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98600000015

第15章 胡适的肾病与文凭

1920年,胡适患肾炎,当时,既没抗生素,更没激素,西医对这种病束手无策,最终还是上海的中医陆仲安妙手回春医愈了胡适的病。为感谢陆仲安,胡适在一九二一年三月三十日《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林琴南先生的文学见解,我是不能完全赞同的。但我对于陆仲安先生的佩服与感谢,却完全与林先生一样。

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仲安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

去年幼渔的令弟隅卿患水鼓,肿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面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里才去请陆先生去看。陆先生用参芪为主,逐渐增到参芪各十两,别的各味分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灭,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

隅卿和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他的成份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学药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1]"

关于陆仲安医治胡适的经过,当时有名的西医俞凤宾也有简明扼要的记载:

"胡适之先生,患肾脏病,尿中含蛋白质,腿部肿痛,在京中延西医诊治无效,某西医告以同样之症,曾服中药而愈,乃延中医陆君处方,数月痊愈。处方如下:

生绵芪四两潞党参三两

炒于术六钱杭白芍三钱

山萸肉六钱川牛膝三钱

法半夏三钱酒炒苓三钱

云伏苓三钱福泽泻三钱

宣木瓜三钱生姜二片

炙甘草二钱

此系民国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初诊,治至十年二月二十一日止之药方。"[2]

晚年的胡适,在给朋友的两封信中谈到陆仲安,但令人奇怪的是,胡适在信中否认了自己患肾脏炎的事实。在一封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复余序洋》的信中,胡适写道:

"你看见一本医书上说,我曾患糖尿病,经陆仲安医好,其药方为黄芪四两......等等。

我也曾见此说,也收到朋友此信,问我同样的问题。其实我一生没有得过糖尿病,当然没有陆仲安治愈我的糖尿病的事。

陆仲安是一位颇读古医方的中医,我同他颇相熟。曾见他治愈朋友的急性肾脏炎,药方中用黄芪四两,党参三两,白术八钱。(慢性肾脏炎是无法治的,急性肾脏炎,则西医也能疗。)但我从没有听见陆君说他有治糖尿病的方子。

造此谣言的中医,从不问我一声,也不问陆仲安,竟笔之于书,此事真使我愤怒!"[3]

胡适上面的话有真有假。"一生没有得过糖尿病"是真的,(他得的是肾脏炎);"曾见他治愈朋友的急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炎是无法治的,急性肾脏炎,则西医也能疗"则是假话,至少与当时的情形不符。事实是:陆仲安治好了他的肾脏炎,并且是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治好的。

在另一封写于一九六一年八月初三日的《复沈某》的信中,胡适彻底否认了自己患过肾脏炎这一"传说"。

"急性肾脏炎,我的朋友中有人患过,或用西法,或用中药,均得治愈。

慢性肾脏炎,友人中患者,如牛惠生,如俞凤宾,皆是有名的西医,皆无法治疗,虽有人传说中医有方治此病,又有人传说我曾患慢性肾脏炎,为中医治好,--其实都不足信。大概慢性肾脏炎至今尚未有特效药。

在三十多年前,我曾有小病,有一位学西医的朋友,疑是慢性肾脏炎,后来始知此友的诊断不确。如果我患的真是此病,我不会有三四十年的活动能力了。我并未患过此病。"[4]

否定得很彻底,但完全不符合事实。明明是自己患了肾脏炎,西医束手无策,是中医陆仲安医好。胡适却说自己没得过这种病,陆仲安治好的是他的朋友。

胡适为什么不承认板上钉钉的事实?为什么要说假话?对此,胡适的弟子罗尔纲有过以下的揣测:"胡适最恨人说假话。他为什么自己反说假话呢?这是因为他主张'充分世界化',主张科学。他认为中医不科学,他患肾脏炎,西医束手无法,而中医陆仲安居然医好他,社会盛传,发生了不信西医的倾向。胡适怕对科学的发展有害,所以才不得不这样说的。"[5]

出于对老师胡适的敬重,为老师讲假话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罗尔纲的良苦用心笔者自然理解。但罗尔纲的这番揣测过于牵强附会,因为当时的胡适已进入暮年,境况很落魄,早就失去了当初一言九鼎、一呼百应的身份和地位了,暮年的落魄的胡适,恐怕不会自视甚高到以为自己为中医说两句好话,就会立竿见影产生"社会盛传,发生了不信西医的倾向"这样大的效果;再说,以说谎的方式来"主张科学",岂不让人笑得打跌;并且,即使出于一个高尚的动机--"怕对科学的发展有害",胡适的讲假话也很不妥。

