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因此活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了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会自然地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团队管理也是这个样子。无论是传统型团队还是自我管理型团队,时间久了,其内部成员由于互相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团队,制造一些紧张气氛。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物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尊严,为了自我实现的内心满足。所以,当把“鲶鱼”放到一个老团队里面的时候,那些已经变得有点懒散的老队员迫于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和对尊严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来的队员在业绩上超过自己。否则,老队员的颜面就无处存放了。
而对于那些在能力上刚刚能满足团队要求的队员来说,“鲶鱼”的进入,将使他们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他们就有可能被清出团队。为了继续留在团队里面,他们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
“鲶鱼效应”一直为很多企业所推崇,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引进外部力量刺激内部成员的做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首先,从企业这个大团队来讲,从外部引进的人才,其职位都不会太低,他们更多的是我们常说的“空降兵”,一到公司,就被委以重任,负责某一块的具体业务。关于“空降兵”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处暂且不谈,我们只需要认识到,“空降兵”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原成员晋升的机会,从而扼杀了某些原本就非常努力的员工的奋斗激情。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晋升,为了更高的职位,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目的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失去了上升的空间,他们就会要么出走,要么消极对待。如此一来,企业这个大团队的战斗力就会被削弱得更厉害了。
其次,对公司内部的一个小团队来讲,既然是为了刺激团队的活力,所引进的新人在能力上就不会很弱,如果团队负责人再把握不住度,总是故意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到新人身上,势必会引起原有成员的不满,要是这种不满使原有成员变得更加消极,则引进“鲶鱼”刺激团队活力的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最后,无论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鲶鱼”的进入能否和原有成员形成优势互补,是否具有合作观念,都会影响到团队以后的战斗力的发挥。一旦引入的“鲶鱼”个人主义观念浓厚,单打独斗的行为明显,那么他不但不会产生“鲶鱼效应”,还会把团队仅存的一点战斗力给破坏掉。
因此,鲶鱼效应固然可以提升团队的战斗力,但也可以毁掉团队的战斗力。是否要采取鲶鱼效应来刺激团队战斗力的爆发,还需要团队领袖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