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682)
朱之瑜,字鲁坞、楚玛,号舜水,余姚人,寄籍松江。明诸生。明清之际爱国志士,著名学者。出身望族。从小聪明异常,却不喜欢别人阿谀奉承。
青少年时,博览群书。到三十岁上下,已精研史书,深通经史精理。崇祯等知他有非凡才能,多次要他出来做官,其虽有志治世,使国家兴旺,但看到小人当道,难和他们同事,因此力辞不就,而游历国内名山大川,同时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问题的探索研究。明朝末年,清军长驱直人,他积极联络各地抗清力量,不遗余力地帮助义军将领王翊在四明山结寨抗清,打算北伐,收复失地。明亡后长期漂泊东南、海外,曾先后五次东渡日本,辗转安南(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地,并常秘密回国,与张煌言等进行反清复明运动。顺治十六年(1659年),浮海北上,协同郑成功渡长江北伐,在明军蒙受重大损失后,再次流亡日本,长居日本长崎江户讲学,恳恳宣教,谆谆诲人达二十余年。他不仅把汉学带到日本,而且也把当时中国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等技术介绍到日本。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朝野有一定影响,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身在海外,但仍不改明朝衣冠,念念不忘大海彼岸的故土和同胞,经常遥对祖国“莫不日向乡而泣”。
日本人民对朱也始终怀有深切感情,在朱生前居住的地方,即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内,一直保存着题有“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的石碑,他在日本的遗物,也被恭敬地存于水户彰考馆内。日本学者私谥他为“文恭先生”。朱舜水、与黄宗羲、王船山、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清初我国五大学者。哲学上反对主观唯心的理学,强调知识应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求得,并积极从事史学研究,认为“得之史而求之精,亦下学而上达耳”,“经简而明史,经深而史实,经远而史近。”其著作由日本名人德川光国辑集成《朱舜水先生问集》二十八卷,国内学者马浮于1917年辑为《舜水遗书》二十九卷。
相关链接“日本的孔夫子”在反抗清王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的战争中,朱之瑜可以说是中国士大夫中最出色的人物。他平生反对八股,不求举业,不满时政,厌于仕进。他亡命于南洋、日本,矢志反抗民族压迫。他和舟山守将王翊最为相知,图据舟山为抗清战争的根据地,但事败而王翊死节,他以后即定居日本,每日“向南而泣血,背北而切齿”。当他到日本的时候,异常困难,据他说:日本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竞破例把他容留。但后来他却成了一位在日本的孔夫子。他遗著颇少,现存遗书即他在日本施教的书札问答。凡历史文物的流变,国家治安的大计,学术兴替的关键,道德文章的修养,以至地理、工程、工业设计,有问必教,这些都是他的经验心得的结晶。他除了拒绝答复烦琐理学外,甚至一个猩猩的动物问题也不厌倦地谆谆诲人。有人断定他对于后来明治维新发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