胡适曾云: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既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胡适讲假话是出于"主张科学""怕对科学的发展有害"这样良好的愿望,那么,与其为胡适这次讲假话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如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前者失之轻率,后者则不失严谨,因为孔老夫子早就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另外,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提出一个问题应比草率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胡适就曾说过:"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6]

除了这一次的说假话,胡适还做过一次"平生憾事"(唐德刚语)。1917年,胡适应聘从美国回到北大做教授。同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封面上印着"胡适博士著"的字样。"其实那时他在哥大的注册记录上仍然只是个'博士候选人'或如今日很多人的名片上所用的'待赠博士'(Ph。D。candidate),离正式学位尚差一大截。胡先生这个'待赠'阶段一直维持了十年。"[7]1927年胡适再到纽约时,才交上博士论文,经杜威先生的通融,补办了手续,校方才正式颁给他"哲学博士"的学位的。也就是说,胡适是提前十年把博士头衔戴在头上的,或者说,胡适冒充了10年的博士,也未为不可。那么,以胡适的才学,以胡适的"海龟"身份,他有必要借一个尚未到手博士学位给自己撑门面吗?对此,唐德刚的理解如下:

"当年的北京大学--这个挤满了全国鸿儒硕彦的大学,岂可随便插足?以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标新立异,傲视仕林,胡适多少有点胆怯。'夜行吹口哨',壮胆吓鬼,所以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封面上,也印上个'博士著'字样。在博士多如狗的今日,谁要来这么一下,别人会嗤之以鼻的,但是六十年前却是另外一个时代啊!......那时的中国士大夫被洋人吓昏了头,对自己的文明完全失去了信心。一个留学七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重洋归来的洋翰林是大可以唬人的。他们是那个文化真空时代里浪头上的风云人物,所以胡适在他的处女作上加个'博士著'来吓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8]

为了"吓鬼",胡适不仅提前把"博士"的头衔戴在头上,并且还"把别人的祖宗据为己有":"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版蔡元培的序文中居然把徽州的'解经三胡'说成胡适的老祖宗。因而人们觉得胡适对中国哲学之所以有如此透彻的了解,实在是家学渊源,箕裘有自!蔡氏把胡氏当成别人的子孙,而胡氏亦默不作声,把别人的祖宗据为己有。这些都显示二十来岁的胡适对那浩如烟海的古籍的研究,在全国最高权威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没有太大的自信心。"[9]

以上两件小事,如果不是唐德刚在文中提起,恐怕不会为他人所知。事实上,这两件小事也绝对不会影响到胡适的威望和声誉,用唐德刚的话来说,就是"不足为胡适盛德之玷"。"读历史的人绝不可把那盛名之下而成为众矢之的的二十来岁的青年学者看成大成至圣或我主耶稣。在那种排山倒海的反胡阵营之前,一个才高八斗的的浊世佳公子打点太极拳勉图自保,是完全正常的行为,也是绝对值得同情的。他不如此,反而不正常。试问出版了十六年的'传记文学'里不诚实的故事还不是所在多有吗?青年胡适的那点小花招是任何人所不能免的。纵使是春秋责备贤者,也不应苛责于他的。"[10]

笔者也绝不想苛责青年胡适,对青年胡适提前戴上博士头衔,"把别人的祖宗据为己有"所谓"打点太极拳勉图自保"的行为也完全理解。但唐德刚说"他不如此,反而不正常""那点小花招是任何人所不能免的",恐怕就言过其实了。

在当时,一个年轻人,出于自保,出于无奈,打点太极拳,玩点小花招,当然"是完全正常的行为,也是绝对值得同情的",但当胡适在"暴得大名"之后,理应在某个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语言澄清此事,这样,既做到了"以真面目对人"(张中行语),对那些爱戴他、追随他乃至崇拜他的人也是一种尊重一种交代;另外,如果当事人胡适自己澄清这件事,后来的胡适研究者也就不会陷入一头雾水、不明就里的困境里。

胡适提前把博士头衔戴在头上,至少给两个人带来了很大麻烦,甚至让这两个人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两人中的一人是已故哥大东亚图书馆前馆长林顿(HowardP。Linton)先生。"林氏为纪念哥大两百周年之校庆,于一九五二年开始编纂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这本目录包罗万有,独独把'胡适'的'论文''编漏'了。校园内一时传为笑谈。"[11]

林氏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他是根据校方正式记录编纂的,为什么校方的正式记录里没有胡适论文的记录呢?原来,胡适原先在哥大注册时的英文名字是SuhHu,1927年拿学位时,由于中文姓名的拼写习惯发生改变,胡适拿学位的名字是HuShih。这样,林顿馆长自然无法找到署名"SuhHu"的博士论文了。

