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3—1740)
金埴,字苑孙、小郯,号鳏鳏子、耸翁、浅人,山阴(今绍兴)人。清初学者。出身于明代官僚大族,父金煜,顺治十年(1653年)进士,授职山东郯县知县。金困于场屋,屡试不第。年轻时随父在山东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赴京谒见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并作了八首《燕京五月歌》,颇受诗界赏识,时人称之为“后进之秀”。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做客于苕上(今湖州),五十七年(1718年)再次进京,同年到山东兖州参加《充州府志》的编修。雍正六年、七年(1728年、1729年)做客于彭城(今徐州),或任教馆、或为游幕。其秉性孤僻,为豪门权贵所不容,晚年生活穷愁困顿,但仍解囊相助沦落子弟。金通晓说文,精通音韵训诂,讲究格律平仄,做诗填词,具有文情并茂、浓淡咸宜的特色。当时词曲家洪异、孔尚任都喜欢与他交朋友,同他在一起吟诗唱和,按歌拍曲。曾著有《壑门诗集》(未刊行)、《不下带编》、《巾箱说》等文集,经他校注的有《杜诗详注》二十八卷等。
相关链接“《不下带编》”金埴所著的《不下带编》共七卷,约成书于雍正年间。
内容包括明末清初文人名宦的轶闻遗事、社会风俗、诗话戏曲、科举考试及作者的唱和之作。尤以记载山东的人物和事迹为多。体例为杂缀兼诗话。现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