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1583)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今绍兴)人。明代学者。二十岁中举,后求学于王守仁,是王守仁最赏识的弟子之一。嘉靖十一年(1532年)举进士,任南京兵部主事,不久晋升为兵部郎中,由于当时首辅夏言斥其“伪学”,而辞职回乡,以讲学为业达四十余年,足迹遍及吴、楚、闽、越、江、浙等东南各地,为传播王学,他不顾毁誉荣辱,八十高龄“周游不倦”。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从而把王守仁“良知”学说进一步引向禅学。万历二年(1574年)王畿与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在南京讲学,结识了当时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的李贽,李贽深受影响,备受启迪,“我于南都得之王先生者”,“谈必首及王先生”。李贽因此还主持翻刻了王畿《文录抄》,并为之作序,王畿死后,李贽还作《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王畿是王学分化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上承王守仁,下启李贽,利用佛道思想,对王守仁的学说进行了大胆改造和发挥。著有《大象义述》、《龙溪王先生语录抄》、《龙溪王先生全集》等。
相关链接“天泉证道”天泉证道是一个道学典故。王守仁有所谓“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门人王畿、钱德洪对其见解不一。王畿认为“心”、“意”、“知”、“物”四者“无善无恶”;钱德洪认为四者有善有恶,须“为善去恶”。两人相持不下,嘉靖六年(1527年)重阳之夜,于绍兴天泉桥王守仁处质证。王守仁谓:“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畿)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此典并见于钱德洪《讣告同门书》、《传习录》下及王畿《天泉证道纪》。邹守益《青原赠处》所记稍异。后学刘宗周以阳明集中不载“四句教”为由,判断其说为王畿伪造,黄宗羲进而断然否定此事,使“王门四句教”之真伪成一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