两人中的另一人是台湾的袁同礼。袁氏在1961年出版了一本"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根据袁氏所搜集的资料,截止一九六0年止,哥大授予华人博士学位的人数为全美各校之冠,但根据哥大所提供的正式名单,则是第二,在核查两份名单时,袁氏发现,"胡适"竟是问题人物之一:"袁先生分明知道胡先生是哥大一九一七年的博士,为什么哥大提供的正式记录上却晚了十年呢?"袁氏请唐德刚帮忙核查这一问题。唐德刚很费了一番"考证"工夫,才查出问题的真相:"胡先生的正式学位记录确是一九二七而非一九一七。"但这一真相给袁同礼带来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焦头烂额:"我知道他处理这一问题相当棘手,因为那时大陆和台湾两地都以'打胡适'为时髦。袁氏少知道一点真相,反而减少他精神上的压力!这位诚实的迂夫子那时已被类似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如果别人再说袁同礼说的,胡适是个假博士,那袁氏岂不要跳楼?袁先生最后决定把这两个相差十年的年代在他的'目录'上并列,才结束了我二人这段小'考据'。"[12]

"青年胡适的那点小花招"给上述两人带来多大麻烦!如果胡适早一点澄清这一问题,上述两人和唐德刚就不会为弄清事实真相花去很多宝贵的光阴了。另外,如果胡适能主动"坦白"事实真相,不仅不会为人所诟病,反而予人以光明磊落之感;而一旦真相被他人"考证"出来,胡适就很被动了。"当我在替袁先生'复查'之时,礼貌上我是不能向胡先生这位长辈直说的,但是道义上我又非向他报告不可。所以我只有在适当的场合和气氛里,慢慢委婉地向胡先生透露;胡先生也就逐渐地向我说明其中的原委。每次向我解释时,他老人家都有点苦笑的表情。他的尴尬的情况,反而使我对他益发尊敬其为人。"[13]

如果自己早把问题讲清,"苦笑""尴尬"不就完全避免了吗?

一方面,作为大众,对名人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名人也是人,犯错在所难免;如果抓住名人的某个缺点大做文章,甚或上纲上线,就不好了。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对名人也应作如是观。

另一方面,名人自己应从严要求自己。因为,名人常在社会的前台"做秀",常在聚光灯下"露脸",哪怕不起眼的缺点也会为大众一目了然,甚至被放大到令人惊心的程度。其实,接受大众或许过于苛刻的品头论足、指指点点,正是名人必须付出的诸多代价之一。因此,名人应尽量做到无懈可击,做到不授人以柄。该澄清的地方,澄清;该忏悔的时候,忏悔。作为名人,既然备受关注,倘想掩盖自己的破绽之处,恐怕难上加难;既然如此,名人何不坦陈自己的过失或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后者不会影响名人的声誉,反而会巩固名人的威望。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到钱锺书女儿钱瑗身患重病后所写的一段话:"琴弹得不亦乐乎,功课就越来越不想做。一天我发现有几页大字上没有爸爸批改过的笔迹,就怀着侥幸心理去以旧充新,他居然没有察觉。到第三次,他才发现,大怒,骂我弄虚作假,是品德问题。气冲冲地把文法书撕了,并发誓,再不教我读书。"[14]

钱锺书给人的印象向来是温文尔雅,一团和气,这一次却大发雷霆,且气急败坏得把书都撕了,因为在他眼里,女儿的"弄虚作假",不是"小花招",亦非"太极拳",而是"品德问题"。钱锺书这次的"大怒",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时候,诚实不仅是值得珍视的美德,也是不该逾越的做人底线。

[1]引自高拜石著:《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七集)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1页

[2][3][4][5]引自罗尔纲著:《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5、106、107、108、109、110页

[6]引自胡适著:《胡适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7][8][9][10][11][12][13]引自唐德刚著:《胡适杂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3、44、45、41、42页

[14]引自杨绛著:《我们仨》三联书店2003年版附录一

同类推荐
  •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那么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体育知多少

    体育知多少

    古代体育非常发达,种类繁多,竞赛激烈,很多情况下,不逊色于现在。但体育最初的来源,又是怎样的呢?体育是与人类的出现而一同出现的,古人采摘果实,捕捞鱼虾,都需要跳高,跳远等活动,由此产生了体育。并逐渐杨枝散叶,丰富化。如现在的足球,它最早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欧洲产物,事实上,它在中国民间流传很久,名为蹴鞠;唐朝时也出现了马球。该书在展现各种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同时,也展现出这种古老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
  • 中华美德4

