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89400000039

第39章 为什么我们接受一个鸟笼就要买一只鸟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

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一天你老婆拉着你逛街,走过某品牌的专卖店,看到心仪已久的一条裤子正在打六折,于是你和老婆一商量,咬咬牙还是买了。穿着新裤子,心里那个美呀!这是你最好的衣服了,大概花了你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第二天你准备穿这条新裤子去上班吗?我想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的上衣,是不是也该换了?你的皮鞋是不是也该换了?你的皮带是不是也该换了?你的皮包是不是也该换了?这些如果都换了,那房子呢?车子呢?还换?那老婆呢?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还很高雅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于是他穿着精美的睡袍,在家找感觉,发觉家具风格不对,地毯针脚粗大。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房间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

《韩非子·喻老》篇有“纣为象箸”的典故,大意是说,商纣王让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听说后感到十分担心: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肯定不再用粗碗具,必将犀玉杯盘、山珍海味,进而穿绫罗、着绸缎,建殿宇、筑楼台,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正如箕子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开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荒淫无度,为所欲为,终遭周武王讨伐,自焚鹿台而亡天下。

“狄德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几乎在每个普通百姓身上都会发生。比如,买了一套新房,谁都得装修一番。有人这样描述: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上高档的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就此“效应”下去,说不定有人会突然发现和自己睡在一张床上的那个家伙也有点儿“拿不出手”,打算一并换了呢!

“狄德罗效应”又被称为“鸟笼效应”、“空花瓶效应”、“配套效应”,其警世、喻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对普通人而言,就是要警惕“愈得愈不足”心理,小心被欲望的棘轮推动,跌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陷阱。

不过,生产企业和商家倒是很喜欢人们的这种心理,实践中也有意将“配套效应”运用到极致。他们明白,“配套效应”的核心并不在于欲望指向的物及其配套,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那种生活方式,及这种生活方式满足欲望的社会价值。所以,厂商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效应来推销自己的商品。他们会告诉你这些商品是如何与你的气质相配,如何符合你的档次,等等。总之一句话,它们都是你不能不拥有的“配套效应商品”。

“配套效应”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导致了一种“奢侈病”。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对“配套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给出的对策是立即终止攀比,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即推行以节制消费为主题的简单主义运动。时至今日,简单主义运动在西方国家已小成气候。不过,要想让每一个人都真正做到节制消费,恐怕很难。

同类推荐
  •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将会指导你完善自我性格,促进人际和谐,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做事的能力和效率,在注重呵护身心健康的同时,逐渐把自身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直至实现幸福理想的人生。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Ⅱ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Ⅱ

    心理调适,就是指个体通过不断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掌握了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后,便能够使人解除心理紧张,促进心理平衡,从而保持好的心情。因此,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对于每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家庭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心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家庭教育心理的理论基础、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心理问题、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等。
  • 花季奇妙感情透视

    花季奇妙感情透视

    你也许会说,心理健康与否,只不过是个人的小事,和别人、和社会没有什么牵连,你说错了。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手脚不灵便,但心理健康,那么对于他的人格影响不大。因而,不论为了个人、家庭,还是为了民族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持心理健康。
  • 辣口味心理学

    辣口味心理学

    这本《辣口味心理学》以解读身体语言密码为主旨,教给我们破译身体语言背后隐藏的心灵秘密,通过细节中的各种身体语言洞察先机,看穿人心,了解人性。可以说,掌控了身体语言,就等于掌控了人生局面。书中对身体语言的丰富表现形态、深刻内涵及其广泛运用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带你走进人类潜意识的最深处,帮助你窥破人际关系的奥妙,掌握和运用比说话更高效的沟通技巧。另外,还包含极少数与众不同、意义独特的身体语言表现形式及其解读,使得本书全面细致而又深入浅出,口味麻辣而不失乐趣。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提高洞察力。
热门推荐
  • 关于人生道路的格言(经典格言)

    关于人生道路的格言(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人生道路难免会有各种迷惘,听前人的警句,可让我们路途不再迷惘和不知所措。看《关于人生道路的格言》让读者对生活、对人生都充满了探索的兴味,而不再是徘徊与无措!
  • 即使过去,你仍然在我的心里

    即使过去,你仍然在我的心里

    那年17岁读高三,喜欢上一个男孩,他是我的同班同学!自认为长的不差的我,虽然没有倾城倾国的容颜但也有许多男孩追求,经常收到莫名的信件。喜欢上他是个意外。不是一见钟情,或许是日久生情吧!也或许是女孩的虚荣心作祟!总之喜欢上了
  • 重生女孩与王源的相遇

    重生女孩与王源的相遇

    一位女孩车祸引起的重生,到另一位女生的身体里,而这位女生又与王源有什么关系呢?
  • 三国志(上)

    三国志(上)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

    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

    墨墨编著的《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正针对口才的训练而特意创作的,全书立足说话艺术的角度,从“亲近术”“攻心术”“幽默术”“论辩术”“变通术”“拔钉术”“淘金术”“度量术”“加分术”“避雷术”“拒绝术”“倾听术”十二个方面来全方位地阐释语言艺术的要义,采用论述和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指导读者如何掌握说话的技巧,《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内容贴近生活,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说话水平。
  • 每天学点成功学

    每天学点成功学

    《每天学点成功学全集》是一部给渴望成功的人指点迷津的书。《每天学点成功学全集》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空洞无力的说教,只有朴实无华的文字和生动翔实的例证。翻开《每天学点成功学全集》,你将知道怎样离成功更近一步,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每天学点成功学全集》以平实的文字和生动的语言,从认知成功、培养心态、注重细节、及时行动以及把握机遇几个方面人手,告诉你如何树立成功的目标,如何让自己拥有成功者的心态以及如何面对成功路上的挫折。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亲亲皇子举高高

    亲亲皇子举高高

    她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官家小姐。他是肆意妄为,阴晴不定的天之骄子。她跟他,是谪仙与鬼魅的对立,是奴隶与君王的臣服。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却硬要来招惹她,她自然是见招拆招,偏不避其锋芒。两两对峙间,不知是谁先遗了心,失了情。于是,他眸光宠溺,“那日桃林一见钟情,后来大殿再见倾心。”她冰冷的语气中满是讥讽与嗤笑,“一见钟情,还是见色起意。”她避之不及,仓皇逃窜,他寸步不让,步步紧逼。后来,她遭人设计,一夜迷离。清早醒来,看到身旁的男子,冷静应对,“抱歉,昨夜酒后乱性。”男子凤眸一挑,“什么酒后乱性,娘子分明是垂涎为夫的美貌,蓄谋已久。”
  • 校花的贴身少主

    校花的贴身少主

    一个异间少年在人类学习,喜欢了一个女孩。随着异间大战开始到停止,少年用自己的生命救活了她。他们虽然爱上了对方,但是她的父亲一直反对。最后又因为天空裂痕,洪荒十大魔兽通过裂痕到来。让世界进入死亡之地,也因为如些人类也自行组职了名为“猎杀者”的人群…………
  • 长空晴夜

    长空晴夜

    两个国度,一个林木环绕,食物充足;一个草原铺地,物种稀少,不满足,不信服引起的世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