常常使得国家和地主在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承认土地兼并行为,改进税制安排将是国家的理性行为——从以人丁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变为以资产为标准的两税法。最后,一旦国家对土地兼并采取容忍、默认的态度,将引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热潮。一方面,国家的税制改革将改变地主和农户对土地经营模式的认识,从而激发在“养地”投入上的热情;另一方面,土地产权制变迁将使国家、地主、农户分享到与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相匹配的利益。

唐中叶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的完整性,实乃国家、地主和农户之间的博弈结果,并且在这一博弈的结果引导下,出现了人们对“养地”投入的普遍关注。中唐以前,“立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是历代封建王朝相沿成习的土地制度,被中古时期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治世圭臬。

同类推荐
  • 张掖经济史略

    张掖经济史略

    本书共16万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概述了从远古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张掖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中篇重点叙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9月张掖解放这段发展史;下篇从1949年9月至今,系统回顾了六十年来张掖经济发展的成就。
  •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用手册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用手册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关于“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按期实现全市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的战略目标,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重庆出版社的策划下,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编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用手册》一书。
  • 小数字大学问:写给爱思考的那些人看

    小数字大学问:写给爱思考的那些人看

    本书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从经济学中的“数字”入手,比如 GDP、CPI、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比如幸福指数、巨无霸指数、生活成本指数、贴现率、赔率等,话题从这些关系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经济参 数开始,介绍这些数字、指数、常数的渊源、发展、运用、计算、作用、我国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和老百姓的关系。本书稿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 域,语言生动、幽默,既是一本普及读物,又可当成一本工具书。阅读本书,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兴趣、增加经济学知识,而 且可以对读者的生活与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富豪游戏:中国民间财富大转移

    富豪游戏:中国民间财富大转移

    他们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常客,他们是中国商界家喻户晓的传奇,从地产大亨到IT精英,从零售巨头到电商大佬,在他们谱写各自人生的同时,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多彩的财富故事。深窥富人圈子,闲看“上流”社会的百态人生:创业之路上,他们也钻空子,拼钱拼爹拼人脉,甚至上演“空白套白狼”的好戏;而现实生活中,他们有的低调内敛,淡然安逸,有的则是灯红酒绿,张狂奢侈,为我们百姓看客上演着一幕幕有钱人生活的浮世绘。
  •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本书选举了以温商、晋商、徽商、京商、鲁商、沪商、川商、闽商,粤商、台商为代表的10人商帮,从不同的经商角度,阐述了这些传奇人物的经商之道。
热门推荐
  • 万念至强

    万念至强

    这万念七界,是否为我掌覆?这寰宇繁星,是否为我明灭?当万念骤敛,唯我一人风雨兼程;当七界翻覆,唯我一人一意孤行。一个改命少年,一个念修世界,一条至强之路!
  • 鬼王朝

    鬼王朝

    两千年前,张家祖先被诅咒世代不能和人类女子成婚。两千年后,为了心爱的女孩,张子良孤身一人前往地府,誓要斩杀那早已成为鬼王的施咒之人。==============我=========是=========分=========割=========线============茅山术算什么,那都是跟我家学的,我家世代都是捉鬼的,那是祖传的手艺。为了不让这门技术失传,我家祖祖辈辈都没和女人结过婚!
  • 记忆长河之让爱幸福

    记忆长河之让爱幸福

    人生种种,如果你认为那便是爱的话,你拿什么去爱?“爱”这个字很庄重,很神圣,爱不能轻易说出口的,真正的爱是放在心上的,一旦爱了,就必须要为爱承担责任,为爱去在城市里拼搏,给她城市里一个安身温暖的小窝,纵使你不能为爱倾城,也要有为爱去倾城的勇气和决心,这样,才会让爱幸福。
  • 爱情,斗转星移

    爱情,斗转星移

    品学兼优的才子陆肖遭遇自己的学生无厘头的可爱小姑娘许茜的倒追,校园内才子佳人携手走过最美的童话般的四年,却意外分手,家庭的变故,成长中遭遇到种种背叛与谎言,生活的压力,让许茜逃离,两年的分离,是否会让陆肖轻易放弃爱情,退去天真的许茜是否还有勇气握住爱人的手?爱情的时光里从来容不得人半分的踟蹰,咫尺也可天涯,最珍贵莫过于相守时,携手并肩,分秒流光中方体味到岁月青葱,刹那芳华,最是离愁恨,不论时光如何流转,驻足在生命中总有一抹最绚烂的彩虹烟火。一切亦如当初,改变的仿佛只剩时间。倘若岁月带给每一个人的仿佛都剩下忧伤,而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幸福的去生活。
  • 若入君心

    若入君心

    成亲之日孟锦偎在炎烷一怀里,脸上洋溢着一种名叫幸福的东西,她把玩着秀发问道:“烷一,我问你,什么叫爱情?”后者沉声道:“爱情就是你在我心里。”闻言,孟锦抬起头望着他,嗔笑了声:“若入君心,定不负相思意。”时过境迁,百年恩爱不过一场泡影,当纪重华最后一次踏足宁安宫时,听见孟锦问她:“重华,你告诉我,什么叫爱情?”她没有应声,她亦知孟锦不需要答案...爱情呵?..爱情。
  • 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开国帝王的大谋略

    本书通过历史事实,不仅详细地阐述了开国帝王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而且更着重介绍了这些开国帝王在用人、纳谏、理政、变革、决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智慧。
  • 封曦记

    封曦记

    曦,早晨的阳光也。被封印的希望之光,就永不见天日了吗?岩石岂压得垮劲草?沙漠焉能埋没金子?岩石成就了劲草!沙漠升华了金子!逆境中的神曦,不是被困难封印而是借壳孕育自身。破开封印之时,必然光芒万丈,普照天地!
  • 三公主与三王子的故事

    三公主与三王子的故事

    三位公主杀手遇到了三位王子会发生什么事呢?
  • 昼夜彼方

    昼夜彼方

    我们看到的所谓世界,是真实的吗?真相,不过是别人的一张用过的纸巾,在历史里的阴影中,不知是谁人布下的局,当你想摆脱一切时,却发现自己早已身在局中。
  • 詹士德我曾经爱你

    詹士德我曾经爱你

    每个学校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当你尖叫、害怕,无处可逃,唯一会来救你的,只有他们--超时代的玩命克星《霹雳MIT》!我只能说曾经爱你,因为我知道,在你心里,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