    中华美德4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大多青年朋友都认为龙舞、狮舞只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金三角古河东地域,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养育了无数的华夏才俊豪杰。早在开辟鸿蒙、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就演绎了女娲抟土造人的优美传说和黄帝与蚩尤征战盐池的喧嚣;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后稷嫁穑,禹凿龙门,嫘祖养蚕,也都发生在这里,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走来。
热门推荐
  • 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代

    本书像一幕史诗大剧,一幕幕活剧给读者带来前苏联由“升平”到衰败的真相和启发。苏联解体之后,当年严密封锁、讳莫如深的秘密档案次第开放,使得本书所涉及的史料丰富而翔实,加之作者作为作家和政论家,独具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评判深刻而独到,颇富参考价值。作者是新闻记者出身,文笔生动,冷峻幽默,让人在沉思中兴味盎然。本书俄文版出版于2008年。
  • 能不能不当皇后

    能不能不当皇后

    故事发生在西晋末年,大乱的天下,尔虞我诈的宫廷,小女孩一直怀揣着“早点儿被废”的梦想,却无奈地一次又一次被戴上重重的凤冠,荒唐的时代造就了一段爆笑的故事,本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但又有所发挥,笑点多多,轻松欢快,让诸君在欢乐中读完献文皇后跌宕起伏的一生。
  • 神秘岛

    神秘岛

    本书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尔·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其他两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海底两万里》。该书叙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被困在南方军队中的五个北方人伺机乘气球逃脱,途中遭遇风暴,被抛到南太平洋一个岛上。这些落难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过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还把小岛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庶的乐园。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对奇异多姿的自然界的描写,并且把各种知识融会到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因此出版至今虽然已有一百多年,仍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 圈养穿越者

    圈养穿越者

    带着自己打造的游戏帝国穿越到异世界的柳北,还拥有着重生者百年后的记忆。之后百年,这片异界,将有无数的穿越者降临,他们携带着许多来自异世界的至宝以及异世界的气运。而柳北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穿越者一个又一个圈养起来,得到他们的至宝,榨取他们的气运。
  • 六界轮

    六界轮

    吊丝教师云风感社会不公跳崖,却意外得到纯阳子吕洞宾的传承。在洞中修炼近两年,重新回到纷繁的世界。凭着洞中所学,走进大学校园,当学生,做教师,自是免不了香车美人和各种纠纷。并且吞并申都两大黑帮,成立超级集团公司。???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云风有颗“兼济天下”的心。一次游览黄帝陵时,云风得到上古轩辕的召唤,得赠“六界轮”,因而能穿梭于人界、冥界、妖界、古界、仙界、神界……???古今中外,历史上、传说中、神话里各种人物都将粉墨登场,荟萃成一支气势恢宏的交响曲。
  • 优化之无价之宝

    优化之无价之宝

    王建:小芳,把这半幅唐伯虎的仕女图给修复完整了。小芳:不行啊主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物质都不能凭空产生,此次修复,需要以同期同批的纸和墨为原料。王建:好吧,我们到卖古纸古墨的铺子去碰碰运气。王建:小芳,这个美女得绝症了,很可惜,你把她的身体给优化健康了。小芳:不行啊主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疾病都不能无缘无故的消失,此次优化,需要以牛黄三克,苍耳子六克……王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敢叫什么“超级优化系统”?等等,这些需要用到的原料,难道就是治疗此癌症的中药药方?小芳,走,咱们收购一家药厂去。
  • 住进春天的阳光

    住进春天的阳光

    他是她儿时的玩伴,阴差阳错分开了很多年以后。又重遇的他们又有怎样的爱情呢,........一抹阳光照亮你心
  • 粤剑编

    粤剑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因祸得“夫”

    因祸得“夫”

    好不容易得到升迁机会的林俞,在宣布升职的当天遭遇车祸。小说上的革命道友都是变身公主皇妃大小姐,凭什么她却流落青楼楚馆!什么?!原来你是妓院老板?!什么?!老板你是皇子?!什么?!老板你要当皇帝?!老板,打个商量呗,皇帝太闹心,要不我同意做个老板娘可好?
  • 重生之罗敷已有夫

    重生之罗敷已有夫

    罗敷重生后回到80年代初,发誓这一辈子要好好对这个男人,这个严肃正直专情的男人。咦?重生多了一个逆天技能?传说中的空间?既然如此,那就延续上一世的悬壶济世吧!这一世注定过得甜美幸福!不过这个当兵的男人体力也太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