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1782)
余文仪,字叔子,号宝岗、铨弟,诸暨人。曾祖余缙,顺治进士,官刑部尚书,父余懋杞,官内阁中书。文仪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举。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及第,授刑部山东司主事,后授福宁(治所在今福建霞浦)知府,漳州知府。二十年(1760年)出守台湾,二十九年(1764年)
由台湾道迁福建按察使。三十五年(1770年)再次人京为刑部员外郎,旋擢侍郎,次年授福建巡抚,四十一年(1776年)召为刑部尚书,次年以病辞行,加太子少傅。为官四十余年,所至皆有政绩。治政明而不苛,清而不刻,对人的处理,尤为慎重,在西曹总办秋审各省谳牍时,一次平冤案百余件。性孝友,乐助贫,曾葬族数百。其自俸甚薄,还将祀田置族士学田。著有《嘉树堂集》,另续修了《台湾府志》二十六卷。
相关链接“进士”原意为贡举人才,始见与《礼记·王制》。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作为科举的科目之一。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及第者皆得称进士。历代相沿,以进士为入仕资格的首选。明、清之制,贡士经殿试录取者谓之进士,有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等名称。