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6—1758)
胡天游,初姓方,名游,又名骥,字稚威,号云持,山阴(今绍兴)人。
清代文学家,五六岁时,母杜氏向其口授《昭明文选》,即能成诵。幼年起见书即无所不睹。雍正十二年(1735年),以副榜贡生进京举博学鸿词。次年(乾隆元年)殿试,因鼻血不止,血污卷几满而未终场。报罢,被大学士鄂文泰延为三礼官纂修。乾隆十年(1745年)春,集马荣祖、夏之瀚、朱士蚧等十五人,仿兰亭修禊于北京陶然亭,诸公卿谓其真才争欲致门下,概谢之。
乾隆十六年(1751年)再荐经学。复赴罢,游历北国,后寄游山西,卒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善作散文,工四六,其所撰铭、碑、序、记、墓志,为当时天下奇作,诗也雄健有气。著有《石笥山房文集》、《蒲州府志》。
相关链接“骈文的复兴”自唐宋古文运动以后,骈文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晚明时期,一方面是小品文在近俗的方向上打破了唐宋古文的传统,另一方面,复社诸子提倡骈文,则是在古雅的方向上起到同样的作用。入清以后,文化风气总体上的趋雅,使骈文更容易得到肯定。清初的骈文名家陈维崧、毛奇龄诸人,实际是把晚明风气带入清代的作家。至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成为承上启下的人物。至乾隆、嘉庆之际,骈文大盛。这一过程,大致如《清史稿·胡天游传》所说:俪体文自三唐而下,日趋颓靡。清初陈维崧、毛奇龄稍振起之,至天游奥衍入古,遂臻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